江西曾春亮杀人案引发的社会思考是什么?
曾春亮被抓了,可在抓捕现场,他却露出了胜利者的微笑,如此藐视生命,如果还没被抓住的话,不禁让人后背拔凉。
曾春亮的案件,给我们社会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启发?
不要赌博曾春亮的一生就是毁在赌博上,据他哥哥说,之前有过一份好好的工作,后来因为迷上赌博,输了一大笔钱,小偷小摸来钱快,为了尽快还上钱,偷的金额越来越大,两次被抓后,共关了十几年。
今年刑满释放回来,一不想工作,二与社会脱轨,三想开采石厂,处处碰碰壁。又开始重操旧业,赌博和小偷一样都戒不了。
做好防盗曾春亮为什么老是惦记康家?一是因为他们家别墅建造的很好,二是看康某经常戴个七八万的金项链在外面溜达,太过于招摇,三是他们家后院围墙有一个缺口,专门通往后面种菜的地方,方便了曾春亮的进出。
不和犯罪嫌疑人硬拼康家人在家发现曾春亮的时候,第一的想法是把他抓住送往警察局,他可不是普通的小偷,拿着螺丝刀顶住康母的脖子,离开时留下狠话,不准报警,否则杀全家,看到这些,康家人应该保持警惕,这样的人绝非普通的小偷。
到后来看,康某还要求曾春亮当面的赔礼道歉,要求他去公安局自首,曾春亮这样的歹徒,再让他去自首,简直不可能的。
警方对惯犯,再报警要引起重视康家人连续向警方报了三次警,警方在得知曾春亮坐了过十几年牢狱,应该引起足够重视,这也是警方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考虑的一个东西。
杀人偿命,逃不掉的曾春亮连杀三人,罪大恶极,人在做天在看,就算躲到天涯海角,小偷的本领再高,也躲不过警察的抓捕,最终还是要接受法律的惩罚,何必呢。
江西曾春亮杀人案引发的社会思考是什么?
没有一个人在开始的时候就想盗窃,没有一个在开始的时候就想杀人,也没有一个人在开始的时候想生活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中,那为什么最后曾春亮会走上一个这样的不归路呢?
曾春亮杀人案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性格就会导致走出什么样的人生,所以在人生的性格形成阶段很重要。曾春亮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庭里面也有好几个兄弟,还有一个姐姐,他的父亲母亲去世的也早,兄弟几个也估计没有受到多少教育,都去浙江打工了。
后来曾春亮曾经两次被判入狱,入狱的原因都一样,都是因为盗窃,而这次的杀人事情之前的起因也是因为盗窃,可以说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从这可以看出其懒惰,吃不了苦,喜欢走捷径,当盗窃不成后又起了报复之心,可以说其遇事想法偏激,连小孩子也 不放过,说明其心狠手辣。
而这些性格一个是其家庭子女较多,父母去世的也早,兄弟几个都忙于生活,估计也没法去约束曾春亮,在加上他在社会上接触到些不良环境,看到走捷径可以较快的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性格,而经过几次的盗窃被捕入狱后心态也发生了变化,负面心里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会往坏的方面想。
这就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在人生的开始的时候,如果形成的性格有缺陷的话,就会在将来某阶段就会爆发出来,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多引导,避免走上歧路。
曾春亮杀人案告诉我们挣钱还得走正道,总想着走捷径挣快钱,很容易把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泥沼里面。曾春亮在第二次出狱的时候,他的哥哥给过他大约6万块钱,想让他拿着这些钱去做点小买卖,毕竟像他这样的两度入狱,年龄在四十多岁的人找工作是很难的,但是他拿了这些钱没有用到正途,很快花完了,当时还有帮扶驻村干部还要帮他找工作,他都没有干。
后来他有个想法是去开个厂,但是他没有钱,怎么办?只好自己找点钱,就选择了家境较为富裕的康家,用自己的老办法去盗窃,找点本钱,结果钱没有找到,还被发现了,后来又去报复人家,杀了三人,自己被迫走上了亡命之徒的道路,典型的钱也没捞着,还赔掉了自己本来可以安安稳稳过日子的后半生,现在看来是非常的不值得的。
曾春亮的下场让我们警醒,不要想着走捷径,因为你今天走的捷径会在将来的时候还回来的,而且是加倍的还回来的,非常的得不偿失。
曾春亮杀人案告诉我们钱是身外之物,当我们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舍弃我们的身外之物。曾春亮最开始的时候就是为了弄点钱,本来没有想到要杀人,但是由于被发现了,所以发生了打斗,最后仓皇逃跑了,受害人也是诚惶诚恐,非常害怕,所以两次报警,警方因为受害人家里什么也没有损失,而被认定为非法入室,感觉不是什么大案,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没有认真的把曾春亮抓捕归案。
假如当时受害人的儿子上去后没有和他搏斗,而是和他谈判的话,假如需要钱,就给他点钱,当其走后,就可以将这件事情由盗窃案变成入室抢劫案,案情重大的话,是不是警方会更加重视而将其抓捕归案呢?
所以假如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没有绝对的把握制服他的话,那么他要钱就给他钱,给他的越多将来性质就越严重,因为你也不知道你面对的歹徒是不是像曾春亮一样的反复无常,先把他稳住,然后你在事后报警,这样比较稳妥。
江西曾春亮杀人案引发的社会思考是什么?
曾春亮年仅44岁,正值壮年,却先后两次因盗窃犯罪判刑入狱,坐牢十数年。第二次入狱因表现积极,减刑七月,于2020年5月12日释放回乡。谁以不会想到,曾春亮回乡88天后,不但重操旧业,入室盗窃,而且变本加厉,报复杀人,犯下五天杀死三人重伤一人的惊天大案,最终把自己第三次送进监狱,也必将走入坟墓。
抚案沉思,唏嘘感慨之余,个人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监狱要真正把犯罪分子教育好,不能太粗放管理,尤其是对二进宫及以上的犯罪分子,要慎用减刑。有人曾经把监狱比作网络,不小心点进去了,结果是什么都学会了出来。虽有点调侃,却也有几分真实。有的犯罪分子,关过牢房里后,不是真心改造,洗心革面。而是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外,背地里你教我学,交流犯罪勾当与经验,把本来不会的也学到了手。坐牢倒坐出功夫技艺来。所以监狱方面如何样管理好犯罪分子,教育他们真正弃恶从善、重新做人,在思想彻底转变,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改进的重要课题。
二:社会及社区、乡镇、村要加强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关心,教育,帮助、监督、管理,让他们真正活得像个人样。首先,人们要摒弃前嫌,不鄙视嫌弃他们,让他们有回家的感觉。管辖单位要先与其谈话交心,询问他们的打算,有什么具体困难、要求,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提供力所力及的帮助。让他们找到合适工作,至上过上有住有吃的温饱生活。同时,最好能指定亲属或党员干部做他们的帮教监督人员,时刻掌握其动态和去向,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做工作,防患于未然。放任自流,绝对不是办法,弊大于利。
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释放人员的心理辅导、法治灌输、技能培训,使他们适应社会,融入人群,安居乐业。建议有关部门要建立释放人员档案,释放之后要把他们喊过来,先进行心理辅导,发放重点法律书籍给他们认真看仔细读,做到知法懂法,晓得什么事干不得,会产生什么后果,会受到什么惩罚。只有心中有一杆法律的秤,才会还迷失方向,胡作非为。
四:对屡教不改的犯罪分子要严惩不贷,决不姑息。法律要对屡教不改的犯罪分子从重从严打击,顶格处理。凡是二进宫或多进宫的犯罪分子,要判处无期徒刑,或采取更严厉的惩处。决不能让他们把监狱当成电影院,随意进进去去。要杀鸡震慑群猴。决不能进去一次,出来又是原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那是法律的悲哀。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喜勿喷。(文原创。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江西曾春亮杀人案引发的社会思考是什么?
本来不想回答的,但曾春亮杀人案,确实让人有太多的思考。他的事例让我想到曾看过的一部外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其中一个片段:
一个在肖申克里坐了几十年的人,在他垂暮之年被刑满释放。可是,这消息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因为,他已经习惯了监狱的生活,在外面,他却是举目无亲。所以,为了可以继续留在牢中,他开始有计划地闹事,可惜,终未如愿。
最后,他带着满心的惶恐来到这个他无然陌生的世界。住进政府安排的旅馆,同时,也在政府安排的超市中上班。
看着一切都很完美,可是,由于他年龄实在太大了,实在无法胜任这份工作。当面对老板的责骂和同事的排斥时,他终是无力承担这份压力,最后在政府帮他安排的旅馆中,选择了上吊自杀,了结了自己不幸的一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两点:
一、刚从牢中走出来的人,心里是非常敏感、脆弱的,他更需要社会的认同与关爱。
二、人们对曾坐过牢的人,心里是十分排斥的。更深层面是害怕,害怕这些有前科的人会做出伤害自己的事。
而从影片中老人的身上,我似乎看见曾春亮的影子,他们也有共同点。
而曾春亮杀人案中,我认为我们需要思考以下几点:
一、对刑期释放的人,要做定期跟踪。可能很多狱警会认为,这些曾接受过改造的人,肯定会重新做人。可,他们忘了,这个社会未必会敝开环抱接纳他们。
他们要重新适应这个已不是原来认知中的社会,可以预见难度有多大。他们首先就要面临生存问题,比如:工作、住房等等。
二、政府应该建立义工慰问团,协助他们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多关心他们,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
有些苦恼需要倾诉的出口,而来自陌生人的信任能让他们迅速建立信心,更有利于其在社会立足。
三、做定期回访。
商品都有售后服务,而他们更需要一个“售后服务”。这项服务不是单单为了某个特定的人,而有可能是很多人。
比如曾春亮,假如不是“货已出仓,概不负责”的原理,也许就不会有后面的灾难。
所以,与其说他反社会,不如说这个社会对他同样不友善。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可以喷。
江西曾春亮杀人案引发的社会思考是什么?
江西曾春亮杀人案引发的社会思考:
1、街道、社区对于刑满释放人员的帮扶工作要落实。刑满释放人员、尤其是像曾春亮这类长期在监狱度过、与社会联系不紧密、甚至脱节的人员,刑满释放后要定期见面,给予适当的帮扶工作。
2、全民素质有待提升,国民素质提高了,各类刑事犯罪会降低,修一所学校的意义远远大于修建10所监狱的意义。由于历史原因,曾春亮没有文化,没有技术,社会生存能力有限。正因为如此,缺乏羞耻感,长期过着偷鸡摸狗、鸡鸣狗盗的生活。
3、完善社会救助机制,为需要的人提供必要的、必须的帮助,避免误入歧途。曾春亮出狱后没有固定工作,没有经济来源,又偏好赌博,偷盗成为他唯一的手段。假如有完善的社会救助机制,当一个人走投无路的时候至少还有一个依靠,减少铤而走险的概率。
4、完善村落治理、群防群治、强化农村安全管理。我国农村分散、人员不集中,人口密度小,在各类资源,比如医疗、教育、交通、安全保障等方面无法落实。部分乡镇分布区域广,人口多,警力严重不足较为突出。同时,教育、医疗资源捉襟见肘严重影响农村的可持续性发展。
江西曾春亮杀人案引发的社会思考是什么?
@英雄拒绝黄昏 认为,曾春亮引发的命案很值得我们深思,头条应该发起大讨论,让广大的网友参与进来。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曾春亮几乎没有进过学堂,因此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他从小就没人教没人管,成了野孩子。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他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惹到了一些恶习,加上他好逸恶劳,总想不劳而获,开始了盗窃,被判了刑。
三、在监狱的十多年,狱警是怎么教育和挽救他的,@英雄拒绝黄昏 就不敢妄加评论了。但他们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呢?有关部门查查便知了。
四、曾春亮7月22日潜入康家偷窃被发现逃脱,留下话报警就杀了康某全家。7月24日康某发现了曾春亮的作案工具再一次报警,并告诉警方这是一个极极凶残的家伙,在这里警察有没有渎职,@英雄拒绝黄昏 不得而知。
五、8月8日,曾春亮再次潜入康家并残忍的杀害了两位老人;8月13日在不远处又杀害一位驻村干部。这5天时间里,凶手并没有逃跑,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发现?为什么能安然自得的睡在空调房里?这里有关部门有没有失职?
曾春亮引发的命案,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对于小孩我们该怎么教育?社会应该怎么关心教育?这个话题很沉重但很值得我们反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