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四川地区有袍哥,袍哥是哪些人?袍哥怎么来的?
提到江湖这个词,我们首先联想到的是武侠小说中那些仗剑走天涯的侠客,刀光剑影,行侠仗义。说到民国时期的江湖,浮现在脑海中的就是“青帮”和“洪门”。但是对于川渝一带的人们来说,他们的江湖是由“袍哥”所书写的。民国时期的“袍哥会”,与“青帮”、“洪门”并称为当时的民间三大帮会组织。其中,“袍哥会”的成员被大家称为“袍哥”。
“袍哥会”作为一个非官方的秘密社团组织,其帮派精神,集会的利仪或规范,都深深地影响了川渝地区的精神文化,乃至川渝一带的方言。“袍哥会”与那些由地头蛇组成的黑帮势力有着本质的区别,民国时期,川渝一带曾有约四分之一的人口加入到了这一组织。他们中不仅有当地的知识分子、军队人士、政府官员,还有社会底层的农民、乞丐、苦力、做小生意的人等。他们在日常的交往中,使用隐语和暗号交流,并遵循一套自定的教义规则,形成了一个具有一致身份认同的江湖联盟。
“袍哥会”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就被取缔的组织,已消失七十余年,虽然早已不在江湖,但江湖却一直有它的传说。正是因为人们对“袍哥会”的真实面目缺乏了解,所以人们对“袍哥会”的传说编撰得越来越神化,以至于“袍哥会”早已失去了其原本的面目,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了解“袍哥会”, 是了解川渝地区近代社会的必修课。
关于“袍哥会”的起源,现无确考。大部分学者认为,“袍哥会”的前身是四川地区的哥老会。哥老会是近代中国活跃于长江流域,声势和影响都很大的一个秘密结社组织。关于哥老会的源头,根据对官书、档案等相关文史资料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哥老会系由川渝一带的“啯噜”演变而来。
川渝地区因明朝末年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清朝初年,清廷采取强制手段将其他省份的百姓移民至四川。到了乾隆后期,入川移民中一部分人因各种原因失去生活来源,成为游民。为了生存,他们便结成团伙在陕南、湘鄂西、贵州、云南等地的州县场市,或偏僻的道路地区,或在江、河、湖上,带刀抢掠民间财物,并从事赌博、杀人、放火、强奸等各种犯罪活动。这些异姓结拜团体,被称为“啯噜”,其成员被称为“啯噜子”。 “啯噜”并无严密组织、章程,也无明确政治目标和信仰。
到了嘉庆年间,四川、湖北等地发生了白莲教起义。当时大批的“啯噜子”加入到起义军之中,有些“啯噜子”甚至还成为了起义军的主力和首领。比如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十月,四川达州爆发了徐天德、王登廷、冷天禄、王三槐领导的起义。
随着白莲教起义的失败,“啯噜子”在各地遭到了清廷的残酷镇压。但他们并未消亡,继续在各地活动,甚至不少人还渗入到清军与衙役之中。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一盘散沙是无法与官府对抗的。为了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加强内部的组织联系,他们逐步大量吸取早已传入四川的天地会的组织形式与联络办法,或直接与天地会信徒融为一家。到了清道光年间,逐渐发展成为了帮会组织“哥老会”。
“袍哥会”对自身的起源,也有一套自己的诠释。在“袍哥会”内部有一本堪为经典的书,叫《江湖海底》,又称之为《海底》、《金不换》。根据《海底》的说法,明末郑成功退到台湾后,将其作为反清复明的基地,并于公元1661年在台湾金台山明远堂开山立堂,开始了秘密结盟,该组织被定名为“汉留”。为此,郑成功还写了一本《金台山实录》,里面详细规定了组织内部的规则,以及用来联络彼此的黑话。到清军攻克台湾的时候,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为了免于秘密被发现,就把这些早期的文献《金台山实录》封到了铁匣子里,沉到了海里。
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四川泸州永宁(今叙永)人郭永泰在福建游历的时候,从一户渔民的家里发现了此书,于是花了一千钱(大概一两银子)将此书买了下来。当时和这本书放在一起的还有一枚玉石印章,其内容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印”,郭永泰花十两银子把这个印章也买了下来。
哥老会成立的标志是开山堂,即一个哥老会独立组织的成立仪式。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郭永泰在四川永宁开荩忠山,始有山水香堂,以“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的印信相号召,标志着“哥老会”的诞生。同年,郭永泰把《金台山实录》整理印行。因为这本书是打捞自海底,被称之为《海底》。
天地会也有类似的故事,《海底》和郑成功有关系吗?学者作了很多的努力也没有找到直接的资料,无法证实。或许是郭永泰根据天地会规则,自己编造出来的。天地会作为“反清复明”的组织,是清廷的重点打击对象,郭永泰借助于天地会在民间的影响力发展自己的同时,又想规避和天地会的关系,于是编造了这么一个说法。而把“哥老会”的历史和郑成功联系起来,即能提高“哥老会”的地位,又强调了“哥老会”是比天地会更正宗的反清组织。
郭永泰的故事表示了“袍哥”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的。事实上,郭永泰的《海底》刊印以后,哥老会开始了四处开设山堂。除了郭永泰首开荩忠山外,还有李云久开青城山,彭立山开回龙山,颜鼎章开大峨山,李煜清开巍峰山,胡文翰开九成山,张联弟开华阳山,彭焕如开飞龙山,等等。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整个川渝地区几乎山堂林立。
成立哥老会组织被称为“开山堂”,该组织的总部称做“公口”,又叫“码头”。组织内部一般分为八个等级:大爷叫“龙头大爷”、“舵把子”;二爷基本是军事的角色;三爷主要管理内部事务;没有四爷这个角色,至于原因一说是当年陈近南在雅安开精忠山的时候,四爷背叛了,另一种说法是“四”和“死”谐音,不吉利;也没有七爷这个角色,原因是“七”和“截”近音,也是忌讳。
因此,上四排一般是指大爷、二爷、三爷和五爷,这其中的五爷又分为红旗五爷和黑旗五爷,黑旗五爷管外,红旗五爷管内。然后下四排就是老六、老八、老九、老幺。在《海底》这本书中,记载有口令、旗帜、排阵、会场布置等信息,袍哥开会或举行仪式会场呈四方形,人们是站在四方的。
关于“袍哥”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根据《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含义来的;第二种说法是“袍”与“胞”谐音,表示有如同胞之哥弟;第三种说法是当年关二爷被逼降曹之后,曹操赠予了关二爷很多金银财帛,而他仅仅只收了一件锦袍,穿上锦袍时还要用旧袍罩在外面。曹操问其原因,关二爷告诉曹操,旧袍是我大哥玄德所赐,受了丞相的新袍,不敢忘我大哥的旧袍。当然,无论哪种说法,“袍哥”都以讲豪侠、重义气、解衣推食、急人之急相号召,又以旧礼教的五伦八德为信条。
“袍哥”的组织形式属于横行组织,即所谓的“兄弟道”,以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八德(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信条。其联络的聚点,最初称为“山头”、“香堂”,随着参加的会众日益增多,才由“山头”、“香堂”改为“码头”(又叫“公口”、“社”)。
“码头”分为五个堂口,即仁、义、礼、智、信(又称威、德、福、智、宣)。参加五个堂口的人,性质分别不同。参加仁字旗的是旧社会有面子、有地位的人物;参加义字旗的是有钱的绅士商家;参加礼字旗的是小手工业劳动无产者;至于智、信两堂的人,都是当时社会中“最低级”的体力劳动者。当时一个流行的说法就是“仁字讲顶子,义字讲银子,礼字讲刀子”。
在“袍哥”的组织办法中,有些规定显得莫名其妙,如操下等职业的娼妓、烧水烟、修足匠、搓背、理发、反串的男人等,按规定不能参加“袍哥”;还有盗窃的小偷,妻子乱搞男女关系的,母亲再嫁的,也都遭到鄙视,不能参加“袍哥”。但是抢劫财货的土匪流氓却又可以参加“袍哥”,按照他们的说法,抢劫对象是贪官污吏,属于“浑水袍哥”。
“袍哥会”之所以能在川渝地区大规模发展起来,和这一地区的基层百姓构成有很大关系。明清时期,朝廷对地方的治理主要依靠精英阶层,如乡绅等利用宗族的权力,还有就是保甲制度。清初的移民政策造就川渝地区的人员构成不同与其他地方,移民的流动性使得川渝地区的宗族势力十分薄弱,这就给“袍哥”组织与地方精英与保甲制度争夺地方权力提供了可乘之机。清咸丰、同治年间,适逢乱世,“袍哥”乘机在川渝地区扩大势力范围。
对于清廷来说,他们自然意识到“袍哥”组织带来的危害性,但是他们又束手无策。如果派遣军队去进剿,“袍哥”随即解散混迹于百姓中难以识辩,所以清廷对于四川帮会日盛的情势难以控制。当时的“袍哥”已经发展到了官僚阶层,可谓是无孔不入。清末重臣左宗棠曾感慨说:“入会者自绅商学界,在官入役,以及劳动苦力群,不逞之徒,莫不有之。”以至于有一种说法,川渝地区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男子都与“袍哥会”有关系。拥有如此庞大全面的会众背景,“袍哥会”在川渝地区的兴旺可想而知。
“袍哥会”虽然分布面广,但仍有很强烈的反清情绪。清咸丰年间爆发的以四川为主战场的李永和、蓝朝鼎、李蓝农民起义,前后历时六年,起义军的的基本力量就是“袍哥会”。之后发生在川渝地区的历次以反洋教为中心的反清教案,其主力也是“袍哥会”,如“一绅二粮三袍哥”就是四川最大教案,即大足教案的主力。
清朝末年,四川泸州的“袍哥大爷”佘英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东渡日本,面见孙中山,成为坚定的同盟会员。回到四川后,他带领袍哥弟兄四处发动起义,意图建立反清复汉的新政权。数次起义,数次失败,最终不幸被俘,将要处以死刑。“袍哥会”的兄弟们为救大哥,先是前往衙门顶罪自首,后又筹谋法场劫走佘英。可惜,两次计划都以失败而告终,佘英与兄弟先后赴死。但是他们的死并非毫无价值,一场声势浩大的四川保路运动随之而来,最终实现了推翻满清政权的革命目标。
佘英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四川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反抗腐败的清朝政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袍哥会”是其中的主力。然而,一意孤行的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保路同志会代表蒲殿俊、罗纶等人,查封同志会和铁路公司,并用武力镇压请愿群众,死伤数百人,造成“成都血案”。
同盟会成员龙鸣剑、“袍哥大爷”秦载赓等人认清了斗争的形势,立即召开了各路“袍哥会”共同参与的“攒堂大会”。会议商定,一旦成都有变,各路英雄群起响应,共同反抗赵尔丰的残暴统治。“成都血案”发生的当夜,龙鸣剑翻越城墙,巧用水电报通知各路“袍哥”。一夜之间,成都城外遍地”袍哥”,赵尔丰的统治岌岌可危。清廷见赵尔丰的镇压兵力不足,便从武汉调动新军入川,想尽快平息这场骚乱。清廷怎么也不会想到,湖北新军前脚刚入川,武汉便爆发了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大清王朝。因此,“袍哥会”也算是终结满清政权的主要推手之一。
赵尔丰与龙鸣剑
民国以来,“袍哥”中开始出现“职业袍哥”和“半职业袍哥”,其成员、职业也逐渐复杂化。“职业袍哥”一般专门从事袍哥活动,各堂各公口,从执事大爷当家管事到幺满十排,都有他们的身影,俗称“光棍”。“职业袍哥”的行为一般有例规,每日定时坐在公口茶馆,与兄弟伙碰头听消息,俗称“一个老鸦守一个滩”。 他们加入“袍哥会”的目的是解决生计问题,尽量增加收入,所以难免会做一些作奸犯科的事情,“职业袍哥”也被称为“浑水袍哥”。
“半职业袍哥”也称为“清水袍哥”,一般拥有自己的事业,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但必须依靠“袍哥”组织才能维持自己的事业,他们基本从事的都是合法活动;“浑水袍哥”大多以袍哥组织聚众为匪,他们大多聚集在偏远的乡镇,散则为民,聚则为匪。他们的头目被称为“老摇”或“边棚老板”。他们也分堂口,聚会称为“武堂子”。四川达州渠县的“袍哥”首领范绍增是“浑水袍哥”中名气最大的,少年时即入礼字袍哥,在绿林“拖棚子”。公元1919年爆发的“护国运动”中,率众投军。后来又投靠了第二国民革命军杨森部,官至师长,其部属多来自“浑水边棚”。
虽然“袍哥会”被宣布为非法组织,但是这个组织却又为政府服务,地方上的许多事物也需要它来运转。于是“清水袍哥”便成了川渝地区乡村权力结构中的重要骨干,他们往往是作为地方乡绅,为自己的牟利的同时完成一些政府的职能任务。比如四川金堂县的“袍哥”首领贺松以低廉的价格承包了当地征收屠宰税、市场税等税的事务,然后再以高价转让出去。他还私设关卡,向过往的商贩征收布匹税,糖税等。即便政府拥有税务部门,但仍不得不借助贺松这样的“袍哥”来帮助他们完成包税任务。在“清水袍哥”的眼中,是瞧不起“浑水袍哥”的。
抗战爆发后,沦陷区的国民政府机构大量迁往四川,原本以长江中下游为主要活动区域的洪门、青帮组织也随之迁来,他们与川渝地区的本土帮会“袍哥”相互渗透,一些帮会中人便竭力宣扬洪门、汉留(哥老会)源出一家,皆为郑成功首创之说,使得四川的“袍哥”组织状况变的更为复杂。
于是,“袍哥会”开始逐渐废止其经典《海底》中规定的仪式程序,改行新礼;同时,还放宽入会人等身份的禁限,可以自由新建“公口”,不受堂口限制,自由参加,不讲班辈,也不限堂口,组织总社,统一全堂”公口”等。一时间,“袍哥”组织泛滥,会众数量猛增,声势更加浩大。军政人员、党派头目、社团首脑、乡保长、富商士绅、教育文化人士及地痞无赖纷纷组成堂口,借“袍哥会”势力以自重。民国时期,当过四川省省长、成都大学校长的张澜就是“大袍哥”。
国民政府眼见“袍哥会”的势力发展壮大,对自身的政权造成威胁。先后于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两次以危及社会安定为由下令解散“袍哥会”,四川省政府也先后发出《惩治哥老会缔盟结社条例》、《惩治哥老会实施规章》。然而,对于那些地方官来说,仅仅只是照转而已,未敢认真执行,四川各地的“袍哥会”继续发展,以至于成为地方实力派的政治工具。
对于抗战后期的四川来说,城市乡镇,无地不有“袍哥”组织。事实上,到了民国后期,“袍哥会”已成为各派地方势力的政治工具。无论在税捐承包、派系倾轧、甚至地方议员、省参议员、立法委员、监察委员、国大代表的竞选中,“袍哥会”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公元1946年,重庆在选举第一届参议员时,参加竞选的人中就有五六十名来自“袍哥会”。其他的参选者感觉前途无望,于是花费重金去请求“袍哥”退出选举,但“袍哥”始终坚持“不为利所动”。据统计,四川省议员中的“袍哥”比例一度达90%。
与此同时,一些以混迹于乡镇的地痞恶棍、惯匪为主体的“浑水袍哥”,则渔肉乡里,欺凌善良,抢劫掠夺,无恶不作。甚至有些还沦为土匪,成为地方公害。解放后,这些乡镇“袍哥”还受到当时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利用,多数参加了反共武装暴乱。随着四川的全面解放,清匪反霸、土地改革、民主建政等工作的陆续开展,“袍哥会”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已不复存在,曾在川渝地区民间流传数百年的“袍哥会”最终解体。
解放后有人做过专门统计,整个川渝地区的“清水袍哥”和“浑水袍哥”总数曾达1700万,相当于当时四川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当时的大部分四川成年男子都与“袍哥会”有联系。“袍哥会”是时代的产物,在时代的变革中,已消亡七十余年。但是它对川渝地区的文化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川渝的方言中含有大量的“袍哥”暗语。至今,“袍哥人家,从不得拉稀摆带”的俗语还在川渝地区广为流传。
解放前四川地区有袍哥,袍哥是哪些人?袍哥怎么来的?
袍哥组织非常出名的当属贺龙元帅,袍哥是哥老会这样的帮会组织在四川地区的称呼,晚清社会动荡,这样民间的秘密组织得到迅速发展。他的组成人员主要是社会中下层人士,比如破产的农民,小手工业者,游民等。
四川袍哥各堂口设有内八堂、外八堂,内八堂是核心领导层,主持重大事务,按常例设12位大爷。外八堂由内八堂领导,有十个序列,称“十排”(十牌),当年贺龙是“十排老幺”。实际只有八牌,因为袍哥避忌四牌和七牌。
做袍哥大爷,一般都是当时当地有权有势的人物,为了维护财产和特殊利益而加入袍哥,平时给兄弟们小恩小惠,说几句公道话,给自己树立主持公道的形象。
渐渐袍哥大爷们威信很高,甚至知县也要礼敬他们三分。袍哥也是用仁义礼智信组成五堂,仁字号,义字号……。
袍哥也是有严厉的帮规,甚至对行礼和语言等琐碎都有规定,讲礼节,讲礼语比如:怪道昨夜灯花爆,却系来了大英豪。大弟迎驾来迟了,还望仁兄要凉高。这是欢迎语。袍哥在称对方码头时叫“贵龙码头”,自称“蔽码头”或“小码头”,称对方父母用“令尊大人”,“令堂”,……,更不可能容忍成员干土匪勾当,否则受到的惩罚相当严厉。袍哥的规定详细而服人,这有益于整个组织的发展,可惜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帮办红白喜事是袍哥的基本活动,很能收买人心,遇到贫苦人家,会给予金钱上帮助,遇到有钱人家,办事里外都帮打理的妥妥当当。
这个组织也时常开会:单刀会(纪念关公),中元会,团年会,茶会,月会,开香堂等。茶馆则是袍哥们公共活动中心。
清朝肯定是禁止袍哥活动的,而各地袍哥走货又要相互联系,所以就有了暗语。
结仇叫“结梁子”,报仇叫“拿梁子”,调解仇怨叫“搭台子”,双方和解叫“捞梁子”,招了口供叫“拉稀”,酒叫“烧冲子”或“火灵子”或“黄汤子”,肉叫“片子”,
作为民间团体在当时有它积极的一面,但是害群之马也很多。帮会组织里诞生了很多红色袍哥,也有出了不少无恶不作的匪徒。
1909年,17岁的贺龙,在湖北恩施用骡马运盐巴,经当地同盟会员又是袍哥首领唐伯义介绍,加入袍哥组织,与其他兄弟一起参与反清斗争。有一回贺龙被抓,袍哥舵把子邓渊如,变卖家产,买通官府,营救贺龙,全了袍哥的“义”。
贺龙常年在外奔波,与各码头袍哥大爷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们都很喜欢这位“小老幺”。1911年,贺龙回老家与本县女子徐月饴结婚,贺龙有三个姐姐,三个姐夫都是袍哥组织的成员,大姐夫谷虎成了那一带的龙头大爷。一家人拉起了一支民团武装,声援辛亥革命。
1914年,留日青年陈图南到贺龙家乡发展“中华革命党”,贺龙用“贺云卿”的名字登记加入。1916年,贺龙带着袍哥兄弟,在石门县号召1千多农民,组成“湘西讨袁独立军”。从此,袍哥领袖兼革命党人的贺龙开始了戎马人生。
袍哥里走出来的优秀人士还有王伯高(解放前夕牺牲),徐茂森,杜重石等,他们中有人宁可牺牲性命,也不输气节。
当然组织中也有罪行累累的,比如绵阳大袍哥左汉章,此人从小家贫,但因为是家里独苗,父母娇惯他,少年时不爱读书,就爱和人称兄道弟,17岁经人介绍加入袍哥,20岁就带着200人的兄弟干起了土匪勾当。左汉章工于心计,喜怒不显于色,发展很快,民国时期,势力一度涉及十余县,招纳当地土匪头目,自成一袍哥体系,无恶不作。
可笑的是,此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惊吓而死,全国解放在即,他也知道自己末日来了,在家寝食难安,终日喃喃自语,最终因惊吓过度,一命呜呼了。
再介绍一位,重庆大袍哥石孝先,人称石三,从小就是个惹事生非的主,还弄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因为太年轻不能出山当大爷。父亲石青阳管不了他,就想着给他娶个凶悍的媳妇,期望能管住他。还真找到一个叫金渊女子,家里是做生意的。金渊很厉害,石三很怕她,但是金渊有两个不学无术的哥哥,每每石孝先要干一些勾当,就和金渊报备,和金二哥金三哥在一起。
金渊也控制不住了,父亲又把他送黄埔军校去,是黄埔第三期学员,没毕业就被学校开除了,之后父亲又把他送意大利留学3年多,直到父亲病逝才回重庆。
石孝先利用父亲的背景,把持着袍哥界,目中无人,蒋介石没办法把他秘密放在公馆里“读书”。
1949年,重庆解放,石孝先吓得肺病发作,咳血不止,解放前半个月他还搞了个10万人游行,他一直在想会不会杀他。结果重庆解放第三天,石孝先大吐血而亡,“徒子徒孙”还想给他大办丧事,结果被压下去,石孝先和普通人一样下葬。
从以上正反两面可以看出,袍哥虽然组织结构复杂,论资排辈严苛,但是无法真正约束组织内成员的行为。
在中共的宣传影响下,很多袍哥都参加了革命,解放后,袍哥的一般成员自行回家参加工作,不予追究,对于参加反革命的头目严惩不贷。
对于袍哥,在当时社会环境下诞生的组织,我们还是更多看到他们中很多人,不怕牺牲投身抗战中,不少人为国捐躯。
解放前四川地区有袍哥,袍哥是哪些人?袍哥怎么来的?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风紧,扯乎!”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江湖黑话,而最懂江湖黑话和绿林切口的当属四川人。四川人不但懂还能说,而且天天说年年说。
比如出卖朋友叫“点水”,鼓励加油叫“扎起”,折了面子叫“臊皮”,无法无天叫“天棒”,共同承担叫“打平伙”,遵守规矩叫“落教”,闯荡江湖叫“操社会”。这些曾经的江湖黑话和绿林切口,如今已成为四川话的一部分,人人都能说,这是四川话的一大特点。
所以但凡到了四川重庆一带,你会经常听到朋友之间互相“扎起”,亲戚之间经常“打平伙”。老一辈教导小一辈时,你也会听到什么“狗日的天棒娃儿”,“不落教的东西”,“小小年纪操什么社会”。
四川人讲四川话,四川话中多黑话。当然这并非因为四川人喜欢“操社会”,都是“不落教”的“天棒”,这些语言习惯的形成与 100 年前流行于四川重庆一带的袍哥组织有关。
袍哥从何而来,说法不一!有说是以前川渝地区打家劫舍的强盗,有说是天地会的分支,无法考证。
无论是打家劫舍还是反清复明,都是刀头舔血的勾当,杀头的买卖,自然都是秘密进行。加之入会者多为底层百姓,自然难以留下足够多的确凿史料,无法追究其缘由,也在情理之中。
《鹿鼎记》中,韦小宝的师傅陈近南为天地会的总舵主,天下一等一的英雄,“平生不见陈近南,自称英雄也枉然”嘛。天地会“拜天为父,拜地为母”,以“反清复明”为口号。天地会与四川袍哥乃至哥老会之间的关系,也是一团浆糊。
清朝嘉庆年间发生的白莲教大起义,袍哥便深度参与其中。白莲教起义失败后,连同袍哥在内的民间组织遭到清政府的严厉镇压。为了求存,袍哥不得不借用白莲教、天地会等成熟组织的组织结构和经验,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这是袍哥形成的一种说法。
另一方面,有人认为遍及大江南北的哥老会是天地会的分支和变种,而在四川地区的哥老会成员则称为袍哥,这是袍哥的另一种说法,二者之间在相互独立,相互从属,还是在相互融合中共同发展,不得而知。
袍哥的源流无法考证,但活跃在晚清民国的社会中,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清末的各种反清斗争中,无论是四川的保路运动还是辛亥革命,到处都能见到四川袍哥的身影。抗日战争时期, 350 万川军出川抗日,中间也不乏四川袍哥。
四川袍哥与中国古代民间其他的秘密社团相比,有一系列极为显著的特点。
一是参与的广泛性。上至士绅商贾,下至平民百姓,军队官府还是流氓强盗,无所不包。
据统计,解放前四川有 1,700 万袍哥, 10 个四川人中便有 4 个是袍哥。这种广泛的参与性和社会基础,使得袍哥内部的江湖语言体系广泛地融入到四川方言中,这是极为罕见的文化现象。
同时,袍哥组织尊奉武圣关公,讲义气,重交情,为朋友两肋插刀,一呼百应。这也深刻地影响了川渝地区的民众性格,即所谓的“袍哥精神”。若去中国足球在成都或重庆的体育场,那山呼海啸般的声浪,便可见一斑。
解放后,政府取缔一切会道门,所有帮会组织集体退出历史舞台,无论是青帮洪门天地会还是四川袍哥,都是如此。
《诗经》有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又道“袍”同“胞”,故称“袍哥”。这么看来,原本江湖气十足的四川袍哥,似乎又多了一丝温情默默的人情味。
解放前四川地区有袍哥,袍哥是哪些人?袍哥怎么来的?
袍哥就是哥老会,是清代前期形成,延续到民国时期的一个民间秘密组织,民国末年逐步消亡。哥老会的最初目标是反清复明,不断经营吸纳下,各类组织广泛,成员众多,清末民国时期就主要集中在四川地区。
在已故武侠文学家金庸的小说《鹿鼎记》里,韦小宝的师傅陈近南,就是一个反清复明秘密组织的大头领。而这个陈近南,不是金庸随意虚构的人物,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1661年,郑成功在中国台湾地区创立了反清复明的秘密会党,陈近南就是被派到四川一带发展秘密会员的头领,在雅安开“精忠山”,哥老会因此从天地会系统中派生,势力最终超过了天地会。到了晚清时期,四川地区的袍哥一度非常广泛,所谓明末无白丁,清末无倥子,就是说的哥老会流传广泛,几乎人人踊跃参与。
据说,整个民国时期,全四川地区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是袍哥或者有袍哥背景。到了1930年代更为复杂,在当时的川西平原,几乎所有的乡长、保甲长都是袍哥的成员。关于袍哥的数量,我们可以根据1947年燕京大学的一位社会学系学生的调查,她说70%的成年男子都是袍哥。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袍哥?可能与四川的历史分不开。
张献忠屠蜀后,湖广填四川,相较于江浙一带的宗族势力,移民的到来令四川宗族势力相对薄弱,那么民众依靠谁呢,只能依靠这些秘密组织了。所以老百姓一般打官司评理的时候都不找县衙,一般都找袍哥组织。另外,四川这个地方天高皇帝远,处于大西南,属于统治的末端,加上交通不便,很容易造成武装割据,有一句话叫做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长期的动荡,民众只有依靠秘密的地下组织来保护自己。
袍哥会还形成了自己的组织文化,分为“清水袍哥”和“浑水袍哥”,分布于各个底层职业,三教九流,行行都有,也有的是土匪。
袍哥也有不少江湖暗号,用于鉴别身份。比如,两个袍哥成员在茶馆接头,摆茶碗阵是必备技能。茶壶怎么摆,茶壶倒多少水,怎么移动都很有讲究,如果摆错了,就很不得了,会引来杀身之祸。 袍哥的会规与奖惩制度相当严格残酷,大哥具有处置权。袍哥小弟们做错事就要受罚,一种惩罚叫做“扑前刀”,就是把三把刀埋在地里,刀尖朝上,做错事就自觉扑过去自杀;
还有一种就是所谓滚肉球,非常残忍,就是一个木板上,钉上钉子,钉尖朝上,受罚者在上面打滚,直到最终皮开肉绽,如果伤及脏腑,就会流血而亡。 清末时期,四川保路运动兴起,许多袍哥首领就参与,并取得了一定成功。在辛亥革命中,袍哥也投机打牌,对于推翻清廷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过,从民国中期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风俗的开化,法制的健全,民众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袍哥逐步消失在历史中,成为一个过去的历史记忆。
秦右史,一枚蜻蜓,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解放前四川地区有袍哥,袍哥是哪些人?袍哥怎么来的?
袍者,长袍也,这是针对短衫而言。短衫一般是指苦力,穿长袍的人自然是社会上有头有脸,又有些江湖气息的人,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漂白后的商人。在四川的哥老会成员被称为袍哥,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取《诗经。无衣》:“与子同袍”之义,表示是同一袍色之哥弟;另一说是袍与胞谐音,表示有如同胞之哥弟。两种解释大致相同。
在当时的四川地区,袍哥组织却是一只家喻户晓,令人闻而生畏并且在之后的革命事业中起到过很大影响的队伍。袍哥们经常说的一句话“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是指很干脆,一言九鼎。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袍哥,是指有一定社会地位,亦正亦邪的一群人。
因之前欣赏过吴天明导演执导的电影《变脸》,电影带有川渝地区浓厚的江湖色彩,多有提及“袍哥”这一元素,饶有兴趣,故查阅资料细究一二。
一、形成与发展
何谓袍哥?《诗经》有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或曰:“异姓如同胞,见面称哥弟,取‘胞’‘袍’谐音之义。”意即只要加入袍哥组织,就能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生死与共的兄弟。
在四川,人们习惯把民间帮会哥老会的组织成员称为袍哥,而加入哥老会又叫“烧袍哥”、“嗨袍哥”。李子峰的《海底》指出:“哥老会或称哥弟会,亦为天地会一支,其成立在乾隆年间。同治时,平定粤乱以后,湘勇撤营,穷于衣食之途,从而组织各团体,于是哥老会之势力始盛。”
哥老会势力的最盛地方,在四川、两粤、两湖等省,扬子江沿岸各省次之,其他各省,没有一处不有其会员。实际上,袍哥源于巴蜀移民社会,是近现代社会失序的产物。从清代至民国,巴蜀社会处于混乱无治状态,哥老会这种江湖帮派组织应运而生,并广泛渗透于巴蜀社会各个角落。作为巴蜀隐秘社会,袍哥的活动受到官府的镇压,其开山立堂等活动多秘密进行。
清同治年间,四川宜宾王霭廷曾在外地参加哥老会组织“金华山”,回乡后秘密建立“真戎山”,直到光绪末年,袍哥的各项会事才在一些地方逐渐受到政府允许。据《宜宾县志》记载:“至光绪后期(约1906年后),经府、县默许,宜宾城及府属各地哥老会转为公开活动。”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先生十分重视会党工作,在他的指示下,四川同盟会积极联合袍哥,“在川西,同盟会设立‘汉流改良自治会’,以罗致群众,作为同盟会的外围组织。”
二、壮大与分布袍哥组织创立之后,“由于民族矛盾激烈,广大人民产生了强烈的排满情绪,而哥老的各项活动又能和广大的群众相结合”,所以袍哥组织得到迅猛发展,开山设堂遍及贵州、云南、甘肃、湖南、广东等省,尤以四川开山最多,“各省汉留之盛,莫过于四川”。
先后有方安澜开“蓬莱山”,郭禹钦开“华严山”,李云九开“青城山”,郭永泰开“荩忠山”,彭立山开“回龙山”,彭焕如开“飞龙山”,颜鼎章开“大峨山”,胡文翰开“九成山”,张联弟开“华阳山”,李煜华开“巍峰山”,黄华成开“大宝山”等等。这些开山者及袍哥组织,都与清兵发生过多次壮烈战斗,给满清王朝以很大打击。
到清末民初,袍哥势力得到进一步壮大。“即四川省会一区,仁字旗公口,就至三百七十四道之多,礼义两堂不与焉。至各乡区各保,与夫临路之腰店,靡不设有公口,招待往来者,目不睱接。故民间有‘明末无白丁,清末无倥子"之谣”,足见袍哥人数之众,势力之大。
清王朝倒台后,袍哥的政治目的已达,袍哥组织逐渐演化为社会团体,在全国各地正式公开开山立堂,设立公(堂)口。特别是抗战时期,各省“汉留”除在沦陷区秘密活动外,大部分都集中在川、黔、陕、甘、青、宁等地公开活动。
四川的袍哥发展尤为迅猛,各地纷纷开山设堂,建立袍哥组织。主要计有:广汉侯少煊、郫县钟次方、灌县董如松、绵竹赵竹三、什邡马昆山、简阳刘惠安、大邑刘文彩、威远周兴武、潼南陈南平、大足王公辅、荣昌张烈武、江津周化成、合江夏之时、合川杨作兰等。
重庆作为抗战陪都,袍哥组织更是码头林立,堂口众多,其中的袍哥组织计有:
(1)仁字总社,负责人张永隆、田德胜、石孝先。虽名为总社,其实对其它区县仁字袍哥没有约束力,且内部矛盾重重,很不统一。
(2)义字总社,以杨绍轩、冯什竹为社长,陈兰亭为名誉社长。总社下又分孝义社、义联社等。
(3)礼字总社,以何占云为社长,范绍增为名誉社长。各地设礼渝分社。
(4)智字总社,负责人穆珊和等。加入的人不多,各地有分社。
三、发展壮大的契机——有一定的“政治力量”色彩
在巴蜀近现代史上,反洋教斗争、四川保路运动、辛亥革命以及抗日战争中,袍哥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后来进入军队时,就如同水浒传中,朝廷对梁山好汉的招安,袍哥从地方势力转换为政府军队,开始得到正规组织和训练。其实袍哥队伍里不乏很会打仗的人,政府一面拉拢他们,一面也是在吸引有勇有谋的优秀人才充实壮大军队。然而,袍哥绝对不算是军阀,甚至连指挥中心权利也没有。
旧中国的四川袍哥充盈于各地各阶层。从组织势力和人数来讲,四川袍哥在全国的秘密社会组织中都是比较少有的。到1949年,成都和重庆是袍哥组织最发达的地方。公口、分社和支社在成都就有一千多个。虽然重庆的袍哥组织比较少,有五百多个;但是重庆的职业袍哥却达到将近十万人。
四川保路风潮与辛亥革命中,袍哥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民国成立后,四川袍哥转入公开活动,在四川,“省会一区,仁字旗公口至三百七十四道之多,礼、义两堂不与焉。至乡、区各保,与夫临路之腰站,靡不保有公口,招待往来者,目不暇给。”当时的巴蜀宛若袍哥王国。民国时期,虽然袍哥被多次限制、取缔,但还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在四川军阀争战中,袍哥渗透于军队,并在民国政府党、政、军组织结构之中都有发展,形成其独特的社会力量。
哥老会发展到后期,在所谓“袍哥要操亮,必须把官当”的口号下,加紧与国民党省县乡各级党、政、军、警相结合,四川的基层政权几乎为哥老会的头目所包揽。基层的市息、斗口、屠宰税等,均由当地的袍哥堂口承包。地方上的恶霸、土匪、烟帮、赌场和妓院老板莫不与袍哥有牵连。四川的革命党势力远不及反动势力强大,经常遭到镇压和破坏。
广大群众生存艰难,政治上又得不到伸张,急需一个能拯救他们出苦难的力量。袍哥的口号便是劫富济贫,反对贪官污吏和反动统治者,提倡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对参加的人进行保护或免受欺压。这些正符合广大群众的迫切需要。
袍哥在其发展中,也曾作为国民党反共的重要工具。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一种帮派组织被镇压、取缔而最终退出巴蜀社会的历史舞台。
四、清水袍哥与浑水袍哥
袍哥作为秘密社会组成部分,其成员良莠不齐,根据袍哥社会行为与社会性能分为“清水”袍哥与“浑水”袍哥。
清水袍哥一般有固定职业,且多由当地有权有钱有势的官僚士绅组成,在民众中有一定声望,常为民众主持公道。据1949年印的《四川帮会调查》显示:“清水袍哥大多是有正当职业的,社会地位较高的,是比较‘奉公守法,讲义知礼’的人,其中工商业者、开明士绅、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居多,只有个别下九流分子。浑水(混)袍哥多从事不正当职业,成份比较复杂,恶霸、土匪、强盗,三教九流无所不有,但都为非作歹,其中主要是职业土匪。”
“清水”袍哥一般扮演着巴蜀近现代民间社会的重要角色,扶危济困,维持社会秩序等。“清水”袍哥与“浑水”袍哥不同:“清水者皆有恒业,官绅子弟,亦有侧其间者,不过藉以联络征逐。浑水者则杀人越货,直是盗贼,然不敢入城。城内皆清水一种,豪霸者有之,从无抢劫不轨之举。”
“浑水”袍哥一般是一些杀人越货、打家劫舍的土匪,常遭到民众的鄙弃。晚清至民国时期四川土匪猖獗,这与“浑水”袍哥有重要关系,这对巴蜀近现代社会以及巴蜀民众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四川曾流行如下民谣:“仁号一绅二粮,义号买卖客商,礼号又流行如下民谣:“仁号一绅二粮,义号买卖客商,礼号又偷又抢,智号尽是扯帮,信号擦背卖唱。”
由此可见当时巴蜀“清水”袍哥、“浑水”袍哥成员身份、地位、性质良莠不齐的情状。事实上,袍哥在近现代巴蜀社会的真实情形,以及这种“清水”袍哥与“浑水”袍哥的社会性能划分也许要复杂得多,他们的角色常相互转化:“清水的‘金带皮’袍哥,即金指钱,皮有面子,这种人把钱挥霍完了,或无面子了,被浑水兄弟伙一拉,就去干抢劫、贩毒、窝赃等事,自己变成浑水袍哥。而浑水袍哥抢劫、贩毒、窝赃发了财,或拉队伍作军官,有的买田买房,在家闲居,成了地方上的士绅、工商业者、社会上的知名人士,另立公口,摇身一变为清水袍哥,不再参加土匪活动。”
不同于清水袍哥,浑水袍哥则是以打家劫舍、“关圈拉肥”等土匪行为为主的袍哥组织,他们多继承了袍哥前身的匪性,“始乎赌博,卒乎窃劫”“以盗窃为武差事,赌博为文差事”。浑水袍哥实际上是土匪袍哥。浑水袍哥成分比较复杂,大多属于礼字公口,多从事不正当职业,恶霸、土匪、强盗,三教九流无所不有,为非作歹,其中主要是职业土匪。晚清民国时期,巴蜀之地土匪猖獗,民间俗称“棒老二”多为浑水袍哥。
袍哥是中国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条件产物,从十七世纪中叶产生到二十世纪中叶消亡,经历了三百余年的历史。袍哥是明末清初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条件下产生的,以“反清复明”为宗旨,以会党为组织形式,以农民、小手工业者和小商人为主体的民间秘密团体。
它具有封建性、秘密性和特殊性。其早期是一个政治性组织,民国以后逐渐转化为经济性的黑社会组织。
解放前四川地区有袍哥,袍哥是哪些人?袍哥怎么来的?
袍哥是民末清初成立的民间组织。宗旨是反清复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就成了公开的民间组织。民国袍哥始鼎盛起来。袍哥的成分复杂,可以说三教九流的人都有,上至军警宪特下到贩夫走卒。像《》哈儿师长》的樊哈儿就是袍哥,他拉队伍时,兄弟伙都来给他扎起。
旧时的场镇就有个袍哥舵爷。我听母亲说大舅舅也是袍哥。但他的辈分不高 ,是那场镇的老幺(就是帮有钱人打杂的),每逢地主收租他就去帮人家刨谷子。听说舅舅的心有点黑,借出的谷子就把量斗刨得平平的,收租时那量斗却堆得满满的。外公听乡邻说了,就跳起脚去骂舅舅,舅舅冒火竟然向外公动手。媳妇儿镇上的老人说原来镇上也有袍哥。
镇上袍哥管事的,一天到晚都坐茶馆里喝茶,镇上有啥搁不平的事就来找他理论搁平。若是事情搁平了,事主就得拿钱请客,酒桌上由袍哥大爷主持让冲突两家握手言和。原来坐图书馆,看过一本关于袍哥的书,袍哥开始是反清复明的民间组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廷,袍哥组织才公开了,三教九流的人都可以加入,没有背景的人加入袍哥就是找个靠山。
四川的袍哥比较鼎盛。基本上每个场镇都有袍哥,袍哥的主事者多半是有钱人,因为有钱才有势嘛。像《哈儿师长》里的樊哈儿,本来是某场镇的街头青年,但他的交际较广泛;一旦拉起队伍,他的那些袍哥兄弟伙就来了。该剧对袍哥的描写基本写实,“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至于说吃麻将之类就是诙谐搞笑了。谢谢题主的提问。
残阳余晖3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