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大唐秦王陵指的是哪位秦王?身上都发生什么历史事件?

2001年夏,陕西考古人员对位于宝鸡市陵塬村附近一座被盗古墓进行抢救性试掘时,在淤泥中掘出一方石碑,其上刻有“大唐秦王忠敬墓志铭”几个字。提起大唐秦王,很多人首先会想起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唐太宗李世民。然而,此墓中的“大唐秦王”却是一个叫李茂贞的人。

这个李茂贞,估计只有十分熟悉唐朝历史的人才知道。他是唐僖宗时期的知名人物,本名宋文通,唐僖宗赐其姓名李茂贞,并将其列入皇家典籍。唐昭宗加封其为岐王、秦王等,朱温的后梁只承认其为岐王。到了后唐时,李茂贞再次被加封为秦王。李茂贞一生中两次被加封为秦王,“大唐秦王”也算“货真价实”了。

李茂贞的一生可以概括为:生于农家,起于行伍,兴于战乱,盛于分裂,终结于北方的局部统一。他32岁出任凤翔节度使,凭借秦岭之险、渭水之利而威震关西、陇东及川北,以至于偌大关中,除京师长安之外,其余均为其所有。他以镇压黄巢起义起家,勤王护驾有功,却三次火烧长安城;他杀人如麻,却重修法门寺,给后世留下千年古刹;而当朱温灭唐,各地强藩相继称帝之时,他却未随波逐流,一直奉唐朝为正朔。

李茂贞是深州博野(今河北蠡县)人,他原来姓宋,名文通。为了生计,他和当时的许多人一样参加了当地藩镇的牙军。所谓牙军,是中唐以后地方节度使得私人军队。之后,宋文通奉命随着牙军前往关中奉天(今陕西乾县)去驻守,成为凤翔节度使郑畋手下博野军的一个小队正(队正是唐朝府兵制下的一种职务,每队领150人)。若非后来的黄巢起义,宋文通也不会想到自己还有草根逆袭的一天。

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因长期的天灾人祸,黄巢起义爆发。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的起义军攻克洛阳后,轻易拿下潼关进而逼近长安,宦官田令孜率五百神策军匆忙带领唐僖宗和少数宗室亲王逃离京城。唐僖宗刚离开长安,凤翔节度使郑畋就带着人前去接驾。或许是考虑到凤翔距离长安太近,不够安全。唐僖宗在凤翔稍作停留,继续南逃。临行赐予郑畋便宜从事”之权,要他带着凤翔镇“东扦贼锋,西抚诸蕃,纠合邻道,勉建大勋”。

不久黄巢进入长安,建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唐僖宗先是逃往山南(今陕西汉中),又逃往四川成都,成为唐玄宗之后又一位避难逃往四川的唐朝皇帝。在四川期间,唐僖宗得到了喘息,他利用川中的富庶和各地的进献,组织对黄巢的反扑。原来首鼠两端的藩镇势力,也开始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主动对朝廷表达忠心,发起对盘踞京师长安的黄巢起义军进行围剿。

在各路藩镇讨逆大军的攻势下,黄巢日子也不好过。为了给长安解围,黄巢让起义军二号人物尚让带着五万大军进攻凤翔,准备先期拿下这个军事战略重镇。凤翔节度使郑畋命宋文通率领他150人的小队作为诱饵,将五万黄巢起义军引诱至早已设好的埋伏圈。最终,起义军尚让兵败龙尾陂(今陕西岐山县境内)。五万起义军被斩首两万余,铩羽而归。凭借如此战功,宋文通声名大噪。

叛乱平息后,在四川躲避四年之久的唐僖宗回到了长安。唐僖宗特地将宋文通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下级军官调入都城,封为神策军指挥使,成为自己的贴身保镖。晚唐的政局非常混乱,宦官专权已是家常便饭。唐僖宗宠信的宦官田令孜要求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交出他手里的安邑、解县等地,以便朝廷向地方收税赡养禁军。面对如此无理的要求,王重荣断然拒绝。于是田令孜联合邠宁节度使朱玫和凤翔节度使李昌符向王重荣开战。

唐中和五年(公元885年)三月,王重荣求救于太原李克用,二人联手大败朱玫和李昌符,进逼长安。宦官田令孜无奈之下,再次带领唐僖宗南下四川。眼见皇帝犹如丧家犬,从前随扈皇帝身边的神策军,几乎皆作鸟兽散,只有宋文通等人还坚持护驾。为了阻止田令孜继续挟持皇帝南下,朱玫、李昌符等指示山南节度使石君涉,让其带兵堵住了大散关,挡住了一行人南下的步伐。

唐僖宗密诏朱玫的爱将王行瑜,许以高官厚禄以让其反对朱玫。最终朱玫被王行瑜所杀,叛乱平息。追叙前功,王行瑜做了静难军节度使。平叛的另一位功臣宋文通被唐僖宗称为“扈跸山南,论功第一”,拜为武定军节度使,并管洋、蓬、璧等州军事。唐僖宗还给宋文通赐名“李茂贞”,字“正臣”,以彰其功。混迹基层多年后,三十一岁的宋文通成为皇亲国戚,开启了后半生的巅峰之路。

唐光启三年(公元887年),避难多时的唐僖宗启程返回长安,行至凤翔时,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以长安宫室还未修缮完工为名,强行拦截皇帝一行,并和护驾的先头部队天威军发生激烈冲突,李昌符兵败逃走。唐僖宗很生气,命李茂贞领兵猛追,李茂贞没有辜负唐僖宗的期望,不但追上歼灭了李昌符的残部,而且斩杀了李昌符。唐僖宗龙颜大悦,加封李茂贞为凤翔和陇右节度使。

经过几次三番的折腾,唐僖宗的身体也垮了。返回长安不久,年仅27岁的唐僖宗在大明宫武德殿驾崩。临终前,他将皇位传给弟弟李晔,是为唐昭宗。此时的大唐朝局并没有因为换了皇帝而有所改善,外部除了一些势力较弱的藩镇起兵造反外,唐王朝的两大藩镇节度使朱温和李克用也在各自的地盘上扩大影响力,蠢蠢欲动;内部宦官势力此起彼伏,在田令孜之后,辅佐唐昭宗上位的杨复恭又在朝中耀武扬威,擅杀大臣。

由于唐昭宗急于掌权,导致皇帝和宦官集团之间的矛盾直接被激化。宦官杨复恭立即调度时任兴元节度使得养子杨守亮等“杨家班”子弟纷纷起兵造反,大唐帝国再度陷入崩塌危机之中。对于平叛,李茂贞可谓是经验丰富。由于兴元(今陕西汉中)地处关中和巴蜀之间,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还没等李茂贞出兵,东川节度使顾彦辉和西川节度使王建就来抢地盘。对此,李茂贞上书朝廷要求乞加自己为山南西道招讨使,但是朝廷“诏书久托不下”。

尽管没有朝廷的诏令,李茂贞毅然发兵攻打兴元,攻克兴元府,斩杀了杨复恭父子。之后,李茂贞又开始四处用兵,拓展地盘,先后攻占了凤州(今陕西凤县西北)、洋州(今陕西西乡)和泾原(今甘肃泾川北)三地。随着势力的扩大,实力的增强。李茂贞开始不把大唐中枢放在眼里。面对李茂贞,唐昭宗下诏命其调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凤翔节度使由宰相徐彦若来接替。

但是李茂贞根本不把皇帝的诏令放在眼里,还上书朝廷,言语之间尽是嘲讽唐昭宗枉为人君。身为皇帝,“尊极九州,却不能戮(杨)复恭之一竖”。作为唐僖宗的接班人,治国“但观强弱,不计是非”,藩镇势弱则用国法约束,藩镇势强则想尽一切办法笼络他们为己所用。这样的皇帝当着有什么意思?在奏折的末尾,他明确拒绝朝廷将他调离凤翔的安排,并反问道:“未审乘舆播越,自此何之?”意思是我怕陛下下次逃难,不知能逃到哪里啊?

面对李茂贞的羞辱,唐昭宗气急败坏,召宰相杜让能商议,如何遏制李茂贞势力的扩张。杜让能到底从政经验丰富,清楚地看到大唐政权的羸弱,已经无法承受一个藩镇势力随意的一击。于是劝说唐昭宗,李茂贞势力强大,现在我们无力应对,况且凤翔又离京城这么近,万一出兵失利就无法收拾残局了。但是唐昭宗毫不退让,他指着杜让能的鼻子大骂:“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这正志士愤痛的时候,朕不能坐视陵夷!”可能担心自己语气过重惹恼宰相,末了,他心平气和地补充道:“卿但为朕调兵输饷,朕自委诸王用兵,成败与卿无干。”自古皇帝无错,如果非得纠错,那肯定是臣下的责任。当唐昭宗说出这句话时,杜让能就知道自己死定了。

杜让能

唐景福二年(公元893年),唐昭宗出兵讨伐李茂贞,但反被李茂贞所败,李茂贞领兵进军长安问罪。唐昭宗害怕引火烧身,赶忙杀死两个枢密使,请求李茂贞退兵,李茂贞却说主张发兵的是宰相杜让能,并陈兵临皋驿站,请求杀死杜让能。最终,杜让能成了战争罪人,落得个被斩首弃市的下场。因为抗拒李茂贞,他的“过错”,也顺带波及到了京兆杜氏全族。家族中人,死的死,流放的流放,无一幸免。自此,这个显赫了数百年的家族,一蹶不振。

杜让能的死,让对大唐效忠的士大夫阶层寒心,纷纷离去,唐昭宗彻底成了孤家寡人。之后,李茂贞又和河东的李克用发生了冲突。当时的河中节度使王重盈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王珂和王珙争夺节度使之位。王珂获得了唐昭宗和李克用的支持,而李茂贞站在王珙一边。为了逼迫唐昭宗改换河中节度使得人选。李茂贞联合另外两个节度使王行瑜和韩建一起发兵到了长安。然后留自己的养子李继鹏留在京城守卫,自己又回到了凤翔。

李克用

河东的李克用闻讯后,带兵前往长安支持唐昭宗。李茂贞自知打不过李克用,便杀掉了养子李继鹏向唐昭宗谢罪。李克用打败王行瑜后,请求唐昭宗允许进一步攻打李茂贞。但唐昭宗考虑到李克用远离京师,而李茂贞就在长安附近,为了让李茂贞对自己感恩戴德而效忠朝廷,最终选择庇护李茂贞。唐昭宗下令让李克用撤兵回河东,李克用离开的时候叹气说:“不杀李茂贞,京师一带便无宁日!”

对于藩镇势力,唐昭宗自然是不信任的。于是他重新招募一支军队,让李唐宗室的人来统辖。李茂贞知道后,认为唐昭宗是在防范自己。于是又领兵进攻长安。面对李茂贞经久沙场的军队,唐昭宗刚招募的新军不堪一击,还没有见到李茂贞的军队便做鸟兽散了,唐昭宗被迫逃往河东去寻求李克用的庇护。走到半路被李茂贞的盟友、华州刺史韩建追上。韩建恐吓昭宗说:“车驾渡河,无复还期。”便将唐昭宗挟持到华州,堂堂一国之君就这样被大臣幽禁了将近三年。李茂贞进入长安后,纵兵大加抢掠,将许多长安的宫殿付之一炬。

唐乾宁五年(公元898年),唐王朝的另一个实力派藩镇势力朱温占据了东都洛阳。和李茂贞一样,朱温也是草根逆袭。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各地为唐朝廷平叛,战功赫赫。由于此时大唐王朝的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应对朱温,李茂贞、韩建和李克用建立暂时的联盟,他们决定宁可让唐昭宗回到长安,也不能让他落到朱温手里。

唐昭宗回到长安后,改元“光化”,以资庆祝。然而混乱不堪的朝局再次使唐昭宗陷入危机,宦官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将唐昭宗囚禁起来企图废旧立新。最终,朱温将政变的宦官杀死,并于光化四年拥立唐昭宗复位。唐昭宗改元“天复”,并加封朱温为梁王。

李茂贞听说唐昭宗复位后,特意从凤翔赶到长安,厚颜无耻地请求唐昭宗加封自己为岐王,无功受禄,显得异常跋扈。此后宰相崔胤想借朱温的力量诛杀宦官,大宦官韩全诲则和李茂贞联合,请来李茂贞的几千兵马驻守京城,保护长安。半年后,朱温领兵讨伐韩全诲,韩全诲胁迫唐昭宗一起逃到了凤翔。朱温紧追不舍,将凤翔城包围起来。此时,河东晋王李克用的势力已经达到凤翔北部,对李茂贞形成了压制。

据史料记载,在凤翔被围困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大唐境内遭遇一场雪灾,大雪过后,寸草不生。战前积累的粮食,迅速被众人消耗殆尽。没饭吃的人,只能易子而食。就连唐昭宗,每天也仅有一碗小米粥填填肚子。实在守不住的李茂贞,最终将唐昭宗拱手相让于朱温,这一让,成就了朱温日后的霸业。就在李茂贞和朱温相持不下时,从前与李茂贞有过争地之恨的西蜀王建,趁机将李茂贞南边的一大块地盘据为己有。

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温除掉了所有宦官,弑杀唐昭宗,自立为帝,建立后梁。消息传来,李茂贞内心充满惆怅。这些年来,在大唐几位实力强大的藩镇势力持续挤压下,曾经叱咤风云的他,手上仅有凤翔等七州之地,元气大伤。再掀风云,已无可能。藩镇中的强者皆先后称帝,唯独李茂贞没有。虽然实力不如从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关起门来过把皇帝瘾,李茂贞还是有这个实力的。但是他只做岐王,始终用唐昭宗天复年号,奉唐为正朔。李茂贞在凤翔开府设置百官,以其所居为宫殿,其妻称皇后。李茂贞虽然自己没有称帝,但是却让自己的老婆自称皇后,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忿与不甘。

朱温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后,天下政治中心东移,凤翔失去了拱卫京师的战略地位。而各方势力在逐鹿中原的大战中,也逐渐将李茂贞排除在外。借着这片刻的宁静,厮杀半生的李茂贞开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他的大力支持下,曾在晚唐遭遇“会昌法难”的扶风法门寺重获新生,成为秦歧政权钦定的“国寺”。 在凤翔吃斋茹素十余载后,李茂贞也尝到了被欺负的滋味。

随着李克用之子、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崛起,曾经傲视群雄的李茂贞只能俯首称臣。李存勖也非小气之人,念及李茂贞是旧朝的元老,对他很尊敬,仍让他任旧官职,改封他为秦王。李茂贞生病时,李存勖还派人去给他送药慰问。公元924年,在接到新的恩赐后不久,69岁的李茂贞病逝家中,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谥曰忠敬。

李茂贞虽然生前没有称帝,但是死后却享受着帝王的待遇。李茂贞及夫人刘氏的墓,是按照“同茔不同穴”的帝后形制合葬的。陵园规模宏大,不输其他历代帝王陵墓,由山门、神道、献殿、祈殿和两座地宫组成。在150米长的神道上,有按照皇帝生前出行宫廷仪仗排列的唐代石雕15组34对。

在两座分别长为120米、深20米的地宫中,有高8米、宽4米用青砖仿木雕刻而成,保存完整的全国最大的唯一罕见的地下飞檐古建端楼;有用青砖砌墙并卷的八边形穹隆顶;有栩栩如生的墓道两侧18幅乐伎图;有唐代珍贵的胡人马乐佣、三彩陶马佣;有精美的砖雕“十二生肖图”、“八人抬轿图”,有按北斗七星位置挑开青砖形成的勺状”地面天象图”;还有带着神秘色彩的千年石函、墓志铭无字碑。李茂贞为了使自己及夫人死后,不被盗墓贼打扰,在陵墓中设置了重重机关。李茂贞夫人墓前后有3道防盗措施,设计精巧,道道必杀。

这第一道防盗机关就设置在端门之上,沿墓道下行24米,就来到了端门,这是从墓道进入地宫的必经之门。端门做工精致,造型精美。青砖雕刻出门窗、护栏、筒瓦、人物,全都栩栩如生。端门门框中,用巨大的石条砌了一道石墙。但是端门中间并无门梁,如果盗墓贼要进入地宫,唯一的办法就是从门梁上方的位置爬进去。如果抽出一块石条,整个端门就可能轰然倒塌,并将盗墓者埋葬于此。

这第二道防盗机关就是端门后面几米处的石门,石门嵌入上下的凹槽中,没有门轴,没有把手。石门是有出无进,一旦墓室工程完工,工匠们会将石门封死。除非现代的爆破手段,否则此门难开。

第三道防盗机关就是主墓室上方的穹窿顶,所谓穹隆顶,就是用砖石堆砌成的圆拱形顶部结构,向上逐层往里收,直至把整个顶盖住。这种用砖砌的穹窿顶,说结实,也很结实,可以历经千年不倒。说不结实,也真不结实。如果几块支撑力较强的砖石不小心被抽掉,整个穹窿顶就会轰然倒塌,将墓室及盗墓贼一并埋葬。

然而,设计如此严密的陵寝,最终也没逃过盗墓贼的光顾。考古人员曾在墓室中出土了宋代的铜钱,如果排除恶作剧的成分,那么李茂贞夫妇墓被盗的历史可追溯到宋代。也就是说,李茂贞入葬百余年后就被盗墓贼“造访”了。

大唐秦王陵从1998年勘探、2001年试掘并于2003年5月开放至今,随着岁月流逝,有些谜团已焕然冰释,有的则愈加扑朔迷离,比如“天象图”,比如石函,比如无字墓志盖,比如文武杂列的“神道”等等。只有李茂贞的石像,因被传说摸一摸可以祛病,变得油光可鉴。

李茂贞夫人地宫地面天象图的发现,填补了唐末五代时期,帝王陵寝建造的一项空白。在古代帝王陵寝中都会出现天象图,一般都是建在墓穴穹窿顶的上方的。但是李茂贞夫人墓中的天象图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唯一的一副地表天象图。天象图中间部分高高隆起,四角上翘,犹如轿子的顶盖,天象图北宽南窄,呈长方形,如棺椁形状;从铺好的青砖中,按北斗七星勺状挑空,斗柄朝北。

除了神秘的“天象图”外,李茂贞夫妇墓的神道上,即有人臣墓的石羊、石虎、石人,也有帝王陵前的石马、华表,且文武两厢错杂排列。但终其一生,李茂贞并没有称帝,这些石刻的含义何在?

武则天的无字碑天下闻名,李茂贞也有个无字的墓志盖,志盖的周围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墓志铭也是洋洋洒洒,但是墓志盖上没有一字,这又是为何?

还有墓中出土的石函,当初开启石函时,可谓一波三折,打开后,石函中是个铁锈斑斑的物件,是否为丹书铁券?如果不是丹书铁劵,又是什么呢?至今无解。

纵观李茂贞一生,大起大落,高开低走,虽然致力于建立霸业,但最终还是沙场折戟,未能实现。作为乱世枭雄,关键时刻抛弃野心,坚持不称帝,保辖下百姓安宁,有所为有所不为,亦属难得。在后来赵匡胤开创的大宋王朝中,尚文终究打败了崇武,自此,天下再无李茂贞这种人。

宝鸡大唐秦王陵指的是哪位秦王?身上都发生什么历史事件?

2000 年冬天,陕西宝鸡市内一座高大的黄土堆上随着一声清脆的轰响,惊动了村庄的居民,敏锐的村民察觉到那是盗墓贼正在利用炸药炸开那里的一座古墓,盗取墓里的宝物,于是拨打了110报警。当警察赶到时,那帮盗墓贼已经不知去向,留下了大量的盗墓工具和炸药,古墓的墓道已经被炸开,很多珍贵的文物被暴露在外面,公安部门马上联系当地文管部商议应对措施。

文管部立刻作出反应,组织考古队员赶赴现场。赶到后发现这座古墓已经被严重破坏,必须进行抢救性发掘。考古队员对古墓进行细致的勘探,认定那是一座唐代夫妻合葬墓,规模宏大,装饰豪华,墓主人非富即贵。当考古队员进入主墓室时,找到了墓主人的墓志铭,确定是唐代秦王李茂贞以及夫人刘氏合葬墓。经过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地清理,共整理出包括瓷器、陶器、铜器、铁器、石器等各种文物七百三十五件,绝大多数属于国家级珍贵文物,其中包括铜章、玉章、唐三彩、丹书铁券等。

秦王李茂贞(公元856年-公元924年),祖籍河北蠡县,本名宋文通,在唐僖宗时期因护驾有功,赐姓李,改为李茂贞。唐昭宗时期,依靠出色的战功,被封为岐王后,四处征战扩大地盘,成为当时称霸一方的诸侯王。这也引起了唐昭宗的不满,派兵征讨李茂贞,谁知被李茂贞挫败。不久后,唐昭宗被宦官挟持,朱温假借诛杀宦官之名趁机夺取大唐江山,建立后梁。李茂贞拒不向后梁称臣,并联合王建、李克用等拥兵自重的诸侯王准备征讨朱温。但这些人都各怀鬼胎,根本没有真正想出兵,只是互相观望,后来的征讨计划也就不了了之了。

公元923年,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后唐,定都洛阳。李茂贞经过被后梁朱温的各方面打击,此时的实力大不如前,深知早晚会被朱温消灭。于是想寻找一个可以与朱温相抗衡的靠山,相比之下后唐实力最强,而且有一定的交情,毅然决定归附后唐,与后梁周旋。同年,后唐打败后梁,李茂贞被改封为秦王,次年去世,享年六十九岁,葬于陕西宝鸡大唐秦王陵。纵观李茂贞一生起起落落,叱咤风云,但在群雄割据的五代十国中,各方诸侯相继称帝的时代,曾称霸一方的李茂贞始终却没有动心,也许这才是他的高明之处,让他得以善终。

宝鸡大唐秦王陵指的是哪位秦王?身上都发生什么历史事件?

生于乱世宋文通,保护圣驾立了功。

赐名改姓李茂贞,唐初唐末天地分。李茂贞这个秦王与李世民那个秦王差太远了,虽然也曾轰轰烈烈过,终究虎头蛇尾,成为一方诸侯,没有可比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