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千年不灭的油灯,史书上说是靠鲛人油?是真的吗?

中国人有视死如生的传统,《荀子.礼论》中记述:“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相对应活着时的居所,中国人把死后的陵墓对应地称为阴宅。古代的帝王尤其重视陵墓,作为死后的居所,他们也希望像生前所居的宫殿一样灯火长明,因此也就有了长明灯。

在中国历史上,最能创造传奇的帝王,除了秦始皇帝,没有第二个。他创造了历史,谱写了历史。作为千古一帝,秦始皇帝也遵循着历代帝王对死后世界奢华的传统。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陵的内部景观有过一番描述:“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这其中的 “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说的就是秦始皇陵中的长明灯。成书于汉唐的《异物志》对其进行注解道:“今帝王用漆灯冢中,则火不灭。”意思是说长明灯的燃料是人鱼的油脂,点上之后永远不灭。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的“人鱼”究竟是什么,让人感到困惑不解。而史料中大多把“人鱼”指向一种叫“鲛人”的生物。在许多民间文献中,都有着对鲛人的记载。关于鲛人最早文字记载的文献是《山海经》,其中对鲛人的形象描述有两种:一是描述雕提国鲛人,它们人头鱼身,有四肢,生活在海洋里;一是描述氐人国时所说的人面鱼身,无足。

魏晋以来,文献中关于鲛人的记述逐渐增多,并且越来越详细。在曹植、左思、张华的诗文中都提到过鲛人。西晋文学家张华在其志怪小说集《博物志》中记述: “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东晋文学家干宝在其《搜神记》中也有大同小异的记述:“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也就是说,在南海的水域中,生活着一种鲛人,善于纺织,他们在哭泣的时候,眼泪会化为珍珠。

南北朝时期,南梁文学家任昉在其所著的《述异记》中记述:“蛟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有龙绡宫,泉先织纱之处,绡有白之如霜者。”《述异记》中又记述:“南海出蛟绡纱,泉室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金,以为服,入水不濡。”这里所说的“蛟人”就是“鲛人”,它们能够纺织一种名为“蛟绡纱”的纺织品,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防水,人们穿上用它做的潜水衣方便下海。正是因为这一奇特功能和雪般洁白的色泽,导致这种织品的价格很贵,一匹可以卖到百余金。

随着时间推移,古人对鲛人的描述越来越详细。唐代诗人郑常在其《洽闻记》中,对鲛人的高矮胖瘦,脸部特征都描述的头头是道,这里把鲛人称为“海人鱼”: “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言下之意,海人鱼不但长相美丽,还可以与人类自由通婚。因此,生活在海边的很多单身男子都会去捕捉海人鱼,然后将其养在池塘或者湖泊里。

宋代人编著的《太平御览》中还收录了一段关于鲛人报恩的故事:“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意思是说,鲛人从水里来到陆地上,寄居在人类的家里,每天织布贩卖,等到即将离开的时候,便向所寄居家的主人索要一个器皿,然后哭泣,泪水变成的珍珠装满盘子,赠与收留自己的家主。

结合这众多文献中有关鲛人的记载,我们似乎对鲛人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它们居住在南海的水域中,以纺织为业,时常上岸与陆地上的人进行交易。它们将织好的“蛟绡纱”卖给岸上的人们,还会把用眼泪化作的珍珠赠送给岸上帮助过他们的人。这样看来,鲛人是友善而且可以与人和谐相处的。

如此多文献中出现关于鲛人的记录,让人不得不质疑,鲛人这种生物或许曾经存在过。甚至有学者认为,鲛人并非传说,而是消失的少数民族或者东南亚的某个民族。他们曾生活在南海的某些岛屿上,有自己的文字、会潜水,以织布为生,每年会来南方沿海地区做生意。由于某种原因,最终消失在历史中。

我国历史上还真有一种有迹可循的半鱼半人的生物,这就是卢亭,又称卢馀。传说是东晋年间首领卢循之后,世居于大奚山(今大屿山,香港岛和万山等岛屿的合称)上,今天的疍家人尊其为始祖。明朝东莞人邓淳着在其著作《岭南丛述》中记载:“大奚山,三十六屿,在莞邑海中,水边岩穴,多居屹蛮种类,或传系卢循遗种,今名卢亭,亦曰卢馀。”

卢亭一族,本来与中原人并无纷争。南宋宋宁宗年间,南宋朝廷以卢亭一族未经官方许可,贩卖私盐为由,出兵大奚山,对岛上的居民进行大屠杀,卢亭一族几乎被屠杀殆尽,幸存者成为了今天疍家人的始祖。疍家人是我国历史上沿海地区一群长年累月生活在海上的人,以海为生,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份,他们属于汉族的一个分支。新中国成立后,疍家人才陆续上岸定居。我们熟悉的音乐人,出生在澳门海边鱼艇上的冼星海先生就是卢亭人的后代。今天,生活在东南亚一带的巴瑶族,他们一生仍旧生活在海上,从不上岸。

宋代以后,古人们言之凿凿的鲛人似乎便不再出现于文献中了,到了现代,更是闻所未闻。今天的主流观点认为,鲛人并不存在。所谓的鲛人其实就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儒艮或者海牛,一种食草性哺乳动物。儒艮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洋生物之一,头圆有颈,但颈部不明显;嘴小唇厚,口内有齿,前肢呈鳍状,从远处看很像人类的双手;全身稀疏的短细体毛,身体整体呈现灰白色,无鳞,和人类皮肤很相似。它们依靠肺部呼吸,定期浮出水面呼吸,有时候甚至是哺乳。所以,常被附近的群众误认为是“人鱼”。 自四千年前起,人类便开始对儒艮进行捕杀,食肉榨油,骨可雕物,皮可制革。迄今,儒艮的数量已极为稀少。

海牛原本是生活在陆地上的生物,属于大象的远亲,但后来因为大自然的变迁而下海谋生,脸部与人相似,而当海牛离开水后就会不停“哭泣”(其实是含盐分的液体,用以保护眼珠)。有人因此联想到鲛人可能是在古猿进化成早期人类的过程中,进入水中生活的一个分支。虽然不断有学者做出鲛人为海洋当中的动物或者人鱼之类的考证,或者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人类的一个分支,但是由于人们对其生活习性缺乏了解,也就为它们的存在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

鲛人是否存在,至今迷雾重重,对此有兴趣的人可以进行探查。历史的魅力或许正是在于此,给后人留下丰富的历史资料,同时也留下太多的疑问。只有真正投入其中,才能体会到那种求知的快感,这或许就是我们所需要的精神追求。

那么,秦始皇陵中的“人鱼膏”真的是用“鲛人”油脂做的吗?宋代《太平御览》中又有不同的说法,其引述《三秦记》中的记载:“始皇冢……燃鲸鱼膏为灯。”《异物志》中也记载:“人鱼似人形,长尺余,不堪食,皮利于鲛鱼,锯材木入。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出东海中,今台州有之。”按照《异物志》中的描述,“人鱼”的形象更符合今天的鲸鱼。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用鲸鱼脑油制成的蜡烛,其能量每小时可以燃烧7.78克,每立方米的鲸鱼脑油可以持续燃烧5000天。若是从长明灯的持久燃烧效果来看,鲸鱼膏确实非常符合“人鱼膏”的要求。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陵中的“人鱼”其实是鮷鱼。所谓鮷鱼,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鲵、娃娃鱼。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有记载:“鮷鱼,其膏燃之不消耗,秦始皇骊山冢中所用鱼膏是也。”如果要达到燃灯千年不灭的效果,以娃娃鱼做成的油膏好像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明代,广东雷州已将鲸鱼油脂列为朝廷的贡品。1956年,考古学家在明万历皇帝的定陵中发现了一个装满鲸鱼油的青花瓷缸,青花瓷缸中间竖起的灯芯早已熄灭,这应该是定陵的长明灯。所以,秦始皇陵中的“人鱼膏”是鲸鱼油脂的说法更靠谱些。

石油还没有被人类广泛应用之前,欧洲人就曾大量捕杀鲸鱼,用来熬制油脂以点灯照明。直到石油大规模使用,产生了新的照明原料,人们才放鲸鱼一条生路。

万年不熄的长明灯并不存在,当陵墓中的氧气被耗尽时,长明灯自然会熄灭。文献中关于长明灯的记述,无非是古人对死后世界的一种美好遐想罢了。

秦始皇陵千年不灭的油灯,史书上说是靠鲛人油?是真的吗?

是真的,后来逮不着这种动物了,当然就没有这门手艺了。其实原理很简单:鲛人油是可以保持低温燃烧的油脂,阴燃的状态下,需要氧气量极低,油脂消耗极低,如果哪一天开挖秦始皇陵,绝对会再次燃烧起来的。

秦始皇陵千年不灭的油灯,史书上说是靠鲛人油?是真的吗?

目前没有人真正见过鲛人,古书记载有,虽然认定是一种特殊动物的材料,但都在我们认知范围之外,没有可以匹配的动物。也许真的曾经存在过这种生物,或者现在他们躲在人类看不到的地方独自安静的生活着。

秦始皇陵千年不灭的油灯,史书上说是靠鲛人油?是真的吗?

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鲛人是一种海洋生物,传说用鲛人油做灯油,可以千年不灭,可是古时候的人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难道是有一个人从一出生,就点燃了一盏鲛人油的灯,然后这个人活了1000岁,才得出这个结论?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可是长明灯的确是有,不仅中国有,国外也发现千年不灭的长明灯。据报道外国在一个教堂的地下室中,发现了一站长明灯,当他们想要研究长明灯的原理的时候,一个冒失鬼,失手打翻了长明灯,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如果用科学来解释长明灯原理,就会剥开长明灯神秘的面纱,也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智慧。长明灯的燃料最多不会超出1000克,就凭这么一点燃料,就能够燃烧千年,显然是不科学的,于是,古人为了制作一盏长明灯,那真是绞尽了脑汁,墓主人下葬以后,他们采用在古墓里点火的办法,来消耗掉古墓里的氧气,这样古墓就变成真空状态,然后在古墓的各个角落挂上几盏普通的灯,为什么说是普通的灯?其实就是我们平常用的油灯,但是材质可能是金银等名贵金属制作,灯的燃料确实是从海洋生物的体内提炼出来的,但绝不是鲛人,而是鲸鱼的油脂,因为鲸鱼的油脂不易挥发,提炼出来的油脂容易点燃,然后油脂上面放上白磷,白磷不遇到氧气,就不会燃烧,当有人打开墓室,空气中的氧气和白磷一经接触,就会自燃,白磷的自燃就点燃了鲸鱼的油脂。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感到惊讶,这座古墓,历经千年,可是已然灯火通明,殊不知,我们被古人给骗了,所谓的长明灯在古墓里根本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等他的主要作用就是告诉后来人,你们看看此灯千年不灭的,而墓的主人有何曾死过?他不过是在世间活的累了,在此小憩片刻,希望你们不要骚扰主人的休息,这就是古人的聪明之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必删)

秦始皇陵千年不灭的油灯,史书上说是靠鲛人油?是真的吗?

现在世界上还生活着最后一个海上的游牧民族:巴瑶族,他们可以潜入深海自由穿梭很长时间。有人说他们进化了,也有人说他们(包括人类)其实退化了,因为有些专家认为“人类的祖先是鱼类进化而来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来说一个“古代渔民与鲛人的故事”。

传说和古籍中都有关于鲛人的记载,那大海里曾经到底有没有鲛人存在生活过呢?

古代在大海的最南面,也有“海上的游牧人”靠潜海捕鱼为生!

话说那是夏日的一个午后,天空悬挂似火太阳,一个渔民手拿鱼叉潜入海里。他在水里那样自由游弋,真的和鱼儿没有分别。

渔民渐渐地游到了海底,原本清澈见底的海水忽然混浊无比,而且他听见了震耳欲聋的“轰隆隆”的声音。由于长时间的潜水,他的听力已经退化,这么大的声音是怎么一回事呢?

渔民不知道的是,刚刚还晴朗无比的天气转瞬就雷电交加,大海也是海浪滚滚。

就在渔民准备要浮出海面的时候,他发现海底躺着一条黑色的鱼,于是他准备用鱼叉抓鱼。

当渔民再次潜入海底的时候,发现那是一条从来没有见过的鱼。

那是一条和渔民差不多长的鱼,颜色是黑灰色。鱼的鱼鳍很长,就和人类的手相似。当看见那条鱼的头时,那个渔民当时就惊吓得差点丢掉手中的鱼叉:因为他看见那条鱼有着和人类相似的五官,只是耳朵是尖尖的,头上没有头发,只有鱼鳞。

渔民用鱼叉轻轻触碰那条鱼,可是那鱼一动不动,渔民不管那么多,带着这条奇异的鱼上了岸。

别的渔民也没有见过这种鱼,也不敢食用这条鱼。虽然知道这就是鱼,可是却有着和人类相似的五官,太奇怪了。

最后这些渔民认为这条与众不同的鱼是海里的“守护神”,于是跪拜祈祷又把这条鱼放入了大海,虽然这条鱼已经死了。

这其实是早期关于大海鲛人的记载,有着和人类相似的五官,只是身体是鱼类的模样,生活在深海里。摘自《远古传奇集》

那“鲛人”到底是鱼类还是什么呢?

鲛人,又名泉客。是中国古代传说中鱼尾人身的神秘生物,类似于西方神话故事中的妖艳美丽的美人鱼。

早在干宝的《搜神记》中就有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传说中,鲛人心灵手巧,善于纺织,可以织出入水不湿的织物。特别是鲛人的眼泪非常珍贵,会滴泪成珠。

所以也有很多传说故事中,人类抓住鲛人让其流泪成珠卖钱。却不知眼泪就是鲛人的心血,最后流尽眼泪鲛人也会死去……

对于“秦始皇千年不灭的油灯,史书上说是靠鲛人油?是真的吗”这个问题,我的答案如下:

(1).真的有千年不灭的油灯吗?其实谁也没有见过,我觉得这也可能是古人的杜撰。

(2).至于传说中的“鲛人”,我的观点从来没有变过:我相信在远古时代,大海里生活着“鲛人”。虽然我们没有见过,可是并不代表“鲛人”就不存在。

(3).传说“鲛人的油脂”可以提炼“灯油”,这种可能是有的,而且可以长时间不灭。但是真的“千年不灭”,没有这种可能。

秦始皇陵千年不灭的油灯,史书上说是靠鲛人油?是真的吗?

古代有视死如生的传统,古人将人去世之后的陵墓称为阴宅,而君王对此尤为重视。作为死后的归所,君王们在修建陵墓时都会采取不同的方式,以此来彰显他们的地位和尊贵;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希望像生前的宫殿那般灯火长明。

也正是因为如此,工匠在苦思冥想之后,制作出了长明灯。所谓长明灯,其有双层结构,里面的一个容器内装灯油,灯芯专门用醋来炮制;而外层则是装满水。因为工匠们在制作的时候,发现油灯被点燃的时候,之所以消耗灯油如此快,并不是因为被点燃,而是受热挥发掉了。

发现了这一现象后,工匠们就采取用醋来泡灯芯,借此来保持低温,而在外层更是加了水来阻止油温的上升。

根据史记记载,在秦始皇陵墓中就曾安置了大量的长明灯。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载,“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也就是说,秦始皇陵墓中的长明灯的主要材料,就是以人鱼的脂肪来制作蜡烛,而这种蜡烛可以燃烧很长时间而不灭。

那么,史记记载中的这种人鱼膏究竟是什么,会不会就是鲛人油?它到底能够燃烧多久,真的不会熄灭吗?

鲛人,又名泉先、泉客,是古代神话传说中鱼尾人身的一种神秘生物,与西方的美人鱼较为相似。相传,鲛人生活在南海之外,擅长纺织,他们能够制出一些出入水而不湿的龙绡;而且他们的眼泪在滴落的瞬间也会凝结成一颗颗明珠,十分难得。

而除此之外,便是相传鲛人的油燃点极低,而且一滴就能够燃烧数日。也正是因为这个坊间传闻,而在秦始皇陵墓未被打开过,再加上人们对它好奇的情况下,两者相结合,便出现了秦始皇陵墓中的长明灯就是用鲛人油来作燃料的。

尽管古代很早就有了鲛人的传说,但是有关鲛人的记载渐多渐细时,却是出现在魏晋时代,而且其真假却是难辨。所以说,关于秦始皇陵墓中的长明灯燃料是否是鲛人油制成的,这实在是难以佐证。

而摒弃鲛人油这近似神话的说法,那秦始皇陵墓中的长明灯,其所谓的“人鱼膏”主要有三种猜测。其一,人鱼膏是娃娃鱼的脂肪。

《山海经·北山经》有载,“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从山海经·北山经的记载来看,这里面的人鱼像鱼,有四足,而且它的叫声很像婴儿,是可以治疗痴疾的药材。不难发现,这人鱼很像是我们所说的娃娃鱼。要知道,娃娃鱼起源于3.5亿年,到如今它还存在着。

《史记正义》有言,“鲵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鳢。”

娃娃鱼多见于陕西、四川一带,而秦朝的起源之地就在陕西关中一带。所以,秦朝人要想捕捉娃娃鱼的话,还是比较方便的。更为重要的是,秦始皇陵墓修建了足有37年,而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所捕捉的娃娃鱼数量是很多的。也因此,所制成的灯油也可以更多。

其二,大鲛鱼的脂肪。曾有方士对秦始皇说,海中有蓬莱仙岛,岛上有长生不老药,但是去岛上的途中被大海阻隔。而在大海里,则有大鲛鱼袭击船只,希望秦始皇派兵去镇杀。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载,“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

秦始皇听到消息后,便派遣军士去山东沿海之地把大鲛鱼给射杀了。鲛鱼一般被认为是鲨鱼,其体重以吨来计算,既然秦朝人能够射杀一条鲛鱼,那在37年的时间里,也可以捕杀更多的鲛鱼。

一条鲨鱼能够提炼的油脂还是有很多的,而这么多油脂制成的灯油可以燃烧的时间也是蛮长的。

其三,鲸鱼的脂肪。也就是说,人鱼有可能也是鲸鱼。

《太平御览》有载,“始皇冢...燃鲸鱼膏为灯。”

在一般情况下,以鲸鱼脑油制成的蜡烛,能量每小时能够燃烧7.78克,每立方米的鲸脑油可燃五千天。在这样的情况下,的确可以保证意义上的明灯不灭。

无论史记记载中的“人鱼膏”是鲛人油,还是娃娃鱼,亦或者是鲨鱼和鲸鱼,以它们为材料制成的长明灯,都是在陵墓被关闭前点燃。在陵墓中的氧气未完全耗尽前,长明灯的确没有持续燃烧,但是当氧气耗尽时,长明灯也必将会因缺氧而熄灭。这么一来,不可能达到“不灭”的结果。

在定陵的的一座陵墓中,就曾发现了一盏长明灯。在正殿的位置,内置了一口青瓷大缸,内盛蜡质灯油,还有一个灯芯。但是,在陵墓被关闭不久之后,这盏灯就因为缺氧而熄灭了。

所以说,秦始皇陵墓中的长明灯是否长明不灭,我们不得而知。毕竟,司马迁也从未到陵墓见过,其史记中的记载也有可能是道听途说的。再者,也有说长明灯之所以不灭,是因为其原本在陵墓中因氧气不足而熄灭,等到有人开启陵墓的时候,白磷碰到氧气又会重新点燃灯芯,从而给人一种千年不灭的感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