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洛阳城真的有100平方千米吗?

当时的情况下,北魏又是怎么建造起来规模如此庞大的都城?

中国历史上有三座洛阳城,分别是周朝洛阳城、汉魏洛阳城和隋唐洛阳城。周代洛阳城是西周初年营建的洛邑;隋唐洛阳城是隋炀帝在汉魏洛阳城故址附近营建的新城;汉魏洛阳城作为周朝洛邑和隋唐洛阳城的中间形态,在中国都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北魏洛阳城是在汉魏洛阳城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建的。

汉魏洛阳城最早修建于东汉,东汉修建洛阳城的时候沿用了秦汉时期的故址,该城南北九里,东西六里,因此也被称为“六九城”。而北魏洛阳城,规模上比汉魏洛阳城大得多,占地面积约75平方公里,同时城市的形制也有重大的改变。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败北。曾经强盛一时,统治大半个中国的前秦帝国轰然倒塌。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趁前秦政权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随后,拓跋珪开始讨伐各部政权,十二年间,华北的大部分地区都归其所有。公元398年正月,拓跋珪专程来到邺城,这里是曹操的霸府所在,也是西晋末年以来后赵、前燕等诸多政权的都城。拓跋珪巡游邺城的宫殿,有定都之意。最终,在和大臣们权衡利弊之后,确定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于是山东河北吏民十万余口随之迁都平城,开始安营扎寨,建设宗庙,立社稷,其中的北宫模仿邺城南市的规划建造平城都市。

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到了公元493年,为了发展需要,文治需要,统一需要,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决定迁都洛阳,并大举进行改革。孝文帝到洛阳之初,因宫阙尚未营建,暂住在金墉城。此时的洛阳城,在经历了西晋“八王之乱”以及五代十六国时期战乱的破坏后,已衰败废毁达180余年。魏晋故宫遗址上,只有熏黑的断桩、倒塌的残墙以及成群的乌鸦。当年十月,孝文帝命令司空穆亮、尚书李冲以及将作大匠董爵三人负责洛阳的重建工程。蒋少游摹仿中原传统文化设计,营建北魏都城,用平城及建康城样式构造了洛阳新城的框架,大规模地用于洛阳新城的建设中。

北魏洛阳城是以汉魏洛阳旧城为基础,来开展改造重建的,分为宫城、内城和外城。北魏洛阳城最重要的改变是废除了东汉以来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其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为偏西﹐是在汉魏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同时利用东汉以来的洛阳旧城,作为新城的内城。据史料记载﹐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公元501年),开始兴建洛阳外郭城﹐《洛阳伽蓝记》中记载:“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范围极广。北魏洛阳外郭城的出现,是汉魏洛阳城形制演变中一次重要的变化,该城出现了由郭城、内城、宫城组成的三道城圈。

新的洛阳城中,宫殿区、皇家禁苑、官署衙门、社稷宗庙、武库、太仓、重要的寺观以及官邸处于内城,而一般的官宅、寺观、民宅手工业作坊以及市场等都设立在内城以外的郭城内。郭城内还设立了三个交易市场,分别是西郭城中部的大市,东郭城南部的小市以及洛水以南的的四通市。

在整个外郭城以内﹐还划分了三百二十个方形的坊﹐每坊均四周筑墙﹐每边长三百步﹐即当时的一里。因洛阳城北倚邙山,南临洛水,故采取了渡洛河向南发展的方案。因而城市重心随之南移。因此洛水南岸还修建了四夷馆、四夷里,整个北魏洛阳城呈倒“凸”字形状。

北魏洛阳城的内城城门也有一些新的变动,东汉以来的12个城门﹐除开阳门以外﹐都在魏晋或北魏时改了名。其中东城垣的三门上东门改称建春门,中东门改称东阳门,秏门改称青阳门;西城垣的三门上西门改称阊阖门,西城垣中间的雍门,因旧门偏斜,故北移500米和东边的东阳门相对,改名西阳门,广阳门改称西明门;南城垣的平城门改称平昌门,小苑门改称宣阳门,津门改称津阳门;北城垣的谷门改称广莫门﹐夏门改称大夏门。11个城门都在汉代的旧址上重建﹐此外,孝文帝初到洛阳时暂时驻跸在金墉城,常去城西的王南寺与僧人拜佛论经,故在西城墙北端靠近金墉城处新开了承明门﹐从而使城门增为13个。

新建的西阳门与东阳门对直后,东汉以来的中东门大街被延长而贯通于西阳门和东阳门之间,这条大街正好沿着宫城的南墙外通过,因此该大街成为全城的一条分界线,其北面主要分布着皇家宫殿以及园囿;南面则分布着官署、寺院和贵族的邸宅。由于宫城的南门与南城的宣阳门对直﹐这条自宫城南门至宣阳门的南北向大街也叫铜驼街,宽达40米,也就成了全城的中轴线。内城衙署遍布,宗庙社稷、衙门官署以及高级官宅等分布在铜驼街的两侧。北魏洛阳城最大的佛教寺院永宁寺即在该街的西侧。

北魏洛阳城的宫殿营造是由蒋少游、王遇和董尔负责,为了表明北魏的正统性,新的宫殿在营造过程中多依魏晋旧基而建。据近些年来的考古勘探,北魏洛阳城的宫城南北约1400米,东西约660米,呈南北长方形。宫城南门为阊阖门,东西宫墙各有三道门,并两两相对,东墙门自南向北分别是东掖门、云龙门、万岁门;西墙门自南向北分别是西掖门、神虎门、千秋门。形成三条横街,其中万岁门和千秋门之间的横街与内城的建春门和阊阖门相连,这条横街又称永巷,把宫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又称北宫,是寝殿区、宫苑区,也称西游园;南部为皇帝处理政务的朝会之处,宫中正殿便是太极殿。

太极殿建在高大的台基之上,面阔十二间,也是宫城中最高大的建筑。北魏洛阳的太极殿沿袭了汉魏的风格,太极殿东西侧为东堂和西堂。东堂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西堂为皇帝的起居之所。太极殿后有式乾殿、显阳殿、宣光殿、嘉福殿等四殿。显阳殿之后是永巷,永巷之北是北宫,为嫔妃的居住区。

北宫的主殿是宣光殿,北宫中还有含章殿、徽章殿、晖章殿、明光殿等偏殿。历史上的多次政变也是发生在北宫,北魏正光元年(520年),宦官刘腾联合领军将军元乂发动“宣光政变”,杀死清河王元怿,幽禁胡太后于宣光殿;公元530年,北魏权臣尔朱荣被孝庄帝杀死于明光殿。

北魏的洛阳城可谓是国际化大都市,与四周的邻国交往频繁。为了招待这些四邻各国前来归附的人,便在洛阳南门外,靠近洛水之滨,设置了四夷馆,顾名思义,四夷馆共有四个馆舍,分别是金陵馆、燕然馆、扶桑馆和崦嵫馆。这四个馆名,正好代表不同的方位。比如,金陵代表长江以南。北朝和南朝的分割线在淮河、长江一线。对于北朝人来讲,南朝就是邻国。燕然代表蒙古一代,扶桑代表东方,崦嵫代表西方。

在四夷馆周边还有四大块民居宅院,分别叫归正里、归德里、慕化里和慕义里,统称为“四夷里”。为了避免了因习惯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当时南方吴地人归附者,处金陵馆;北方来归者,处燕然馆;东方投国者,处扶桑馆;西方来附者,处崦嵫馆。归附三年后,如果四方来宾在四夷馆中有了定居洛阳的想法,北魏朝廷就给他们安排到四夷里定居。

在北魏统治的鼎盛时期,周围邻国的归顺者都希望在洛阳安居。比如南朝归顺北魏的臣子被安排在金陵馆中好好招待,甚至南齐的皇族也受到了北朝的款待。这种海纳百川的气度,让北魏四夷馆名扬天下。

公元534年,北魏皇室闹分裂,一分为二,一部分人拥戴元宝矩做皇帝,迁都长安,是为“西魏”。皇室另一部分人拥戴元善见做皇帝,历史上称为“魏孝静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 为示迁都意志之坚,东魏丞相高欢将洛阳宫室全部拆毁,运往邺城建造新宫。

北魏分裂后,洛阳又成为东西二魏对峙的前线。公元538年,在东、西魏邙山之役中,存世四十余年的北魏洛阳城化为废墟。北周宣帝时期欲迁都洛阳,命人在北魏洛阳城的废墟上重建洛阳城,规模比北魏更大,但第二年周宣帝即崩,工程遂停止。隋大业元年,隋炀帝营建隋唐洛阳城,北魏洛阳城此后彻底废弃。

北魏洛阳城的面积究竟有多大?众说纷纭,总结下来大概就三种说法:第一种北魏洛阳城面积大概75平方公里,据《洛阳伽蓝记》记载:“京师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北魏时期的一里合现在的400余米,且北魏洛阳城呈倒“凸”,形状不规则,因此北魏洛阳城的面积最大不超过75平方公里。这也是目前的主流认识。

第二种是北魏洛阳城面积约为80平方公里,这个说法是加上了南城外的四夷馆和四夷里的面积。

第三种是北魏洛阳城的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这种观点认为以四夷里和四夷馆以南为北魏洛阳城的南界,而且把北魏洛阳城算作规则的正方形,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北魏洛阳城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

从目前对北魏洛阳城的考古发掘来看,实际的城址发现了东外郭城和西外郭城,还发现了北外郭城,但是没有发现任何南郭城的痕迹。根据考古实测,北魏洛阳城东西长约10公里,这和史料的记载是相符合的。但是在城址南边发现了四夷馆的遗址,其中四夷馆最南边和最北的外郭城残迹距离是10公里左右。这也就是有些人认为北魏洛阳城南北是10公里,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原因。

但是根据史料记载,四夷馆和四夷里的位置都处于北魏洛阳城南城门外,不在外郭城内。所以把四夷馆和四夷里以南算作北魏洛阳城的南界显然是不成立的。即便是四夷馆和四夷里的面积都算上,最大也就2平方公里不到,总面积还是七十几平方公里。

无论北魏洛阳城的规模有多大,其形制布局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两汉以来的都城相比﹐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为隋代的大兴城﹑唐代的长安城和洛阳城的营建开创了先例。

北魏洛阳城真的有100平方千米吗?

根据洛阳伽蓝记记载 北魏洛阳城是 东西20里 南北15里

换算下来是75平方公里 哪有什么100平方公里 这数字是洛阳网友吹牛自嗨而已

北魏洛阳城遗址立的牌子说 面积接近80平方公里 75加上城外四夷馆等建筑 才差不多80平方公里

上边两幅官方图片 都说了 接近80平方公里

没有长安城87平方公里大

有些人为了大过长安吹牛100

北魏洛阳城真的有100平方千米吗?

《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北魏洛阳城外郭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范围极广”。

洛阳城由外郭、内城、皇城三层组成,外郭范围就是洛阳城的最大范围。

北魏时,三百步为一里,一里大约为,一里大约是现在的415米,由此推算,当时十里=现在的8300米=8.3公里。十五里=现在的6220米=6.2公里。由此推算,当时的北魏洛阳城约为52平方公里。

北魏洛阳城真的有100平方千米吗?

哪来的100平方公里,实际上也就80左右平方公里,央视《考古公开课》都讲过了,汉魏洛阳城是五个朝代叠加建造的,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唐长安城87平方公里,是最大的古代城市。

北魏洛阳城真的有100平方千米吗?

依据史书记载,与东汉洛阳城考古证实,东汉洛阳城不到十平方公里。推测魏在东汉洛阳城外,东西南北加了郭城,算上郭城也没有一百平方公里。考古至古,也没发现郭城门及城墙遗址,只是以据推测而绘制魏洛阳(含郭城)的平面图,史书也未见记载郭城城门名称。所以,以推测而绘制的魏洛阳郭城平面图中,城门没有标注名称。汉以西为尊,宫殿在京城西边(汉长安城)。汉皇陵司马道都是东西方向,皇帝陵在司马道最西,面向东直对司马道,皇后陵在皇帝陵东北方向,司马首北边,祭奠礼制场合在皇帝陵东南,与皇后陵隔司马道相对,陪葬墓在司马道向东的两边。而汉魏洛阳城建制很奇怪,与汉魏以西为尊不一致。汉魏洛阳城的面积位置,无历史资料依据,及考古验证,仅仅靠推测而下结论,实为不妥。

北魏洛阳城真的有100平方千米吗?

隋唐长安城,创建隋初开皇二年增修唐代,隋称大兴城,唐改称長安城。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鼎盛时期三百多年的都城,也是今日西安城直接前身。东西南北各三城门,明德门唐长安城正门与承天门大街直通皇城正门朱雀门至太极宫正门承天门。5门洞中御道。長安城86平方公里当时世界最大城市人口百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