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13朝古都,为什么西安的皇宫没有保存下来?
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的城市,陕西关中地区也是中国历史上宫殿最多的地区。然而朝代更迭,这些曾经享誉世界的宫殿群却基本毁于战火,消失在历史中。然而中国历史上存世最久的宫殿就在西安,我们来了解一下西安历史上的这些宫殿前世今生。
陕西有据可考的最早宫殿应该是周初在岐邑营造的岐阳宫以及宗庙建筑。位于今天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周初甲组宫殿(宗庙)的基址就是它的遗存。
岐邑宫殿复原
周文王姬昌灭了位于沣水的崇国,并在沣水西岸营建丰京,并把国都迁到这里。丰京城里有丰宫,又称文王宫,还有宗庙等建筑。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在丰京东边又修建了镐京。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合称丰镐。
那么周王朝的宫殿是什么样的格局呢?据战国时《考工记》记述,周代宫殿分前朝、后寝两部分。前部有外朝、内朝、燕朝三朝(又称大朝、日朝、常朝)和皋门、应门、路门三门。外朝在宫城正门应门前,门外有阙。内朝在宫内应门、路门之间,路门内为寝,分王寝和后寝。王的正寝即路寝,前面的庭即燕朝。
秦雍城宫殿
今天位于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周初甲组宫殿(宗庙)基址格局已经验证了这一点。丰镐城里的宫殿格局是怎么样的史书没有记载,通过近年的考古发掘,基本符合《考工记》中记录的布局。
丰镐作为西周的都城贯穿了整个西周时期,期间也经常遭受西北西戎的袭扰,甚至在周懿王时期一度将都城迁至犬丘(今陕西兴平一带)。最终西周的国都丰镐在周幽王时期毁于申候联合犬戎的战火。那些经过历代周王修建的宫殿群也不复存在。
周宫殿复原图
周平王东迁以后,关中之地尽数归秦。秦人经过数代的开疆扩土,势力范围逐步扩大经过“九都八迁”之后,最终定都咸阳,范围包含今天西安城。
秦孝公时期,商鞅在渭河南岸的毕原以南,修建冀阙,开启了秦咸阳城的营造,咸阳城内的主要宫殿就是咸阳宫,历代秦王在咸阳又增建众多宫殿,包括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拆毁关东六国的宫殿建筑,全部搬迁至咸阳塬上,建造的六国宫室。
秦咸阳宫
秦王朝的宫殿群基本分布在渭河两岸,北岸除了主宫殿咸阳宫外,还有兰池宫、雍门宫、望夷宫以及六国宫室建筑群;而渭河南岸则有章台宫、兴乐宫、六英宫、华阳宫、长安宫、信宫、甘泉宫(南宫)、阿房宫(烂尾)。
当时围绕咸阳,周边还有大量的行宫。秦朝末年,项羽攻入咸阳,放火烧了咸阳宫,毁了咸阳城。渭河北岸的咸阳宫殿群付之一炬。《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火烧咸阳宫殿,“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历代秦王修建的精美巍峨的宫殿,不复存在。
刘邦建立大汉政权后,丞相萧何利用渭河南岸长安乡一带的秦旧宫殿群营造了都城,因地处长安乡,因此国都也定名为长安。
汉长安城
可以说西汉的皇家宫殿群是以秦时旧宫殿为基础修建的,最早修建的是长乐宫,是在秦时兴乐宫基础上营建的,而未央宫是在秦时章台宫的基础上修建的,加上汉武帝时期修建的章台宫,被称为“汉代三宫”,即“汉家宫阙”。
西汉的皇宫建筑格局没有遵照周朝制定的营造模式,因为战国时的《考工记》在西汉初年已经失传。
长乐宫位于长安城的东南隅,周长二十里。宫内有14所宫殿,均坐北向南。其中前殿位于南面中部,前殿西侧有长信宫(长信殿)、长秋殿、长定殿、永寿殿(长寿殿)、永昌殿、永宁殿等。前殿北面有大夏殿、临华殿、宣德殿、通光殿、高明殿、建始殿、广阳殿、神仙殿、椒房殿和长亭殿等。
长乐宫
秦始皇时期建造高达40丈的鸿台就位于长乐宫中。从汉惠帝开始,西汉的皇帝开始移居未央宫听政,长乐宫就成为太后的居所,从而形成了“人主皆居未央,而长乐常奉母后”的制度。因其位于未央宫东,又称东宫。
长乐宫
未央宫是西汉大朝的正宫,对应东宫长乐宫,又称西宫,也称紫宫。未央宫主要的宫门有东门与北门,立东阙,北阙,阙内有司马门。宫城之内的干路有三条,两条平行的东西向干路贯通宫城,中部有一条南北向干路纵贯其间。两条东西向的干路将未央宫分为南、中、北三个区域。
未央宫
前殿是未央宫最重要的主体建筑,居全宫的正中,其它重要建筑围绕它的四周。前殿北侧为椒房殿,是皇后居住的地方;更北处建有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天禄阁,中国最早的国家档案馆——石渠阁。
未央宫
前殿西侧建有中央官署、少府等皇室官署;前殿西南侧为皇宫池苑区,建有沧池、渐台等。这种主要宫殿居中、居高,辅助宫殿居后及两侧的建筑配置,成为后世皇宫布局的典范。
未央宫中还建造有大量的亭台楼阁,并开创了在皇宫内修建人工湖、筑造假山。这被后世帝王宫城所仿效、沿用。
作为汉代三宫之一的建章宫并不在长安城内,而是在汉长安城直城门外的上林苑中,由汉武帝所营造。宫殿规模宏大,有“千门万户”之称。
汉章台宫
处于长安城外的建章宫,为了安全在宫室建筑群外修筑了一圈城垣。汉武帝为了方便来往于建章宫和长安城内的宫室。跨城修筑了飞阁辇道,可从未央宫直至建章宫。
建章宫的布局来看,从正门圆阙、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宫形成一条中轴线,其他宫室分布在左右,全部围于阁道。
汉章台宫
宫城内北部为太液池,筑有三神山,宫城西面为唐中庭、唐中池。中轴线上有多重门、阙,正门称为阊阖,也叫璧门,高二十五丈,是城关式建筑。
后为玉堂,建在高台上。屋顶上有铜凤,高五尺,饰黄金,下有转枢,可随风转动。在璧门以北,建有圆阙,高二十五丈,其左有别凤阙,其右有井干楼。
汉章台宫布局
进圆阙门内二百步,最后到达建在高台上的建章前殿,气魄十分雄伟。宫城中还分布着众多不同组合的殿堂建筑。璧门的西侧有神明台,台高五十丈,是祭祀金人的地方,有铜制的仙人用掌捧铜盘玉杯,承接雨露。
汉武帝特别钟爱建章宫,曾一度把朝堂搬到这里,在此朝会和理政,可惜的是建章宫毁于新莽末年战火中。
汉章台宫
西汉时期的长安城中,除了三大宫之外,还有桂宫(含鸿宁殿)、明光殿、北宫(含寿宫、神仙宫)、太子宫(含丙殿、甲观、画堂)、明光宫、贞女楼、永信宫、中安宫等宫室。
汉长安城
汉代三宫的长乐宫直到东汉时期,还一直完好地保存着,它被废弃和破坏应该是东汉以后的事了,史书中没有记载。但是未央宫在汉高祖刘邦之后,经历了王莽政权、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都以此作为中央政府的行政枢纽。
汉长安城布局
隋唐时期尽管长安城挪了地方,但是汉长安城还是处于皇家禁苑之内,为皇室所专用。唐朝历代皇帝也对未央宫进行过修葺。直到唐朝末年,未央宫毁于战火。
未央宫
未央宫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皇家宫殿。从汉初到唐末,存世1041年。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定都在长安,但是当时的长安城破败狭小,而且地势低洼,水污染特别严重。于是隋文帝选择在长安城东南方龙首原南坡兴建新的大兴城。
这一次修建新皇宫完全参照了《考工记》,因为失传已久的《考工记》在西汉中期重新面世,作为《周礼》中佚失的《冬官》,经东汉末年郑玄注释后被正式列为儒家经典。因此《考工记》所载宫室制度在汉代宫殿中并无反映,但是对汉以后各代的宫室却有极大影响。
隋代兴建的主要宫殿便是大兴宫,依照《考工记》,把宫室严格区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并有明确的中轴线。但《考工记》中所述的三门,经郑玄引用郑众的说法扩大为五门,因此以后各代宫殿外朝部分都是“三朝五门”。
太极宫
大兴宫宫墙四面有十道门。分东中西三部分。中部为皇宫,即大内。东部为太子东宫,西部为掖庭宫,大门部分从南向北分朝区、寝区和苑囿三大部分。
到了唐代,改大兴宫为太极宫,大兴殿为太极殿,并在隋大兴宫的基础上有所扩建,但是形制基本没变。
太极宫是京都城长安第一处大的宫殿群,内有别殿、亭、观三十五所,构成都城长安一组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唐代的太极宫是太极宫、东宫、掖庭宫的总称,整体延续了隋代大兴宫的格局。
太极宫是唐初高祖、太宗两朝的政事活动中心。唐初的重大政事以及贞观君臣论政的许多著名故事也都发生在这里。虽然唐高宗龙朔年间之后,大唐的政务中心东移到了大明宫,但后世的历代皇帝仍有部分在这里听政,这里仍保留着唐代政治中心的地位。
太极宫太极殿
大明宫是大唐帝国的大朝正宫,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位于京师长安北侧的龙首原。大明宫沿袭了太极宫的建筑布局模式,都是前朝后寝、中轴对称、三大殿制度。前朝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宴游为主。前朝的中心为含元殿(外朝)、宣政殿(中朝)、紫宸殿(内朝),内庭有太液池,各种别殿、亭、观等30余所。
大明宫格局
唐玄宗继位以后,把自己曾经做藩王时的府邸大规模扩建后,把办公生活中心移到了这里,这便是兴庆宫。它与太极宫和大明宫并称长安城的“三大内”。 安史之乱之后,兴庆宫失去了政治活动中心的地位,成为太上皇或太后闲居之所,大多数时间为太后等后宫常驻之地。
复原的唐兴庆宫
唐朝末年的长安城, 遭遇了四次大的毁坏。第一次是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在与唐军三年的交战中,使得长安城内的宫殿、寺庙、衙署等建筑焚荡殆尽。大明宫也第一次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黄巢起义军被击退之后,唐朝廷对长安城内进行了修复。然而不过五年的时间,就被李茂贞的岐山军攻入长安,一把火,宫室间舍,鞠为灰烬。这是长安城第二次遭到破坏。
李茂贞退兵后,唐朝廷已无力修复整个长安城的宫室建筑,主要修整了太极宫。然而好景不长,强蕃朱全忠西入潼关,宦官韩全诲劫唐昭宗西去凤翔投靠李茂贞。离开长安之前,韩全诲火焚宫城。
朱全忠挟持当时的天子唐昭宗迁都洛阳,同时把长安城历经劫难仅存的宫室、房屋拆毁,彻底废毁长安城,将木料顺渭水漂下,在洛阳营建宫室。此时的长安城曾经辉煌的宫殿建筑群,除一些体积较大、搬不动的砖石类建筑物以外,其余荡然无存。
唐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关中地区不再成为中心。那些散落在破败不堪的长安城各处的大唐皇宫遗物,要么被当地官府拆为他用;要么被附近居民拆走作为建筑房屋的材料,昔日长安城中的宫殿阙楼遗迹,所剩无几,逐渐在历史的长河中烟消云散。
大明宫含元殿遗址
西安曾有中国历史上存世最久的宫殿未央宫,也有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大明宫。只可惜这些砖木结构的中国古建,最终都毁于兵燹战火。
西安是13朝古都,为什么西安的皇宫没有保存下来?
西安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根,如果要了解古代中国深厚文化,第一站就来西安。西安历经三千年,屹立不倒,千年古都地位始终未被其他城市所撼动。西安地位很特殊,它相对比河南诸帝都有这绝对优势,驻足在西部要冲地带,直接可以控制西域丝绸之路要道。 中国古代有三千年历史,前两千年,主要以陆路为主,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终点长安,汉唐以来,国力一举达到鼎盛,超过当时任何国家,西方罗马帝国走向衰落,阿拉伯帝国和突厥先后崛起,逐渐垄断了贸易往来,吐蕃后来的出现致使通往西方贸易中断。到唐末,长安失去了帝都的地位,节度使朱温将长安城瞬间搬迁一空,运到河南洛阳,他在河南建立起了后梁,直到大宋,海上贸易兴起,以后的王朝将国都渐渐搬到离大海比较近的地方,北京取代了开封,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改道直通南北。
而西安呢?早已在一千年前所谓907年,都被遗弃,唐朝遗留的宫殿早已化成废墟,就别说,一百年没人住和修缮也照样化为乌有。如果历史提前唐朝离我们很近就像清朝一样,也许它会存到现在,规模吗,肯定要比北京故宫庞大好几倍。那时,唐朝长安有三大宫城群,北面有比北京故宫大三倍的宫城,南面有和故宫相当的兴庆宫,宫城北面玄武门一过,有闻名于世的大明宫,比故宫大两倍,可见其规模,还不加长安周围的行宫,那更不用说。
西安历经十三朝古都之称,它从西周以来历经秦,西汉,新,东汉董卓朝,南北朝时,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断断续续延续了近千年,工程设施建设更是层次不穷。在前期大统一王朝,秦朝,始皇帝大兴土木,把关中周围建成了环绕咸阳的宫殿群,最著名当属阿房宫,其如果建成,规模更大,巍峨壮观,都连唐代诗人杜牧都为其所折服,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如果阿房宫现在存在的话,那将是世界九大奇迹,可时间久远,根本就不可能存于世。
之后王朝为什么都建都于长安,这就是原因,关中地方王气重,便于守天下,还有最主要在于秦始皇营建的咸阳宫太多,招惹了刘邦不得不移都于长安。他于是在咸阳东南建新都城,长安。而这个长安不是今天西安,它是西安西北原上,西汉长安更是嘚瑟,将咸阳宫圈起来建都,于是出现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等等,长安简直可以说宫殿群把人能砸死,皇帝的住所霸占了整个长安城,这样的规模一直持续到北周后期终结。直到隋朝,宇文凯在东南划定新都开始,汉长安被遗弃,只剩下废墟。
唐朝建筑业更发达,中国建筑出现承前启后的变化,皇帝住所也渐渐萎缩,人民住地渐渐扩大,商业贸易频繁,生活也提高了。唐长安贯穿南北,南到曲江,以朱雀街为主轴,城市布局星如棋盘,规模庞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古都。随着唐朝灭亡,长安城也走向末途,韩健将长安一下缩小的只有皇城位置那么大,直接截取宫城边缘上,周围内拆卸一空,大明宫,兴庆宫不复存在,宫城被居民区淹没。长安一名也随之改来改去,到明朝才稳定下来,明洪武年间,西安城以高筑墙广积粮为口号出现了,现在我们所见古城墙就是明朝建造的。
西安是13朝古都,为什么西安的皇宫没有保存下来?
皇宫就是天子或者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中国五千年历史,完整遗留下来的皇宫也只有北京的故宫了,故宫是明朝和清朝两朝的皇宫,始建于1406年,距今已经600多年了,而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却没有一座皇宫遗留下来,这是为什么呢?
西安是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十三朝古都,下面分别来分析一下这十三朝的皇宫是如何建立和毁灭的。
1、西周王宫
西周的都城是丰京和镐京,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沣水河边,丰京是周文王修建的,镐京是周武王修建的,由于丰京与镐京连在一起,因此被合称为丰镐,作为西周的宗周国都,一直延续到周幽王时期。
西安古城墙
丰镐在史书中有记载,并有考古证明,还出土了一系列的文物,由于最初西周把自己的都城称为丰京和镐京,后面都有一个京字,所以后面的朝代习惯上把都城也称为京城,成为首都的代名词。
到了周幽王时期,他废除了自己的王后申后,还废除了申后所生长子姬宜臼的太子之位,立褒姒为王妃,立褒姒生的小儿子姬伯服为太子,这引发了原王后申后与原太子姬宜臼的愤怒,王后带着儿子回到了娘家,把这事告诉了申侯,申侯是申国国君,也是申后的父亲,更是姬宜臼的外公。
为了报仇,申侯联合了鄫国、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周幽王战败,在动乱中被杀,申侯等人扶立自己的外孙废太子姬宜臼为天子,姬宜臼就是周平王,周平王即位后,觉得居住在丰镐不安全,因为这里离犬戎的势力太近了,而且姬宜臼涉嫌杀死自己的父亲周幽王,也不敢居住在丰镐,所以周平王把都城从丰镐迁到了洛邑,也就是今天河南省洛阳市。
西周地图
周平王姬宜臼迁走后,原丰镐地区就成为秦国与犬戎争夺的对象,在漫长的战争过程中,丰镐地区逐渐被秦国所占领,但当时秦国的都城还在更西边的汧邑,也就是陕西陇县附近,而丰镐地区的西周王宫在漫长的战乱中逐渐被毁坏。
西周王宫大约从公元前1046年开始,到周平王迁都的公元前771年为止,共存在了275年左右,贯穿了整个西周。
2、秦朝王宫咸阳宫
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君秦孝公将秦国都城从栎阳(今西安市阎良区)迁到了咸阳(今西安与咸阳之间的西咸新区),自此咸阳就成为秦国的都城,一直到秦始皇灭亡六国,统一天下,建立大一统的秦朝之后,都城仍然在咸阳。
秦朝皇宫-咸阳宫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后,就开始修建秦国的王宫-咸阳宫,历经六七代人,一直到秦始皇时期,还在咸阳修建的阿房宫,但是没有修好,秦始皇就去世了,随后秦二世胡亥即位为帝,仅仅三年时间,秦朝就被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灭亡。
公元前207年,刘邦从武关攻入关中,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正式灭亡,一个月后,项羽在巨鹿之战获胜后,率军进入关中,随后项羽开始了大规模的报复行为,杀死了秦王子婴,并在咸阳城内烧杀抢掠,最为重要的是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朝皇宫咸阳宫,同时把还没有建成的阿房宫也给烧了。
《史记 项羽本纪》: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根据史书的记载,项羽放的这把火,足足烧了三个月不灭,整个咸阳城,无论是咸阳宫还是阿房宫全部烧成一片废墟,秦朝的皇宫咸阳宫这样就被项羽所毁灭。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并修建咸阳宫,到公元前207年项羽放火烧成废墟,咸阳宫一共存在了143年。
咸阳宫被项羽一把大火给烧了
3、西汉朝皇宫未央宫
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最初定都洛阳,后来听从娄敬与张良的建议,迁都关中,由于咸阳的咸阳宫已经被大火烧毁,所以刘邦只能另外选择新的地址修建皇宫,刘邦委托丞相萧何为总负责人,修建汉朝皇宫。
刘邦与萧何选择在咸丰宫的南边,今西安市西北约3公里的渭河南岸修建汉朝的皇宫-未央宫,在公元前200年开始修建,2年后完成,未央宫也作为西汉王朝的皇宫贯穿了整个西汉,即使西汉被王莽所夺位,未央宫仍然是王莽所建立新朝的皇宫。
4、新朝皇宫未央宫
公元8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依然以长安为都城,以西汉时期的未央宫为皇宫,新朝的皇宫也是未央宫,直到新朝末年,爆发了农民起义,江夏郡云杜县(今湖北省京山市)爆发了绿林军的起义,随后绿林军拥立刘玄为帝,建立了更始政权,最初建都宛城,今河南南阳。
西汉皇宫-未央宫
不久,绿林军在昆阳之战中打败了王莽军的主力,公元23年,以绿林军为基础的更始政权攻入了长安,并火烧未央宫,在动乱之中杀死了新朝皇帝王莽,随后新朝灭亡,未央宫虽然被大火所烧,但并没有毁灭,只是受损。
随后刘玄的更始政权定都长安,更始帝刘玄也住进了未央宫,但在随后的时间内,长安成了战乱地之一,没多久,赤眉军就攻入了长安灭亡了更始政权,随后刘秀派出大军先后与赤眉军交战,大败赤眉军,收复关中,直到公元36年,刘秀统一了天下。
在此期间,长安城内的未央宫遭遇了一系列的战火,受到部分损坏,但并没有完全毁坏,而刘秀建立的东汉定都在洛阳,于是长安的未央宫开始逐渐萧条,直到公元42年,刘秀才派人修复了受到战火创伤的未央宫。
未央宫前殿
5、东汉短暂的皇宫未央宫
东汉的都城起初一直是洛阳,直到东汉末年董卓的出现,董卓在何进被杀后,率军进入洛阳控制了都城、皇帝与朝政,因为倒行逆施,引发公愤,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联军合兵讨伐董卓,董卓为了避开联军的锋芒,于是把都城从洛阳迁到了长安,这一年是公元190年,当时的皇帝是董卓拥立的汉献帝刘协。
迁都长安后,董卓以未央宫为皇宫,但是2年以后,董卓被吕布联合王允所杀,董卓手下将领李傕、郭汜等人率军反攻长安,赶走吕布,杀死王允,控制了汉献帝,公元195年,汉献帝在部分人的拥挤下逃到了洛阳,曹操将汉献帝迎立到了许都,之后的东汉政权就将许都作为都城,长安的未央宫就成为军阀争夺的战乱之地,未央宫成为东汉皇宫不过2年时间。
未央宫复原图
6、西晋短暂的皇宫未央宫
西晋起初的都城是在洛阳的,司马炎代魏建晋,建都洛阳,到了晋惠帝时期,爆发了贾南风乱政和八王之乱,随后以刘渊为首的匈奴政权崛起,公元311年,前赵政权皇帝刘聪派出刘曜、石勒、王弥等人率军攻破了西晋都城洛阳,杀死了西晋王公贵族、宗室大臣、士卒百姓三万多人,并将洛阳焚毁。
2年后,晋怀帝司马炽被杀,身在长安的司马邺称帝,司马邺就是晋愍帝,建都长安,以未央宫为皇宫,并将未央宫改名为太极殿,还派人重新修建了未央宫,3年之后,前赵政权的刘曜再一次攻破了长安,俘虏了晋愍帝,一年之后又杀了晋愍帝,西晋灭亡,未央宫作为西晋皇宫仅仅存在了3年时间。
汉朝长安城及未央宫位置图
7、前赵皇宫未央宫
刘曜成为前赵政权皇帝后,把都城从平阳(山西临汾)迁到长安(陕西西安),并将未央宫作为自己的皇宫,同时大规模修复在战乱中受损的未央宫,这一年是公元319年。
公元329年,刘曜被石勒击败并杀死,前赵政权灭亡,未央宫作为前赵政权的皇宫有10年时间,随后长安被后赵政权控制,后赵皇帝石虎为了自己享乐,曾经派出10万人修建未央宫,但未央宫并不是后赵政权的皇宫。
8、前秦皇宫未央宫
历史进入十六国时期,天下战乱不断,公元350人,氐人苻洪占据了关中,自称三秦王,2年后其子苻健建立前秦政权,定都长安,以未央宫为皇宫。
未央宫作为皇宫从西汉到北周
5年之后,苻健的侄子苻坚成为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国力迅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统一了整个北方,差一点就统一了整个天下,随后苻坚就发动了针对东晋的统一之战,在淝水之战中败于东晋之手。
苻坚战败后,已经被统一的北方再次陷入混乱,各种势力跳出来独立,而苻坚本人也被羌族首领姚苌所杀,这一年是公元385年,同年,西燕皇帝慕容冲攻入长安,9年后,前秦政权灭亡,未央宫作为前秦政权皇宫的时间是33年。
9、后秦皇宫未央宫
后秦是羌人建立的政权,公元385年,其首领姚苌杀死了前秦皇帝苻坚,同一年姚苌称帝,并在第二年击败了西燕慕容冲,夺取了长安城,并以长安为都城,未央宫也就成为后秦政权的皇宫。
公元417年,后秦政权被东晋将领刘裕攻破,后秦政权灭亡,未央宫作为后秦政权皇宫的时间是31年。3年之后,刘裕取代东晋政权建立刘宋政权。
汉朝长安城地图,可见未央宫
10、西魏皇宫未央宫
西魏是北魏分裂出来的政权,北魏是鲜卑拓跋部所建立的政权,晚期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由宇文泰控制,东魏由高欢控制,西魏与东魏的皇族都是北魏皇族后代,而且都是傀儡。
西魏的第一任皇帝是魏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由宇文泰在公元535年拥立,朝政由宇文泰控制,因为宇文泰的势力一直在关中,所以西魏定都长安,以未央宫为皇宫。
556年宇文泰去世,西魏朝政由其侄子宇文护掌控,第二年,宇文护逼西魏恭帝拓跋廓把皇位禅让给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建立北周政权,西魏皇帝本来就是傀儡无实权,只能照办,西魏随即灭亡,未央宫作为西魏政权皇宫的时间是22年。
汉朝皇宫平面图
11、北周皇宫未央宫
北周建立后,仍然以长安为都城,以未央宫为皇宫,起初,北周皇帝也是傀儡,是被宇文护所控制,也就是说宇文泰的侄子控制了他的儿子,直到公元572年,北周武帝宇文邕联合宦官与兄弟用计谋杀死了权臣宇文护,之后的北周皇帝才真正掌权。
几年之后,北周灭亡了取代东魏的北齐,统一了整个中国北方,公元57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去世,其子宇文赟即位为帝,杨坚的女儿成为宇文赟的皇后,杨坚就成为北周皇帝的岳父,公元580年,宇文赟病逝,杨坚独揽朝政,第二年,杨坚受北周静帝禅让为帝,建立了隋朝。北周随即灭亡,未央宫作为北周政权皇宫的时间一共是24年。
未央宫遗址
12、隋朝皇宫大兴宫
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后,起初仍以长安城为都城,以未央宫为皇宫,不过当时的长安城及未央宫从西汉开始一直使用到隋朝,已经用了781年,不仅仅是城池老化,而且城中用水排水也不方便,而且经历了无数的战火,显得老旧破败,于是杨坚在称帝的第二年,在长安的东南边开始兴建新的城池和新的皇宫。
新的城池被称为大兴城,新的皇宫就是大兴宫,由鲜卑族建筑师宇文恺花了一年时间主持修建的,整个皇宫占地面积1.92平方公里,这里随后成为隋朝皇帝居住和举行重大典礼、活动、会议的地方,成为隋朝的权力象征。
而原来的未央宫没有毁坏,继续作为皇家园林使用,只是不再有皇宫的职能,一直到唐朝也是如此,未央宫在唐朝统治时期经常会进行维修,一直到唐朝末年,战乱频发,未央宫才毁灭在战火之中,未央宫一直存在了一千多年,先后被9个朝代作为皇宫,是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皇宫。
隋朝修建了大兴宫作为皇宫
大兴宫作为隋朝的皇宫只存在了24年,到公元606年,隋炀帝杨广迁都洛阳,之后大兴宫不再是隋朝皇宫,直到隋朝灭亡。
13、唐朝皇宫太极宫及大明宫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起初以隋朝兴建的大兴宫为皇宫,不过唐朝将大兴宫改名为太极宫。
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发生,两个月后李渊让位于李世民,做了太上皇,李世民居住在太极宫,而太上皇李渊居住在原为秦王修建的大安宫内。公元634年,唐太宗李世民在监察御史马周的请求之下,为太上皇李渊兴建一座宫殿,起初这座宫殿叫永安宫。
唐朝大明宫
一年之后,永安宫改名为大明宫,同年,太上皇李渊去世,大明宫还没有修建好,于是大明宫的建设终止,直到唐高宗在位的公元662年,又开始重新修建大明宫,只用了十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宫殿的建设,随后唐高宗搬进大明宫,大明宫也从这一年开始成为唐朝的皇宫。
所以唐朝时期的皇宫有两座,先是太极宫,也就是隋朝的大兴宫,作为皇宫的时间是44年,第二座皇宫是大明宫,从唐高宗龙朔三年开始使用,一直用到唐朝末年,因为黄巢之乱,大明宫先后三次遭到纵火,一直到公元904年,后梁太祖朱温下令废弃长安城,焚毁大明宫为止,大明宫作为唐朝皇宫一共使用了241年。
历代皇宫在西安的位置
自从朱温废弃长安,焚毁大明宫之后,后来的朝代就没有再将长安作为都城了,西安也就是从唐朝之后,不再成为封建朝代的都城,自然也就没有皇宫存在,而之前的皇宫全部都在战争中毁灭,所以西安尽管是十三朝古都,但是没有皇宫遗留下来直到今天,而古代皇宫的遗址倒是发现了不少。
西安是13朝古都,为什么西安的皇宫没有保存下来?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历史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 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 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建都史达1100余年之久。
西周时期,周文王在沣河西岸建立丰京,武王在沣河东岸建立镐京,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开创了西安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格局。丰镐两京隔河相望,镐京为西周王朝政治统治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秦人崛起于关中盆地,先后在栎阳(今西安市阎良区)、咸阳建都。以咸阳为都城,开启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六国的征程,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帝国。这里的咸阳,不单指今天的咸阳市区,还包括西安西郊三桥地区和咸阳交界的地带,有阿房宫为证。
秦朝末年,项羽一把火将阿房宫付之一炬,秦都咸阳毁之,后又有刘邦打败项羽建立大汉,在今西安市西北郊渭河南岸建造了汉长安都城,取长治久安之意。
西汉以后,新、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朝代也以这座城市为都。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历史经历社会大动荡、战乱频繁,政权几经迭更,长安位于战乱中心,也几度遭到严重破坏,但它以顽强的生命力在废墟上一再复苏,并凭借传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巨大力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大熔炉。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王朝,后来重新实现了中国统一。隋文帝鉴于汉长安城距渭河太近,宫室残破,水质咸卤,于是在汉长安城东南的今西安城址营造新都大兴城。
隋朝也是一个短命王朝,却为盛唐打下基础。唐王朝建立后,将大兴城更名长安。直至公元9世纪末,唐都长安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当时世界最繁华恢弘的国际性都会,世界上第一座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
公元10世纪后,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东移,西安失去首都地位。五代、宋、金时期,西安称京兆府,元世祖至元十六年改称安西路(后改称奉元路),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改称西安府。
无论是先秦的丰镐都城,还是浩大的秦阿房宫,充满传奇故事的汉未央宫,隋朝规划精良的大兴城,唐王朝繁荣昌盛的大明宫,都令人对西安充满好奇。
为什么西安的皇宫没有保存下来?看完西安都城变迁史,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政权更迭,处于政治中心的西安城如何能避免的了被毁的命运,攻,西安作为大后方,政权首领在这里主持着兵马粮草人员调配,守,这里是四面夹击,敌人的首要目标。盛世,这里囊聚天下英才,乱世,所有的重火力都在这里聚集,皇城随着王朝一起覆灭是常事。而最后一个建都长安的王朝是一千多年前的大唐,时间,早就覆灭了一切。如今,西安也只剩下皇城的地基遗址。
很多有“长安情结”的人来到西安,都会去未央宫遗址、大明宫遗址等地走上一圈,通过地下的黄土堆感受一下昔日盛世王朝的辉煌。
西安是13朝古都,为什么西安的皇宫没有保存下来?
身在西安已经十多年了,也没有完全看过留下来的古代遗迹。皇宫没有保存下来,我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如有其它见解,欢迎交流。
首先是时间久远,十三朝古都,唐朝之后再无在西安建都,唐朝离现在已经是一千多年,在这一千多年里,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及社会变化朝代更替,不是都城自然就不会受到过多的重视,但也会作为一个大的城市安置,免不了修建毁坏。
其次是建筑材料大多为木质材料,汉朝的未央宫,唐朝的大明宫,皇宫结构宏大繁复,材料多为木头,一个是木头具有强大的可塑性,再者木头从审美上来说,比石头更具生命力,符合中国的生命美学。木材所建的缺点就是易于损坏,莫说一千多年,就是几百年自然的风吹雨打也会腐朽枯烂。
最后是战争频繁,一番抢烧过后又一番,大明宫未央宫都是何其精美宏大的宫殿,无论占地面积还是宫殿结构模样皆是上品中的上品,可惜再美也经不住一波接一波的烧毁损坏,尤其多为农民起义,进到长安后,看到如此金碧辉煌,必然不会放过,会洗劫一空。
总之,要保存的很完整真不是容易的事情,这也大概是时间历史的本质,如果每个朝代的东西都能保存下来,那这个历史或时空真是不可思议,完美不一定是完整,残破更给人无尽的想象。
西安是13朝古都,为什么西安的皇宫没有保存下来?
我是文西,我来回答!
作为学历史的西安人,来回答这个问题最合适不过了。
1、13朝古都,离现在的我们都很远众所周知,西安作为中国最长建都历史的城市,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9世纪,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朝、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朝代在此建都。
13个王朝中,比较重要的王朝是大一统的周、秦、汉、唐。西安的总建都历史达1100余年,占据了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的1/5。
自公元904年唐朝灭亡以后,就没有大一统的中央王朝在这里建都了。从此开始了长安近1100多年没有被作为都城的历史。那么之前周朝、秦朝、汉朝、唐朝的皇宫自然不能保存下来。
我国历史上,自宋代开始,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速,使得北部、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落后于南方,中原、江南地区成为两宋时期的经济重心。
除过西安的比较公认的13朝古都这一说法,还有14朝,16朝,17朝的说法,后三种说法包含了一些时间比较短的王朝,比如武则天建立的武周、西汉末年的刘玄的更始政权、刘盆子的赤眉政权、黄巢的大齐政权、李自成的大顺政权。
这些政权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在当时属于割据政权,比如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执政者在执政期间还一直忙于稳固政权,自然也无暇营造宫廷。
那么西安真的没有皇宫吗?
2、西安的地上宫廷没有留存下,地下宫廷却是全国第一有一句话这样说,五千年历史看中国,中国历史看西安。想要了解中国历史的人,旅游的第一站都会选择西安。
虽然在中国历史上,西安没有留下如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一样的地上皇宫,但西安的地底下,其所拥有的帝陵、后陵、皇亲国戚陵墓当属全国第一。
在13朝建都历史过程中,一共有72位皇帝在此居住、办公、生活。其中比较著名的“地下皇宫”当属千古第一帝的秦始皇嬴政的帝陵。
这座帝陵位于西安临潼的骊山脚下,自秦始皇生前就开始修建,当时从全国征调150万民工,修建39年完成,占地面积56.25平方公里 ,分为外城、内城、寝殿、珍兽坑、马厩坑、俑坑等,相当于北京故宫78个。
秦始皇陵,出土的秦陵兵马俑坑而闻名世界,位列世界第八大奇迹。因历史典籍中所记载的秦陵构造,有如机关、水银江河湖海等设置,目前并不具备发掘条件。
此外,较为著名的帝陵还有汉十一陵中,汉武帝茂陵、汉景帝阳陵,唐代十八陵中,唐太宗的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等。这些陵墓,其实也是地下皇宫。
那么除了这么多的帝陵之外,西安真的没有地上皇宫吗?
3、西安的地上皇宫已经成为遗址(1)西周的丰镐
从西周开始,长安便作为国都,其国都遗址现为西安长安区的丰镐遗址,丰京和镐京,并称丰镐,作为西周首都近300年。
西周的丰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布局整齐的城市,划分为都邑区、王陵区、农业种植区、游乐渔猎区和牧放区。
(2)秦都咸阳
秦朝的国都是咸阳,穿渭水而过,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除此之外,秦朝还建有阿房宫。
阿房宫分为两大建筑群,一是前殿建筑群,另一是“上天台”建筑群。据考古专家考察,阿房宫前殿遗址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高7-9米,面积约54.4万平方米(880亩)。
而整个阿房宫的建筑面积达到1500万平方米。
(3)汉都长安
汉代的宫廷是从高祖刘邦开始修建,刘邦修建了长乐宫(在秦宫基础上修缮),以及新修的未央宫、北宫;汉武帝刘彻时又修建了明光宫和桂宫,后来觉得宫殿不够大,又在未央宫的东面修建了建章宫。
此后就基本形成了汉代长安城皇宫的格局。汉代的长安城相较于今天的西安主城区靠北一些。
(4)隋代大兴城,唐代长安城
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大抵与今天的西安城主城区相近。唐代兴建了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等宫殿。
唐代的皇城和居民区是分开的,皇城和皇宫偏北一些,皇城的东、西、南三个方向都是居民区,也就是坊市制度。唐代的长安有108坊和东西两市。
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对唐代的坊市制度有更精确的展示。
4、总结一下西安历史上的王朝皇宫,因为年代久远;后期无中央王朝在此建都;宋代时,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等原因,使得西安失去了作为都城的地位。
自宋代以后,没有王朝在这里建都,那么自然不会保存王朝的皇宫。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你会喜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