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李渊仅用几年就一统天下,曹操用尽一生,为何只能三分天下?

三国演义,罗贯中起首就讲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刘邦和李渊能迅速夺取天下,都是在秦隋好不容易统一天下,但又在立足未稳的得而复失下,乘机替代秦隋而成就大汉盛唐的。

曹操之所以只据有中原半壁江山,是因为大汉虽然衰弱,但毕竟影响力仍在,匡扶汉室的刘备、诸葛亮,甚至在曹操身边,大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比如荀彧、杨修、孔融等。孙权假惺惺上劝进书,要曹操自立为帝,曹操看罢大怒,扔进火炉:"这小子要将我放入火炉上烤啊!"

曹操识趣亦无奈,没有公开敢称帝。

秦始皇扫六合、大一统之前,华夏经历了几千多年的夏商周春秋与战国,诸侯国林立,天下百姓不习惯大一统,贵族王孙四起烽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秦王朝成了众矢之的。何况赵高、胡亥昏庸和穷凶极恶,加速了秦王朝灭亡。

刘邦能应运而生,西汉汲取了历史经验与教训,安抚百姓、大力鼓励耕耘、免去苛捐杂税,让百姓安居乐业。

二汉将近四百年,东汉末年巳渐渐衰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天下方乱,曹操要完全替代汉朝,也是阻力重重。赤壁一战完败于刘备和孙权,汉中一战又输于刘备,就渐渐失去南下的信心,将权力转交给了曹丕。

同样,李渊也是在杨隋政权好不容易从南北朝五胡十六国中辛辛苦苦统一了天下,但在义军、旧贵族王孙等冲击下,隋炀帝也掉了脑袋,王朝覆灭。而李渊也乘时起兵,最后夺得天下。

刘、李都是旗帜鲜明,打天下。曹操身居汉相,"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忠不义,不伦不类,含含糊糊,名不正,言不顺。也只有一句"效周文王了"。将来让儿子做"周武王"吧。

1

刘邦李渊仅用几年就一统天下,曹操用尽一生,为何只能三分天下?

大汉人心未失,曹老板败仗太多

汉唐两朝与其他朝代不一样,是公认的中原民族的两个伟大王朝。两汉延续四百年,真正将大一统思想落实到底,将七国遗民融合成一个民族。这样的朝代对民心的影响力,国人的认同感是难以磨灭的。新的王朝想要取代,必定要坎坷许多。唐末凤翔唐军都准备投降了,结果酒席上一曲《秦王破阵乐》让将领们泪流满面,甚至有人哭晕过去,反悔转头死战到底。唐朝灭亡后,还有李存瑁后唐以及李昪的南唐。

在曹操这里,最大问题就是,其作为左膀右臂的二荀(荀彧、荀攸),与他反目了。当曹老板封魏王、加九赐,彻底越过底线,迈出谋朝篡位关键一步时,二荀站出来反对。荀彧和荀攸不是一般的人,他代表曹操之前文官集团的核心——颖川集团,几乎除贾诩外,所有曹操重要谋士都是二荀举荐的。而且之前一直扮演萧何的角色,曹老板在外领兵打仗,二荀坐镇后方统筹粮草。两汉时期古风未尽,有些人思想还比较“单纯”,像二荀这样的人,无意做曹魏的开国功臣,更愿做汉室忠臣。正如明代杨慎那句话“国朝养士百五载,仗节死义,就在今日!”

所以曹操在封魏王,跟二荀反目后,就失去进取之心,只想守成了,再也不敢出去带兵打仗了。关羽围攻襄阳,威震华夏的时候,派了三股援军过去,自己就是不去,反而想着迁都。人家不是怕关羽,而是怕内部出大新闻。南北朝时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情况也有点类似,刘裕的朝廷代表,老铁刘穆之突然病逝。尽管取得一系列大胜的刘裕也还赶紧回军,然后用粗暴手段篡位,之后都忙于巩固统治。

刘邦和李渊情况则完全不同,秦隋两朝虽然历史地位较高,但都是出了名的短命王朝。本身人心未附,而统治又过于暴虐,像隋朝史书记载田亩数高达5585万顷,约43.5亿亩(纳税数),而2010年中国耕地面积只有18.2亿亩这样离谱的事情都弄出来。秦朝秦法过于苛刻,六国民众短期很难适应,楚国亡前就在喊“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所以民心,不存在的。李渊原本扶持代王杨侑为帝,也想玩挟天子以令诸侯,借笼下人心。结果一看大家都不按剧本出牌,全天下都反了,没想到啊没想到,宇文化及你这个浓眉大眼的都造反了,还逼死杨广称帝。

另一大原因则让曹老板尴尬,那就是他的军事水平在开国皇帝中最多只能说中上,败仗实在太多了点。赤壁输给周瑜、汉中输给刘备、濡须口输给孙十万是造成未能统一的直接原因。而之前讨伐董卓时输给徐荣,讨黄巾时被围死了好兄弟鲍信,兖州造反时一度被吕布打得很惨,宛城没管住裤裆吃了大亏,第一次邺之战输给袁尚,这些都对曹操成长发育造成很大不利。

刘邦和李渊虽然个人军事才能并不见得比曹老板高多少,但奈何人家手上有龙傲天啊。刘邦有龙傲天韩信,外加游击专家彭越和策反的英布。李渊更不得了,有龙傲天李世民和龙傲天李靖,历史前排级的李勣/徐世绩。

曹老板作为官宦世家出身,他的曹家将、夏侯家将比起陇西李氏这个将门世家,成色差太大。夏侯惇这个第一猛将形象是演义编的,历史上就是看家的“种田大将军”,还被吕布手下绑过肉票。曹洪、曹仁较为亮眼,但还称不上三国一流水平。而李渊的亲友团,不知可以羡慕死多少开国皇帝。儿子会打仗、侄子会打仗、堂兄弟会打仗、堂侄子也会打仗,离谱的是女儿李秀宁也会打仗。而且像李孝恭、李道宗、李神符等军事水平都相当不错。这相当于手上有大小王四个二,怎么输?武德太充沛,八年统一不算什么,李世民接着就开启汉武模式,对外征伐,打得周边草原民族跪在地上唱天可汗。

刘邦李渊仅用几年就一统天下,曹操用尽一生,为何只能三分天下?

这个问题很复杂。刘邦、李渊仅用几年一统天下,曹操用尽一生三分天下。这里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有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刘邦、李渊、曹操三个人都是政治家、军事家,曹操还是诗人、文学家、书法家。刘邦、李渊政治能力似乎比曹操强,实际指挥作战能力好像不比曹操强。刘邦、李渊所处统一的大环境好于曹操。刘邦主要是和项羽争夺天下,李渊主要是消灭群雄,曹操是在东汉王朝旗帜下扫除地方实力派,赤壁之战指挥失误,遇到了刘备、孙权两位能人而没能统一天下。曹操本人有短处,李世民评价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是十分中肯的。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爆发,公元前207年秦朝被推翻。公元前206年至202年爆发楚汉之争,刘邦是打败了项羽。秦朝被推翻,项羽成为实际上领䄂,自称西楚霸王,搞分封制。项羽政治方面不算成熟,分封诸侯搞的不完美,导致齐地田荣、赵地陈馀、独立军事武装彭越造反。项羽在去齐地镇压田荣造反时候,汉王刘邦以项羽杀害义帝熊心为理由起兵造反。当时,刘邦军政集团力量仅次于项羽军政集团,项羽代表旧贵族势力,搞分封制有落后迹象,刘邦代表平民势力,用人得当最终打败项羽,建立汉朝,然后用计除掉韩信、彭越,用武力平定陈豨、英布等叛乱,基本稳定了汉朝局势。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滥用民力,三征高句丽失败,导致全国性农民起义爆发,各地豪强实力派也乘机纷纷起来造反,角逐天下,皇亲国戚太原留守李渊也乘此起兵太原,攻占长安,建立唐朝。唐朝统一战争李世民、李靖贡献大,长江以北基本是李世民打下来的,长江以南基本是李靖打下来的。刘邦、李渊都是在秦朝、隋朝不行情况下进行的统一战争,符合广大百姓利益。刘邦打败了项羽主要依靠韩信、彭越、英布三人力量。韩信灭魏、代、赵、齐四个诸侯国,又慑服燕国,彭越搞游击战,截断项羽粮草,刘邦正面牵制项羽,军事能力强的项羽也最终被刘邦等以众击寡消灭。刘邦丰沛集团人才济济。唐朝统一战争是在天下大乱情况下进行的。李世民消灭了薛举、薛仁杲父子、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等基本属于武夫,政治方面能力一般。李靖平定巴蜀、江南地区主要是消灭萧铣等割据势力。李唐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力量强大。公元184年,东汉爆发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起义被镇压下去,在镇压过程中形成一些地方实力派,东汉政府中央政府还存在,董卓进京专权,引起许多地方不满,反抗董卓组成关东联军,相互交战进一步削弱东汉朝廷权威。但是,由于西汉、东汉共存在405年,影响了巨大,地方实力派不敢冒然称帝,袁术胆大妄为称帝,结果众叛亲离,失败而亡。曹操精明之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地方实力派多而强,曹操本人也存在一定不足,曹操奋斗一生,留下三足鼎立局面。190年,36岁逃出洛阳的曹操散尽家资,招兵买马,在陈留起兵参加讨伐董卓的军事行动。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联军攻打董卓不积极,曹操率军又被董卓部将徐荣打的大败。曹操镇压青州黄巾军组建了青州军,在攻打徐州陶谦时候兖州张邈联合吕布反叛曹操,当时曹操仅剩三座城池,处境困难都想投奔袁绍。曹操在程昱等人劝说下坚持下来打败了吕布。200年,曹操和袁绍之间爆发官渡之战,207年曹操打败袁绍儿子袁谭、袁熙、袁尚,打败北方少数民族乌桓,208年,南征荆州刘表、江东孙权,荆州刘表儿子刘琮投顺曹操,但是在赤壁之战,曹操被孙权、刘备联军打败,退回北方。211年,曹操进攻打败了关中西北马超、韩遂等部,215,又进攻了汉中张鲁,想蚕食蜀地刘备,刘备在法正、黄权建议与曹操争夺汉中,219年,曹操率军撤离汉中,刘备夺取汉中,这是刘备与曹操交战多年,难得的一次胜利。220年,曹操病逝。曹操生活在155年至220年之间,征战三十余年,形成了曹、刘、孙三足鼎立局面。曹操没有完成统一,赤壁之战失败丧失一次统一机会。曹操乱杀结果不好,张邈反曹操跟曹操攻打徐州屠杀有关。官渡之战,曹操获胜,却把袁绍军七万降军杀掉。导致曹操彻底攻占袁绍地区用了七年时间。荆州百姓听闻曹操南征,都随刘备逃亡,这一定程度上是曹操杀戮带来的恶果。曹操手下没有出现韩信、李靖那样军神级人物,也影响了统一进程。

刘邦李渊仅用几年就一统天下,曹操用尽一生,为何只能三分天下?

这样说吧,刘邦的敌人是单股势力,而曹操面对的是经营了几百年,从西汉中期就存在的盘根错节的地主豪强,这些豪强,大家族遍地开花,在地方势力非常稳固,东汉政府都管不了,只能与豪族共治天下,说真的,曹操能够统一北方,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而刘邦则不同,刘邦之前确实有经营几百上千年的地方豪强奴隶主势力,也就是秦齐楚燕赵魏韩等等诸侯国,这些地区的百姓对集体认同感强,势力也非常顽固,如果刘邦在战国乱世想统一天下,那是想都不能想的……

还好,秦朝从秦孝公开始,历经六世秦王不断蚕食盘剥削弱六国势力,终于在秦始皇手里,用了整整十年时间,统一天下,强推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几乎摧毁了六国的地方统治基础……硬是帮刘邦拔掉了这些最难啃的骨头……

之后就是秦末大乱,实际上群雄真正的对手只有秦朝,只要秦朝被击溃,剩下的都是新兴势力,在地方上根本没有几年的经营,很不稳固,基本上跟着赢者通吃……刘邦就是占了这个便宜的……

刘邦后来灭掉异姓诸侯国,也是这个原因,毕竟才诸侯建国几年,根本没有自己的势力……一次就能灭掉…

说白了,是秦朝为刘邦做了件完美的嫁衣……

曹操不同了,曹操那个年代都讲究四世三公,贵族门阀,没有几世的经营,平民根本无法出头,袁绍,董卓,孙权,刘表莫不如此,刘备出身虽然低,但是靠和汉献帝认亲戚,也混了“皇叔身份”……

这些门阀,早在东汉时代,这些地方上的势力,就已经很稳固了,一直都有大庄园和私人武装,所以东汉末年,朝廷放兵后,迅速崛起……

而且由于地方强大,而且大家族遍地开花,曹操往往要征讨几次才能彻底灭掉一个势力,往往还不能斩草除根,比如袁绍在官渡之战惨败后的河北等地势力依旧强大,真正衰弱的原因反而是袁绍死后,袁氏家族内讧导致的……

另外,刘备通过结亲,重用豪族(诸葛亮就是望族)等方式,联络荆州豪强,吸收刘璋和刘表势力,而孙权也是江东集团,几代经营,势力较强……

所以曹操,在这军阀横行的时代,能够统一北方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实际上,曹操连北方都没有统一,且不说辽东公孙瓒,光说曹魏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

再说唐朝,李渊……隋朝之前的南北朝,北方混战不休,真正难统一的反而是南朝,这个硬骨头让隋炀帝杨广啃了……

但隋炀帝搞科举得罪豪族,天下大乱,混战不休,人口暴减,大部分地方势力在混战中被消耗……最后反成就李唐不世之功……

而且,隋末地方军阀并没有像东汉末年那样,朝廷留给他们做大的时间……他们无法在几年内,形成地方势力……

所以形势不同,框架不同,绝不能用时间来衡量……我们看历史,就得回到那个框架下去衡量……

刘邦李渊仅用几年就一统天下,曹操用尽一生,为何只能三分天下?

主要看对手,曹操要是能够把卧龙凤雏周公瑾收为己用,统一也不难,但他不能。刘邦时代的卧龙凤雏似人物几乎都归刘邦帐下。

刘邦李渊仅用几年就一统天下,曹操用尽一生,为何只能三分天下?

大汉出现国难先有董卓之乱!后有曹贼之乱!因为大汉是正统!国贼曹操先前是扛着大汉的旗帜!(赢得了国家政治资本控制了朝廷中央)到了晚期国贼曹操狼子野心就暴露出来篡国,国贼曹操是严重阻碍大汉团结统一的乱臣贼子!身为汉臣,不思精忠报国,反而囚君弑后!大逆不道的乱臣贼子曹阿满曹贼国贼曹操千夫所指!天下共击之的国贼曹操!

国贼曹操为人臣者不忠不思君王之志!欺君罔上,祸乱朝纲,独霸朝政,以臣代君!欺世盗名,古名钓誉,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祸国殃民,损国利己,偷国换柱,残害忠良,国贼曹操在朝廷龟缩了几十载,消耗了汉室力量,国贼曹操在朝廷中央一家独大,是严重阻碍大汉团结统一的乱臣贼子,一而三再而三的违背大汉的汉律,僭越称王!

国贼曹操曹魏之所以短命鬼,就是曹操祸国殃民,损国利己,偷国换柱,欺世盗名!应得的报应!

三分天下也是国贼曹操祸乱朝纲,独霸朝政搞出来的导致大汉分裂!国贼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矫诏称制!欺压其他汉臣!

国贼曹操无父无君的乱臣贼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