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出了“五服”,便不是亲戚,你知道“五服”是什么吗?

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在谈论到亲戚关系远近的时候,会说到某人和某人还没出“五服”,谁又和谁早就出了“五服”了的言论,然而究竟什么是“五服”,具体指的是什么,人云亦云,各抒己见。

关于“五服”之说,最早是出现在《尚书·禹贡》中,其内容大概意思是以王畿为中心,围绕王畿以五百里为一区域划分,根据距离和亲疏划分五个区划,最接近王畿由天子直接统治的区域称为典服,围绕天子统治区域建立起来的列国称为候服,然后向外依次为绥服(宾服)、要服和荒服。

根据五服和王畿的距离和亲密程度,也形成了相应的朝贡制度,典服最近,每日都要朝贡;候服次之,一月一次朝贡;然后依次为绥服一季度一次朝贡;要服则一年一次朝贡;而荒服只需要朝贡一次后无需再朝贡。

古代的等级制度森严,对于当时各个阶层的服饰也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因此把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五个阶层的服饰也称为“五服”。

中国在漫长的历史演绎中,逐渐由母系氏族社会演变为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几千年来也形成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在这些礼仪制度中,就有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礼记·丧服小记》中记载,根据血缘关系亲疏不同,服丧的服制和期限也不同。按照亲疏关系把亲属关系分为五等,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也称为“五服”。

在古代的礼制中,对这五种丧服的规定也各不相同,斩衰是规格最高的等级,古代把上衣叫衰,下装称为裳。丧服斩衰必须用粗糙的生麻布制成,在制作裁剪的过程中不能用剪刀,只能用刀砍,而且丧服的下摆不能缝边。这就是“斩衰”。

斩衰之下的四个等级依次为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这四种丧服的制作要求是必须都用熟麻布,丧服下摆都要缝边。唯一的区别就在于麻布的粗细,关系越近,对麻布的要求就越粗。随着关系的疏远,麻布就变细。丧服越是粗糙,越能表达悲痛之情。丧服规格等级越高,服丧的期限也就越长。

五服之中,最重的丧服就是斩衰了,斩衰由粗糙的生麻布做成,断外漏部缝边,以这种不修饰的形象来表达对逝者的悲痛之情。斩衰的服丧期为三年。

古代的礼制规定,天子驾崩,诸侯要为其服斩衰;臣子要为君王服斩衰;父亲去世,儿子以及未出嫁的女儿要服斩衰;长房长孙(承重孙)为祖父、妻妾为丈夫均要服斩衰。

到了明代以后,这一规定有所变化,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也就是说儿子及未出嫁的女儿为去世的母亲、承重孙为祖母、侄儿夫妇为姑姑(姑婆)均要服斩衰,并且把要服丧期三年的齐衰改为服斩衰。而且女子在服斩衰的过程中,必须用生麻把头发束起,梳成丧髻。

齐衰是仅次于斩衰的丧服,不同之处在于丧服用熟麻制成,麻布比斩衰的细,而且断处缝边。齐衰根据与逝者关系亲疏不同,服丧期的期限也不同,一般服期分为三年、一年(服丧杖期)、五个月(服丧不杖期)、三个月。服丧期间用丧杖(哭丧棒)的称为杖期。

周代的礼制规定,父亲健在,而母亡,儿子和未出嫁的女儿、已出嫁复归的女儿以及丈夫为妻子要服丧一年,也就是服丧杖期;父亲去世,子女以及妻妾要服齐衰三年。

到了唐代,情况就趋于简单化,无论父母谁去世,都要服齐衰三年;姑姑或者姑婆去世,娘家的子侄夫妇都要为其服齐衰三年。

清代以后,规定又有所变化,这时凡是丈夫为去世的妻子、男子为去世的庶母、子侄为去世的叔伯婶娘、兄弟以及未出嫁的姊妹之间、已出嫁的女儿为去世的娘家父母、孙子孙女为去世的祖父母,都要服齐衰一年,至于在付丧期间是否用丧杖,各地有不同的规定;重孙辈的男女要为去世的曾祖父母服齐衰五个月;玄孙辈的男女要为高祖父母服齐衰三个月。

仅次于齐衰的丧服就是“大功”,也称“大红”。丧服用熟麻布制成,麻布比齐衰细一些,断面缝边。清代以后,一般是堂兄弟以及未出嫁的姊妹之间、已经出嫁的姑姑及姊妹、已经出嫁的女儿为娘家的叔伯和叔伯兄弟,有人去世均要服“大功”,大功的丧期为九个月。

大功之后的丧服成为“小功”,也称为“上红”,由比大功丧服细一些的熟麻布制成,断面缝边。清代以后,凡是叔伯祖父母、堂叔伯婶娘、未出嫁的祖姑及堂姑、已出嫁的堂姊妹、兄弟妻、再从兄弟、未出嫁的再从姊妹、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去世,均要服小功,小功的服丧期为五个月。

最后一等的丧服是“缌麻”,仅次于“小功”,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用比小功丧服还细的熟麻布制成,断面缝边。清代以后,凡本宗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及未嫁族姊妹,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外孙、外甥等去世,均要服“缌麻”,服丧期为三个月。

五服之外的远亲,如高祖的亲兄弟﹑曾祖的堂兄弟﹑祖父的再从兄弟﹑父亲的三从兄弟﹑自己的四从兄弟及三从侄﹑再从侄孙等,属于“袒免亲”,服“素服”。具体是露出左臂,用布从项中向前交于额上,又后绕于髻上。

亲属关系超过五代,不再为之服丧,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这种礼仪核心就是等级和秩序,它体现了尊卑,贵贱,内外,亲疏。

在古代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夫妻之间,妻子要为丈夫居丧三年, 而丈夫只为妻子服丧期年。明代以前,父在母亡,作为儿子,为母居丧只能是齐衰而不是斩衰;庶子为嫡母服丧三年,但是嫡子不为庶母服丧。明代以后才改为庶子也可以为自己的母亲服丧三年,且嫡子要为庶母服期年丧。

长子长孙在服丧中的地位特别重要,一般是由长子承担丧祭重任,如果长子去世,就由长孙接任,这就是“承重孙”,依次也有“承重孙”,在讣闻(讣告)中,长子长孙长重孙的名字一般是列第一位的。

在农村,一个家族由本宗九族构成。九族中,纵向有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自己、子、孙、曾孙、玄孙;横向有自己、兄弟、堂兄弟、再堂兄弟、三堂兄弟、姊妹、堂姊妹、再堂姊妹、三堂姊妹。

自己的上辈中还有叔伯父母、堂伯父母、再堂伯父母、祖伯父母、堂伯祖父母、曾祖伯父母、姑、堂姑、再堂姑、祖姑、堂祖姑、曾祖姑等;自己晚辈中的侄妇、堂侄妇、再堂侄妇、侄女、堂侄女、再堂侄女、侄孙妇、堂侄孙姑、侄孙女、堂侄孙女、曾任孙妇、曾侄孙女等。

以上这个范围内的都是亲戚,出了这个范围,就不再是亲戚了。而且这个范围内的亲戚也有远近之分,五服之内的为本家,出了五服的又在九族之内的,属于远房亲戚。

新中国成立以后,很多封建的规制被废弃,随着宗族社会的瓦解,丧葬制度也提倡移风易俗,过去繁琐的“五服”丧葬礼制已经淡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大为简化的不伦不类的一套丧葬礼仪。除了长子长孙的披麻戴孝外,其他的一律平等,没有差别。但是两千多年的丧葬礼仪制度,对中国人的影响依旧深远。在民间,还留存着古老的“五服”制度的影子。只要亲情还在,那么亲人去世披麻戴孝的老礼儿还会一直存在下去。

为什么出了“五服”,便不是亲戚,你知道“五服”是什么吗?

现在,没出五服,你一没权,二没钱,混的啥也不是,你亲亲再多,也没有几个愿意搭理你,话在说回来,你就是五服出了八丈远,你要是有钱有势,上赶着巴结你的亲戚,打都打不走,这就是人性,所以现在没几个人认五服了,都改任人民币了[捂脸][捂脸][捂脸]

为什么出了“五服”,便不是亲戚,你知道“五服”是什么吗?

也是亲戚,只是血缘关系远了点,红白喜事参与的少了,人多五服之内也不是很亲近,人少了五服之外也相互帮衬。不要纠结这些,父子反目成仇,兄弟不相往来的不是也有,事在人为吧。

为什么出了“五服”,便不是亲戚,你知道“五服”是什么吗?

时代在进步,现在不用出五服了!

为什么出了“五服”,便不是亲戚,你知道“五服”是什么吗?

出“五服”后为族人,而不是家人。

为什么出了“五服”,便不是亲戚,你知道“五服”是什么吗?

五服是同一先祖生下来的第五代人。高祖丶曾祖丶祖父丶父亲丶已身丶儿子。为五服,孙子一辈人就出了五服。因傍枝多而不亲,人少见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