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不急,急死太监是什么典故?

好的,非非空答。

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太监的俗语,比如“姑娘嫁太监——死也不去”。“寡妇遇太监——空欢喜”,还有一句在北京家喻户晓的“我都叫了王承恩了”——王承恩就是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时身旁的那个太监,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没撤了”!

而“皇帝不急太监急”,按照约定俗成的意思,就是当事人不着急,旁边人跟着起哄,有略带调侃或者略带贬义的成分。

而这句话的起源,就不那么调侃了,甚至有点猥琐。

大家都知道,在封建王朝,皇帝都是三宫六院,后宫美人成群。比如晋武帝司马炎,后宫佳丽上万,转都转不过来,要坐着羊拉的车子巡幸。所以说,古代帝王们的平均寿命不高,过度纵欲,是造成皇帝们早亡的主要原因。

到了清代,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设置了系列限制措施。比如让敬事房太监侯在门外,时辰一到,便催促皇帝起身。

  • 具体一下。正如一些清宫剧中所演的那样,皇帝用完晚膳后,敬事房太监总管要递上一个托盘,盘上放有一些写有妃嫔名字的牌子,皇帝喜欢哪个,把带有她名字的牌子顺手翻过去,太监便赶紧通知这个小主,让她沐浴准备。
  • 当皇帝与妃嫔同房时,敬事房太监要记录时辰,然后侯在门外。至于时间长短,有的一个时辰,有的皇帝两个时辰,但最多不过两个时辰,太监就要在门外喊一声:“到时辰了”。
  • 如果皇帝没有尽兴,不愿起身,那么太监们会齐声呐喊,呼声响彻后宫。

如此这般,皇帝还有兴致吗?

  • 再不灵,太监就要采取强制措施了。他们强行推开宫门,用被子把妃嫔裹上,硬生生给抬走,皇帝也无可奈何。

这个时候,皇帝当然不急,可太监为什么要着急呢?

这是由清朝的宫廷制度造成的。

满清入关后,制订了一系列严厉的宫规。其中,关于敬事房总管太监的,就有“可约束皇帝行房”这项。如果总管太监监督不到位,导致皇帝贪恋床欢,轻则杖责,重则掉脑袋。

所以,太监能不急吗?

清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祖制呢?

一,为了皇帝的人身安全。

古代因宫闱事件而被杀的,屡见不鲜。比如宋文帝刘义隆,后梁武帝朱温,都是在寝宫遇害。而明世宗朱厚熜,清世宗胤禛,这两位世宗在睡梦中都险被宫女所杀。所以自清世宗起,皇帝夜幸哪个妃子,不再到她的寝宫,而是由太监把当晚侍寝的妃子裹上棉被,抬进皇帝住处。到了时辰后,再由太监把她抬走,不让妃子和皇帝过夜。

这样,就避免了趁皇帝睡熟时,遭宫女和妃子谋害的情况发生。

二,为了皇帝的龙体康健。

皇帝身系国家兴衰,必须有健康的身体做保证。如果贪于床欢,必然导致肝贤亏损,对身体产生致命的伤害。

所以到了清朝,皇帝翻后妃的牌子,每月多少次都是有规定的。并且到了时辰,无论皇帝尽不尽兴,太监必须叫停,以防止皇帝纵欲过度。事后,如果被幸的女子身份不高,敬事房总管还要问上一句:“留不留?”意思是让不让她怀孕。如果皇帝说不留,那么要把该女子抬进偏房,先采取物理方式使皇帝的龙液流出,然后还要喝些避孕汤等等。

而被皇帝下令“不留”的女子,往往因身心俱受摧残,会吓得心惊肉跳。

三,为了皇帝的职业考虑。

我们常说“点卯”,意思是应付一下工作,这个俗语就是从朝廷传出的。

清代的皇帝除重大节日、丧痛日,或身体不适外,每天都要上早朝。早朝的时间一般为卯时初刻,即现在的早上五点。上朝前,皇帝要梳洗、用膳,还要有系列的准备事项,所以四点左右就得起床。为了让皇帝得到更好的休息,太监不得不及时地阻止皇帝行乐,以便不耽误早朝。

所以,做皇帝也不容易啊。

一方面要时刻提防,说不定睡梦中被哪个女子给要了命,睡觉都要提心吊胆。另一方面,想睡个懒觉都不成,每天三四点钟就得起床,还没节假日。喜欢上哪个女人,还要受太监的约束,不能同床共枕到天亮。想来想去,还是做个普通人好些吧!

@非非空 原创首发。

图片来自网络

皇帝不急,急死太监是什么典故?

皇帝不急太监急,这句话绝不能单纯从字面上理解,如果仅从字面理解,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也就是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应从两个途径考量。

一是从字面上理解。

过去皇帝虽说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偏妃,但皇帝不是神仙,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在男女之事的能力上也是有限的。但由于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如果不加控制,毁掉身体也是极容易的事,封建社会的皇帝大都短命,与这件事不能说不无关系。所以就需要相应的外界干预。

可是,皇帝是一言九鼎的天子,是金口玉牙,谁又能管得了皇帝呢,更何况是在男女之事上。但皇帝的身体健康又分明是天大的事。为解决好这个矛盾,便衍生出了一个专门负责皇帝房事的奇葩机构——敬事房。敬事房太监的职责之一,就是负责防止皇帝纵欲过度损伤身体。当皇帝房事时间过久,敬事房的太监就要及时提醒,这就是“皇帝不急太监急”这个典故的由来。

按理说,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措施。但能否实施并取得成效,就要划一个很大的问号了。这种事除了当事双方,没人能说得清。

其二是引申开来理解。

就是要跳出字面的含意,从宏观上来理解,形容当事人不急,无关的人着急。

当然这里所谓无关的人,事实上是有关系的,不然人家本人不着急,外人着的什么急呀!只是相对于当事者本人来讲,无关的人处于次要位置而已。

比如一个人犯了错误,他自己认识不到,甚至还认为是正确的。这时他身边的亲人,同事,朋友着急了,急于给他提醒,这就形成了“皇帝不急太监急”的状况。

总结:

对于“皇帝不急太监急"这句话,一是从字面上理解,二是引申开来理解。其实,更重要的是引申开来理解才具有现实意义。而对于第一个理解,我们只要当个笑话听就可以了。

皇帝不急,急死太监是什么典故?

“皇帝不急太监急”这句话在今天的意思是:该急的人不着急,不该急的人却急不可耐,真是多管闲事。

这句话的出处是来自于清朝皇帝房事的监管。

清朝皇帝,尽管有皇后和众多的嫔妃,但在性生活上也不能无所节制,为所欲为,必需按照后宫的规矩行事。

按照清朝的规定,为了保护皇上龙体,皇帝翻了妃子的牌子,与妃子行房不得超过一个时辰。皇帝在行房时,敬事房的太监就必须在旁边听房。时间到了,太监们就催促皇帝说:“皇上,是时候了。”

如果皇帝宠爱哪位妃子,就会恋恋不舍,超过时间。太监们就会继续催促:“皇上,是时候了。”

(清朝敬事房太监首领路来福)

如果皇上仍然不理,太监们就要一直催促下去,直到催促得皇帝性味索然,下床为止。

因为这是太监的职责,如果不这样做,就是失职,要受到处罚,所以皇帝尽管不高兴,也不好说什么。

这就是皇帝不急,太监急的由来。

皇帝不急,急死太监是什么典故?

为什么皇帝不急太监急?据说在清朝初年,有一位外国使臣对中国皇帝说:“你们国的太监制度不好,好好的将一个健康人变成残疾人,非常不人道。”

皇帝还没有答话,站在一旁的的贴身太监抢嘴说道:“放肆,这是皇上的恩典,奴才们心甘情愿!死老外怎么能诋毁我大清国律,干涉大清内政?”

这可能是戏说,但却相当合理,对当时太监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对太监的心理,也洞察得深切入骨。也应了句老话“皇帝不急太监急”。

这句话的出处,却是梁溪坐观老人《清代野记》中记录敬事房太监相关事宜时。中流传出来的。

所谓敬事房太监,专管皇帝与妃子们宠幸之事。皇帝与哪个妃子睡觉,敬事房的太监则把所发生年月日时分秒记录在册,以便于日后受孕的证明。

所以每次把妃子送上龙床上之后,皇帝在里面尽鱼水之欢,而相关太监则站在门外听床根。对皇帝的要求和和普通人不太一样,如果战斗结束得很快是可以的,如太持久了反而不行。如果时辰一到,皇帝还没完事。外面的总管必高呼:“是时候了。”如果皇帝不答应,就再唱,一直唱到皇帝和妃子完事,才停下,想想皇帝过个性生活也很不爽啊。

这就是“皇帝不急太监急”。的出处。

此样的奴才,不仅仅有太监一种,只不过在太监身上,体现出的奴性表现最为鲜明而已,拿他们作影射靶子,也不为冤枉。

就如同敬事房太监总管催促皇帝结束战斗,不停高喊“是时候了”,这本身就属于工作需要,恪守本分,该赏。

而这样的说法之所以流传至今,其本意并不在讽古,而在于刺今,讽刺那些主子不急,他到是干着急的人而已

或者说当事人不着急,看热闹的人倒是非常着急,其实这事与他一点关系都没有。比如像现在的大龄青年,迟迟不结婚,父母着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那些七大姑、八大姨着急就恰好印证了:“皇帝不急太监急的”说法了。

皇帝不急,急死太监是什么典故?

这话的意思是说:当事的本主,自己对这件事儿都不是很着急地去办,而他身边的人却在旁边着急上火的,跑前跑后,忙着为他出主意想办法。

大家都知道清朝是关外满族所建,清圣祖康熙皇帝怕自己的儿孙因为贪图享乐,纵欲忘情,而荒废了朝政。曾立下一道训政:是说如果皇上因为贪图享乐,门外伺候的太监可以宣读祖训,提醒皇上。后来到了乾隆当政,国库充盈,朝廷富裕,主要是他爹雍正给他留下了足够他造的遗产。乾隆开始饱暖思淫欲了,每晚翻牌子传妃子过来伺候,夜夜春宵当新郎好不风流快活。此时乾隆正在里面啪啪啪,外面还站着一群太监溜墙根。太监这些残缺的生物对于莺莺燕燕的事儿虽然不能身体力行,但是意淫还是懂的,这群太监在窗户下面听着就估摸着该差不多完事儿了,总管太监就挑头,带着一众太监大声喊道:时辰已到!这便是催促皇上赶紧结束,别在床上哆嗦了,耽误了身体。乾隆正在兴头上哪能说停就停呢?其结果就是里面不肯结束,太监们就再喊,实在不行就搬出祖训来压乾隆。20多年前,电视上曾经播放了由张国立、李保田、王刚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里有一个桥段,就是刘罗锅在殿外催促乾隆赶紧起身不要啪啪啪了。只不过将本该是太监干的活换成了刘罗锅。如此三番五次,直到乾隆兴趣全无、只有起身草草了事。 你说说这帮没有卵蛋的太监是不是很让人讨厌啊。

那个时候皇宫里的规矩太多的很啦。那么宫里就制定了规矩,不能让皇上专门的宠幸一个嫔妃,而冷落了其他的女人,所谓雨露均沾正是此意。另外也是为了照顾皇上的龙体,不能沉湎于温柔乡里而荒废朝政,也怕皇上因此而废了身子骨。所以皇室就规定皇上和妃子啪啪啪的时间不能超过半个时辰(一个小时)。时辰一到,太监们就会扯着嗓子在门外齐声高喊:时辰到啦。连着喊好几遍,要是皇上还不愿意提起裤子结束,众太监们就会进入寝殿用丝被将妃子包裹起来抬走,这就是流传已久的俗语皇上不急太监急的由来。

皇帝不急,急死太监是什么典故?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人们这样说:“皇帝不急,太监急”,指人们在做某件事之前,到了马上就要办这件事的时点了,主办人还在周到的思考、安排和筹划中,主观上想把这件事办得完美,或办这件事的人跟本就不想办。某些事过个某个时点就非常难办、麻烦和办不了。在这个最佳时点到来之前,主办人还不见动静,一点也不着急,这下,急坏了旁边人的一种心里表现或举止。

作为典故,还难找到从何时开始。从语句分析,这句话不属古文言,应该不会太古老,应该是在清朝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在日常生活上是要听从太监安排的,包括生活起居、用餐、洗脸、沐浴、上则所、睡觉等都是由太监在事前就布置下人搞好才由皇帝去做的,皇帝和妃子睡觉时,太监就在不远处侯着,上朝时间到了,又不方便去龙床叫皇上。遇到朝中有紧急事情,皇帝还在寻欢,急得太监在门外走来走去,上下两难……。

这句活成了典故,我们要正确对待,“皇帝不急,太监急”为难的是太监。作为旁观者,要摸清所相关的这个办事人的性格、办事能力、思想活动及综合素质。对办事严谨的人,在办某件事前,善于筹划、安排、准备,做到胸有成竹才去办,对这类人,身边人就不应急,稍微提醒一下即可;对办事松懈的人,你再急他也不会去急着办;若这个人跟本就不想去办这件事,你急了也不起作用,反而会加深与这个办事人的矛盾。所以,这个办事人的身边人不应该急。提醒一下到是有必要的,也是这个旁人的职责。若不提醒,侍事后,这件事过了时点办不好,会被这个办事人责备;提醒了,还会为自已减轻职责风险,但不要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