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圣贤的家训对现在的我们有何意义?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国学精髓泽被后世。做为国学文化的结晶,圣贤们的家训感化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民族精神历久弥坚!

传世的经典家训,首先能引导我们如何做人。

自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理念后,“做人”的框架便基本上固定下来。例如诸葛亮“”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曾国藩家书中道: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蜀主刘备弥留之际,留给儿子的遗训可谓家喻户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应该是最朴素的做人规范吧!

熟读家训,可以教育我们如何处世。

周公“诫伯禽书”: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说的是处世当知进退忍让,不得逞一时之快。

经典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比较详细地规列了处世之道。比如: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研读家训,还能督促我们恪守孝道,家庭和睦,子孙绵延。

司马谈《命子迁》: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可以理解为尽孝是事君修身之本,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亲都不知感恩,就不要指望他如何忠于国家了。

《朱子家训》里也有规劝孝道的句子:听妇言,乖骨肉,不成人子。重资财,薄父母,岂是丈夫。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千百年来,“富不过三代”一直困扰着人们,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也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如何走出这个窠臼,让子子孙孙无饥荒之馁,无蒙愚之患,无狱讼之灾,无家败之忧,成了志士文人的治家理想。所以产生了“耕读传家”、“忠厚传家”、“勤俭传家”等理念。在这些优秀的家风家训引导下,炎黄子孙虽历经磨难,犀遭外侮,却永远不倒,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文化断层、民族凝聚力最强的民族,中华传统文化功不可没!

古代圣贤的家训对现在的我们有何意义?

周武王丹书受戒,户牖置铭,留下来了最早家训。

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为了永保江山,周武王就问尚父姜子牙。你看啊,以前各朝各代打下的江山,都没有传下几代就完蛋了,你有什么言简易行的训诫,能使我大周王朝的基业/传至千秋万代吗?

姜子牙说有啊,于是就让周武王斋戒了三天,然后授给他一卷天书,名字叫作《丹书》,里面最重要的有四句话,“凡为君者。敬畏胜怠忽,国必兴昌;怠忽胜敬畏,国必灭亡;公义胜私欲,事必顺从;私欲胜公义,事必逆凶”。

周武一听,很有道理,于是就让人,把这四句话刻在了门窗上、桌案上、镜子上、脸盆上、柱子上、手杖上、鞋子上、酒杯上、兵器上,作为铭词,让他自己,无论是在日常起居上,还是在国事活动中,时时都能看到,时时都警醒自己。同时,也让他的子子孙孙,世守不忘。

这就是“丹书受戒、户牖置铭”的故事。周王朝一共传了800年,是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这和周武王的训诫不无关系。

这句话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借鉴的意义。

古代圣贤的家训对现在的我们有何意义?

意义

家训,是一个家族、一个家庭内部对后辈子孙的教诲和训导。在古代中国,需要数代人的努力,才能形成有品位、有格局、有实力、有影响的大家族。在这过程中,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阅历、经验教训和人生思考,经过累积总结,采用家训的方式流传下来,成为后辈子女读书学习的参考、安身立命的要求和建功立业的经验。

家训是个人修身养性的行为要求。一个人最初所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的熏陶。现代研究也证明,一个人基本的情绪表达模式、最根本的行为方式,在三岁左右就已经形成。家教是一个人深入骨髓里的教养,影响着一个人情商的高下。

《石林家训》

叶梦得在《石林家训》中说:“旦起须先读书三五卷,正其用心处,然后可及他事。”谈及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修身习惯,每天早晚读书,一是养成读书的习惯,二是经史子集之类的书中,蕴含着古今圣贤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社会发展的看法以及对个人情趣的书写,读书实际是与仁人志士对话,能够给自己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使得自己能够从容面对顺境、逆境和困境。可以说,家教是父母送给子女最好的礼物,家训是长辈给家族最长远的贡献。

风气

家训是建立良好家风的道德基础。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风气也决定了社会风气。一个人在家里的待人接物、言谈举止、行为方式决定着他的社会行为底线,也决定着他判断是非曲直的基准。

家训是形成社会风气的规矩认知。一个人在家庭里养成的教养,要在步入社会得以体现。中国传统家训中的很多规矩,反映着社会对一个人的基本要求,要求从点点滴滴做起。在《颜氏家训·治家》中有一句话:“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科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看似很普通的一个要求,郑重写到家训之中,作为守约守礼的规矩,这类小事,实则体现着人对物的爱惜,对他人的尊重,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启示

家训是成就伟大事业的经验支持。我们常说,一个人总是要有些梦想,万一实现了呢?什么样的人才能实现梦想?那就是要从小自我砥砺、自我约束、自我超越的人,才能不断精进。在家训系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帝王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他们的子女要继承的是江山社稷,因而要比常人有更高的修身要求、更深的心性修炼、更全的思虑决策。

古代圣贤的家训对现在的我们有何意义?

中国古代圣贤家训,是古人向后代传播修身、治家、为人处世的基本方法,也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下来的家长教育儿女的基本形式。

家训在中国历史很长,早在东周时期,就出现有周公《诫伯禽书》。周公《诫伯禽书》中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而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义之邦。

早期的家训一般口头训诫,发展到了汉代逐渐转为严谨的书面训文。其中诸葛亮《诫子书》就是一篇较为代表性家训文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篇精炼的家训谆谆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急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入情入理。

在历代家训中,帝王家训占有特殊位置。其代表作之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诫皇属》。

太宗非常注重对皇子们的教育,经常告诫其后代,应当遵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掌握治国之道。在《诫皇属》中,唐太宗告诫皇属们说:“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汝等生于富贵,长自深宫。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已,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至于听断之间,勿先恣其喜怒。朕每亲临庶政,岂敢惮于焦劳!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长,乃可永久富贵,以保终吉。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

唐太宗李世民以自己勤勉政事为例,告诫“生于富贵,长自深宫”的皇属克制自己,珍惜财物,不可奢侈,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顿饭,都不要忘记蚕妇农夫的辛勤。在听闻决断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任凭自己的喜怒,要谦虚、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你们不要因为别人有短处就鄙视他们,也不要因为自己有优点就恃才而骄,要把敢于反对你的人当作老师,把逢迎你的人视为贼子。只有这样才能够永久富贵,贞正吉祥。

这则《诫皇属》中,唐太宗以自己切身的体会,告诫皇亲国戚身在高位如何处事才能保住“永久富贵,以保终吉”的道理,情真意切之情跃然纸上。

此外,还有《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也都是国学的经典之作。尤其是《曾国藩家书》对其后代的教育影响很大,百年之家培养了200多位人才,可算是家训中典范。

重德向善是传统家训的核心,古代用以谆谆教诲后世子孙,要他们重德修身,将美好的德行和圣贤的智慧代代相传。而对现在的我们来说,不能对子女只讲仁慈关爱,而不重视道德修身的严格要求。

对于古代圣贤留下的家训文化遗产,我们当然不能照搬照套,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使其在任何时候能够明辨是非,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这是真正为子孙负责,也必将使他们终身受益。比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是三国时期刘备在临终时嘱咐儿子刘禅所说的,意在教育刘禅不可轻视小事情,不要因为好事影响小就不去做,也不要因为坏事影响小就去做。这句话至今对我们以及下一代修身养性教育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古代圣贤的家训对现在的我们有何意义?

个人比较喜欢曾国藩,就以曾国藩家书为例。这本家书没有讲大道理,只是记载的是曾文正公纠结磨难苦闷的一生,而这些纠结磨难苦闷是我们每一个人会遇到的。你听过纠结时应该如何做,可你还是会走不出思维僵局。你听过磨难时应该如何做,可你还是会逃不出辛酸苦痛。你听过苦闷时应该如何做,可你还是会继续自怨自艾。因为你太软弱了,你需要的是坚韧,你需要的是力量,需要前人同行的力量。

古代圣贤的家训对现在的我们有何意义?

古代圣贤的家训虽然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东西,但有些东西在现代社会仍有借鉴意义。古代圣贤一般都是有文化的成功人士,越成功越重视对后代的教育。所以家训中往往包含着忠君爱国思想,勤奋读书理想,为人处事之道等。因此剔除了一些极个别的封建社会糟粕,家训是正面的。一、激励人勤奋读书向上。二丶劝人为善,正面的处事之道。三、稳定家庭、家族,对社会稳定有促进作用。四、爱国、爱民于国有利,促进了中华民族长期统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