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棺椁是怎样运进地宫的?
谢谢邀请!
明神宗皇帝朱翊钧,穆宗载垕第三子,1572年即位,在位48年,于1620年病死,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葬北京北昌平十三陵之定陵。1956年,在郭沫若等考古工作者的申请下,国务院批准发掘定陵。经过一年多的发掘,万历皇帝的棺椁终于显现在工作人员面前。可是,当打开棺椁后却发现,这位十七世纪的人间帝王,并没有象其他已发掘过的帝王一样平躺仰面,而是右臂弯曲,放在额头一侧,左腿盘曲在右腿上,几成婴儿状。于是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好奇,纷纷揣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一代帝王死后呈如此形态,又是如何下葬的呢?
于是众说纷坛,各抒己见。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从皇宫到昌平万寿山,有一百多里路。万历棺椁异常沉重,需数千人护送。一路上绳索断裂数次,在经过沙河附时,曾有杠木断裂,致使棺木一角落地。进入地宫过道时,又前拥后挤,导致棺椁倾斜。所以到最后下葬,尸体发生移位也是情理之中了。
第二种解释是,由于万历和他两个后妃是合葬,而王皇后和贵妃尸身姿式几乎和他的一样,都是半侧卧状。于是一些人否定了第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呈北斗七星现象,万历崇拜自然,注重生死轮回,死后回归母婴状态,所以才能出现帝后三人的侧身屈肢尸形。当然还有其他猜测。比如宗教信仰一说,万历及皇后皆信奉佛教,或取佛祖睡姿涅槃。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说法,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吧!
万历皇帝棺椁是怎样运进地宫的?
1958年9月6日,新华社向全世界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地宫被打开。
此消息一出,举世震惊。人们纷纷对定陵地宫内埋葬的事物产生浓厚兴趣。
自秦始皇称帝到清末爱新觉罗-溥仪宣告退位,在这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内,光正史记载的就有近二百多位皇帝坐朝理过政。他们大都在生前即已为自己开始修造气势恢宏的巨大陵寝,史称帝陵。
(万历皇帝画像)
帝陵的建造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国家工程,它的陵寝选址及建造过程往往是是慎之又慎,精益求精。
不仅如此,帝陵的修造还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有些帝陵的兴建更是耗费举国之力,比如我们熟知的秦始皇陵。
明定陵工程规模虽远不及秦陵,但也是耗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
明定陵位于今北京昌平区大峪山东麓,是明十三陵之一。里面埋葬有明朝第13位皇帝朱翊钧及两位皇后(孝端皇后、孝靖皇后)。
同历代大多数帝陵一样,定陵也分为地上和地下两大建筑部分。
地上主要包括陵门、碑亭、明楼及宝城、宝顶等建筑物。
地下则是陵寝的最主要建筑部分——地宫,它就位于宝顶正下方。
定陵地宫地面距离宝顶的垂直高度约27米,前后长约27米,由前、中、后、左、右5个厅(殿)组成,合计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
(现今十三陵定陵地宫后殿)
中殿内设有汉白玉石座,座前有“长明灯”摆放。
后殿是地宫中最大的一个殿,万历皇帝和两个皇后的棺椁就被安放在后殿正中的棺床之上。
公元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万历皇帝朱翊钧因病逝于北京紫禁城。
明帝国为这位皇帝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在经历了2个多月的宫中致祭后,于当年十月被葬于定陵。
关于万历皇帝棺椁的起运到具体下葬过程,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从晚清光绪皇帝的出殡葬仪窥见一斑。
光绪皇帝棺椁由上百杠夫一路从皇城中心抬到几百公里外的易县清西陵。沿途道路崎岖,走走停停,历经数日才到达陵区,期间百姓则是倾城围观。
而运送万历皇帝的梓棺想必亦是如此。
万历皇帝的棺椁在经历坎坷山路,历时数日后,终于被运到了位于今北京市昌平区的大峪山东麓。
在经过一番现场祭奠后,随后数百名杠夫小心翼翼将万历皇帝的棺椁,通过狭长深黑达几十米的地宫通道送到地宫前殿门前,然后再整齐摆放到地宫后殿的棺床上。
(定陵地宫入道)
随后陵寝人员将宫门后的“自来石”放倒,以此掩闭宫门。最后再建“金刚墙”彻底封砌地宫入口。
(“自来石”原理)
这一封就是300余年。
转瞬间300年过去了,谁也不曾料到,这道石门还有再次被打开的时候。
(考古人员打开“金刚墙”)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国家组织文物考古人员对定陵进行了发掘。
当考古人员克服种种困难后,终于将地宫石门再次开启。
在地宫后殿,考古人员先后打开了3个巨大的棺椁。只见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两位皇后的尸骨都还完整躺在里面。
在历经300多年后,三人尸体均已腐烂殆尽,但骨架及头发任然清晰可见。
令现场考古人员大惑不解的是,万历皇帝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平躺在棺椁中,而是侧卧在里面。
其尸体呈头朝西脚朝东俯卧,脸朝上,右臂向上弯曲放在头部右侧,左臂下垂向内弯放在腹部。右腿弯曲,左腿直伸,两脚向外撇开。(万历皇帝尸骨)
(万历皇帝复原图)
对此有人说,这是古人故意摆出的一副姿势,名其为“北斗七星葬式”。只有帝王才能享有此葬仪。
万历皇帝在棺中的躺姿,到底是刻意人为,还是因为在长途移陵过程中,棺椁发生摆动而造成的各有各的理由。
后经考古人员测量发现,万历皇帝的右腿明显比左腿短,也就是说,万历皇帝是一个跛脚皇帝。
这也间接印证了,由于腿疾不便,历史上其曾经几十年不上朝的记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