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比起汉武帝,文治武功并不逊色太多,为何名声却相差甚远?

谢谢邀请!

是的,刘洵比之于其曾祖父刘彻,在一定程度上的确逊色不多,且刘洵无太多负面行为。可是在史家眼中,功绩和名气要比刘彻差了很多,在普通百姓看来,影响力也远不如刘彻。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宣帝在位二十五年,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况且宣帝即位初将近十年间,朝政大权一直掌握在霍光手中,其真正掌控朝局不过十几年。而武帝自十六岁登基,至七十岁去世,掌控朝政长达半个多世纪。即使汉武帝没有雄才大略,在中国历史上执超过五十年的皇帝,也够让人们记住他了。所以,从时间周期上来看,宣帝当然没有能力去做武帝所做的事,名气自然稍逊色。

其二,汉武帝谥号“孝武”,其武功不可小觑。开疆拓土,好大喜功,的确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宣帝谥号“孝宣”,稳重谨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彻底平服了匈奴,创造了“昭宣中兴”,其功不输曾祖。但人们却常记得雄才大略的皇帝,往往轻视休养生息的君主,所以也造成宣帝名气比不上武帝。

三,武帝时期,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人才,文臣如:卫绾、司马迁、董仲舒、司马相如、窦婴、田蚡、赵绾、桑弘羊等等,武将有、卫青、霍去病、李广、李广利、霍光等,这些史上的明星聚在同一朝代,武帝当然有知遇之明君风范,同时他们也为武帝增色不少。相比之下,宣帝时期就没有出现这么多优秀的文臣武将,没有了众星捧月,这些将相们所创造给宣帝的荣誉也就逊色一些。

一家之言,不成文法,敬请指正。

汉宣帝比起汉武帝,文治武功并不逊色太多,为何名声却相差甚远?

个人认为有时候功绩并不能决定名声。首先我们从大多数人接受历史知识的途径来看(包括伪历史),有以下几个种。

1.历史课本,正常初中、高中历史课本上对于汉朝历史着重记录的只有汉高祖刘邦、然后文景之治一笔带过,且仅仅为了铺垫汉武帝、随后就是王莽篡汉,光武帝中兴,最后就是汉献帝,以引出三国。加之毛泽东主席一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学生时代以考点为重的学习方针下,汉武帝自然知名度要高于汉宣帝

2.影视剧,黄晓明的《大汉天子》和陈宝国的《汉武大帝》开启了小时候的我对汉朝的认识,汉武帝手下的那些名将们的传奇经历,更是让男生们无比向往,北击匈奴,封狼居胥。卫青,霍去病,以至于李广,随便单拎出来都可以单独为题拍摄独立的影视剧。这种自带流量导向的历史名人,也成就了汉武帝的知名度。

3.典故、小故事,例如丝绸之路、汗血宝马、金屋藏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类等等等等。

在此我们可以顺便做一些类比,大多数人都知道康乾盛世,康熙擒鳌拜、削三番、收台湾等等文治武功让人耳熟能详,乾隆皇帝则以各种民间传说、影视剧塑造的和珅、纪晓岚、刘墉等等经典人物家喻户晓。而又有多少人知道雍正做了什么呢?

综上所述,我认为汉武帝名气大于汉宣帝实属正常。有不确切之处,还请各位指正。

汉宣帝比起汉武帝,文治武功并不逊色太多,为何名声却相差甚远?

去看看民国之前的文献记载就知道谁最吃香,康熙皇帝去西安祭拜中国古代皇帝汉朝皇帝就汉高祖和汉宣帝两位皇帝。

汉宣帝比起汉武帝,文治武功并不逊色太多,为何名声却相差甚远?

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在西汉王朝的地位是很高的,是享有庙号(西汉时只有在功绩上具备里程碑意义的皇帝,才有资格拥有庙号)的四位皇帝之一!他的庙号是中宗,为中兴之君的意思。可见他的成就(具体可自行查阅)也是很伟大的,不敢说比汉武帝高,起码也算比肩了!可为什么名声不十分显赫呢?个人认为有以下两点。

一,个性使然,汉宣帝虽出身皇族,但从小是在民间长大的(具体缘由可自行查阅),可谓是非常了解普通百姓疾苦的,所以行事十分低调(不像汉武帝那般好大喜功,喜欢干些劳民伤财的事)。这虽然对黎民百姓来说是好事,可对后世来说却少了许多可炒作可曝光的狗血故事!没有曝光度哪来名气呢?

二,岁月静好,汉宣帝是西汉少有的明君之一,在他的治理下,算的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内没有农民起义,外无强敌犯境,他在位时控制的疆土面积也达到了西汉时期的巅峰,史称孝宣中兴!也许正因为这段岁月太平静、太平淡了,史书上才欠缺了他的浓墨重彩,在后人眼里自然少了些许知名度!

但有句话说的好,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像他这样的好皇帝在历史上还是太少了。

汉宣帝比起汉武帝,文治武功并不逊色太多,为何名声却相差甚远?

我想很多人都看过孙耀威主演的《乌龙院闯情关》这部电视剧,里面的主角刘病已就是后来的汉宣帝。我觉得汉朝是所有中国朝代中出明君最多的朝代,有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和汉景帝,有文治武功的汉武帝,有东汉开国之君刘秀。

其实,还有一位他的文治武功都不逊于汉武帝多少,但是很少为人所知——那就是汉宣帝。那为什么他在历史上的名气没有汉武帝大呢?

汉宣帝并不是大汉第一个文治武功有如此成就的皇帝

在任何人心中,无论是什么事,只有第一才会被人记住,才会被历史铭记。就像古代的科举考试,史书记载的基本上都是第一名状元,很少有费笔墨来写第二名的。

在大汉的历史上,已经有了汉武帝这样的皇帝。别说是大汉,就算把汉武帝放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也不会有任何一个皇帝能比得过汉武帝。所以,就算汉宣帝的文治武功都不弱于汉武帝,在提起他的时候,自然会想起汉武帝。

在汉武帝之前,治理国家上基本没人能超过他,而汉宣帝之前却有了汉武帝这座大山,那很多人自热而然就会觉得汉宣帝不如汉武帝。

汉宣帝并不爱张扬

其实在我的印象中,汉宣帝是一个儒雅之士,如果他不是皇上,那他肯定是一位在文学上成就不低的人。这样一位皇上自然是不爱张扬的,这点从他对待霍光这样的权臣时就可以看出。

汉武帝,其实他主要做的是以武治国,因为以文治国在他的父亲和祖父时就已经完成了。国内已经安稳,现在可以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抵御外敌,开拓疆土。

而汉宣帝确实采用怀柔政策,就算是霍光要归还朝政,他却拒绝了,说自己非常信任霍光,文武百官上疏也直接递给霍光就行,自己在霍光批示后再看就行了。

也许,这才是汉宣帝的英明之处,这样的行为让霍光放下了警惕,为自己缓缓图之赢得了时间。

给人一种错觉——汉宣帝成功是在汉武帝基础上

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不惜耗尽国库,抵御外敌,疯狂的扩国土疆域。使大汉的版图大有扩展,武将卫青和霍去病这样的名将更是出身于汉武帝时期。

因为汉武帝时期的疯狂扩土,所以给人的一种错觉是,汉宣帝的成就只是在汉武帝时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土开疆域,进一步文治武功的。

其实不然,汉宣帝对内治理国家的方式方法都是他首创的,并不是照搬他爷爷汉武帝的东西;对外更是积极开拓疆域,两汉400年来,对外用兵规模最大的战争就是发生在汉宣帝时期。

汉宣帝更是将辽阔的西域纳入版图,历史上第一次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西域都护的设置,不仅是汉朝,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划时代的大事件。从此以后,汉匈相斗七十余年,把西域诸国尽归汉朝,汉武帝的愿望终于在其孙子这一代实现了。

这些功绩,都给人一种错觉——那就是这些大半都被汉武帝完成,汉宣帝只是稍加加强了而已。

汉宣帝比起汉武帝,文治武功并不逊色太多,为何名声却相差甚远?

首先,符合正史对于大一统王朝臣服四夷的传统心理。因为汉武帝是通过强硬的武力手段打败匈奴的,在汉武帝之前,大汉对匈奴的政策都是以防御和亲为主,是被动的局面,到了汉武帝时代,才扭转局面,以被动转变为主动出击,最终打败匈奴,解除匈奴对大汉的威胁。因为这个,汉武帝也被称为是雄才大略的人物,也被和秦始皇一起被称为秦皇汉武。也达到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华夏强则四夷来服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直存在的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后人都会觉得,汉武帝的做法是对的。对汉武帝那种使用强硬方式,坚决打击北方游牧民族的做法,感到非常解气。从古至今,歌颂汉武帝,歌颂卫青、霍去病、李广的各种文艺作品非常的多,这也就扩大了汉武帝在民间的影响力。

其次,汉宣帝的功绩被低估。汉宣帝虽然在文治武功的成就很高,让大汉国力达到鼎盛。也有了定胡碑,号称凡日月之所照,皆为汉土,凡江河之所至,皆为汉土。也让匈奴臣服汉朝。但是后人常认为这些都是在汉武帝时期的基础上而得的,所以汉宣帝的名气没有汉武帝大。但在西汉后的几百年,汉宣帝的历史地位都是高于汉武帝的,有几点可以证明,赤眉军和董卓先后把长安的西汉皇陵挖了个遍,却没人敢动汉宣帝的杜陵;匈奴曾表示臣服汉宣帝子孙,至西汉灭亡,始终不敢入侵,新莽末年甚至扶立自称是汉宣帝后代的卢芳做大汉皇帝,查阅离汉朝较近的几个朝代史书,对汉宣帝的评价都是高于汉武帝的。

另外,汉宣帝的影响力对当时颇具意义,但对后世影响有限。汉宣帝有三大武功:第一是降服匈奴,第二是开疆西域,第三是平定西羌。无论是“以王霸道杂之”的治国理念,还是设立西域都护府的伟大创举,或是那“三大武功”,这些为政举措都未能延续的得到帝王借鉴。并非每位帝王都以“以王霸道杂之”来治国,而西域也曾几得几失,“三大武功”的作战战略也只是众多成功战略例子中的一个,所以宣帝的为政举措对后世的影响力比不上秦皇汉武,这或许就是导致汉宣帝被埋没于历史之中的原因。毕竟君主的雄才大略不代表他实际取得的成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