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四十八年,李选侍为何多次阻挠明熹宗朱由校继位?
谢邀!
万历四十八年,即公元一六二〇年。这一年对于大明王朝来说,噩梦连连。先是在七月份,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朱翊钧驾崩,接下来是明宫三大案——挺击案,红丸案、移宫案。
梃击案的结果是万历郑贵妃的失败宠和朱常洛储君地位的稳固,红丸案则直接导致了朱常洛的死亡,而移宫案,则是题主所问到的,李选侍裹挟皇太子朱由校居住自己的寝宫,以图封后。结果被杨涟等大臣强行带离,朱由校成功即位。李选侍,光宗朱常洛的妃嫔之一,受光宗宠爱。由于朱由校生母早亡,便被父亲安排给我李选侍抚养。朱由校被册立为太子后,李选侍的野心随即膨胀:养子如当上皇帝,我这养母岂不是名正言顺的太后吗?果不其然,朱常洛在位不到一月即崩,遗命朱由校即位,同时委首辅方从哲、大学士刘一璟及御史左光斗、杨涟等为顾命大臣,辅助新君。
可到了新君登基之日,李选侍却赖在乾清宫不走,任凭众臣苦苦相劝,死活不肯搬走。她不离开还是小事,关健她还抓住小皇帝不放手,这让一干大臣们为了难。危机关头,还是杨涟冒险率众臣蜂涌至乾清宫,正气凛然地喝斥李选侍及其手下,逼迫李选侍打开宫门,新君朱由校才得以即位。随即李选侍移出乾清宫。
综上所述,李选待裹挟朱由校、占据乾清宫至始至终都是为了自己的私欲——光宗在位时封后,熹宗即位后封太后!可输就输在自己智商不够,又没找到合适的高参,所以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
万历四十八年,李选侍为何多次阻挠明熹宗朱由校继位?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明宫三大疑案之一,移宫案。按史料记载,移宫案事实清晰,谈不上“疑”,过程就像一场闹剧,也谈不上“案”。那么疑案从何来?
李选侍是明熹宗朱常洛的宠妃,按计划,朱常洛准备册封她为皇后。天不遂人愿的是,朱常洛坐了二十八天龙椅,就被祖宗紧急招过去汇报工作了,回不来了。
要看计划落空,李选侍狗急跳墙,霸占乾清宫,强行扣留太子朱由校,想以此威逼大臣们,立她为皇太后。大臣们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强行将朱由校“抢出”乾清宫,移居太子宫,并将李选侍逼出乾清宫。
表面看,移宫案就是李选侍心态失衡下的冒失行为,大臣们采取“以泼制泼”的手段,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问题,可为啥要把这段小插曲,说成耸人听闻的“疑案”呢?
个人认为,移宫案之所以被称为“疑案”,里面确实充满谜团,大家的目光,都被李选侍非常规的举动吸引了,忽视了一些细节,再加上极有可能被掩盖的史实,导致呈现给大家的,是一个不伦不类的的“疑案”。有几个疑点,需要探究一下。
疑点一:李选侍真的有能力软禁朱由校吗?这个问题很容易被忽视,以为理所当然,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首先发生移宫案时,朱由校已经十五周岁,不是蹒跚学步的娃娃,两年后他已经当爹了,李选侍能控制得了他吗?
史书以朱由校被李选侍吓怕了,性格懦弱为由,一点说不通,哪怕李选侍是老虎,赶紧出逃才是朱由校的第一选择。况且李选侍身边除了几个太监和宫女,谁敢协助她软禁即将登基的太子?
其次,李选侍与朱由校有杀母之仇,朱由校不可能听李选侍摆布。
就在前一年,李选侍仗着朱常洛的宠爱,将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凌辱殴打致死。令人称奇的是,王才人死后,朱常洛竟然将朱由检,交由李选侍抚养。据朱由校自己说,李选侍在抚养朱由校的过程中,对他“侮慢凌虐”。
毫无疑问,朱由校怎么都不可能听从李选侍的摆布。
不光李选侍没可能软禁朱由校,相反由这个问题还带出一个新问题:李选侍凌辱朱由校母子,甚至殴打死王才人,虽有朱由校的亲口证实,但可信吗!一会儿再说这个问题。
疑点二:李选侍为何那么迫不及待?李选侍本该被朱常洛立为皇后,意外情况让计划落空。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补救的机会,作为太子的抚养人,她还是有机会被立为皇太后,那么她为什么这么急不可耐呢?
朱常洛仅仅当了一个月皇帝就驾崩了,后宫留下的空白太多,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皇后,朱由校的身份,是靠万历皇帝临终前,册立他为“皇太孙”而确立的。
对李选侍来说,她的麻烦就在于靠山倒了,坐上皇位的却是一个跟她有仇的养子朱由校。这就很微妙,如果朱由校迫于礼法,就不得不承认李选侍的嫡母身份,如果朱由校想复仇,就可能翻脸不认“妈”。
可问题是,即便以极端的手段,就能提前实现她的愿望吗?有可能,起码她是这么认为的,因为背后有人给她支招。
疑点三:郑贵妃充当什么角色?给李选侍支招的那个人,就是郑贵妃,虽然在移宫案中,她一直深藏不露。郑贵妃为了让自己的儿子顶替朱常洛,闹了十几年,到了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果就此认为,这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已经认命了,恐怕有点草率。
最直接的证据有两个,一是朱常洛刚刚登基,万历皇帝的灵柩还搁在大殿,她就迫不及待地给朱常洛献上八名美女,导致朱常洛龙椅还没焐热,就交代在温柔乡里了。第二件事,她积极和李选侍互捧臭脚,李选侍主张立郑贵妃为皇太后,郑贵妃主张立李选侍为皇后,在后宫演起了“相王”戏。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郑贵妃从来就没安分过,如果说移宫案没有她的参与,鬼才信!个人判断,恐怕移宫案的幕后导演就是郑贵妃。
疑点四:大臣们为什么如此紧张?这个表面不疼不痒的插曲,不光是后宫鸡飞狗跳,前朝也是炮声隆隆。以大学士刘一燝、吏部尚书周嘉谟、兵科都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为首的东林党人,在上疏不成的情况下,干脆来了个闯宫。他们直奔乾清宫,直接把朱由校“掠”走了。
第二天,朱由校在大臣们的拥戴下,顺利地进行了登基大典。紧接着,大臣们又毫不留情地回绝了李选侍封后和秉政的要求,并且毫不客气地将李选侍轰出了乾清宫。
按理来说,后宫的事,大臣们不该参与,起码不该如此粗鲁地干涉,是什么导致大臣们如此紧张呢?
以上四个疑点,才是移宫案的核心,没有这些疑点,移宫案就是一杯白开水,了无生趣。
移宫案真相解析限于篇幅,我把个人认为的事件经过,及疑点解答一并陈述如下:
首先,我不认为李选侍跟朱由校有杀母之仇,她跟王才人争夺嫡位的矛盾是存在的,但不可能导致虐杀行为,即便为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她也不敢这么做。因为朱由校皇嗣的身份已经不可更改,李选侍自己的儿子也早夭,她谋求的是皇后位,绝不会因此跟朱由校撕破脸。
这一点,从朱常洛将朱由校交由李选侍“抚养”也可以看出。其实朱由校都成人,抚养什么呐,只是提前确认他们二人的母子关系,为李选侍册封皇后做准备。
那么朱由校为什么撒谎,说李选侍虐杀其母,并凌辱他本人呢?先卖个关子,一会儿说。
本来,按正常轨迹,朱常洛登基后,朱由校升格为太子,李选侍被册封皇后。不想出了个叉头,郑贵妃的皇太后封不封?按万历皇帝遗嘱,郑贵妃应该被册封为皇太后,可是大臣们反对,朱常洛也不大愿意。
斗了十几年,郑贵妃岂能甘心失败,为了皇太后的封号,她做了三个动作:一向朱常洛示好,摒弃前嫌,我投降;二拉拢李选侍,获得支持力量;三谋害朱常洛。
前两个是阳谋,第三个是推论,事实上被两粒红丸要了命的朱常洛,一直以来,就有人认为他死于谋杀,可惜没有直接证据。
我认为郑贵妃就是幕后凶手,理由很简单,朱常洛拒绝了册封她为太后。当然,谋杀朱常洛,肯定不是郑贵妃计划的终点,她的下一步计划是,利用李选侍急于求成的心理,就乱局势,她从中谋利。
郑贵妃应该给了李选侍这样的建议:
本来咱俩亲密合作,眼看大功告成,想不到先帝驾崩了。我的事事小,就怕夜长梦多,耽误了你的晋封。眼下这个形势,时间拖得越长越不利,最好乘着大臣们忙着给先帝办丧事,你去劝说太子,赶紧兑现先帝的承诺,立你为皇后。
从名分上,本该如此,太子但凡有良心,就不会推脱。到时候,我让魏忠贤助你一臂之力,外朝我也安排好为你说话的大臣。关键是速度,不能拖,哪怕给太子施加点压力,也要在他登基前做完这件事。
这事一旦做成,我不求别的,只期望能给你做个帮手,名义上咱俩共同辅政,实际上我都多大岁数了,还不是挂个名而已。动作稍一晚,恐怕就不可挽回,我们已经吃了一次亏,不可再次犯错误!
于是,李选侍如法炮制,朱由校就是个嫩娃娃,根本不懂里面的道行,就答应了请求。没想到,大臣们不吃素,立刻警觉起来,断然拒绝了!
李选侍有点茫然,郑贵妃赶紧加火:大臣不答应你就磨太子,赖在乾清宫不走!
其实,郑贵妃此时心怀叵测,她下了一步进退自如的棋,大臣们答应了,皆大欢喜,目的达成。万一大臣们不答应,就使劲给李选侍这个蠢女人搓火,最好逼得她丧失理智,最后让魏忠贤帮她一把,让朱由校也来个驾崩!朱由校一死,自己的儿子说不定还有机会,至少不比现在的情况差。
李选侍蠢是蠢,也玩出了泼妇劲,但始终没“疯”,一直没产生过弑君的念头,很不上道。魏忠贤这个阉货太精明,他没有按郑贵妃的意图把李选侍往绝路上引,不是他心善,而是他也要下一步进退自如的棋——坐山观虎斗!李选侍赢了,他是郑贵妃的功臣,李选侍输了,他就成了朱由校的功臣!
所以,自始至终,魏忠贤是出工不出力,让郑贵妃的胜负手失效了。
大臣们显然觉察出了危机,赶紧将朱由校接出乾清宫。事实上,并非李选侍软禁朱由校,而是朱由校丝毫不知道自己有多危险,自觉地留在乾清宫的。
直到回到太子宫,在大臣们的提醒下,朱由校吓得一脑门子冷汗!怎么对付那个泼妇般的李选侍呢?于是,一份血泪控诉似的诏书下达:李选侍虐杀朕的亲母,并长期虐待朕......
立刻,手握三分理的李选侍,成了道德败坏,并负有血债的刽子手,朱由校对她的一切处罚,都显得理直气壮,如果册封她为皇后,天下人都不答应!
一份充满谎言的诏书,让李选侍的努力付之东流,也让郑贵妃的企图彻底破产!但这个谎,必须撒!
尾声还有余音......其实这个故事恐怕还有一些谜,比如,移宫案仅仅是后宫政治吗?
恐怕不是。移宫案后不久,李选侍居住的哕鸾宫,着了一把大火,李选侍母女虽未遇难,却传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流言:“皇八妹入井谁怜,未亡人雉经莫诉。”皇八女即李选侍的女儿乐安公主,未亡人当然是指李选侍。这么明目张胆地造谣,给朱由校抹黑,又是谁做的呢?
有个叫贾继春的御史,在事件的过程中,曾经冒了个泡,指责东林党人粗暴干涉皇室事务,被群起而攻之,夺职罢官。
看清没,其实内廷的斗争,都是外朝政治斗争的延伸,郑贵妃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至于还有哪些真相,真的很难说。史书将这段历史写作“移宫案”,却又故意说得含含糊糊,个中的黑白,恐怕隐藏得太深,只有各人自己体会去了。个人推理分析,与诸君共探讨。
万历四十八年,李选侍为何多次阻挠明熹宗朱由校继位?
立长立嫡制度几乎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传统,明朝更是将此奉为圭臬。明光宗去世之后,作为长子的朱由校理应顺理成章地继承大统,但是其养母李选侍却多方阻挠。朱由校继位,她便能母凭子贵,这个道理人尽皆知,李选侍为何反其道而行之呢?
首先,朱由校生母之死乃是李选侍一手造成,她惧怕大权在握的朱由校会对她报复。朱由校的生母是王才人,其地位仅次于太子妃,诞下皇子后,王才人更是母以子贵。李选侍虽然地位低微,却备受宠爱,时常欺辱王才人。后来,两人发生争执,李选侍竟然生生将王才人殴打致死。李选侍不仅未被严惩,反而被授予养育朱由校的权利,此时距朱由校继承大统不足一年。皇室虽然人情冷漠,但是到底血浓于水,亲生母亲被折辱致死,朱由校一旦得势,肯定会对李选侍加以报复。
李选侍千方百计地阻挠朱由校登基,还因郑贵妃的挑拨。郑贵妃深得万历皇帝宠爱,她希望自己的儿子朱常洵能继承皇位。万历皇帝为此与群臣对抗数十年都未曾如愿,最终太子朱常洛继位。朱常洛继位时已经三十八岁,身体状态不佳。郑贵妃对权势仍然极度渴望,她与李选侍暗中勾结,彼此吹捧,企图让朱常洛将她们分别封为皇后与皇太后。封后之事尚未解决,朱常洛就已离世。李选侍本就心有不甘,再加上郑贵妃煽风点火,也就开始干预朱由校继位一事。当然,李选侍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她本人习性颇似市井泼妇,并无多深的心机,其种种作为都有郑贵妃背后出谋划策。
皇帝年幼无法处理政务,便由其母垂帘听政,这种情况古已有之。李选侍对权力极为贪恋,有垂帘听政之心。李选侍把皇子朱由校扣押起来,并且令群臣将奏章交给她过目。后宫不得干预政事,李选侍却对此规定充耳不闻。李选侍虽然受宠,但她不过是个小妾,尚且没有封号,就敢如此行事,所图者无非是权力。但是李选侍只是个见识短浅的深宫妇人,在与群臣的对峙中很快败下阵来,仓皇搬去了前朝妃嫔养老之所。
李选侍在后宫中翻云覆雨已成习惯,其目的屡次得逞, 她高估自己的实力,以为自己可以影响大局。李选侍的亲生儿子五岁就已夭折,她的所作所为并非为子孙,而是为自己筹划。她得宠时对其他妃嫔动则喊打喊杀,朱常洛也对她无计可施。在朱常洛病重之时,她求封号,朱常洛还曾为她召集大臣讨论封妃一时。因为自己计谋屡次得逞,李选侍以为这次自己的闹也能达成目的,却不成想最后闹得如此狼狈。
李选侍虽然受宠,但缺少高瞻远瞩,又没有厉害手腕。她的泼辣手段用在后宫之中尚且畅通无阻,但是用来对抗群臣和明朝根深蒂固的制度,是远远不够看的。朱由校最终还是继承了大统,成为明朝第十五位帝王。
万历四十八年,李选侍为何多次阻挠明熹宗朱由校继位?
这个问题好极了。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理一下这几个人物:1、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即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明朝第13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生母李氏出身卑微。明穆宗驾崩后,10岁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
万历在位前十年,因内阁首辅张居正实行一系列改革,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万历执政后期荒于政事,后38年不再上朝,导致明朝末年党争不断,朝政日益腐败,使明朝逐渐走向衰亡。
2、李选侍
李选侍,即西李,李康妃。选侍是明朝后宫妃嫔的一种称号,级别是最低的,连才人都不如,基本上相当于妃嫔中的庶人。
李选侍是明光宗朱常洛的妃嫔,非常受宠,她是明朝末代皇帝明喜宗朱由校和明思宗朱由检的养母,朱由校的生母是才人王氏,在李选侍得宠后被她凌辱死了,当时朱由检15岁,所以李选侍(李康妃)是虐杀帝母之罪人,但是因为得宠,当时不但朱常洛没有处罚她,还让她帮忙带孩子。
3、朱由校
万历(明神宗)死后,仅24年,明朝灭亡。这其中却经历和4个朝代。
明神宗死后,由长子朱常洛(明光宗)即位,朱常洛是朱由校(明熹宗)的父亲,也就是说明神宗是朱由校的爷爷,朱由校是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同父异母的哥哥。
现在回归正题:历四十八年,李选侍为何多次阻止明熹宗朱由检即位?万历四十八年真是多事之年:七月,朱由校爷爷万历皇帝明神宗驾崩;八月,皇太子即位,即朱由校他爹明光宗朱常洛,朱常洛在位29天,享年38岁;八月,朱由校在著名的“移宫案”后,在文华殿顺利登基。
刚才提到朱由检登基曲折,经历“移宫案”,移宫案的主角就是西李李选侍。明光宗朱常洛驾崩时,李选侍正得宠,跟皇帝同住乾清宫,光宗还想封她为皇贵妃,西李当时还不满足,想要当皇后。可是,皇贵妃都没有来及封,“红丸案”明光宗离奇驾崩了。
驾崩后皇长子朱由校即位,但是朱由校并非李选侍的亲生儿子,她只是养母,并且还曾经虐杀皇帝的亲生母亲,所以她就跟万历帝失宠的皇贵妃郑氏一起策划了“挟天子令诸侯”的事情,企图以攻为守,勾结郑贵妃搞双重垂帘听政。
但这纯属狗急跳墙的愚蠢之举。
李选侍破釜沉舟扣押朱由检登基,原因不过如下:1. 担心朱由校登基后,报复自己。毕竟自己是新皇帝的杀母仇人,并且自己心虚,一老皇帝不在了,靠山没了,二自己虽然养育了朱由校但是对其一直虐待嘲讽,朱由校虽然以前懦弱,掌握天子大权后,难说不会反击。
2. 野心太大,心有不甘。本来从一个卑微的侍女到勾搭上天子,并得宠,已经难得。皇帝也承诺要封她个皇贵妃了,皇贵妃是什么地位?后宫第二啊,并且当时万历皇帝的葬礼都还内有办完,两宫太后及妃嫔的谥号都还没定呢,她就迫不及待了。皇帝意思,李选侍皇贵妃都没有封了,人心不足蛇吞象,既然自己没有当上皇后,就盘算着挟天子,当个太后当当。
可惜,李选侍终究是“能力支撑不起野心”,结果被忠臣和太监一起设计,灰溜溜地被赶出乾坤宫,这就是著名的明朝三大案之一“移宫案”。
万历四十八年,李选侍为何多次阻挠明熹宗朱由校继位?
这要从明光宗朱常洛时期两起有名的悬案说起,一个是“红丸案”,说的是光宗沉溺女色,身体很快就玩垮了,在医治无效情况下,鸿胪寺丞李可灼声称有仙丹,送了一种红色的丸子给光宗服用。
说起这明朝的皇帝最好两口,一个是女色,另一个就是日思夜地想得道升天。光宗一听说是仙丹,这家伙,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和喜悦,要求增大用量,结果次日清晨就猝死了。
听上去是不是很相似,清朝有位皇帝也耽于女色,那就是同治皇帝,当年为了壮阳也是各种鹿血大补,结果也把自己给补死了。
暂且不说这光宗是不是就是这红丸给搞死的,又是谁把他搞死的(刑部主事王之采更是直指光宗的死和郑贵妃、李选侍阴谋夺权脱不了干系),由于李选侍控制了皇太子朱由校,在光宗死后又给大家抛下一个继位难题,这就是著名的“移宫案”了。
说起这李选侍,要从光宗即位这件事谈起。明朝是出了名的太监当朝,明光宗朱常洛在众多直臣的努力争取下,很不容易才登上太子之位,之后万历四十八年神宗过世,朱常洛顺利继位。
朱常洛有很多嫔妃,曾有三个皇后,先后都早逝了(看上去有点克妻啊)。第一个皇后是郭氏,另外两个皇后是孝和王太后以及孝纯刘太后,这个王太后和刘太后先后生下了朱由校和朱由检。
其实这三个皇后都不是光宗封的,这三个皇后都是后来追封,要知道光宗从即位到死去只有二十九天,别说没时间册封皇后了,连嫔妃都来不及封啊。
光宗继位是很不容易的,在成为储君的时候,就每天活得很小心翼翼,担心被郑贵妃母子抓住什么把柄。他即位后有两个最宠爱的姓李的选侍(没时间册封嫔妃的临时称号),被称作东李和西李。
这两个人里其中东李是比较识大体、宽容的,而西李却一心想做皇后梦。其中光宗最信任和宠爱的就是这个西李选侍,把朱由检和朱由校两兄弟都交给她抚养。
这个李选侍多次在光宗面前暗示她想当皇后,但是愿望都没达成,只封了皇贵妃。光宗死后,李选侍因为控制着储君朱由校而继续留在了乾清宫,不让他和大臣们见面。
李选侍认为,只要自己还在以母亲的名义在乾清宫照顾未来的皇帝,那朱由校登基后,自己也就能顺理成章做太后了,甚至可以垂帘听政。
可见李选侍之所以阻扰熹宗朱由校即位,主要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然而光宗驾崩,皇位空悬,李选侍挟持皇长子保全地位的做法,让杨涟和左光斗两位重臣深感困扰,为了帮助太子摆脱李选侍的控制,于是将皇长子移到了慈宁宫居住,又想方设法地把李选侍逐出乾清宫,让她的皇后、皇太后美梦彻底崩溃。
这就是著名的“移宫案”了!李选侍当然忍受不了这样的落差,赖着不移宫,但大势已去也没有办法了,最后只能被迫移宫。在《池北偶谈》一书中,李选侍最终结局还算不错,活到了八十左右,也就是到了康熙十三年还在世。
《池北偶谈》卷上有言:明光宗朝,选侍李氏,鼎革后尚存,至康熙甲寅岁,五月十八日始卒。
参考资料:
1.《明实录》
2.《池北偶谈》
万历四十八年,李选侍为何多次阻挠明熹宗朱由校继位?
历史上很多后宫中的女子都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登基称帝,这样自己也可以获得无上荣耀,成为一朝太后。毕竟深宫女子熬到太后这个位置才算是到了头,也不用再为宫中的争斗而烦心,可是却有一位母后不想让自己的儿子登基,还多番阻挠。这个女子叫做李选侍,她虽然是朱由校的母亲,但是却一直阻挡朱由校登基,就究竟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李选侍所担忧的就是朱由校一旦登基后,会马上对她进行报复。其实李选侍并不是朱由校的亲生母亲,朱由校的生母是王才人,王才人因为得了一个皇子而十分高兴,她认为从此自己有了依靠,但是不想王才人也因此而遭到很多人的记恨。和王才人相比李选侍的地位是比较低的,可是李选侍却得到了万历皇帝的宠爱,所以李选侍有了和王才人斗的资本,虽然尊卑有别,但是李选侍有皇帝给自己撑腰,就敢和她叫板。
两人矛盾升级,后来李选侍居然在宫斗中将王才人打死了,后来朱由校无人扶养,万历皇帝就将他交给了李选侍。所以李选侍并不是朱由校的生母,不仅如此,李选侍还是朱由校的杀母仇人,当时朱由校已经懂事了,自然是知道这一切的,李选侍担心朱由校日后羽翼丰满会报杀母之仇。
在这样的情况下让朱由校登基自然是对李选侍不利的,当时阻碍朱由校的不仅仅是李选侍,还有郑贵妃,郑贵妃也是一个对权利向往的深宫妇人,她想要让自己的儿子朱常洵登基,虽然有她们给万历皇帝吹枕头风,可是奈何当时朝堂上的大臣们不允,所以在万历皇帝过世后,登基的是皇子朱常洛。朱常洛因为身体不好,登基之后一年左右就过世了,后来大臣们主张让朱由校继位,而郑贵妃和李选侍又开始从中阻挠,只不过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李选侍一方失败了,朱由校顺利登基。
面对这种情形,李选侍当时又萌生了一个计划,就是垂帘听政,当时朱由校被李选侍控制起来,而朝堂上的奏折都需要经过李选侍过目。当时李选侍的行为十分嚣张,不要说李选侍本来身份地位就不高,即便是出身尊贵也不能够干预朝政,所以面对李选侍这种做法,大臣们是不允许的,后来李选侍因为斗不过这些大臣而只能选择离开政治中心去养老度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