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古代中原官府军队打不过北方野蛮族群?有何历史依据?
并非打不过,而是中原民族大都定居,属于农耕文明。而北方地区大部分都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战争成本小,收益大。所以中原民族尽量避免战争,并筑长城保护家园。游牧民族天生剽悍,且擅长马术,打起仗来,自然中原民族处于下风。
为什么有人说古代中原官府军队打不过北方野蛮族群?有何历史依据?
中原官府军队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各有胜负,总的来说是中原王朝占有绝对优势的,从历史上看华夏文明史几千年,草原民族一统江山的时间加在一起不到五百年。草原对中原王朝的臣服,长达几千年,占据中原和真正与中原王朝对峙,加起来不过几百年。
之所以草原帝国会在历史上非常亮眼,个人认为原因如下:
1,中原王朝对于彻底占领和开发草原没兴趣,草原上无法定居,只宜游猎,对于中原王朝来说价值不大。这也就给了游牧部族很大的发展空间。
2,草原骑兵军团机动性强,来如风,去无踪。这样一来就避免了与中原大兵团硬碰硬,也避免了兵力不足,整体战力欠缺的缺点。匈奴单于伊致邪就犯下了大错,不该与汉朝大军硬碰硬决战,结果不但自己阵亡,还搞得匈奴一蹶不振。成吉思汗就很聪明,懂得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不到万不得已,决不硬拼,只要留得青山在,就不怕没柴烧。对于游牧帝国来说,只要民众在、骑兵在,就不能算什么失败。登山再起不过是瞬间的事。
3,游牧帝国以骑兵为主,以部落整合与联盟来达成统一,所以君臣之间利共而不独,上下一心,起势很快。人口丶财势迅速聚集,疆域不但辽阔而且扩张奇快。所以游牧帝国虽然保不太长,但是却如划过天际的流星一样,璀璨夺目!
4,人类天生不太在意长远的稳健,而更容易记住曾经的激情与炫酷,因此耀眼的游牧帝国被人们过多的夸赞,反而忽视了中原王朝长久的强大。
为什么有人说古代中原官府军队打不过北方野蛮族群?有何历史依据?
首先,打不过并不是常态;其次,五胡乱华也是自己作死。
说个鬼故事,中国的汉族王朝,历朝历代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长期战争之中,基本只有西晋和宋朝败亡。而真正一败涂地、一败再败的,也就只有一个西晋,长期被称作弱宋的宋朝,倒也能和辽、西夏、金周旋数百年,强大如蒙古,也花了四十年才勉强打掉宋朝的半壁江山。
至于说从秦朝到汉朝,中原王朝几乎是一步步开始碾压草原民族。汉武帝北击匈奴成功以后,汉朝就开始逐渐对游牧民族形成优势。到了东汉,各个少数民族基本都成了大汉的附庸,甚至需要设置专门的职务,如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等来管理他们。到了唐初,名将们几千打几万更是常有的事情,不足为奇。
游牧民族们,但凡是能对中原王朝形成战略优势甚至攻入汉地的,都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汉人自己乱了。一旦中原王朝形成统一的格局,凭借自身强大的动员能力和经济基础,对抗少数民族基本不是问题。如果河套等马场还在汉人手里的话,那么进行反侵略都不是没有可能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五胡乱华,还是辽国南侵,亦或是金人南下、甲申国难,都是建立在汉人自己内乱的基础上的。至于五胡乱华,那更是汉人自己把自己打的奄奄一息,还主动请外援,才给自己造的祸根而已。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为什么有人说古代中原官府军队打不过北方野蛮族群?有何历史依据?
因为中原王朝打仗,军费很高,不宜消耗,不宜持久战,不宜远征战,必须时时供应粮草。
少数民族,尤其是马背上民族,它们全民皆兵,骑马就是兵,下马就是农民;各种供应需求能自己自足,持续消耗、远征战都是拿手好戏。
南方早期被黄帝,大禹征服数次,从此臣服中原。如蚩尤,防风氏都被杀。
北方土地广阔,多平原,高原还有草原.适合农耕或者游牧.人口也比较多,古代战斗力最强的兵种是骑兵,而骑兵需要大面积的作战空间,而北方恰恰适合这种大规模战役.
反观南方,多为处处都有山地,丘陵,地形极为复杂,土地资源紧张,人口分布零零点点,军队在复杂的地形中很难集结,连步兵的行军作战很不方便,更不要说骑兵了.不像北方腹地辽阔,交通方便.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北方总是占据主导因素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有人说古代中原官府军队打不过北方野蛮族群?有何历史依据?
谢谢邀请。
谁说打不过,只是中原的朝廷不愿意打罢了。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北方野蛮族群个体的战斗力确实强于中原。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1、环境因素。中原地区,人们耕田劳作一辈子生活在固定的区域内。大家对于这样的环境无比熟悉,在这里生活的人已经和当地的环境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所以大多生活的非常的安逸。缺乏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而在北方的胡族则不然他们逐草而居,居无定所常常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因为不熟悉所以大家都带有三分小心,草原上的胡族除了需要对付敌人,还常常需要与环境做斗争。练就了一身本领。生活安逸自然会不想要发生争斗,可是草原的胡族则不同,战斗就是他们的本能。
2、经济因素。中原的农耕文明的生产力远高于草原的生产力。所以,中原的孩童从出生只要风调雨顺粮食,即使灾年清明的朝堂也会进行赈济,这个孩子便能安然成长。在草原则不然,草原上以放牧为主,蓄养牲畜。但是粮食很能有陈粮,肉食就只能现杀现吃,很难长期保持。这也就是说草原人民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差。于是,通过抢夺他人的物资养活自己成为草原生活的主流。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一个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安逸平和,一个则整天抢夺他人,或者防范别他人抢夺。自然个体的战斗能力中原的百姓是比不过草原的百姓。
3、文化因素。中原王朝以儒治天下。讲的是中庸和谐,谦和守礼。这样治下的军队以及百姓自然不会有什么逞凶斗恶的心。无论哪个朝代在稳定期都不会允许烈性杀人斗殴的事件发生。北方胡族则不然,他们信奉的图腾大多是鹰或者狼这类凶猛的生物。部落内部以及部落之间常常爆发争斗。对方崇尚的也是这种强者为尊的思想,所以北方蛮族从小时候开始就被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而中原王朝则要求所有人都需要成为一个“顺民”。
4、统治者的引导。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们深悟“兵者国之利器也,能以伤人亦能伤己”。所以每每在王朝初始国家都能有一支百战之师,战斗力爆棚,待到中期渐渐丧失,晚期直接就废了。这是王朝统治者为了个人统治的稳定主动选择的结果。以文驭武,限制将权。但是,北方胡族则不然,胡族中无论是哪个贵族都有自己的部曲。闲时为民,战时为兵。手中部曲的人数直接关系到其个人在整个草原中的地位。所以,中原王朝一个家族的统治常常绵延久长,而草原则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大王轮流做”(这样保证了其强大的军事实力)。
但是,我还是要说只要中原王朝愿意打败北方胡族是轻而易举的。因为,中原王朝在诸多方面都占有优势。比如科技优势,中原刀剑比北方胡族的武器更加锋利,弓弩射击的更远。比如粮草优势,可以保证中原的军队战斗时间更持久。比如经济优势,战争期间参与战争的人是无最主要的是中原王朝的文化传承更加深远,有很多前人总结排兵布阵之道。也许一个汉人和一个蛮族比打不过对方,但是一群汉人和一群蛮族战斗在合理的指挥下胜负就难以预料了!
为什么有人说古代中原官府军队打不过北方野蛮族群?有何历史依据?
这实际上涉及到两个文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不同特征。
中原地带大多以农耕定居生活为主,军事组织也往往以此为架构建立,以农民为根本进行征发兵役是最基本的情况,如隋唐的“府兵制”,即便后来的募兵制到了明代也变成了卫所制,“七分时间干农活,三分时间搞军事训练”是常态,是一种军事防御的态势。相比之下,游牧民族逐水草而生,车轮高的孩子都可以上阵,养成了一股彪悍之气(在成吉思汗统一草原的过程中,对敌对部族往往是将车轮高的男子全部杀死。)在此基础上的军事组织,均有侵略的特性。
当然,游牧民族的南下是有原因的:往往选秋高马肥之时,一方面可以南下抢夺过冬物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一些老弱病残的牧民通过战争消耗掉。从这个战略意义上来看,不管战争胜利与否,实际上北方游牧民族都是胜利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