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朝迁都南京,清军最终还能入关吗?
当然照样入关!
如果明朝迁都南京,清军最终还能入关吗?
首先,朱棣迁都北京决定性原因是政治原因。因为朱棣篡位,得位不正。死后也无法面对朱元璋。而北京是其老巢。朱棣迁都北京,心里安稳,死后葬在北京也不用面对南京孝陵。
迁都北京对大明是好还是坏?其实,答案很明显,迁都北京对大明并非好事。明朝的巅峰都在明初都南京时,反而是迁都北京后不久,皇帝就被捉了。明初朱元璋时就不断北伐,将北元小朝廷打的土崩瓦解。朱元璋在北方分封诸王,从秦王晋王到燕王宁王,构筑了北方完整的战略布局,并步步为营,向前推进,将大明的战略纵深扩展到大漠边缘。朱棣篡位迁都北京,打破了朱元璋完整的北方战略布局,北京作为首都,地位不同,却导致了北方战略布局的失衡。朱棣时及以后,大宁卫等北方卫所也逐渐南迁。朱棣时,虽有五征漠北,横扫武功,但不能持久。相比之下,朱元璋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而朱棣则稍嫌好大喜功,大而无当。
从经济文化角度来说,古华夏中原黄河流域为重心,所以都长安洛阳一线,但宋以后华夏重心南移,江南长江流域成为经济文化重心,都南京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而北京则是千年胡都,为金元清的都所。这是北方蛮族入主中原的不二之选。定都北京。对北方蛮族来说,进可入主中原,退可回北方老巢。但经济规律无法扭转,北京朝廷必然靠江南财赋供养。元明清三朝都是,所以大运河很重要,这也是北京能成为首都的条件。
大明迁都北京后,目光就被北方局限影响。如果还在南京,面对海洋海贸,大明估计会更早隆庆开关,海军也会持续不衰。从经济发展,海贸交流,海军建设等各方面来说,都南京无疑比北京好的多。南京本来就处于江南经济文化重地,又通江达海,方便对外接受新鲜事物,视野会更加开阔国际化,不像北京那样被北方内陆局限,运河一断,失去南方供养,就像孤岛,明末崇祯就是坐守困死。
最后,如果大明还是都南京,就算明末有李自成,他也不会攻北京,而是攻南京,满清就没有捡漏入关窃取神州的机会。不管是明朝挺过去,还是大顺取代明朝改朝换代,都会比满清好很多。近代中国几百年,北京一再得势,南京一再失其位,对华夏来说并非好事。元清都北京,华夏两度为奴。明朝迁都北京,导致隆庆开关大幅延后,并给了满清窃取神州的机会,而满清给了华夏致命一击。将华夏文明彻底打到谷底,彻底沉沦。
如果明朝迁都南京,清军最终还能入关吗?
假设历史是不对的,但是在自媒体上来玩一玩,假设一下也挺好玩。
个人认为假设明朝崇祯皇帝及时迁都南京,清朝入关的可能性就基本为零。个人看法是:1,天子南迁后,天下利益集团的共主就在,这些利益集团就不会去选清朝来安定天下。
2,吴三桂也不见得敢于背叛圣恩,卖主投敌。一是名誉尽毁,二是在利益上也不合算。
3,清朝从来不认为能吞下中原,入关只是天时丶地利丶人和凑成的一个大礼包。清朝反明的目的,原本只想求得一个被明朝公开认可的地位。
崇祯皇帝其实对天下大局看得很清楚,也懂得南迁的好处。只是:1,崇祯皇帝高看了李自成,认为闯王不会攻北京。因为李自成当皇帝的条件并不成熟,动手打北京不但无利反而有害。
2,当时崇祯皇帝有意南迁,征求大臣们意见时,大臣都保持沉默。若天子自行决定南迁,可能的历史罪责,将全部记在天子头上,因此崇祯皇帝放弃了南迁。因为君臣不同心,一旦南迁,必有人废天子而另立新主。这在历史上是有前车之鉴的。
崇祯皇帝是个明白人,也是个有英雄胆气的人。后来闯王逼近北京,清朝派人来表示愿与大明修好共讨闯王,事成之后与大明平起平坐,共享天下。清主北方,明居南方。崇祯皇帝愤而拒绝。
闯王围北京时,也表示只要崇祯皇帝议和,就愿与崇祯皇帝共享天下。崇祯皇帝不屑一顾。
崇祯皇帝宁死不屈,宁死不受辱,干脆自我了断。这样一来也彻底断送了闯王的皇帝梦,而闯王不察,反而在帝都过着拉风的生活,过皇帝瘾。从这一点看闯王还真不配当皇帝。
如果明朝迁都南京,清军最终还能入关吗?
有句话叫“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听起来壮怀激烈,实在有难言之隐。朱棣发动靖难,夺了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南京成了朱棣最不光彩的地方,在南京当皇帝感觉实在不爽,正好北方总有外患,他还有这个能力,天子守国门听起来也不错,很有豪气和责任感,于是定都北京。
其实朱棣定都北京还有一个考虑,中原王朝的敌人基本都来自北方少数民族,首都北移,离敌人就比较近,敌人近了,就能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警惕性,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嘛!
再者,天子一旦确定,他的能力就是定数,控制力也差不多就那样了。天子控制力不变,距离越远控制力就越弱,距离越近控制力越强。天子守国门,他对边境防御的控制就越强。
天子是一国之君,国家最高统治者,他能调动的力量最大,理论上天子守国门应该效果最好。
历史上,中国的政治中心在西安,后来东移,从西安迁到洛阳开封等中原一带,再后来又从中原北移迁到北京,都是为了提高控制力。
说这么多只是为了表明一个观点,皇帝在北京更容易控制山海关。在北京都阻止不了清军,到南京就更不可能阻止了。
崇祯时期,明朝出现危局,但不至于很快灭亡,要是遇着有能力的皇帝,可以挽回局面,延续大明国祚。但是崇祯刚愎自用,出现离心离德局面,崇祯想迁都南京,又爱面子,想让大臣提出,大臣不知道崇祯的真实想法,害怕被杀头,不敢乱说,都不吱声。没人提议,南京就没去成。
李自成攻占北京前夜,崇祯召集大臣开会,没有一个人到场,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国家在自己手里亡国了,自己以身殉国,至少还能博得同情,获得有气节的名声。不然被李自成抓住,要么被杀掉,要么屈辱的活着,那将是莫大的耻辱。死要面子的崇祯除了死还有选择吗?天子死社稷也是无奈之举。
假如崇祯迁都南京,对山海关控制减弱,李自成占领北京,清军会击败李自成,一路南下,崇祯的政权也就和南明政权一样,最终逃不了灭亡的命运。大清取代大明是历史必然。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留言转发关注!
如果明朝迁都南京,清军最终还能入关吗?
倘若明成祖朱棣没有迁都北京而选择留守南京的话,明朝会灭亡得更快!至少到了明朝中后时期,根本无法长期维持其统一全国的江山版图。在北方极有可能会形成一个类似于历史上的金朝的少数民族政权与明朝行成对峙状态。甚至明朝直接早早的灭亡。
大明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统一王朝,国祚共计276年。前后共计经历了16位皇帝。尽管崇祯皇帝去世之后南明有陆陆续续出现了几个地方小政权和偏安皇帝。这些人或称帝或监国但是都不计入到大明王朝的正统皇帝之中。很多人简单的认为,由于明成祖朱棣在造反成功之后,一心想要将大明王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自己的曾经的封地和经营了多年的地方——北京。最终导致了崇祯年间,崛起于中国东北地区的满清政权直接威胁了首都北京的安全,并且在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后,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之上,大明王朝正式被送进历史的坟墓。
这之间有因果关系吗?可以说微乎其微。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根本不是造成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和北方少数民族形成,地方政权威胁中央统治的主要原因。
而且如果没有明成祖朱棣,将大明王朝的首都从无险可守的南京城迁往依山环绕且背负长城的北京。大明王朝在中叶时期就很可能被推翻。或者说根本无法有效的形成对于以北元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压制。
倘若真的这样的话,大明王朝根本不可能走到崇祯皇帝这一代人身上。比如说,明英宗朱祁镇时期由北元分裂出来的瓦勒和鞑靼部落实力都十分强大。多次威胁大明王朝北方边关的安全,甚至一度侵扰到内地。由于年轻气盛的明神宗朱祁镇一直向往其历代先皇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的英武而御驾亲征。
最终明神宗朱祁镇兵败被俘酿成了土木堡之变的惨剧。而且还使得游牧民族部落一路闯入关内直接威逼北京的安危。幸亏大明王朝在一代儒将于谦的有效组织下打赢了北京城保卫战才化解了这一次危机。
由此可见,倘若明成祖朱棣没有将首都迁至北京。那倒真的可以避免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的人间悲剧。因为大明王朝可能根本无法称道崇祯皇帝登基为帝。同样可能也不会给努尔哈赤时间和机会完成对女真人的统一和建立满清旗人制度。自然也不会有后来的满清王朝了。
如果明朝迁都南京,清军最终还能入关吗?
明末,闯贼入晋,除宁武关周遇吉抵抗外,其余皆降,整个北方彻底糜烂,北六省大部沦陷,就算崇祯沿运河南狩,直达扬州,渡江入主南京,也只能划江而治,依然是南明小朝廷的格局。
当时的江南,资本主义萌芽初显,百姓重商轻农,厌恶刀兵,加之浙兵,川兵,广西狼兵等江南精锐尽数折损于辽东战场,朝廷必然面临无兵可用的局面。现实中献贼在四川横行,南明江北四镇,都只是在中原围剿过流寇,从未出关与建奴交锋,所属部队亦军亦匪,不堪大用,一遇建奴,望风披靡,非死即降。除非坐等闯贼与建奴交兵,待闯贼身死兵败,朝廷招降闯营余孽和献贼余部,重用文安之,李定国,郑成功,张煌言等国之干城,减少党争,同仇敌忾,方可与清军一搏,否则,等清军打败闯贼、献贼,一统华北、川陕,挥师南下,崇祯依然难逃身死国灭的下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