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大明有多难?当初清朝入关夺取天下,失败的可能性有多大?
明朝灭亡,是多方原因造成的,而清军入关夺取天下则是偶然的。首先,大明王朝经历嘉靖朝的殆工,万历朝的纷争,天启朝的儿戏,到了朱由检手中已大厦将倾,再加上帝刚愎自用,生性多疑,内阁频换辅臣,外将用之束手,朝野忙于党争。又有天灾连连,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造成起义、造反的灾民遍地皆是。后金统治者以“十大恨”为借口,抓住机遇,联合蒙汉,伺机问鼎中原。时表崇焕巳被杀,明朝自毁长城。吴三立场摇摆,瞻前顾后。李自成攻陷北京,祟祯自尽,取得胜利的大顺政权没能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骄奢淫逸,并杀吴父,霸占吴妾陈圆圆,致使吴三桂一夜倒戈,八骑将士联合关宁铁骑,一路所向披靡,于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大清王朝。此时距朱由检自尽方数月,可见,没有朝政的腐败,大顺政权的骄奢,吴三桂的倒戈,等等,只靠后金之力,建立全国性的政权是几无可能的!
消灭大明有多难?当初清朝入关夺取天下,失败的可能性有多大?
两大错觉:李自成是灭明朝的主力;后金(清)是捡了便宜才入关的,如果没有李自成,后金还在关外打猎。
事实上,后金是消灭明朝的绝对主力。从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开始,明朝在辽东就没有打过几场胜仗,孙承宗在辽东,也只是能够暂时遏制努尔哈赤的脚步而已,总体而言,优势是在于后金这边。而到了崇祯年间,明朝在后金可谓是一溃千里,后金更是五次南下进入中原,两次兵临北京城下,最远打到了济南城。
而且,在明朝内部对战农民军节节胜利的百战名将,比如卢象升,洪承畴等,都被后金大败,尤其是卢象升,以身殉国。可见,当时明朝内部最为精锐的部队,也奈何不了清军;最优秀的将领,也被清朝安排。
再反观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他们哪一次遇见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除了李自成最后一次以绝对的人数优势战胜了被皇帝下旨强制出战的孙传庭),不是被胖揍?尤其是李自成,多少次,明军差一步就能消灭掉这个人,但都被后金破坏(清军入侵,将领被调去防备)。所以说,要说捡漏,李自成才是白捡便宜的那个。
那么再说,消灭明朝有多困难?答案很简单,没多困难。明朝毁在自己手里,包括李自成这个人,都是被明朝强行逼到自己对立面的。明朝立国五十年之后,朱元璋建立的那一套户籍体系已经开始崩溃,生产盐的灶户因为开中法导致了盐的需求猛增,而不堪繁重的工作,开始逃亡;而军户,国家正规的武装力量,变成了卫所长官的私人奴仆而根本毫无战斗力;武官吃空饷,地方官扣押赈灾物资中饱私囊,这一切在明朝立国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就都发生了。
明朝的王爷,一个个拿着国家的钱挥霍,而毫无贡献。唐王朱聿键,看到清军围攻京城,于是违反祖制,招募部队去勤王,并且大败了农民军,却被崇祯皇帝关押,剥夺爵位;而崇祯的叔叔福王朱常洵,在崇祯省吃俭用筹集军费的时候,依旧掌握着三个省的税收,大肆挥霍。有能力的亲王,不受重用,却养着一帮蛀虫般吃空朝廷的亲王,明朝岂能不亡?
而明朝的军队,也只能对付已经衰落的蒙古散兵游勇,遇到大规模的,战斗力强的敌人,就会丧失战意,地方的武装面对倭寇,辽东官兵遇到后金,都是被暴打。这样的军队,岂能保家卫国?
所以,灭掉明朝,不用其他人动手,他自己就足以毁掉自己。
消灭大明有多难?当初清朝入关夺取天下,失败的可能性有多大?
清灭大明有多难?不难,大明灭亡是迟早的事,满清入关只是水到渠成。
大明之亡,实亡于神宗,神宗在位四十八年,二十多年不上朝理事。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明朝在与后金(满清)的"萨尔浒之战"中落败,此战成为大明王朝的转折点,也是后金的崛起之战。此战之后,明朝便丧失了对满清的战略主动权,虽有后来袁崇焕的宁远、宁锦大捷,那也只不过是大明最后的回光返照,随着后来袁崇焕被杀,大明已岌岌可危。
明朝末期,内忧外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都达到了极限。李自成的农民起义,不过是为大明的灭亡添了一把火。满清则坐山观虎斗,利用吴三桂和李自成两败俱伤之际,坐收渔人之利。一路进入北京,实则没费多大劲,就连满清自己都"颇感意外",给人一种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感,
满清之所以能成功入主中原,靠的不仅仅是八旗精兵的骁勇善战,更多的是政治和军事上的策略。如在政治上任用范文程、洪承畴这些汉臣"以汉制汉";军事上利用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这些降将"以汉攻汉","以汉灭汉"。这也为大清后来埋下了"三藩之乱"的伏笔!
自宋以来,中华民族每到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便有许多如吴三桂这般的民族败类、带路党,投敌卖国,这才是值得我们警醒的!
消灭大明有多难?当初清朝入关夺取天下,失败的可能性有多大?
消灭大明难吗?并不!
大清入关夺天下难吗?难!
这两个结论冲突吗?不冲突,因为出发点不一样。
消灭大明很简单,因为大明已经是一个千疮百孔、烂泥扶不上墙的末代王朝了,对于从内而外腐败的王朝而言,毁灭它是很容易的。
再者明军的主力部队,已经先后在关外的对战中被清军剿灭,1642年的大明,看似拥兵百万,实际上是百万饭桶,要想打败这样的军队,别说清军了,就是农民军也得心应手。
清军入关夺天下难,不是难在外在因素,而是难在自己人的抉择。
在清军收降吴三桂、突破山海关、击败李自成、拿下北京城之后,大部分旗人军官是持有“留兵驻守,大军回辽”的观点的。当时多尔衮在洪承畴的建议下,力排众议,决心迎福临继位北京,呈中国正统,问鼎中原。
这真的很需要勇气,因为前几次清军入关的暴行,给北直隶、山西和山东百姓留下了非常不愉快的记忆,因此清军在整个华北地区其实是不得人心的。而且大清八旗加上蒙古的胁从军总共才不到20万,既要占据华北的广大土地,又要去消灭李自成残部,仔细一想,真的很难。
在随后的的南明歼灭战中,又有三次曾经动摇了大清一统中国的决心。
分别是山西的姜瓖反清、郑成功围南京、李定国桂林大捷。
后面两次,虽然有很多作者说这不过是南明军的垂死挣扎、回光返照罢了,但在当时,这真的影响了大清统治中国的决心。郑成功突袭南京时,整个清廷都为之震动,因为一旦南京被夺下,那么郑成功就很有可能和当时江南地区的广大反清义军联合在一起,从而隔断在福建和广东的清军,迫使那些已经降清的明军先锋再次倒戈叛清,最后反倒是壮大了明军的实力,明清再次划长江对峙。
再就是李定国的桂林大捷,清军先后损失亲王尼堪、侯王孔有德以及大量的前线军队,这是认为大明有正面杠过清军的开始,当时顺治皇帝非常慌张,差点就像准备跑路,在孝庄太后的怒骂之下,才冷静下来,急命吴三桂、洪承畴率军南下。
再就是姜瓖反清,姜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这里我就稍微的说一下。姜瓖本是明朝降将,因为对清军的种种行为表示不满,随后利用大清在山西不得民心这一点,于1648年起义,当时势头之大,遍及了70%的山西州县。
感觉不是很大,那是因为姜瓖反清事件造成的结果并不只是山西一地。为了声援山西,陕西和山东的义军也纷纷揭竿而起,这让本来已经是大清后方的华北地区再次沦为战争前线。事实上,这也是大清最为崩溃的一次。尤其是1649年,大清统一前期的支柱多尔衮还病逝了。说实话,如果不是当时南方的明军还在忙于勾心斗角,这是最有可能大明残血复活把清军赶出关内的机会。
或可说真的是天命向清,上天给了南明如此多的机会,可是一帮烂人,又怎么知道去抓得住呢?
消灭大明有多难?当初清朝入关夺取天下,失败的可能性有多大?
堡垒往往是从内部瓦解的。
此时大明帝国的气数已尽,而全国各地不管是明军还是各种起义武装都没有满清所拥有的实力和战斗力。
明末,宦官不但专政还掌控了军权,真正有指挥才能和打仗经验的军事将领被打压,明朝军队虽庞大但因上层的离心离德而严重缺乏战斗力;朝堂也因官僚集团的派别斗争而自乱,政治混乱、军队腐败,大明帝国这幢大厦已经岌岌可危。
因为腐败的统治,各地不断掀起反抗的热潮,其中最为壮大的就属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起义军,张献忠盘踞四川,李自成已经兵临北京城下。而北边崛起的骁勇善战、实力雄厚的满清,这时也大军压境。屋漏偏逢连阴雨,此时北方的一场自然灾害造成的大饥荒和大瘟疫冲击着已经破败不堪的大明政权。终于,大明王朝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推翻。而此刻,满清在降将吴三桂的迎接下顺利入关。虽然明朝的残余在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权继续苟延残喘,但最终还是灭亡在依然不断的内斗和混乱之中。
后来的事实证明,盘踞四川只顾享乐的张献忠不堪一击,李自成也因为腐败失去了民心而败亡。而满清,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凭着自己的实力入关并最终入主中原,开启了少数民族统治华夏大地近300年的历史。
不是满清很厉害,而是大明太无能!
消灭大明有多难?当初清朝入关夺取天下,失败的可能性有多大?
清朝开始一直没有灭掉大明的想法,只是有打败明朝克制明朝的做法,起名清就是有五行水克朱明火的意思,李自成推翻大明后,清朝也没有入主中原的准备,直到吴三桂向清借兵,多尔衮,范文程看到了这千载难逢的时机。紧急动援,出动全国三分之二兵力,日夜兼程奔向山海关。在胁迫吴三桂剃发降清的情况下,在一片石打败李自成,最后越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没通过的山海关,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进军北京。为入主中原奠定基础,对清朝有所威胁的只有李自成大顺军,和各自为政的南明政权,还有远在西川的张献忠,但他们在凶猛的八旗军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和各路降将面前不堪一击。清朝以很少的人力物力统一中国,其实没费多大劲,是内耗拖跨了明朝,自己人的斗争使满清捡了个天大的便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