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牛魔王九头虫同为结拜兄弟,为何猴子九头虫互不相认?

九头虫从来都不是孙悟空的结拜兄弟,俩人根本就不认识,把这俩说成结拜兄弟的,要么是无知,要么是故意造谣哗众取宠。

一、九头虫的种族

先说明白,九头虫是鸟类,不要看见九头虫的名字里有一个“虫”字就觉得他属于蛇虫,是蛇或者蛟。

西游记世界观参照了《大戴礼记》的称呼,将天地间的生灵称之为五虫,即“蠃鳞毛羽昆”,赢虫是人类,鳞虫是鱼类,毛虫是兽类,羽虫是鸟类,昆虫就是字面意思虫类。

所以说读西游记,千万不要看见一个生物名字带有虫字,就觉得是昆虫或者蛇虫的意思。关于九头虫到底是什么,书里的描写很清楚,就是照着鸟类写的。

他生得:毛羽铺锦,团身结絮。方圆有丈二规模,长短似鼋鼍样致。两只脚尖利如钩,九个头攒环一处。展开翅极善飞扬,纵大鹏无他力气;发起声远振天涯,比仙鹤还能高唳。眼多闪灼幌金光,气傲不同凡鸟类。

九头虫

九头虫的本相毛羽铺锦,脚尖利如钩,展开翅极善飞扬,气傲不同凡鸟类。这四处描写加起来我想就已经写得很清楚了,九头虫是一只特殊的鸟类。他的虫指的是五虫中的“羽虫”。

孙悟空结拜的七大圣分别是什么

跟孙悟空结拜的七大圣的种族,我们一个个来看,老大是牛魔王,这个大家都熟悉了,不用多说,跳过了。

老二是蛟魔王,又称作覆海大圣,从字面意思上看,蛟魔王应该是头蛟龙,谣言就是把蛟魔王跟九头虫强行联系起来,说这俩是一个人,前面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人家九头虫是鸟类,自然不可能是蛟魔王。

蛟魔王

老三是鹏魔王,这个倒也是鸟类,但绝对不可能是九头虫,因为九头虫那里的描述很清楚,“展开翅极善飞扬,纵大鹏无他力气”, 这里写得明白,九头虫不属于大鹏,否则如何说大鹏无他气力?

老四是狮驼王,老五是猕猴王,又分别称作移山大圣、驱神大圣。种族更是完全不同。

老六是犭禺狨王,这个名字现代人从字面上看不出种族,所以要翻阅一下古籍,在康熙字典中,对这两个字做的解释如下;

犭禺:大猴子,古作禺。狨:小型低等猴类。

在 《埤雅·释兽》也有一条关于狨的记载:

狨生川峡深山中,人以药矢射之,取其尾,为卧鞍被坐毯。狨甚爱其尾,中矢毒,即自啮断其尾以掷之。

综上所述,犭禺狨王是狨猴无误。

最后也就是美猴王,齐天大圣孙悟空了,七大圣有三只都是猴类,其实是作者在致敬早期的话本,在早期的话本中就有三大圣,即通天大圣、齐天大圣和弥天大圣(又作耍耍三郎),他们是同胞兄弟。到了明初杂剧中又进一步形成兄弟五大圣,即齐天大圣、通天大圣、搅海大圣、翻江大圣和移山大圣。到明朝中叶出现的西游记,由于书中设定孙悟空是天产石猴,没有同胞兄弟可言,所以只能将原型同胞兄弟的五大圣演变为结拜兄弟的七大圣。由于是结拜,便不仅局限于猴子,复又加入了牛、蛟、鹏、狮等动物。但是七大圣的后三位仍旧是三只猴子,应该是暗示了大圣家族渊源的最初三猴。

孙悟空牛魔王九头虫同为结拜兄弟,为何猴子九头虫互不相认?

取经团路阻火焰山,孙悟空找牛魔王借芭蕉扇灭火,牛魔王不给,两兄弟感情破裂大打出手,正在难解难分之际,碧波潭老龙王派人请牛魔王吃饭。牛魔王喊了暂停,猴子我赶个饭局先,有啥话回来再说。说完回去跟老婆说了一声换了衣服骑了辟水金睛兽半云半雾一直向西北方而去。猴子紧随其后,不多时到了一座山中,山中有一面清水深潭,潭边有一座石碣,碣上有六个大字,乃乱石山碧波潭。大圣暗想,老牛断然下水去了。水底之精,若不是蛟精,必是龙精、鱼精,或是龟鳖鼋鼍之精。等老孙也下去看看。

结果猴子变了螃蟹进去一看,果然猜的不差。见上面坐的是牛魔王,左右三四个蛟精,前面坐着个老龙精,两边龙子龙孙龙婆龙女正在觥筹交错。猴子收服牛魔王过了火焰山很快到了祭赛国,发现祭赛国金光寺的舍利子就被乱石山碧波潭的妖精偷走了。猴子带着八戒前来索战,老龙王的上门女婿九头虫前来应战。九头虫叫道,是什么齐天大圣快上来纳命。见无人对答又叫一声,那个是齐天大圣。行者按一按金箍理一理铁棒道,老孙便是。那怪道,你家居何处身出何方,怎敢上吾宝山索战。行者骂道,你这贼怪原来不识你孙爷爷哩,你上前听我吹牛逼。猴子吹完九头虫说,你原来是取经的和尚,常言道武不善作,只怕起手处不得留情,一时间伤了你性命误了你取经。再次注意关键词,蛟精。

我们分析悟空和九头虫的对话。九头虫连问两遍谁是齐天大圣,猴子才精神紧张的出来应对。九头虫又问你什么来路,为啥到这儿来了。猴子于是开骂,原来你特么不认识我。接着吹了一通,九头虫说,你是个取经和尚,不要惹我,怕我不小心打死你误了你前程。从这对话可以看出,这两家伙以前是认识的,可是时过境迁,都不愿意相认。但是两人说话暗带玄机。交战中九头虫现出原形,八戒吓得要死,猴哥也说没见过。其实他见过,赶紧跳在空中躲在安全距离之外。九头虫一口把八戒叼了。后来二郎神助力九头虫受伤逃走,八戒要追,结果猴子罕见的拦住了,穷寇勿追。猴子可是神挡杀佛魔挡杀魔的狠角色,为何这次却说出穷寇莫追的话,可见是想放九头虫一马。

那么孙悟空和蛟魔王这对结拜兄弟为何互不相认呢。只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猴子为啥执意要取回金光寺的舍利子,并非想拯救几个和尚,而是想在如来面前邀功请赏纳投名状。猴子在真假美猴王事件中明显认清了现实,得到如来给他一个成佛名额许诺后更是打了鸡血,他更看到取经团没了他也行,死了孙屠夫大家照样不吃带毛猪,有一个跟他一模一样的备胎在哪儿等着呢。所以之后在火焰山不惜和大哥牛魔王撕破脸,将牛魔王搞得家破人亡还变成了和尚。但是紧接着二哥蛟魔王出现了。其实对于牛魔王的结局猴子是非常愧疚的,毕竟兄弟一场而且自己也见受过如来的手段。但是自己既然已经走上了取经这条不归路,那就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不成功便成仁。因此他不敢认蛟魔王,同样蛟魔王也不想认他这个忘恩负义的小猴。明言相告,咱俩大道朝天各走一边,从此形同陌路最好。但是猴子不行,你偷了如来的舍利子得还回来。但蛟魔王是凤凰家族的人,孔雀大鹏的兄弟,不服如来,不想交,于是家破人亡,自己也受伤逃跑了。猴子念在兄弟一场,没有追击。

孙悟空牛魔王九头虫同为结拜兄弟,为何猴子九头虫互不相认?

在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曾经出现过数不清的妖魔鬼怪,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会有一个比较确定的结局,或是被孙悟空打死,或是被自己的主人收走,或是被神仙们收入门下,但却有一个妖怪是例外。这个妖怪就是出现在乱石山碧波谭的九头虫,又被称为九头驸马。与其他妖怪不同的是,九头虫最后并没有被抓住或者打死,也没有追随某位神仙,而是逃往了北海,孙悟空等人也并没有继续追赶。小说第六十三回写道:

那怪物负痛逃生,八戒便要赶去。行者止住道:“且莫赶他。正是‘穷寇勿追’。他被细犬咬了头,必定是多死少生。”

通常情况下,孙悟空都会一鼓作气,将沿路阻碍取经的妖怪一网打尽,甚至还要赶尽杀绝并烧了他们的老巢。但这次却一反常态,不仅自己不去追赶,猪八戒想要追赶时还主动劝阻他放过九头虫一马。不少人便据此认为孙悟空与九头虫之间有着不可告人的关系,九头虫很有可能就是当初孙悟空在花果山为妖时结拜的六位兄弟之一。碍于兄弟之间的情面,孙悟空才主动放走了九头虫,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孙悟空在花果山为王时结拜的几位兄弟。小说第三回写道:

此时又会了七弟兄,乃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禺狨王,连自家美猴王七个。

根据孙悟空这六个弟兄的名号,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他们的真身分别是野牛、蛟龙、大鹏、狮子、猕猴、金丝猴。在这里面,我们首先应该排除牛魔王,因为在此之前,牛魔王刚刚出现过并被哪吒降伏了,所以说他不可能时九头虫。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将狮驼王、猕猴王和禺狨王排除,很显然这三个魔王与九头虫的门类和外形相差悬殊,也不可能是同类。

最后只剩下蛟魔王和鹏魔王。我们先来分析蛟魔王,他的真身是蛟龙。蛟龙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神兽,乃龙的前身。关于蛟龙的外形,《汉书注》卷五七中有详细的描述:

其状云似蛇,而四脚细颈,颈有白婴,大者数围,卵生子如一二解瓮,能吞人也。

根据上面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想象出蛟龙的大致外形,外形细长如蛇,但长有四只脚,颈部为白色,非常凶猛,可以吃人。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鹏魔王。鹏魔王,顾名思义,就是一只大鹏鸟,是古代神话传说中最大的鸟类,由鲲演变而成,其外形类似于雕。在《西游记》中出现的金翅大鹏雕与鹏魔王就属于同一种类。

而九头虫的外形,在《西游记》第六十三回写道:

毛羽铺锦,团身结絮。方圆有丈二规模,长短似鼋鼍样致。两只脚尖利如钩,九个头攒环一处。展开翅极善飞扬,纵大鹏无他力气;发起声远振天涯,比仙鹤还能高唳。眼多闪灼幌金光,气傲不同凡鸟类

根据上文的描写,九头虫是长有羽毛的,因此很明显他应该属于鸟类,这样我们就排除了蛟魔王。对于鹏魔王,上面诗句中有“纵大鹏无他力气”的描写,可见二者也不是同一类。因为如果是同类的话就没有办法进行对比了。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结论,九头虫根本就不是孙悟空曾经结拜过的兄弟,他们之前也并没有见过面。之所以孙悟空并没有追赶他,书中说的很明确:孙悟空认为九头虫已经被二郎神的细犬咬伤,即便不死也兴不起什么大浪了,对西天取经已经不构成威胁了,没有必要再为他去浪费时间和精力。

读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有疑问:九头虫作为鸟类,为什么会称为“虫”呢?对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西游记》中找到答案。第五十七回,如来收伏六耳猕猴之前,讲述了五仙五虫的概念:

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

其中蠃虫指的是人类,鳞虫指的是鱼类,毛虫指的是兽类,羽虫指的是鸟类,昆虫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虫类,而九头虫指的就是羽虫。

其实,对于九头虫与孙悟空的关系,我们从孙悟空见到他的第一反应就可以窥探出一二。别看孙悟空非常孤傲、目空一切,但他对兄弟感情看得还是很重的,当他听说红孩儿是牛魔王儿子以后,马上就与他叙旧攀亲。而与九头虫相见时,孙悟空并没有这样的反应,反而表现得很陌生,还进行了长篇大论的自我介绍。如果是自己曾经结拜的兄弟,孙悟空根本没必要这样大费周章的自我介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到达祭赛国之前,孙悟空与九头虫根本就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关注传统文化,解读经典名著,我是三夢遊水,欢迎与我交流讨论,一起成长~

孙悟空牛魔王九头虫同为结拜兄弟,为何猴子九头虫互不相认?

孙悟空、九头虫不相认兄弟,根源在孙悟空而不在九头虫。

孙悟空当年和牛魔王、九头虫等六人结拜兄弟时,他们属于一个身份的平行层。都是妖,为天庭忌惮的大妖,妖王级别;他们彼时与天庭和佛界的关系是对立的;他们面临相同的天庭围剿挑战,所以他们需要结拜,共同应对挑战,其实就是一个利益集团的结盟机制。

真实的情况也是如结拜的初衷,当花果山被十万天兵天将围剿时,猴子的六位兄弟都是浴血战斗过的,战斗失败后猴子被擒,六位兄弟各自逃生。

但五百年后情况变了。猴子接受了观音菩萨的度化,答应保唐僧西天取经,这就改变了身份和立场。原来的天庭、佛界对立面的猴子妥协了,加入了对立阵营。而他的六位兄弟并没有对天庭、佛界妥协,隐姓埋名也罢,占山为王也罢,依然是天庭、佛界忌惮的大妖。如今,天庭、佛界要借猴子的手来镇压这六妖,夺取他们的产业,消除隐患,这由兄弟向死敌的阵营转换,猴子是事实上的叛徒,哪还有兄弟情分可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草莽绿林的勾当不可取,人不可有江湖义气,要有所成就还是得进入主流势力的序列中。

孙悟空牛魔王九头虫同为结拜兄弟,为何猴子九头虫互不相认?

《西游记》的意境极高,能够深入进去并且有儒释道文化的底子,才能读懂其含义。因此吴承恩在《西游记》开篇写到“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意思是人生的真谛、道理在西游记中都包括了。

俗话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其实是少年看不懂,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西游记》中的人生智慧,不是小根器能看明白的。

孙悟空乃是吸收天地灵气的顽石所化,孙悟空的出现其实是代表唐僧的“心”,此心没有心猿意马,虽然有点顽劣也是“心”两面性的显现。

因此一开始唐僧开始取经时,乌巢禅师传授他《心经》,并且对他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唐僧听不明白什么意思,直到最后抵达灵山,被孙悟空点醒了他之后,他才明白此“心”非“心”,此心是心。因为一路走来,“心魔”尽除,本心才显。

牛魔王乃是悟空心魔所现,他与孙悟空结拜兄弟,又势均力敌,所以两个人发火就是给自己较劲。火焰山是孙悟空的心火,是被悟空推倒八卦炉以后形成的,是孙悟空“嗔心”而起的结果。而偏偏牛魔王就有扇灭其火焰的芭蕉扇。心的起伏都是自己心的变量,因此牛魔王是孙悟空心的一种变异。

九头虫的出现乃是孙悟空的玲珑心,所以它才与牛魔王一起和孙悟空成为结拜兄弟。九头虫有什么厉害的呢?因为它已经独立于孙悟空心之外而脱凡成圣了。为什么呢?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一个人做到了九思就可以成圣,九思成圣,九头虫每一个头颅有一思,九思供一心,因此而能成圣,这应该也是孙悟空当初要成为“齐天大圣”的原因。

九思分别指的是:

(1)视思明:我们要看到事物的真相,不要被事物的假象所蒙蔽。

(2)耳思聪:耳根的摄受是观世音菩萨的法门。我们能管住自己的耳朵,辨别出真假是非,我们就不会被外物所伤。

(3)色思温:色代表情绪,温代表保持常态,温暖、温柔,孔子说至孝的表现形式就是“色难”,能够一如既往的和颜悦色是一个人至纯、至孝的外在表现形式。

(4)貌思恭:貌代表行为,恭代表恭敬心,做任何事都应该有一份恭敬心去对待。

(5)言思忠:言代表言语,这里的意思为不说谎话。佛教说的不妄语是一个意思。

(6)事思敬:代表全力以赴,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全心全意的去做。

(7)疑思问:君子不耻下问就是此理。

(8)忿思难:忿代表忿忿不平,生气的时候要想到后果灾难,不可意气用事。孙悟空一怒之下推到了八卦炉,结果形成了八百里的火焰山。能够控制情绪的人,才是真正的高人。

(9)见得思义:君子看到的是义,小人看到的是利。无论别人给予我们多少,我们都要用感恩的心来对待,感恩一切,你就包容所有,心如虚空,你就是圣人。

九头虫最后能够不知所踪,就是因为做到了这九思,而成圣,孙悟空代表世人之心,最后成为“斗战胜佛”,而他的另外的“玲珑心”九头虫,肯定能成佛道,离开了这个娑婆世界,而成就他自己的世界,得成佛果了。

孙悟空牛魔王九头虫同为结拜兄弟,为何猴子九头虫互不相认?

不要乱给猴哥认亲,西游记里妖怪多,很危险的。悟空重情,始终尊称铁扇公主为嫂嫂,这是对大哥的尊重。猴哥却不认识九头虫,只有一个原因:九头虫不是他二哥蛟魔王。

当年七妖结拜,悟空在末,他没有九弟九头虫,没有八弟八岐蛇。只是九头虫和蛟魔王很多魔幻巧合,有读者掉坑里去了。

真个漂亮呀,小时都被猴子坑了

【1】九头虫和蛟魔王的"纠缠"

①名字和地盘都相似

虎为大虫,蛇为长虫。人们自然地认为九头虫是九头蛇。又传,蛇大则化蛟。九头虫和蛟魔王也都是生活在水域的妖精。

古代神话中,各种奇异蛇妖太多,大禹治水时就斩杀了三条蛇妖/神: 相柳、化蛇和鸣蛇。其中相柳即为"九头人面蛇身"。

物象上,蛇妖多作恶,蛟常以水作乱。九头虫和蛟魔王扯上关系也是自然的。

②牛魔王和九头虫相熟

原著第六十回,老牛初战悟空。仗打了一半,老牛丢下蒙圈的悟空去碧波潭赴宴去了。老牛先回摩云洞换衣服,又跟玉面狐狸交代一番才去的。牛魔王和碧波潭的关系不一般。

九头虫是碧波潭龙王的入赘女婿。老迈昏庸的龙王放弃了小白龙,招这么一个丑八怪为婿,想必有所依仗。物以类聚,牛魔王自然和九头虫相熟。难道九头虫就是蛟魔王吗?

③悟空放走九头虫

九头虫被哮天犬咬掉一个脑袋,二郎神、悟空和八戒在场,九头虫根本跑不掉。悟空却说"穷寇莫追,料想他也活不成了。"就这样,九头虫往北海方向逃去。

如果咬掉一个脑袋就活不成,他长另外八个脑袋干嘛?为了多吃饭?很明显,悟空是故意放走九头虫。至于原因,暂不表。

九头虫,看名字就像蛇蛟一类,与牛魔王交好,后被悟空故意放走。人们很容易想到牛魔王和悟空的结拜兄弟蛟魔王。

看起来像,但不代表是真相。

【2】九头虫不是蛟魔王或鹏魔王

先看原著描述:

毛羽铺锦,团身结絮。方圆有丈二规模,长短似鼋鼍样致。两只脚尖利如钩,九个头攒环一处。展开翅极善飞扬,纵大鹏无他力气;发起声远振天涯,比仙鹤还能高唳。眼多闪灼幌金光,气傲不同凡鸟类。

——西游记第六十三回

原著说,九头虫生毛羽锦翎,脚带利钩,善飞翔,并以大鹏对比力量,以仙鹤对比叫声,最后提到九头虫"气傲不同凡鸟类"。

很明显,吴承恩把九头虫定位为鸟类。而蛟魔王则属于水域妖精,归属龙族。

新问题来了,九头虫是不是悟空的三哥鹏魔王呢?非也,原著说了"纵大鹏无他力气"。

吴承恩以大鹏和九头虫比较,就说明九头虫并不是大鹏一族,而且很可能是比大鹏更为高级的物种。那它到底是个甚物?

结论: 九头虫不是悟空二哥蛟魔王,也不是悟空三哥鹏魔王,那么他是谁?

小白龙和九头虫,谁和公主更般配?

【3】九头虫的身份

①"气傲不同凡鸟类"

这话并不是说"气质不同于普通鸟"。真正断句为"气傲不同,凡鸟类"。意思是,九头虫气质高贵,属于"凡鸟"。

凤,神鸟。从鸟,凡声。

——许慎《说文解字》

"凡鸟"即指凤凰。"鳳"字拆开就是"凡鸟"(见篆文)。红楼梦有句"凡鸟偏从末世来",这句话就是用来隐喻王熙凤的。

西游记里,禽以凤凰为长,凤凰得交合之气,又育孔雀和大鹏。

吴承恩说,九头虫是凤凰家族背景(凡鸟类)。这就是作者以大鹏和九头虫比较的原因。可见,驸马爷九头虫当有凤凰血脉。

(二郎神即取金弓,安上银弹,扯满弓,往上就打。

——西游记第六十三回

这是原著里二郎神引金弓射九头虫的情节。当年二郎神也是这么对付凤凰的。

②"长短似鼋鼍样致"

原著描述九头虫的身高体貌,说九头虫兼有鸟类和鼋鼍的特征。

鼋鼍(yuán tuó),在中国神话里指巨鳖和猪婆龙(扬子鳄)一类。西游记里类似鼋鼍的生灵不少见,黑水河的妖精鼍龙(泾河龙王的九子),通天河的老鼋(老鳖精)。

凡鸟类和鼋鼍样,这两个细节可以推断,九头虫或为凤凰家族和龙族合作生下的产物。

(八戒)哥啊!我自为人,也不曾见这等个恶物!是甚血气生此禽兽也?

———西游记第六十三回

要说见识,悟空可比不了猪八戒。八戒如此感叹,可见九头虫的来历很神秘。悟空和二郎神都看出了门道,所以才放走九头虫。

再说九头虫逃往北海方向,那里住着元始天尊。事儿已解决,悟空自然也就算了。

③"九头"之说

……有山名曰北极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

——山海经·大荒北经

九凤,在古代神话中以九头鸟形象出现的神鸟,最早源于楚人的神鸟九凤。这也呼应了前面说的"气傲不同,凡鸟类"。

至于,哮天犬咬掉九头虫一个脑袋,这情节借用了"鬼车鸟"形象。

鬼车鸟,相传此鸟昔有十首,能收人魂,一首为犬所噬。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小编结语

蛟魔王在西游记里没有存在感。蛟乃江河水域之首,蛟魔王当归四海龙王管辖。龙族在西游记里被打压,蛟魔王也谈不上什么背景。

九头虫并不是悟空的二哥蛟魔王,也不是他三哥鹏魔王。八戒曾纵横天界,见到九头虫极为震惊,悟空又怎么可能认识呢?

由原著细节可推,九头虫或为凤凰家族和龙族的杂交后代。吴承恩又借用山海经九凤形象,参考了志怪小说"鬼车鸟"的传说。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如此怪异的九头鸟。

中原称楚人为"南蛮",称楚人语言为"鴃舌",楚人的图腾九凤也被贬为"鬼车鸟"。西游记天马行空,但也有迹可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