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为什么没有被评为古典四大名著?
道理很简单,真正看过封神演义原著的就会知道,封神演义水平差得远了,以文笔论说这篇小说是二流水准都是抬举封神了,以四大名著为一流,那么如金瓶梅、儒林外史可谓准一流,镜花缘、东周列国为二流,封神的文笔就是三流是水准。
封神的影响力很大,但影响力不代表水准仅仅就神魔小说来说,《封神演义》影响力仅次于《西游记》,全书以富于神话色彩的描写表现了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而书中的很多人物,如纣王、武王、姜子牙、哪吒等等在封神演义成书之前就已经大名鼎鼎,这部书把众多神仙糅杂在一起,虽然写作水准并不成功,但的确开创了新的流派,这点影响力的确很大。
然而仔细去读《封神演义》,这书只能说文笔整体上流畅,却远谈不上风趣与幽默,而叙事上面又总是平铺直叙,固然无过,却也无功。同时语言过于书面化,我寻思你都写神魔小说了,还装得那么正经作甚?这样的结果就是,小说作为通俗文学,读者很大程度要看一个趣味,封神完全没有。
很多没看过《封神演义》原著只看电视剧的,会以为法宝繁多,想象力丰富。但时间上电视剧是简化了封神的不少法宝了,单就封神原著而言,封神的很多法宝就像是报菜名,过于繁多,到了过犹不及的地步:
罗宣见子牙众门人,不分好歹,一拥而上,抵挡不住,忙把二百六十骨节摇动,现出三头六臂,一手执照天印,一手执五龙轮,一手执万鸦壶,一手执万里起云烟,双手使飞烟剑。
罗宣这里一次出现五种法宝,但是它们既远离人的生活,很难让人有直观联想,同时作用又都是放火,雷同程度极高,完全没有区分度。同样是数目繁多的法宝,留给人的印象比之平顶山章节堪称天差地远。
反观西游记平顶山场景,同样是出场了五件法宝,紫金葫芦、羊脂玉净瓶、七星剑、芭蕉扇、幌金绳,其中葫芦和净瓶是老君乘药的,而且需要需要叫名字,等对方答应了才可以吸,这一瞬间就给了人深刻印象,在现代网络上还有了“我叫你一声你敢答应吗”的名场面。
其他法宝中,幌金绳是老君的腰带,芭蕉扇是老君的扇火扇子,唯有七星剑被老君用于炼魔,生活用品占据五分之四,读来自然颇为亲切。
情节重复,水字数嫌疑极众看过封神原著的朋友都知道,封神作者很喜欢安排摆阵情节,摆阵是没问题,但问题是拿摆阵水字数就有问题了,印象里早年间网文届的小说很多都有水字数的桥段,就是把一段没什么意义的文字重复写几遍,例如表示无语,就会写“汗!”“汗汗汗!”“汗汗汗汗汗!”“成吉思汗!”。而封神演义虽然还没有这么没水准,但也好不了多少,最典型的就是十绝阵,破阵的时候全部是一个套路,一个杂兵祭阵,随后派一名高手去破阵,这个套路在十绝阵整整写了十次。而说实话十绝阵的那十天君有几个能让人去记住姓名的?
十绝阵
同时封神的套路太统一了,《封神演义》阻碍周军方的角色的出手,几乎清一色或为申公豹说动,或为同门出气。而斗法风格也千篇一律,往往是商军一方布阵赢了几场,等周方对症下药地出手破阵,而后继续前进。
人物刻画太差细细的去想封神里性格鲜明的人物,算来算去,哪吒大概算一个,但封神的哪吒整个一个熊孩子加官二代,十分的不讨喜,闻仲大概也算一个,一个比较愚忠的忠臣形象。再去找形象塑造鲜明的人物,找不到了。
大多数人物的性格都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昆仑十二上仙就是满口天命、上阵论道,除了名字有所不同,其他根本不存在任何区分度。截教中人则全部是自恃强大、目中无人,然后挨揍后气急败坏,基本全部是一个模板。
有人说妲己这种阴狠毒辣的妖妃不算经典吗,但问题是在书内她与胡喜媚、王美人也并无多少区分度;而作为书胆的姜子牙,在原著中更多的是懦弱无能。
可以说《封神演义》一书对于人物的塑造实在太差。
反观西游记,取经四人组不说,这是主角,其他的各路妖王,青牛、牛魔王、黄眉、蝎子精、红孩儿哪个不曾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西游记的中单独一个妖王往往也能拿出来轻易的进行二次创作,根据背景搞出新的故事性,而封神却很难,道理很简单,封神的那一大堆神仙根本就没有任何区分度。
赞诗抄袭西游封神演义在赞诗抄袭西游记方面也是一个问题,例如通天教主的赞诗抄袭孙悟空闹天宫,鸿钧道人出场描写抄袭孙悟空,准提道人的赞诗抄袭赤脚大仙,接引道人的赞诗抄袭菩提祖师,万仙阵抄袭百目魔君的金光阵,通天和准提的打斗抄袭通天河阴魔。如此如此,比比皆是。一部大面积抄袭的作品,自然让人看不上了。
《封神演义》为什么没有被评为古典四大名著?
只讲一点,也许不对。文学,首先是语言的艺术。名著,不说别的,至少在语言上堪称典范。四大名著,每一部语言都很精美,尤其是《红楼梦》,那语言,简直是神了!再看看《封神演义》,虽然故事十分曲折,想象也十分丰富,虽然所写缺乏材料历史的真实,但这不是历史,且带有神魔风格,又是小说,所以没有历史真实的要求。问题是一读《封神演义》,就显得语言一般,根本够不上数一数二的名著的范。读起来就像一本通俗小说!读《红楼梦》,人的思维就像进人了荆棘丛,思维的僵绳被立体拉住,必须边读边思考,不断捋顺,否则,既读不出味,也难以继续读下去。而读《封神演义》,几乎不需要动什么脑筋,就像放坝水一样,很快就读完了,回忆起来,唯余故事情节片断。没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趣味,也没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所以,个人觉得《封神演义》还不能进入古代名著!够不上名著那个档次!
《封神演义》为什么没有被评为古典四大名著?
这个提问,只要多看几遍《西游》和《封神》这两本原著,答案自在其中。〇①,首先应指出,所谓的四大名著,并不是由哪个名家提出,然后由国家相关部门公开发布的,四大名著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关于四大名著的形成有多种说法。据说原来是八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三言二拍》(冯梦龙和凌濛初著),《聊斋志異》。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演变成现在的四大名著。〇②,那么在两部神话小说中,为什么人们选了《西游记》而不看好《封神演义》呢?凡看过这两本书而不了解历史真相的人,几乎都认为《封神演义》是《西游记》的前传!其实正好相反!《西游记》出版问世多年后,《封神演义》才出版!((西游出版在先,封神出版在后。我在小学四年时就看完了父亲借别人的竖排版的《封神演义》。过春节时哥哥从外地读书放假回来,我问哥哥,《西游记》是不是按着《封神演义》的思路写的?哥哥说,正好相反,《西游》出版在先,《封神》出版在后!开革开放后,我买了新版《封神演义》又看了几遍,终于发现,《封神演义》以武五伐纣为历史背景,书中演绎的封神大战中的人物,如太上老君,杨戬,哪吒,慈航道人,太乙真人,二十八宿星官,燃灯道人,大鹏金翅鸟等等,都是在《西游记》中首先出现的!!只读《封神演义》而不查历史,使我们误认为《封神演义》是《西游记》的前传!当了解真相后,不难发现《封神演义》中的很多人物和内容都是逆向抄袭了《西游记》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而虚构的。而这也正是此书不能选为四大名著的根本原因!
《封神演义》为什么没有被评为古典四大名著?
说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您就知道《封神演义》为什么无法入选四大名著了。
明朝嘉靖时期的大才子王世贞,化名兰陵笑笑生写了一部小说。没错,就是金瓶梅。
《金瓶梅》一问世,就因为精湛的文笔,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情节而大受欢迎。街头巷尾,酒楼茶肆,人人都在谈论。
有一个太监听说了《金瓶梅》的大名,就附庸风雅地读了起来。
这太监看过之后,憋得难受,又发泄不出去,一怒之下把书撕了。
可他还不解气,于是就告到了嘉靖皇帝那里。
说此书内容诲淫诲盗,毁我大明民智,不禁此书我大明将国之不国。写书的王世贞其心险恶,当诛灭九族。
嘉靖皇帝也听说王世贞写了一本书,很受欢迎。此时听太监说这书如何大逆不道,就引发了好奇心。就下了一道圣旨:王爱卿,听说你写了一本书很有意思,明天上朝时带一本给朕看看。
王世贞接到圣旨,急得一绺一绺薅头发。《金瓶梅》当然没有大逆不道的内容,可里面的东西又实在不适合给嘉靖皇帝看。
万一嘉靖皇帝看兴奋后,搞出什么幺蛾子来,自己的一世清名就全毁了。
正急得发愁时,王世贞猛然看到书房中有一本《西游记》,就有了主意。
皇帝不知道我写的是什么书。他又喜好道家,我不如连夜写一部道家的神话小说交上去。肯定万无一失。
于是,王世贞把自己家中所有神话传说的书籍找了出来。东抄一段,西抄一段,一夜之间拼凑出一部《封神演义》。
嘉靖皇帝看了书后,觉得这书没有传闻得那么好。文笔也不怎么样,有的地方甚至前言不搭后语。唯一精彩的就是邓禅玉和土行孙洞房花烛夜那段。可就那么点内容,实在算不上诲淫诲盗,更不可能影响民智。
于是,嘉靖皇帝就重重惩罚了告状的太监,放过了王世贞。
这个故事出自晚清学者蒋瑞藻的《小说枝谈》。
故事的内容当然是虚构的,但却说明了《封神演义》无法入选四大名著的根本原因——抄和糙。
抄《封神演义》大量地抄袭《西游记》和其他神话小说。
记住,是抄袭,不是借鉴。
比如形容孙悟空的词——
混元体正合先天,万劫千番只自然。渺渺无为浑太乙,如如不动号初玄。
就被拿去形容通天教主。只是把渺渺无为浑太乙改成了渺渺无为传大法。
感情,堂堂的通天教主竟然是只猴子。
抄也就算了,还抄得错误百出。
比如《西游记》中,有一段说唐僧赶路赶到天晚。
原文是这么写的“夕照沉西,处处山林喧鸟雀。”
《封神演义》原封不动的,把这段用到了闻太师清晨赶路的段落上。
夕阳用到了清晨,和小学生写的一轮明月映朝阳有得一拼。
糙《封神》的文笔一般,而且有大量bug存在。
最典型的就是人死后却没有封神。
比如彩云仙子、高明、高觉。
前面明明写了他们战死后,灵魂进了封神台,结果封神时这几个人却不见了。
可能是写着,写着,作者把这些人给忘了。
这样一本又抄又糙的小说,虽然内容很精彩,却也实在没有进入四大名著的资格。
《封神演义》为什么没有被评为古典四大名著?
说一下个人的看法。
因为四大名著里面的名额有限,对神魔小说只有一个可以入选。这样就只能从《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二选一。这样《西游记》要强一些,只能是《西游记》入选。
说《西游记》比《封神演义》要强些,具体表现在思想内容、神话及迷信色彩、故事情节构建、人物形象等几个方面。因为这是个大问题,我就不全部说了,只就两部书的主要人物形象说一下,很明显是《西游记》好于《封神演义》。
《西游记》的主人公是孙悟空。可以说孙悟空在中国家喻户晓,连三岁小孩子都知道。并且他也还是世界文学的典型形象。
为什么人们那么喜欢孙悟空呢?因为孙悟空代表了人们的愿望,那就是神通广大,智慧无穷,火眼金睛,无往不胜。
说他的性格是天不怕,地不怕,海里也不怕。他大闹龙宫得了金箍棒,大闹地府改了生死簿,大闹天宫最后炼成了火眼金睛。然后是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达到灵山圣地,得成正果。
像孙悟空这样降妖除魔、百战百胜的形象在世界文学中少有,他像诸葛亮一样是智慧的化身,为世人所崇拜和敬仰。
说到这里就要说《封神演义》了。但是它一个主角都找不出来。你说是谁,它的主角连《西游记》的猪八戒、沙和尚、唐僧都赶不上。
我这里提三个名字,一个是姜子牙,一个是武王,一个是杨戬。你同意哪一个是主角。《封神演义》主要就是两件大事,武王伐纣,和姜子牙封神。主人公无论是武王还是姜子牙,都不能和孙悟空比。
《封神演义》没有一个响当当的主人公,所以它战胜不了《西游记》,取代不了《西游记》,而只能徘徊在四大名著之外。
《封神演义》为什么没有被评为古典四大名著?
《封神演义》没有被评选为四大名著,与四大名著评选标准、自身质量、民间影响力等多方原因有关。
第一、四大名著缘何而来,分别代表着什么地位四大名著来源于明代冯梦龙所提出的“四大奇书”,当时《红楼梦》还未写出,所以占据对等位置的是《金瓶梅》。这个时候《封神演义》也没有在四大奇书之中。
而之所以选出四本小说进行并列,是因为这四本小说分别代表着四种不同类别的最高成就,分别是:
- 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讲史小说;
- 以《水浒传》为代表的侠义小说;
- 以《西游记》为代表的神魔小说;
- 以《金瓶梅》(《红楼梦》)为代表的世情小说。
所以,《封神演义》如果想要跻身四大名著之列,和其他种类小说都没有关系,只要它的质量能超过《西游记》,它就能取代《西游记》的位置,就像《红楼梦》取代《金瓶梅》一般。
做个假设,如果《封神演义》质量超过了《水浒传》,但是并没有比《西游记》更出色,那么它依然不会位列于四大名著之中。当然,这只是假设而已,从质量来看,《封神演义》距离四大名著还是比较远的。
第二、《封神演义》的质量不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的作者据说是许仲琳,虽然有争议,但影响不大。《西游记》的作者同样有争议,都不确定。
从内容来看,它设定故事背景是武王灭商,有真正的历史记载,并且主体故事与这一背景紧密相关,用讲史的题材去写了一部神魔小说,这本身就显得比较怪异。在历史记载与故事讲述中,让读者产生了巨大的隔阂。读者很明确,《封神演义》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从人物设定来看,《封神演义》并没有很明确的主角,故事往往是跳跃性的,依次出场的各路神仙才是故事真正的主人公,即一种人物群像的描写。但《西游记》的主角很固定,师徒四人贯穿全书,故事就显得很完整、清晰。
从价值内涵来看,《封神演义》的故事以周灭商为结局,所有人物的生死封号在最初都已经固定,不论后续如何抗争都无法更改,有一种让人压抑的宿命论。而《西游记》虽然也是固定结局,但每每流露出一种打破禁锢的态势,所以故事往往会让人期待。
第三、两者民间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封神演义》因为其题材,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一些限制,虽然是有道代替无道,但终归是以臣伐君,其传播就不如《西游记》一样顺畅。这种制约不仅仅体现在两者成书之后,更是在之前的评书、话本、戏曲、杂剧等等体裁中都有很大影响。
而两者故事在现实舞台演绎的时候,受制于道具、场地等等影响,《西游记》的演出要比《封神演义》更容易,故事也更清晰,不论是整本剧还是折子戏都更容易吸引观众。
而从时间背景来说,发生在唐代的“西游故事”也要比发生在商周时期的“封神故事”更亲切一点。
种种因素就导致了在民间影响力上,《西游记》要远远超过《封神演义》。
从多种原因来考量,不论是自身质量还是社会环境,抑或者民间认可程度,《封神演义》在“四大名著”中的落选都是必然结果。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