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朝即将被灭亡的时候,为何没有“纠纠老秦,共赴国难”的老秦人团结护国的消息?

当年的秦人何等强悍,纠纠老秦,共赴国难何等壮怀激烈,但是在秦朝即将灭亡之际,为何没有看到老秦人团结抗击起义军的消息。即使因为暴政问不太得民心,但是此时关乎秦人的存亡问题,再怎么说也是要站出来奋战的呀?

说得不客气一点,所谓的“纠纠老秦,共赴国难”仅仅存在于孙皓晖《大秦帝国》小说的幻想当中,现实是历史上根本没有“老秦人”这个概念,任何先秦、秦汉的史书都没有“老秦人”这个称呼,更重要的是,秦人由于优越的地缘环境,在亡国前也根本谈不上遇到过所谓的国难,函谷关是被打进去过,但秦国从来没有遭遇过咸阳围攻战,像齐国、赵国、燕国、魏国、楚国在真正亡国前国都都被攻下过,这才叫国难,如果秦国能喊什么“纠纠老秦,共赴国难”,那山东六国表示我们赴国难的多了去了。

大秦帝国

自商鞅开始秦国定下的军国主义制度,崇尚军功,平民百姓以军功获取地位,但注意,商鞅的目的不是给平民百姓上升的阶梯,而是让这些人效死力,最大的限度地去压榨他们,商鞅认为“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赏,则死。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强,强必王。”以刑罚让怯弱的百姓勇敢,以赏赐让勇敢的百姓为赏赐而战死,一茬茬的割韭菜,自然大秦就强盛了。

当然,不管商鞅怎么想的,至少在战争时代的确是给了平民一定上升阶梯。这些利益暂时掩盖了矛盾。

但事实上跟我国历史上所有制度一样,很多东西最得利的都不是平民,在秦国统治后期,豪强或者说军功贵族阶级势力也开始做大,“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小民们除了被秦国的严刑峻法压榨之外,还要受到豪强们的盘剥。而到了天下一统,战事相对减少,奖励机制也就掩盖不住矛盾了。

奖励机制不足用后,秦国的严刑峻法、过度的徭役、兵役,带来的结果是“秦父兄苦其主久矣”,多年矛盾的大爆发。

早在西进灭秦战役启动前,当时项羽因为家族仇恨,十分痛恨秦国,所以主动请缨要去西进,但是诸将都劝告怀王说,项羽这人残暴,所过无不残灭,让他去会坏了事儿,让一位宽仁长者西进,告喻秦国父老,而秦国父老们苦恼秦国已经很久了,只要我军不侵扰百姓,一定能跟成功破秦。

最后,众将一致推举了刘邦。

而刘邦在经历了前期的艰苦战斗之后,打到了宛城,刘邦围攻宛城,秦国的南阳守准备自杀,但他的幕僚陈恢提议不要急着死,于是陈恢出城见刘邦向他陈说利害,他告诉刘邦,宛城作为一座大城,人口众多、物资丰富,你就是强攻下来也必然死伤惨重,但如果肯接受我们的归降,封我们的太守为侯,那么往西一定畅行无阻。

刘邦答应了,而刘邦接收秦国太守投降并且给他们封侯的讯息显然是有用的,之后刘邦向西,一直打到武关之前,都没有遇见什么大战事,所过“无不下者”,大片的秦国城市倒向刘邦。

刘邦

刘邦攻入武关之后,所过不许兵将劫掠,随后在蓝田南大破秦军,接连追击,连破秦军,新任的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率众投降。

而刘邦接受了秦王的投降之后,留了秦王性命不杀,同时对咸阳的金银财宝分文不取,并和秦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了严苛的秦法,“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不干扰曾经秦国百姓的生活,而刘邦入关以来不许兵将劫掠的举动,显然是证明了他很有诚意,不是嘴上说说。而随后刘邦拒绝了秦地百姓进献的酒肉,表示仓库里的积蓄足够用了,不需要耗费百姓的物资。

这样的结果就是“秦人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而最后刘邦有底气定都在秦地关中,便是有底气秦人不会造反。

其实,秦国的失败在过秦论中就总结得很好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在秦朝即将被灭亡的时候,为何没有“纠纠老秦,共赴国难”的老秦人团结护国的消息?

太多的人讲了太多的废话。

我的观点是:始皇帝眼光太远,也太自信导致的。

理由一:伐岭南派出精锐,并且命令不得撤回,跟司马错伐巴蜀守巴蜀同理 但是太过霸气,失了精锐。

理由二:改革进度太快,无论是车同轨还是文同书等等,严重刺激了各国的旧势力。

理由三:郡县制,损害了各国旧势力的根本利益,导致各地造反不断。

理由四:过于自信,以为大秦会按照他所想的方针政策执行,却不知死嬴政的威严远不如活嬴政。

理由五:对于继承者和朝中大臣的能力和心机过于自信,导致一封伪诏书诛杀了扶苏和蒙毅,自己的亲信赵高和李斯会反叛自己。

理由六:对于宗室的打压过于凶猛,导致嬴政死后,宗室无人站出来说话(孝公惠王有公子虔,武王昭王有赢疾)。

以上是嬴政的错误,以下是具体的表现。

第一,胡亥称帝来路不正,人心不服,怀疑者众多。

第二,诛杀扶苏与蒙毅,导致政治洗牌太过,政局动荡。

第三,诛杀皇室亲族,几乎诛杀干净,结果后世再无赢士复国(由嬴政和胡亥诛杀的皇族,皇室几乎被杀的干净)

第四,赵高掌权,清洗臣工(嬴政杀人不少,杀臣子更是不少,但皆事出有因,绝非滥杀)

第五,继位者与掌权者皆是只玩政治,却无实际才能,使得整个咸阳人人自危,无人理事。

第六,为将者昏庸无能(章邯在始皇帝时期只是个类似于侍卫长级别),碰到项羽这个战神级别,必败。

第七,老秦人皆被分派各地,秦人之少,已无战力(主力去了岭南和河套)

故此,若有明君,国若昌盛只需二十年则可真正一统,然继位者胡亥昏庸无能,掌权者赵高只会权术,李斯属于遇明君为千古能臣,遇昏君则为弄臣。这三架马车把秦国带崩了。

宣太后时期的三架马车为宣太后,魏冉 白起使得秦国蒸蒸日上,这差距!!!

在秦朝即将被灭亡的时候,为何没有“纠纠老秦,共赴国难”的老秦人团结护国的消息?

在秦朝灭亡时,当然有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一战老秦人打的相当漂亮。这二位英雄的名字叫做李必骆甲,当时大破楚军,大破项羽,杀的项羽不敢西面,为大汉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是刘邦由衰转胜的转折点

在秦朝即将被灭亡的时候,为何没有“纠纠老秦,共赴国难”的老秦人团结护国的消息?

分析这个问题,得从朱元璋的一句诗说起——一片烂番茄臭鸡蛋飞来,说秦国秦朝的事情,你扯到朱八八?!且慢,听谈古论金细细道来。

明太祖朱元璋赐酒给户部尚书茹太素的时候说过:

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

所谓老秦人在秦国秦朝的待遇也是如此。

首先,正如刘三解老师指出,《大秦帝国》中所谓“纠纠老秦,共赴国难”的老秦人本身就是一个伪概念,在子虚乌有的基础上讨论问题都是空中楼阁。

退一万步,即使有所谓相对处于统治部族核心地位的老秦人(比如秦穆公去世时候殉葬的三良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子车针虎等),在商鞅化韩非化的过程中早已经泯然众人矣。

金杯就是军功爵赏,白刃就是严刑峻法,秦法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但是军功爵制度使得大家多少还是有一些奔头,随着六王毕、四海一,再无以前那样比较多的功爵田宅可赐,商鞅激励惩罚模式也就天然走到了自己的尽头。

对严刑峻法的恐惧厌恶远远超过了军功爵利益带来的期盼和希望,秦人对秦朝秦国也充满不满,因而团结护国?不存在的!

秦人骁勇善战酷爱立功的特性,后来被刘邦充分利用,成为他与项羽作战争天下时候的有生力量——弘农杨氏发家的重要人物赤泉侯杨喜,就是秦人,在刘邦军中担任骑兵将领,因为参与斩杀西楚霸王项羽而得封爵——而推考其缘起,秦人能够认同刘邦,是因为刘邦约法三章的宽俭和不欲费人的厚重,赢得了秦人的人心。

在秦朝即将被灭亡的时候,为何没有“纠纠老秦,共赴国难”的老秦人团结护国的消息?

因为秦始皇对不起老秦人,没有维护老秦人的整体利益!

没有兑现,起码是没有完全兑现军功承诺!

秦始皇,保证了六国民众以及贵族土地所有权,财产安全权,秦国只是夺取了政权!

是什么原因?现在不可而知,是秦始皇的阶级感情还是为了降低六国抵抗力度?

据现在出土的秦简,有一部分是当时前线士兵写给家里的家书,发现秦始皇严禁前线士兵劫掠民众,必须公平贸易,而秦军兵甲粮食,很大程度是自备的,负担很重,很多士兵负债累累,期望军功回报,偿还欠债,并且改善生活!

如果要完全兑现军功,必须夺取六国贵族以及地主的财产及土地分给士兵!

简单的说,必须要打土豪分田地,不然没钱!

所以秦始皇肯定跳票了,他辜负了老秦人!

当时的情况,全民服兵役,兵就是民!

秦人 最大的牺牲承担了最重的责任,到头来却和六国民众一律平等,因为,沉重的兵役,劳役,纷纷破产,还不如六国民众!

作为秦国根本的主体民众,已经与秦国朝廷离心离德了。

在秦朝即将被灭亡的时候,为何没有“纠纠老秦,共赴国难”的老秦人团结护国的消息?

秦朝的前身是战国时期的秦国,秦国成立于公元前770年,以秦襄公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开始算起,到公元前207年刘邦进入关中,逼降了秦王子婴,秦朝才算正式灭亡,与此同时,农民起义军领袖项羽在巨鹿一战消灭了秦军主力,秦朝从朝廷和军队全部消散,而秦朝的灭亡离秦始皇统一天下只有15年,离秦国立国有563年。

秦国最辉煌的时刻就是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平定天下,自此,华夏归于真正的一统,然而仅仅15年,秦朝就灭亡了,这离秦始皇去世也不过三年时间,那么,15年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统一六国的秦军去了哪里?支持秦国统一天下的秦人去了哪里?

秦朝的前身是秦国,秦国的核心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秦军,二是秦国宗室、贵族、官吏等统治阶层,三是秦人百姓。秦国的这三个部分是用军功爵位制和秦法牢牢捆绑在一起的,需要注意说明一点的是,秦国没有所谓的老秦人,也没有“纠纠老秦、共赴国难”的说法,所谓的老秦人团结一致,这是《大秦帝国》这本小说中的说法。

秦始皇剧照

军功爵位制激励着秦人依靠战功和种地获取爵位,使得秦人只有两件事可做,就是打仗和种地,秦法让秦人在法律制度的约束之下从事各种工作,秦人在常年的实践中,习惯了秦国的军功爵位制和秦法。

所谓的秦人其实是指秦国传统土地上所生活的人,包括关中、汉中、巴、蜀这四个地方的人,在秦国不断的扩张中,原来的楚人、赵人、韩人、魏人都成了秦人,但这里真正对秦国有归属感的秦人还是指关中、汉中、巴、蜀这四个地方的人,这是秦国的核心。

一、秦军去了哪里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整个天下归秦,这个时候的秦军有百万之多,秦军主要分成五个部分:

1、以蒙恬为统帅的北方长城军团。

秦国将领

公元前215年~前213年,秦始皇命令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攻打北方的匈奴,蒙恬先是率军肃清了河套地区的匈奴人,然后出关将匈奴人赶到七百里之外的蒙古高原上,之后蒙恬就率领这30万人在北方守卫过境,同时还派人修建了长城,建立了防御阵地,以防备匈奴人的偷袭。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蒙恬被赵高、胡亥、李斯等人合谋下诏逼死,副将王离担任了长城军团的主将,一年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掀起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大潮,王离军团也被抽调到中原进行平叛,根据《史记》的记载,王离在成阳被刘邦打败。

《史记 高祖本纪》: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乃道砀至成阳,与杠里秦军夹壁,破二军。楚军出兵击王离,大破之。

之后,秦将王离与章邯一起合兵围攻巨鹿城,王离负责围城,章邯在王离军的西南方驻扎,为王离提供粮草,结果项羽在巨鹿之战出人意料地先切断了秦军的补给,导致王离军粮食短缺,然后重挫王离军队,其他反秦义军见到秦军不行了,纷纷出兵攻打,王离的长城军团在反秦联军的围殴之下全军覆没, 主将王离被俘虏了。

秦兵

长城军团就这样覆灭了,这是秦国的一支主力军队,参与过打击匈奴人的战争,最终被项羽联合反秦义军一起消灭了

2、以赵佗为首的南方百越军团。

秦始皇百征百越的战争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大将屠睢率领50万秦军兵分五路分别攻打百越之战,但是这一次失败,因为百越人的游击战,秦军损失惨重,第二次是大将任嚣和赵佗率领新补充的秦军和原来屠睢时期的手下秦军合计50万人,征服了百越,并在当时设置了郡县。

秦末天下大乱时,任嚣和赵佗不愿意救援秦朝,只想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再加上路途遥远,信息滞后,这50万秦兵和几十万秦朝移民都留在了百越之地,再也没有回过中原,刘邦建立汉朝后,赵佗名义上臣服了刘备,但实际上还是割据一方的诸侯,并且对于汉朝是时叛时降,直到汉武帝时期,才灭亡了南越国,正式将岭南纳入汉土,可这时候都是汉朝了。

秦末农民起义地图

3、以章邯为首的囚徒军团。

秦末农民起义时,秦朝中央朝廷反应迟钝,直到陈胜的部将周文率领数十万军队打进了函谷关,秦二世才紧张起来,少府章邯建议征发骊山囚徒组成军队,这就是秦末的囚徒军团,这是一支特殊的军队,起初以囚徒为主,并且还有部分都城的卫戍部队+临时征召的关中子弟,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囚徒数量越来越少,关中子弟越来越多,甚至超过了囚徒数量,所以严格来说,到巨鹿之战时,章邯手下这支军队实际主要是由秦人组成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於是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其後公卿希得朝见,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毋已。

这话的意思是说:于是秦二世常常居住在宫中,和赵高决断各种政务。从此以后公卿大臣很少有朝见(秦二世)的机会,盗贼越来越多,关中士卒被调发向东去攻打盗贼的一批接一批

秦将章邯

这里的关中士卒是哪里来的?是征发的秦人子弟,包括关中、汉中、巴、蜀这四个地方的秦人,这是秦国的核心,秦国的战争机器动员起来之后,实力还是强大的,当时虽然天下反秦,但主要是原六国的人,原秦国的秦人基本上没有反秦的。

但是,章邯的20万大军在巨鹿之战后投降了项羽,项羽担心这些秦人会反叛,于是坑杀了20万人,这支军队就覆灭了

4、秦朝都城卫戍部队。

根据史记的记载,刘邦多次与一个叫赵贲的秦军将领作战,这个赵贲率领的秦军是一支特殊的部队,不属于以上三支部队,也不属于秦朝的郡县兵,而更像是都城卫戍部队,因为赵贲是主动率军出函谷关攻打刘邦的,最终刘邦击败了赵贲,打进了关中,并且逼降了秦王子婴。

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秦朝的都城卫戍部队是被刘邦打败了,一部分被杀,更多的人加入了刘邦的军队,比如后来刘邦组建骑兵部队时,众人都推荐原来的秦将李必与骆甲,但两人推辞说自己是秦人,担心不能服众,于是刘邦任命灌婴为主将,李必和骆甲为副将,才组建了骑兵部队,这支部队绝大多数都是原来的秦兵,号称郎中骑兵,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立了不少功劳。

5、秦朝各地的郡县兵。

陈胜、吴广起义后,首当其冲的就是秦朝的郡县,各地的郡县大多被农民军攻破,郡县兵要么被杀,要么投降起义军,要么摇身一变就变成了反秦义军,比如秦朝的会稽郡守殷通就想自己起兵反秦,结果被项梁和项羽所杀。

殷通还说大江以西全部造反了,这个造反不仅包括农民起义军,还包括了原来的秦朝地方官吏带口头上郡县兵反秦,秦朝各地的郡县兵都淹没在战争中。

陈胜吴广起义

二、秦国宗室、官吏去了哪里

先说秦国宗室,大部分被杀,小部分逃走。秦二世胡亥上台后,首先就是把自己的兄弟姐妹全杀了,连女性姐妹也不放过,秦始皇的儿子全部被杀,秦国的其他宗室,比如子婴,后来被项羽所杀,不仅仅是子婴,项羽是不会放过秦国宗室的,只要他知道,肯定会被杀,如果有宗室在刘邦或者项羽进入关中前逃走了,那才有可能活下来。

再说说秦国的官吏,一部分被秦二世、赵高害死,一部分在战争中被杀,还有一部分则投降了反秦义军,各为其主。比如蒙恬、蒙毅兄弟被赵高、胡亥逼死,冯劫和冯去疾被逼自杀,李斯也被赵高逼死,至于赵高指鹿为马,同样杀了很多官吏。

再比如前面讲到的会稽郡守殷通被项羽所杀,在巨鹿之战被俘虏的王离大概率也是被项羽所杀,还有秦将苏角在战争中被杀,秦将涉间引火自焚,李斯的儿子李由被刘邦手下的曹参所杀。

刘邦与项羽楚汉之争

章邯、董翳、司马欣三将先是投靠了项羽,被封为三秦王,后来刘邦还定三秦,章邯战败自杀,、董翳投靠了刘邦,司马欣自杀而死。

三、秦人百姓去了哪里

秦人百姓大多数投靠了刘邦。秦朝的核心关中、汉中、巴、蜀之地,就是后来刘邦的核心地区,刘邦初进咸阳约法三章,赢得关中民心,后来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巴、蜀,这就是秦人聚集区,刘邦以此为后方基地,还定三秦攻取了汉中,然后当年秦国的核心地区就全部成为刘邦的核心地区,所有的秦人基本上都投靠了刘邦,成为汉人,所以说汉承秦制,其实秦人也变成了汉人,一脉相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