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有哪些历史错误?
《康熙王朝》改编于二月河的小说《康熙大帝》,其实也是打着历史剧旗号的戏说剧,加上本剧编剧朱苏进的水准(看过新三国应该都见识过),本剧历史错误极多,我就从几个方面来回答。
一、人物关系孝庄和苏麻喇姑
孝庄太后和苏麻喇姑这个大家都知道,这两位在历史上是同龄人,是孝庄太后还未出嫁时就带着的婢女,而在剧中直接给苏麻喇姑降了两个辈分,成了到了顺治十八年才带入皇宫的,还和康熙关系暧昧。
索额图和赫舍里
在剧里赫舍里是索额图的女儿,然而在历史上她是噶布喇之女,噶布喇是索额图的大哥,也就是说赫舍里是索额图的侄女,而且历史上索额图只是索尼的第三子,剧中好像是长子似的。
圣祖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辅政大臣、一等大臣索尼孙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女。
另外,赫舍里的第一个儿子也非胤礽,而是承祜,四岁时夭折了。
姚启圣和施琅
在剧中,施琅曾是姚启圣的弟子,因不听教化被姚启圣逐出师门才弃文学武,然而历史上施琅出生于1621年,姚启圣则出生1624年,施琅比姚启圣还要大上三岁,虽然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年级大,但绝非剧中这个样子。
图海和周培公
图海在历史上才是平定三藩之乱的主帅,周培公只是图海麾下的一个谋臣,主要功绩是劝降王辅臣。剧中大大夸大了周培公的作用,甚至给人感觉没有周培公,康熙就玩完了,图海在剧中也成了周培公的副手。这完全是朱编的自我发挥,在二月河的小说中周培公的作用也没那么重要。
二、台词的历史知识严重不及格这个又是主编的锅,剧中台词历史常识错误比比皆是,简要举几个例子:
1、杨起隆假冒朱三太子去见三藩,他手持天潢玉牒,天潢玉牒上写着“朱慈炯出生于崇祯二十一年”,杨起隆固然是假货,但吴三桂却说这个天潢玉牒是真的,可是我们都知道崇祯在崇祯十七年就上吊死了,还能在四年后写下这段话?莫不是诈尸?吴三桂应该大喝一声:“一派胡言,崇祯皇帝在崇祯十七年已然殉国,你却出生于崇祯二十一年,莫不是哪吒转世?”
二、先帝皇太极与吴三桂歃血为盟
孝庄和吴应熊闲聊时曾说:“当年吴三桂在顺清和抗清举棋不定时,先帝皇太极与吴三桂杀马为盟,相约永不相负,并力排众议,封他为平西王”。那啥,吴三桂降清时,皇太极都死了快一年了,封他为平西王的是多尔衮不是皇太极。
三、五百年前,铁木真沿着这条道打进北京,使大宋失去半壁江山
这是剧中康熙帝亲征葛尔丹时说的,这段话有两处错误,第一、终大宋一朝三百多年就没控制过北京(那时叫燕京);第二、使大宋失去半壁江山是靖康之变,是女真人,不是蒙古人。
三、人物年龄问题几乎所有主角都有这方面问题,苏麻喇姑、施琅、姚启圣的前面已经说过,再举几个例子:
胤禔和胤礽:这两位在平台篇已经是成年人了,一个曾与施琅交战,一开始取胜,后来贪功冒进,吃了败仗,还要地方官给他背黑锅。一个陪康熙祭朱元璋。然而胤禔生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胤礽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平台是在二十二年(1683年),两位阿哥一个十岁,一个八岁,却能领兵作战,参与祭祀,真是神童啊。
索额图和明珠:索额图死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明珠死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剧中让这两位多续命十几年,双双出现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千叟宴上,继崇祯二十一年后的又一起借尸还魂?
李光地:历史上李光地出生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比康熙帝还要大上12岁,剧中却和康熙女儿谈起了恋爱,看起来也像比康熙晚一辈。此外,历史上弹劾明珠的是御史郭琇,也被张冠李戴到李光地身上。
尚可喜:尚可喜出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比吴三桂还要大上八岁,剧里却叫吴三桂大哥,人设也不对,尚可喜在历史上是大清忠臣,三藩之乱时与吴三桂血战到底,剧中却好像是和吴三桂一伙似的,与吴三桂聚会云南,谈论天下。
郑经:郑经死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康熙收台的前两年病逝,剧中让他续命两年,改成自刎身亡。
四、其余各种常识错误剧中孝庄太后一口一个“我孝庄”早已沦为笑柄就不说了,各种错误比比皆是,比如官员品级,朱国治云南巡抚竟然说是一品,而大同知府竟然是二品。葛尔丹的大旗写着葛字,那康熙的大旗上是不是应该写一个玄字?
总之,这剧问题太多,好在节奏紧凑,人物突出,加上几个主演演技过关,还是可以算上良剧的,可惜朱编在给新三国写剧本时,连节奏紧凑这个优点也给丢了,各种常识错误却依旧保留,于是搞出了新三国这个四不像。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有哪些历史错误?
电视剧《康熙王朝》有许多是艺术编辑的,包括书《康熙王朝》也是演义形式,信了这是历史,才真正有误。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有哪些历史错误?
电视剧是根据小说“改编”的,而小说又不是什么真实的历史,所以所谓的历史错误无从谈起,就像拿三国演义来套历史一样,肯定是“格格不入”,但是小说根本没有“篡改”历史的本意,只是艺术性和趣味性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有哪些历史错误?
《康熙王朝》在正式播放的时候确实删除了一些内容,但是并没有整部电视剧的完整性和剧情的连贯性。
比如明珠倒台后,大阿哥曾训斥牢房的守卫,“如果再有一个虱子我就把你砍了。”而且大阿哥和明珠对朝局还有一番分析,比如太子之位等等。
还有容妃死后,康熙曾说“她是扎在朕心里的一根刺。”这一段也说明了康熙对于容妃的感情之深!这些内容都没有体现在广大观众面前。
电视剧中大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都基本符合历史,但是在个别人物和事件方面还是有出入。
虚构的历史人物
在电视剧中,容妃,魏东亭,蓝齐儿都是历史上并不存在的人物,这些人物的加入让康熙皇帝变得更加有血有肉,让她不只是个皇帝,还是个父亲,丈夫,朋友。
虚构的历史事件
在剧中围绕着康熙一生几大事件来描写,年少登基,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杀噶尔丹。
其中平三藩时期的周培公,收台时期的姚启圣这两个关键人物的作用被明显夸大,尤其是二人都被塑造成为有经天纬地之才,与历史出入较大。
总体来说,《康熙王朝》既然是艺术作品,对于一些人物和历史事件有些再加工可以理解,并不影响这部剧的经典。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有哪些历史错误?
作为一个影视剧,《康熙王朝》是不错的,很是气势磅礴。如果以影视剧的标准来看,其实《康熙王朝》的史实问题不是特别严重,因为基本的主线情节不算太离谱。但如果真的是死扣史实,那《康熙王朝》中的历史错误可就太多了,两天两夜都说不过来。
既然如此,那就挑几个比较严重的史实错误说说。
01:苏麻喇姑苏麻喇姑不叫苏麻,叫苏麻喇,原名叫苏茉儿。她也不是康熙帝的幼时玩伴,红颜知己。她最初是孝庄文皇后的侍女,陪着孝庄文皇后一起出嫁。康熙帝得天花时,外出避痘,苏麻喇姑陪在身边。康熙四十四年,以九旬高龄去世。
02:周培公周培公也不是啥擎天保驾之臣,平定察哈尔和三藩之乱也跟他没啥关系。这两件大事是谁做的呢?恰好是剧中周培公的副手,图海。周培公只是一个小小幕僚,他提出要劝降割据陕甘的王辅臣,并亲自进城游说,立下大功。
03:郑经郑经在剧中很不堪,没啥能耐还很自负,最后清军平台,他也只好自刎而死。但在历史上,郑经死于清廷平台之前,时间是1681年。清军平台时,在位的是郑经之子郑克爽。当然了,郑经也不会是自刎而死的,而是病死的。
04:噶尔丹剧中的噶尔丹战败,被大阿哥一刀捅死,死相极惨,侮辱性极强。历史上的噶尔丹虽然死得也挺惨,但并不是被大阿哥或康熙帝手刃,而是逃亡途中病死。而且噶尔丹也并不是像剧中那样,很轻易地就被康熙帝灭掉了。历史上,康熙帝三次发兵,围追堵截,但噶尔丹至死也没有被康熙帝生擒过。
05:一些历史人物是虚构的为了剧情需要,《康熙王朝》虚构了一些人物。虽然无可厚非,但对于想通过看剧去了解历史的观众来说,就有点误导的嫌疑了。比如伍次友、魏东亭、李德全、蓝齐儿等等。
至于“我孝庄”之类的低级错误就不涉及了,这种小错误小瑕疵简直不胜枚举。
当然,《康熙王朝》只是一部影视剧,不是历史书,不用强求它与史实完全一致,只要基本史实一致就可以了。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有哪些历史错误?
说一下收复台湾的这一段,大概在26集到37集,有几个比较严重的错误。
施朗降清是在郑成功在世的时候,而不是电视剧所讲的和郑经产生冲突。施朗本为郑芝龙部将,后追随郑成功抗清,1651年因战略问题与郑成功发生争执,为郑成功所不喜。1652年,因曾德事件,施朗与郑成功交恶,郑成功派兵逮捕施朗及其父亲、弟弟,后施朗逃脱,其父与弟均被杀,二人彻底交恶,施朗随后降清。也即施朗降清最早应在1652年,彼时郑成功仍然健在,郑经年仅十岁,不可能继承延平王的爵位而逼施朗反。
再者,《康熙王朝》第37集中,施朗水师攻下台湾,此时的延平王仍然是郑经,这也与历史不符。众所周知,施朗收复台湾是在1683年,而郑经于1681年已经去世,施朗收复台湾时,在位的延平王是郑经次子郑克塽,并在台湾收复之后入北京受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