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哪些破绽bug?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但是只要是小说,BUG是无法避免,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三国演义有多少破绽吧。

一、兵力问题

三国演义的兵力相对与历史是大大夸大,但同时导致了不少问题,举几个例子,比如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的兵力相当诡异,一开始自领大军二十万,进黎阳、拒袁绍,连刘岱、王忠都能给个五万:

遂唤前军刘岱、后军王忠引军五万,打着丞相旗号,去徐州攻刘备。原来刘岱旧为兖州刺史;及操取兖州,岱降于操,操用为偏将,故今差他与王忠一同领兵。操却自引大军二十万,进黎阳,拒袁绍。

可到了官渡,一下子就剩七万,还有十三万莫非是被颜良文丑灭了?毕竟和颜良交锋时,嘉靖本说“连日败者极多”。

再比如演义中蜀汉在故事中期的兵力,几乎比同时期的曹魏+东吴加起来还多,刘备在夺得汉中后,主要兵力有四处,一处是益州大军,即演义所说的两川之兵,其中包括夷陵之战送掉的七十五万大军:

遂命丞相诸葛亮保太子守两川;骠骑将军马超并弟马岱,助镇北将军魏延守汉中,以当魏兵;虎威将军赵云为后应,兼督粮草;黄权、程畿为参谋;马良、陈震掌理文书;黄忠为前部先锋;冯习、张南为副将;傅彤、张翼为中军护尉;赵融、廖淳为合后。川将数百员,并五溪番将等,共兵七十五万,择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师。

诸葛亮南征带的军队是五十万,诸葛亮南征和夷陵之战前后不到两年,蜀汉根本没有时间休养生息,恢复兵源,所以这里川兵应该是叠加的。

是日,孔明辞了后主,令蒋琬为参军,费祎为长史,董厥、樊建二人为掾史;赵云、魏延为大将,总督军马;王平、张翼为副将;并川将数十员:共起川兵五十万,前望益州进发。

一处是上庸三郡,孟达送掉的十万(下面是曹魏上庸兵力,归蜀汉时估计差不多)。

又可差使至降将孟达处,起上庸兵十万,西攻汉中:此四路也。

刘封本部兵马五万,这五万兵马被刘封一战败得仅剩百骑。

曹丕尚未准信,忽报刘封引五万兵来取襄阳,单搦孟达厮杀。

封抵敌不住,急望西川而走。晃乘势追杀。刘封部下只剩得百余骑。

以上加起来是一百四十万。

一处是荆州,关羽送掉荆州军数量不明,但刘表当年手上握有荆州兵三十万,到关羽手里,打个折也有二十万。

还有一处是南中三郡,分别是建宁、牂牁、越嶲,诸葛亮南征时,三郡各引兵五六万迎战诸葛亮,加上守城的军士,估计也有二十万之众。

却说雍闿听知孔明自统大军而来,即与高定、朱褒商议,分兵三路:高定取中路,雍闿在左,朱褒在右;三路各引兵五六万迎敌。

再加上镇守汉中、江州的兵马,保守也有十来万,结合四处兵马,蜀汉的总兵力不少于一百九十万。

直至姜维第九次北伐中原,还能凑出三十万大军:

却说姜维临兴兵,乃问廖化曰:“吾今出师,誓欲恢复中原,当先取何处?”化曰:“连年征伐,军民不宁;兼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将军强欲行难为之事,此化所以未敢专也。”维勃然大怒曰:“昔丞相六出祁山,亦为国也。吾今八次伐魏,岂为一己之私哉?今当先取洮阳。如有逆吾者必斩!”遂留廖化守汉中,自同诸将提兵三十万,径取洮阳而来。

结果搞笑的是,到蜀汉灭亡,又变回历史数据,共有户口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士卒十万二千,官吏四万。

后主拆封视之,大喜,即遣太仆蒋显赍敕令姜维早降;遣尚书郎李虎,送文簿与艾:共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仓粮四十余万,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余物在库,不及具数。择十二月初一日,君臣出降。

东吴数据也差不多,都是前期兵力夸张,到灭亡时回归历史。

二、头铁的曹休

演义中东吴兵力增长最多的一次可能就是夷陵之战,灭了刘备75万大军然后估计收编了许多,演义里夷陵之战事关东吴生死存亡,东吴前后大概也就拿出二十万兵力,结果夷陵之战后不久的石亭之战,就蹦出了七十多万大军,最合理的推测就是收编了刘备的兵:

权从之,即命朱桓为左都督,全琮为右都督,于是陆逊总率江南八十一州并荆湖之众七十余万,令朱桓在左,全琮在右。逊自居中,三路进兵。

这曹休能有多少军队?肯定没有七十万,居然敢正面和七十万大军硬碰硬,显得非常头铁。

三、年幼的曹洪、七十的赵云

在曹操和马超、韩遂的潼关之战中,曹操认为曹洪年幼,徐晃也称曹洪为小将军,那么问题就来了,演义中曹洪是在曹操起兵时就跟了曹操,时间是中平六年(189年),而潼关之战则发生于建安十六年(211年),这期间隔了22年,就算曹洪是十岁时就随曹操起兵,此时也已经32岁,无论如何也和年幼靠不上边。

曹洪失了潼关。奔见曹操。操曰:“与你十日限,如何九日失了潼关?”洪曰:“西凉军兵,百般辱骂,因见彼军懈怠,乘势赶去,不想中贼奸计。”操曰:“洪年幼躁暴,徐晃你须晓事!”晃曰:“累谏不从。当日晃在关上点粮车,比及知道,小将军已下关了。晃恐有失,连忙赶去,已中贼奸计矣。”操大怒,喝斩曹洪。众官告免。曹洪服罪而退。

赵云的年纪则是演义中另一个著名的bug,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时间是建兴六年(228年),赵云被称为七十老将,赵云第一次出场则是界桥之战,时间是初平二年(191年),被称为少年将军,如果228年赵云是70岁的话,那么在191年已经37岁,同样和少年沾不上边。

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独诛四将来冲阵,犹似当阳救主雄。

四、自信心爆棚的司马懿

在火烧上方谷一回中,司马懿自信心爆棚,面对魏延搦战,司马懿不仅敢打还敢追,可见对自身武艺是颇为自信,可是在之前的夺木牛流马中,司马懿明明连廖化都不敢挑战,被追得头盔都丢了,难不成廖化武艺要强于魏延?

廖化当先追赶。看看赶上,懿着慌,绕树而转。化一刀砍去,正砍在树上;及拔出刀时,懿已走出林外。

延大喝曰:“司马懿休走!”舞刀相迎。懿挺枪接战。不上三合,延拨回马便走,懿随后赶来。

五、不率先使用法术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演义中除神仙外唯五会法术的(另外四个分别是张角三兄弟和木鹿大王),在平定南蛮中,能呼风唤雨、飞砂走石的木鹿大王对蜀军使用法术,结果诸葛亮用羽扇一摇便能改变风向,问题是诸葛亮有这么强的法术为何从来不对司马懿用?难不成敌不用我亦不用?

木鹿大王口中念咒,手摇蒂钟。顷刻之间,狂风大作,猛兽突出。孔明将羽扇一摇,其风便回 吹彼阵中去了。

六、闭门等死的李儒

王允的连环计被李儒识破,李儒让董卓把貂蝉赐给吕布,董卓本来也这么打算,但在貂蝉的软磨硬泡下又舍不得,于是李儒感叹:“吾等皆死于妇人之手矣!”然而李儒完全可以让董卓防范吕布,甚至杀了吕布,怎么会无计可施呢?即使董卓不同意,也应该和董卓前往郿坞,或者联络李傕、郭汜等西凉军将领,结果李儒倒好,直接装病在家等死,结果被仆人绑了,满门抄斩。

次日,李儒入见曰:“今日良辰,可将貂蝉送与吕布。”卓曰:“布与我有父子之分,不便赐与。我只不究其罪。汝传我意,以好言慰之可也。”儒曰:“太师不可为妇人所惑。”卓变色曰:“汝之妻肯与吕布否?貂蝉之事,再勿多言;言则必斩!”李儒出,仰天叹曰:“吾等皆死于妇人之手矣!”

七、久不来援的东吴众将

孙策大战太史慈,从追击到两次大战五十合,程普等十二骑才姗姗来迟,难道真的被传说中的曲阿小将挡住了吗?可是我们知道,三国演义不是说唐,不可能让无名小将压过历史名将的,只能说程普这十二人不关心孙策死活。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破绽bug?

三国演义最大的漏洞,当然是大名鼎鼎的赤兔马。

赤兔马历史上确有其名,三国志吕布传记载,布有良马,曰赤兔。

在三国演义中,赤兔第一次出场,是在公元189年。董卓要收买吕布,将赤兔马送给吕布。一匹马就能收买天下第一猛将,可见赤兔马当时已经的名声在外战马。一匹战马的黄金年龄应该在5到8岁。我们按照保守估计,当时赤兔马最少已经3岁了。

公元197年吕布在下邳被曹操打败,赤兔马为曹操所获,这一年赤兔马11岁。

公元200年曹操为了收买关公,将赤兔马赠给关羽,这时赤兔已经14岁。同年,关公骑着赤兔马,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真真是威风了一回。

公元219年关公走麦城,赤兔马已经34岁,换算成人的年纪已经是90多岁的高龄了。

90多岁了还骑着上战场,不仅不人道,而且不明智。所以关公最后被绊马索绊倒了。

这应该是三国演义中最大的漏洞了。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破绽bug?

首先声明,笔者对《三国演义》这部名著非常的喜欢,对作者罗贯中先生十二分的尊敬,但对于其中的几个低级错误还是要实事求是地指出,以免以讹传讹,湮灭事实。

一.关纯  

在《三国演义》第七回回首,困居河内的袁绍为了夺取韩馥占据的冀州,按照逢纪的计谋给幽州的公孙瓒写信约其共分冀州,而后又装好人密告韩馥说公孙瓒要夺取他的地盘,于是,傻乎乎的韩馥就真像逢纪预言的那样打算派人请袁绍带兵入冀州帮他抵御公孙瓒的进攻。忠于韩馥的长史耿武和别驾关纯劝谏领导不要引狼入室,但韩馥不纳忠言一意孤行,终于把袁绍这只老虎引入了冀州的羊群。当袁绍带兵到来时,早已埋伏在城外的耿武关纯拔刀行刺袁绍,不幸被颜良文丑杀死。  

有趣的是,史书中和耿武一起行刺袁绍的人不叫关纯,而是闵纯。根据二人的生平事迹我们可以断定史书中的闵纯就是演义中的关纯。那么,这就有一个问题,罗贯中先生为什么要把“闵纯”改成“关纯”呢?其实他不是有意如此改的,这都是马虎惹的祸。因为“关”的繁体字和“闵”字很相似。

二. 胡赤儿  第九回董卓被杀时,他的女婿牛辅屯兵于长安之外,吕布便派李肃前去征讨,结果被牛辅打败。于是,吕布亲自出马,牛辅知道自己不是吕布的对手,就带着金银珠宝,与亲信胡赤儿等几个人逃走了。半路上胡赤儿等人谋财害命,杀死牛辅将其首级送往长安。     

实际上,历史中并没有“胡赤儿”的名号,这个其实是“支胡赤儿(即一个叫赤儿的胡人)”的误读,而“支胡”是“月支胡”的简写,后文的“赤儿等利其金宝,斩首送长安。”恰好可以证明这一点。

三. 杨大将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结尾写到:却说袁术暗有称帝之心,乃回书推托不还;急聚长史杨大将,都督张勋、纪灵、桥蕤,上将雷薄、陈兰三十余人商议,曰:“孙策借我军马起事,今日尽得江东地面;乃不思根本,而反来索玺,殊为无礼。当以何策图之?”长史杨大将曰:“孙策据长江之险,兵精粮广,未可图也。今当先伐刘备,以报前日无故相攻之恨,然后图取孙策未迟。某献一计,使备即日就擒。”......其实,“杨大将”是个可笑的错误,正确的姓名应该是“杨弘”,请看《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的记载:“(袁)术死,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将其众欲就(孙)策,庐江太守刘勋要击,悉虏之,收其珍宝以归。”这里写得很清楚:袁术的长史名叫杨弘。  

之所以会出现“杨弘”被“杨大将”鹊巢鸠占的结果,是因为古人著书无标点,罗贯中收集史料时一不小心把“ 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句中的“弘”字看漏,读成了“长史杨大将、张勋等……”。   就因为一字之差,“杨弘”糊里糊涂地变成了“杨大将”,这对杨弘来说实在冤枉。

  四. 兖州刺史刘岱投降曹操 《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有这样一段文字::操大笑曰:“皆不出荀文若之料。”遂唤前军刘岱、后军王忠引军五万,打着丞相旗号,去徐州攻刘备。原来刘岱旧为兖州刺史;及操取兖州,岱降于操,操用为偏将,故今差他与王忠一同领兵。  

这是罗贯中先生无意中所做的第三个虚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次要原因是罗先生犯了想当然的失误,主要原因是汉末三国时期有两个混得不错的刘岱。  

两个刘岱之中,地位高的是兖州刺史刘岱。此公是东莱牟平(今山东福山西北)人,出身汉室宗亲,其伯父刘宠曾任太尉,其弟刘繇为扬州牧、振武将军,他自己则先为侍中,后任兖州刺吏。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正月,刘岱和桥瑁、袁绍、曹操等其他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成为汉末群雄之一。后来讨董联盟瓦解,刘岱与桥瑁相恶,刘岱击杀桥瑁,攻占了东郡。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青州黄巾军攻入刘岱镇守的兖州,刘岱不纳鲍信固守之计,仓促与之交战,结果被杀。  

另一个刘岱地位较低,是曹操的属下,沛国(治今安徽濉溪西北)人。曹操为司空时,刘岱任司空长史,因为跟随征战有功被封为列侯。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十二月,曹操派遣刘岱与王忠一起前往徐州袭击刘备,被刘备击败,其后便消失在浩渺无际的史海之中了。  

兖州刺史刘岱早在192年就已经在和黄巾军交战时阵亡了,如果他还能在199年和王忠一起去攻打刘备,那真是活见鬼了!

五. 乌桓触  在写《三国演义》第十五回的过程中,罗先生断句时一不小心将长史杨弘断成了杨大将,在后来的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乱纳甄氏,郭嘉遗计定辽东”中,他又犯了一个类似的更大的错误,结果无中生有地断出来一个幽州刺史乌桓触。  在《三国演义》里,乌桓触本为袁绍部下幽州刺史,后聚众降曹,加镇北将军,但熟悉历史的读者都会觉得这个名字颇为怪异,因为乌桓是东汉三国时期一个少数民族部族的名字,并非姓氏,同时,乌桓触和在他前面刚刚出现的幽州袁熙手下大将焦触都以名字中少见的“触”字为名这点也令人深感奇怪。   那么,乌桓触这个人物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看了下面这段历史记载,您肯定会大跌眼镜。据《三国志·袁绍传》:“(袁)尚、(袁)熙为其将焦触、张南所攻,奔辽西乌丸。触自号幽州刺史,驱率诸郡太守令长,背袁向曹。”其中的乌丸即乌桓,触则指焦触,显而易见,

“乌桓触”之名是因为演义作者在阅读史料时的断句错误而诞生的。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忆江南

忆江南,历史学者。原名张恒涛。已在《青年文摘》,《意林》,《百家讲坛》,《北京青年报》,《齐鲁晚报纸》,《扬子晚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十余万字,作品收入《历史开卷有疑》、《历史的伤口》、《历史江湖》、《并非“史”无对证》等书。代表作《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1、2、3部畅销不断,第四部即将出版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破绽bug?

《三国演义》里有个大BUG,就是赵云的年龄。

赵云出场是在《三国演义》第7回,袁绍和公孙瓒在磐河交战之时,赵云出马救了被文丑追杀的公孙瓒。书中描写此时的赵云还是个少年将军,既然是少年,那么应该年纪还不大,不会超过20岁。

但是在《三国演义》第92回,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作为先锋出战,杀死了西凉大将韩德一家五口,书中说赵云“年登七十建奇功”,那么此时的赵云已经有70岁以上了。

磐河之战发生在界桥之战前,也就是公元191年。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公元228年,两次战斗之间只相差37年。一个少年将军在37年的时间里变成了七旬老将,这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漏洞。

如果一定要解释的话,要么是赵云天生一张娃娃脸,33岁时公孙瓒看着还觉得他是一个少年,要么就是“年登七十”一说只是为了形容赵云此时年纪已经很大的一个夸张说法,并非真的是已经70岁了。

那么这两种可能性哪种更大了,我们可以看一下刘备收服江南四郡的桂阳之战,桂阳太守赵范曾经想把自己的寡嫂樊氏嫁给赵云。桂阳之战大约是公元209年,如果按照公元228年赵云70岁算,此时的赵云有51岁。而赵云说“何患无妻”,显然他还没有妻子。51岁还没结婚,显然不大可能。

所以个人觉得赵云出场时只有10几岁可能性比较大,这样到桂阳之战时大约30几岁,虽然还是大龄青年,不过总比51岁的老年人要好。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破绽bug?

《三国演义》中有那些自相矛盾的漏洞?

一部宏篇巨制,人物众多、事件频发。这是三国演义的主要特点。故事要精彩、又需兼顾历史,这样,组织材料的难度,非常之大。因此,千百万读者,经反复多次阅读,偶尔发现一些缺陷,是很正常的。以下就几个具体问题谈点看法。

第一,诸葛亮安居平五路的矛盾。当时,刘备夷陵大败,不久病逝白帝城,曹丕听司马懿之计,派大将军曹真,领兵十万进攻阳平关;派使臣联络辽东鲜俾国,令轲比能起十万羌兵,攻打西平关;再派使臣策动南蛮孟获,起十万蛮兵,攻打永昌、柯羌、越巂等四郡;又派人至降将孟达处,令起兵十万,攻打汉中;最后,派人至东吴,许以割地封官,令孙权起十万吴兵,攻打两川峡口,径取涪城。司马懿说,以上共计五路大军,五十万人马,诸葛亮縱是神仙,也难抵挡。

这一段没啥问题。但接下来,诸葛亮的应对,就矛盾了。其余三路不说,单说其中两路,《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说,刘备伐吴前,令马超、马岱,协助魏延守汉中,防备曹真。这与第七十三回任魏延为汉中太守,相互印证。说明魏延在汉中,这是蜀国最北的位置。但第85回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又令魏延在蜀国南方,领一军左出右入,右出左入,与孟获作战。从建安二十四(219)5月左右,刘备称汉中王,魏延任汉中太守,到章武二年(222)伐吴前,刘备令马超、马岱协助魏延,驻守汉中这三年,魏延一直在汉中。刘备去世的章武三年(223)4月,安居平五路就在5月左右,这期间经历刘备从王到皇帝、关羽失荆州、刘备伐吴、夷陵大败、刘备去世托孤、刘禅继位登基、诸葛亮南征孟获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演义第87回,写诸葛亮南征前,对刘禅说 : “……曹丕新败……且有马超把守汉中……”,刘备刚死几个月,把魏延从汉中调往南方,参与南征,不太合理。因为,整个南征不过几个月;汉中、以及蜀国南方,山高路险,交通十分不便,魏延南北奔波,两面拒敌,有点太勉强。

这个矛盾其实很好解决,平五路与南征,可以不用魏延出场,换其他将领,比如马超或王平就行。因为南征虽然很热闹,但军事行动的规模、影响都有限,不是很大。有人说马超一年前已去世,那三国演义中,还有去世多年仍活跃呢,比如华佗。何况演义87回明确说,有马超把守汉中诸处,万无一失。

第二,第一次北伐战场、夏侯懋逃跑路径的矛盾。建兴六年(228),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都督夏侯懋,在长安聚集诸路军马,西凉大将韩德,率八万西凉军来到,被派为先锋,迎战诸葛亮,取路风鸣山。这时,演义没有交代诸葛亮位置在那块,也没有说赵云究竟从那条道进攻魏国。但韩德从长安出发应战,凤鸣山虽无确切位置,但历史上,关中曾有凤鸣岐山的传说,而岐山如今是一个县,非常有名,著名的周文王、周武王就起于岐山,早在周初,就有姜子牙冰冻岐山的故事。这里距离陈仓(今宝鸡市)很近,而这一带正是三国古战场。这些充分说明,战场就在关中一带。但赵云力斩韩德、韩瑛、韩琪、韩琼、韩瑶父子等五将后,在凤鸣山被夏侯懋包围,关兴、张苞奉命救出赵云,杀得夏侯懋大败而逃,奇怪的是,夏侯懋不往最近、最安全的长安跑,却不远千里,逃往西凉的南安郡(今甘肃陇西)。

这段故事之所以绕来绕去,是因为中间加了一段诸葛亮乘雪破羌兵,司马懿克日擒孟达。演义中说,赵云追击夏侯懋,一直追到天水郡,由此,展开诸葛亮夺占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曹睿重新启用司马懿,驾临长安,以张郃为前队先锋,与马谡在街亭大战,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安排赵云、邓芝带兵出箕谷,吸引曹真……,然后,诸葛亮在西城以空城计逼司马懿退兵……,从这段故事看,似乎诸葛亮、赵云是从关中,打到西凉,夺取三郡,但又含糊到关中的出兵路径,失街亭后败退时,又让赵云邓芝从天水附近,带兵出箕谷,绕了一个很大的圈子。这从实际来看,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三,诸葛亮智激周瑜的矛盾。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写诸葛亮为了激怒有点怂的周瑜,故意抛出曹植的《铜雀台赋》,并把其中“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彩虹,读didong)”,改成“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说曹操想把孙策夫人大乔,周瑜夫人二乔,聚于铜雀台乐享晚年,虽然曹操有好人家妻室毛病,但说曹操想江东二乔,实在是冤枉了曹操。因为铜雀台是建安十五年(210)才建成,诸葛亮游说孙权、周瑜,舌战群儒的建安十三年(208),怎么可能有《铜雀台赋》啊?

当然,作为文学创作,这种挪移也不算啥,问题是,三国演义第56回,回目就是“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在这里,罗先生清清楚楚地写道 : “时建安十五年春,造铜雀台成……”,既然十五年(210)才建成,十三年(208)咋能有赞誉的诗赋呢?不过,罗先生在这里,写了一段武将骑射比赛,对于文人诗词歌赋,只说王朗、钟繇、陈琳等人进献了诗章,只字未提曹植的《铜雀台赋》,要知道,这《铜雀台赋》与当年的《阿房宫赋》齐名,王朗、钟繇等人的歌赋,根本不值一提。最重要的不提,却说一些次要的,就是为了掩盖《铜雀台赋》被提前利用的矛盾,避免尴尬。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有点矛盾的笔触,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如果只读过三两遍,根本看不出来,只有反复阅读、仔细推敲之后,才能吹毛求疵,略见一斑,可见,这些微瑕也许不是罗先生漏洞,而是故意之作,也未可知。(609)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破绽bug?

《三国演义》里面要说有破绽的话要数《空城计》的故事:当时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城池四门大开,只有几个老军在打扫街道,诸葛亮坐名城头弹琴。这是诸葛亮设的疑兵计,让司马懿怀疑城中设有埋伏,结果司马懿果然退兵。这一章节经不起推敲的是:一,司马懿观察到诸葛亮并无慌乱之色;二,诸葛亮琴声不乱,弹到十面埋伏的时候琴声透着杀机,似有百万雄兵。所以司马懿急命撤兵。

当时司马懿和诸葛亮在弓箭的射程之内,如果下令放箭诸葛亮焉能活命?这是其一。其二,如果司马懿命大队扎住阵角,命小股兵力前往试探,诸葛亮的空城计不攻自破,司马懿身经百战历险无数,这一点他不会想不到。那么为什么会撒兵呢?司马懿一定是在诸葛亮充满杀机琴声中听出了另外一种含意:那就是只有诸葛亮活命自己才能活命,否则兔死狗烹,自己手握兵权曹操不会放过自己。因为在此之前曹操曾几次革去司马懿的兵权,所以与其说诸葛亮吓退司马懿不如说是司马懿故意放过诸葛亮。空城计这段如果不这样解读,那真是有破绽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