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五子良将都有副将吗,这些副将的武力谋略值又如何?
五子良将基本都有副将,我们一个一个来看一下。
张辽张辽的副将有张郃、牛盖、武周。
建安十四年(209),啸聚江淮的陈兰、梅成等反叛,外联东吴,曹操命于禁和臧霸等人一队,分别讨伐各居两地的陈兰和梅成,但因为于禁中了梅成的伪降之计,致使陈兰和梅成完成汇合,此时韩当的援军正在赶往陈兰之处,且曹军的粮食即将耗尽,讨伐任务快要失败。之后诸将各自分工,臧霸前去阻拦韩当,于禁负责运粮,而张辽率领张郃等将领强攻天柱山,将其一举扫平。与之同时或者随后,夏侯渊又率领诸将击败了雷绪,战事宣告结束。而曹操在给诸将论功行赏时,认定张辽在天柱山之战立的功劳最大,赏赐增邑和假节。
陈兰、梅成以氐六县叛,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讨成,辽督张郃、牛盖等讨兰。
张郃都清楚,也是五良将之一,没啥好介绍。牛盖只有随张辽平定陈兰、梅成的记载。
武周记载不多,曾为张辽之护军,曹丕建立曹魏后,先后担任御史、光禄大夫,封南昌侯。
乐进乐进的传记像个功劳簿,没记载他有什么副将,曾和于禁联手在延津阻击袁绍,和李典联手击败管承,和文聘联手在江夏襄阳南郡的交界地带联合击破关羽,在合肥之战中,乐进和张辽、李典属于平级状态,称不上谁是谁的副将。
于禁于禁副将有朱灵、东里衮。
朱灵是在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因常年恼恨朱灵,想要夺取他的兵权,于是便遣于禁引数十骑前往朱灵营让让朱灵交出了兵权。朱灵也成了于禁的部将。
东里衮是南阳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随于禁出战关羽,战败后和于禁一起被俘并投降蜀汉,后荆州为东吴所袭,又跟于禁一起降吴,后孙权为了与魏国交好,于是便放了于禁、东里衮回魏国。
至于演义里作为于禁副将的庞德,在正史上其实直接受曹仁指挥。
仁使德屯樊北十里。
张郃张郃在袁绍手下时,和高览谁的官大,没有记载也不好推测。到了曹操手下,副将郭淮、杜袭。
夏侯渊在定军山之战中被杀后,司马郭淮和督军杜袭收敛散卒,郭淮见状,便说:“张将军是国家的名将,刘备也忌惮他。现在形势紧迫,只有张将军才能安定军心。”于是众人推举张郃出任主帅,指挥士兵,布置营寨,军心安定。
司马郭淮乃令众曰:“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遂推郃为军主。郃出,勒兵安陈,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
而在演义中作为张郃副将的戴陵,在正史中和张郃一起受司马懿节度。
徐晃徐晃的副将有徐商、吕建、殷署、朱盖,这些将领都是在襄樊之战中,因徐晃所带都是新兵不足以解围,曹操派给徐晃指挥的。最终,徐晃也不负曹操的期望,在沔水击败关羽,解了樊城之围。
徐商、吕建除了襄樊之战没有其它记载,殷署曾随关中护军赵俨在新平大败羌人,在陈仓攻灭吕并,官至平难将军。朱盖记载虽少,但历仕曹丕、曹叡两朝,官至右将军。
曹魏五子良将都有副将吗,这些副将的武力谋略值又如何?
曹魏五子良将,分别为:乐进、于禁、徐晃、张辽、张郃。
乐进,资历最老。曹操在陈留起兵时,乐进第一个带队加入,甚至比夏侯惇、曹仁等曹氏宗亲还要积极,被任命为帐前校尉。乐进最善于先登死战,因此人称“乐先登”。
于禁,地位最高。曹操在兖州招贤纳士时,于禁率领数百人赶来投靠,被任命为点军司马。于禁跟随曹操三十余年,可惜在水淹七军后晚节不保,因此人称“于七军”。
徐晃,治军最严。曹操在奉迎天子东归时,遇到杨奉、徐晃阻拦。经满宠招降,徐晃离开杨奉而归顺曹营,被曹操封为帐前校尉。徐晃长驱直入,击关羽而救曹仁,被曹操盛赞为“有周亚夫之风”,因此可称“徐亚夫”。
张辽,威名最响。曹操斩杀吕布、高顺之后,却将张辽延之上坐,封张辽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张辽督战白狼山,亲斩蹋顿,威震逍遥津,暴揍孙权,尤其是以八百勇士逆袭了孙权的十万人马,因此人称“张八百”。
张郃,寿命最长。曹操火烧乌巢之后,张郃巧变料敌,却被郭图陷害又被袁绍猜忌,干脆带着人马向曹操投诚了。曹操封张郃为偏将军,赐爵都亭侯,并盛赞为“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因此可称“张微信”。
在《三国志》中,这五人并列一传,并被盛赞为“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因此被后世冠以五子良将之美誉。综合来讲,五子良将的整体水平、平均能力、综合战绩等数据,绝对不亚于蜀汉的“关张马黄赵”。
在历史上,五子良将的副将都有谁?他们的事迹记载如何?
在《三国志》的记载中,这五人的副将并不多。
乐进单独领军的机会并不多,也没有出现副将。在合肥之战中,曹操曾经明确指示让乐进守城、让张辽和李典出战,而且三人之中乐进的官衔最高,以此推之,大概乐进是主将,而张辽、李典是副将。
于禁的能力极其突出,在前期立功甚多,副将先后有乐进、臧霸等人,此外还夺了朱灵的兵权,成了朱灵的上司。
徐晃能征善战,在官渡之战期间有一位副将史涣,在驰援曹仁时,曹操先后给他派遣了徐商、吕建、殷署、朱盖等副将。
张辽作战比较勇猛,虽然能独当一方,但是作为主将的次数并不甚多,身边的副将先后出现过张郃、牛盖等人。
张郃入职较晚,但表现并不逊色,先后有“别督诸军”的表现,在夏侯渊死后,张郃临时挂帅,郭淮等人都成了张郃的副将。
其实,《三国志》惜字如金,对于五子良将的副将,几乎没什么笔墨,如果以历史角度展开讨论,真的没什么好说的。
既然要讨论武力值,我们还是以《三国演义》为素材展开。那么在演义中,五子良将的副将又有哪些人?他们的武艺属于什么水平呢?
乐进的副将:无。在演义中,乐进被边缘化了,戏份偏少,而其军事能力也非常模糊。
在讨董之战、濮阳之战、徐州之战、官渡之战、穰山之战等一系列战役中,乐进先后充当了曹操、夏侯惇、曹仁、夏侯渊等人的副将;在赤壁之战后,乐进又跟随张辽镇守合肥;在随后的濡须之战中,乐进又充当了曹操的先锋。除了合肥之战与濡须之战以外,乐进的存在感都非常低,大多出现在只言片语中。
因此,乐进几乎沦落成了高级龙套,最出彩的戏份只有以下几处:
1.参与围攻吕布;2.单挑臧霸;3.射死郭图;
4.以一口单刀冲击孙权,斩断了两条方天画戟;
5.单挑甘宁,选择诈败;
6.单挑凌统,被甘宁射中面部而落马,自此伤退。
也就是说,演义中的乐进,不仅没有副将,还被塑造成了一名高级打手。
于禁的副将:庞德、董衡、董超。演义中的于禁,也被黑得很惨,不仅被忽略了综合能力,还被塑造成了二流武将。勤王救驾,于禁是曹仁的副将;火烧博望坡,于禁又是夏侯惇的副将。
襄樊之战开打后,于禁增援曹仁,拜征南将军,假节钺,总督七军,而庞德是征西先锋,正是于禁的副将,另有董衡、董超兄弟,属于帐前领军将校。
庞德的武力表现非常多,主要包括下面几处:
1.渭南之战,从陷马坑中一跃而出,挥刀连斩数将,譬如曹仁的部将曹永,然后夺下马匹,将身陷重围的韩遂救走;
2.渭桥之争,庞德才能够西北方向杀来,将落马倒地的马超救走;
3.南郑之战,庞德依次力战张郃、夏侯渊、徐晃三将,然后与许褚单挑五十回合,仍斗志不减,还被诸将夸赞武艺非凡;
4.濡须之战,庞德亲手斩杀了江东虎臣之一的陈武;
5.斜谷之战,庞德奋力杀退了魏延;
6.抬棺之战,庞德与关羽单挑一百余合,双方平分秋色、各自钦服,在次日单挑五十余合之后,庞德诈败,以暗箭将关羽射伤。
庞德之勇,在西凉军中仅次于马超,在曹营中仅次于许褚、典韦,可以勉强跻身于超一流。
庞德不仅为马超出谋划策攻下了长安,还看出了于禁屯扎罾口川的致命缺陷,堪称智勇兼备,只可惜被马超遗弃,又被于禁连累,最终被关羽生擒,宁死不降,慷慨就义。
当庞德在水中孤力奋战时,董衡、董超曾经极力建议投降,被庞德一刀砍死。
徐晃的副将:史涣、朱灵、王平、徐商、吕建。徐晃在官渡之战、潼关之战、汉中会战、襄樊之战中均有突出表现,而且都是单独带兵,因此他的副将是最多的。
史涣,是徐晃在官渡之战时期的副将,曾经查获了袁军的细作,然后审问获悉了韩猛押运粮草的机密情报,于是徐晃带着史涣连夜出击,截获了韩猛的粮车,史涣带人焚烧了韩猛的辎重。
在仓亭之战中,史涣单挑袁尚,三个回合之后,袁尚诈败,史涣不知是计,骤马狂追,被袁尚反身一箭射中左目,落马而死。袁尚后来单挑张辽,只打了三个回合就不敌而逃,对比来看,史涣大概就是个强三流水平。
朱灵,是徐晃在潼关之战时期的副将。朱令第一次登场,是在煮酒论英雄之后,当时刘备以讨伐袁术为名,带走了曹操的一支人马,朱灵与路昭跟随,名为副将,实为监军。袁术死后,刘备将大军驻扎在徐州,朱灵二人被打发回了许昌,差点被曹操喝斩。
在征讨马超期间,朱灵跟随徐晃夜渡蒲阪津,连夜在河西建造营寨,为曹操渡河夯实了基础,为大破马超联盟军立下了功劳。此后,朱灵的结局未做交代。
王平,巴西宕渠人,通晓汉中地理,是徐晃在汉中之战时期的副将。
汉水之争,徐晃担任先锋,王平主动请缨说道,“某深知地理,愿助徐将军同去破蜀”,于是被曹操任命为副先锋。徐晃让王平坚守大营,而自己率队渡水扎寨,王平认为不妥,坦诚苦谏;徐晃不听,果然遭遇败绩,损失惨重,而王平不敢擅离,被徐晃以不肯救援问罪。王平惴惴不安,当夜投奔到赵云麾下,刘备大喜过望地称赞道“孤得王子均,取汉中无疑矣!”
在南征北战期间,王平屡立奇功,曾经一合生擒夏侯楙,曾经在街亭之战中在败军之际与张郃大战数十回合,因为“势孤力穷”而败走,后来还将身陷包围的魏延解救了出来。王平的武力,相比于张郃这种强一流略有不及,但肯定有一流水准。
其实,如果马谡听从王平的苦苦规劝,街亭也不至于瞬间失守,马谡自己也不至于身败名裂。
诸葛亮去世后,王平先后镇守永安防范吴国、镇守汉中大败曹爽,是蜀汉后期少有的名将。
徐商、吕建,是徐晃驰援樊城时期的副将。当时徐、吕二将打着徐晃的旗号,赶到偃城与关平交火,徐商VS关平,三合而败,吕建VS关平,扛了六七个回合也不敌而退,这二人被关平一口气追杀二十余里,直到遇到徐晃才算回过神来。
徐商、吕建的武力值,大概与史涣在一个档次。
张辽的副将:乐进、李典。在演义中,张辽早期的诸多战绩都被省略了,直接从官渡之战跳到了合肥之战。在镇守合肥期间,李典、乐进就是张辽的副将,因为在与孙权列阵对峙的时候,“左有李典,右有乐进”,而张辽居中,由此可见张辽是主将。
乐进的武力值,前文已经提到,与臧霸、凌统等人接近,但略次于张辽,属于一流水平,可能略强于王平吧。
李典的主要武力表现有:1.羊山之战,一合生擒了黄巾贼首黄邵;2.参与围攻吕布;3.在新野之战中单挑赵云,十余合之后,”料敌不过,拨马回阵”;4.为了掩护曹仁,曾经与张飞死战;5.在合肥之战中一箭射死了宋谦。
李典是一位儒将,颇有机智,战场嗅觉异常敏锐,譬如他提醒曹仁不要轻敌,提醒夏侯惇提防对方火攻,都令人刮目相看。李典高风亮节,能够为了国事而摒弃家仇,主动与张辽修好,这一点足令人钦佩。
李典不善于亡命斗狠,如果只论他的武艺,应该略次于乐进,属于弱一流,但是比于禁强不少。
张郃的副将:郭淮、戴陵。张郃最初在河北阵营,地位仅次于颜良、文丑、淳于琼,与高览是一对从超级搭档。在颜良、文丑战死后,张郃就是河北第一猛将,但是不被袁绍重用,还被郭图排挤,最终与高览共同投奔到曹操麾下。
张郃入职最晚,不用说跟那些曹氏宗亲相比,也不用跟乐进、于禁、李典等人相比,即便是与同为降将的徐晃、张辽、臧霸相比,张郃也没有任何职场优势。在穰山之战中,张郃、高览就是个小营长,在赤壁之战中,张郃负责打酱油,在潼关之战时期,张郃最多就是个小团长;到了瓦口关之战时,张郃混到了师级以上的干部,属于曹洪的副将;到了定军山之战,张郃被平调到夏侯渊的麾下。在夏侯渊战死后,张郃以副代正,统领诸军,得以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受到曹操的深度认可。这个时候,张郃麾下最主要的副将就是郭淮。
郭淮慧眼识珠,正是他力劝曹洪不要斩杀张郃,又力推张郃代替夏侯渊临时挂帅。到了诸葛亮北伐时期,郭淮已经当上了雍州刺史,是曹魏阵营的主要大将之一,论职权已经不低于张郃,到了司马昭挂帅时期,郭淮还在铁笼山一战中借羌王的兵力大破姜维。
郭淮的武力值一般,主要有两处表现:1.单挑夏侯霸,十个回合不敌而退;2.追杀空手落单的姜维,箭射不中,却被姜维逆袭反杀,遭遇一箭爆头而死。客观评价,郭淮的武力,大概就是二流中等。
戴陵是张郃的第二任副将。司马懿入寇西蜀,张任担任先锋,而戴陵为副将。
在夜间劫营之战中,张郃二人遭遇蜀军埋伏,而戴陵身陷重围,张郃为救戴陵,忽然战神附体,“拍马舞枪,奋勇翻身杀入重围,蜀军无人敢当,郃救出戴陵而回”。诸葛亮在山顶上看到张郃在万军之中往来冲突,不禁感叹道“尝闻张翼德大战张郃,人皆惊惧。吾今日见之,方知其勇也!”
在此后不久的山谷混战中,张郃与戴陵再次遭遇了蜀军埋伏,被吴班、吴懿、马忠、张嶷四将围困,这二人奋力冲杀,又遇到王平、张翼的伏击,张郃大叫一声,“此时不决一死战,更待何时!”于是戴陵与众将奋力死战,终于等到了司马懿的援军,然后风向逆转,张郃、戴陵得以大胜而归。
戴陵并没有明确展示武力,从这场混战来看,他的武力值也不算低,至少与蜀汉的张翼、张嶷等人相近,属于二流中等水准。
补充一句,后期的张郃,实在是太猛了!
曹魏五子良将都有副将吗,这些副将的武力谋略值又如何?
喜读三国的朋友都发现一个规律:蜀汉出猛将,比如除了关张赵马黄这“五虎上将”之外,还有李严、魏延、关平等擅长在两军阵前厮杀的猛将;而东吴出帅才,比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四大都督”,个个都善于领兵,运筹帷幄,但他们上阵单挑能力都比较弱。
而在曹魏阵营中,比较出智勇双全的将才,除了曹仁、夏侯渊这些本家兄弟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五子良将”了:于禁、乐进、张辽、徐晃、张郃这五位。
对于“五子良将”的武力值和治军水平,大家基本上都清楚:张辽多智,“威震逍遥津”;乐进勇悍,“每阵先登”;于禁端严,“在乱能整”;张郃“识变数,善处营阵”;徐晃善治军,“有周亚夫之风”。
临阵而战,非一人之力。做为智勇双全的“五子良将”,他们也缺少不了副将的参赞辅助,那么,他们都曾经有过哪些副将,武艺和谋略如何呢?咱们分别道来:
一、于禁的副将:臧霸、庞德在《三国志》中,于禁曾经与臧霸一同领军攻打过梅成,按当时的地位来讲,于禁无疑是主将,臧霸副之。而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北征,攻取襄阳,兵围樊城,于禁奉曹操之命率七军去支援,以庞德为先锋,也可以说是副将。
臧霸以前在吕布麾下是“八健将”之一,他率领其中三人组成一军,地位与张辽相平。濮阳之战中,臧霸与曹将乐进阵前交锋,“两马相交,双枪齐举。战到三十余合,胜负不分”,可见臧霸的武艺与乐进、凌统相当,属于“弱一流”。若论智谋,应近于张辽,有统兵之才,但归附曹营后,并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
庞德在西凉军中就“素有勇名”,归附到曹魏帐下后,在濡须口一战中斩杀东吴将领陈武,南郑之战,力斗曹军四将车轮战,全然不惧;阳平关“奋力杀退”魏延;樊城之战中与关羽交手,“战有百余合,精神倍长”。论武艺,庞德与曹彰、徐晃相当,属于“强一流”猛将。但庞德的智谋不算太优秀,脑袋瓜子不是很机灵。
二、张辽的副将:张郃、牛盖、乐进、李典在《三国志》中,记载有“辽督张郃、牛盖等讨兰”,他曾经领导张郃和牛盖去讨伐过陈兰。说明陈兰和牛盖是他的副将。在《三国演义》中,孙权率大军攻打合淝,驻守合淝是张辽、李典、乐进,而两军阵前,张辽居中,“左有李典,右有乐进”,可见主将是张辽,李典和乐进副之。
张郃的武艺大家都很熟悉,与张辽相当,属于“中一流”;牛盖这人不太清楚;乐进的武力值与凌统、臧霸相当,弱于张郃、张辽,属于“弱一流”;李典在新野与赵云有过交锋,“十余合”后,“料敌不过”,拔马而逃,看这水平肯定低于乐进,属于“强二流”。
若论智谋,张郃智勇双全,有大将之才,是最强的;李典沉稳心细,辅助过曹仁、夏侯惇、张辽等,智谋深长;乐进久在军中,也有独立领兵的能力,再次之;牛盖不清楚。
三、徐晃的副将:史涣、朱灵、徐商、吕建、王平在官渡之战时,徐晃的“部将”史焕多次随之出战,也算是他的副将吧。后来与袁尚的交锋中,“不三合”,袁尚诈败,史焕追击,被袁尚施放冷箭,射中了左目落马而死,武力值应属“中二流”;在渭水征马超时,朱灵曾随徐晃渡过渭水去包抄马超,立下战功;关羽北征,徐晃率兵支援曹仁,徐商和吕建随之为副将,徐商与关平交锋,“只三合,商大败而走”,吕建再出战,“五六合亦败走”,他们的武艺都属于“二流弱”的水准;在汉中之战中,王平充当过徐晃的副将,后来反叛了,王平曾与张郃交锋“数十合”,后因气力不继而败下阵来,王平的武艺相当了得,属于“强二流”。
论智谋,王平精通地形,有将才;史焕截获袁绍军中细作,随徐晃击败韩猛,有一定军事才能;朱灵曾经被曹操派去监视刘备,但被刘备耍了,脑筋不太灵光;徐商、吕建只是被徐晃支配使用,没有什么谋略。
四、张郃的副将:高览、戴陵官渡大战中,张郃和高览曾经奉袁绍之命率军攻打曹操的主寨,以当时的情形看,应该以张郃为主将,高览副之。后来,司马懿入寇西蜀,戴陵做过张郃的副将,一同去袭击诸葛亮的祁山大营。高览属于“河北四庭柱”之一,能与许禇硬撼,属于“中一流”的水准。戴陵的武艺较弱,祁山之战被围后无法脱身,被张郃救出,后来在八卦阵中被俘,“以墨涂面”,赤足而回,丢人现眼,顶多也就是个三流武将。
论智谋,官渡兵败,高览当机立断,杀死袁绍的使者,力劝张郃降曹,可谓明智;戴陵的脑筋不很够用。
五、乐进的副将:张辽、李典如果以《三国志》的记述,合肥之战时,乐进军衔是右将军,张辽为征东将军,而且曹操书信中要求让乐进守城,而张辽和李典出城迎战。若以此为标准的话,乐进才是主将,张辽、李典副之。那乐进的副将可厉害了:张辽武艺属于“中一流”,智谋是曹军诸将之首。李典武艺属于“强二流”,智谋在曹军中也是佼佼者。
最后咱们按照武力值把“五子良将”的副将们排一下顺序:庞德、张辽、高览、张郃、臧霸、乐进、王平、李典、史焕、吕建、徐商、戴陵、牛盖、朱灵
再按照智谋排序:张辽、张郃、王平、李典、臧霸、乐进、高览、庞德、史焕、吕建、徐商、戴陵、牛盖、朱灵。
(本文根据《三国演义》分析而来,与正史无关。)
曹魏五子良将都有副将吗,这些副将的武力谋略值又如何?
提出这个问题,说明题主对于古代军事制度并不了解。
秦汉时期的军事编制,根本就没有副将一说。到了南宋时,武职才设置副将,明清时期成为定制。
“五子良将”没有副将,也就称不上武力谋略值如何了。
所谓秦汉时期的副将,就类似于小说、演义、评书中经常说的大将、猛将、战将、上将、虎将一样,仅是一个通俗的说法而已。没有具体级别,跟爱将一样,是一个敬称罢了。
如演义所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马谡自请为先锋,诸葛亮说“吾再派一员上将协助于你”。
上将王平是临时协助马谡守街亭,但他根本就不是今天所理解的马谡副将。
同样的道理,经常协助“五子良将”作战的将领,也不属于他们的副将。
秦汉时期的将军东西汉时期,基本延续秦朝的军事制度及官职称谓。
朝廷设置将军一职,以从事征讨。将军按其职权、军功又分为不同的等级。
将军之最称大将军,依次设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其地位及待遇相当于三公,级别很高;之下是前后左右四方将军,位列九卿。
所有这些将军,一般平时都不设置,只有在战时状态才临时任命。
和平时期的军事管理由三公之一的太尉负责,战时大将军高于太尉。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秦汉以丞相、太尉为最高行政、军事长官,品秩并为一万石,金印紫绶。
太尉是中央最高军事长官,天下武官之首,统帅天下兵马大权,历朝为一品。
但这仅仅是局限在军事管理上,并不是说太尉有直接的调兵权。
一旦有战事,包括外族入侵和内部平叛,朝廷临时任命一位大将军负责带兵出战。当然,以太尉身份出任大将军,统兵出战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同时,根据战事需要,以战略目的不同而设定一些特别的将军称号,如贰师将军、匈河将军等等。水军有楼船将军、戈船将军等。
此外,还有许多杂号将军,如虎牙将军、强弩将军等。
比将军稍低一些的则称为将或者别将,如左中郎将、统帅辎重部队的称重将,统帅筑城工兵的称城将,还有厩将、弩将等等。
从一定意义而言,这些具体负责一面的将领,都是主帅的副将,但却没有副将这一称谓。也就是说,没有副将一职,没有谁是谁固定的副将,起码在南宋之前是这个情况。
秦汉时期基本的军事编制据《后汉书·百官》记载,“大将军营五部”,部由校尉统领,“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曲下有屯,屯长一人”。
这里的大将军并非专指最高级别的将军,就是指将军一职。
一个将军统率五部,每部下设二曲,每曲大约五百人。这样算起来,一个将军标配就是五千左右的兵力。
这已经很厉害了,再多了皇帝实在也不放心啊。
豹眼理解,史书及演义中,经常出现的率领本部人马,指得就是这个情况。
战时状态下,一个将军直接独自管辖的兵力。
战事结束,将军必须把兵力交还给朝廷,交回兵权说得就是它。
将军管辖的五部,每部设校尉、司马各一人,具体负责军队的日常管理。其职责就如今天部队设置的司令部及政治部一样,相互牵制,各负其责。
校尉秩比二千石、司马秩比一千石,这相当于郡守,待遇很高。
每部又分为左右二曲,有时也有前、后曲,每曲设军侯一人,秩比六百石,相当于县令的待遇。
校尉、司马、军侯,这都是常设的职位,毕竟和平时期也需要保留军队,也需要管理。但他们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只局限在日常管理上。
汉末三国时期的将军汉末三国时期,战事不断,不仅所有将军成为常设官职,而且地方行政长官,都兼任军职。郡守一级,一般是中郎将,地位略低于将军。
但由于正号将军岗位稀缺,一个萝卜一个坑,于是就有了许多杂号将军,而且名堂特多。
一般而言,就算是杂号将军,其地位也在中郎将之上。
如诸葛亮一出山,就被刘备任命为军师中郎将,这是刘备专门为诸葛亮设置的,后来也给了庞统。听起来很好听,其实就是中级军官而已。这时候的中郎将比起前期的中郎将已经差了不少,因为杂号将军太多了。
裨将军、偏将军、牙门将军等是最低级的将军,之上是荡寇将军、平虏将军等,再上是像四镇、四安、四征、四抚等将军,但他们都在前后左右四方将军之下。
曹魏时期,还搞出了像征东大将军、镇东大将军、车骑大将军等名堂,实在是搞不懂究竟是个啥级别了。
但不管是啥杂号将军,其基本编制一般还是五部二曲。作战就会有兵力损耗,就需要兵员补充。没有基本固定的编制是不可能的。
但这些将军之间,没有隶属关系,直接对大老板负责。
就汉末三国时期而言,所有将军只对一人负责,那就是魏蜀吴三大集团各自的大老板曹操、孙权、刘备。
只有假节钺的将领才能节制其他将领,但这仅仅是管理权,不包括隶属权。
从这个意义上说,受节制的将领,并非是主将的副将。
经常协助“五子良将”作战的将军们由于不是固定的配置,而是临时搭配,这里就不能一一细说了,仅仅说几个战例。
《三国志·关羽传》: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官渡之战前期的白马之战,曹操亲率轻骑出战,以张辽、关羽为先锋。
同为先锋,必定一主一副,张辽为主,关羽为副。在这里,关羽就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张辽的副将。
《资治通鉴》: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曹操遣夏侯、于禁等拒之。备一旦烧屯去,等追之。裨将军钜鹿李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窄狭,草木深,不可追也。”等不听,使典留守而追之,果入伏里,兵大败。典往救之,备乃退。
建安七年(202年),刘表派遣刘备向北进攻叶县。
曹操命夏侯惇、于禁、李典前往抵挡。很明显是以夏侯惇为主,于禁、李典为副。
但这仅仅是战事需要,临时组成的作战集团,于禁、李典都有自己统领的人马,不属于夏侯惇的副将,只是受夏侯惇节制而已。
张辽传:增邑,假节。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匆得与战。”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征讨孙权无功而返,仅留下张辽、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人屯守合肥,而把大量的军队带回欲作西征张鲁。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认为合肥孤立无援,亲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
此时,张辽已经假节,有权力节制其他将领。张辽、乐进、李典都为将军,但曹操一共只留下七千人马。
这就说明,一个将军并不是永远标配五部二曲,统带五千人马。
同时,曹操专门派遣护军薛悌送来一封信,对于战事做出具体的战略安排。
这也说明,即便是张辽假节独镇一方,也没有主副将之分,乐进、李典并不是张辽的副将。
就此看来,本质而言,“五子良将”并没有固定的副将。
如果勉强把关羽、于禁、乐进、李典看作是张辽、夏侯惇副将的话,其武力值、谋略,自然是杠杠的。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曹魏五子良将都有副将吗,这些副将的武力谋略值又如何?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人才数不胜数,东汉末年,三国割据;蜀国有五虎上将南征北战,吴国有十二虎臣割据一方,魏国则有五子良将统帅三军。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凡大将外出作战,统帅三军皆有副将,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曾经担任过五子良将副将之职的武将!
五子良将当时曹操在行军作战时,进攻时常常用这五个人为先锋,撤军时常这五个人断后。
据陈寿《三国志》载: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
1.张辽(169-222年)字文远,本姓聂。雁门马邑人,首次登场是在丁原洛阳战董卓时,后来丁原死后投靠董卓,吕布。在下邳之战后,吕布灭亡,归顺曹操。在魏国战功无数,合肥之战,八百步卒冲击孙权十万大军,差点俘虏孙权,“威震逍遥津”,被封为前将军,公元222年去世,谥号“刚侯”。
2.于禁(?-221年)字文则,泰山钜平人。首次登场是在鲍信麾下,后来归顺曹操,带兵作战不徇私情、赏罚分明、坚毅庄重,被称赞有古时名将之风,官至左将军。
襄樊之战时,同庞德抵挡关羽,后被关羽水淹七军,击败后被俘投降,吴国进攻荆州,被吴国俘虏,遣其回国,归国后被曹丕作画《关羽水淹七军图》羞辱,画上关羽意气风发,庞德宁死不屈,于禁跪地求饶,于禁回家后羞愤抑郁而死,谥号“厉侯”。
3.张郃(?-231年)字儁乂,河间鄚人。最开始跟随韩馥,不得重用,后来袁绍计夺冀州,张郃归顺袁绍,被称作“河北四庭柱之一”,官渡之战袁绍惨败。后张郃归降曹操,张郃带兵以巧变闻名,一直被蜀国君臣所忌惮,曾经以一己之力阻挡住诸葛亮的北伐,官至征西车骑将军。后来蜀国再次北伐时,张郃被诸葛亮设计于木门道惨死,谥号“壮侯”。
4.乐进(?-218年)字文谦,阳平卫国人。曹操刺董失败,陈留募兵时,乐进投靠曹操,自此跟随曹操南征北伐,战功无数,武力高强,胆气过人,经常被任命为前锋大将。和张辽镇守合肥时,孙吴进攻,死扛不退,硬是顶住了一国之力,史称“合肥之战”。后官至右将军,218年去世,谥号“威侯”。
5.徐晃(?-227年)字公明,河东杨人。首次登场是在杨奉麾下对抗白波贼,后来跟着刘协来到许昌投靠了曹操,参加过汉中之战、襄樊之战,武力高强,同关羽对战百十回合不落下风,徐晃行军作战,军制严明,被曹操称赞有大汉太尉周亚夫之风。227年,在任上逝世,谥号“壮侯”。
副将- 高览,高览同张郃在袁绍麾下都是河北四庭柱之一,但是两人出战公孙瓒时,高览是张郃副将,归属于张郃,后来官渡之战和张郃一起归降曹操。张国良的《评话三国志》中把高览武力认为同张飞相似。
- 李典、张辽,合肥之战是李典,张辽,乐进七千兵力守合肥,当时张辽乐进官职相差不大,但是古代守城一般副将出战,主将坐镇大营,所以李典张辽在这时应该是乐进的副将。
- 朱灵,潼关之战时,朱灵当时跟随徐晃,是徐晃的副将或者部下,潼关之战结束后,朱灵和夏侯渊一起攻打隃糜、汧氐,后来朱灵兵权被夺,调到于禁麾下,为于禁副将。
陈寿:“灵后遂为好将,名亚晃等。”
4.史涣,眭固之乱时。与曹仁,徐晃斩杀其于射犬、,官渡之战时跟随徐晃劫杀韩猛护送的粮车。后转拜做中领军,掌管禁军。
结语三国时期是中华文明的盛世,中国历史上人才倍出的时代就三个:春秋战国、三国、抗日战争。
人才倍出,魏国曹操帐下大将无数,每次出战主将副将都由曹操安排,不固定,所以历史记载也不甚详细。如果大家看过相关记载,可以留言在下方,大家相互探讨。
欢迎大家关注@墨明棋妙lxy ,我们一起了解中国的上下五千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曹魏五子良将都有副将吗,这些副将的武力谋略值又如何?
曹操麾下大将有两个主要来源,一个是以夏侯惇、曹仁等八虎骑为主的宗室大将,另外一个就是以五子良将为首的外姓大将,五子良将无一不是战功赫赫的名将,那么他们麾下有没有什么副将呢?我们一一来看一下。
张辽李典曾是张辽副将:逍遥津之战中虽然张辽和乐进谁是主将至今仍有争议,不过在张辽率八百勇士突袭孙权中军大营之时,李典也在其中,此时的李典地位不如张辽,应该属于张辽的副将。
乐进乐进是冲锋陷阵的猛将,不好确定他的副将是谁。
于禁于禁前期副将是谁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219年襄樊之战中他的副将是庞德,此战关羽水淹七军活捉了于禁和庞德,结果主将于禁投降,副将庞德宁死不降被杀,曹操为此还感叹说:“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张郃张郃在袁绍麾下还没有投降曹操之前,他的副将应该是高览,投降曹操后张郃长期在西线和蜀汉作战,是夏侯渊的副将,夏侯渊被杀后他被郭淮等人推举为临时主帅,从张郃和郭淮长期在西线作战来看,郭淮可以算是张郃的副将。
徐晃史涣可以算是徐晃副将,官渡之战时曹操派徐晃和史涣攻打韩猛,在故市截烧了韩猛辎重,此时徐晃已经是裨将军了,地位在史涣之上,自然徐晃是主将,史涣是副将。
五子良将这些副将中,名气最大的是郭淮和李典,有点可惜的是李典,他有可能是在和张辽突袭孙权大营时身负重伤后不治而亡,死的时候年仅36岁,要不然的话或许就是六子良将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