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为什么没有挽救大清,而是引发了革命?

有人说清末新政是一场骗局,这种观点显然是有问题的,清末新政是清朝廷自发的一场救亡自救运动,失败了,大清就没了,岂有快完蛋了还在自欺欺人之理?

说清末新政是骗局,大概是指大清的立宪没有诚意,其实这也是个错误的认知,常见的立宪是限制君主权力,授予国民更大的权力,但大清的立宪,满清权贵的想法是让老百姓“知有当兵纳税之义务”“肯牺牲财产以供租税,牺牲身命以为兵役”,简单来说是让老百姓明白你们有为大清奉献一切的义务。秉承着这种思想的立宪大清岂有不推进的道理?只不过这种推进,并不能挽回民心。

不过,要说到新政的失败,有一个人责任极大,那就是载沣。

清末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财政问题,在清朝的最后十几年里。清朝廷官员曾经很惊讶的发现,大清的财政之糟糕,莫说比起欧美列强,就连邻国日本,财政收入也是大清的四五倍之多。

当时清廷得出的结论是,相对于外国,大清的税赋是轻的,之所以做不到收取大量赋税,是因为政府在人民心中信用不足,并且人民缺少对我大清贡献的义务心。一旦立宪完成,这个问题可迎刃而解。

这种忽视当时中外生产力水平,只看税率的观点,以现在的眼光看自然是幼稚的,在载沣主政的三年间,他积极推进立宪,但也把税加重了数倍。

载沣主政的1909年,在他激进的加税下,本年的收入竟然激增到了3亿之巨,这个数据是什么概念呢?纵然在清朝的极盛是乾隆朝,财政最高的一年也仅仅是四千多万两。近代以来,在洋务运动和新政的改革和引进先进技术,岁入也是逐步增加,1903年首次突破一亿两,之后几年大致维持在这个水平。而载沣却在最后三年里岁入翻番,绝非生产力增长可以解释,显然是横征暴敛所来。

除了加税改革导致进一步失去民心之外,载沣的政治手腕不足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历史上,载沣被形容为“嗫嚅不敢言”,甚至,载沣在辞去摄政王之位后,回家对其妻瓜尔佳氏说:“我终于可以回家抱孩子啦!” ,可以说在历史上载沣是一个手腕和魄力都不足的人物。在清末那种除非超世之杰才救得回来的局面下,载沣这种德才均不配位的人物主持大局,起到反作用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清朝两百年来的“满主汉从”的官场格局被彻底大破,无论清廷中央还是地方,汉人都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载沣成为摄政王,他急于恢复“满主汉从”的旧格局,另一方面还有私怨,第一时间就拿袁世凯和他的北洋一系开刀,袁世凯本人差点丧命,开缺回籍,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被调回北京,原职务换成换做满族亲贵。北洋系的民政部右侍郎赵秉钧告休,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杨士骧在病故后职位也由端方接任。而北洋的各级军官调动上,载沣则尝试换成留日的非北洋系学生。可以说在对付袁世凯的北洋一系方面,载沣用了他这辈子少有雷霆手段。

1911年,载沣裁撤军机处成立责任内阁,可是这内阁十三席的大臣,满洲籍大臣占了九席,其中有六席是皇室宗亲,汉系大臣虽有四人,但真正有实权又仅徐世昌一人。一时间举国哗然,时人讥讽这内阁为“皇族内阁”。

我们说清末分为改良派和革命党,而愿意扶保大清的改良派多数仍然是汉人,而“皇族内阁”成立后,这批人的心也给凉了,改良派彻底失望,选择了和孙文等人合流。

载沣敢雷霆手段排挤汉人,提拔亲贵,是因为他手里有着实力强大的新军,他有一句名言“有兵在,不怕”,但新军对清王朝毫无忠诚度可言,早就被革命党影响乃至策反。最终,载沣原本期以厚望,能够取代北洋一系的新军,反倒打响了起义的头一枪。又由于载沣把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系得罪了彻底,辛亥革命的枪响下,袁世凯没有去当第二个曾国藩,反而是和南方谈判敲响了大清国的丧钟。

清末新政为什么没有挽救大清,而是引发了革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简单地说就是腐朽的清王朝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

从戊戌变法到民国元年,大概只有七年的时间吧,尤其是从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胜利,到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其时差亦不过短短十年而已。从其时间节点来看,清王朝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之际,正当中华民族觉醒之前夜,其灭亡无疑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

清末新政为什么没有挽救大清,而是引发了革命?

推行新政需要资金,由于《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中赔款甚巨,清廷只能加大搜刮百姓的力度,同时加大通货膨胀,百姓苦不堪言,因而反对新政。

废除科举,等于自废授官权,从此读书人与清廷离心离德。

严禁鸦片,导致鸦片税消失,严重影响了清朝的财政收入,导致清军的军饷不能足额发放,辛亥革命中,这些清军不愿意出力,甚至加入革命军。

载沣上位后开缺袁世凯,将袁世凯逼到对立面。又气死张之洞,使湖北新军无人控制,并最终成为革命的摇蓝。还搞了个皇族内阁,使汉族士绅彻底失望,转而支持革命党。

盛宣怀铁路国有化,伤害了民众的利益,各地纷纷爆发保路运动,以四川为最,载沣没能妥善处理,反而从湖北调兵入川镇压,造成了湖北守备空虚,革命党人趁机举事。

1909年,美国经济危机波及清朝。

1910年,水旱蝗疫在清朝各地上演,民不聊生。

清末新政编练新军,设立巡警、废除科举、鼓励留学、经商、办厂、开矿、设商部、禁止妇女缠足、废除奴隶制、严禁鸦片等是新政中比较有成效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西学的传播,出现了一批同封建士大夫不同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但是,新政没有达到清政府的目的,反而激化了各种矛盾,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新政有些措施激起了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清末新政为什么没有挽救大清,而是引发了革命?

这是时代的选择,清王朝已经腐朽不堪没有能力控制全局了。人民接受到新思想的影响社会发展要进步封建王朝成了阻碍。

清末新政为什么没有挽救大清,而是引发了革命?

就像两千多年前专制集权制度替代封建分封制度一样,民主制度替代专制制度的关口也到来了。

两千多年前封建制度的崩塌,让贵族社会逐步走向平明社会,其方式并不是平和的,也不能一蹴而就。

清末也到了社会体制变迁的时刻,这种变迁如两千年前秦汉统一天下一样,注定一波三折。

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封建各国,但随着封建势力的反扑,秦二世而亡。

秦亡以后,项羽复辟封建,刘邦也不得不允许封建的存在,因为封建的观念依然存在于天下人的心中。

在封建观念中,天下是六国的天下。

然而在专制集权体制中,天下是中央帝王的天下。

项羽的分封无异于倒行逆施,所以他失败了。

韩信欲图封王自立,成霸主姿态,最后被吕后清算了。

两千多年封建制度走到尽头的一波三折在两千多年后专制制度寿终正寝的时候也将同样出现。

当一个社会体制改变的时候,将触动各个既得利益阶级的利益,他们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他们也无法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

既得利益阶级的垂死挣扎将使改革无法进行,晚清戊戌变法面临的就是既得利益阶级的反扑。

清末的社会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仅仅依靠改革新政并不能救得了社会,更救不了清政府。

通常在社会临近崩溃的时候,改革已经无法起到作用,唯有依靠革命。

革命是一种彻底的社会改造方式,将一切从底层更新,从头再来。

实在凑巧,周日刚好回答了几乎同样的问题,一下是内容截图:

清末新政为什么没有挽救大清,而是引发了革命?

本质上,清朝不会革自己的命。

假设一下光绪帝真的一心想变革,拿谁先开刀。肯定是满族,取消满族特权,成立君主立宪。组建内阁,一但都这样干了,就等于把权力还给汉族人了。所以最后慈禧出来阻止住了他,但是那时候光绪已经亲政多年,慈禧早已退到幕后,为什么最后还能有这么大的力量推翻新政。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当时朝廷大多数人是反对的。

再来看看太平天国以后,清廷自己的军队八旗,绿营彻底失势,僧格林沁这一位蒙古铁帽子王,在1865年剿捻之时战死后,清廷军权彻底旁落,代替他的就是各地汉族地方军。这时的清廷跟各地的汉族大员一直保持着很微妙的关系,我给你权,你继续为我卖命。

但是,这种状态并没有维持太久,外交和战争的连连失败。导致国内要求变革的声音越来越大。当时的地方大员和民众还没有那么激进,先通过相对平和的方式让满人统治集团过渡出权力。

但是都已经失势到如此程度的满人统治集团还是不愿意让权,1910年11月4日,清廷宣布宣统五年(即1913年)召开国会,并要将九年预备立宪期限缩短为五年,并在第二年的5月8日正式成立责任内阁。而第一届内阁成员,也彻底将矛盾爆发,内阁十三人中皇族七人,满洲贵族两人,汉族官僚仅四人。(虽然其中有很多满人是变革派,实干派)但是当时的情况就是,但与畸形的内阁人事搭配相比,皇族内阁的优点已变得无足轻重、毫无意义。

而且地方的汉族大员和汉族民众也对朝廷的自我变革彻底失去的耐心和希望,皇族内阁组建前,类似武昌起义的战斗有很多次但都被朝廷平定了。但在第一届内阁上台后仅仅不到一年,武昌起义爆发,并已燎原之势席卷全国,为什么这次能成功,原先的温和派,妄想和平过渡的人战队革命党。野心家也放弃了从清廷夺取权力的希望。

你想让既得利益者自己放下权力,是不可能成功的。

枪杆子里出政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