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国,想到的都是内斗,那么三国时期有无和匈奴的战事呢?

先说结论,匈奴和曹魏曾有数次交锋,均被碾压。

在汉末乱世开始后,南匈奴最先卷入汉末争霸。汉灵帝驾崩后,于扶罗乘黄巾之乱,和白波军,黑山军合流进犯太原,河内等地。初平二年秋,于毒,白绕,睦固率领十万大军攻打魏郡,东郡,于扶罗亲率骑兵援助黑山军,王肱不能抵挡,曹操率军入东郡,在濮阳以少胜多,击溃白绕的部队。第二年春,于毒进攻武阳,曹操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攻击于毒大本营,大败于毒、睦固,紧接着,又在内黄大破于扶罗,此战让南匈奴侵扰几乎停止。

《三国志》:太祖遂击匈奴於夫罗于内黄,大破之。

兴平元年,袁术率军入陈留,于扶罗,黑山余部等佐之,皆为曹操击破,于夫罗最终归顺了曹操。

《三国志》:匈奴於扶罗等佐术,与曹操战于匡亭,大败。

兴平二年,于扶罗病死,呼厨泉继单于位,并于建安七年在平阳发动叛乱,被钟繇军队击败,再度向曹操投降。

《三国志》:其后匈奴单于作乱平阳,繇帅诸军围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到河东,众甚盛。诸将议欲释之去,繇曰:“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仇?纵吾欲归,其得至乎!此为未战先自败也。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张既说马腾会击援,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击,大破之,斩援,降单于。

建安二十一年,呼厨泉入邺城朝觐时被授予官职,曹操乘机将他留在邺城,下令将匈奴汗国分为五部,每部各设立一个都督,直属中原王朝。这个煊赫一时,立国约四百三十年的匈奴汗国名存实亡。

《资治通鉴》:初,南匈奴久居塞内,与编户大同而不输贡赋。议者恐其户口滋蔓,浸难禁制,宜豫为之防。建安二十一年秋,南单于呼厨泉入朝于魏,太祖留之于邺,使右贤王去卑监其国。单于岁给绵、绢、钱、谷如列侯,子孙传袭其号。分其众为五部,各立其贵人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

青龙元年,屯驻安定地区保卫边塞的匈奴首领胡薄居姿职等人率部反叛,但旋即被胡遵所平定。

《三国志》:秋九月,安定保塞匈奴大人胡薄居姿职等叛,司马宣王遣将军胡遵等追讨,破降之。

提到三国,想到的都是内斗,那么三国时期有无和匈奴的战事呢?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在镇压黄巾起义的时候,乘机招兵买马,发展各自势力,形成了军阀割据。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由于董卓乱政,李傕郭汜大交兵,皇帝出逃,各地军阀相互混战,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变得不可收拾。曹操听从荀彧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大汉丞相自居,征讨四方,相继讨陶谦、擒吕布、征袁术、驱刘备、败袁绍、平河北,统一了北方。又经赤壁之战,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那么从东汉末至三国,为什么很少发生外族搔扰入侵的事件呢?这主要得益于魏蜀吴三国对各国少数民族的强力打击所致。如曹魏的伐乌桓,孙吴的讨山越,蜀汉的征南蛮。起决定作用的,当属曹魏的伐乌桓。

我们常说强汉盛唐,四方的少数民族经西汉、东汉的不断强势打击下,有的分裂,有的逃离,有的远遁,有的归附,再无力与汉政权进行抗衡。东汉末年,北方少数民族乌桓逐渐强大起来,入居辽东、辽西、上谷、渔阳、右北平五郡。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的乌桓形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并以柳成为政治中心,史称“三郡乌桓”。其中的单于踏顿势力最大,成了部落联盟首领。此时的中原正是群雄逐鹿,河北袁绍就联合乌桓攻灭了占据幽州的公孙瓒,袁绍善待乌桓,与乌桓保持着友好关系。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袁绍,不久逃到河北的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开始争夺继承权。曹操佯装南攻刘备刘表,缓攻河北,导致二子内讧,相互攻打。曹操则趁机移师进攻河北,袁谭战死,袁尚与袁绍另一个儿子袁熙逃到乌桓。曹操知道,乌桓势力很大,统治着边民不下三十万。袁绍曾以姻亲加封爵结交乌桓,二子逃到乌桓,踏顿有助二子复图中国之意,如不及时剿灭,自己的北方边境将国无宁日。这对自己稳定中原,统一天下是极为不利的。于是曹操就想北伐乌桓,派人及早做着准备,但又顾忌荆州的刘备刘表偷袭许昌。经过谋士荀攸、郭嘉的判断分析,刘表只会坐而论道,绝不会支持刘备偷袭许昌,建议曹操兵贵神速,趁乌桓不备,迅速进军乌桓。曹操听取了建议,于建安十二年(207年)五月率领大军抵达无终(今天津市蓟县),兵临塞口,准备出滨海道,过碣石,进攻柳城。但因天气不好,连月阴雨,进军一拖再拖,直到七月下旬。曹操北征乌桓的消息,也让踏顿知道了,在各交通要道做了防备。曹操进军不得,找了一个熟悉当地地形的向导田畴,他告诉曹操一个西汉曾进军的荒废之道,很少人知晓,可乘乌桓不备突达柳城。曹操非常高兴,一边在河道插上牌子,告诉对方要撤退,一边迅速从此道进军。乌桓哨兵还真以为曹操已撤军,就告知了踏顿,踏顿在柳城遂放松了警惕。曹军在向导的带领下,攀徐无山,出卢龙塞,艰难行军五百余里,于八月到达距柳城二百余里的白狼山附近,踏顿与袁尚袁熙等才发现,他们仓惶联络其他部落首领,凑齐数万骑兵,西进抵御突到的曹军。当时到达的只是曹操的骑兵,主力步兵还没到来。乌桓骑兵以逸待劳,又善单兵作战,曹操部队经过十多天的远途拔涉,十分疲惫,而且人数要少于乌桓军。许多曹军看到乌桓兵直发怵,要求等待步兵到来再战,但是关键时候畏战,又无退路,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于是曹操鼓励大家提振斗志,张辽要求出战,曹操大喜,登山看到乌桓军松散不整,就将指挥的旗子交给张辽,由他临时指挥,向敌发动进攻。于是两军在白狼山下进行了一场血战,最终张辽斩了单于踏顿,乌桓群龙无首,四散奔逃,让曹军杀得大败,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曹军大胜,斩踏顿及名王以下十余人,俘虏二十余万。曹操收编乌桓精锐,使之征战四方,谓之“天下名骑”。袁尚袁熙又逃到辽东公孙康处,曹操驻兵不动,不久公孙康斩袁尚袁熙,给曹操献上二人首级,表示臣服。

白狼山一战,彻底击败乌桓,解除了北部边境威胁,边民得以安居,曹操南征再无后顾之忧。正因为白狼山之战沉重打击了北方游牧民族,声威远震,才使整个三国时期,曹魏很少再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攻击。

提到三国,想到的都是内斗,那么三国时期有无和匈奴的战事呢?

了解了匈奴与三国英雄们打交道的历史,您可能会有些同情他们。

他们在汉末三国时期,也不是没有企图心,只是被各路猛人狂虐,屡战屡败。

镇压黄巾之乱,却把自己搞乱

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

南匈奴依附打汉,把北匈奴打成了历史之谜。

从此,南匈奴开始跟着东汉大哥混了起来。

汉末,天下大乱,南匈奴积极帮助大哥作战,又是打凉州叛军又是镇压黄巾起义。

可是,用力过猛,南匈奴吃不消,一伙贵族起事把老单于给作了。

叛乱者害怕被报复,都不肯承认继承者于夫罗,另立了须卜骨都侯单于。

于夫罗没办法,只好跑去找大哥讲理。

也是运气不好,于夫罗跑到洛阳时,汉灵帝死了。大汉十常侍、何进、董卓们都很忙,没工夫搭理他!

没办法,于夫罗只好带领拥护他的部众到了河内一代,跟白波贼混到了一起。

这样,南匈奴就再次分为于夫罗部和须卜骨都侯单于两部。

而须不骨都侯死后,南匈奴国干脆空缺单于之位,由老王代理国政。

被麹义修理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于夫罗也积极参加了讨董大业,依附袁绍。

不久,于夫罗又改主意了(可能得了董卓什么承诺吧)。

张杨不从,于夫罗干脆劫持了张扬,擅自离开。袁绍可没有那么好惹,麹义率军追击,在邺城之南大破于夫罗。于夫罗便跑到黎阳,击败了度辽将军,留下青山等柴烧。——《三国志.张杨传》。

两次被曹操收拾

1、内黄之战:联合黑山贼,被曹操击败。

在黎阳得到恢复的于夫罗又和黑山贼搞到了一起。

曹操攻打黑山贼,在内黄,顺手击败了于夫罗。

2、匡亭之战:联合袁术,被曹操击败。

咽不下这口气,于罗夫又响应了袁术,联兵袁术、黑山贼,一起攻打曹操的根据地陈留。

结果,匡亭之战,再次被曹操大败。

唯一的一次胜利:迎接天子

连遭败绩后,于夫罗去世,弟弟呼厨泉即单于位。

这段时间,匈奴继续劫掠各地,蔡文姬就是在这段时间被劫持到了北方。

不久,呼厨泉迎来了一次立大功的机会。

杨奉、董承等人带天子逃离长安,被李傕追击。

杨奉知道打不过西凉军,遂召唤白波贼、南匈奴相助。

呼厨泉令右贤王去卑率军相助。

各军合作,击败李傕,迎还天子。

呼厨泉立下大功。

不过,到底实力有限,白波贼、南匈奴护不住天子,被曹操“挟天子”了。

至此,呼厨泉归顺了曹操。

被马超收拾

又过了几年,呼厨泉又皮痒了,出来挨了一顿揍。

202年,袁尚为了抵御曹操,企图从并州攻关中,分曹操之势。

呼厨泉经不起诱惑,再次叛曹,与高干联兵,一起南下。

这一次,曹操根本就没有亲自搭理。

钟繇发动马腾抵御。

马超、庞德奋勇出击,大破高干、匈奴联军!

那还有什么说的,投曹吧。

分而治之

匈奴这么隔三岔五折腾一下也不是个事,但北方英雄们都很忙,没力气好好处理他们。

等到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后,开始整顿了。

曹操把单于留在朝中,将匈奴分为5部,每部选尊贵者为帅,汉人为司马,以便监督。

如此,南匈奴部落组织名义上还继续存在,但已完全纳入曹操掌握中。

此后,南匈奴在曹魏时期不再折腾。

直到西晋末年,刘渊(于夫罗之孙)的崛起。

总的来说,汉末三国时期的匈奴,其势分裂,而其领袖才能又非群雄对手,只能迷茫第地被人利用,四处碰壁,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提到三国,想到的都是内斗,那么三国时期有无和匈奴的战事呢?

有,遇到三国曹操这些猛人,匈奴根本不敢怎么样

南阳军阀袁术,鼓动黑山军残部和南匈奴于夫罗从北面向兖州进攻;

袁术从南面向兖州进逼,企图南北夹击,夺取兖州。

曹操首先把北面的黑山军残部和南匈奴于夫罗势力击退,然后集中主力,向驻扎在封丘(今河南封丘)的袁术发起反击。

曹操先打驻扎在匡亭(今河南长垣县西南)的袁术部将刘详,引诱袁术前来救援,在半路布下伏兵,一举将袁术击溃。袁术望风而逃,曹操乘胜追击,袁术一直逃到九江,来自南阳方向的威胁从此减轻。

三国时期曹操如何处理匈奴关系

东汉末年,朝廷内部风雨飘摇,混战连年,部分匈奴人还是想趁机作乱的。与汉朝结盟的南匈奴继续往南迁移到长城以内,并定居下来,为皇帝守卫边境。栾提呼厨泉单于在山西中部的平阳安定下来。这个时候,东汉王朝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内乱频繁。栾提呼厨泉单于也想浑水摸鱼,绞尽脑汁想起来他的一位远祖曾是汉朝公主,于是他用了大汉帝国的国姓“刘”。

但这个时代却英雄辈出,譬如曹操。而汉与匈奴的关系,不再是当时主要民族间关系,乌桓、鲜卑成为当期曹魏政权需要处理的主要民族关系。

《三国演义》曹操剧照

曹操在对待这些少数民族时,基本继承了汉朝的做法,采取讨伐与怀柔的两手对策。不过,曹操在运作上要巧妙得多。曹操虽然动用武力,比如,杀死匈奴单于於夫罗;北征乌桓;派刺客刺杀鲜卑首领轲比能等等。

但是,曹操更多的还是注重以怀柔政策来安抚人心。曹操在统制少数民族时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并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向内地移住。曹操将内迁的南匈奴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以匈奴贵族子孙为五部帅。移住内地的少数民族中有一部分编入魏的军队,对这些少数民族施以汉化教育。不仅使边境地区得到安定发展,也改善了内地人口不足的问题,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曹操推行的这一套细致周全的少数民族政策,在魏统治之时,对北方民族的控制基本上很顺利,没有发生什么大的问题。

但是曹操的政策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内地少数民族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汉族的人数。从这方面来看,似乎为以后的胡族叛乱埋下伏笔。

匈奴死灰复燃是在晋

南匈奴历代单于与两汉皇家世代通婚,故内迁后从汉俗,改姓刘。刘姓匈奴又是屠各种中最为高贵的一支。

东汉末,曹操将内迁的南匈奴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以匈奴贵族子孙为五部帅。

西晋时,晋武帝司马炎将南匈奴五部帅改为五部都尉。当时南匈奴五部的分布情况是:左部最大,一万余落,居兹氏县(今山西汾阳县);右部六千余落,居祁县(今山西祁县);南部三千余落,居蒲子县(今山西隰县);北部四千余落,居新兴县(今山西忻县);中部六千余落,居大陵县(今山西文水县)。

西晋内部有人对这种情况感到担心。上疏建议将胡族迁到域外,提出“建议把这些胡人迁到长城以北。”敲响警钟,认为如此放任不理恐会出现可怕的事态。

皇帝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晋武帝司马炎对南匈奴五部帅进行了整改,改为五部都尉。当时南匈奴五部的分布情况是:左部居兹氏县;右部居祁县;南部居蒲子县;北部居新兴县;中部居大陵县。

晋武帝司马炎

晋武帝认为天下已经大定,为了防止东汉末年各州郡群雄并起、纷争割据的局面重演,必须坚决裁去州郡之兵。没有记住“天下太平,忘战必危”。

而实际上,内迁的匈奴人汉化程度已经很深。如刘渊是匈奴左部都尉刘豹的儿子,他以人质的身份长期居住在洛阳,博览经史。他决心把自己锻炼成文武兼才,因而一边读书,一边习武。比汉人还有学问,晋武帝司马炎封他为北部都尉。由于刘渊轻财好施,又得人心,又有文化,南匈奴各部的豪杰之士都来投奔他。

提到三国,想到的都是内斗,那么三国时期有无和匈奴的战事呢?

我是波云星,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有关汉末三国魏晋时期的汉匈关系的相关内容散落在《后汉书·南匈奴列传》、《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晋书》、《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二》。

东汉末年,匈奴一分为三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前中山太守张纯反叛,遂率鲜卑寇边郡。灵帝诏发南匈奴兵,配幽州牧刘虞讨之。单于遣左贤王将骑诣幽州。国人恐单于发兵无已,五年,右部落与休屠各胡白马铜等十余万人反,攻杀单于(羌渠)。

反叛者拥立须卜骨为单于,单于羌渠死后,其子右贤王於扶罗也继立为持至尸逐侯单于,他立于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死于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在位七年,是后来攻灭西晋的刘渊之祖。

中平五年(188年)春,黄巾余贼郭大等起于河西白波谷,寇太原、河东。三月,屠各胡功杀并州刺史张懿。太常江夏刘焉见王室多故,建议以为:“四方兵寇,由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以致离叛。宜改置牧伯,选清名重臣以居其任。”……朝廷遂从焉议,选列卿、尚书为州牧,各以本秩居任。以焉为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东海刘虞为幽州牧。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於扶罗为国人所拒,就去求东汉王朝帮助返国即位。但是,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单于将数千骑与白波贼合兵寇河西诸郡。时民皆保聚,钞掠无利,而兵遂挫伤。复欲归国,国人不受,乃止河东”。

于是,在东汉的末年,匈奴分为三部分:一为北匈奴,二为南匈奴,三为在河东平阳的匈奴。

塞内的匈奴参加了中原汉族军阀的内战

到了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於扶罗归附于袁绍。“初,何进遣云中张杨还并州募兵,会进败,杨留上党,有众数千人。袁绍在河内,杨往归之,与南单于於扶罗屯漳水”,“袁本初军无斗粮,各已离散,虽有张杨、於扶罗新附,未肯为用,不足敌也”,於扶罗一看不能被袁绍重用,便“劫张杨以叛袁绍,屯于黎阳”。初平四年,“曹操军甄城。袁术为刘表所逼,引兵屯封兵,黑山别部及匈奴於扶罗皆附之。

於扶罗死后,弟呼厨泉立于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继续居留在平阳。

单于呼厨泉,兴平二年立。以兄被逐,不得归国,数为鲜卑所抄。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献帝自长安东归,右贤王去卑与白波贼帅韩暹等侍卫天子,拒击李傕、郭汜。及车驾还洛阳,又徙迁许,然后归国。二十一年,单于来朝,曹操因留于邺,而遣去卑归监其国焉。----------《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建安四年(199年)三月,黑山帅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分三路相救公孙瓒,但袁绍设伏兵袭击公孙瓒,公孙瓒引火自焚,首级被送到许都,而公孙瓒之子公孙续后也为屠各所杀。

建安七年(202年),“袁尚拒太祖于黎阳,遣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并州刺史高干及匈奴单于取平阳,发使西与关中诸将合从。司隶校尉钟繇遣既说将军马腾等,既为言利害,腾等从之。腾遣子超将兵万余人,与繇会击干、援,大破之,斩援首。干及单于皆降。”-----《三国志·魏书·张既传》

统一北方后,曹操为平息匈奴骚扰,南向与刘备、孙权争锋,就采取了安抚怀柔的政治谋略,将南匈奴一分为五,析为互不统属的五个部,使其各自为政。

“建安中,魏武帝(曹操)始分其众为五部,部立其中贵者为帅,选汉人为司马监督之。魏末,复改帅为都尉。其左部都尉所统可万余落,居于太原郡兹氏县。右部都尉可六千余落,居祁县。南部都尉可三千余落,居蒲子县。北部都尉可四千余落,居新兴县。中部都尉可六千余落,居大陵县。”----《晋书·北狄传》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呼厨泉到京城朝见,被曹操扣留在邺,名为尊贵,实则操控,而由右贤王去卑回去监国。

此外,在西北方面,还有不属中国的北匈奴余众,时不时与中国争夺西域。

匈奴虽与魏有关系,但是《三国志·魏书》并没有《匈奴传》,却有乌丸(或乌桓)、鲜卑以及东夷(如夫余、高句丽、东沃沮、挹娄、濊、马韩、辰韩、弁韩与倭人)的传。《三国志·魏书》卷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的评语注解曾抄录鱼豢《魏略·西戎传》中所记西北各种民族,但其中也没有匈奴。

这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匈奴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渐趋衰亡,基本上失去了政治上独立性,完全受制于曹魏政权。这些匈奴人既与汉族杂居,逐渐也就同化了;这个时期,乌桓、鲜卑逐渐强盛起来,对曹魏构成一定威胁。曹操曾亲征乌桓,鲜卑则占有了北匈奴的故地。

文姬归汉

兴平年间(194-195),蔡邕之女蔡琰(蔡文姬)流落匈奴12年,嫁给左贤王。蔡邕生前与曹操一直交好,曹操于是派人以金璧赎回蔡文姬,但她的两个孩子却留在了匈奴。

《胡茄十八拍》记述了蔡文姬的苦痛遭遇,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匈汉两族又对抗又融合的关系。

“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后汉书·列女传》

魏武捉刀

魏武帝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节。他自认为相貌丑陋,不能对远方国家显示出自己的威严,便叫崔季珪(崔琰)代替,自己却握着刀站在崔季珪的坐床边。接见后,曹操派密探去问匈奴使节说:“你看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节回答说:“魏王的崇高威望非同一般,可是床边握刀的人,这才是英雄啊。”曹操听说后,趁使节回国,派人追去杀了他。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

这两个小故事也反映了当时汉匈关系的强弱格局。作为政权,匈奴式微了,但是作为一个种族,匈奴却逐渐与其他种族融合,他们的故地为鲜卑侵占后,其种族之留居故地者十余万落,也自称“鲜卑”。

随着北方汉人的南迁以及匈奴等民族的内迁,汉末以来中原地区的力量格局继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三国乱世结束不久,西晋又陷入“八王之乱”这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为后面的西晋灭亡和五胡十六国乱象埋下了伏笔。

感谢关注,我将持续为您带来有理、有据、有趣的历史知识和思考。

提到三国,想到的都是内斗,那么三国时期有无和匈奴的战事呢?

没有,有,或者说不算有

西晋最出名的匈奴叫刘渊,他在304年统一匈奴五部,建立汉国,这个汉国后来改名赵国,史称汉赵或者前赵,就是这个汉赵灭了西晋

而这个刘渊,可以追溯到东汉初年,那时候,他的不知多少代祖宗为争夺单于位闹分裂,把匈奴分成南北两部,其中南部匈奴在日逐王带领下归顺了东汉,成为东汉一份子,居住在山西周边,而北匈奴呢,则是西迁,远离大汉

就这样,过了一百多年,一直到东汉末年三国时期

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时,南匈奴也被汉朝征召参与平定黄巾起义,带队的叫于扶罗,是老单于儿子。黄巾战事结束,群雄争霸,于扶罗也成为霸主一支,参与了群雄涿鹿,只是于扶罗早死

而与此同时,留守的南匈奴,也是不安稳,因为老单于在派出征召部队不久,就死了,其余人等为争夺匈奴统治权大大出手

最终,老单于另一个儿子呼厨泉取得匈奴单于位,他任命于扶罗儿子刘豹为左贤王,这样,匈奴又统一了起来

大约202年,曹操势大,有统一北方趋势,这个匈奴单于呼厨泉便顾顺了曹操,成为后期曹魏属下。曹操看着统一的匈奴不顺眼,下令把匈奴分成五部分分散居住,互不统属,各支皆赐予刘姓,里面有一支归刘豹统领

就这样,五部匈奴一直很安稳,即便司马炎以晋代魏,匈奴都很安稳,还派遣质子到洛阳学习,比如刘豹的儿子刘渊就在洛阳做了很多年质子……

再后来,西晋八王之乱,把天下打的一团糟,匈奴刘渊在这期间成功崛起,获得匈奴五部认同,统一五部,成为大单于

304年,刘渊建国汉,开始灭晋

其实,匈奴已经归顺大汉一百多年,在汉末三国期,虽然也有参与,但更多的算是内斗。即便再过一百年后的刘渊时期,也是内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