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乾隆盛世,“盛世”二字是否实至名归?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吟风社,荟聚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文化、历史等领域优质内容。
这个问题需要分视角去看,以中国古代视角,乾隆在位期间确实在各方各面的纸面数据确实达到了一个巅峰。
在乾隆继位的初年,也曾严惩贪官污吏,史学家一些观点认为乾隆惩戒贪官力度之大,可与朱元璋比拟(当然,乾隆晚年吏治再度腐败了)。
在农业方面,很多人嘲讽乾隆只是沾了高产作物的光,实际上恰恰相反,哪怕是到了民国,美洲高产作物在国内推广范围都是比较有限的。根据民国时期农业部门官方数据和多方考究,在 1914—1918 年,玉米播种面积是很小的,只占各种谷物全部播种面积的5. 5% ,番薯则是1. 7% ; 1931—1937 年,玉米、番薯分别为 6. 6% 、3. 5%。由此可见所谓乾隆朝人口增长只靠美洲作物是不属实的。
乾隆时期,农学方面总结出了改善盐碱地、选育良种、合理施肥等新的农学知识,这些和新引进的美洲作物相辅相成,才促进了人口的大涨。同时,农村集市在乾隆朝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商业化的进步,并且乾隆朝修改《大清律》从法律上明确了农业长工“自由雇工”的身份,使得劳动力也成为了商品。
同时,清朝无论单年岁入还是国库积蓄最多的时代都出现在乾隆中后期,所谓乾隆只是吃雍正老本说法也可休矣,反倒是乾隆继位初年因为雍正晚年的用兵,国库是相当空虚的。根据《皇朝经世文编》记载雍正年间库存银高峰为六千余万两,但雍正后期西北用兵费用甚大,这六千万两用去了大半,在乾隆即位之初只有两千四百万两,而乾隆四十二年这一年才是整个康乾盛世库存银最多的一年,达到了八千一百多万两,除了库存银外,在洋务运动之前清朝收入最高的一年同样是在乾隆朝,乾隆三十一年收入为四千八百余万两,比雍正多了近千万两。而乾隆在位六十年的时间内,至少五次大幅度免除民间的税赋,金额多达两亿两,免税金额为历朝历代之最。
而在疆域方面更无需多言,中国历代疆域最大的时期就在乾隆朝,包括元朝在内(元朝不等价于蒙古帝国),疆域都不及乾隆朝之大,葛剑雄教授《我的国家:疆域与人口》一书也将乾隆朝称作极盛疆域,空前的统一。
可以说,就算是指责乾隆后期败家,这个家的基业同样有很大一部分是他自己创制的。
所以说以古典视角来看,乾隆确实大部分时间做的很不错了,文治武功在纸面数据上都达到了封建时代的高峰。至于指责乾隆对英国的问题,那是很不应该的,因为英国人根本就不是带着平等条约来的。
首先,乾隆对英国的了解比许多人想象的要深。在马戛尔尼等人离开之后,乾隆并非不再理会此事,反而是命令各地严防警戒,不可对这些英国人掉以轻心。
英吉利在西洋诸国中较为强悍,且闻其向在海洋有动掠西洋各国商船之事。是以附近西洋一带夷人畏其态横。
即饬各标营所有墩台营闪及旗帜器械,务宜鲜明整肃,俾该夷人等见天朝兵威壮盛不敢稍萌轻忽。
英国是欧洲各国中与清朝贸易最频繁的国家,真认为乾隆对英国一无所知才是想当然了,早在乾隆二十四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洪仁辉为了争取在更多的港口贸易,乱闯未对外开放的港口,甚至闯到了天津口岸。天津作为北京的门户重要性不言而喻,此事对清廷是极为震动的。
常为人诟病的所谓广州体系,即清朝将海外贸易限制在广州,其实并不准确,准确来说是乾隆将对英国的贸易限制在广州,原因有二,一是广州是与英国贸易最频繁的地区,贸易往来已经成了体系,二则是乾隆二十四年的这次英国贸易船只闯入天津,让乾隆对英国产生了警戒。
马戛尔尼出使中国,很多人只看到英国要与中国建交,却很少关注英国人提了什么样的外交条件。英国人提出了领土要求和领事裁判权,他们希望得到一块类似于澳门的土地,这块土地专供英国人存放货物,而在华的英国人如果犯了罪,全部交由英方自己处置。英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来,根本不是来跟中国友好建交。
简而言之,英国人希望乾隆割地、希望清朝给予在华英人治外法权!这些是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摄取的权利,乾隆如果答应了才是丧权辱国,是历史的罪人。
如何看待乾隆盛世,“盛世”二字是否实至名归?
黔首安居都是好时代……盛世是美颜标签。拙见
如何看待乾隆盛世,“盛世”二字是否实至名归?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清王朝在他的统治下国力鼎盛,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乾隆盛世"。细读乾隆皇帝统治时期的有关史料,我感觉这样的盛世犹如“皇帝的新装”,繁华掩盖下虚伪盛装而已。
一、乾隆帝的主要历史功绩:
(1)即位之初,乾隆皇帝就集中力量解决康熙雍正两朝留下的弊政。首先将雍正长期监禁的允禵等人释放恢复爵位,后又将允禟、允襈等人的子孙恢复宗籍,"攘外必须安内",乾隆皇帝这样做极大地缓和了宗室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处理好了“家务事”顺利稳定了政局,避免了内耗;另外乾隆皇帝又采取措施纠正雍正沉迷于“祥瑞”和喜欢练丹以求长生不老的弊端,朝廷政风较为清朗,为清朝继续繁荣发展开了好头。
(2)乾隆刚即位时,朝中存在鄂尔泰和张廷玉两个政治派别,乾隆明确表示痛恨党派之争,后乾隆捕捉到机会,打击和限制了这两个派别。随后在国家治理上,乾隆完善奏折制度,削弱内阁权力;加强军机处权力,使军机处成为全国政事实际处理中心,通过这两项措施进一步加强皇权。另外还加强对宦官的控制,不允许宦官读书识字,严惩宦官与外朝和外地官员的勾结行为,防止宦官干政。
(3)在经济上,乾隆继续推动"耗羡归公"、“养廉银”、“摊丁入亩”等政策,在地方上鼓励移民垦荒,引导农民种植高产作物;在赋役上多次下令减免钱粮,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也及时赈灾,这些措施是积极有效的,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大力促进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充实了国家的经济,使整个社会经济出现繁盛局面。
(4)乾隆除了对内采取积极的整顿措施,还积极对外用兵,巩固边疆稳定。两次出兵平定新疆北部准噶尔部叛乱维护国家统一;1771年,原先受到准噶尔部逼迫的土尔扈特部听到准噶尔部被平叛于是千里行军回归祖国,乾隆热情欢迎并妥善安置,这是乾隆皇帝的一项重要成就。
乾隆皇帝于1792年通过实施《钦定西藏章程》,对西藏的宗教、军事、政治等全面改革,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在西南民族地区,乾隆继续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为了稳定这个地区的稳定,乾隆两次派兵平定大、小金川土司的武装反抗,结束了川藏地区混乱相争的状况,促进当地的稳定和发展。
(5)、编纂《四库全书》。乾隆时期,为了笼络汉族知识份子,也为了整理古典文献,推动文化发展,启动了大规模的图书编纂工作。《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乾隆皇帝对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为后世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保存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当然有些珍贵书籍不符合朝廷统治的,乾隆趁机销毁,负面影响也是存在的。
正因为乾隆皇帝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所以乾隆皇帝也就有点沾沾自喜,把自己称为"十全老人",当然这个"十全老人"是指乾隆皇帝的军事方面的功绩,“十全”指的是10次较大的战事。
二、乾隆皇帝的主要过错:
常言道:盛极必衰。作为一个帝王,如果没有居安思危之觉,看不到前进路途上的威胁和困难而沉迷于纸醉金迷之中,危险马上就来。晚年的乾隆显得“劣迹斑斑”:
(1)处处模仿康熙,数次巡游,和康熙简朴相比,乾隆则讲究排场,挥霍无度。乾隆六巡江南、五巡五台山、五祭曲阜、四巡盛京等等大大小小的巡游多达百次,每次巡游百姓遭殃,国库耗费巨大。
(2)乾隆皇帝有个爱好就是喜欢修园林,在雍正时,圆明园景观点只有28处,到了乾隆手里增为40景,不仅修建圆明园,乾隆还在香山、热河避暑山庄等多处修建园林,这些大工程耗费了巨额钱财。
(3)乾隆帝还喜欢给自己和太后过生日,这是一项巨大开支。乾隆皇帝寿命较长,可能对此很高兴,过生日摆寿宴讲得是大排场,不计花费,极尽奢华,搞得国库空虚。
(4)上梁不正下梁歪,正由于乾隆帝自身的腐化和后期的怠政,导致官员贪污腐化成风吏治败坏,期间产生了一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贪官和珅!与此同时豪绅富商大量兼并土地,巧取豪夺,社会贫富差距加剧,广大人民的生活陷于艰难困苦中,乾隆退位后,在湖北、四川等地爆发了白莲教起义。
(5)大搞文字狱。文字狱是乾隆皇帝的一项重要文化政策,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乾隆统治时期兴起的文字狱有80多起,著名的有"王肇基献诗案"、"王锡侯字贯案"等,文字狱非常残酷,受牵连的人不计其数,乾隆皇帝的这种做法是搞文化恐怖,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犹过之,朝野噤声,思想停滞,严重阻碍了文化发展。
(6)沉迷于天朝美梦,不能正视世界发展。
当乾隆皇帝还沉浸在太平盛世的美梦中时,世界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彼时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美国成立,法国也爆发了大革命,资产阶级新兴力量开始走到时代前列,然而乾隆却看不到,还自以为是"天朝上国",即使面对英国使臣马戈尔尼,乾隆仍称"天朝统驭万国"。鉴于外商来华与中国行商相互勾结,乾隆禁止外商在厦门、泉州、宁波三地的贸易,后来他还颁布《防范外夷规条》,中国开始了闭关锁国的历史。184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彻底击碎了清王朝天朝之梦!
康熙王朝为清王朝迎来"康乾盛世"奠定基础,雍正王朝起到桥梁嫁接作用,乾隆把这个所谓盛世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后逐渐走下坡路。乾隆皇帝后期的作为对清王朝的衰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俗的讲,乾隆不仅把自己挣的钱花完了,还把他爷爷康熙父亲雍正留下的钱花完,无异于"败家子"。他留下的清王朝已经是千疮百孔了,所谓的盛世最后成了一个"花架子",所以我的观点是乾隆盛世徒有其表外强中干而已。(图片来自网络)
如何看待乾隆盛世,“盛世”二字是否实至名归?
从古代来讲,乾隆朝版图极盛时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人口最盛时3.1亿,财政收入最多时达年收入四五千万两白银,皆远迈前朝,达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且经济繁荣,国内稳定。
在乾隆继位的初年,也曾严惩贪官污吏。
乾隆时期,农学方面总结出了改善盐碱地、选育良种、合理施肥等新的农学知识,这些和新引进的美洲作物相辅相成,才有了人口爆炸。
农村集市在乾隆朝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化的进步,乾隆朝修改《大清律》,从法律上明确了农业长工“自由雇工”的身份,使得劳动力成为了商品。
但是,此时西方进入近代己经二百多年,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先后引爆了商业革命、技术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而清朝仍然是中世纪国家,经济、军事、科技、教育、人均GDp及生产力水平,逐渐被西方赶上并超过。
因此,乾隆的成就,纵向比,确实了得,但是横向比,盛世二字,名不副实。
如何看待乾隆盛世,“盛世”二字是否实至名归?
盛世?说他是罪人还差不多;
近代中国有着百余年的民族耻辱史,原因其实就是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衰落的源头就是开始于乾隆时期,并且可以说问题就出在乾隆皇帝弘历这个人身上。
“康乾盛世”是大清发展的顶峰,然而这一盛世的出现,军事上实则归功于康熙皇帝,经济和吏治上则主要归功于雍正皇帝。乾隆帝的在位60载,不过是一步一步耗尽大清气数的60载。康熙帝内平三藩、收台湾、平准葛尔丹,外御沙俄扩张,为潜心发展经济和改革吏治奠定了政治基础。
雍正帝在位十三载,改革吏治、设立军机、改土归流、滩丁入地等措施,国库充盈,百姓富足,民族团结,是真正的盛世之治。乾隆帝在位初期,尚且注重发展民生,然而不久之后,则老年昏庸,误国误民。那么乾隆帝主要办了哪些昏庸事,将清朝一步步推向衰弱呢?
吏治废弛,腐败盛行贪腐在那个朝代都是存在的,这个是不可能完全禁除的。然而,达到乾隆时期那种贪腐程度是前所未闻的。乾隆手下的第一贪官当然要数和绅了,在当时整个清朝的官僚机构可以用一句来表现贪腐程度――自和绅以下,无官不贪,无官不腐,整个官场可以说是全盘腐化。
这种贪腐的苗头虽然在康熙后期就有了,但是被雍正皇帝及时的掐灭了。等到乾隆继位之后,由于乾隆的疏忽和放任,导致雍正大力整治贪腐的努力付之东流。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官场贪腐的情况每况愈下。乾隆需要为这件事负责。
明亡后100多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几乎没有任何进步反而大踏步倒退。而同时莫斯科大学、美国科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相继建立,科学与人文建设日新月异。与此对照,清1795年参加会试的举人中竟然有116个80多岁的老头,乾隆为此龙心大悦,把这作为太平盛世的重要符号,让人啼笑皆非!
英国特使马嘎尔尼感慨地说“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由于嘉靖年间的海禁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如“倭寇”事件。迫于压力,隆庆皇帝解除了海禁,对外通商。可是清入关后,又逐渐恢复了海禁政策,实行闭关自守,乾隆时达到极致。在给英皇的信中,乾隆皇帝傲慢地宣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自诩“抚有四海”的乾隆是否看到,在他统治的年代,美利坚合众国已经建立,法国大革命革命取得成功并发表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帝王的脑袋也被砍下几个,彼得一世剪掉了俄国人的大胡子,一个强大的帝国正在崛起。所谓的“天朝上国”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如何看待乾隆盛世,“盛世”二字是否实至名归?
乾隆自称为“十全老人”,至于他算不算“十全”又是另一说了,但是在清代的历史上乾隆是绕不过去的人物。1735年,雍正由于常年劳累而倒下了,赢得了史家的好评。当雍正死后,托孤大臣从“正大光明”的牌匾后拿出了皇位继承人的单子,上面写的是爱新觉罗氏•弘历,从此,乾隆成为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一直以来,人们对“乾隆盛世”的看法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乾隆中前期,他所统治下的帝国与之前的历朝历代相比,的确可以称得上盛世。尤其是当乾隆朝解决了历朝历代都头疼的新疆问题时,统一新疆后,清王朝的统治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这一功绩,悬绝于历代的治绩之上。那么,以乾隆统一新疆为标志,乾隆盛世都有哪些表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乾隆朝所养育的人口达到了空前的数目在中国历史的数百位帝王之中,要论减免税负最多的皇帝,非乾隆莫属。历史上,乾隆即位之后,所做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免除了大多数老百姓拖欠了十年以上的农业税。即位二十天之后,他又宣布,免除了雍正十二年以前所有未交的农业税。而且在此后六十多年的漫长统治生涯中,乾隆又多次部分或者全部免除农民的农业税。
乾隆的这一措施,使得清王朝众多的贫困人口,摆脱了多年沉重的税负。这在以农业为主要财政收入的古代社会,是极具有进步意义的。因此,当税收负担减轻之后,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大增,而乾隆又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使得粮食产量大增。据统计,乾隆晚期的粮食产量,一度达到2088亿斤,远超历史上其他朝代。
正是依靠农业生产的大规模增长,乾隆朝的人口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在经历了康熙、雍正两个承平时代之后,再加上乾隆即位后的励精图治,到乾隆六年(1741年),中国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一亿四千三百四十亿万左右,到中后期,由于经济繁荣,农业发展,乾隆朝人口继续增至两亿九千九百九十六万人左右。
因此,终乾隆一朝,其以10亿亩左右的耕地养活了30%左右的人口,而且能长期保持国家安定和社会稳定,这在生产力低下的传统社会,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而在中国历史上,人口超过一亿的时代仅有南宋绍兴年间。在以农业作为决定国家命脉支柱产业的古代,将人口数量视为国家繁荣兴旺的标志,乾隆年间的人口爆炸式增长,的确可以作为盛世的重要表现之一。
二、国家经济总量巨大,财力雄厚关于乾隆朝的经济实力,在《大国的兴衰》里面有一段很明确的记载:
当时中国的gdp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超过美国在今天世界上的地位。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的份额,是英国的八倍,俄国的六倍,日本的九倍,比刚刚建国的美国更不知要多多少倍。
是的,由于悠久的发展历史,所以直到工业革命以前,中国的基本上一直是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在乾隆朝更是如此。
在经济上,经过康熙和雍正两代的发展创新,如摊丁入亩、养廉银等制度,再加上雍正在位13年以来的励精图治,到乾隆刚即位时,清朝的国库存银达6000万两之多。至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增长至7000万两,此后一直维持在7000万两以上,居高不下;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达到7800万两,最高时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存银达到乾隆朝最高峰8000万两。
如此庞大的财政储备,就当时的世界经济体系而言,清朝称第二,其它世界各国没人敢称第一。一直到乾隆去世之前,中国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
因此,乾隆朝的财政收入达到历史最高峰,是“乾隆盛世”的标志之一,而这也是乾隆经常大规模减免来百姓税负的底气所在。
三、统一新疆,使乾隆盛世达到了顶峰一直以来,西域(新疆)问题是历朝历代比较头疼的问题之一,从汉武帝将西域纳入中原王朝统治之后,一直到清乾隆前期,西域一直与中原王朝分分合合(更多的是分离)。当一个朝代强盛时,西域地区便安分守己,而当一个朝代软弱时,西域地区必然滋生骚乱,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数千年。到清康熙、雍正两朝时,以当时强大的国力,都未能将西域问题解决。
直到乾隆朝,从乾隆十八年(1753年)开乾隆便致力于扫平西域。由于国家实力的强大,仅仅过了6年,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乾隆便解决了数千年了无数朝代都未能解决的问题,实现了西域前所未有的稳定。
1759年12月23日上午,乾隆收到了一份万里之外送来的捷报。信中说道:“天山南北所有的叛乱都已经彻底平定。”当读到这份捷报时,四十九岁的乾隆悲喜交加,这块历经数千年未能解决的土地,终于在他手里有了圆满的结局。
此刻,天山南北以及巴尔喀什湖一带尽数纳入大清版图,中国的疆域达到极盛,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领土面积达1453多万平方公里。
统一新疆后,此时的清王朝在国际上的地位攀升,《清高宗实录》中记载:
环顾四周,近郊诸邦,皆为属国,通译四方,举踵来王……以亘古不通中国之地,悉为我大清臣仆,稽之往牒,实为未有之盛事。
乾隆时期,中国才真正对版图内的所有土地都做到了真正强有力的控制与管理,使边疆地区和一些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了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以,以统一新疆为标志,乾隆盛世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总结乾隆的所引以为豪的盛世不过是一种假象,有着很大的水分,唯一能跟乾隆盛世搭边的也就是当时的人口了,清朝乾隆时期人口之所以会大规模爆发,并不是乾隆的功劳,而是由于土豆、红薯的功劳,真是这些粮食传入我国,才使得我国人口开始大规模增长,那个时候外国人记载清朝的风土人情时,他们书中所记载的百姓是非常贫苦的,虽说是盛世,但人们只能勉强活下去而已。
对于乾隆盛世,历来是褒贬不一的,但我认为,至少在人口和领土方面,乾隆的功绩是不可被忽视的。一直以来,众多的人口和广袤的领土面积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标志,而乾隆朝的人口爆炸式增长遗留下来的土地面积,则奠定了我国大国的基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