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为何会出现真假美猴王一出?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吟风社,荟聚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文化、历史等领域优质内容。
请抛开阴谋论去看西游记这部书,西游记是一部讲修心的书,孙悟空在书中最多的一个别称叫做"心猿",我们说心猿意马便是讲人心的心思好似猿猴一样控制不住,胡思乱想。整个西游的过程是孙悟空修心,也是整个取经团队一同修心的过程。
读懂真假美猴王剧情,就必须要看到这段剧情中的一个高频词汇,那便是"二心"。西游记汇评本中,古人批注有“一心可成千事,二心不可干一事”。
所谓二心,包括唐僧对孙悟空的不信任之心,孙悟空自身的骄纵之心,八戒沙和尚对孙悟空的嫉妒之心。
这次师徒间的二心源于孙悟空打死了强盗,唐僧埋怨孙悟空乱杀生,并且给死去的强盗祝告。其中说了一句"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意思是你们到了阎王那里告状也告对人,不要告我唐僧,猪八戒听了之后,开玩笑的说了句"师父推了个干净,他打时也没有我们两个",于是唐僧就又补了一句"好汉告状,只告行者,也不干八戒、沙僧事"。
这段话无疑惹怒了孙悟空,于是孙悟空说:
尽你到那里去告,我老孙实是不怕:玉帝认得我,天王随得我;二十八宿惧我,九曜星官怕我;府县城隍跪我,东岳天齐怖我;十代阎君曾与我为仆从,五路猖神曾与我当后生;不论三界五司,十方诸宰,都与我情深面熟,随你那里去告!孙悟空这通话更加了师徒内部的二心,"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唐僧不满于孙悟空的狂悖,八戒、沙僧嫉妒孙悟空的本领,师徒四人生出了二心,也就给了六耳猕猴乘虚而入的机会。
真假美猴王事件和孙悟空初次离开,都是因为孙悟空打杀了强盗,孙悟空第一次打杀的强盗名字十分有寓意,叫做"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而孙悟空打死六贼,其实是寓意着孙悟空或者说世人都当除去这六项欲望。而真假美猴王的结局是孙悟空打死六耳猕猴,则是指整个取经团队祛除二心,解除误会。
当真假美猴王剧情过后,原文说"三藏遵菩萨教旨,收了行者,与八戒沙僧剪断二心,锁鑨猿马,同心戮力,赶奔西天。"自此之后,唐僧没有在怀疑过孙悟空,也不曾再对孙悟空念动过紧箍咒,这个取经团队从一开始的孙悟空、八戒、沙僧的赎罪之旅,逐渐变成了和谐的团体。
《西游记》中为何会出现真假美猴王一出?
西游记看似是神话传说,其实具有很强的惊世和教育意义,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成,假孙悟空六耳猕猴是真孙悟空的二心,最后孙悟空打死六耳猕猴,代表着孙悟空消灭二心,一心向佛的本意。
《西游记》中为何会出现真假美猴王一出?
这一回自古以来引起过许许多多的争论,有人说最后被打死的是真悟空,之后西天取经的是六耳猕猴。也有人说根本没有真假美猴王的区别,两个孙悟空都是真的,无非是善恶之心的区别而已。
其实,两个孙悟空的真假已经不再重要。在这一回里,真假美猴王现象出现背后的意义,已经远远的超过分辨出两个孙悟空的真假了。
真假美猴王的起因很复杂,在取经途中,唐僧曾多次驱赶孙悟空离开取经团队。打死强盗要驱赶;杀死白骨精三次,硬生生被赶了三遍;真假美猴王出现之前,明明是一伙不阻止马上就要害人性命的贼人,孙悟空将其打死,保护了其他人的安全,却又激起了唐僧心中的“善良”,说什么也要把孙悟空赶走。
这个时候孙悟空的心里活动是怎样的,是很容易揣摩的。就像你我在公司里上班,自己的工作做的很出色,领导非但不表扬,还要你收拾桌子滚蛋,这种委屈,别说90后95后了,任谁也心中怨懑,更何况是打翻过太上老君炼丹炉的齐天大圣?
而且,这一次他不怕唐僧再念紧箍咒,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对的。就算唐僧念到他疼死过去,也不会祈求唐僧一句。在孙悟空的心里,已经对这个愚昧的领导十分失望了,不知道保护他的意义何在?
这,就是章回标题《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中“二心”的意义。本来在观世音菩萨的促成下,几人组成团队取经,本来就没有什么深厚的感情。唐僧是只会念经的凡夫俗子,孙悟空又暴躁骄傲,猪八戒满嘴谗言,沙僧沉闷无趣。这样的几个人一起办事,根本不可能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师父徒弟的叫的和谐,多半是十天半个月不说一句话,饿了渴了才招呼几句。
在这样的团队氛围里,本来就没什么干劲,还要遭受领导这样无端的职责,这让孙悟空彻底对观音的话产生了质疑。于是,二心出现,恶意出现将唐僧打倒,抢走包裹。
这两个动作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孙悟空抢走行李说明他还愿意取经,打倒唐僧说明他对这个领导十分不满。当然,这都是做给神佛们看的,不然凭孙悟空一棒子,别说把唐僧打昏了,打成肉泥都费不了多少力。之后“两个”孙悟空上天下地找神仙辨认,其实是找他们辨认谁对谁错,也就是让他们评判唐僧和自己谁做错了。
神佛无法辨别,因为孙悟空的确没过失。到了如来那里,如来看出了孙悟空的二心,于是便帮他圆了场,让观音跟着他去劝解他和唐僧的矛盾。在即将起行的时候,如来对孙悟空说出了十分重要的话:“我教观音送你去,不怕他不收。好生保护他去,那时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
这话就是一个保证,意思是:“孙悟空,你不是找不到保护唐僧的意义了吗?你尽管保他来,到时你定能成佛。”这句话,让孙悟空有了盼头,他不再为唐僧取经,而是为自己成佛取经。
因此,孙悟空这一闹,是十分成功的。
《西游记》中为何会出现真假美猴王一出?
真假美猴王这一出在原著中的第五十八回?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一出,其实这一章节的题目就给了我们答案。第五十八回的题目:“二心搅乱大乾坤”,所要表达的主旨就在“二心”。
一、降服“二心”出现真假美猴王,两个孙悟空,所要表达的深意就在于此时正有两个“心猿”正在扰乱心智,搅乱乾坤,因此也直接导致一体难修真寂灭。如何解除,唯有降服异心,做到二心合二为一,一心一意,方可继续修行,取得真经。
故事的最后,孙悟空将六耳猕猴打死,也意味着他自己已经降服了自己心中的“异心”,因此,在打死六耳猕猴后,孙悟空的修行已经得到升华,佛性更纯,也可在修行的路上继续坦荡前行。此章节之后,孙悟空的表现也脱胎换骨,如同从一个大男孩成长为一个有担当、责任感的男人。
二、春秋笔法这一出还有深意,即为吴承恩的春秋笔法。作者吴承恩生活在明朝,当时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集权专制,老百姓苦不堪言,没有言论自由。而吴承恩这么写,其实也就是借小说反应世道,指桑骂槐,借此表达自己内心的意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要以为自己能力大,就可以为所欲为,总有一天,会有能够顶替你的人。
当然,名著的经典之处就在于,它的深意你可以有很多更深度、更多元的解读。以上仅为我的一家之言。欢迎交流。
《西游记》中为何会出现真假美猴王一出?
心魔啊心魔。
人有心魔,猴子也有啊。
孙猴子老想揍唐僧,想的不要不要的。可是脑袋上有紧箍咒啊,紧箍咒一套,还没来得及揍,就被一通咒语念得哎呀哎呀地,师父,停啊,劳资再也不敢啦。
《西游记》里的唐僧虽然没有大话西游里的唐僧爱唠叨,可是那柔弱心肠,大爱无疆,是爱憎分明的孙猴子完全受不了的。
道不同不相为谋,孙猴子也想这样哇,但和唐僧在一起取经,道不同还得被按在一起,不发疯就是好事了。
再下来,按照吸引力法则。
心中想着啥,啥就会出现。
孙猴子想揍唐僧,一直没法做到。他的想揍的心,感动天感动地,感动了六耳猕猴出现。
六耳猕猴听见了孙猴子的心声,替孙猴子行道,结果。咳咳。还被打死了。
这就像夫妻俩吵架,闹得你死我活。别人看不下去训斥一方,却会被群体攻击。这种事,咳咳,家务事,清官难断。
六耳猕猴没搞懂这些,倒霉的成了孙猴子金箍棒下的牺牲品,成了撮合孙猴子和唐僧师徒感情的道具。
可悲可叹。
法不传六耳。
六耳猕猴是四大奇猴之一。
按照道理来说,这种小动物就应该被大神们圈养的。但奈何人家耳朵能听三界啊,你才出现这个想法,人家就知道了。
而且又有几个人敢养六耳猕猴呢?
养了六耳猕猴,岂不是等于说,我家有个全球包打听,你们谁谁谁要是不想秘密被我知道,就不要说话啦。因为你们说的任何话,我都能知道。
那个大神敢养哇?
要放任不管呢?
天知道这个知道所有大神大仙隐私的家伙,会不会像维基解密样,一个心情不好,就把某个大神的私密公布了。
那样的话,脸,朝哪搁?
所以大神大仙们就涉及,先掩盖天道,然后悄悄布置,让六耳猕猴自己冒出头来,然后,嘿嘿,让孙猴子一棍子把六个猕猴干掉。
这下,大家就安全了。
隐私就不会被曝光,曾经犯下的诡异事,就不会再被人知道了。
所以。
吼吼。
孙猴子的心魔为引,诞生着吸引力法则诱惑六耳猕猴,然后大神们一股脑使劲,把六耳猕猴推到如来面前,如来再一控制,再借孙猴子的金箍棒,一棍子把六耳猕猴干掉。
多美哇。
《西游记》中为何会出现真假美猴王一出?
在《西游记》的原作中,第一个区分真假猴王的是菩萨,但是西藏王菩萨没有直接指出真假猴,而是让他们找到了佛。最后,我在佛陀中发现了佛陀。六只猕猴被佛陀打破,最后被一只猴子杀死。
真实和虚假的孙悟空的故事总结:唐嫣和他的四个人来到西凉妇女的国家,女王看到了唐嫣君美。悟空用这个计划来稳定女王,趁机通关,四人逃离。六只耳朵假装是悟空,想要从经典中学习。
刻意杀死唐嫣面前的人,让唐嫣开走悟空。悟空转向观音菩萨,被六只耳朵一次又一次地纠缠在一起。玉皇大帝命令两人停止战斗,六只耳朵拒绝服从命令。
真善假的孙悟空击中了灵山,并在佛陀面前来到了佛陀面前。六耳最终显示出原始形状并吃掉了后果。在击败六耳Mi之后,唐嫣知道他误解了悟空,四个男人和门徒踏上了通往西方的漫长道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