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建立大汉,他算正统吗?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吟风社,荟聚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文化、历史等领域优质内容。
关于这个问题,刘邦当然是正统,而他的正统性来源于何处,其实史书上已经说得请清楚了。
先时,秦为亡道,天下诛之。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号比拟,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大王起于细微,灭乱秦,威动海内。又以辟陋之地,自汉中行威德,诛不义,立有功,平定海内,功臣皆受地食邑,非私之地。大王德施四海,诸侯王不足以道之,居帝位甚实宜,愿大王以幸天下。“先得秦王,定关中,于天下功最多”也就是说刘邦在灭秦战争中先定关中得秦王,功劳最大,“存亡定危,救败继绝”是指楚汉战争中刘备恢复了一些失位的诸侯王的王位,“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安定万民自然是德最厚,再立诸侯王,重立社稷,“自汉中行威德,诛不义”是指楚汉战争刘邦剿灭了杀义帝,凌诸侯的项羽,这些便是刘邦的正统性或者用现代的话讲是法理。
简单来说,刘邦的正统性在功在德,灭秦是功,灭项羽是功,安定万民是德,存亡定危,救败继绝,重立社稷是德,论功行赏更是德。准确来说,刘邦不需要后世正统套在他身上,功德二字结合成为评价正统的标准,正是从刘邦开始,他是正统标准的开创者之一,不需要后世标准套在他的身上。
刘邦建立大汉,他算正统吗?
哈哈,刘邦建立大汉,当然正统了。这个问题搁到清朝以前,估计全天下儒生都会来帮助题主的。再说,没有刘邦开创的大汉,我们中国人、中国字、中国话该叫什么呢?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唯有德能武者居之。献帝禅让曹丕,不是禅给了德,而是禅给了刀,那叫惮让。穷奢极乐的胡亥,自己在后宫还没折腾够,怎么会把帝位让给无名小吏刘老三呢?再说胡亥早被他太监师傅赵高给宰了,子婴已去了帝号,后面还有项老大正逼火直冒地赶来,禅让也没法玩嘛。
商汤革夏,武王伐纣,都是有道代无道,用《周书》的话来说,就是“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季哥直接秉承上天意志,先攻入咸阳,硬是把欺负他的霸王给宰了,顺便把异姓王都给剪灭了,名正言顺地做了天子。再说不服的和有可能不服的都被他玩完了啊。所以季哥做天子,那是比禅让更高的逼格,嘉会姑且称之“天命”。
包括司马迁也由衷赞叹,高祖的火儿简直太好了。季哥一路走来,尽管总是玩得有些心惊肉跳,但毫无疑问都是一路胡过来的,这不是“天命”又怎么解释呢?兹列其发家事迹如下,以娱诸君。
人家季哥是老妈在河边小寐,梦见被赤鸟龙调戏,老天电闪雷鸣不醒而孕的。生下后高鼻龙额,左腿七十二颗黑痣,那是一般人吗?简直是神龙班的。不务农桑,做两个小吏的头头,还天天戏弄朝廷官吏,没个正形;没钱总去赊酒喝,一年下来总能让小店发财,喜得老板们把季哥供为财神。
关键是季哥好说大话,去吕公家骗酒喝,空口搭白,高呼“贺钱万”入了上席。吕公不仅不怪罪,反为其面相所折服,要把自己十几岁的黄花贵命闺女许给这个老光棍。哈哈,这叫桃花运来了,万钱儿都挡不住!为县里押送役徒去郦山,还未出县人就跑了个大半,干脆好人做到底,把大家都放了,自己也准备逃命去。十几个见他仁义,愿意跟随,结果白蟒当道。喝得醉熏熏的季哥上去就把它给剁了,居然成了“赤帝子斩白帝子”,搞得东南有了天子气,始皇风闻东巡而至,只得亡匿于芒砀山中。沛中子弟闻讯前来依附,一年多时间竟拉起几百号人的队伍。
陈胜起事,杀秦官成风,季哥人脉广啊,沛县主吏萧何、狱掾曹参给沛令下迷糊药:你是朝廷命官,不造反难活命,造反别人又不信,干嘛不把流亡的招回来,人多势众,大家敢不听吗?于是派樊哙去找季哥回来,别人去季哥也不信呀,人家老樊是季哥姨夫嘛。谁知季哥队伍开到,沛令发现上了当,反了悔,要杀萧曹二人,紧闭城门。咱们季哥射书入城:天下并起,共诛沛令,家室可全。哇塞,搞定,大家共推季哥为沛公。为什么不是萧、曹呢?这俩人胆子小呗,怕朝廷秋后算帐,株连九族。于是祠黄帝、祭蚩尤,打出赤旗,沛县子弟三千余人开始攻城掠地。
后面就不叙了。从刘季成长为沛公,我们不难发现:“天命”就是时代大势。刘邦生性活络,会做人,人脉极广,关键是宅心仁厚、勇敢果断、能听人劝、善于学习。他的“斩白蛇而起”,肯定是左右为他量身打造的,以制造舆论、凝集人心。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赤帝子”刘邦是民众意志的神化。他能顺应人心急速蜕变,一是自身天赋使然,二是众望所归。事实上,高祖位登九五,亲征四方,天下安定;释奴为民,解甲归田;励行节俭,薄赋于民;治政尚简,承秦制而弃酷刑,与民休息;太牢祭孔,儒家归心。
“先入关中者王。”约法三章,关中、秦地父老认汉不认项。站在道义制高点上,以利结交天下,四方群豪无不帮衬。如此接地气的平民天子,不比那些篡逆的假禅让更正统吗?
刘邦建立大汉,他算正统吗?
刘邦创立的大汉王朝,当然算正统了。如果是问得位正不正,汉朝和明朝一样,都称得上得位最正。按照史学的观点,大一统的王朝都算正统王朝。汉朝属于正统王朝,没有任何争议。刘邦起于布衣,通过讨伐暴秦和楚汉相争,最终一统天下。而汉朝又分西汉和东汉,西汉定都长安,东汉定都洛阳,国祚共405年。
汉朝的建立,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土疆域的大一统。
我们先看看大汉疆域的发展变迁。西汉开国之初,基本继承了秦朝所开拓的疆域。在汉武帝时期,疆域面积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卫青、霍去病伐匈奴,打通河西走廊,增设武威郡、酒泉郡 、张掖郡、敦煌四郡 ;元鼎六年攻灭南越国并进占海南岛,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址、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 ;又平西南夷设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 元封二年,吞并滇国,设益州郡 ;元封三年,灭亡卫满朝鲜,设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 ;自此奠定了大汉基本领土疆域;太初三年,又修建长城外围的禄塞、居延塞 ,将北疆推进至戈壁沙漠一带。汉宣帝神爵二年,在西域乌垒城置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
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
刘邦建立汉朝后,鉴于秦亡的教训及经济的凋敝,采用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观念,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在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先进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后世简称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思想文化的大一统,也是以华夏文明为根的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兼容并包、不断吸收、同化外来文明的重要原因。
三、政治制度的大一统。
刘邦建立汉朝后,基本沿用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他大肆分封同姓诸侯王为后续的政治制度埋下隐患,中央集权受到严重挑战。景帝期间爆发七王之乱。汉武帝推出了“推恩令”和进一步强化诸侯囯国相派遣制,大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国家统治和管理的效率,为全国上下畅通政令军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王朝的政治制度提供了大一统的样板。
刘邦建立的大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呈现出极度耀眼的光芒。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作为正统,让中华文明绽放出气度恢宏、绚丽多姿的色彩。大汉王朝极大地拓展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汉民族作为中华文明的主体也正式隆重的登上历史舞台,并传播影响到世界各地。
刘邦建立大汉,他算正统吗?
汉朝,不是刘邦建立的,汉朝皇帝,也不是由刘邦自己当上的。是当时华夏主流区域的七个国家的王,共同推举汉王刘邦当皇帝的。
汉王刘邦,联合其他诸王,比如九江王英布等,在公元前202年1月,打败了楚王(西楚霸王)项羽。打败项羽后,刘邦并不是皇帝,他依然是汉王,是列王之一,也是诸王国之一的汉国国王,只是取代项羽,成为诸王中的老大而已,但他的身份与地位,只是诸王之一,是汉国的国王,是汉王,并不是皇帝,也未建立汉朝。
公元前202年1月,打败项羽,分封诸王,刘邦依然是汉国国王,也就是汉王,到2月中下旬,即农历正月,“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2月28日,在天下诸侯、以及汉王帐下的将相们的共同推举下,汉王刘邦被拥立为“皇帝”。
刘邦的大汉王朝及皇帝,不是刘邦自己当的,也不是刘邦建立的,而是由天下诸王拥戴而成为皇帝的。
刘邦是由天下诸王共同推举而成为皇帝的,故刘邦自然是天下共主,大汉王朝,自然是正统朝代。
刘邦建立大汉,他算正统吗?
天命无常,惟命是德。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受命之君,天之所兴。从以上圣贤对所谓王朝正统观念的论述,并结合王朝兴替的历史实践,我们来讨论一下汉高祖刘邦政权的正统性。
王朝正统观念的来源,可上溯到周礼。春秋战国时的儒家天人合一思想、阴阳家阴阳五行学说,完善了正统的意涵。周之前的夏商,应该没有所谓正统观念。但夏商两朝却取得了历史上正统地位。不过这个地位不是先天的,而是周及以后朝代赋予的。
正统观念的内涵及外延,历代纷争不休,并无统一观点。例如,宋太祖就对自己的火德不满,希望将正统性由后周直接嫁接到大唐;宋高宗则害怕大金攻宋,奉金为正朔;而朝鲜自始不认可满清,至其亡国前几年,仍沿用崇祯年号265年。洋洋大观,不一而足。
一般认为,从定性分析,正统观念的内容至少包括1.政权来源合法性;2.权力取得正当性;3.文化发展先进性;4.核心地域统一性;5.华夏-汉族主体性;6.藩属外部承认性;7.政权本身持续性;8.君权神授神秘性等八大特点。囿于篇幅,不作展开。
从定量分析,正统观念至少包括:1.国统正,即得国正,包括夏商周传说时代的圣人得国;禅让得国;前朝暴虐,创业得国等;
2.血统正,包括族源正,为主体民族;出身正,出于族之大宗;身位正,具有嫡长子或宗子、太子继承人身份;
3.仪统正,包括服饰正,要易服色,別衣服,殊徽号,不能披发而左衽;仪礼正,要郊宗庙,祀社稷,祭祖先,重朝觐,飨乐宴;
4.法统正,要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颁法律;最好取得象征王权的九鼎和传国玉玺;表现为王者得政,示从我始,改故用新;王朝持续时间不能过短;
5.道统正,要以儒家道家或法家为核心统治思想;要顺天应人,承天之序;要有华夷之分,君臣之义,父子之心;要尊王攘夷,拨乱反正,征伐不臣,广施仁政,万国宾服;
6.地统正,统治区域一般应包括黄河流域、海河流域、泗水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等传统中国地区之一部或全部。等等。
以上要素,并非一个王朝全部具备了才能够成为正统。只要具备了核心要素,就具备了成为正统王朝和帝王的可能。最终能不能实现,则还要看对手国、藩属国和后代王朝的争论、承认或否认了。
再回到西汉。高祖斩白蛇,兴义兵,拜猛将,灭暴秦,收长安。楚汉之争,而灭霸王。平异姓王,威加海内,恩及功狗,一统天下。不夸张的说,西汉具备了中国历史上正统王朝的全部要素。因此,奉西汉为正朔,从古至今,没有任何朝代任何人提出过任何疑议,除了刘邦自己。
最后,用汉高祖的《大风歌》以结束本文: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建立大汉,他算正统吗?
正统的思想应该是,儒家所倡导的“君权神授”的思想。但在中国的古代,又有一种思想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如果在同一王朝内有正统一说,继任者必须是皇族的血统才算正统。如果是改朝换代后的新政权,就不算有正统不正统的。
一,同一王朝内有皇族血统的,继承皇位才算正统。一个王朝,如果经过长时间的统治。无论是王朝的支持力量,还是百姓的思想认识都会有一定的认同。如果皇帝的继任者,有皇族的血统才会被认定为正统。否则就会被认为是篡夺的政权。
这种正统的思想,应该是来自儒家的“君权神授”的思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整个天下都是君王的,君王是神派遣来统治天下的。整个天下的人都不能违反君王的旨意,都要听从君王的统治。也是“天意不可违"的思想。
如果皇帝去世了,继承皇位的一定要在他的后代中来选。如果没有直系后代,也要在皇族内部的亲属来选继位人。就像汉昭帝刘弗陵去世了,但他没有后人。就选择了他的亲属,昌邑王刘贺来继承皇位。由于刘贺自身的原因被废黜,就又把前太子刘据的嫡孙刘病已选来继承皇位。反正选来选去,都是汉王朝的皇族后裔,这些人继承皇位就是正统。反之,就是篡位。
就像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建立了新朝。遭到了天下人的抵制,最后引起了赤眉、绿林军的相继揭杆而起。在公元23年,绿林军的一枝劲旅攻入了长安。在混乱中,王莽被商人杜吴杀死。后来校尉公宾斩掉了他的头颅,又被悬挂在城中示众。使得这个新朝,也只存在了十五年就覆灭了。
所以,在当时的正统思想下。皇位的继承人,一定是有皇族血统才算正统。否则就是篡权,就会激起人们的反抗。这种思想在当时有统治基础的王朝,会有些人支持皇族正统的统治。
二,如果不是同一王朝的,能建立新王朝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纵观中国历史经过改朝换代的,如果按血统论哪一个朝代算得上是正统。在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方势力都在四处征战。一些征战者往往又会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激励己方的将士奋勇杀敌。
最后胜出的,一定是只有德才兼备者才能为王。因为这些新王朝,都是在血腥风雨下得来的,又何谓正统。任何新王朝登基的皇帝,只有处处做与大多数普通百姓有利的事。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做得长久。否则,既使在混战中胜出,也只能是短暂的统治,可能很快就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就像明末李自成,打进北京推翻明王朝。但他没有做有利于百姓的事,就得不到百姓的支持。既使建立大顺朝,也只存在了十八天就覆灭了。
而刘邦能在秦未的乱世中,打败各方势力建立汉王朝。应该是刘邦顺应了民意,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与正统论是无关的。是与他因应时事,推行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有关。由于秦末连年的征战,造成了民生凋敝的社会现象。人民生活极端地困难,急需安定的生活。因此,他就实行鼓励社会发展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国家和社会,都能稳定地和平发展。也就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所以,刘邦最后能建立汉王朝。是因为他制定了利国利民的政策,才得到人民的拥护。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与正统论是无关的。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