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始皇的秦军出现在清末时期,能抵挡八国联军的进攻吗?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吟风社,荟聚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文化、历史等领域优质内容。

秦军穿越打近代军队,这类问题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其实体现了一件事,承认落后是需要勇气的,多少人不肯承认近代的耻辱是全方位的落后而不是单独一点两点的武器士气,所以幻想着远远比清朝落后的秦军能挽回败局。

不客气的说,秦军和十九世纪末列强的差距可能比新大陆土著和十五十六世纪的殖民者还要大。

近代化是全方面的近代化,武器的差距是众所周知的,拿武器说事反倒没什么意思,我们先来看基础军事教育和训练的差距。

在十九世纪,西方列强的军队所有军官都接受过正规的军校教育,早在1776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建立了12所王家军校,并且还设立了王室奖学金,给较为贫困且会用法语读写的低级贵族子弟也提供上学的机会,9岁的拿破仑就是其中之一,出身科西嘉小贵族的他在布列讷军校学习,这期间他每天上课8小时,课程包括:数学、拉丁语、历史、法语、德语、地理、物理、工事学、武器学、击剑、舞蹈、音乐。

演义小说常常喜欢塑造一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智将军师,这种理想化的人物,多少体现了古人心中完美的统帅形象,但从上述军校课程来看,近代一个合格的军校生,足可称得上博古通今、文武双全。

甚至,布列讷只是比较初等的军校,像拿破仑这种成绩优异的毕业生,还可进入更高等的军校学习,拿破仑就读的第二所军校是巴黎军校,这所学校除了布列讷的旧课程外,还多了绘图、筑城学和军事操练,同时还会教导作为一个指挥官如何在战前鼓动士兵,在数学方面,这里教授数学的老师就是在工程数学领域享有大名的拉普拉斯。

在拿破仑年轻的时代,军队热门的职业是炮兵,想要成为炮兵还要进行更高一层的考试,教材是由数学家裴蜀编写的《数学课程》,说是数学课程其中内容实际上还包含了现代高中物理所学的经典力学,数学的部分包括算术、几何、三角函数、简单的微积分应用。虽然以现代眼光看,这些知识尚未超过高中理科生的范畴,但和古代将领相比,其间差距可谓天堑。

1885年的中法之战,法国方面尉一级的下级军官,多有回忆录、笔记传世,如《孤拔将军的舰队:笔记与回忆录》、《安南与东京回忆录》,这些回忆录都涉及到了对战争的第一手记录和报告,著书立说者职位不过是海军上尉,只是下级军官,敢问任何一支古代军队,有拥有这种意识、这种能力的下级军官吗?高层将领有能力著书立说的又有几个?

甚至中国古人引以为傲的兵法,在近代操典相比可谓天差地远,清末中国总结古代兵法和近代西方兵法的差距,得出的结论是除了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还稍有实用性,其余的已经毫无用处。

早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西方列强的军队已经有了严格的近代化操典,步兵每分钟行进多少步,每分钟行进多少英尺,冲锋时又是多少步,步法又分为常步、倍布、教练步法、机动步法、行路步法。全都在实战和科学检验中有严格的规定,这样的做的意义是什么呢?意味着军队在战场上的战术机动,根据以相应步法行进再除以距离,可以得到精确的变阵时间,这又岂是古代军队所能企及的?

这是步兵,对于骑兵同样有类似的规定,例如多少步之内走漫步,多少步之内快步,多少步内跑步,多少步内冲击,这种规范化的规定使得马匹可以合理保持体力并且阵型不会错乱。

除了阵型之外,由于数学的进步,弹道学的发展,火炮的瞄准精确到每一度,每抬高一度带来的射程差距以及命中率都清清楚楚,滑膛枪在不同距离内的射击精度同样有明确的实验。

基于以上数据和实战结果,进一步又得出了在不同距离内面对不同阵型的军队的杀伤比大致如何,确定在何种距离发射才是最优。以上这种标准化就是近代化的优势,带来的优势可谓不一而足。

在近代素质面前,被入侵者的地理优势可能都不复存在,近代列强军队都配备有专业的绘图人员,绘图既严格按照比例尺又观察仔细,指挥官到达一地后,会命令测绘人员在瞭望台上用望远镜不停的观察四方,每一段时间换班一次,之后再综合当地人员的描述,认真核查各个点的距离与名称。清末的中国将领感叹,洋人用兵,非徒尚勇力,其筹虑处尤其精细,天文、算法本所专长,风雨、寒暑皆能有预为测量,早作准备,故水陆二战皆易得手。

事实上清末经过数十年洋务运动,在西方在武器装备上差距大致不超过十年,正常差的却是这些需要日积月累的专业化素质,袁世凯的新军、荣禄的武卫军等等,以西方的标准编练了大量新式军队,这些军队无论装备还是待遇都远远高于旧势军队,结果对上列强仍然不堪一击,如何能幻想两千年前的秦军有资格跟列强一战?

什么齐之技击,魏之武卒,秦之锐士,打仗难道军队名字叫的好听就能赢得?士气这种东西说白了来自人身依附关系、薪酬待遇、训练专业程度、奖惩体系。为何会有崇古思想者认为,这些东西古人能比今人?

如果秦始皇的秦军出现在清末时期,能抵挡八国联军的进攻吗?

秦始皇时期的秦军不仅规模庞大、武器装备精良,更是拥有王翦、蒙恬这样的名将,所以当时的秦军作战能力绝对是卓越的。但是八国联军是现代化的军队,武器方面占有较大的优势,那么如果清末和八国联军作战的是秦军,结果会是如何的呢?秦军的优势和劣势

秦军的优势一是规模浩大人数众多,人数不下于五十万人,本文以秦军为五十万人进行分析。

秦军的另一个优势在于训练有素、骁勇善战,而且军中有王翦、蒙恬这样的名将,秦军作战并不是以自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真正的拿命在为国打仗。

秦军相比八国联军的劣势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武器装备不如八国联军。虽然秦军当时已经配备了射程和杀伤力都不错的秦弩,但是比起八国联军的步枪和克虏伯炮显然是差距不小。

八国联军的优势和劣势

八国联军最明显的优势当然就是在武器装备上,虽然当时八国联军使用的步枪虽然不像后来的机关枪那样可以连续射击,但是毕竟是现代化武器,其射程和杀伤力肯定都在秦军的弓弩之上,而八国联军使用的克虏伯炮其杀伤力就更不用说了。

八国联军的劣势一方面在于人数较少,规模在5万人左右,差不多只有秦军人数的十分之一。

八国联军的另一方面劣势在于军纪和士兵的斗志不如秦军,八国联军只是为了从中国瓜分利益而组合在一起的军队,各国本身就有存在利益冲突,所以八国联军并不像秦军那么团结一致。八国联军只是为利益而战,遇到打不过的情况就很可能放弃继续作战,他们并不能像秦军那样用生命在作战。

此外,八国联军属于异地作战,后勤保障方面也不如本土作战的秦军。

作战设想

如果是单纯的正面对攻,那么秦军是会吃亏的,毕竟步枪和大炮的射程和杀伤力远超弓弩,秦军是很难靠近八国联军的,更不用说打败八国联军。

但是秦军的将领是名将,士兵也绝对不是傻子,所以秦军在领教过步枪大炮的威力后肯定不会傻到继续往枪口炮口上冲,秦军将领势必会先撤兵研究对策。

秦军要想打败八国联军只能从战术上下功夫,那么秦军怎么做才有可能打败八国联军呢?

秦军的劣势在于武器,所以要避免和八国联军正面直接对攻,这时候可以先以少数人马持盾牌引诱八国联军,将其引入到有建筑物或树林的地方,并且要事先在合适的地方埋伏弓弩手,等八国联军士兵进入弓弩有效射程内再射杀联军。这样做一来可以消耗掉联军的部分弹药,二来也可以消耗掉联军的部分兵力,当然此举秦军势必也要付出人员伤亡的代价,甚至伤亡人数超过联军的,但是在武器落后的情况下秦军也只能充分利用人多的优势。

八国联军是在外作战,所以后勤补给方面也是短板,秦军在消耗联军兵力的同时也要想办法干扰联军的粮草、弹药供给,这样做就算不能真的有效破坏联军的供给链,至少也能让联军分心。

不管怎么说在武器装备差距不小的情况下秦军要想打败八国联军都得付出较大的人员伤亡代价,当然如果战术够好的话秦军还是很有希望打败八国联军的。战场上能不能胜不仅仅取决于武器,当年清军打不过八国联军,武器只是次要的因素,主要还是败在士兵的斗志以及将领的战术等方面。

如果秦始皇的秦军出现在清末时期,能抵挡八国联军的进攻吗?

你的问题太可笑,穿越时空难比较。秦朝己过两千年,八国联军打清朝。古代长矛与大刀,现代己有枪和炮。八国联军侵中国,刀矛弓箭吃不消。如今中国已崛起,昔日刀矛换弹炮。航母编队已入列,海陆空天占前矛。西方列强敢再来,威武之师不会饶。犯大汉者必诛灭,立威雪耻斩魔妖。

如果秦始皇的秦军出现在清末时期,能抵挡八国联军的进攻吗?

在中国历代对外战争里,清军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公认输到耻辱。在京津“主场”作战,兵力后勤都绝对优势的清军,竟被几万八国联军一路吊打,国都北京悲惨沦陷,惨遭八国联军奸淫掳掠。整场“庚子国难”,不但让“中国人带着首都被人攻陷的耻辱进入二十世纪”。更叫多少国人读史时痛彻心扉,恨不得卷袖子上去帮一把。

于是,好些朋友也就生出个新猜想:既然大清不给力,那么如果有时光机的话,能不能给大清来场“跨时空营救”?比如把两千年前横扫六国的大秦军队“搬运”到“庚子国难”战场上,担负起对抗八国联军的重任。这大清王朝,还会沦落到“丢首都跑路”的地步吗?

拜各类“古装剧特效”所赐,秦始皇麾下那支秦朝大军,向来给好些历史票友“很牛很强大”的印象:那明盔亮甲的秦军将士,那高喊着“风!大风”的排山倒海气势,那战场上隆隆开进的钢铁步骑虎师,还有那如狂风骤雨般呼啸的“大秦箭雨”,无不叫银幕前多少观众热血沸腾。这样一支大军,倘若降临在上世纪初的京津战场上,能不能给骄横的八国联军一个生动难忘的教训?这事儿必须说:电影里的秦军与历史上的秦军,是两码事。

一个实打实的事实是:历史上真实的秦军,那支完成了“扫六合”大业的虎狼之师,别说和两千多年后的八国联军比,就算和接下来的汉朝大军比,差距都非常明显。

这事儿,首先可以先看兵种。虽然秦军以军阵齐整和战术成熟著称,但如果参考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实证的话,我们就能看到更真实一幕:秦军的编制,依然是步兵为主,车骑为主。以《史记》的记载,强秦的百万大军里,骑兵不过“万骑”。秦俑里的“骑兵佣”,也多是配备弩与铜剑等武器。这比起能以数万规模骑兵横穿漠北,对匈奴发起纵身打击的汉军来,差距其实很明显。

更明显的差距,却在装备。单看秦俑坑就知道,“扫六合”的秦军,依然以青铜兵器为主。虽然“秦朝题材”影视剧里的“秦王”“秦皇”们,常自夸麾下的“铁甲无敌”。但秦始皇兵马俑里的秦军,还是以皮甲为主,“铁甲”其实十分少见。像内蒙古呼和浩特出土的11公斤汉代铁甲,在秦军里更几乎找不见。延汉简等典籍里记载的,那身穿“铁铠”守卫边关的汉军部队,比起“大秦虎师”来,防护力显然强一个档次。

至于常规武器,差距也是肉眼可见:秦军的兵器,无论是作为短兵器的剑还是长兵器戈矛,都多是铜制。直到汉朝年间,随着“高炉冶炼”“炒钢”等技术的飞跃,汉军才实现了“铁器化”:汉代长安武器库出土的汉军武器,除了少量铜箭簇外,其他大量的甲、刀、斧、矛等装备,都是清一色的铁制。特别是长一米以上,以炒钢技术打造的铁制“环首刀”,更完全取代了秦代铜钱,成为汉军士兵的单兵装备。

这样一支几乎钢铁包裹的汉军,倘若与皮甲包裹,手持青铜兵器的秦军来场“硬碰硬”较量,后果也是可以想。

值得一提的,还有古装剧里圈了无数粉的“大秦大杀器”——秦弩。比起影视剧里那动辄遮天蔽日的“秦军弩箭”来,真实的秦弩,技术也比战国其他列强精进许多:秦俑坑里出土的秦弩,其青铜弩机设计十分完备,特别是用于瞄准的望山大大加高。复原后的秦弩弩臂长70厘米,整体比例结构更合理,杀伤力也更强。另外秦军也大量使用大型连弩,在《史记》的记载里,甚至还用连弩射杀巨鱼,战场威慑力十足。

但要比起汉代弩来,秦弩的这些进步,却又差了一截了:汉朝的弩机上加了铜郭,望山上加了刻度,射击精度更高。汉弩的杀伤力,也比秦弩强出一大块——以强度划分的话,汉弩分为“一石弩”至“十二石弩”等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六石弩”,射程可达260米。至于秦军用来射鱼的“连弩”,更是汉军的战场神器——汉军北伐匈奴时,常见“发连弩射单于”。密集的射杀效果,常叫匈奴哀叹“真可畏也”。而在汉军的北方边防部队里,弩的装备比例,也在六成以上。

可以说,如果汉军和秦兵不干别的,就是摆开了对射。胜负的结果,也是不用猜。

也正是这强大的装备水平,才叫书写“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功业的汉将陈汤,发出了“一汉当五胡”的豪言——单个全副武装的汉军士兵,足以对付三到五个匈奴兵。这样的意义,当然不是为了“碾压秦兵”,却是证明一个实打实的真理:中国历代王朝的进步,恰恰是这“铁刀”“铁甲”“强弩”为代表的,核心技术的进步。

而放在“超时空营救”这个假设里,比汉军都差一大截的秦军,遇上20世纪初武装到牙齿的八国联军?惨败成什么样不好说,惨败却是板上钉钉。

不过,回到这假设里,照着20世纪初一些西方国家记者的观点:倘若秦军真的“穿越”来了,战果没准还真比清军强。因为在以“庚子国难”为代表的一系列惨败里,清军留给列强的最重要记忆,还不是落后的装备,却是糟糕的战斗力。

就以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为例,清军的常见表现,就是“故多虚发之弹”,也就是见到敌人就乱开火,还经常打不准。而当八国联军冲到近前,露出雪亮的刺刀时,这些“大清精锐”竟纷纷“遗器械,鸟兽散”,几乎被人拿着刺刀追着屁股打。这样的表现,还真不能说清军“发挥失常”,在之前的甲午战争里,日军就生动描述过清军的囧样:“每当白刃战,他们都把子弹上了膛的步枪丢弃后一哄而散”。

如此一帮“废物兵”,别说打近代战争,就算双方都扔掉洋枪洋炮,直接拿冷兵器血拼。这“庚子国耻”,恐怕照样跑不了。

而到了十几年后北洋军阀混战时,脱胎于清军的北洋军,更在外国记者的笔下收获雷评价:直皖大战时,号称“民国精锐”的“直系”“皖系”两大军阀,双方几十万人摆开了打,但由于士兵素质太大,开枪开炮都打不准,对轰上千万发子弹,竟只有200人伤亡。以至于英国记者莫理循建议说:俩家也别浪费弹药了,都换成弓箭决胜好了,既便宜又实用。

看这景象,“秦军救场”这事儿,放在这种部队身上,还真不是笑话。

为何会如此可笑?道理也很简单,一支军队的强大,并不止在先进的装备,更在严格的纪律与训练。放在秦汉军队身上,看看秦简里严格的军事训练条令,还有汉朝“蹴鞠”“投石”“超距”等训练科目,以及严格的“校阅”制度,就知道横扫天下的秦汉军队,究竟是怎么练出来的。放在晚清民国岁月里,那严重腐朽的军事制度,儿戏般的管理和训练,才造就了一代比一代废的“新军”,还有那痛彻心扉的国耻。

“秦军抵抗八国联军”这话,当然是个玩笑话,但是玩笑背后,多少兴衰的教训,对比近代史上种种落后挨打的景象,却叫人笑不出来,相反,却有警钟长鸣的意味。

参考资料:《清军与八国联军之役》、《先秦两汉时弓弩炮的制作技术与作战性能》、《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通史》、《甲午战争史》、《中国历代军事思想》、《中国历代军事装备》、《历史的底稿: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如果秦始皇的秦军出现在清末时期,能抵挡八国联军的进攻吗?

岂止是能阻挡,简直就是绰绰有余,摧古拉朽,以一敌百了。

要知道,秦始皇多么伟大,人力胜天。身为他忠实的暴力机器,那更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所向披靡,天上地下一统宇宙,就说牛不牛,服不服。

何况,秦朝历经无数年的发展,都升维成多元“仙秦”了,横贯于无尽时空,永恒而不朽。至于秦始皇本尊,那更是高高在上,货真价实的人道主宰,完全不可说、不可思,无以名状,唯有跪下唱征服了。

如此,秦军一旦降临,焉有八国联军的活路?恐怕趁早感叹秦始皇的伟大,才是应有之义,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试想,一旦秦始皇垂下一缕目光,很有可能会毁了整个宇宙,那可就闹大发了,哭也没地方哭去,别提多惨了。

好了,回归本星球世界,或许秦始皇他老人家不会注意此等小事,纯粹是让普通的秦军降临了。那这就好办了,也有意思多了。为何?却是增添了许多的可能性。一方面,秦军既然降临了,自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阻挡八国联军的进攻,还不是小菜一碟,分分钟钟教他们如何做人,同时让他们明白东方不好惹,来了就不要走了。另一方面,秦军降临可能会引发一场冷旧兵器之争,那可真是一场好戏了,想想都激动,恨不能穿越时空,见识一番。不过,很有可能秦军也会取胜,盖因秦军不是吃素的,活了两千余年啊!狗都成精了,何况人乎。

或许,最难的,最后还是归结于民众如何面对秦军了。届时,恐怕诸如忌惮、纠结会一一上演,另看秦军如何作为了,说来普通人还是期待的很,老想亲眼见识一番。

当然,秦军降临的姿态,不排除携带热武器的可能,甚至还比八国联军的装备更先进、更迅猛。譬如,歼星炮、二维枪等等重武器,以及武装到牙齿的其余秘密武器。这些要是一投入战场,绝对打的八国联军找不到北,其结果完全是注定了。由此,不得不感叹,秦始皇真伟大,他的手下厉害极了,不浪得虚名啊!

总而言之,如果秦始皇的秦军出现在清末时期,那么八国联军就是一个笑话,提鞋都不配!谁让伟大的“仙秦”士兵降临呢!估计会吓死一大片吧!打也不用打了,跪着听处置就好。

如果秦始皇的秦军出现在清末时期,能抵挡八国联军的进攻吗?

秦朝军队别说不是八国联军的对手,就连汉朝军队也比秦军先进,秦军要是出现在清末,等待秦军的只能是一场屠杀。

首先,目前陕西出土了大量秦军的青铜弩,以兵马俑坑为例,最近30年时间,考古工作者仅从以步兵为主的一号坑就出土了132件青铜弩,在骑兵、车兵、步兵混编的二号坑出土了大量秦军弩箭的箭矢。

考古学家通过修复和仿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完美复制出秦军普遍装备的制式弩,而且考古学家发现无论是以步兵为主的一号坑还是以骑兵、车兵为主的二号坑,发掘出来的青铜弩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秦军无论骑兵还是步兵,都使用同一种弩。

而这种弩根据考古学家复原和仿制,发现其有效射程只有七十米,而且经过考古学家以及历史学家多年研究,大概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秦军步兵还是一支以肉搏为主的军队,根据对步兵为主一号坑的考古发掘,学者发现装备了弩或者弓箭的士兵只占一号坑步兵俑的33%,这还是弓和弩相加的数据。

(出图的秦军弩箭箭头,青铜的)

这充分说明秦始皇去世时的1秦军步兵依然是一支以肉搏为主的军队,远程打击力量只占秦军步兵的30%左右。

而通过对二号坑发掘也可以发现,从作战方式来说,秦军还是一支战国军队,对车兵的依赖很强,骑兵并不是秦军主要兵种。

事实上骑兵取代车兵是在汉武帝时期完成的,而在冲突更加激烈的两河流域,早在春秋末期,波斯等国军队已经用骑兵取代车兵了。

这说明骑兵取代车兵是军事发展的进步而非倒退,而在东方要到汉武帝时期才完成。

也就是说秦军别说穿越2000年后,即使同时期横向比较,秦军的装备和军队兵种构成以及战术均落后于两河流域国家,甚至可以说远远落后。

(在秦始皇陵建成前一百多年前的波斯,军队已经使用铁制箭头了,这是波斯出土的铁箭头)

其实汉军与秦军曾经有过一次“交手”,这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汉军灭南越,南越国其实就是秦始皇派遣南下的秦军将领建立的国家,从现代考古发掘来看,南越国军制、政制以及殉葬制度都几乎是秦国的翻版,南越军甚至还保留了车兵这一兵种,可以说南越军就是一直秦始皇末期的简配版秦军。

然而,虽然汉武帝派出十几万大军四路讨伐南越,但真正与南越军作战的不足2万人,而这不到2万汉军(大部分还是水军)却轻松击败了南越军,对于汉军来说,最大的减员不是来自南越军,而是南越地区天气。

所以,综上所述,秦始皇时期的秦军要是穿越到1900年,那么等待他们的只能是一场大屠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