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同样身为降将,于禁的风评非常差,但感觉姜维却没有这么差的风评?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吟风社,荟聚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文化、历史等领域优质内容。
首先要讲明白的是,于禁投降所以风评差不是三国演义的问题,早在以曹魏为正统的南北朝,裴松之在他对三国志做注的部分就已经批判于禁:
“臣松之以为围而后降,法虽不赦;囚而送之,未为违命。禁曾不为旧交希冀万一,而肆其好杀之心,以戾众人之议,所以卒为降虏,死加恶谥,宜哉。”裴松之看来,于禁的凄惨下场纯粹就是严以待人,宽与律己的报应罢了。这件事从建安十一年(206年)说起,昌豨投降曹操后再次反叛,曹操派遣于禁和夏侯渊领兵征讨,昌豨不敌,但他跟于禁是旧交,便向于禁投降。 在昌豨投降后,诸将皆以为昌豨已降,应当让曹操处置,但于禁不知道从哪搬来一条“围而后降不赦”,直接把老朋友给砍了。
说真的于禁这条军法也不知道是不是他自己现场编的,魏将列传反例多了去了,最典型的例子在于曹操擒关羽也没因关羽围而后降给砍了,反而礼遇有加,然后到了建安十四年(209年)围剿陈兰的时候却被一封投降信给骗得回军了,此时又不讲他的原则了,人品实在有够糟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于禁被关羽击败后选择投降,值得注意的庞德选择了死气,连曹操知道了这事儿简直难以置信“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这个就是对他人和对自己标准不一,严以待人,宽与律己,甚至有人为了洗白于禁说他投降是为了士兵,别介了,他就算没投降,几个人会为了他顽抗到底?关羽难道会因此杀降卒?所谓“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因为怕死投降很正常,何必说的那么高大上呢。
再说姜维,姜维降蜀时论地位不过是一个郎官参郡军事,地位比你这个跟曹操三十年封侯假节钺的于禁天差地远,而且于禁是主动投降,而姜维,按照姜维传的记载,是魏国方面的同僚先不要姜维的。
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於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太守自己把包括姜维在内的从官扔下跑路了,然后姜维等人本来也是往魏国的城池里跑,结果全部都不要他们,魏国方面先对不起的姜维,难道还要姜维死节?甚至曹魏调查清楚情况后,都没有追究姜维家属的责任:
诸军攻冀,皆得维母妻子,亦以维本无去意,故不没其家,但系保官以延之。为何同样身为降将,于禁的风评非常差,但感觉姜维却没有这么差的风评?
主要是时机不同,姜维投降时是初出茅庐,而于禁已经是功成名就。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凉州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
据《三国志·蒋琬费祎姜维传》记载:
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兵出祁山,凉州诸郡县纷纷响应。
当时,天水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姜维与功曹梁绪、主薄尹赏、主记梁虔等人随行。马遵听说蜀军到来,郡县投降,就怀疑姜维等人也有异心,于是连夜逃亡上邽。
等到姜维等人发觉后,就追赶马遵,但已经来不及了。他们到达城门时,城门已经关闭,不接纳他们。
姜维等人只能回老家冀县,但冀县也不准他们进入,姜维等人只好投降了诸葛亮。
魏略:各自行。维亦无如遵何,而家在冀,遂与郡吏上官子脩等还冀。冀中吏民见维等大喜,便推令见亮。
《魏略》的说法不同,当时姜维劝说马遵回冀县,马遵不肯。姜维拿马遵也没有办法,就各走各的路了。
姜维与郡吏上官子脩等回到冀县,县中官吏、百姓看到姜维都很高兴,便推拥着姜维来见诸葛亮。
这里,不管冀县是否愿意接纳姜维,是否吏民愿意投降,总之是姜维主动投降了诸葛亮。
当时姜维还很年轻,只有二十六七岁,初为州从事,其父姜冏为天水郡功曹,羌、戎叛乱时战死,姜维因此被赐中郎,天水郡参军。
此时的姜维,既没有多少名气,也没有多大功绩。
诸葛亮北伐,各郡县投降,凉州刺史郭淮、天水郡太守马遵都逃跑了,而且认为姜维不忠于曹魏。
在这种情况下,姜维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既没有得到曹魏的信任和器重,也没有可以抵抗诸葛亮的本钱。
但于禁投降却不同,那是直接两军阵前,而且于禁深得曹操的信任和器重。
于禁(?-221年),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南)人,三国时期魏国武将,与张辽、徐晃等合称为“五子良将”。
据《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记载:
黄巾起,鲍信招合徒众,禁附从焉。及太祖领兖州,禁与其党俱诣为都伯,属将军王朗。朗异之,荐禁才任大将(军)。太祖召见与语,拜军司马。
黄巾军起义爆发后,济北相鲍信回老家招募兵勇,于禁就跟随了鲍信。鲍信战死以后,于禁归属将军王朗。王朗惊异于禁的才能,就向曹操举荐,说可以胜任大将军。
曹操召见了于禁,经过交流,任命他为军司马。
随后,于禁跟随曹操四处征战,屡立战功,被誉为“五子良将”之一。
曹操对于禁非常信任和器重,拜为左将军、假节钺。而且是曹操阵营,唯一一个非曹氏、夏侯氏假节钺的将军。
曹操因为朱灵与刘备一起截杀袁术,而把刘备放跑了,就非常忌恨朱灵。就让于禁到朱灵营中接管了他的部队,众皆震服。
这事足以看出曹操对于禁的态度。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襄樊之战,关羽水淹于禁七军,庞德战死,而于禁投降。
这令曹操非常失望,甚至是绝望,听说于禁投降后,曹操哀叹良久,说:
"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及庞德邪!"
于禁跟随曹操征战三十年,屡立奇功,想不到在襄樊之战的关键时刻,居然掉了链子。
这事放在谁身上,都难以接受。
将军最大的荣耀就是战死沙场,总不能看事不好就投降吧。
虽然说姜维与于禁都是在穷途末路的时候,选择了投降,但情况还是有所不同。
姜维几乎没有兵卒,而于禁有三万大军。
姜维投降对曹魏没有多大的影响,但于禁投降不仅是动摇了军心,而且可能直接影响到战役的最终结果,曹操甚至产生了迁都的打算,这让曹操非常被动。
于禁被关羽水淹之后,几乎失去了战斗力,但庞德能够一战,于禁咋就不能一战呢?
还是一个决心问题,就算三万头猪,关羽要全部抓住还需要费很大的劲,起码为曹操调动军队争取更多的时间。
姜维年轻,还没有成名立业,再说对曹魏也没啥情感,选择一下人生的出路,也在情理之中。
但于禁已经功成名就,所有的荣耀都是在曹操手下取得的,曹操对待于禁可谓不薄。何况于禁的子孙后世还指望在曹魏手下混饭吃呢?
就于禁这个玩法,谁还能指望谁呢?
看来,历史是公正的。
姜维投降没有受到很大的诟病,但对于禁责难很多。于禁这事做得的确是很扯淡,没有这么办事的哦!
当初,于禁的老朋友昌豨投降时,诸将认为应该把他送往曹操处,让曹操来处理,但于禁坚持把他杀了。
对此,裴松之评论道:
“围而后降,法虽不赦;囚而送之,未为违命。禁曾不为旧交希冀万一,而肆其好杀之心,以戾众人之议,所以卒为降虏,死加恶谥,宜哉!”
被围困就投降,军法也不会赦免;被囚禁而送到后方,并不违命。但于禁却因为嗜杀而违背众人之意,自己成为了降虏,死后得到恶谥,这是应该的。
吕蒙占据荆州后,于禁被送到孙权那里,多次受到了虞翻的羞辱。
曹丕称帝后,于禁被送回了魏国,曹丕表面表示安慰,任命为安远将军,但于禁拜谒曹操陵墓时,曹丕却命人画上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画像。
于禁看到后,羞愧难当,最后郁闷而死,被追谥为厉侯。
于禁可谓晚节不保,这又能怨谁呢?
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最后居然爱惜生命,苟且偷生,得到这样的结果,也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
爱惜生命,这是必须的,但军人这个特殊的职业决定了其命运,只能战死沙场,否则就应该遭受诟病。
否则,这个活就没法干了。
为何同样身为降将,于禁的风评非常差,但感觉姜维却没有这么差的风评?
三国时期,曹魏的于禁和姜维都有投降到蜀汉的经历。同为降将,同样经历,为何于禁的风评比姜维差?下面从两人的投降原因对比,与同僚行为对比,身份地位对比来分析一下于禁风评差的原因。
一.投降原因不同:于禁战败主动投降;姜维走投无路投降。从投降原因对比,于禁风评不如姜维。据记载关羽利用地势及雨季便利水淹七军后,魏军损失惨重,于禁战败并主动向关羽请降。
而姜维当时被疑有异心,被上司无情抛弃,追随无望,无家可归,走投无路时才投降蜀汉诸葛亮。
二.同样情况下,与其他同僚行为对比:于禁投降行为比不上庞德英勇战死;马遵逃跑,而姜维被人遗弃委实可怜,投降也无可厚非。从行为来看,于禁的风评也不如姜维。与于禁一起同时战败的庞德,选择死战被关羽杀死,据说曹操听到于禁战败投降时,都发出失望的感叹“于禁与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
诸葛亮北伐时,当时的姜维正陪同上司天水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马遵一听说诸葛亮大军经过的地方都投降了,于是扔下姜维立马逃走。被抛弃落单的姜维确实可怜,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投降。
三.身份地位对比:于禁身为主帅,统领七军;姜维只是天水郡参军,无名小卒。身份地位不同,投降行为产生后果也不同,这也是于禁投降行为被人诟病并且风评差,而姜维风评相对好的原因。于禁是曹操宠信的战将,五子良将之一,战功显赫,在曹操阵营里威望甚高。投降时于禁为主帅,率七军前来增援曹仁,可见于禁地位之高,于禁投降关羽让曹操本人感叹不已。
姜维只是因父辈的战功,做了天水郡参军,无名小卒一个,算是个低级军官。姜维本身并无显赫战功,与曹操等大咖并无交集,姜维在曹操阵营中可有可无,投降也没人在意。
可见,于禁投降蜀汉的风评比姜维差,这也是于禁后来一直未被任何一方重用,当他重新归魏时,被曹丕故意用画像讽刺,并最终忧郁而终的原因;相反,姜维在蜀汉受到重用,后来接替诸葛亮挥军北伐。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喜欢本文的朋友,请帮忙点个赞,或关注一下!
为何同样身为降将,于禁的风评非常差,但感觉姜维却没有这么差的风评?
于禁属晚带不保,跟随曹操东征西讨,战功显赫。关健曹操对于禁不簿,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与张辽,徐晃等名将并列!被曹操封为左将军,假节钺,要知做节钺是在当时什么地位?只有曹氏夏侯氏的功臣才有此殊荣,曹操真没他当外人!更要命的是曹操与他有三十年交情,因此,他的变节可伤透曹操的心,就连庞德都能战死守节,庞德的地位与他相比要相差几个档次。难怪曹操听说于禁变节,百感交集,哀叹不己!可后来又投奔曹营,却沒被待见,最后郁闷而死,也不怪别人,墙头草到哪都不会被人瞧得上!
于禁获差评的关键一点是输的太惨,中国有句古话,历史崇尚胜者,胜者为亡,败者为寇。败就败呗,关健是没拿手榴弹与孔明拼命,即死炸不死孔明炸死自己也算是个英雄,是条汉子,要命的是还有个废德作参照!结果呢?降了!这在中国人的英雄情节里更是大打折扣,难怪千百年来的差评!你老于家吃了老曹家三十年,死就那么难吗?
姜维呢?姜维被诸葛亮降发时本默默无闻,对前途方向也没有把握,抱着能够有发挥才能平台的心态,属青壮派代表。在这种情况,没有必要为谁死忠,大魏为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况且,诸葛亮非常看中自己,前途一片光明,傻子才会对曹操死忠!他降蜀汉,属于良鸟择木而栖,子为知之者容。当然无可厚非。况且,最后也为蜀汉尽忠。
中国文化,忠字当先,对变节嗤之以鼻,对尽忠者树碑立传。所以同为降将,对于禁风评当然差了,人家曹操对你有三十年知遇之恩,记住,知遇之恩!姜维呢?并未得曹操多大恩惠,见都没见过曹操,归降蜀汉不是个事。就好比老司机与小年轻犯同样错,人家肯定会说,你老司机见多识广却犯低级错误,实在不应该!而小年轻阅历浅,见识少,犯点错误是难免的啦!谁年轻时还能保证不犯个错,知错就改嘛!
@头条历史 @头条圈子 @微头条
为何同样身为降将,于禁的风评非常差,但感觉姜维却没有这么差的风评?
于禁是山东泰山人,早年间跟随鲍信征讨黄巾军。鲍信迎附曹操后征讨黄巾军战死,于禁被曹操封为军司马。此后,一直跟随曹操征吕布,讨袁绍,伐荊州,战西凉等大大小小战役数百场,建功无数。后世称之为五子良将之一,张辽,于禁,乐进,张郃,徐晃。五子中排位居前,曹操非常信任他。在曹营中,除了曹氏夏侯兄弟,地位最高就是他了。公元216年,封左将军,假节钺,一子封列侯。公元219年,被曹操任命为帅,救援被蜀汉关羽围困在樊城的曹仁等将。领精兵三万,西凉降将庞德为先锋,迎战关羽。可于禁调度失措,排兵昏聩。被关羽利用他扎营低洼,适逢暴雨,引汉水淹没了他的所有军队,猛将庞德死战被俘后不降,被杀。可于禁竟贪生怕死,乞降。后关羽败亡后,身为俘虏的于禁被转去东吴孙权处,受尽了孙权部下的侮辱潮讽。于禁兵败,曹操大为失望,后孙权放他回曹魏,曹操也没降罪,待他如初。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很鄙视他,有一次借请群众酒筵时,讽他兵败投敌,贪生怕死。此事后,忧惧不已,不久病死了,谥号:厉侯。曹丕给他的也不是个好谥号。
姜维自幼长在西北陇右,父亲是郡功曹,因平叛死。由母亲带大,因从小好文习武,素有才名,郡守引为吏,二十七岁时任天水郡中郎将。后诸葛亮北伐,攻陇右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震动,归附的人很多。当时陇右的军政长官是曹魏名将郭淮。天水太守马遵领姜维,梁绪等下属跟随郭淮巡查州郡。有人报告太守马遵,姜维阴养死士,准备造反,马遵惶恐,报告郭淮,连夜奔上邽。姜维梁绪等事后得知,投奔上邽,被拒入城。姜维等又奔老家冀县,也被城中拒绝。无奈,走投无路的姜维等投降了蜀汉诸葛亮,诸葛亮安抚其众。与姜维交谈,甚奇之,认为他是个堪当大任之才,有麒麟之志。当即封他奉义将军,后又提拔为征西将军,虎步军统领,统领六千精锐。诸葛亮将自已一生所学倾心相授,并将忠心汉室,匡扶社稷为已任,希望姜维也能以此为志。姜维深受其教,自此忠心耿耿效忠蜀汉。姜维初降时,正逢曹魏大将张郃来攻街亭,诸葛亮调度失误,任用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为守将。马谡调度失措,安营在山上,自以为″居高临下,势如破竹”。被久经战阵,能谋善战的张郃断了水源,马谡下山突围,损兵折将,失了街亭。陇右的通道被阻隔,诸葛亮本派人去冀县接姜维的老母妻小,奈去路已断,姜维为此与母亲妻小失散。当时,曹魏法令,军人造反者夷族,但曹魏执权者并没有杀害姜维家小。并假借其母名修书于姜维让他回去,诸葛亮让姜维回去保其母,姜维曰:良田千倾,不在一亩(母)。但有远志,不在当归。后来诸葛亮硕落五丈原,蒋琬,费祎为大将军,大司马。二人死后,姜维为大将军,一直炳承诸葛丞相遗志,匡扶汉室,北伐曹魏。先后十余次北伐,无功而返。姜维兵败一是蜀汉国力太弱,人力物力财力相差魏国太多,二是后主刘禅昏庸无能,信任以宦官黄皓为首的奸佞之人,不理国事。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出以钟会邓艾诸葛绪为首的三路大军十八万人伐蜀。汉中丢失,姜维死守剑阁险关,邓艾越过阴平小道奇袭江油,后又灭诸葛亮之子诸葛澹于绵竹,兵围成都。刘禅在益州派谯周等的劝说下,投降邓艾。邓艾占据成都后,让刘禅修书姜维投降。姜维接信后,假意降钟会,撺使野心勃勃的钟会造反,后失败,钟会被杀,姜维重伤后自杀。
对比起来,于禁很早跟随曹操,立功无数,在魏国地位很高,左将军,假节钺。但晚节不保,败后不能舍身取义,反而摇尾乞降。所以曹丕当政后,鄙夷他至极,因忧惧而死。死后封厉侯,也是极贬低他。可谓″一世英雄,毁于一旦”。
姜维虽也是魏将降蜀,但其父时仍为汉臣,按正统观念,应该忠心汉室。诸葛亮极力培养他,收其为弟子,授以平生所学。本也是希望他继承遗志,匡扶汉室。姜维也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姜维虽贵为蜀汉大将军,但生活朴素,家无余财。不纳妾,不贪污。尽管身死国灭,但他对匡扶汉室的忠心一直被人赞颂。
为何同样身为降将,于禁的风评非常差,但感觉姜维却没有这么差的风评?
主要是表现在一个忠字上。对于不忠的人,后人都给以差评。忠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忠于其事,忠于其主。
于禁在被关羽擒获后,贪生怕死乞降跟于禁之前的表现相差太大。在之前曹操手下,于禁被称为良将。治理军队严谨,作战勇敢,立过很多功劳,得到曹操赏识,官至左将军。在樊城危机之时,曹操亲自点于禁率精锐七军出击关羽,给了于禁莫大的荣誉。但是于禁的表现让人大失所望。曹操说,于禁跟我三十年,没有到竟然是这样的。临难而惧,非大丈夫也。他回国后,也遭到鄙视。曹丕故意安排水淹七军于禁乞降的雕画给于禁看,于禁羞愧而死。按理,于禁与关羽曾经同在曹操手下为官,是同事,对关羽也是钦佩的。被抓的时候,说以各为其主,表现出不卑不亢,关羽看在昔日同僚份上,自然不会为难于禁。还可能放回于禁,这样于禁颜面可以不丢。也的确是于禁太怕死吧,做出苟且偷生之举。曹丕刚上位不久,基础不牢,需要一群忠心的人,对不忠心的人给教训,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没想到,却要了于禁的老命。于禁应该是悔不当初死,留着今日恨吧。
再看姜维。姜维虽然也是降将,但是却得到诸葛亮的重用。姜维有义气,感念诸葛亮知遇之恩,肝脑涂地,在蜀国一直忠于国家,历经千辛,苦心孤诣,治军沓中,九伐中原。即使在被阿斗命令投降魏军,姜维还是没有放弃复国,图谋东山再起。姜维利用钟会与邓艾之间的矛盾,在雁门说动钟会独立,诛杀魏将领。虽然事情不周密反而被难,死于乱军。但其忠心却得到赞扬。本来姜维投降钟会自会得到重用,在魏国肯定会有作为,但是姜维还是走上了尽忠报国之路。这或许正是最好的归宿。孟子说舍生取义,说的是姜维吧。
忠心的思想是社会治理的需要,没有这个社会运转就会混乱。姜维成为楷模,而于禁却成了反面教材。这就是后人风评完全不一样的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