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出版后引起很大轰动,就那个时代而言,这本书如此畅销的原因有哪些?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吟风社,荟聚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文化、历史等领域优质内容。
《鲁滨逊漂流记》是丹尼尔·笛福于1719年4月25日首次出版的长篇小说。出版后非常畅销,到同年8月份已经重印了4次。不久即传播到欧洲各国,据不完全统计,到19世纪末,该书的不同印版、译作、仿作以超过200种,其热度可见一斑。
那么为什么《鲁滨逊漂流记》如此畅销呢?这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品特色。
1、《鲁滨逊漂流记》是划时代的长篇现实小说。
18世纪初的英国,工商资本阶级蓬勃发展,产生了大量识字阶层,他们有阅读消遣的需求。当时除了报纸,英国流行的出版物是一种称作“实话实说”的小册子,是直抒胸臆的短篇文本。而《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长篇小说,人物形象较为丰满,情节曲折离奇,又充满真实感,对“实话实说”小册子简直是降维打击。特别地,笛福在初版并未署名,在封面和序言中宣称这是一部真人回忆录式的汇编作品。这就满足了识字阶层的猎奇心理。
2、《鲁滨逊漂流记》是航海-殖民故事,切中当时英国的时代精神。
当时的英国,航海和殖民事业方兴未艾。而《鲁滨逊漂流记》全书可以分为鲁滨逊的四次航海经历,其中28年荒岛生活是第四次航海的“中途停靠点”。这四次航海,鲁滨逊都是为了从航海贸易中获得暴富,间或从殖民地事务中取得收益。而正是这样一个冒险份子,经过28年荒岛生活,出发前存留下的财产居然积累成了暴富。这不得不令当时的资产阶级读者垂涎三尺。
3、《鲁滨逊漂流记》是对中产阶级/资产阶级的颂歌,迎合了广大资产阶级读者。
从观念上,鲁滨逊秉承当时资产阶级的理论利器——理性主义。鲁滨逊相信“理性是数学的实质和源头,只要用理性去陈述和整合一切事情,对事情作出最理性的判断,每个人就可以或迟或早地掌握任何一门工艺”。而且“凭着劳动、应用和设计发明”,鲁滨逊认为自己“什么也不缺,什么都能做”。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鲁滨逊漂流记》的开头部分对资产阶级有“过分”的溢美之词,认为“中产阶级/资产阶级是最好的位置,对人的幸福来说最适宜的位置,既不会陷入体力劳动者的不幸与艰辛,劳累和苦难,也不会受累于上层阶级的傲慢与奢侈,野心和妒嫉。”甚至连国王们都羡慕中产阶级/资产阶级的地位。
又讲“中产阶级/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有一切的美德和享受,平安和富足就如仆人一般,常伴着中产之家。节制、中庸、安宁、健康、合群,所有令人喜爱的消遣,人人渴望的乐趣,都是中产阶级/资产阶级可以享受到的福分。”
这无疑迎合的当时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读者。那么这本吹捧资产阶级的书,被资产阶级读者进行“口碑营销”,也就不是奇怪的事情了。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出版后引起很大轰动,就那个时代而言,这本书如此畅销的原因有哪些?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创作的第一部小说,于1719年4月15日首次出版,一下子引起巨大的轰动,仅一年之内就再版了三次,而且在之后的几十年内一直居于畅销榜上,成为继《圣经》之后出版的英语读物中阅读最广泛的书籍之一。
《鲁滨逊漂流记》之所以在那个时代畅销,个人认为主要是因为其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内容真实、接地气,契合读者的审美趣味。
首先,小说的主角鲁滨逊由于意外流落到没有现代文明的荒岛上,并生活了二十八年才回到陆地上,无论在设定上还是整个故事情节都非常吸引人。
全书通过鲁滨逊的历险展开,从他离家出走去冒险,然后到逃脱海盗,流落荒岛,再到他在环境恶劣的荒岛上生存,最后到他离开荒岛成为富翁并回到英国,整个故事线索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又清晰。
整篇小说情节流畅又曲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峰回路转不断,读者的新随着主角的经历不断地又上又下,十分抓人的眼球。
有一天鲁滨逊突然听到几声枪响,原来是一艘船正在经过。他赶紧生火传递信号,没想到大船却触礁沉没。他回到大陆的希望再次破灭,只能继续孤独地生活在荒岛上。
整个过程只有鲁滨逊一人,但是读起来一点儿也不枯燥,反而由于作家高超的手法,将整个过程写得极为生动,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其次,《鲁滨逊漂流记》是现实主义作品,真实地写出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细致地描绘了鲁滨逊在岛上的生活,非常接地气。
丹尼尔·笛福早年经营过内衣、烟酒、羊毛织品、制砖业等多种产业,并多次到欧洲大陆各国经商。他从事政治活动,曾因为出版大量的政治小册子被捕。这些丰富的生活经历,为他后来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鲁滨逊漂流记》问世前,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和浮华空洞的文体风格一直占据着英国文坛的主流地位,丹尼尔·笛福打破了这种窠臼。他通过自己务实而又力求真切的笔触,描绘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面貌和风气。
在他的笔下,鲁滨逊是一个喜欢拼搏、冒险的资产阶级形象,在自己的毫不退缩,不怕困难等精神的支撑下,通过自己的双手与智慧赚下丰厚的财富。这个人物充满了时代气息,让当时的读者很有亲切感。
写到鲁滨逊荒岛生存时,他把主角的打猎、种植、制作陶器等细节描摹地清清楚楚。同时,他又通过鲁滨逊的眼睛细致真地描写了天气、动植物、地形等岛上恶劣的生活环境。当读者看到这些情节时,就好像真的看到主角在荒岛上生存似的。
最后,鲁滨逊的经历充满了传奇,并且为自己挣得大量财富,跻身上流社会,娶妻生子,走上人生巅峰,非常契合当时读者的喜好。
18世纪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与对外殖民扩张时期,资产阶级争相出去冒险,为自己积累资本与财富。
鲁滨逊出身小资产阶级,不满一成不变的生活,渴望富贵与冒险,便悄悄离家出走去追求财富。他虽然流落到荒岛,依然没有放弃,凭借着自己掌握的知识,在岛上扎根生存,并征服了一位土著人当作自己的仆人。后来他又紧紧抓住机会,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大陆,重新呼吸到文明的空气。
他虽然遇到过许多困难,几经陷入绝境,但还是坚持下来,克服各种困难,让坏事变好事,实现了自己的淘金梦。回到大陆后,他还成立了自己的家庭,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富裕。
鲁滨逊的经历无疑契合了当时资产阶级的喜好,就像我国古人对千金小姐爱上穷书生的故事津津乐道,上个世纪人们对金庸武侠小说中傻小子一路开挂事业爱情双丰收爱不释手,现在网络小说中霸道总裁爱上灰姑娘又大肆流行等,都抓住了读者的核心需求。这样的小说,很难不成为畅销书。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出版后引起很大轰动,就那个时代而言,这本书如此畅销的原因有哪些?
北岸木子话文史,纵横古今,纵览世界。
首先非常感谢能为您解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给《鲁滨逊漂流记》一个定位,它是欧洲启蒙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它问世的时间正是资产阶级上升的时期。鲁滨逊可以说是新兴资产阶级英雄的化身,刚好迎合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这是小说的时代特征,也是它能够畅销的主要原因。
而笛福作为18世纪英国第1位重要的长篇小说家,他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所以在《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以后,他更加更加名声大噪。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鲁滨逊漂流记》本身的文学价值何在。《鲁滨逊漂流记》讲述的是主人公鲁滨逊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遭遇了风暴而流落荒岛,过上与世隔绝生活的故事,最后经过28年两个月零19天,他终于回到了故乡。
这本书里面最吸引读者的地方是,鲁滨逊在荒岛上是一无所有的,却可以靠着自己的能力去求生。作者用非常细腻的文学描写手法,将鲁滨逊的生活立体直观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这种这种身临其境的文字,仿佛让读者经历了一次荒岛求生,这就是《鲁滨逊漂流记》本身的文学魅力。
其实这本这本书里面的人物非常简单,没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阅读起来障碍很小。主题鲜明,就是荒岛求生,情节虽然不跌宕起伏,却是一环扣一环,有着强烈的代入感。
除此之外,这本书让每个年龄阶层都能在阅读中有所收获。比如说学生阅读的时候会被鲁滨逊荒岛求生的经历所吸引,而作为成年人则更多有体悟的地方是在于鲁滨逊的执着和能力。以及在困难面前的能动性。人类学家在其中还可以看到人类进化的缩影,从采集狩猎到种植粮食,再到制造各种生产工具。
鲁滨逊的精神是值得传扬的,在克服了一系列的困难挫折后,鲁滨逊获得了信仰,他明白这不是上帝的惩罚,而是上帝的救赎。流落到这样的境地是他的不幸,但是上帝依然眷顾着他,他能够战胜种种困难,在精神上找到依托点,这是他的自我成长,所以他感谢挫折。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生活过程中都会受到挫折的洗礼,或许我们遇到的挫折不像鲁滨逊一样是生死的考验,是荒岛上的孤独求生。但在克服困难面前的勇气、执着、果敢是有普世借鉴的价值和意义的。
北岸木子在这里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共同讨论这一话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