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延也算悍将,却感觉被诸葛亮打压,现实职场中存在这种现象吗?为什么?
现实职场中存在这种现象!
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历史又往往惊人的不同,一个人的意见不被采纳就被判定是被打压,的确有些牵强。将三国时魏延的意见没被诸葛亮采纳,结合到现代职场,这是一个非常有质量的问答!
三国时,蜀汉大将魏延也算得上是一员悍将,但是,他的一些想法和计谋没有被诸葛亮采纳,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子午谷奇谋”被诸葛亮一票否定。所以,有人猜测魏延被诸葛亮打压。
那么,被诸葛亮给一票否定的“子午谷奇谋”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诸葛亮起兵打算北伐时,魏延说:我带五千人马,从秦岭以东的子午谷方向,向北进军,10天就可以至长安城下,夏侯楙如果听到我这么快就到了,只有弃城而走的份儿。
原文是:延愿得精兵五干,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就到安长城下了。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
但是,他这个想法却被诸葛亮一票否决:
诸葛亮的理由:这不是万全之策,你欺负中原没有人才,如果有人坦言,在山中险要之处埋下伏兵,并不是只有你五千人损失,我们也会大伤元气,所以决不能有用手你的方案。
原文是:
“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
魏延又说:丞相起兵后从大路进发,敌方必定起关中人马在大路上阻挡你,这场打仗就要打好长时间,什么时候才能占领中原呢?
诸葛亮说:我从陇右方向走平坦大路进兵,还怕打不了胜打仗吗?
于是,诸葛亮最后没有采用魏延的计策,于是魏延很不满意,不高兴。
这就是被史上传说的被诸葛亮否决的魏延“子午谷奇谋”。
其实,从古到今,下属的意见不管正确与否,不被上级采纳,这很正常,如果认为说上级不采纳下属的意见就被认为是打压的话,的确有失公平。
首先,下级与上级所处站的位置不一样,考虑问题的角度肯定不一样。
诸葛亮是上级,他必须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而魏延是下级,他只是站在他作为将军的角度考虑问题,看全局和看局部,得出的结论肯定不同。在现代职场中,一个普通员工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位置思考问题,而老板或法人必须站在全全公司的高度综合地考虑问题。所以,老板没有采取你的意见或建议,不能认为是一种打压。
其次,上级有权否定下级的意见
在现代职场中,做为上级,被赋予的权利肯定要相对大于下级,所以,上级否定下级的意见有两不种不同的解读,一是要么下级的意见偏颇,或不完善,或完全就不正确不被采纳;二是有可能下级的意见正确而上级没有看到而不被采纳,所以,上级否定下级的意见是一种履行职责的表现,而不是打压。当然,也有可能被故意不采纳,也有打压的可能。这就是嫉贤妒能,这样的上级或领导做的时间肯定不会太长,迟早会失去人心。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打压一二次,或许可能,长时间打压是不可能的。
再次,下级应该正确对待上级的意见
上级否决或不采纳下级的意见建议,这很正常,上级的职责就是发现或采纳正确的工作方案,否定或调整不正确的工作方案。如果下级的工作方案被否定,就愤愤不平或采取极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很好地与上级进行沟通。
诸葛亮“遂不用魏延之计,魏延怏怏不悦。”这就说明魏延的格局不够高,更没有必要“怏怏不悦”。
最后,抛开职务、上下级关系不论,对待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很正常。横看成岭侧成峰。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发现,站在一张板子的截面看,说是一条线,没有错,而别人如果站在一张板子的正面,说是一块很大的平面,也没有错。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正确认识或尊重彼此的不同看法,一切交给时间去验证。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是毛泽东提出的文艺方针。如果失去了“今用”,任何历史研究就失去了意义。而关于学习的研究历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以史为鉴,知兴衰,以人为鉴,知得失。愿我们都从历史中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有一个朋友,在一家大型企业做中层管理人员,因为年龄与老板相近,阅历相同,所以与老板私交颇深,于是在一些工作问题上也经常建言献策,颇受老板赏识。但是,有一次,因了过节发福利的问题,他的意见没有被老板采纳。他认为过节给大家直接发现金,而老板却坚持发一部分现金,发一部分代金券,于是大家都有点不高兴。
春节过完后,大家回来了,似乎忘记了这件事,但是老板在收心会上这样告诉大家:相信大家都是有相当知识的人,哪些费用可以发现金,哪些不能发现金,请大家下来找相关资料查一下,公司有公司的财务制度和纪律,不可能再在这些法律明文规定的地方踩坑,让公司承担过多的法律责任了。能避开的为什么不避开呢?何况发代金券也没有少大家一分钱。
老板就是老板,原来他是法律专业毕业的,他说国家明文规定过节福利、劳保用品等不能发现金,在公司内部可以变通的事为什么要踩坑呢?
三国魏延也算悍将,却感觉被诸葛亮打压,现实职场中存在这种现象吗?为什么?
三国魏延也算悍将,却感觉被诸葛亮打压,现实职场中存在吗?为什么?
(笑看人间)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把这个问题与现实中的职场联系起来,更有意思!
魏延在职场中的经历,联系到现实中的职场生活,更让发人深省!
先谈魏延在职场中的经历!
魏延职场中的经历分两部分谈!
魏延的第一个东家是刘备。
刘备对魏延很赏识,打下汉中以后,所有的人以为守汉中的一定是张飞,张飞也这么认为,可是刘备却让魏延守汉中。
汉中的地理位置与荆州一样重要。
荆州是关羽守在那里,现在汉中却是魏延守在那里。
可见魏延在第一个东家刘备那里的重要!
魏延也没有辜负刘备的重视,替刘备守汉中,让汉中一直很安全!
可是项羽的荆州却出了问题,这说明刘备没有看错魏延!
刘备驾崩后,刘禅继位,当家的诸葛亮。
(哭来哭去)
诸葛亮很快调离了魏延,把魏延放在自己身边。表面看是重用了魏延,实际上是把魏延放在自己鼻子底下监视起来了!
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怎样呢?
诸葛亮说过,打仗还得重用魏延,关键时候,魏延不能留下来。
所以,诸葛亮临死之前做了一个局,死后,让杨仪做了魏延!
魏延的职场遭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魏延因为自己的本事,因为与第一个东家的关系,让魏延太看重自己了,轻视了周围的同事,忽视了二把手的存在。
当最后杨仪与魏延发生纠纷的时候,所有的人一边倒支持杨仪,黑魏延。
最后刘禅便尊重大家的意见,抛弃了魏延!
魏延的故事,对职场上那些自以为有本事的人,而又轻视周围同事的人,是一本好教材。值得认真琢磨!
(我冤不冤?)
特别是具有魏延那种经历的人!
走进职场之初,受到第一位东家赏识,同时又忽视与二把手交往,更轻视周围同事,这样的人好好读读魏延的故事,真是太有必要了!
三国魏延也算悍将,却感觉被诸葛亮打压,现实职场中存在这种现象吗?为什么?
魏延现象不是个例,魏延似的人物将代代影随!
忌妒、打压、排挤等等劣性,只要人类存在、这种劣性就不会消失!小团集、小圈子等等的形成是这种劣性的集中表现!
一朝天子一朝臣也是这种劣性的体现!这朝的“魏延”感觉还行,一换朝、这还行的“魏延”也可能就会被扫地出门!因为人的“口味”不同、气性相异,没有谁被永远喜欢的!
总之魏延现象不奇怪,说到底、这也是魏延的命!如果魏延不在蜀汉工作、跑到北魏或者是东吴去工作,恐怕他不会有如此惨的下场!但即便在北魏或东吴、也同样有喜欢他的、也同样有忌妒他的、也同样有打压他的等等,只不过结果能稍有不同!
三国中魏延最出力、三国中魏延也最屈,总让人长嘘短叹!魏延以前、魏延以后,类似“魏延”的人物、将长久存在!这不能怪诸葛亮疑忌、多心:要怪只能怪金、木、水、火、土总在相生相害相克着轮转、总存阴阳排斥中存在着、生活着!
三国魏延也算悍将,却感觉被诸葛亮打压,现实职场中存在这种现象吗?为什么?
关于魏延,一直以来说法是非常多的,其中一个喧嚣尘上的说法即说诸葛亮一直在可以打压魏延,这个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甚至说很多人将魏延之死怪罪到了诸葛亮的头上。但是我个人不同意,我认为诸葛亮不仅没有打压魏延,相反给了魏延比较大的权力。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 奇出子午谷与打压说认为诸葛亮打压魏延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诸葛亮不同意魏延奇出子午谷的计谋,因此认为诸葛亮打压魏延。说实话,诸葛亮不同意魏延奇出子午谷的计谋其实是有诸葛亮自己的道理的,在《魏略》之中曾经记载了诸葛亮的军事考量:
“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诸葛亮认为魏延奇出子午谷的计谋不错,但是就是太过于冒险了,属于赌博性质,要不然大获全胜,要不然全军覆没。诸葛亮认为比较好的方法应该是从坦途进军,这样可以平定陇右,十拿九稳。
我们现代人在讨论奇出子午谷的策略的时候,我们是站在上帝视角上,已经提前知道了诸葛亮出祁山作用不大,因此我们才会觉得魏延的计谋不错。现在我们回到那个时代,再重新打量一下魏延的计谋。
魏延的奇出子午谷的计谋有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看着长安守将夏侯楙好欺负,想要趁机去揍他一顿。夏侯楙是在夏侯渊死后“都督关中”,时间大体上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后在太和二年(228年),夏侯楙被召回朝廷担任尚书。
因此我们推断,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的时间应该是在219-228年之间。而诸葛亮一出祁山,则也是在228年,也就是说诸葛亮此前没有北伐,魏延仅仅是提出了一条与北伐有关的策略,只是这条策略比较激进。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可以说是做好了比较完全的准备,而且战果比较辉煌,如果不是因为马谡失误的话,真的可以说是“十全必克而无虞”,因此在有着比较完善且稳妥的建议的情况下,诸葛亮不采取魏延的计谋我认为也是没问题的,这并非是打压魏延而仅仅是选择了一条比较稳妥的军事路线而已。
二、 魏延真的手中无权吗?有人认为因为诸葛亮的打压,魏延手中没有兵权,我认为这个说法不太对。魏延手中不仅有权力,而且权力也比较大,是负责整个汉中的军事的。在《魏延传》中记载:
“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也就是说魏延这个时候是独立领兵的,而且是都督前部,不能说是被剥夺了领兵的权力。此后在八年,魏延大破郭淮,在刘禅给诸葛亮的诏书中有这么一句:“降集氐、羌,兴复二郡”,而魏延的任务则是“西入羌中”。可见诸葛亮是让魏延独立领兵,之后去攻打这二郡,魏延也不负重托,取得了比较好的战果。
此后在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再次北伐,以“延为前锋”。此时诸葛亮的身体条件已经很差了,不久之后便病死了。在诸葛亮病死前曾经说了这样一段话:
“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诸葛亮的意思是说,让魏延断后,姜维倒数第二个撤退,如果魏延不听话的话,就让魏延留在那里,军队自行撤退。由此可见,诸葛亮内心深处也是明白,在蜀汉军中除了自己之外,没有人能够命令得了魏延,因此诸葛亮才会说出这种话。由此可见魏延是有着比较独立的兵权的。
三、 总结因此综上来看,我认为诸葛亮比较信任魏延,也比较依赖魏延的军事才能,诸葛亮打压魏延的说法我认为并不可取。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三国魏延也算悍将,却感觉被诸葛亮打压,现实职场中存在这种现象吗?为什么?
才能有,但是行为不受待见!
行为真好,才能欠点,俺村夫眼亮绝不眼瞎,否则岂不是枉称孔明了!
三国魏延也算悍将,却感觉被诸葛亮打压,现实职场中存在这种现象吗?为什么?
存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