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网络上会出现许多的不满情绪?

人活着,都有欲望,七情六欲浸染的氛围下,难免会生出各种烦恼,人的炽情和欲望又会在外界和内心不清的状态下,加速生出更多的悲苦,由此,我们定期都会面对那些负面时刻,有的人甚至每天都会烦恼缠身,或由于家庭、或由于事业,或由于情感,或由于活着本身,反正始终无法做到像佛家所说的“六根清净,自在大德”。

那么,面对自我困惑,负面情绪,以及更大意义上的人生中的生老病死,我们该如何对待呢?是坐以待毙,任由发展,还是调整自我,勇面一切呢?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下。

1,现代人的通病之一——后悔于过去、不满于现在、忧惧于将来。

与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一样,你我都不过是战战兢兢、努力活着的普通人,没有谁能超脱生死,看破一切,进而跳出三界之外看世界。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们只能跟随着别人进入到这个社会,然后为了生活和生存不停地奔波,忙碌,为了自己的肉身能够存续下去,不得不出卖自己的时间和自由,以换得肉体的健康,但是为此我们失去的也很多,比如精神,比如自由的灵魂,还有对家人的陪伴。

在生活惯性的巨大推动下,我们的身心越来越疲惫,因为处在欲望和物质的现代社会,金钱的支撑和经济的发展是最主要的,其他的似乎都要从属于它那巨大而飞速的大轮子之下,如此种种,我们的心灵呈现出什么状态呢?肯定是:后悔于过去,不满于现在,忧惧于未来,不少人患了抑郁症,更有一部分人夜里怎么也无法做到安眠。

焦虑、阵痛、时而的极度快乐和时而的极度空虚非常微妙的交织在了一起,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精神特质。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和判断。

2,一切痛苦、不开心或负面情绪,都是我们自找的,与他人或外界虽有些关系,但终归在于一个“我”

当庄子的妻子死去时,他刚开始非常悲痛,以至于不能自持,但后来他却进入了截然相反的状态——击盆而歌,这是为何呢?是什么促使他有如此大的转变呢?哲学诗画认为庄子妻子死后的某一时刻,应该突然明白了死亡的真相,看到了事情的实情和人本身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我的猜想是:他突然在某一瞬间顿悟了,认识到了无论是亲人还是其他的别人,都只是大自然中的一环,和万物一样,和任何其他动物比如虫子、鸟儿一样,早晚都要回归到大地和自然的怀抱,既然死和生一样,都是自然规律,我们为何要痛哭呢?应该为生命的伟大轮转而欢歌才对。

命运无常、生老病死,在这些面前,人类本就是渺小的,无能为力的。对待死亡或所谓的负面情绪,我们应该看淡看开,应该学会把它归入到万物的自然生发、自然死亡的运行大道之中,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看清生命的本质,进入到一种向上飞升的无上境界。这才是庄子想要告诉我们的。

面对生命的只有一次,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平等的。不论年轻、苍老,不论富贵、贫穷,只要你还活着就是好的,只要你还拥有生命便已足以。黑格尔曾告诫那些自杀或抑郁患者,他说“活着就是我们存在的最大意义。只有活着,我们才能有可能了解一切。”

在战乱国家,比如如今的叙利亚,以前的阿富汗,人的生命如此危险,如此脆弱,一个小孩昨天还欢声笑语的玩耍着,可今天就被战机投下的炸弹给炸死了。一个家庭昨天还其乐融融,尽享天伦,可今天就要悲苦的面对新起之坟,面对亲人的离去和今后生活的巨大阴影,体验着那种所有的尘世悲欢和生命荣辱在眼前转瞬即逝,灰飞烟灭的绝望心境。

对此,你又当如何看呢?生命,只有一次。用在不开心和小我的烦恼上,实在太浪费了,太不值得了。

所以,当我们沉沦于负面情绪时,请告诉自己:人走到今天,真的不易,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切莫浪费。

在这个倡导正能量的社会里,每个人表面看起来都积极向上,没有一点悲观情绪。但是,其实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负面情绪,只是有时候不容易被自己察觉到。到底应该怎么样消除心中的负面情绪,建议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学会舍得

许多人往往只注重对外界获取,他们认为拥有的东西越多,自己的价值就越大,物质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感到幸福。但是,欲望容易越变越大,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就容易产生患得患失的感觉,遭受精神折磨,就像周国平的《兔子和月亮》故事一样。因此,有时候应该学会适当的放弃,会让自己更加放松,获得更多。

陶冶情操

学习一两门艺术,最好是音乐,尼采说过,音乐是对人最有效的精神治愈工具。通过学习音乐,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使心灵更加平静满足,从而消解怨恨。

学会记录

可以将自己的不满情绪,通过写作的方式宣泄出来,可能在写完之后,就会发现原来只是鸡毛蒜皮的事情,不值得怨恨。

学会忽视

如果是在不能够消除心中怨恨,那么也无需太过在意,让时间去消磨着一切就好,相信过了一段日子以后,就会开始淡忘,一定不要太刻意去忘记。

改变环境

可能是因为所处的环境,让自己产生怨恨。此时,可以选择一个适合旅游放松的地方,让自己暂且放下一切。

总之,消除心中的怨恨,是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将其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禅修一样,要让禅意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