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与曹雪芹的构想有哪些本质上的区别?
通行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高鄂程伟元后来补的。《红楼梦》的续书有很多。补写的最好的,还是高鄂的。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独立完成的。中外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两个人合作完成而成为名著的小说。高鄂的续书虽然是所有续作中最好的。但也免不了有与前边不相符合的地方。
优秀的小说能成为经典名著的,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深刻的思想性,二是高超的艺术技巧。《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这个原因。而高鄂的续作与原著不相符,其具体体现,也是这两个方面。
高鄂违背曹雪芹原意的第一个方面,是思想的差距。曹雪芹生活在封建盛世,但他从自己家族盛衰的命运过程中,敏锐的体会到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的自然和社会规律。于是,他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写了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落史。因此,《红楼梦》是一个人生与社会的悲剧故事。所以,在第五回的《红楼梦曲子》中,曹雪芹就写了“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是灯将近”的预言。最后的结局,必然是“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由于高鄂的人生经历与曹雪芹完全不同。曹雪芹是从钟鸣鼎食之家,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生活环境,一下子跌落到“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地步,所以,他的心境是悲凉的。鲁迅说过,“悲凉之意,遍被华林”。所以,曹雪芹能在盛世的繁华中,看到最终败落的结局。所以,他写的《红楼梦》是个大悲剧。
而高鄂的人生不是这样的经历,他能够进士及第,进入仕。心境一定是平和的,甚至是得意的。以得意的心境续写人生悲剧,其意味必定大大减弱。
另外,在婚姻与爱情的主线中,曹雪芹提出了一个远远超越于时代的爱情观,把男女相爱的基础,从传统的“恋才爱色”,提升到了“心灵契合”的水平。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中,就是这种心灵契合基础是超越于时代,超越于世俗,不被社会所理解。也就注定是悲剧的结局。而他们爱情的悲剧,一方面能体现出命运的无助,同时也反衬出社会伦理道德,主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道德的不合理。
曹雪芹的这种思想观念,是具有很强现实批判意义的。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的存在,让他注定不可能在那个时代兴旺发达。但是,高鄂不一样,他的续书中,宝黛爱情,以及曹雪芹体现爱情观念的大观园一众红颜,金陵十二钗的爱情故事,的价值评判,都转向了当时主流的婚姻观念。其原因也很简单,曹雪芹是批判现实的,高鄂是认同现实的。
上面说的是思想性的方面,因为文学功力的差异。高鄂在拉低了《红楼梦》的思想高度的同时,也拉低了《红楼梦》的艺术水准。因为他的续书不能和前八十回完全相符,他又回过头来修改曹雪芹前边的内容。这一做法,又大大损害了《红楼梦》的艺术价值。
也正是因为《红楼梦》出版中这种复杂的原因。使得人们对《红楼梦》的解释出现各种分歧。有人认为,后四十回,是清朝内务府有意识篡改《红楼梦》消除它的批判性。这种说法其实是高看了续书者。在我看来,这种前后矛盾的现象,完全是续书者,力有不逮所造成的。因为曹雪芹是文学天才,天才的作品,别人无法复制。也因此奉劝想续《红楼梦》的有志者,还是算了吧。
因为上述原因。续书中每个人的结局,都是似是而非的。并非只有某一人某一事不对。真正的情况应该是,每一个人都似乎有对的地方,细想想,都有漏洞。下面我们简单的说一下,宝玉和黛玉的情况。其它各人,限于篇幅,就不一一细说了。
宝黛爱情,最后肯定是悲剧结局,大概没有人会怀疑这一点。因为曹雪芹在第一回的故事架构中就说明白了。绛珠仙草下凡就是用一世眼泪来酬报神瑛侍者的,眼泪流尽之日,缘分就尽了。但林黛玉是怎样死的呢?大约是病死的。死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情况呢?这就很难想象了。高鄂对此是这样处理的,王熙凤用掉包计,让薛宝钗假冒林黛玉与宝玉成亲。林黛玉听到宝玉结婚的消息后,悲痛绝望,伤心而死。
这个情节叫“黛玉焚稿”,是后四十回中最感动人心的精彩之笔。这个情节曾经赚取了多少人同情的眼泪。在我不得不遗憾的说,“掉包计”的情节设计,与曹雪芹的原作处处不符,处处冲突。
第一回中,曹雪芹借空空道人与石头的对话,对明清以来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套路化模式化的创作方式进行了批判。这种小说的一个基本套路就是“误会法”,男人主人公情感的波折,都来源于小人或坏人的挑拨。曹雪芹说,这一部书是绝不落此俗套的。可是,掉包计不就是明显的坏人干预造成的吗?曹雪芹这样写不是在打自己的嘴吗?此其矛盾之一。
掉包计有个很大的漏洞是,把林黛玉换成薛宝钗之后,没有那么容易骗过贾宝玉的。毕竟二人之间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一个环肥,一个燕瘦。从体态步履上,也是很容易分别的。另外,二人身上有明显不同的体香,林黛玉是“奇香”,薛宝钗是冷香。宝玉与黛玉从小耳鬓厮磨,没有不一眼看穿的道理。
高鄂当然知道这个漏洞,于是,他为“掉包计”设置了一个前提,在结婚的时候,贾宝玉因为丢了玉,而变得痴痴傻傻的。这种精神状态,自然就不会反应灵敏了。但问题又来了。贾宝玉为何会痴痴傻傻的?高鄂给出的原因是丢了玉。为什么丢了玉就就这样了?这就牵扯到《红楼梦》的艺术架构了。原来贾宝玉的前身是神瑛侍者,神瑛侍者又是女娲炼石补天时余下的石头。因此,贾宝玉与通灵宝玉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灵魂,而贾宝玉丢了玉,就失去了灵魂,因而变得痴痴傻傻的了。
关于《红楼梦》的艺术架构,红迷们常常争论一个问题。贾宝玉和“通灵宝玉”是什么关系?神瑛侍者与贾宝玉是什么关系。通灵宝玉是石头的化身,贾宝玉是不是石头的化身?有的人认为,贾宝玉就是石头的化身,石头后来做了神瑛侍者;有的人认为,贾宝玉不是石头,石头是贾宝玉身上的通灵宝玉,它只是随神瑛侍者一起下凡,是贾宝玉爱情故事的见证者。是贾宝玉的随军记者。这两种意见哪种对,那种错?我和答案是,都对。之所以出现两种意见,是因为读者看到的红楼梦版本不同。比较早的现代版本中,如果你看的是岳麓书社版的。你可能得出第一种结论,如果你看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得出的就是后一种结论。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前一个版本是被高鄂、程伟元修改过了。而后一个是曹雪芹的原来的设计。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说起此书来历的时候,曹雪芹虚构了一个女娲补天余下一块石头的故事。这块石头偶尔听到一僧一道说起神瑛侍者下凡之事,便求跟随一同下世享受人间富贵。于是,一僧一道便答应了。第一回中,石头求一僧一道的对话情节,有几百字。通通被高鄂删掉了。本来曹雪芹没写石头成了神瑛侍者。是高鄂加了一句话说,石头后来成了神瑛侍者。这样,石头和神瑛侍者就成为一个。高鄂这样修改,都是为了使得他续写的宝黛结局更加合理。
问题是,曹雪芹的艺术架构是贯穿全书的。前边改了,后边书中还有许多自然流露,总是难以自圆其说。为后来红迷们的争论留下了地步。
高鄂在结构上的这个小小修改,看似不起眼,但却把《红楼梦》原来艺术架构的格局拉低了。在曹雪芹的设计中。石头是故事的见证者,故事的主人公,不是石头。故事的主人公是贾宝玉,贾宝玉的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赤霞宫的神瑛侍者。赤霞宫是个什么所在,书中没说,留下巨大的空白。林黛玉是西方灵河岸边的绛珠仙草。石头是大荒山无稽崖下女娲补天时丢弃的一块石头。西方灵河岸边赤霞宫,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再加上专管人间风情月债的太虚幻境。曹雪芹为我们设计出一个非常立体化浪漫神话世界,这个世界无论是向内向外都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神仙是管人间事的。太虚幻境是分管人间谈恋爱的。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如果不是想谈恋爱了。只是在仙界中,各自过自己的生活,他们是不受太虚幻境管辖的。可是,他们要下界去,而且下界是去谈恋爱的,他们就要到太虚幻境去办下世的“出入境签证”。而通灵宝玉,就成了神瑛出入境时携带的物品。这就是曹雪芹的结构设计。
经过高鄂的修改,赤霞宫不见,大荒山无稽岸青埂峰也不见了。仙界之中,只剩下一个太虚幻境了。格局自然就少了。
高鄂只所以这样改,是因为他的才力驾驭不了大场面大格局。
我们上边说的是掉包计。这个情节的安排,比如林黛玉的怨恨而死,死前直着嗓子说的:“宝玉,你好……”无论怎样解释,都是对宝黛爱情的损害。宝黛之所以相爱,就是因为性情上的吸引,互相的欣赏。这种欣赏是建立在相互全面了解之上的,是心心相印的。人死了,爱还在。一生一世,互不相负,互不相疑,却不能走到一起去。这就是爱情的悲剧。如果贾宝玉变心了。成了渣男。林黛玉只不过又是一个杜十娘而已,悲剧的意义就减弱了。
掉包计还有一个最大的漏洞是它的描写不符合薛宝钗的性格特点。现在许多人把薛宝钗演绎成心机女,和高鄂续书掉包计的情节有直接的关系。毫无疑问,薛宝钗是当时社会道德的维护者与自愿服从者。但掉包计的情节,就算在当时,也不具有道德上的合理性。在曹雪芹的情节中。贾宝玉的婚姻走向中,应该没有谁是道德上的坏人,一切都是自然走来,顺理成章。但高鄂虽然找不到这条路。于是,只能弄出一个很俗套的掉包计来。这里边是有坏人的。出主意的凤姐,以及拍板定案的家长们,都难逃悠悠众人之口。因此,这个情节中,薛宝钗一下子从原来的精明强干,变成了任人摆布的木偶。薛宝钗是被作者誉为“停机德”的。她的顺从,必然循德,若有违德之处。她是断断不会顺从的。
总之,《红楼梦》后四十回中,每个人物的结局中,都有这种与前边的性格不相符合的情况。其原因都是相似的。说一个总体明显的证据。一部小说的结局,故事一定会有新发展,新情节。后四十回人物的结局全部与前八十回的线索有关。这中续书的最大漏洞。比如王熙凤的结局,她最后的结局全部与前八十回相关,比如弄权铁槛寺,害死尤二姐等相关。现实的逻辑不是这样,一个人一直做坏事,不可能无原无故的不做了。王熙凤的结局,一定要新的情节引发。导致贾琏将其休弃。而其背景也与贾府的完全败落有关。其它的命运也与此相关。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与曹雪芹的构想有哪些本质上的区别?
《红楼梦》前80回,作者要表达的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后40回,作者要表达的是,兰桂齐芳,虽经磨难,但死而复生!前80回,作者在描写贾宝玉的同时,塑造了诗一样优秀的女性形象林黛玉,她用生命谱写的恋爱悲剧,令人回肠荡气。写薛宝钗,充分展示了她的美丽与才能,稳重和大度。作者悲金悼玉,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后40回,把宝玉与黛玉和宝钗的关系,写成充满奸诈和血腥的宫庭剧!贾母、熙凤则丑陋无比,与前80回䢛然不同。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与曹雪芹的构想有哪些本质上的区别?
最本质的区别就是贾宝玉的结局。现在看到的后四十回贾宝玉考取功名是违背曹雪芹的原意的,原意是宝玉出家,贾家从此败落,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与曹雪芹的构想有哪些本质上的区别?
我自己私下是很喜欢读《红楼梦》的,前后读了不下十次了,但是每次读到第八十回,就会不自主的放下书,隔上一段时间再读后四十回,因为相对于前八十回目的内容,后四十回有太多地方和作者原本的意图不一样。
第一,贾府大厦倾倒的太快。我们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前八十回的节奏,节奏非常的紧凑,如果是电视剧的话,就是安排的很合理的场景,一个接一个,让人读着非常的舒服,没有拖沓感,也没有紧张感,而到了后四十回后,便觉得好像情节变得急风骤雨了一般,章法很乱,该紧张的时候不紧张,不该紧张的时候,却是噼里啪啦的一顿紧张,以至于前八十回作者铺设起来的章节,在后面几回就让续写的作者给破坏掉了,这种感觉很不好;
第二,对香菱结局的描写,这也是困扰后来很多读者的一个地方,民国大家胡适就对香菱的判词进行了解读,“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两地生孤木,“两地”和“孤木”合在一起就是桂花的“桂”字,胡适认为是夏金桂。香菱最终的结局是死掉的,被夏金桂折磨死掉的,而不是像四十回中描述的,夏金桂死掉了,这一点也是能够证明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写的重要证据。
第三,就是对贾芸这个角色的定位。依照前八十回目中曹雪芹对贾芸这个人物的塑造,他是一个爱自己家人,比较灵活,比较会做人且做事有分寸的人,这一点在他求王熙凤办事以及王熙凤和贾宝玉着魔的那一节中得到呈现,甚至连脂砚斋评论说,贾芸是一个心中有章法的人,可以看出,不管是脂砚斋还是曹公,对贾芸这个人还是赞赏的,他不会是大恶之人。所以在后四十回中,把贾芸说成是拐卖巧姐的罪魁祸首,是狠舅奸兄,说贾芸小心眼,把巧姐卖掉,是为了报仇,因为当时找工作时,王熙凤给他穿小鞋,所以要报复,这一点说不过去。因为贾芸是贾府子弟,他和探春一样,是一种家族荣誉感的,对贾府还是有情分的,所以这一点写的不好。
仅仅是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我是大野泽的风,致力于原创问答,更多优质内容分享,请关注我的头条号。让我们“美美与共,共同进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