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统治相当折腾,为什么没有亡国?

莫以为汉武帝时期连克匈奴、封狼居胥,国家就没有内忧。在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前后,河南和山东等地就爆发了农民起义,规模高达数万人甚至十数万人,也是这次“大起义”之后,才让汉武帝反思自己的作为。

西汉早期有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的盛,是从秦末纷乱、汉初诸侯王叛乱的大环境中对比出来的,那时候人口本就稀少,但凡是个壮丁都要上战场,生产力一低再低,所以大汉不得不走“无为而治”的政风,放开了所有的严苛政令,让百姓得以喘气。

汉武帝北伐(指汉武帝在位时期对匈奴的所有用兵),就是建立在了他的父祖“汉文帝、汉景帝”对外保守的政策上的,汉武帝讨伐匈奴时,的确是风光了,可汉文帝也好,汉景帝也好,他们在位时期,匈奴屡屡挑衅,他们都得忍。

要说西汉刘家和匈奴的恩怨,那可以说是“血海深仇”了。

刘邦:白登之围,差点被冒顿单于一锅端掉。

汉惠帝(吕后):冒顿单于写信公然羞辱吕后。

汉文帝:只能固守边境,从不主动出击,被匈奴频繁挑衅,毫不动摇。

汉景帝:跟汉文帝差不多,大多数时候在挨打。

那么刘彻登基后,国家的仓库富足了,将领的情绪都到位了,此时不打,更待何时?

文景之治带来的积累,不是让汉武帝拿来炫耀收藏的,而是要发挥作用。

只是汉武帝不知道,他一生的功绩名声,成也北伐,败也北伐。

汉武帝折腾了什么?

家国富庶,有志之军,必然要先考虑武功,汉景帝后期,已经表现出了对匈奴不满想要征伐的苗头,但奈何人才太少,又或者说并非人才太少,本质上皇帝自己都不是那个敢下狠心的“人才”。

可从汉初的社会环境来讲,汉景帝如此保守,也是无可厚非,当一个统治者看着国家从破碎到重新恢复、百业俱兴后,那是不会再有勇气亲手去破坏掉这片繁荣,唯恐成为后世人口中的罪人。

所以“败家”这种事,要交给后代。

汉武帝十六岁登基,登基的时候,他处在一个和憋屈的环境。

他的祖母窦太皇太后,因为身份崇高,常常干政,安排自己的外戚家族进入朝堂,而汉武帝还有母亲王太后,王太后也不甘示弱,也安排了自家人进入朝廷,跟“婆婆”打擂台,如此一来,汉武帝就等于是被架空了。

所以他一生最执着两个问题:

“皇权集中”、“高压政治”

在经过了“田窦纠纷”(田蚡、窦婴)之后,汉武帝从中的操作,除掉了这两个外戚话语权最高的人物,也由此打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除相”的局面,后世的朱元璋废丞相之时,多数手段,就是从汉武帝这里学来的。

  • 在政治上:汉武帝开始独断,建立“内外朝”

明朝没有丞相,仅有类似于丞相的机构“内阁”,而且内阁成员只是皇帝的顾问,没有执政权,该怎么做,皇帝说了算,因此内阁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往往是利大于弊的。

可内阁的原型不需要说到明朝那么远,在汉武帝这里,就能发现。

在打击了外戚之后,汉武帝开始任用一些没有背景,没有贵族家庭作支撑的人才,他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迅速建立属于自己的心腹,而卫青和霍去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属于这一类人,只是他们舅甥俩是属于军事类的人才。

汉武帝时期著名的主父偃(推恩令的倡议者)、公孙弘,就是出身很一般的人,他们被汉武帝提拔,在朝堂中形成了和贵族的对立。

因为大汉朝的发家依靠诸侯颇多,王太后常常告诫汉武帝不要随便训斥、得罪功臣之后,所以在对世家门阀愤怒却又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汉武帝为了摆脱朝堂决策对他的牵制,他决定搞““内朝”。

内朝,就是汉武帝自己找几个人组成小朝廷,以给汉武帝解答问题为宗旨,最终产生决策,这让皇权至高无上。

外朝依旧有丞相做百官之首,但汉武帝很强势,将此前扶持的寒门、出身一般的官员拉出来和这些朝臣“争斗”,这让汉武帝的决策几乎覆盖了朝廷的决策,汉武帝说什么,那就是什么。

比如在“马邑之谋”中,朝臣们的大多数意见都是让汉武帝不要主动出击埋伏匈奴,若是放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朝臣的意见是绝对要听的,可汉武帝可以不听,而且不听朝臣的意见他也不至于什么都不懂,因为他有内朝给予指导,所以汉武帝在执政上,非常有底气。

从某个角度来讲,内外朝是有一定好处的,假如官场腐败,需要一个大一统的皇权来执行绝对政治,那么汉武帝这种模式,就能够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

但问题是,这种制度更多的是弊端,因为皇帝本身,就是最大的封建主,祈祷皇帝不昏庸,那简直比移山都难。

在汉武帝后期,汉武帝的很多行为都已经犯了原则上的错误了,比如他要花费大量的财富去修仙求长生,又比如在巫蛊之祸中,汉武帝丝毫不顾及朝臣的意见,执意要发动清算,后来发现错杀了太子,又再次清算,弄得个人头滚滚的局面。

而这一切,都是汉武帝自己倒腾出来的。

所以内外朝制度提高了皇权,却也让皇权失控,事实证明,最起码在西汉时期,“内阁”这种制度,还是不适用的。

  • 军事上,连番征战,导致国内空虚、怨声一片。

讨伐匈奴是汉武帝的执念,而汉武帝的确做到了,可是却“过头”了。

在马邑之谋破产后,匈奴停止和大汉和亲,而且还加大了侵犯边境的力度,朝廷多数人希望汉武帝派出使者和匈奴认个怂,但是汉武帝坚决不肯,于是展开了和匈奴的争斗。

其实文景之治留下的财富,是足够汉武帝抵抗匈奴甚至出击匈奴的,而汉武帝也这样坚持地去做了,他先后扶持卫青、霍去病打击匈奴,而这两个人也出乎汉武帝的预料,在北伐的事业中,竟然一步步将匈奴赶出了漠南。

随着“龙城之战”打开的序幕,而后的“河西之战”、“漠北大决战”,就已经把匈奴削弱得不成样子了,同样的,大胜的汉军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汉武帝的征伐一次次把父祖留下的底蕴搬空,特别是在漠北大决战中,汉武帝为了做到春季突袭,用了昂贵的粮食喂马,这一战的花费堪称史无前例。

凡事都讲究一紧一松,汉武帝在取得了如此大的战果后,理应开始转为恢复国内生产,可汉武帝却还不停歇,在漠北大决战后,国家的运转已经很艰难了,汉武帝还增加赋税筹集军费,准备让霍去病彻底扫荡匈奴。

可匈奴只要依靠草原,就不会真正的被灭,这是自古以来的定理,汉武帝再执着于讨伐匈奴,本质上是陷入了“穷兵黩武”的陷阱了,而又刚刚好那么巧,霍去病病逝,汉武帝失去了这一员大将,对匈奴的攻势注定减弱。

在汉武帝后期,就连卫青出征都有了负的战绩,可即便是连卫青都去世了之后,汉武帝依旧不愿意放弃,继续重用“二李”(李陵、李广利)出征匈奴,这个时候,匈奴渐渐恢复了元气,回到了漠南,这也就意味着,自漠北大决战霍去病和卫青打开的优势后,大汉一直都没有进步,可匈奴却回血了。

元封四年,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公卿议欲请徙流民于边以適之。......城郭仓廪空虚,民多流亡,罪当伏斧质,上不忍致法。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

此时此刻,对外问题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国内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流民问题,他们大多数都是因为灾荒被迫迁徙讨食的百姓,当时朝廷给出的办法是让这些流民安置到“边境”,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救活他们,而是仍旧想着让他们“充实”边境。

就连当时的丞相都不忍做这个决定,自己都说要辞去丞相的位置,让路给贤者,言外之意就是,这件事情实在太没良心了,他做不出来,只能换给做得出来的“人才”去完成。

可汉武帝如何对待蠢蠢欲动的国家内部?

他重用酷吏,更实行“沉命法”,意思就是一旦有百姓造反做大了起来,那么当地的官员全部“处死“,这就意味着,汉武帝选择逼迫这些官员让他们用最严酷地手段打压百姓,那能是什么手段?

无非就是血腥镇压罢了。

而后来的南阳民变,就是因为实在镇压不住了,才爆发出来的大规模起义。

  • 在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卖制”,与民争利,进一步压缩百姓的生存自由。

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光靠加大税收还不足以支撑朝廷的经济,加上汉武帝后期其个人修道和封禅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汉武帝必须要有一个方法把天下的钱放进自己的袋子里,于是他重用桑弘羊,开始实行“盐铁专卖”制度,在周代,这个制度叫做“管山海”。

盐铁乃是当时整个国家社会最暴利的两个行业,而国家的大量财富也在这两个体系内,根据盐铁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行业,养活了很多商人和百姓,而汉武帝,此时却想要把这部分钱给“夺过来”。

事实上,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制度,这其中损害普通百姓农民的利益不大,致命的反而是那些社会的“中层”利益既得者,比如一些地主豪强,一些官僚世家,而伤害了他们的利益,迟早会爆发民变。

而汉武帝的“与民争利”,本身就是对汉初“无为而治”的背道而驰,社会的改变堪称“剧变”,这个经济改革不仅对汉武帝一朝有着重大影响,甚至到汉武帝之后的时代,影响都仍旧在继续演变着。

汉武帝的“知错就认”,汉昭帝、汉宣帝(霍光)的“力挽狂澜”。

天汉二年的大规模民变,算是惊雷一般,一声巨响震住了汉武帝,他自己也没想到他自以为连续扫荡外敌的时候,各个群体冤声一片,可偏偏却是国内的人大肆暴动。

汉武帝在反思自己的举措,同样的,也在尽力镇压这一次大型的暴动,因为这场暴动蔓延到中原的苗头十分明显,一旦控制不好,那就是灭国之灾。

凡是民变、政变,都有灭国之患。

对于起义,汉武帝不会心慈手软,他让绣衣使者和当地官府集体镇压动乱,至于有没有派出军队,史书没有记载。

但面对起义背后的原因,汉武帝选择纠正错误。

第一、停止对外征战,承认匈奴灭不掉的事实。

第二、开始严惩酷吏,释放百姓的生存自由。

第三、放松盐铁专卖的范围,让民间商人参与一部分分销和分卖,释放垄断的一定枷锁。

除此之外,对于西域经略,汉武帝选择放弃,《轮台罪己诏》是汉武帝对自我检讨的一个表现,在罪己诏中,汉武帝阐述了自己的过失,并且制定“原则”,日后要持续放开盐铁专卖制,把本来就属于百姓的利益,还给百姓。

不可一世的汉武帝“认错”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乃是奇事,而《轮台罪己诏》的颁布的确缓和了社会矛盾,令汉武帝后期摇摇欲坠的基本盘暂时稳定下来。

但这不代表着就安全了,有些事情,还需要后来的人完成,这个人,就是汉昭帝,或者应该说,是霍光。

汉武帝驾崩的时候,汉昭帝年幼,需要有人辅政,其中头号辅政大臣,正是霍去病的弟弟,霍光。

实际上汉昭帝一辈子当了十几年皇帝,却没有多漫长的人生,要说汉昭帝是个天纵奇才,那倒不至于,可汉昭帝时期的“盐铁会议”,又意味着古代中国的经济层次攀升了一个档次,因为盐铁会议,正式确立了官私合营的模式,既保证了朝廷利益,又发展了民间裙带。

这就是霍光和一系列大臣指导的。

霍光一直活到汉宣帝刘询登基的几年后,汉昭帝和汉宣帝时期出现过一次中兴,就是“昭宣之治”,这一次中兴,在发展意义上,就是对汉武帝时期穷兵黩武,对百姓的赋税大肆征收,挤压百姓生存空间的一次次弥补。

对外问题上,霍光一改汉武帝固执地“横冲直撞”,非要自损八百杀敌一千,他开始从外交上分化匈奴,不选择统治西域,而是“联合”西域,打击匈奴,但最后的结果也还是成功建立了“西域都护府”,因此霍光的办法,要比汉武帝更高效,更省钱,也更得民心。

所以为什么汉武帝末年暗流涌动的大汉朝,竟然消失不见了,正所谓一松一驰,汉武帝的收紧,霍光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就能避免一场大祸,多少皇朝的末端,就是少了霍光这样的人,不然的话,很多王朝都能避免灭国之祸。

总结:

后世对汉武帝褒贬不一,但批评,主要是在“巫蛊之祸”,而巫蛊之祸,只是一个表象,并不是本质,且巫蛊之祸也还只是汉武帝“皇权高度集中”的弊端,其他的弊端,都还未爆发相应的危机。

开疆拓土,抵御匈奴,汉武帝做的事情,他的功绩是伟大的,成功地把汉民族的脊梁被拍直了,但也可惜的是,汉武帝仍旧摆脱不了自己的私欲,想长生的私欲,想无敌的私欲,想掌控一切无人反驳他的私欲,这些私欲,最终让汉武帝高开低走。

所以汉武帝身上的例子是值得学习的,他的精神难能可贵,可行为却是令人发省,凡事有度,浅尝辄止,若果汉武帝后来没有执着继续北伐,转而恢复国内生产,控制住自己的私欲,重新释放政治权力,广开言路,那么汉武帝将会站到比李世民更高的位置。

只不过后人走的路,都是前人开的山,即便不完美,开辟道路的汉武帝也是足够伟大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汉武帝统治相当折腾,为什么没有亡国?

汉武帝即便不是最能折腾的皇帝,但肯定是折腾时间最久的皇帝。

从登基当皇帝,他就开始折腾。有老祖母窦太后看着,也压不住。然后,就是终其一生,汉武帝始终在折腾的路上。

皇帝要折腾,到底折腾什么?

是对外搞战争还是对内搞工程,甚至扩建宫殿、大搞祭祀?这些都是表象,归根结底,就折腾一件事。那就是钱。

各种折腾,肯定跟钱有关系,否则就不叫折腾。即便是只搞政治斗争,也要关系到国家经济,就是关系到钱。只有跟钱沾边了,国家和百姓才能感觉到折腾。躲在皇宫里夜夜当新郎,只能能多生出几个皇子公主来。这种跟钱没关系的事情,就不叫折腾。

就汉武帝的折腾事迹,司马迁的《平准书》阐述的最为彻底。

登基伊始,还没亲掌政权,汉武帝就折腾进了东瓯国和闽越国的战事。然后,东瓯举国内迁到了江淮领域,具体是今天的安徽舒城地区。后来,则是对闽越和南越的兼并战争,直接向南拓土到南海。这件事说起来简单,不久折腾了三个小国家吗?一年搞定一个不就完事了。但,这哪是什么一年、两年就搞定的。汉武帝是公元前141年登基的,而闽越和南越被灭,分别是公元前111年和公元前112年。所以,东瓯及两越之事,断断续续地折腾了几十年。

当然不会只有这么一件事。马邑之谋后,汉匈大战正式开打。这场大战争,终汉武帝一生都没有打完。一边打仗、一边拓土,卫青略河南地,于是城彼朔方;霍去病定河西地,于是城彼河西。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通过漠北大战,基本上把匈奴给彻底打残了。之后,虽然战争不断,但是跟匈奴之间已经没什么大战了。

折腾完匈奴,接着就折腾西域。张骞出西域之后,汉帝国出使西域的使臣,络绎不绝于整个丝绸之路。出使解决不了问题,就继续出兵搞战争。于是,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塞上万里,远征西域,彻底把西域这地方的城邦王国给打服了。

北边是匈奴、南边是两越,你以为这就完了吗?哪有这么简单。

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馀里,以广巴蜀,巴蜀之民罢焉。彭吴贾灭朝鲜,置沧海之郡,则燕齐之间靡然发动。

开道西南夷,在灭国两越之后,又在西南和南越地区连年搞战争,拓土十七郡。同时,在东北一直打到今天的朝鲜,设置汉四郡。所以,你完全可以说,汉武帝已经打遍了整个地理视界。

这武功够牛吧。真的够牛。但雄主风骚、天下疲敝。大汉国库早就折腾了个底儿掉。农业文明的帝国财政,根本经不起这么折腾。哪怎么办?汉初就有卖官鬻爵的老办法,就是明码标价的卖官鬻爵。

议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减罪。请置赏官,命曰武功爵。级十七万,凡直三十余万金。

但是,这也不够。于是,只能搞财政改革,简单说就是收税。于是,推行算缗、告缗之令,直接向富人和商人收取财产税。有地要交钱、有车要交钱、有船也要交钱。国家也没空统计你家财产是多少,就让你自己报,报多了没事、报少了直接给你全部没收。而告缗令,就是发动群众斗群众了,谁揭发隐匿不报者,谁就能跟国家一起分钱。

而杨可告缗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

啥意思?酷吏杨可推行告缗之令,基本上,中产以上的富人,全被告了个遍。于是,大汉帝国就彻底没有富人了,大家一起变成贫民。

然后,还不够。那就搞货币改革。把铸币权从地方收归中央,由朝廷统一铸钱,于是汉武帝就开动印钞机死命造钱。但足斤足两地造钱太费劲,于是直接发行大额货币,以前一个铜钱当一文,现在则是当十、当五十的用。材料没增加,面值却涨了十倍。

再后,还不够。但是,中产之家抢成了破落户,商贾之人抢成了无产者,老百姓能抢得几乎都被抢遍了。这时候就该加征农业税了吧,也就是田租。大汉帝国虽然田租不高,但一直在收人头税,也就是口赋。所以,整体税负也不低,从田地里面,再怎么抢也榨不出多少油水。但是,不用担心,还有一伙人没抢,那就是诸侯王和列侯们。诸侯王和累世列侯们,可有的是钱。于是,汉武帝就盯上了这些人的钱袋子。

你欺负富人可以、欺负商人也可以,欺负老百姓更可以,但你敢欺负大汉的这些显贵吗?这些人可不是有钱的问题,而是有地位、有权力的一伙人,历朝历代的皇帝也不敢得罪这伙人。但是,汉武帝是个奇葩,非要从这些人身上榨出钱来。刚开始还树个标杆、讲讲道理。你看人家卜式,就是一个放羊的,还能捐出家产支援国家,你们也得意思意思。但,这伙人死活不意思。好吧!既然你们不开窍,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于是,汉武帝搞了一个酎金案,一气免了一百多个侯爷。让你捐你不捐,那就给你留条命,其他的全部拿走。这就是汉武帝的霸气。

你别以为汉武帝只会抢富人、商人和列侯,对一般老百姓和穷人也是该出手时就出手。没办法,国家就是缺钱,而汉武帝又不能过苦日子。所以,老百姓也得交钱。但是,直接加税去抢钱,这手段太LOW,而且也太费劲,容易搞出民变来。汉武帝的做法就是盐铁专营,要生产,就得需要铁器;要生活,就得需要食盐。对不起,这些东西,你们统统向我汉武帝花钱买。盐铁都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多少钱也得买。于是,汉武帝靠着垄断经营又豪横地赚了一大笔。

到这个时候,汉武帝成了整个大汉帝国中最有钱的人了。有钱就不能消停,对外战争不能断、对内折腾不能止。于是,晚年的汉武帝又搞起了淫祀滥祭和求仙找药。又是整个天下的大折腾。

就汉武帝这么折腾,到底折腾了多少钱?这个钱你根本就没法统计。西汉百姓一年缴纳的正常税赋,最高也就四十亿钱。但这些钱肯定不够用了。不够用就得搞钱,而汉武帝通过各种手段搞来了多少钱?皇室收入达到了八十三亿钱。

而为了能搞到这些钱?汉武帝把富人给抢了、把商人给抢了、把百姓给抢了,甚至把诸侯王和列侯也给抢了。凡是能抢的人,汉武帝几乎全都抢了一遍,甚至有些人得抢好几遍。

这就是汉武帝的折腾。

但汉武帝这么折腾,大汉帝国为什么没亡国呢?

首先,国家是个活系统,没那么容易被搞死。活系统的抗打击能力相当强,根本就不是一个昏君、一个奸臣、一个错误就能搞死的。而大汉苦心积累了70多年,即便汉武帝死命折腾,也就一朝回到建国前,所以老百姓也不是必须得死。关键,汉武帝这个折腾是相当平均地折腾。隔壁老王家优哉游哉,而你家却被苛政搞到破产,就是这口气也不能咽,于是你肯定要揭竿而起。但是,你家不咋样,隔壁老王家还不如你家呢,你也就没有造反的冲动了。

其次,汉武帝打遍天下,无人能与争锋。汉武帝折腾了这么多钱,他都拿去干什么了?四处找神仙,浪费掉了很多。但也不是全用在淫祀滥祭上了。汉武帝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大汉边防军,这伙人打遍了整个地理视界,什么匈奴人、什么西南夷、什么两越,全都被摁在地上摩擦。所以,大汉帝国基本上就没有外患。对内也同样彪悍,别说酷吏有多牛,就说已经被折腾到精疲力尽的大汉百姓,谁还有精力去造反?同时,汉武帝对一般平民,特别是遭遇水旱之灾的灾民,还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有的是钱,自己能拿出来玩高消费,当然也能拿出来救助灾民。反正整个大汉帝国就汉武帝最有钱。

第三,问题迟早会暴露,但暴风雨不会马上到来。汉武帝这么折腾,把整个国家都给折腾成经济破产。即便当时没有什么财政赤字,但老百姓的日子肯定不好过。所以,问题肯定会有。但问题并不一定在汉武帝时期就要暴露出来,至少不会激烈地暴露出来。汉武帝之后,大汉帝国真的遭遇了严重的财政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于是,盐铁之议,就是讨论国家的财政挽救措施。但这些都是汉武帝之后的事情,汉武帝时期,大汉还在鼎盛。

汉武帝统治相当折腾,为什么没有亡国?

老虎再虚弱你看哪个动物敢动它?打出了虎威,吓破了狗胆,即使虎死了也没有动物敢吃,这就是最好的解释。

汉武帝统治相当折腾,为什么没有亡国?

汉武帝统治时期不是一般的折腾,而是相当的折腾,之所以没有亡国,主要原因就在于,从西汉王朝成立以来,直到昭宣中兴的政治改革,实现了统治思想的平稳过渡,没有引起社会剧烈大规模的动荡,所以才没有走上秦王朝的老路。

汉武帝一方面进行改革制度,增强了国家的财政能力和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另一方面着重打击了残存于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从两个方面为王朝的稳定提供了有利条件,因而当晚年出现流民动乱时,西汉王朝才能够度过危机。

后期的汉武帝确实有些穷兵黩武,户口减半也并非完全虚言,但是亡秦之失在于制度,而不是对外征战穷兵黩武。而汉武帝时期恰恰是做好了制度保障,随着晚年的罪己诏,国家不再对外征战,休养生息,很快国力就慢慢恢复了,也保证了大汉王朝延续四百年的统治。

汉武帝统治相当折腾,为什么没有亡国?

汉武帝,中国封建时代杰出的帝王之一,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与其说他相当折腾,不如说他有强烈的进取心。

在他的统治下,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达到鼎盛。汉时的版图是秦时的两倍,疆域和势力范围,东为韩国,西有西藏,南至越南,北接蒙古。

他目标明确,意志坚定,那就是国家的大一统,他有“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气魄,他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北征匈奴,取得了北方的隐定,46岁灭南越和西南夷,47岁实行平推法和均输法,48岁降滇王,49岁降朝鲜,51岁分天下为13州部,中华大帝国巍然屹立。

他的政治天赋使他治国有方,建太学、兴儒术、开言路、荐人才,牢牢地把握住支撑帝国大厦的三根支柱,中央集权、官员代理、伦理治国。

在汉武帝晚年时,由于连年征战,国库逐渐空虚,赋税徭役使人民不堪重负,出现了多地造反的烽火。汉武帝及时反省,发出了轮台诏,实际就是罪己诏,勇敢地检讨自己的过错,同时及时调整政策,大力发展经济,对外将主动进攻转为防御为主,减轻人民赋税徭役,将严刑变为宽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得以繁荣稳定。在中国历史上能主动检讨自身错误并及时改正的帝王还真不多,在这样的帝王治理下怎么会亡国。

汉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世界性文明,其深远意义和

影响难以估量。

汉武帝统治相当折腾,为什么没有亡国?

汉武帝在位54年,对匈奴用兵44年。他穷兵黩武,几乎耗尽了“文景之治”的国家所有积累,犯了不少错误。但他不仅没有亡国,历史上还把他与秦始皇并列,称为“秦皇汉武”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汉武帝是一个非常积极进取的人。西方世界有一句话叫做:“上帝不会辜负每一个积极进取的人”,我觉得把这句话用到这里是比较恰当的。

汉武帝在位期间,为了巩固皇权,对内,他设置中朝,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官员的监察;开创科举制度,选拔优秀人才;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经济控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

对外,他攘夷拓土,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大汉的基本版图;拓展丝绸之路,加强对外经贸;在轮台、渠犁屯田,加强对边关的控制;设置使者校尉,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等,其影响都很深远,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司马光在他的《资治通鉴》中说:汉武帝“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的原因在他最后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促使汉朝的统治方针发生转变,回到与民休息、重视发展经济的轨道上来。从而避免了像秦王朝那样迅速败亡的结局。

与秦始皇至死拒绝认错的为政态度相比,汉武帝后来能够“罪己”,及时修正错误,在历史上留下了较好的名声。后人常把《轮台罪己诏》说成是中国皇帝第一个正式的自我批评文件。

我想,老天爷一定是看到这一点,不仅没有降罪于他,还给他了一个比较高的历史地位和荣誉。

(免责声明: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