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和朱允炆是同一辈的,怎么一个是“高”,一个是“允”?

朱元璋二十几个儿子,他给子孙后代们定的“字辈”是各有不同的,以至于后期一看明朝宗室的名字,就能知道这是朱元璋哪一个儿子的后人。

凡是家大业大者,开辟了可以传宗接代的大事业,就会对后人有所“期望”,因为对后世子孙的所以就有了祖先“定字辈”。

字辈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按“代”来分字辈,甭管是哪一脉的子孙,只要是到了那一代,就用那一代的字辈,可朱元璋他们家却不一样,朱元璋除了用“代”来区分字辈以外,他还加入了一个“系”的概念。

而朱高炽、朱允炆这是两个堂兄弟,理论上来讲他们的字辈是一样的,但为什么会不一样,这是朱元璋搞错了吗?

当有人存在这个疑问时,朱元璋就会和开心地表示:我的“设计”起效果了。

细数中国自古以来的大一统皇朝开国皇帝,若是要比较一下谁的名字最没“讲究”,那理应就是朱元璋得这个第一。

因为朱元璋在改名之前,叫做“朱重八”。

而关于这个“重八”,也莫以为是有什么高深的玄奥在其中,压根没有什么讲究在其中,就是纯粹的两个八组成的名字,根据朱元璋的祖父叫做“朱初一”,父亲叫做“朱五四”,朱重八的名字解读是“朱八八”,这才是合理的。

那为什么朱家三代人的名字都这么“敷衍”呢?

这就是朱家祖上都是贫民造成的原因了,朱元璋祖上本不是安徽凤阳人,而是句容朱家巷人,根据大明历史的记载,可追溯的朱元璋祖先乃是其五世祖“朱仲八”。

朱仲八只是个很普通的人,他生出了三个儿子,分别起名为:朱六二、朱十二、朱百六

为什么要这么起名字?

都是因为穷,没文化造成的,而朱仲八的起名方式,竟然成为了朱家人后几代的起名习惯,方便,简单。

朱百六乃是朱元璋的高祖父(曾祖父的父亲),他生下了两个儿子,分别是朱四五、朱四九

朱四九是朱元璋的曾祖父,分别生下了四个儿子:朱初一、朱初二、朱初五、朱初十

所以朱元璋的曾祖父更有趣一些,在数字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变,不单纯以数字为名了,之所以这样,很有可能是当时朱氏大家族有人把数字都占完了,因此要另外想名字。

后来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生下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是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另一个就是朱元璋的朱五一。

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来看,祖上取名全是这样式的,是个正常人会怎么想?

这也太没文化了吧,怎么能这样取名字呢?

可惜南宋到元朝,贫民百姓如此之多,饭都吃不饱了,在名字上下功夫,显然更不实际,所以朱元璋也没有遮掩这一段名字的“黑历史”,他也只给自己的父亲和兄弟们改了名字,祖宗们的名字,他就没有改了。

没有改太多,说明朱元璋还是选择尊重过去,改了个别人的,那就说明朱元璋也还是很在意的,因此,到了朱元璋这里,他开始走上了起义、创业的道路后,他努力学习,改变没有文化的苦恼,也积极生育,让老朱家开枝散叶,文化有了,孩子有了,那么朱元璋就要开始“弥补”祖上不会起名的遗憾了。

朱元璋的独特族谱:以“诗”为字辈。

前面说到朱元璋安排字辈,用的是两个概念,一个是“系”,一个是“代”。

拿朱棣和朱标这两“系”(脉)来做例子,就可以看出朱元璋的设计理念。

朱元璋给朱标这一脉往后二十代安排了字辈,这二十代字辈,其实就是一首“五言诗”:

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这个允正是朱允炆的字辈,而如果顺利的话,朱元璋认为明朝往后的皇帝就是按着这二十个字辈走的,可惜后来发生了靖难之役,朱棣变成了“主脉”。

按照一般的家庭族谱,朱元璋给朱标子孙安排的字辈,其实也是给所有儿子后代安排的,可朱标有一首“五言诗”,人家朱棣也有:

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第一个“高”字,正是明仁宗朱高炽,朱棣儿子汉王朱高煦的字辈,而且如果对明朝皇帝稍有了解的话,就可以发现,从“高”字一直到“由”字,就是从明仁宗开始之后,所有大明皇帝的“字辈”。

两首诗,对应着朱元璋两个儿子后代的字辈,诗便是“系”,是与其他人的族谱不同之处所在,而朱元璋一生有二十六个儿子,除去了早夭的以外,朱元璋给每一个儿子都留了一首诗。

比如次子朱樉的:

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

比如三子朱棡的:

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明朝的第二任秦王“朱尚炳”和第二任晋王“朱济熺”,他俩跟朱允炆、朱高炽一样,都是堂兄弟,且同代,可是字辈却是完全不相同,而四个人就四个字辈,要是记起他们家人的名字来,压力也是很大的,当然啦,若是要区分某一个明朝宗室是朱元璋哪一个儿子的后裔,也比较方便。

回头翻翻“诗”就行。

朱元璋:我不仅要安排字辈,连名字都要自己“造”。

假如世界上有一种奇怪的心理问题,叫做“报复性取名”,那么朱元璋就绝对是这个问题的最典型的例子。

朱元璋之所以这样给后代安排字辈,很有可能就是他恐惧了当年因为穷苦、没文化从而随意取名字的生活,他希望自己有文化,子孙多多,每一个人的名字不仅不简单,而且还很复杂,甚至是没见过的,这样就显得很有文化。

如果用一句诙谐一点的话来描述朱元璋的动机及内心活动:

“我老朱家祖上的名字烂大街,那么后代的名字就一定要稀有,甚至让人一开始就看不懂”

所以朱元璋除了安排“字辈”以外,还安排了另一个事情,让后世子孙起名字,自己“造”字。

他是怎么做的呢?

明朝是很崇尚“五行之说”的,若是去看明朝每一个皇帝(除了朱元璋)的名字,必定都是带有“五行”偏旁的,比如朱元璋的列位儿子,都是“木“字旁。

而建文帝朱允炆也好,朱高炽也好,后世的嘉靖帝朱厚熜、万历帝朱翊均,崇祯帝朱由检,他们的名字,除了朱元璋所安排好的第二个字辈以外,第三个字,一定都带“五行”。

这个事情,也是朱元璋设计的。

观察朱家第三代(以朱元璋为第一代)的名字,在他们的名字中,不难发现,一定是带有“火”字旁的。

这是基于他们的父亲,也就是朱元璋的儿子们的名字,都是“木”字旁,而木生火,这才符合五行规律,而朱家的第四代,也遵循了“火生土”的规律,比如朱瞻基,他的“基”字就是土,继续按照这个规律,那么朱家的第五代,就是“金”字旁,因为“土生金”。

所以朱瞻基的儿子就是朱祁镇、朱祁钰,名字都是带有金属性的,再之后就是“金生水”,朱祁镇就给自己的儿子起名朱见深,朱祁钰给自己的儿子取名朱见济。

到了水这里,有的人就会觉得,那五行不就是用完了吗,以后的子孙咋办?

其实五行最大的精妙在于“循环”,在水之后,自然又是回到了“水生木”的规律,所以朱见深的儿子明孝宗朱祐樘,就是“木”字旁,根据这个五行规律,大明的宗室能做到“生生不息”的程度,这也是朱元璋对自己家族的寄愿,一直循环,一直昌隆。

渐渐地,朱家人自己发现了,五行偏旁肯定是够用的,但是自古以来带有“五行”的字却没有了,在明末,宗室人数高达二十来万,这肯定是不够用的,一旦不小心,就有人“撞名字”,于是朱家人就自己造字。

然后大明的学士们,不管是朝廷的学士,还是王府的学士,都在日常“造字”的任务中,他们把一些字用来与五行“偏旁”组合,形成新的字,这些字是“前所未有”的,甚至读音都鲜有人知。

后世当元素周期表传入中国时,因为概念的不同,又需要“造字”,而且元素周期表主要是由“水”、“金”这些偏旁为主,这就导致了元素周期表上的一些汉字,跟明朝宗室的名字相撞了,让人产生了“朱元璋是元素周期表之父”的假象。

比如在明穆宗时期,当时得罪过张居正的“辽王”朱宪㸅,他的名字里的“㸅”字,在目前主流的词典上都是没有读音的,清朝人也只能勉强地读出“jie”的音,而这还是一个亲王的名字,都如此生僻了,那些已经被称为“贫宗”的小分支,名字更是不用说了,估计都没几个人会读,甚至都不能说是公认的汉字。

朱元璋给子孙安排姓名背后的“思想”。

对于百姓来讲,朱元璋是一个公正的皇帝,他打击贪官,他倡导百姓人手一本《大诰》,以便人人监督基层的官员是否腐败,总的来说,朱元璋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皇帝,这跟朱元璋本身就是百姓出身有关。

可朱元璋对官员手段严苛,却在另一方面放得很开,比如他就没有在制度上,避免自己的子孙犯错,反而是有些“纵容”的意味。

明朝的皇亲跟官员待遇是不一样的,比如大明的正一品官员,待遇是一个月87石粮食,一年下来,大概在1040石粮食左右,那么作为一品官员,这个待遇也差不多意味着是官员中的天花板了。

而之所以说朱元璋“纵容”他的子孙,那就是因为他太偏心了,正一品的年俸是1040石,那么亲王的待遇呢?

在最初的时候,朱元璋给亲王定的标准是:

亲王,米5万石、钞2.5万贯、锦40匹、丝300匹、纱罗200匹、绢500匹、布2000匹、棉花2000两、盐200引、花1000斤。

虽说这是一个“王府”的资源,可差距也确实太大了,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这样制定规则,本质上就养“废”了子孙后代。

比较有趣的是,在洪武年末,朱元璋发现这样子养人有点吃力,这才改为了亲王一万石一年的俸禄,可即便如此,亲王什么都不用做,一年都有那么丰厚的俸禄,特别在明朝废宰相后,几乎就没有什么一品大员了,领到的俸禄就更少了,而他们干的活,却是最累的。

通过朱元璋给子孙安排名姓,以及朱元璋对待宗室的态度和制度,不难发现,朱元璋是想自己这一个大家族吃饱穿暖,代代富贵,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希望他的子孙后代们能做人上人。

本来朱元璋安排的“藩王制度”,能保证这些宗室们在享受福利之余,也能负起社会责任,靠近草原的就加入军队镇守边境,中原和经济富庶地区,那就辅佐朝廷执政,可在建文削藩之后,永乐、宣德年间的削藩正式把宗室们“囚禁”起来了,不过待遇什么的,都没变。

这就导致了明朝的宗室,渐渐变成了一群趴在百姓身上吸血的蛀虫。

虽然在政治上,皇族对宗室畏之如虎,可在贵族权力上,却从未约束过宗室们,这就导致了宗室把权力的欲望发作到了百姓的身上,实际上明朝宗室在明朝后期,就扮演了社会矛盾制造者的角色,比如李自成在后来的讨伐明朝廷的檄文中就写道:

兹尔明朝,久席泰宁,浸弛纲纪。君非甚黯,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周而公忠绝少。赂通公府,朝端之威福日移;利擅宗绅,闾左之脂膏殆。

所以让自己的子孙危害天下不是朱元璋的本意,可因为一系列的阴差阳错,还有朱元璋在制度上对自己的子孙的确太过于偏袒了,最终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在明末,若是宗室不那么腐败的话,光靠宗室力量,都足够让关外女真和农民起义军喝一壶了。

总结:

明朝的皇族名字繁复多样,在大明的最后时刻,还成为了大清清扫大明宗室的“索命名单”,大量的明朝宗室被按照各种姓名特征一一抓捕到,最后被铲除掉,这也是大明宗室后来几乎被覆灭的根本原因。

后世的一切发展,也超乎了朱元璋的意料,比如他以为朱标这一脉能够永远坐上皇位,比如他以为,他的子孙未来会不休止的享受荣华富贵,其实一切都是关系的学问,都是利益的轮回,朱元璋争取的一切,的确是存在了二百多年,只是最后的结局,还是要以悲哀告终。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朱高炽和朱允炆是同一辈的,怎么一个是“高”,一个是“允”?

这与明朝朱氏子弟的起名规则有关,朱元璋在洪武年间规定,朱氏子弟的名字都必须是三个字,第一个字肯定是“朱”了,第二个字由朱元璋亲自确定,朱元璋根据每一个分支定了20个字顺序表,比如说朱标这一脉的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朱允炆作为朱标的儿子,那么第二个字就只能是“允”,而朱允炆儿子名字第二个字则只能是“文”,以此类推。

燕王朱棣这一脉的20个字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所以朱棣儿子名字的第二个字只能是“高”,而孙子名字的第二个字则是“瞻”。

所以,朱高炽与朱允炆虽然是同一辈的,名字中一个是“高”,一个是“允”,这两个字代表着他们不同的宗分支。

另外,朱氏子弟名字的第三个字,朱元璋虽然没有规定是啥,但也设定了一套基本原则,即必须是符合五行相生的原理,比如说朱高炽的“炽”是火字旁,属火,而在五行中火生土,所以朱高炽儿子名字的第三个字必须是土字旁,朱瞻基中的“基”就是这么来的,以此类推,土生金,所以朱瞻基儿子名字的第三个字是金字旁,朱祁镇中的“镇”也就是这么来的。

后来朱氏子弟越来越多,找不到这么多符合要求的字,于是朱氏子弟就开始自己造字。大家可以发现,明朝朱氏子弟越往后名字越难念,就是因为他们名字的第三个字都是自己造的缘故。

后来,元素周期表传入中国,专家找不到对应的字来翻译,后来一看朱氏子弟名字的第三个字很符合要求,而且用的人不多,于是就采用了这些字。这也就出现了我们常说的,明朝朱氏子弟起名字起出了一个元素周期表。

朱高炽和朱允炆是同一辈的,怎么一个是“高”,一个是“允”?

朱元璋每一房子孙的“字辈”都是不一样的。

朱元璋祖父、父亲、兄弟的名字都是用数字编列而成的。祖父朱初一,父亲朱五四,叔叔朱五六,哥哥朱重五、朱重六、朱重七,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朱元璋当皇帝了之后,他的家族就不会像以前那样的贫苦无依了,以后肯定是万子万孙,再用数字来叫那肯定是要丢大脸了。

于是,朱元璋就想给他的每一个儿子起不同的字辈,既好听,以后子子孙孙多了也好居分。

朱元璋的一生共有女儿16个,儿子26个。其中太子朱标这一系,是嫡系,以后肯定是要坐皇帝之位的,可惜朱死得早,但留有皇长孙朱允文。

第九子赵王杞也是少年矢折,最后的小儿子朱楠,生下来一个多月就死了;而长大成人的儿子之中,第八子潭王朱梓因为犯法被朱元璋从皇室谍谱中除名。

剩下的这二十三个儿子,朱元璋都给他们起的“字辈”如下图(部分):

朱元璋规定了“字辈”之后,还搞一个有意思的规定。每个子孙的名,都必须由汉字加上一个“金木水火土”的偏旁部首组合而成新字,一来可以彰显皇室的荣耀,二来也可避免民间的避讳。后来这些字还被选入了化学元素周期表。

这个做法还行,古人避讳皇帝的名字,因此多有古书被改得乱七八糟的。比如《德道经》里的“名可名,非恒名”,为了避免汉文帝刘恒的名讳,被改成了“非常名”,这一改意思就天差地远了。

而“虎符”为了避讳唐朝先祖李虎的名讳,也被改成了“鱼符”,这也太难听了,鱼符根本没有虎符那样的威武。

回题主所言:朱高炽和朱允炆两个人的“字辈”虽然不一样,但仍然还是平辈,是叔兄弟的关系。在小户人家里这种做法肯定是奇怪的,但谁叫别人是皇室呢,皇室那可是天下里最大的大户人家。

平常人家,追求个儿孙绕膝、五世同堂,算是不错的了。但朱元璋要的是子孙千千万万与国同休。我们去看他是怎么分封的就知道了。

首先,每一任皇帝的亲儿子,都是亲王,十岁之后就授于金册、金宝,年龄大了就要赐于土地建封国。

而亲王的嫡长子立为世子,以后接替亲王之位,而次嫡子、庶长子可领郡王爵。

郡王子授镇国将军;孙授辅国将军;曾孙授奉国将军;玄孙授镇国都尉;五世孙授辅国中尉。六世孙以下,世授奉国中尉。——《明太祖实录》

按这个操作,只要明朝不灭,就会继续出现大量的亲王,可谓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了,亲王封在哪个地方,以后那个地方就要养皇室的那一支了。

而这些人,国家都是要给奉禄的,因此明朝的农民苦啊。明朝宗室个个有权有势,并且还都是“铁杆庄稼”。

因此,明朝穷啊,天下税赋除了要养百官,要养军队之外,还要养着这一个庞大的群体。张居正等这些名相搞改革的时候,就是遭到这一批人的强烈反对,因为这些人实在太多了,所以反对的声音也很大,所以改革都会无疾而终。

虽然朱元璋曾经说过,“我本布衣,在地主家做过打工人,放过牛,养过猪,但祖宗有德,保佑我,才有了今天的地位,所以你们要知道这一切都来之不易。以后去了地方,除了工作之外,一律穿麻鞋,坐竹椅,出城远游,不光要骑马,但也要走路,去体验民间疾苦,这才能懂得守业。

初心是好的,但是没用,明朝宗室成了扒附在国家之上的吸血鬼,因此明朝也灭亡了。

说一句实在话,如果明朝不灭亡,那过百世千世之后,这天下人就全部是姓朱的了,所以多造“字辈”是合理的!

文——千古

朱高炽和朱允炆是同一辈的,怎么一个是“高”,一个是“允”?

朱允炆,太子朱标次子,明朝第二位皇帝。朱高炽,燕王朱棣嫡长子,明朝第四位皇帝。他们在位的时间虽然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二人都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孙子。

在所有的孙辈中朱允炆伦序第三,朱高炽伦序第四。排在两人上面的分别是太祖嫡长孙、太子朱标嫡长子朱雄英和晋王朱棡嫡长子朱济熺。

大家可以发现同为太祖之孙,燕王的儿子是“高”字辈,晋王的儿子是“济”字辈,而太子的儿子却似乎一个是“雄”字辈,一个是“允”字辈,这其中又是什么原因呢?

迷恋五行学说的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这个靠“开局一个碗”起家的超级雄主,小时候应该是没什么文化的。毕竟家中糊口都困难,哪有钱给他请先生。但是朱元璋本人在三年的云(要)游(饭)生涯中颇开阔了不少眼界,而在起兵反元之后又十分注重文化的学习,摆脱了文盲的称号。不但如此,朱元璋还渐渐成为一个狂热的星象爱好者,这在《太祖实录》中有无数的佐证。

因为热爱星象,连带着也对五行学说十分迷恋,朱元璋决定让他的子孙后代世世符合五行相生的原理。吴元年(蒙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12月24日,大明建国前夕,吴王朱元璋祝告太庙,正式为七个儿子、一个侄孙起名。

丙寅,命世子及诸子名,祝告太庙曰:维子之生,父命以名。典礼所重,古今皆然。仰承先德,自举兵渡江以来,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次曰樉、曰棡、曰棣、曰橚、曰桢、曰榑。从孙一人曰炜,敢告知之。—《明太宗实录卷二十八下》

仿南京太庙而建的北京太庙

这一年,老朱的长子朱标已经13岁了,合着之前只有小名,没有大名。当然大家可能都很好奇像朱标、朱棣这些历史上的大人物小名都叫什么?很可惜,笔者也不知道。目前唯一有记录的是朱元璋的从孙,也就是侄孙的小名叫铁柱。

朱铁柱是大都督朱文正的嫡长子,朱元璋大哥朱重四的嫡长孙,在本次命名仪式中被赐予“朱炜”的名字。根据本次命名透露的信息来看,朱元璋的儿子们五行属木。至于原因,有说明朝属火德,木生火。也有说是因为朱字的五行属木,本文不做引申。

既然确定了儿子辈的五行属性,根据五行相生的原则: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朱家第三代的五行属火,而此时的侄孙朱铁柱被叫做朱炜,说明朱元璋现在还认他是一家人。

但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大封诸王的时候,朱炜的名字变成了朱守谦,其爵位靖江王属于郡王,和朱棣等人的亲王不同。说明为了区分正支和旁支,朱元璋将大哥那一脉子孙划出了自己后代的五行体系。

靖江王府银印

巩固皇太孙地位的举措

实际上朱元璋的孙辈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也是只有小名。太子朱标的嫡长子,也是老朱的嫡长孙名字是朱雄英。从这个名字我们解读出两个信息:

  • 第一是朱元璋已经决定孙辈的名字都用三个字,侄孙名字从朱炜到朱守谦,大孙子的名字叫朱雄英,都可以作为例证。
  • 第二是五行相生的那一套理论,似乎仍处于犹豫之中。因为朱雄英名字中的“雄”字到底有没有用来作为字辈,没有证据。而最后那个“英”字,五行属火吗?有说英字的五行属木的,也有说 “英”是花的意思,而花为木所生,所以其五行属火。

但随着朱雄英在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的去世,至少太子次子朱允炆没有用“雄”字作为字辈。笔者以为最迟在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皇太孙册封大典举行之前,老朱的孙子们应该都有了自己的名字,其字辈也应该是不同的。

二十八日,监生唐辅、张默钦赍诏书前来,开读讫。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曩古列圣相继驭宇者,首建储君。朕自甲辰即王位,戊申即帝位,于今二十九年矣。前者抚将练兵,平天下乱,偃天下兵,奠生民于田里,用心多矣。及统一以来,除奸贪,去强豪,亦用心多矣。迩来苍颜皓首,储嗣为重。嫡孙允炆以九月十三日册为皇太孙,嗣奉上下神祇以安黎庶。告尔臣民想宜知悉。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十三日。—《太祖皇帝钦录》

上文是由明代晋王府史料所保存的皇太孙册封诏书,里面清楚写到了朱允炆的名字。朱允炆成为接班人,是因为他爹朱标英年早逝。作为一个根基浅薄,毫无班底的未来皇帝,他皇爷爷朱元璋为他顺利登基操碎了心。蓝玉、冯胜、傅友德等开国勋贵,都成了确保朱允炆地位的刀下冤魂。

朱允炆剧照

而且由于朱元璋本人子嗣众多,为了打压勋贵又给了亲王们极大的兵权。老朱在深思熟虑之后,从进一步加强太子系后代地位的角度出发,觉得有必要把处女座精神发挥到底,干脆把后代子孙的命名规则全部制定,谁是大宗,谁的小宗,一目了然。

癸巳,上以子孙蕃众,命名之际虑有重复。乃于东宫、诸王世系各拟二十字,每一字为一世。以某字为命名之首,其下一字则临时取义以为二名,编入玉牒。至二十世后,复拟续增。—《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二》

根据《皇明祖训》的记载,太子一房的二十字世系为:

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燕王一方的二十字世系为:

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而且从太子一房的字辈第一句“允文遵祖训”,就可以看出朱元璋本人对于《皇明祖训》作为后代皇帝纲领性指导文件的重视程度。同样根据五行相生原则,二十字世系相对应的五行为:“火土金水木,火土金水木,火土金水木,火土金水木”。

换句话说,太子的儿子字辈是“允”,第三字五行属火,于是就出现了“朱允炆”。而燕王的儿子字辈是“高”,第三字五行属火,于是就出现了“朱高炽”。

结语:朱元璋给每个儿子的后代都取了二十字世系,并规定必须五行相生。一来是为了子孙后代名字有重复。二来是为了区分后代子孙都出自哪个先祖,目的是严格限定大宗和小宗的区别。因此虽然都是太祖的孙子,但是建文帝的名字是朱允炆,而仁宗皇帝的名字是朱高炽,这下清楚了吧?

朱高炽和朱允炆是同一辈的,怎么一个是“高”,一个是“允”?

都拜朱元璋所赐,他给每个皇子都定了字辈,每家的都不一样,“允”和“高”是同辈人,分属太子和燕王家。这个问题也让我想起老朱家的姓名有多奇葩。

众所知周,明太祖朱元璋是穷苦人家出身,小时候饭都吃不饱才去当和尚,后来投奔起义军一路开挂,当上了皇帝。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多么土的名字,啥意思呢,生在八月初八。不仅仅朱元璋,看看他的祖辈:五世祖朱仲八、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初一、父亲朱五四,基本都是以出生日期取名,多没文化啊,不过作为底层人民也没办法,能活着就不错了。

朱重八发达之后,对数字取名深恶痛绝,首先给自己改名叫元璋,字国瑞。当了皇帝后,一来担心后代子孙取名俗气,二是为了避免取名重复,于是就给所有皇子定了字派。

《明史》卷一〇〇《诸王世表一》有载:“洪武中,太祖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一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金木水火土为序。” 详见下表。

皇家宗室制定固有字辈,朱元璋不是首创,赵匡胤才是第一人。但拥有强迫症的朱元璋,把字辈取名玩出了新高度。

第一、不同支派使用不同的辈分表。朱元璋共生了26个皇子,除了自焚无后的潭王朱梓、幼殇的赵王朱杞、早夭的朱楠之外,剩余的23个皇子都定了字辈谱。

第二、每一支辈分表中的字孤立看似乎互不相关,连起来看实际上都是一首含义丰富的五言绝句。

第三、双字名的取法别出心裁,中间字取自辈分表,最后一个字则以五行为偏旁,循环往复。

这不仅彰显了皇室地位尊贵,表明了皇家宗族制度严格,最主要的是表达了朱元璋对老朱家皇位永继、子孙绵延传承的美好希冀。

尤其双字名最后一个字用五行做偏旁,意义出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五行之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

朱元璋的年号“洪武”代表水德他的儿子名字都是木字旁,第三代都是火字旁,继而土、金、水……用五行顺势相生比喻父子传承,意思是希望老朱家香火永续,大明江山万年长。

这个辈分表的好处是,皇室后代的关系远近、辈分高低一目了然,比如一看“允”字辈就知道是太子一系,“高”字辈则是燕王家的。时至今日,这些字辈仍在用,湖南长沙安沙镇和平村“棠坡朱氏”就是朱元璋第18子岷王的后裔,其第17代孙镕字辈出了个大人物。

问题是,朱元璋自己都没想到子孙后代太能生。到后来,带有五行偏旁的常用汉字都被用完了,孝子贤孙们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翻遍字典里的生僻字,甚至不惜造字,取出一些奇奇怪怪的名字,譬如: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朱均钚、朱奉镅、朱成钯、朱勤烷、朱颙炔、朱志堩、朱恩鑙、朱见灂等等。

愁坏了朱家子孙,却乐坏了一个后来人。

清末科学家、我国化学启蒙者徐寿,在翻译元素周期表时遇到了难题,很多金属元素找不到对应的汉字。

直到有一天,徐寿翻看《明史》,偶然发现上面那些奇葩的明朝王爷的名字后,问题迎刃而解,立马根据元素的谐音选用了合适的字

因为朱元璋是这些奇葩名字规则的制定者,所以有人戏称他是我国的“化学教父”。

说回正题,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成为明朝的第二任皇帝,后来他四叔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了权,成为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朱允炆被迫退位22年后,小他1岁的堂弟也就是朱棣的皇太子朱高炽登基,成为明朝第四帝。

尽管帝系转到燕王家,但朱高炽最后一个字是和朱允炆一样的,属“火”,朱高炽后代分别属土、金、水、木……直到第三轮“木”字旁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止,到底是没打破一代王朝覆灭的周期律。

朱高炽和朱允炆是同一辈的,怎么一个是“高”,一个是“允”?

朱允炆是朱标的儿子,朱高炽是朱棣的儿子,他们都是朱元璋的孙子,因此他们是叔伯兄弟。他们是平辈,但是名字中间一个是允字,一个是高字,给人的感觉不像是一辈,因为我们一般人印象中一个爷爷的孙子都是辈份都是一个字。之所以他们平辈,但是辈份用字不一样,这的追溯到他们的爷爷朱元璋。

朱元璋一生有二十六个儿子,其中长大成人的有二十四个。考虑自己儿子众多,孙子辈乃至在往后的子孙越来越多,极有可能出现混乱,无法分辨的状况发生,朱元璋制订了一套简明分辨子孙来历,分属哪支的办法。

朱元璋充分利用了中国汉字的优越性。他给自己二十三个儿子(八子和朱元璋闹翻,最后被朱元璋除名)和一个侄孙,各拟了二十个辈份。

朱元璋规定从孙子那辈开始,每一代都要用这个字辈取名。同时第三个字要用金木水火土做偏旁。以至朱元璋的子孙的名字都被朱元璋订好了可供后代发挥的空间不大,为了凑名字只能造字这也就是为什么朱标的儿子是允字辈,而朱棣的儿子是高字辈。

这个取名方法非常好,只要一报名字,马上就知道这个人是朱元璋哪个儿子的后人,是多少代,和皇帝关系的远近,非常清楚,没有一点混乱的地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