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为何不再立皇后?
因为不需要。
作为朱元璋的嫡妻发妻,马皇后和朱元璋之间的感情确实是真金不怕火炼的。
陪着一个男人从微末凡尘,一直登临绝巅,马皇后的前半生,同样是一个古代传统女性励志史和温柔史。
所以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婚姻,决定了不是那种需要“政治交易”的政治联姻,甚至可以说是,他俩本就是一对平凡的夫妇,最后被放大了无数倍,才成为了皇帝和皇后,在本质上,他们还是曾经的样子。
没有政治交易,自然就是真情,朱元璋有底气。
因此,在马皇后死后,朱元璋不需要再立皇后,马皇后是他内心里的一片净土,正如汉宣帝的之妻许平君对于汉宣帝的意义,朝思暮想,独一无二。
关于古代皇帝和皇后的关系,因为政治的原因,看起来已经不纯粹了。
汉代开国太祖刘邦,发妻乃是吕雉,可当刘邦登基的时候,吕雉已经和刘邦曾经的好友“审食其”有着暧昧不清的关系,但刘邦因为吕家的势力也已经不小的背景下,还是立了吕雉为皇后,这种关系,就是政治因素迫使的。
所以在立皇后的问题上,古代皇帝未必是有多少喜欢这个皇后,而是因为政治的原因,不得不选择这一个皇后,假如第一个皇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没有了,那么也要立第二个皇后。
同样是汉代的汉景帝、汉武帝,人生的婚姻就是这样。
汉景帝和汉武帝父子俩,一开始的皇后都是因为政治因素安排的,这父子俩都有一个共同点,不喜欢第一个皇后,后来顺带着加强皇权,他们先后不约而同地废掉皇后,再立新皇后,分别就是汉景帝第二任皇后王娡,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
虽然他们的第二任皇后出身都很一般,可这样做,就是为了让一个更容易掌控的“母族”来取代这个位置,假如汉景帝、汉武帝不立没有背景的皇后,那么因为朝廷的政治关系,他们可能要再娶一个出身高贵、背景深厚的女子,这到了日后,就是个“隐患”。
为了把皇后这个位置给占住,他们必须得再立皇后。
同样的一个道理,再回到朱元璋的身上做比较,就能看出朱元璋的不同了。
朱元璋崛起于乱世,祖上是丝毫没有背景的人物,活得非常卑微,大明的创业团队,大多数都是朱元璋身处微末凡尘之时的“发小”、“玩伴”、“好友”,这样的团队,注定朱元璋不会受到太多政治上的羁绊。
隋唐“关陇贵族”那套联姻,在朱元璋这里没有任何意义,元末乱世,攀上贵族的意义不大,这种环境的特殊性,让朱元璋得以在择偶的问题上自由得多。
当然啦,后世也有人说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结合,本质也是一种“政治联姻”,因为马皇后乃是红巾军首领郭子兴的养女,对于当时的朱元璋而言,这个身份就算是他“高攀”了。
不管怎么说,马皇后在朱元璋卑微的时候能够和他共同携手,就已经是一份很令人感动的事情了。
在大明建立前夕,朱元璋已经不需要依附于谁而存活了,既没有被前朝的政治贵族所阻碍着,需要讨好他们,也没有被民间的大地主和豪强牵制着,要向他们示好,朱元璋就这样一路横扫,即便是联姻,也是安排自己的子女和功臣的子女联姻。
大明建立,蒙古人的元朝正式被推翻,朱元璋堪称“恢复中华”的第一人,受到百姓和朝廷的万般敬仰。
彼时也有很多人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朱元璋做妾,朱元璋的后宫里,妃子的数量并不少,这是属于朱元璋独特的联姻方式,但在朱元璋的后宫里,受宠的只能是他的发妻马皇后,其他女子,都只是一种“利益关系”。
不能说朱元璋绝对不联姻,人情世故,朱元璋总要顾及,为了维持后世的稳定,朱元璋干脆自己培养集团,但这是朱元璋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朱元璋后宫里的“郭宁妃”、“胡妃”、“李淑妃”,也都是基于这个原因和朱元璋结合的。
可当马皇后离世之后,朱元璋却是没有必要再从这些人里立一个皇后出来,在政治的帮派上,朱元璋不需要借力于某一个外戚家族,不仅如此,朱元璋对于开国集团的控制能力是很强的,大量的功臣,都倒在了朱元璋的清扫下。
正是这样的背景,才有前文所说的,朱元璋不需要再立皇后,皇后对于朱元璋而言,不是一个政治位置,而是家人的位置,马皇后是独一无二的。
面对马皇后的离去,朱元璋也是伤到了内心深处,他再次重复了他当年说过的诺言,绝对不会再立皇后,当马皇后去世之后,朱元璋也还是坚持着自己的誓言,对于妻子的发心,这的确是让人感动的。
但后宫之事,这不是朱元璋立誓说不立皇后就能解决的,因为后宫本身也是一个“朝堂”,没人能够管理好,一乱起来,那也是糟糕的,所以朱元璋不立皇后归不立皇后,却一定要安排一个人来“摄六宫事”。
就因为这个原因,朱元璋的后宫中的“李淑妃”、“郭宁妃”先后就充当了朱元璋后宫的管理人,在权力和地位上的“皇后”,即便身份只是个妃子。
马皇后离世后不久,李淑妃就被提到了“妃子”的位置,朱元璋安排她来管理后宫之事,不至于乱套,过了几年,李淑妃也因病去世了,朱元璋再次把郭宁妃提到了这个位置上,虽然不是皇后,却是后宫之主。
朱元璋这样做,并不是矛盾的,出于对现实的无奈,也出于对自我本心的遵守,才造成了这样的一个局面。
其实从政治的角度来讲,朱元璋“立誓”不再立皇后,其实不仅仅是深爱马皇后那么单纯。
皇后,象征的是一个仅次于皇族的外戚家族的崛起,虽然皇帝的意志很重要,但是经过漫长岁月的礼法影响,“国不可一日无后”、“天下不可一日无母”的观念深入人心,当马皇后去世的时间长了,总有人会让朱元璋重新立后。
历史上的汉景帝、汉武帝、唐高宗,都用了扶持一个弱势的后宫妃子来完成自己权力的收拢,又不至于被皇后家族所绑架,但是朱元璋,他不仅仅是要提高皇权,而是想要皇权至高无上,所以他首先“立誓”,断了一些人的念想。
后宫权力被大量隔绝,朱元璋就不怕后人收到后宫的裹挟,不过这种事情,也确实只有独特的朱元璋才能做到,因为朱元璋的出身和手段,都不是自古以来那种“关系网”极其复杂的贵族模式,就是草根模式。
朱元璋驾崩之际,他还让一些妃子“殉葬”,据说跟朱元璋同年去世的郭宁妃,就是被朱元璋要求做了“朝天女”,一同殉葬了,朱元璋这样做的原因,就是为了避免以后这些后宫干政,夺走他孙子朱允炆的权力。
整一个洪武朝,三十一年的时间,这不算短的岁月里,能让人改变颇深,朱元璋也难免会从一开始的赤诚,变成后来的“老谋深算”,对于皇后之位,他只认准发妻,也是只敢认准发妻,其他的人,他也没有太大的信心。
总的来说,朱元璋对于自己的后宫关系处理得是很好的,没有拖泥带水,更没有给朱允炆留下累赘,最后大明朝才安稳地过渡到了朱允炆的手里。
而后来的靖难之役,儿子夺权,这就不在朱元璋考虑的范围以内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为何不再立皇后?
说到朱元璋,我们马上会想到四个字,刻薄寡恩。但是凡事有个特殊,就有那么两个人物,是他的最爱。一个是他的孙子,为了他,他把自己的把兄弟还有功臣们都清理干净了,得罪完了。还有一个就是他的是结发妻子。为了他,他发誓终生不再娶。这就我们今天说的马皇后。那么马皇后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有什么好让洪武大帝这么执著相爱呢?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据史书记载,马皇后叫马秀英,是安徽宿州人。他的祖上是当地富豪。他的父亲叫马公。马公把她女儿视为掌上明珠,女儿也聪明,能诗会画,爱读史书,只是性格有些倔强,自幼不裹脚,于是人们称为马大脚,且说马公仗义疏财,散尽家财,家境日困,她的母亲叫郑媪,在马氏小的时候也离她而去。再到后来,马公因为杀人,远走他乡,于是把她托附给了有名气的郭子兴。郭子兴对马秀英视为己出,抚养成人。后来郭子兴起兵,朱元璋加入了队伍,深得郭子兴的喜爱。于是就把心爱的义女马秀英许配给他。这样马秀英就和朱元璋成了夫妻。
马皇后有什么好?
1. 据说有一次朱元璋让郭子兴关了禁闭,马秀英就从厨房里偷了一个刚出锅的馒头出来,要送给朱元璋吃,结果被人发现了,于是慌忙中藏在了怀里,结果还把乳房给烫伤了。你说朱元璋能不感动吗?2. 朱元璋在军中屡立战功,但是由于性格耿直,屡次遭受人的诬陷,被郭子兴关押监禁,都是马秀英从中帮忙,使自己的丈夫脱离危险。这样的好妻子能不让人喜欢吗?
3. 后来郭子兴去世了,朱元璋掌握了大权,又是马皇后一手操持军中文书,不仅如此,她还负责后勤事务,为将士们缝衣做鞋,供应军需。每当做战失利,人心不稳,他就散发金帛,犒赏将士,鼓舞士气。真是贤内助呀!
1368年,朱元璋当了皇上,他马上就想到了糟糠之妻,共患难的马秀英,封为皇后。终于苦尽甘来呀。4.她恪尽皇后职责。一方面他主张内恃不得兼任外臣文武官职,以绝宦官乱政。另一方面她大力倡导节俭之风,建议不要大兴土木,平时粗茶淡饭,带头缝制衣服,要他们爱惜财物,知道物力维艰,她还劝说朱元璋不要让臣下上贡宝物,朱元璋深以为然。
5.马皇后体恤人民爱惜人才。一日马皇后就问朱元璋“老百姓都安居乐业了吗?”朱就说,这不是你该问的呀,皇后就说,你是天下人之父,我是天下人之母,难道可以不问吗?意思是当皇上的要爱护自己的子民呀。还有一次,朱元璋视察太学,马皇后问他有多少太学生,朱元璋就说有数千人,那马皇后就说,这么多的人,他们是有补助了,可是他们的妻子儿女哟怎么办?于是在朱元璋同意下,就设立了20个红仓,专门储粮,供养这些太学生的妻子儿女。6.劝说朱元璋不要滥杀。朱元璋要杀朱文正,皇后就说那是你的侄子,立有大功,能不杀就别杀了。朱元璋要杀李文忠,马皇后就说,那是你的外甥,也是你的养子,就留他一命吧。朱元璋要杀宋濂,她跪下求情,那是太子的老师,老百姓都要尊师,保况帝王哟?她总是有一颗仁慈之心。
正是马皇后的一颗爱心真心仁慈之心,赢得了帝王之尊的爱,朱元璋总是把自己的皇后和唐太宗时的长孙皇后比,挂在嘴边。后来,1382年,不幸的是,马皇后病故了,朱元璋悲痛之余,决定不再立皇后。爱心换爱心,四两换半斤! 好了 ,朱元璋和他的马皇后,我们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欢迎关注我们:发现历史。每天一首好诗词,一段历史故事。再见!
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为何不再立皇后?
马皇后仙逝,朱元璋沒有另立皇后,是朱元璋从心底里认为马大脚是独一无二的,马皇后不但脚大,还她心善高天,所以是无价之宝,有自我的奉献精神,是世间至伟之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美之心,使得朱元璋也心悦诚服,同甘苦,共患难,白手起家,打下明朝江山,她临终谆谆教诲儿女,要以百姓为重,要体恤民间疾苦,交代夫君要纳忠言,不要杀戮大重,最后不肯医病和吃药,生怕朱元璋找医生麻烦,因为她近山知鸟音,近水识魚性,把准了铁血皇帝的德行,所以朱元璋也佩服,她死后,再也沒立皇后,心想再找象马皇后这样的女中豪杰,似大海捞针,怕后院起火,因此马皇后虽然走了,但她是最富有的女人。
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为何不再立皇后?
朱元璋的妻子马氏,原是淮西红巾军元帅郭子兴的养女,后嫁给元璋,两人是患难夫妻。
当初,穷愁潦倒的乞僧朱元璋投入红巾军后,从普通一兵做起,随后因功被郭子兴升为亲兵九夫长,他颇有能力,屡立战功,先后作了镇抚、总管、元帅、丞相、吴国公、吴王,后来建立大明登基称帝,马氏也随之夫荣妻贵,从夫人摇身一变成为皇后。
马皇后的生父马公的真名早已湮没无闻、无人知晓。她的名字也一样 ,秀英只不过是民间传闻中的说辞而已。史料上记载她嫁给元璋后的称呼是马夫人,老公称帝后的封号是马皇后,死后的谥号是孝慈高皇后。
按“明史”中的记载,两人成婚时,元璋25岁,马氏21岁,照彼时习俗说,都已是超级“剩男剩女”了。
马氏长得不太好看,但为人颇识大体,性格仁慈宽厚,她极力维护元璋与义父郭子兴的关系,两人感情很好。据说在红巾军艰难创业时,马氏总是想办法搜罗、贮藏些干粮腌肉,她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尽力让老公吃饱。攻占集庆后,她带领女眷们替士兵们疗伤止痛、缝补征衣、制做战鞋。
后来,陈友谅率兵围城,应天府里的官民们惊慌失措,有的人打算逃跑,有的人预谋投降,有的忙着窖藏金银细软,有的人囤积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只有马氏临危不乱,镇静如常,她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替元璋犒赏有功将士,稳定了乱如鼎沸的局势与惶惶不安的军心。
文献记载,元璋登极后,经常对臣下们夸说皇后的贤德,将她比作唐太宗的贤后长孙氏。马皇后听说后对元璋谦虚道:“我怎能和长孙皇后比。但我听闻自古夫妻相保易,君臣相保难。陛下不忘和我共渡时艰、共患难的贫贱时日,也愿你不忘众臣随你艰苦打拼、血染征袍的日子,你要善待大家,有始有终,才是功德圆满的大好事” 。马氏苦口婆心地劝老公不要学刘邦,做那“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敌破臣亡”的刻毒之事。
之后,朱元璋刻薄寡恩的帝王本性流露,他大肆屠戮功臣,煞费苦心地为子孙“削棘”,想保朱明基业万世长青。史载,元璋唯一的亲侄儿朱文正因功高而被猜忌,多位幕僚被杀,50多位部将被挑断脚筋,元璋亲自审讯,欲杀文正,马氏苦劝道:“这孩子恃宠生娇,加上性格刚直,说话不检点、发几句牢骚是有的,但绝不会造反。他是你的亲侄儿,即便做了些错事,但也为你立功不少,渡江以来,他下集庆、占太平、攻灭陈也先,立过大功;后来坚守洪都(南昌),替你挡住了陈友谅的兵锋,减轻了防守应天府的压力;他对你从无二心,看在他年轻不懂事的份上,该饶他这一次 ”。后来,朱文正虽然逃过一劫,侥幸不死,但还是被削去所有的官爵俸禄,贬为庶人。元璋的外甥李文忠(保儿)因不法之事被部下告发,差点被元璋严惩,也是马氏出面才得以保全。
大学士宋濂的孙子宋慎被人检举是胡惟庸同党,早已退养在家的老宋濂行连坐之罪,将被处死。马皇后替他向元璋求情道:“宋濂德高望重,且年老体衰,又一直住在原籍, 孙子在南京犯的事他一定不知情。何况宋濂是太子师,普通人家请先生教子弟,待之尚且恭恭敬敬,何况帝王家” 。元璋不许,欲杀宋濂。马氏以绝食相抗,元璋伤感,遂特赦宋濂 ,免其一死,将他安置(充军,流放)在茂州(今四川茂县)。
富可敌国的吴兴大土豪沈秀(万山)在元代即已从事海外贸易 ,是全国首富,他被迫捐献家资助修南京城墙之三分之一,城墙竟先于朝廷完工,而且工程质量“杠杠的”,竟引起元璋嫉恨。因遭检校找茬勒索,沈万山忍痛出钱犒赏军队,不料马屁拍在了马蹄上,触犯了元璋大忌,他勃然大怒,认为一介平民却要犒劳皇帝的军队,一定心怀叵测 ,居心何在?这般乱民不杀,谁才该杀?又是仁慈善良的马皇后再三劝解,沈万山才免死发配云南,泼天也似的家产却被查抄,兄弟子侄辈也遭牵连,之后家道衰落、一蹶不振。马皇后力阻元璋滥杀无辜,救下好些人来。
朱元璋建立大明、登基称帝后,后宫佳丽三千,嫔妃众多,共生有26子,16女。史载,他的嫔妃中有蒙古人,还有高丽人。他选妃的来源大致有陈友谅的妃子,还有从元朝后宫中接收来的 ,更多的是从民间征选上来的秀女。朱元璋虽然拥美女无数,但他始终敬重并厚遇马皇后,遇事总是先和她商量再做定夺 ,两人一辈子伉俪情深、不离不弃,称得上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文献载,洪武十五年(公元1372年)8月,马皇后病故,年仅51岁。据说她得病后自觉难以医治,怕连累医生获罪,竟拒绝服药。她病殁后,阴骘戾狠、杀人无数的朱元璋竟悲痛的难以自抑,掩面嚎啕大哭,之后再也不立皇后。
原创(问答)作品 欢迎探讨 剽窃必究
插图源于网络
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为何不再立皇后?
直接上结论,没有再立过是因为她做的太棒了,以至于他根本不认为会有人能真的代替她,原因就是这样。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君主,他的皇后也是一样少有。当年朱元璋还不是朱元璋的时候,马皇后也还不是马皇后,而是马姑娘,在这一时期,马姑娘遇到了朱八八,于是天雷勾动地火,一番荡气回肠的田园爱情史诗便开始展开——经人撮合,明媒正娶,相敬如宾。
听上去是不是一点都不浪漫,别急,好戏在后头。朱八八由于才华横溢又出众,很快就被人妒忌了,那人于是把朱八八关了起来,打算饿死朱八八,注意这个时候的朱元璋是很有可能真的被饿死的:说到底那时候他还只是一个普通人的身份,被人搞死会连历史上的一行小字都留不下来。
而事实上,朱八八活到了变成朱元璋的时候,为什么呢?是因为他是位面之子吗,是因为他有主角光环吗,还是因为他忍耐能力异于常人?这些统统不存在。因为他的妻子,马姑娘每日给他带食物来看他,那马姑娘是怎么瞒过守卫的呢?马姑娘将烙饼藏进自己的怀里,烫嘴的烙饼带来的温度,让朱八八从冰冷的大牢中活下来了。
俗话说得好,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朱八八是个有福之人,日后凭着本事一刀一枪取了天下,对于这位糟糠之妻,一点没有嫌弃,封她为后,极为宠爱,这份共经乱世最终相拥的感情是极为浓厚的纯粹的。
在历史上能与相比的皇帝与皇后少之又少,马皇后有没有因宠而骄呢,并没有,马皇后做皇后之后对于自己的族人并没有像历史上杨贵妃得势后大封家族,恰恰相反,马皇后封后之后还去规劝家族众人不能违法犯罪,要多做好事,朱元璋有点看不下去后族如此惨淡,于是打算从皇后家族提拔一些人,但她拒绝了。还规劝朱元璋要做个明君,不能任人唯亲。
朱元璋做皇帝之后经常因为担心功臣们日后作乱而对功臣宿将们赶尽杀绝,其中有一次因为牵扯到了宋濂,宋濂何许人也,乃是当时太子朱标的老师,朱元璋一向是对于这种有牵连的案子以斩尽杀绝为好,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眼看着一代宗师宋濂就要丧命之际,马皇后挺身而出,对着朱元璋说出了一番大道理“普通人家尚且都知道尊师重道,为什么我们家还不如普通人家呢?”这种话要是换别人说,剥皮抽筋都是轻的,非要凌迟处死才解恨,这么一言堂,从来杀人不眨眼的一代雄主居然就真的觉得非常惭愧,改宋濂斩首为流放了。
马皇后在后宫当中的所作所为也非常符合贤后的形象,在后宫带头勤俭节约,保留了许多民间带过来的节约习惯,一举一动都非常符合朱元璋的心意,朱元璋也对马皇后赞不绝口,认为马皇后能够及时的劝谏自己而且还能约束后宫,为自己分忧,虽古之贤后,皆不能及也。
除了他们早年风雨同舟、马皇后超强的人格魅力使朱元璋不再立后外,朱元璋对马皇后的信任也是他人无法取代的一个特别重要的一点。
由于朱元璋的皇位得来的太不容易,他深深认识到创业艰难,所以对于任何人,他都不能完全足够信任,除了马皇后。史书上记载,朱元璋痛骂自己的儿子“秦王”,骂他什么呢?原来是秦王和秦王妃不和,导致秦王身边的下人找到机会投毒,朱元璋恨铁不成钢之际,顺便秀了一波恩爱说把自己的饮食安全全权交给了你母后马皇后,被喂了一嘴狗粮的秦王只得点头称是。
可想而知,朱元璋对马皇后的信任已经达到什么程度了。如果这都不算爱,那,恐怕确实找不到理由朱元璋在马皇后病逝之后罢朝数日,哀恸不已,并且此后再不立后的原因了。
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为何不再立皇后?
现代很多人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拿现代人的观念,去推断历史人物的想法,比如某位皇后去世后,皇帝没有再立皇后,统统将其归纳为皇帝皇后夫妻情深,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即便在现代社会中,妻子去世后丈夫不再娶,也会有各个方面的原因,比如财产问题,比如孩子问题,等等,未必一定就是因为太爱亡妻。
同样,古代男人也是如此。妻子死后续弦,可能是为了传宗接代,也可能是受其父母的压力,未必就是不爱亡妻。而在帝王之家,是否另立皇后,还要有政治上的考量,情况更加复杂。
朱元璋留给我们的印象,向来是刻薄寡恩,当年跟随他打天下的功臣,被他杀了个七七八八;侍奉他多年的老宦官,只因无意中谈及国事,便被立即处死;朝廷任命的官员,只要违反了他的禁令,统统杀掉……唯一能够让朱元璋真心以待的人,或许只有两个,一个是他的妻子马皇后,另一个是他和马皇后的长子朱标。
马皇后死后,朱元璋至死没有再立皇后,那么真的是因为他太爱马皇后吗?
毫无疑问,朱元璋和马皇后的感情之深,在历代王朝中也是不多见的,这当然是朱元璋没有再立皇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朱元璋参加红巾军的时候,被郭子兴看中,留在身边做了亲兵,并且把自己的养女马秀英许配给他为妻,对朱元璋来说,以他当时的身份,能够娶上老婆就算烧高香了,更何况还是颇有的地位的郭子兴养女,实打实的攀了高枝。
但是马秀英却没有小姐做派,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反而非常贤惠,时时处处为朱元璋考虑,两人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在朱元璋被关入监狱的时候,马秀英为了给他送饭,怕凉了,将刚刚烙好的热饼贴胸藏着,为此甚至烫伤了皮肤,令朱元璋大为感动。
应天保卫战的时候,面对来势汹汹的陈友谅大军,不少官员、居民都在准备逃跑,这时候马秀英把自己的金帛全都拿出来犒赏士兵,稳定了军心,为朱元璋打败陈友谅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种患难时的感情,是在朱元璋发迹之后无法体会到的,尤其是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无论身边的女人多么殷勤、多么贤惠,都无法和陪朱元璋一路走来的马秀英相提并论。
当然,马秀英在成了马皇后之后,也无愧于“一代贤后”之名,如果评中国历史上最贤惠的皇后,马皇后绝对名列前五。她亲自照顾朱元璋的饮食起居,为的是怕其他人伺候不好,不放心。马皇后不干涉政事,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也尽量劝朱元璋少杀人,李文忠、宋濂等众多大臣正是靠了马皇后的规劝才得以活命。除此之外,宫中的宦官、宫女、妃嫔在受到责罚时,也往往是马皇后出面求情。总之,因马皇后一言而活命的人很多。
另外,马皇后以身作则,勤俭持家,还爱惜人才,可以说在各个方面都做到了完美。
最关键的是,所有的事情,马皇后都是从朱元璋的角度出发去做的,保下大臣是为了大明的江山,保下宫女、嫔妃是为了朱元璋的名声,勤俭持家是为了给朱元璋省钱……总之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朱元璋好,这一点朱元璋心知肚明。
这样的一个女人,陪着朱元璋走过了三十年,陪着朱元璋从一个小小的亲兵,一步步成长为大明帝国的皇帝,其地位绝对无人可以替代。而马皇后所表现出来的贤惠、大度、睿智,在朱元璋看来,也没有哪一个嫔妃能够比得上,这些是朱元璋在马皇后去世后没有再立皇后的第一个原因。
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我认为起码还有三个。
第一个,如果另立皇后,势必要大封后族,这将形成一股新的政治势力,从而打破当前的政治平衡。
马皇后去世时,胡惟庸党案刚刚结束不久,朝中受牵连的大臣极多,株连人数达一万五千多人,朝廷上下人人自危,局势十分敏感。在这个时候大封后族,极有可能“按下葫芦浮起瓢”,这是朱元璋不想看到的。
有人说,册立皇后,不封后族不行吗?理论上当然可以,但实际上很难做到,一来皇帝怎么也要给皇后一点面子,二来大臣们也会不断奏请,于情于理都很难驳回。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曾想寻找马皇后的族人分封官爵,马皇后坚决拒绝了数次,才最终没有进行,其他人可未必有马皇后这么高的觉悟。
第二个,如果另立皇后,那么等朱元璋去世后,新皇后必然以嫡母身份晋为皇太后,对新皇帝来说,无形之中多了一道枷锁。
马皇后去世时,太子朱标还活着,在朱元璋看来,在他死后朱标是理所当然的继位者。朱元璋对朱标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朱标能够带领大明帝国走向辉煌。如果他另立皇后,那么新皇后大概率是会死在他之后的,也就是说当朱标继位后,新皇后就会变成皇太后,压在朱标头上。想到历史上的种种太后专权的教训,朱元璋当然不希望朱标受到太后的掣肘。
至于十年之后,朱标去世,朱元璋决定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后,就更不可能册立皇后了,本来孙子继位就多了很多变数,如果再增加一个太皇太后,朱允炆的皇位就更坐不稳了。
第三个,如果另立的皇后有儿子,那么这个儿子就会变成嫡子,多增加一个觊觎皇位的人,让朱元璋觉得很头疼。
在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的几个嫡子之间就开始明争暗斗,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各自施展手段,争夺太子之位,这让朱元璋伤透了脑筋。而如果新立的皇后有儿子的话,按照古代礼法,新皇后所生的儿子也自动升为嫡子,也就又多了一个皇位竞争者。
可怕的是,新皇后必然向着自己的亲生儿子,想方设法打击马皇后所生的儿子,双方势必要斗个你死我活,无论哪方获胜,哪方失败,都是朱元璋不愿意看到的,历史上这样的教训也不少。
综上所述,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时候皇后去世后,皇帝并不会再立新皇后,并不完全是因为对原皇后的感情太深,而是出于之对全局的考虑,不能另立新皇后。比如清朝康熙的第三位皇后佟佳氏,主持后宫十多年,但直到临死的前一天才被立为皇后,为的就是避免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孙皇后去世后的十三年里,也没有再立皇后,也是因为以上的原因。
如果说康熙和赫舍里皇后、唐太宗和长孙皇后之间的感情深厚,那么唐玄宗李隆基的皇后王有容去世后的三十八年时间里,玄宗先后宠爱武惠妃、杨贵妃都到了极点,但却总不肯立为皇后,总能说明问题了吧。
朱元璋在马皇后去世后,没有再立新皇后,除了他和马皇后的深厚感情之外,担心影响当前的势力平衡、影响将来的新君继位以及担心新皇后参与皇子争储,也都是很重要的原因,具体哪一个所占的比重更大,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时间段,都是不一样的,具体到朱元璋来说,我觉得他可能主要是担心影响将来新皇帝掌权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