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以前封王都以秦王赵王魏王等命名,而清朝封王却以恭亲王、礼亲王等命名?
这是汉族文化和满族文化在继承上的一种“割裂”。
“亲王”,这个概念很早就有了,所谓亲王,主要看“亲”一字。
在商周时期,一般天子的“亲近兄弟”、“亲近臣子”会被封到物产富庶、地大物博的地方,这些地方就是“封国”,乃是冠以“国”的名号,所以他们会被称为“王”,譬如秦始皇一脉,以前都是“秦王”,但因为周代的分封世袭,到了后面,亲王都是跟周天子作对了。
亲王的含金量很高,仅次于储君和天子,有着很高的地区自主权。
秦代,因为史料的匮乏,始皇帝还有没有亲兄弟剩下,如果有又对他们怎么分封,就没有明确的记载,到了汉朝,刘邦再度实行一定程度的“分封制”,但里面又有“郡县制”,称之为“郡国并行制”。
所以汉初之时,亲王也有异姓王,大一点的亲王就是楚王韩信(不久后被废)、赵王张耳、梁王彭越、韩王信,小一点的,那就是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在一开始,其实是没有“亲王”、“郡王”之分的,但是封国大小有不同。
可以看出来,两字“王”是最大的王,后世也把两字王默认为亲王,而三字王,一般都比亲王要小。
之所以会这样,那就是因为,从周代开始,一直到明朝,封王所用的,都是周代的“国名”,虽然周代已亡,可是这个时代的历史漫长,诸侯国深入人心,一般人叫河北还是会叫“赵地”,叫山东还是叫“齐地”,叫陕西还是叫“秦地”。
也是因为在周代,最强的国家,都是“单”字国,假如当年中山国也很强盛,位列霸主,那么后世的“中山王”想必也不会弱到哪里去,可是赵武灵王曾经征服过中山国,这就注定“赵王”会比“中山王”地位更高。
而吴芮的长沙王,英布的“淮南王”,之所以被认为是“郡王”,正因为长沙和淮南,在先秦时期,并不是封国。
古有长沙郡,一郡之地自然比不上一国,所以吴芮的封国,就只是一郡之地,英布的淮南更是如此,而且英布的“淮南王”更早于“淮南郡”,淮南郡是汉文帝时期才出现的,因为英布以前被封为“九江王”,所以刘邦再衍生出了淮南王。
而九江王,封地是为“九江郡”。
不过汉代有异姓亲王,在刘邦驾崩前,刘邦拖着残病之身立了“白马之盟”,非刘家人不得封王,在他死前,所有的异姓亲王、郡王(统称异姓王)全部被降级,而这些亲王的位置,就挪出来给了皇族来用。
也是刘邦奠定了“封王”的一个基本原则,亲王只封同姓族人,皇帝的兄弟,而异姓功臣,几乎不封王。
当司马炎建立了西晋后,他把叔叔司马伷封为“东莞郡王“,于是历史上开始明确了“郡王”和“亲王”的概念。
郡王坐拥一郡或多郡之地,即便封地拥有量大过理论上的“封国”,可是地位上,说法上都是比不过两字王,也就是亲王,而且郡王的封地拥有量,不可能超过亲王。
也是自此开始,“亲”、“郡”二字,在王爷的称呼中开始隐去。
有些正式的朝廷文书,会把亲王称之为“亲王”,但是不会强调郡王,这是为了给大家一个面子,而真正懂政治的人,必然会知道两字王肯定会高于三字王,亲和郡的区别,一听也能听得出来。
此后的朝代中,皇帝为了巩固皇族的统治,会分封大量的亲王,而亲王之间,也是有高低之分的,但也要看朝代,大部分朝代尊“秦”为首,所以秦王一般的“序列”很高,譬如唐朝的李世民,就被封为秦王后,已经没有余地可封了。
而郡王,往往是按照当朝的“郡名”来封的。
这也就是说,郡王不是用的以前的古国名,就是当朝设置或者命名的地名,所以在历史渊源上,郡王的地位和亲王还是差非常多的。
但不管是亲王还是郡王,随着时代的演变,都有一个特征,那就不再到封国“登基”了,这种情况叫做“遥领”,跟职务上的遥领有些不同,但本质上的意义很相近。
“封国即位”,再度实行,就到了朱元璋的洪武时代。
明朝洪武初年,朱元璋给自己的儿子们分封,这些“王”统称为“藩王”,他们是有着藩府的,跟汉代的诸侯王一样,封国境内有着专门的官员,属于是“小政府”,从国君、丞相再到士大夫,都是比较完整的。
经过靖难之役后,朱棣也没有说废除这个制度,毕竟都是自家人,还是要给他们一些好日子过。
不过明朝的“王爷们”,也在朱棣以及朱瞻基等人的努力下,不断“削弱”,他们也成了一群只会拿工资的宗室了,大明的灭亡,在清朝人眼中看来,就是不断放纵大明皇室的后果。
所以在大清之初,后金时代,努尔哈赤就对“封王”这个东西抓得很严格,不是有功,即便是他的亲儿子,也是不允许封王的,甚至在一开始,努尔哈赤只是给儿子们封了“多罗贝勒”,也就是清初的“四大贝勒”。
但是当时的“四大贝勒”,本质上就是“亲王”,之所以只封贝勒,有可能是在女真族的内部,贝勒就是最高的爵位了,而到了大清入关后,才建立了“爵位”制度,和硕亲王成了第一等,多罗郡王成了第二封,多罗贝勒才是第三等。
这就是文化体系的不同了,因为清朝严格来讲,爵位体制并不是完全照搬中原的传统,有着大量的女真特色,而他们对于“亲王”的分封,不是按照周代的封国名来命名的,而是按照“人”的特征来命名的。
譬如雍正曾经是“雍亲王”,乾隆是“宝亲王”,他们成为亲王,是不跟什么“秦”地、“晋”地、“吴”地产生关联的,这种封法,就完全是按照皇帝的想法来进行的,皇帝想给他封什么王,那就造出一个什么“亲王”来。
也是这种取决于皇帝的高度自主的“随意性”,大清的皇子不是每个人都有“爵位”的,有的皇子可能混到去世那天,都只是皇子,但皇子本身,不是一个爵位,只能说是一种关系,而即便努力了,那也可能只是个“贝勒”、“郡王”,未必是亲王。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清朝的“亲王”一般都明确说出“亲王”的称呼,不再隐藏“亲”字,所以才有了看似和其他朝代不同的称呼,但是这个亲王,地位跟以前的“秦王”、“晋王”、“楚王”之流的是一样的。
其实游牧政权,在宋朝以后,对于中原传统的“封王”体系是不多大继承的,而譬如辽朝这种王朝,也是因为曾经受到过唐朝的分封,加上统治者阶级汉化程度高,才有这样的传统。
金朝、元朝也是如此。
而清朝主导文化输出,这才坚持着不使用中原的王爵体系,但清史学家也认为,不按照中原的分封传统,这是有利于皇帝控制对满族、蒙古族贵族的分封抉择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满人内部的积极性,把这些全部“世袭罔替”的传统,变为局部世袭罔替。
可以确定的是,清朝丰富了王爵体系,将这种夹杂着蒙古和满族的王爵体系加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里面,这种丰富是横向的。
不过这种丰富的本质也是他们主动和汉文化的一种“割裂”,最早也是为了解开汉文化的捆绑,才用了这种特殊的方法,所以亲王一直有,也常有,只是自古以来和大清的叫法不同罢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为什么明以前封王都以秦王赵王魏王等命名,而清朝封王却以恭亲王、礼亲王等命名?
看了一圈答案,发现大多是答的文不对题的,所以尽管有很多回答了,但我还是想来说两句,题主问的其实是清朝的王爵封号名称的问题,很多答主都没有真正说为什么清朝的王的名号,不再用古代的国名,而是用一些好听的字来当封号。在我看来,原因是清朝建国之初,跟其它朝代不一样,后金时代的清朝,还不是封建国家,而是一个奴隶制国家,没有分封建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奴隶制国家的财产是人口,不是土地,所以分封是有的,但建国就没有了,这个传统导致了清朝后来不再以古代国名或地名来给作为王爵的封号,真正的原因就是这个。
上图是故宫所藏的醇亲王金印和印文
回顾一样历史哈,清朝以前的亲王爵位的封号,基本上都是以“郡国”地名为封号,通常来说,封王的时候的那个封号,是有等级的。最高等级的就是用春秋时代的大国的名字来封,如秦王、晋王、齐王、楚王等,次一点就是春秋时代的一些小国,如宋王、鲁王等,再次一点就连春秋时代的小国都算不上的,只是后来的州名的,如湘王、桂王等等,这是模拟古代的分封建国之制,亲王的名号都是以地名作为封号。而且这些地名实际上是显示等级的。比如朱元璋的儿子,秦王朱樉地位就比鲁王朱檀高,至于在南明时候,当了永历皇帝的桂王朱由榔,等级就更低了,因为他只是一个州名。
尽管其实后来所谓的分封建国早已名存实亡了,其实不是清朝的时候,才不让亲王去京城以外建国的,唐宋时代的亲王,也都是只有封号而不建国,以致于唐代的亲王,都已经不去封地了,如唐高宗本来封晋王,但他并没有去今天的山西省当过王爷,而是一直留在京城混日子,宋太宗也当过晋王,实际上他也没有去过今天的山西省当王爷,而是一直留在京城当开封府尹,虽然如此吧,但唐、宋时代的亲王跟自己封号相同的那个地方仍然是有形式上的联系的,比如宋光宗被封为恭王(这个恭指的是地名恭州,跟清朝的恭亲王的那个不一样哈),每年恭州的地方官在宋光宗生日的时候要派人来给他送礼,当然,后来宋光宗当了皇帝,立即把恭州从升级为“府”,因为当了皇帝他特别高兴,所以给恭州赐了个喜庆的亲名字——“重庆”,这就是现在重庆市的地名的来历。
故宫所藏的宋光宗画像
明朝虽然恢复了亲王到封地去的做法,比如朱棣是燕王,确实是在北平做他的王爷,不过明成祖造反成功以后,为了防止亲王跟着他有样学样,基本上收回了亲王在封地的权力,亲王们实际上只是人住在封地,并不管事,按明朝的官说,这叫“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那么清朝的封爵制度其实并不特别,跟唐宋是差不多的,惟一的不同是,没有像以前那样出现地名式的王爵,如秦王、晋王之类的,而是用一些好听的字来作封号如恭亲王、睿亲王、豫亲王、怡亲王等等,这是因为清朝建国之时,其实还在关外,当时的后金国的体制,还不是“封建国家”,而是“奴隶制国家”,后金体制看重的是人口而不是土地,所以分封的时候不是“封地”,而赐予人口,所以清朝的封爵制度就来了个根本性的变革,按清人的说法,叫做“诸王不锡土,而其封号但予嘉名,不加郡国”。因为它没有分封建国的传统,所以再像之前的朝代那样用古代的国名来作封号就没有意义,至少连上面我们举的那个宋光宗跟重庆地方的那种象征性的意义都没有了。
为什么明以前封王都以秦王赵王魏王等命名,而清朝封王却以恭亲王、礼亲王等命名?
当年周朝封诸侯,后来侯爵慢慢势力越来越大,变成了王,最早是楚国称王,后来七国都开始称王,把周天子晾在了一边。这是最早的地方王的来历。
到了汉朝,初期封了不少王,有同姓王有异姓王,不过一般同姓是亲王异姓是郡王。后来汉高祖消灭了异姓王,规定非刘姓者不能称王。可是后来发现同姓王也不靠谱,他们发动了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发布了推恩令才解决这个问题。
后来西晋也封了不少王,于是就有了八王之乱。再之后的王朝一直在如何对待王爷们这个问题上而困扰,给王爷权力怕他们造反,不给他们权力怕有人造反皇室没人帮忙,很是纠结。
一般来说封王也有讲究。王爵是最高爵位,是超品的,超越公侯伯子男更超越文官的品级。王主要分两种,一种是亲王一种是郡王。一般来讲一个字的都是亲王,如魏王楚王,韩王齐王,信王德王等等。两个字的王是郡王(西晋除外),如淮南王渤海王,成都王琅琊王等等。郡王的地位低于亲王,不过也非常尊贵了。
而在亲王里,秦,楚,齐,晋,这四个春秋时期的大国则又不同。以这四个字命名的王在亲王里地位最尊,号称叫“一字并肩王”,在评书演义中这种王见了皇帝可以不下跪,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确实地位极高,如李世民在当皇帝之前是秦王,他射死的弟弟李元吉就是齐王。
扯远了,说说明朝。明初的时候,朱元璋为了保证全国各地的稳定,大量分封亲王,把儿子们分到各地镇守,亲王们可以拥有大量武装。可是老朱当时脑子短路,他只知道自己是爹,而且生猛无比,儿子们有十个胆子也不敢造反。可是自己死了以后就未必了。
果然朱元璋一死,建文帝想削藩,削着削着就削出事儿了,逼反了本就不老实的燕王朱棣。一场靖难之役打下来把建文帝给灭掉了,燕王当了皇帝。
朱棣继位以后,明朝王爷们的苦日子来了。朝廷纷纷让他们交换领地,把一个辽王生生给分到了湖北。不仅交换领地,还限制出境。没有皇帝命令,连出城都不允许,更别提掌握军队了。整个一个高级囚犯。就这样,明朝还发生过好几起王爷造反的事情。
到了清朝,清朝实在不放心把亲王分封在地方,而且还有三藩之乱的故事在前面(吴三桂是平西王),索性不分封,连念相都不给你,什么齐楚燕韩赵魏秦,统统不封。给一个好字,礼啊瑞啊,恭啊肃啊,老老实实在北京趴着吧~
为什么明以前封王都以秦王赵王魏王等命名,而清朝封王却以恭亲王、礼亲王等命名?
自古以来,中国历朝历代王爵的爵号都是诸侯国的名字,比如秦王、晋王、燕王等等,可清朝的王爵却是一个特例,不仅把“王”改成了“亲王”,而且爵号也改成了表示美好的字,比如恭亲王、礼亲王等等。为什么清朝的王爵爵号就这么与众不同呢?
下面,我就跟大家一起理一理中国历史上王爵爵号的变迁。
西周的时候实行分封制,就是除了周天子占据了天下最肥沃的两块土地之外,其余的土地都要分封给宗室和功臣,这些分封出来的小国家就是诸侯国。
但同样是诸侯国,也有大小高低之分,从级别上来看,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从大小上来看,封地相差至少十倍以上。最开始的时候,级别和大小是成正比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国发展得好,有的发展得不好,慢慢的就出现了级别高但国家小,或者级别低但国家很强大的情况。
尤其是到了西周中期,天子的实力逐渐衰弱下去,各诸侯国的实力明显增强,原来的等级体系已经彻底崩溃,其中楚国是最显著的一个。楚国建国的时候,封的是子爵,属于第四等,算是级别比较低了,但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楚国早已成为所有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个,当然会不甘心屈居人下,于是自称为“楚王”。
这种做法当然是不合规矩的,按说要进行讨伐,由周天子号召,各诸侯国出兵协同,共同惩罚楚国,不过由于周朝势弱,而楚国太强,所以当时的周天子也不敢动手,只好捏着鼻子认了下来,这就是“王”的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春秋时期,周朝王室实力更弱,各诸侯国中实力稍强一些的,纷纷自称为“王”,比如齐国的国王就自称“齐王”,晋国的国王就自称“晋王”,等等。再经过三百多年的相互吞并,小的诸侯国逐渐被消灭,只留下了七个最强大的国家,这就是战国七雄,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这么看来,似乎中国的王爵在周朝就出现了?其实这么理解是不对的,因为以上所述的所有王爵,都是各国自封的,只是一种称呼,而非一种爵位。就周朝来说,爵位只有五种,那就是公侯伯子男。
秦国将其他六国扫灭,建立了秦朝,当然也确定了自己的爵位制度。这个制度是当初商鞅变法时就制定好的,秦始皇并未改动,仍然是将全国的爵位分为二十等。但是,秦朝爵位中级别最高的为“彻侯”,并没有王爵。这是因为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取消了封国制度,所有地方长官都是皇帝的下级,直接向皇帝效忠,这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然而,秦始皇死后仅六年,秦朝便灭亡了,当时人们觉得秦朝的制度不好,于是就又改回了战国时代的格局,也就是各自建国称王,比如项羽就自封为西楚霸王,而且还强行分封十八路诸侯,其中刘邦就被封为汉王。
在之后的楚汉争霸中,刘邦打败了项羽,但这绝不是刘邦自己的胜利,而是有其他诸侯国的帮助,所以刘邦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取消封国制度,于是只好大封异姓王,比如楚王韩信等。这些就是中国历史上王爵的雏形。
因为汉朝封的王爵,是建立在战国各国归属的基础上的,所以爵号往往是战国时各国的国号,这其中有的是因为封地在原国家的都城,有的是因为其祖上是某国人,总之理由虽然各不相同,但王爵和爵号就这么定了下来。
诸王在各自封国的权力极大,比如可以设置自己的官署,可以自己制定赋税,可以自己征兵,甚至可以铸造货币……而且天高皇帝远,皇帝对他们毫无制约之力。对此,刘邦感到很不放心,于是相继将各异姓王一一诛杀,其中死得最惨的就是韩信了。
消灭异姓王之后,刘邦与大臣们杀白马盟誓,“非刘氏不得封王。”这一条规定,被以后所有的王朝都继承了下来,并逐渐演变成了“非皇室宗亲不得封王”,将封王爵的资格留在了皇室内部,事实上除了皇帝的兄弟和儿子之外,其他皇室宗亲也是没资格的。
从汉朝开始,中国历史上的王爵制度就算是基本定住基调了,以后历朝历代虽然都有所修改,但基本内容并没有变,王爵一直是爵位中最高的一级。
但是,随着封王的人越来越多,战国时期的几个国号慢慢就不够用了,于是开始增加春秋时期的国号,比如晋王、越王等等。
尤其是到了西晋,封王更多,而多了自然就要分等级,于是就将王爵位细分为“王”和“郡王”两个等级,其中“王”还是以春秋战国时的国号为名,那么“郡王”的爵号就要低一个等级,改为比国低一级的郡的名称,比如岐阳王、汝南王、琅琊王等。
而且,因为汉朝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历朝历代的皇帝也意识到,诸王手中的权力太大,对皇权是一个威胁,于是一直努力于削减诸王的权力,这就叫做“削藩”,比较著名的就是汉武帝的“推恩令”。在历朝历代的努力下,王爵逐渐变成了一个地位尊贵、但没有实权的荣誉。
从汉到明,各朝代的皇帝对封王的策略是不一样的,对皇权掌控比较严格的朝代,往往不允许诸王到自己的封地任职,防止他们坐大,但诸王的俸禄和收益,往往还是来自于自己的封地,所以诸王和封地还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比较典型的朝代就是唐、宋,诸王往往都是遥领封地,人是住在京城里的。
而有的朝代没那么严格,允许诸王到自己的封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西晋和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只有自己的儿子才是最值得信任的,所以他将自己的二十多个儿子全部封王,分封到各地,不仅能守卫边疆,还能拱卫京师,确保天下掌握在他老朱家手里。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燕王朱棣在封地发动了靖难之变,直接打到南京抢走了朱允炆的皇位。所以朱棣继位之后,虽然不好意思改变他爹朱元璋封王的策略,但却削夺了诸王的权力,也就是所谓的“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但纵观一千多年的王爵历史,你就可以发现,无论诸王是否到封地就藩,也无论是王还是郡王,他们一定是有自己的封地的,也一定和自己的封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个规律,到了清朝就打破了。
大家都知道,清朝是女真人建立的王朝,建国时他们还在关外,没有进入中原,所以汉化不深,说白了就是对中华传统礼仪这些事还不太懂,所以在很多地方就按照自己的理解乱来,也闹了不少笑话。
在清朝以前,中国各朝代封王时,是只有“王”这一个字的,比如秦王、晋王、赵王,虽然将这些一字王称为亲王,但绝不会在正式的文书中加入“亲王”两字。打个比方,你可以称李世民为亲王,也可以称其为秦王,但你绝不能称他为“秦亲王”,那可就闹笑话了。
不过清朝统治者当时并不明白这其中的区别,而是直接将“亲王”作为一种王爵的等级,直接写进了正式文书之中,于是“王”就变成了“亲王”。
清朝皇帝虽然对中华传统文化没弄懂,但他们对如何掌握皇权却很有心得,他们认为给予诸王封地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这会让诸王威胁到皇权,所以干脆取消了封地这一说法,改为用代表美好意义的字来代替王爵爵号,比如恭、礼、安、睿、康、怡等等。而没有封地,诸王也就没有出京就藩的理由了,所以清朝的王爷终其一生,都是要住在京城里的,非奉命不得外出。
综合以上两条,清朝的王爵爵号就显得和以前历朝历代不一样的,赵、秦、晋这些国家名,就变成了恭、礼、睿等字,“王”也变成了“亲王”两字,连起来就是恭亲王、礼亲王、睿亲王等等了。
综上所述,之所以清朝的王爷爵号,和历朝历代都不一样,根本原因在于清朝的统治者在确定王爵爵号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不了解。他们简单的以为,要切断诸王和封地的联系,就不能把爵号和国名、地名联系起来,而“王”和“亲王”是一样的意思,所以就出现了恭亲王、睿亲王这样的叫法,在我看来,很是不伦不类,但几百年时间下来,很多人都习惯了这种叫法,反而不知道正统的爵号是怎么回事了。
为什么明以前封王都以秦王赵王魏王等命名,而清朝封王却以恭亲王、礼亲王等命名?
这个要从大历史来看就非常容易明白!
明朝外部的环境有点类似周朝,在明朝统一北方的时候,北方地区已经是蒙古族和汉族混合居住,这些地区的治理非常复杂,语言文化差异比较大。
朱元璋搞分封制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派自己的儿子去镇守边境是最可靠的,如果随便派一个将军去大都,朱元璋不放心,而且将军们可能形成割据武装。
皇帝派燕王朱棣镇守北边,就相对来说更加容易团结各种地方势力,而且王子的威望比较高。
在少数民族头领那里更加好打交道!
事实上,清朝康熙皇帝的分封是虚职,而“秦王”的秦是地域名称,“魏王”的魏是河南这些地方的意思。
也就是说“秦王”、“赵王”、“魏王”等等,他们往往是代表某某地方的王,是有土地的王。
清朝的“礼亲王”没有土地,当然不能再用“秦王”这样的“地域王”称呼了。
蒙古也是王子领兵打战,朱元璋派王子出镇边陲,也是为了更好的与各族首领贵族打交道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金朝灭宋的过程中,总是要求宋朝派王子去谈判,其中赵构就参与了与金兵的和谈,可见少数民族的首领谈判有对等身份的要求!
事实上,蒙古人也是如此,他们有让皇族领兵的传统,朱元璋这样子,也是要适应大环境,毕竟蒙古有分封制,而且有四大汗国,更为重要的是当年蒙古人的分封制还有力量。
秦始皇之所以实行郡县制,那是因为周朝分封制已经实行800年,各种弊端已经充分暴露,就像一个千年老屋,只有推倒重建了。
而到朱元璋的时候,大蒙古帝国的分封制,才实行100多年,各种弊端没有显露出来,而且看上去还比较合理。
如果蒙古人的分封制真的不堪一击,那么北元早就投降大明了,为什么没有投降,而是分庭抗礼?
就是因为分封制还有自己的作用!
事实上,分封制的最大作用就是有利于割据,这种分封制可以把大元朝失败的危机隔离开来,毕竟大元朝的大都对蒙古各地的影响非常有限,大都丢掉了,还有各个诸侯国,他们本来就是相对封闭的“小国”,所以能够在元朝退出大都后,保存了蒙古人北方的力量。
朱元璋当然看到了蒙古国分封制的这些有利的地方,所以才没有彻底抛弃分封制。
清朝有点类似秦朝,康熙有点类似秦始皇,平定三藩之乱和结束战国七雄有某些相似之处早期的清朝太像秦朝了,特别是康熙皇帝面对的天下局面,跟秦始皇差不多!
康熙皇帝好不容易平定了三藩之乱,他怎么可能再去搞分封制呢?
事实上,从元朝初期的公元1200年到清朝的初期的公元1680年,分封制已经实行了500来年,明朝的分封制到崇祯皇帝的时候,可以说一点作用都没有了,朱元璋的后代,秦王被李自成干掉了,各地的诸侯王又没有什么作用!
蒙古的分封制到清朝的时候,也已经寿终正寝,总之还是那句话:时间长了,总会出现各种弊端。
康熙皇帝看到了分封制的这些弊端,所以灭掉三藩之后,不可能分封皇子为“秦王”“赵王”这样的诸侯王。
这个跟秦始皇是一个道理,自己亲手消灭了诸侯王,不可能马上又去分封诸侯王,总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吧!
但是,康熙皇帝又不能让自己的皇子们闲着,于是就封王,比如“恭亲王”“礼亲王”之类的。
在元朝末年,朱元璋没有看到分封制有什么弊端,反而看到了各种“山大王”,比如陈友谅、张士诚等等,这些人都是自封的王和康熙皇帝不同,朱元璋一生的对手不是诸侯王,而是功臣集团,他要用分封制来制衡那些封疆大吏,毕竟他自己就是通过当地方官,当“山大王”才当了皇帝。
所以,朱元璋更加害怕将军们会造反,他对分封制的弊端没有切实的体会。
总之,朱元璋和康熙对分封制的感受和看法完全不同,这就决定了分封制的命运。
也就是说明朝的分封制比较有实权,有诸侯国的样子,有权有地,清朝的分封制已经是一种荣誉头衔,没有实权,也没有土地,而“秦王”的秦是地域名称,没有土地,当然不能再用“秦王”这样的地域王称呼了。
所以,清朝往往分封“恭亲王”、“礼亲王”这样的虚位王,而明朝和明朝之前往往存在“秦王”“赵王”“魏王”这样的诸侯王命名。
一起聊一聊明朝和清朝的各种“诸侯王”!欢迎关注!
作者|龚柳辉
为什么明以前封王都以秦王赵王魏王等命名,而清朝封王却以恭亲王、礼亲王等命名?
最早的封王那是货真价实的封王,有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军队,有自己的小朝廷,有自己的税收,有自己的铸币,除了名义上归属天子,本质其实就是一个独立王国!也正是因为有自己的封地,所以很多王就以封地的名字做自己的名号。
随着历史发展,中央开始集权,封王们的势力变得越来越弱,像铸币权啊,税收权啊都陆续让中央政府给收回去了。到了明朝,燕王朱棣作为一个封王夺位成功,所以他是深深知道封王的危害,所以开始持续的削藩!到了清朝,王爷们不但铸币权,税收权,小朝廷,军队,封地统统没有之外,还被按在北京不准随便出去!堂堂的王爷竟然失去了部分人身自由。。。。。
这种王爷是被大大阉割过的封王,还怎么以封地为名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