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商、周王墓几乎没有被考古工作者发现?
因为那个时期的“历史记载”不完善,严格来讲,在史记以前,是没有如此精确的历史记录体裁,所以关于这些时代的“文化”,却是不能用常理度之。
暂且先说说商朝。
商朝这个时代,却是是有存在过的,但在文物上的“研究”却是稀少的,更多的是在前人的“传承”中获得一些情况的。
严格来讲,在周代,并没有被商朝建立“史书”的想法,这是一种通病,只是后来封建王朝才会执着做这件事,但最起码,商代的文化环境和资源条件,根本就“理解”不了这些现代人的想法。
所以大多数了解商朝的手段,还是要靠前人给出来的蛛丝马迹,然后一个个“拼凑”起来,最终组成想要的历史细节,但不得不说的是,这些拼凑起来的历史细节,矛盾极大,而且可信度不高,造成史实上的待定空白。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在晋朝出土的《竹书纪年》,《竹书纪年》也被看作是“史书”的一部分,因为它是“原版”的史书,来自于战国时期君王的墓穴,因此还是属于“君史”,不是胡编乱造之物。
和平时那些小孩子乱写下的字,或者是一些不入流的文人随便写下的历史不同,既然入了君王墓,便有很高的道德约束,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竹书纪年》,把过去一如既往的“光明”形象给摧毁了,譬如对“尧舜”的禅让关系的“曝光”。
在儒家的文化里,禅让是伟大的,而舜的领袖之位,乃是尧禅让过来的,这种无私的关系,让后世人十分推崇,觉得这是道德最高的形态,可问题来了,《竹书纪年》却写了,尧是被舜“囚禁”的,里面说尧“德衰”,因此被囚禁。
何谓“德衰”?
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讲就是,尧并不能服众了,抑或者说,尧自己本身做了什么让众人不喜的事情,德行衰退,所以给了舜机会,一举把尧被囚禁了,这个被《竹书纪年》认为是真实的权力交换历史。
这个史书在晋朝出现时,掀起了“轩然大波”,当时的文人纷纷受不住这个说法,早在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之后,很多其他学派的说法都被翦除了,认为是假的,例如《韩非子》中也曾说到舜是篡位,但是当时的人并不信之。
可到了晋朝,这种认知就会减弱,《竹书纪年》并没有被人所立即否认,但这种不果断,就造成了对史实的质疑,如此一来,这种史料的出现就并非是好事了,反而是坏事了,造成了大面积的唯心主义的崩溃。
所以历史本身,是存在一定的偏差的,就连发掘出《竹书纪年》这部史书的墓穴,都还因为是某一位战国时期的魏国君主而产生争议,之所以会有争议,根本原因就是史料的不对称、不严谨、不完整造成的。
这也是为何在《史记》出现以后,被认为是古代中华文明脱变的一个标志。
因为《史记》本身的“连续”性强,对于历史叙事有着严谨的逻辑,非零散的史书可以比拟,在此之后,帝王家的事情被大量记载,也是自此之后,帝王的“身后世界”都被一一确认。
再把目光放回到商、周时期的“王墓”中。
关于商代的“名人”墓穴,目前被基本确认的是“妇好”,妇好乃是武丁之妃子,而除此之外,关于商代王墓的线索,几乎没有,即便是挖掘出了一些坟墓,也没有足够的史料可以支撑确认。
放在周代,也是一样的,如今在陕西有着一些关于周代“王族”的墓穴发现。
但却几乎没有“王墓”,因为根据“周礼”的记载,王墓的特征是很明显的,可到底会不会严格按照周礼来布置,又或者是周代发生了某些不被后世人知道的“历史断层”,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偏差。
如果有着详尽的历史资料,有着大量的历史线索进行指向,那么通过现有的考古成果,还是可以确认一些尚且存在于世上的“王墓”,但可惜的是,的确是没有。
其实在后来的秦汉之世,除了始皇帝是个“特例”,把皇陵建得惊天骇地以外,很多汉朝皇帝的陵墓,都是有些“隐秘”的,再后来的晋朝更是如此,很多晋朝皇帝的陵墓,目前都是“隐形”状态,之所以会这样,那是因为“标志性”建筑隐藏了。
古人对“陵墓”有着不同的看法。
上古时期的统治者心思不可揣测,但根据如今的考古事实来看,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对于死后的布置大致是“不树不封”的态度,通俗地讲,就是不把自己的陵墓给暴露出来,不仅是不追求明显,可能连在世的后人都要隐瞒大多数。
之所以会这样,还是因为“盗墓”。
盗墓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资源拥有的“巨大差距”。
统治者永远是最好资源拥有者,因此一旦下葬后,就有大量金银珠宝跟随进去,可世界上还有些人是压根没有能力、机会获得这些东西的,只要获得一样,那就可以改变命运,商周乃是“奴隶制”社会,统治者深谙此道,因此可能会做出改变。
改变就是“避免”盗墓的发生,因为资料的不全、信息的不显,盗墓几乎可能没有发生,后世人觉得,商周之墓,之所以没有了,大概是“十墓九空”,也就是说,早就被盗了。
可若真的是被盗了,很多墓穴的痕迹还是存在的,譬如壁画、棺木,还有一些墓穴的固定设施一定是弄不走的,而事实上,考古面前连这些东西都是没有发现多少,这就说明了商周的王墓,真的是非常会隐藏。
也是因为这些原因,上古时期被人质疑“是否”存在,可这种质疑的必要性并不强,因为历史存在的事实是必然的,只是小细节会因为记载的不对称而模糊,质疑古人的真实性太没不理智。
在汉朝的“纸”大量出现后,文献被开始重视和广为流传,在之后的时代里,皇帝的“陵墓”不再是什么很隐秘的事情,反而是大肆建造,全世公开,在皇陵建成后,还会有军队庇护,可以说保护是很完整的。
不过也有不测风云,在每一个时代破灭之后,皇陵多数都会遭殃,例如宋朝在河南的皇陵,宋太祖本人还被盗墓,这也是历史太清晰被认为不好的地方,而且盗取宋太祖墓穴的,不是什么军阀,而是一个有“知识”的民间人物。
总而言之,从思想观念、历史意识、传播载体三个角度出发,商周时期并不具备完整流传具体历史的能力,留下一个大概,才是正常的,那既然具体的史实都不多,关于王陵这些更敏感的事情,自然是不能具体而知了。
时光悠悠,还有一种可能是,考古工作仍需继续保持,或许某一天,商周时期的王陵会大量地“重见天日”,那个时候更会展开这些陵墓找不到的奥秘,也会连带出先秦时期的古代中华历史。
关于皇陵,若是“太盛”,那么盛极就是必衰,所以曹操、孙殿英才能以另类的名号流传世间,而他二人的杰作,无不是对着“盛名非常”的人物下手,也是这种清晰的人物,才有大量的价值。
假若商周时期的王陵被确认,又怎么知道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世事纷纷扰扰,亦或者永远沉默着、隐藏着,又是一件好事呢?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为什么商、周王墓几乎没有被考古工作者发现?
那我告诉你一个极度恐怖的事情:至今,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一座完全证实了的夏朝的墓!甚至,我们从未找到任何一座,完全能被确定的夏朝遗址!~其中原因,商周其实与此类似。
第一个是技术原因。四五千年前的古人,技术与后代到底差到多少?完全是断代的状态。
为什么说几乎断代,上古的技术水平,不是一个方面的差距,而是几乎所有方面,都非常差。
- 金属冶炼能力。和世界上大多数的文明起源相同,中国第一种被大量使用的金属,是青铜。中国青铜使用历史,出现自商朝,普及自周朝。金属器皿的出现,使得文明印记第一次被长久保存,而不至于轻易损毁。但是,夏商几乎没有大量使用过金属物品,瓦罐木石制品就太容易在地下被同化掉了,所以,我们现在能找到的古董,大多起自商周,周朝更多一点。
- 文字记录能力。
- 当时的文字记录意义不明晰。商朝能在世界上被承认,主要来自于甲骨文的功劳。但是,因为与后代文字巨大的差异,事实上,到现在为止,甲骨文每一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还在被各界争论不休。比如,夏的记载,最早来自周朝而非商朝,更不用说夏朝,甲骨文里到底哪个符号代表了夏,至今未有定论。周人初期又曾自称“夏人”(见《尚书》)。
- 后代的记录则是时隔久远,证据不足。记录上古文明的文献,大多来自后代描叙,比如,最为实锤的商周记录是《竹书记年》,此书却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又是在西晋时方为盗墓者所发现。此类书籍文献,不仅数量少,记录不严谨,(皇帝出生的神话就来自此书。)而且,发掘年代较晚,很多东西很难去考证,因而没有相应的充分佐证文献流传下来。
当代考古在华夏大地上能追溯到最久远的文明遗迹,当属王城岗遗址、新密新砦遗址和二里头遗址,里面出土了大量的上古文物和遗址。但是,很可惜,这些遗址均没有明确的符号印记,无法确定朝代和文明分属。
夏商周三朝的情况均属此类。文字符号使用率低,多数只有简单的纹章或者简单造型,辨识度非常低。
甚至说,认识不足的一般人,就算发现了古代商周墓,都可能当做一个简单的乱葬坑!
这种没有明确标识的墓葬状况,一直到春秋时期以后,诸子百家争鸣,文化大爆发,才得以慢慢好转。
当然,习俗也是很大的原因。中国上古文明,对丧葬的崇拜,远不及埃及和印第安文明。
历史上,第一个明确建立大型王陵的是秦始皇。距今仅仅两千年出点头。
在此之前,古人的墓穴都比较简单,常见的土葬墓,只有一些简单的坑穴和随葬品,没有任何地面标志。
真正的做到了尘归尘,土归土!
人为破坏不仅是盗墓行为。这个曹丞相当居首功,但是,曹丞相之后,其实盗墓多偏向于汉代再往后一点。毕竟,其实,秦汉以前,使用大量殉葬品的习俗并不多见,商周古墓,有多少价值去挖掘,还真的掂量掂量成本与价值。
还有各种故意的文化行为。远的说,有周一朝,文化大多继承自商,却对商朝记载极少,可见朝代传承,对前朝文化的掠夺占有和扭曲破坏极重,而后的诸国战争频繁,也是的文化保存极为困难;再往后,秦始皇的文化统一,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及各朝各代的文化革新,都可能对上古文化遗泽造成各种破坏。
总结。尽管因为种种原因,外国人不愿意承认中国的夏王朝的存在,甚至有的人连商朝的存在也要提出质疑,但这些并不妨碍我们国人自己,拥有正确积极的民族历史观。
西方人连《荷马史诗》都能当做历史文献,却连一件真正的文物都找不到。
我们至少能抱着大把的陶器石器玉器,把刚刚校对好的《山海经》放到一边。
(图片来源自网络,侵删。)
为什么商、周王墓几乎没有被考古工作者发现?
史记之说:远古无墓葬,依山为陵,如九嶷山的舜源峰视为舜帝的陵。
远古坟墓称坟丘,是集体安葬的古冢。当时的釆集和狩猎的生产方式不易形成固定地点的永久性居,但先人则享受这种特权。《古冢》。(摘城市发展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
20世纪3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顶部,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集“阴宅““阳宅“于一体的一万八千年的聚集地,在下室洞穴西半部稍底处,发现有三具完整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山洞为古人的坟丘,也是古人的安息处。
周代则相地安葬择吉拜祭先人。有早期文献为证:《诗经大雅,公刘》
笃公刘,既浦既长,既其阴阳,观其流泉,度其隰源,度其夕阳,幽居允荒……。
为什么商、周王墓几乎没有被考古工作者发现?
1928年,狂风骤雨,洛阳金村大地塌陷,一座大墓破土而出。两个外国人用了五年将八座东周王陵洗劫一空,几千件文物流落海外。
已经发现的疑似王陵的商、周大型墓地的命运与金村大墓几乎如出一辙,在颠沛流离的岁月中,这些墓地已经被盗墓贼搜刮得空空如也,无法确定墓地主人的身份。
那些未被发现的商、周王陵仍旧静静沉睡在地底深处,希望永远不要有人打扰他们的安宁。
一、商周到底应该有多少座王陵?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文字的朝代。按照国际上界定文明的三要素:文字、城市、青铜器。商朝是国际上公认的中华文明的开端。
大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了商朝,建都“亳”,大概是如今的河南商丘、郑州一带。商朝最初的几个帝王频繁迁都。直至第19代国君盘庚将都城迁往“殷”,如今的河南安阳,才将国都稳定下来。
商朝一共有30位君主。盘庚之前,18位国君四处定都,想必死后也应该埋葬在各处,没有集中墓葬群,从未发现过这些墓地的踪迹。
盘庚定都“殷”后,共有12位君主。殷地后世称为殷墟,疑似大墓有多座,却从未有一座墓地可以确定为商朝君主的墓地。
商朝应该有30座君主陵墓,有些仍旧沉睡在不知名的地方,默默地静待风云变幻。有些可能早已经重见天日,却散落在各处,无法确认身份。总之,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座墓地可以确定是商朝帝王的墓地。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创建了周朝。加上周朝建立之前的周文王,一共有38个国君。
周朝分为两个阶段,西周和东周。西周定都“镐”,如今的陕西长安沣河以东,自周文王至周幽王共有13位王。东周定都洛邑,如今的河南洛阳,自周平王至周赧王共有25位君主。
周朝的王陵应该有38座,西周王陵至今没有发现过。而疑似东周王陵的洛阳金村大墓和洛阳王城大墓已被盗掘一空,无法确定这些大墓中的帝王到底是谁。
为什么商、周的墓地如此难以寻觅?
首先,商、周时期的墓葬观念与后世不同,讲究“不封不树”。
《周易》中这样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意即埋葬死者,用木料将死者盖住,葬在野外,既不在葬身之地封土,也不种树。
没有封土,没有任何建筑,甚至也不种树。随着时间的流逝,没有任何标记的墓葬之地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后人无法寻找。
其次,历史久远,史料匮乏。
商、周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即使当时一直有史官记录国家大事,但是经历了许多朝代更迭,战火纷飞,特别是商周后的秦始皇焚书坑儒,大量史料被焚毁殆尽。最初记载王陵信息的史料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后世根本无法在史料中查找那些商、周君王到底埋在了哪里。
最后,因为历经几千年,很多墓地盗掘严重,考古专家无迹可寻。
中国古代自从奢靡的陪葬制度开启以后,地下那些丰厚的财物就让人不惜铤而走险。财帛动人心,盗墓的不仅是贫苦的平民百姓,还有许多有权势之人公开对古代大墓进行盗掘。例如黄巢、曹操、董卓、温韬......在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文物流失更为严重,此时最为著名的盗墓贼是孙殿英,将乾隆、慈禧墓地盗掘一空。
出土了司母戊大方鼎的殷墟某个墓地,在周代就已经被盗,至今已经被盗六次。司母戊大方鼎估计是因为太大太重,盗墓贼无法搬动,才得以留到1939年,让我们能够见识到商朝祖先精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
即使这样,司母戊大方鼎出土的时候,就让当时入侵中国的日本人垂涎三尺。幸亏当地村民机智,将方鼎埋入地下,才逃过一劫。否则这个国之重鼎,集商朝青铜器技术之大成的珍贵文物很可能就流落到异地他乡了。
而其他更多的文物并没有那么幸运,在中国最动荡的时候,离开了故乡。
盗掘对于墓地的追根溯源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在没有文字说明的情况下,考古专家会通过随葬品来确定墓主人的身份。也可能会通过随葬品摆放的位置,墓主人尸体的朝向,墓地的形制,再结合已有的古籍记录来推测墓主人的身份。
盗墓者不仅拿走了随葬品,而且往往将墓地破坏得一塌糊涂,使得考古专家无迹可寻,许多探寻历史真相的机会就这样消失在一双双贪婪的手中。
那么,如果商周王陵重见天日,里面可能会有什么?来看看那些可能从商周王陵中流失的文物是多么耀人眼目吧!
二、重见天日的疑似商、周大墓的悲剧命运1、殷墟--商朝大墓可能存在之地
1899年,清朝末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盯着刚从医院抓来的药材,目露惊讶之色。药材中有一味药叫做“龙骨”,就是龟甲和兽骨的碎片,上面竟然刻有奇怪的符号。这些来自遥远的商朝的信息,揭开了远古的神秘面纱。
曾经是熬汤入药的碎骨突然成为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甲骨的身价暴涨。可是,甲骨的出土地点却被有心人隐藏了起来,直到1908年,出土甲骨的殷墟才被世人所知晓。
殷墟南岸是宫殿区、居民区和手工业区,北岸是王陵区。从1928年开始,殷墟王陵区已经被多次挖掘,现已发现大墓12座,其中一座是建好后并未使用的空墓,推测可能是纣王之墓。周武王伐商时,纣王在鹿台自焚而死,因此并没有葬入此地。
由于文献不足,文物缺失严重,这些大墓无法确切考证其各自墓主。这12座墓地带有墓道,分为亚字形、中字型和甲字形三种,在陵墓区域内,还发现有少数中型墓和大量小型墓,应属于大墓的陪葬墓和殉葬坑,另外附近还有大量的祭祀葬坑。
商代后期,使用人殉和人牲的现象相当普遍。人殉是为皇室贵族殉葬的亲近之人,例如妻妾、侍卫、大臣等等。人牲一般是俘虏或者奴隶,被当作牲畜一样杀死后祭祀神灵和祖先。商代贵族陵墓中使用的人殉和人牲数量多,处置形式残酷。殉葬坑中,往往多达上百具殉人,多数都是青少年,甚至还有幼童。
从仅剩的部分文物(例如司母戊大方鼎)、大墓的形制、殉人数量来看,这些大墓很可能葬有商朝的君王。
迄今为止,在殷墟出土的古墓中,妇好墓是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
1975年冬,考古专家在安阳殷墟附近进行钻探时,发现地下带上来的泥土中竟然夹杂着鲜红的漆皮和一只玉坠。随着挖掘工作的深入,商王室墓葬的奢华终于展现在世人眼前。妇好墓出土随葬品1928件,有青铜器、玉器、石器、象牙器等,超过以往殷墟出土器物的总和。
这其中,刻有“妇好”名字铭文的青铜器有109件。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她曾经作为大统帅,带着成千上万的人马四处征伐。
妇好逝世后,武丁并未将妻子葬入王陵区,而是葬在了宫殿区。似乎不忍夫妻阴阳相隔,也似乎希望女战神能守卫社稷。
由于妇好墓远离王陵区,其上又建有建筑,因此几千年来,并未被盗墓贼发现,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让我们能够一睹商代王室墓葬的风采。可以想象规格远比妇好墓高的王陵,随葬品该有多么丰富和精美。
2、洛阳金村大墓--东周君主的埋骨之地
1928年的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洛阳金村东面的一处农田突然塌陷,地下传来钟鼓齐鸣的声响。当地村民闻声赶来,一个巨大的古墓破土而出。
别看现在金村是个不起眼的小城,在古代可是一块极为难得的风水宝地,先后有六个朝代的41位帝王在此建都。
当地村民大喜,指望着从墓地中挖出点什么宝贝。他们到底挖出什么不得而知,不过很快盗墓贼就闻风而来了。
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和美国人华尔纳带领一批人,持枪守卫在大墓旁边,并胁迫当地村民进行挖掘。历时五年,一共挖掘了八座大墓,无数文物被送往国外。
整个金村大墓出土的文物,国内仅存3件,其余的则被洗劫一空,流落到全世界10多个国家。
根据怀履光《洛阳故城古墓考》一书中所介绍,这八座墓排列有序,分为南北两排,形制均为一个墓道,平面呈甲字形。
墓地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玉器、漆器、银器等。这些器具的工艺极为精美,许多铜器上刻有铭文,铭文上记述着周朝君王和大臣们的一些事迹,作器者皆为周朝的宗室或大臣。
其中,金村古墓中的玉器最为出名,很多是难得一见的孤品。造型奇特,做工精湛,美轮美奂。
洛阳金村的八座大墓,有专家认为可能是周敬王之后几代周王的陵墓。也有专家认为可能是周威王、周安王、周烈王、周显王四位君主和他们的王后之墓。
无论这些大墓到底属于哪一代周王,都是中华民族后人的祖先。可惜的是,这些中国祖先智慧的结晶,我们需要到国外的各大博物馆才能一睹芳容,怎能不让人痛彻心扉!
3、洛阳王城大墓
1995年,洛阳市王城东北隅发现四座较大的战国墓。墓内出土的一件石圭,上有墨书“天子”二字。此外,另有一墓,随葬品中有铭刻“繁阳之金”的铜剑一件,字以红铜错镶。
可惜这些大墓均被严重盗掘,随葬品残留不多,无法确定墓地主人身份。
不过,这些墓位于王城之内,排列有序,规模巨大,墓主身份绝非一般贵族。大墓周围有陪葬坑和车马坑,其中有六匹马驾驭的车一辆,与文献中所载“天子驾六马”正好契合。有学者认为该墓地很可能是东周王陵。
三、尾语商、周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商、周王陵本应该是商朝和周朝历史最好的记录。可惜那些盗墓贼拿走了金银玉器,却破坏了整个陵墓更为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真是买椟还珠!
最为让人痛心的是,那些中华远古祖先用智慧和精湛工艺创造出来的绝美文物,流落在外,无法回归故里。考古人员研究中国历史竟然要查阅外国人编写的书籍,这怎能不让人一声叹息!
好在还有很多商、周王陵并没有显露痕迹。或许那些沉睡在地下的君王们正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来向我们传递3000年前的信息。
欢迎关注@福小猫
为什么商、周王墓几乎没有被考古工作者发现?
商周时期的墓葬很少被发现,我认为有几下几点原因?
殷商腰坑葬俗腰坑葬俗,是我国远古时代的一种葬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晚期,距今约5000年左右,这种葬俗到了殷商时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在1958年—1961年,考古学家通过对殷商时期墓葬中的发掘研究,发现了殷商时期的特殊葬俗制度。
那么什么是腰坑葬俗?腰坑的意思是指,在墓室底部的中央挖一个小坑,在棺椁下部放置随葬品,放置的随葬品中可以殉人,或者殉家畜,或者是放置青铜器,玉器,钱币等!可以说我国古代惨绝人寰的人殉制度最早应该起于商代!
西周,不封不树葬俗西周时期的独特葬俗,导致西周的王陵显得十分神秘,西周王室推崇,不封不树,的丧葬习俗,使得墓地不见夯土,整个王墓如平地,而且墓地周围是不允许种树的。
这与春秋战国之后的殡葬习俗是相悖的,西周时期的这种葬俗,也是千百年来周王陵一直难以发现的原因之一,这种葬俗与千年之后的成吉思汗墓和元朝的帝陵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我国2004年在周公庙的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打破了周王陵神秘的面纱。考古学家在周公庙附近发现了大量西周时期的墓葬群,此次的发现是目前已知的最高等级的大型墓葬群。
考古工作者,在对考墓葬群的挖掘中发现其中大多是中小型,或长方形竖穴墓,根据周王朝的丧葬习俗,此王陵是作为周王朝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宗庙所在地,随后,考古队对周公庙附近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勘探。
了解到这是一西周时期的族葬群,因西周实行的宗族制度,使得宗族关系强化,人们不仅生前聚族而居,就连死后也要合族而。因此就形成了族葬墓地制度。族葬墓分为二个等级,即公墓和邦墓。
此外,西周时代的墓葬等级十分严格,天子享有棺椁七重(叁椁四棺)诸侯配五重(二椁叁棺)大夫设三重(一椁二棺)除此之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大约400片甲骨文,上面记录了有关军事战争的情况,还有祭祀与历史地理有关的记录,其中人名,地名,都与现在所使用的历史书中所记载的有出入,这座西周墓葬群的发掘,也有可能改写部分历史!
为什么商、周王墓几乎没有被考古工作者发现?
导语:截止到2019年11月11日,商周时期的王级别的墓葬,除了河南那个殷墟外,几乎都没有被发现或者是确定。曾经在十多年前,我们的考古工作人员曾经在陕西的岐山发掘了一个大型遗址,怀疑是周天子的,后来才发现,其实是周公姬旦的庙。
那么商周王陵如此难以寻觅踪迹,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1.历史久远,大多无文献(或者说较为准确的文献)可考。仅仅是周代就距今有大约3000年-2000余年,就算中国人一直都有史官记载国家大事的传统,但是经过了那么多的战乱兵火,朝代更迭,最初记载王陵信息的史料早就遗失了,因此后世根本不知道那些个商周王侯埋在了哪里。
历史文献记载遗失,破坏则更是雪上加霜,对商周王墓的发现造成了阻力。
2.疯狂的盗墓行动让这些商周墓葬流失历史上几次超大规模的盗墓事件,像比较著名的东汉曹操的盗墓军队筹集军资,西晋时期泛滥的盗墓团伙等等,商周王墓估计难逃狠手。
中国古代自从奢靡的陪葬制度开启以后,地底下富人的丰厚陪葬品就让地面的穷人不惜铤而走险,开始盗挖。历史上几次超大规模的盗墓事件,像比较著名的东汉曹操的盗墓军队筹集军资,西晋时期泛滥的盗墓团伙等等,商周王墓估计难逃狠手。晚清时期到民国则更乱,无数文物被走私出境归了外国人。
商周王陵或许就有发掘,只不过挖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只有盗墓贼知道了。或许将来,我们可以期待发现商周王陵吧!
3.当时社会的科学技术无法保存下来而且我们姑且认为商周王墓都逃此一劫,又有多少能够保存下来。商周时期连封建社会都没有进入,还处在生产力低下的奴隶社会,而且应该属于部落,村落,城镇并存的一种社会状态。
古人靠天吃饭,通常情况下,一些部落村落迁移不断,导致我们现如今很难找到正确的发掘地。还有当时的生产力极其低下,金属类用品还很少生产,所以大多是木质,陶瓷一类的居多,而这些又极难保存。
不会所有的墓穴都像长沙马王堆一样有超越现代的技术,墓穴在时间的冲击下消失殆尽是最可能的原因。
4.葬俗所致,讲究的就是不见封土不留痕迹。后世的王陵都喜欢高大的封土堆跟山一样,然后地面建筑也得配套一应俱全。商周和这个不一样,商周时期的墓葬不封不树,缺乏地面标志,所以难以被发现,墓上封土的流行是在春秋以后开始兴起的,这以后的王陵才开始修筑大型封土,最著名的就是秦始皇帝陵。
总结:虽然外国人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承认中国的夏王朝的存在,甚至有的连商朝的存在也老是质疑,但这些并不妨碍我们中国确确实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西方人把《荷马史诗》当做历史文献,猛吹古希腊历史悠久却半点文物都鲜有发掘相比,我们是有着足够的底气的。夏朝有都城的遗址被发现,商朝有数不清的甲骨文,而周朝更是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墓中出土。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