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兵铲除吕后余党的齐王刘襄,作为刘邦长孙,为何不能继承皇位?

刘襄对于这件事也表示很郁闷、很委屈。

明明都是他带头打击的吕氏集团,但为啥最后连个皇帝的“影子”都没看见,反而是被那个相当于“隐形人”的叔叔刘恒登基为帝了。

其实刘襄当不成皇帝这件事,得怪陈平和周勃这些个大臣,因为是他们不让刘襄当皇帝。

刘襄乃是刘邦的庶长子刘肥的儿子。

和刘肥不同,刘襄这个人在刘家的“第三代”中,非常有能力,除了刘襄以外,刘肥的另一个儿子刘章也是个人才,在吕后逝世之后,天下的主旋律几乎就在这两兄弟身上。

因为刘襄既果敢,又有睿智的弟弟帮衬,加上年龄占优势,当皇帝这件事,在当时几乎是“板上钉钉”。

吕后在逝世前,曾叫来了吕产和吕禄,吕后告诉他们,必要的时候要自己“看着办”,也不要出席吕后的葬礼,谨记掌握长安城的政治权力、军事权力在手上。

吕后的话虽然没有明说,但已经很明显,那就是让她的两个侄子“篡夺”刘汉江山。

而吕产和吕禄果真如此做了,在吕后逝世不久后,吕家整个集团都在酝酿政变,在当时的朝堂中心,刘邦留下的大臣们仿佛无动于衷,反而是刘章,提前知道了吕家将要谋反的消息。

于是刘章一边联系兄长刘襄从齐地带兵出发,一方面在京城,和吕产、吕禄斗智斗勇。

知道刘襄要来,这可把陈平、周勃等人吓坏了。

刘襄不来的时候,他们装作若无其事,当知道刘襄要来,他们立马启动了“剿灭诸吕”的计划。

陈平和周勃等人,配合刘章迅速镇压了吕产和吕禄,夺回了军权和政权,除此之外,朝中大臣大多数“不同意”刘襄入京,于是刘襄来到半路时,就被劝停,说回封地等消息了。

所以扫荡诸吕,看似和刘襄没关系,事实上却是刘襄“推动”的,真正在其中参与的是刘章。

那么为什么朝中大臣一听到刘襄要来,他们就变得紧张了呢?

还是因为刘襄不像是那种“愚昧”的人,对于陈平、周勃来说,他们年纪不小了,跟随过刘邦,也跟随过吕后,在政治欲望上,他们不比皇帝要小,他们想要的,其实就是好控制的皇帝。

而刘襄很显然不是,和一生没有太大作为的刘肥相比,刘襄和刘章这两兄弟和明显就是强悍的组合,如此一来,朝中大臣无法接受。

他们经历过吕后时代的统治高压,对于有希望成为“雄主”的人,他们是排斥的。

加上当年吕后摄政,朝中大臣无人阻止,而刘襄乃是刘家人,说不定刘襄就会发动一场清算,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他们说什么,都不能让刘襄来到长安当天子。

于是他们开始选人,选一个好控制的人当皇帝。

当时明面上还有一个皇帝,那就是汉后少帝刘弘,乃是汉惠帝刘盈的儿子。

但是刘弘就是一个十足的傀儡,被吕后给“养废”了,让他继续当皇帝,无法服众。

可在名义上,继承皇位的也只能是汉惠帝的儿子们,因为他们都是刘邦的“嫡孙”,那么面对这种情况,这些大臣怎么做的呢?

其实也不复杂,那就是“杀了”。

没错,陈平、周勃等人,谋划了一场阴谋,将汉惠帝还在世的儿子们,一一都杀了。

或许刘邦自己都不曾想象过,有一天他的“忠臣”们、伙伴们,会将他的嫡系血脉全部铲除。

朝中大臣是怎么杀的汉惠帝的儿子们呢?

他们选择颁布一个对汉惠帝极其不尊的消息,那就是对外宣称,汉惠帝的这几个儿子,压根就不是汉惠帝的亲儿子,所以他们是“冒牌货”,不仅没有资格继承皇位,还要“处死”,就这样,汉惠帝的血脉被斩尽杀绝。

这种操作让人望之骇然,本来还在长安的刘章,想尽办法让兄长刘襄进京当天子,当他看到了陈平等人的手段后,也噤下了声来。

可以想象,连汉高祖的嫡系血脉都敢说杀就杀,对于这些“庶子庶孙”,那还会残忍到什么地步。

杀了这些有资格的人,那么接下来的皇帝选择,权力就在于他们手上了。

陈平和周勃,试着从刘邦的庶子行列先入手,就是这么一找,身在代地刘恒被他们找到了。

刘恒乃是薄姬所生,当年吕后封锁后宫,唯独同情也被冷落的薄姬,于是放了她跟着刘恒去了代地,薄姬是一个不得宠的高祖妃嫔,刘恒更是一个“不起眼”的王爷,性格和善,这种人,显然就是朝堂想要的。

接下来就是把要立“代王”为新君的事情说了出去,这可把刘恒吓了一跳。

刘恒不傻,他知道当皇帝不是什么好差事,前有吕后,后有这些大臣们,长安就是龙潭虎穴,一个不小心,就会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于是刘恒和薄姬让薄昭(刘恒的舅舅)进京查探情况,薄昭和陈平、周勃详谈甚久,确定了刘恒登基的事情。

而这个时候,刘章本来还想过阻止,但却没有办法阻止。

刘襄在东边的齐地,而他们在长安,一东一西,刘襄根本没有机会再即位大统。

确定无误后,刘恒也出发进京,开始登上大宝,成为了大汉的新皇帝,史称汉文帝、汉太宗皇帝。

刘恒的登基,除了刘襄、刘章以外,算是一个共赢的局面。

因为刘恒的性格有些“儒弱”、“和善”,对于朝堂而言,这是好事情,因为大臣们可以不担惊受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操控”皇帝,而且刘恒的性格,对于大汉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好处。

再看刘襄,刘襄显然是一个“雄主”风范的人物,但是当时的大汉,朝堂无法承受强势的皇帝,更无法承受大刀阔斧的执政,即便刘襄未曾当过皇帝,但是他的行为却展现出了这样的苗头,所以刘襄无法进入京城,更无法抗衡朝堂大臣的情况下,继续当他的王爷,这是最好的结果。

刘邦的长孙这个身份,并不会刘襄加分,反而因为刘襄不是“嫡系”血脉,才让刘襄逃过了一劫。

如果刘襄是刘邦的嫡孙,那么刘襄必然要争取皇位,同样的,这就意味着一场战争,这对大汉而言,是没有积极意义的内耗,刘襄无法登基,如同样是历史的选择。

虽然说汉文帝“好说话”,但登基多年后,刘恒也有着自己的执政风格。

刘恒致力于发展国内的经济和各种建设,成就了封建王朝第一个盛世的开端,照当时的环境来看,也只有汉文帝和当时文武百官的组合,才能做到这个地步,即便是刘邦在世,都未必能够达到。

在汉文帝后期,汉文帝逐渐加强了自己的话语权,再之后的汉景帝,便是汉文帝执政思路的延续,对外选择隐忍,对内选择大力发展,最终奠定了汉武帝“中央集权”的基础,还有汉武帝对外战争,北御匈奴的基础。

这一个历史脉络,发展是完美的。

而刘襄、刘章两兄弟,他们最大的功绩在于推动吕氏集团的覆灭,让刘汉的江山继续稳固,属于是刘邦基业的护道者,但这种身份,注定和皇位无缘。

刘邦也许没有想到,自己的庶长孙竟然有这样的能耐,刘肥更想不到,他的儿子差点就当上皇帝。

这是历史、人、时代的选择,既是运气,也是必然,刘襄最后的谥号是为“哀”,这是汉文帝给予的,而这其中的意味,也让人说之不清,或许就连汉文帝,都同情这个没有当上皇帝的侄子吧。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起兵铲除吕后余党的齐王刘襄,作为刘邦长孙,为何不能继承皇位?

公元前180年,独揽大权的吕后去世,汉高祖的庶长孙齐王刘襄起兵,一方面是为配合长安功臣集团荡平诸吕,一方面也是为自己争夺帝位,但是最终刘襄却没能继承皇位,皇冠反而花落相对被动的代王刘恒头上。

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刘襄被委托的代理人坑了一把。

尘埃落定之后,齐王刘襄委派琅琊王刘泽(汉高祖刘邦族弟,一作刘邦远房堂兄弟)前往长安说服众臣立自己为帝,但刘泽到了长安之后,却说出了这么一番话:刘襄的舅舅驷钧不是善类,如果拥立刘襄,吕氏当国之事又将重演。诛灭诸吕的长安功臣集团正中下怀,最终拥立汉高祖第四子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委托的代理人坑了委托人一把,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刘襄在起兵时,曾经设计挟持刘泽,夺取琅琊国的军队(刘襄派使者到齐国之东琅邪国——都城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市,说吕氏发动变乱,请琅邪王刘泽赴齐都临淄面商大事,刘泽赶往临淄却被齐王软禁),刘泽怀恨在心,所以来了这么一出。后来刘泽因平乱有功,改封燕王,很大程度上也是文帝对他的酬劳。

第二,长安功臣集团想扶持一个相对弱势的皇帝。

汉初封王,山东大部分地区封给了齐王刘肥,现在为其子刘襄统辖,势力非常大,另外,刘襄表面上给人的感觉比较英武,事实上他的举动虽然符合清除诸吕的政治正确,但也表现出很强的政治野心。

反之,代王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以孝顺、谦恭著称,在长安功臣集团看来,选择刘恒对自己有利。刘泽虽然是出于私心黑刘襄,但是他提出的刘襄母族势力过大对于有着吕后专权前车之鉴的功臣集团来说,也是必须要警惕的。

(汉文帝刘恒剧照)

(母亲生病,汉文帝亲尝汤药)

由于上述两个主要原因,汉高祖的长孙齐王刘襄与皇位失之交臂,后来郁郁而终。

(朱虚侯刘章剧照)

这里还有一个花絮,刘襄的二弟朱虚侯刘章在诛灭诸吕的过场中一马当先亲斩丞相吕产立了大功,后被汉文帝加封采邑二千户,赏黄金千斤。公元前178年,刘章又被论功行赏封为城阳王。这件事和刘襄没当成皇帝也有关系,当初因为刘章在诛灭诸吕功劳甚大,汉文帝一度许诺封刘章为赵王,但后来汉文帝从其他地方得知,刘章当时意在拥立兄长齐王刘襄即帝位,心中比较不爽,所以只封他为城阳王。

文气的代王刘恒当上来了皇帝,但是,后续事态的发展与长安功臣集团原先的设想并不完全一致。

周勃等人之所以能最终战胜吕氏,是因为他们从吕氏手中骗取了南北军的控制权,如果不掌握长安的军队,此次行动根本不可能成功。

(《周勃夺北军》上海雕刻厂雕刻作品原稿)

汉文帝刘恒对此当然十分清楚,所以进入长安的当天晚上就入驻未央宫,连夜任命心腹代国中尉宋昌为卫将军,统领两宫卫队南北军;任命张武为郎中令,负责巡视殿中(“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代国带来的亲信迅疾直接控制了长安的局势,此时的长安功臣集团对文帝只能俯首听命了。

(太史公评论周勃:绛侯周勃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过凡庸。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

在诛灭诸吕的长安功臣集团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绛(今山西省运城市绛县)侯周勃,由于立了头功,文帝任命他为右丞相,居百官之首,并赐金五千斤,邑万户。但不久周勃因为被人提醒富贵尊荣之中藏有祸端,所以主动辞去丞相职务,而文帝亦欣然允许。第二年丞相陈平去世,文帝重新任命周勃为丞相,但不久又免去其职务,让他带头“之国(去封地)”去了。周勃之国后仍战战兢兢,甚至有些心理不正常,史载:

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

他如此一惊一乍还严阵以待汉朝官员,导致有人上书“告勃欲反”,使得周勃被廷尉逮捕下狱,几乎丢了性命。周勃后来的这些遭遇表明,文帝对长安功臣侯势力是有所提防,也颇有对付他们的收放自如的手段。

从选择相对弱势的皇帝角度,长安功臣集团也可以算是走了眼,当然,文帝为人总的来说还是宽仁厚道的,如果他们选择了齐王刘襄或者淮南王刘长,后续的走向到底怎样,也实在不好说。

起兵铲除吕后余党的齐王刘襄,作为刘邦长孙,为何不能继承皇位?

刘襄是刘肥的长子,刘邦的长孙。而且在吕后去世后,铲除诸吕的过程中立下大功劳。按理说,他是最应该被立为皇帝的,为什么大臣们不立他呢?

咱们先来看看刘襄在铲除诸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刘襄)

吕后去世前,让吕禄担任上将军,让吕产担任相国,并让他们牢牢掌控住兵权。当时的皇帝是刘盈的儿子后少帝刘弘,朝政大权掌控在诸吕手里。不过,朝中还有陈平、周勃等一帮刘邦的老臣也有权力,而且他们对诸吕非常不满,因此,诸吕就商量着准备造反。所谓造反,也就是要铲除陈平、周勃等人,让诸吕完全掌控朝政,甚至废掉刘弘,自己当皇帝。

这件事商量一阵后,又不敢贸然行动。不过,这件事让吕禄的女儿知道了。吕禄的女儿是刘章的妻子,于是回去把这件事告诉了刘章。

刘章是刘肥的次子,被封为朱虚侯,住在长安。除此外,刘肥还有个第三子东牟侯刘兴居也住在长安。只有齐王刘襄住在他的封地上。于是刘章写信给刘襄说,让他起兵讨伐诸吕,自己和刘兴居作为内应。

刘襄准备讨伐的时候,想去联合琅琊王刘泽。但是刘襄又不是真正想联合刘泽,而是有点想吞并刘泽的味道。他给刘泽写信,让刘泽来商量,并且还说刘泽是老资格,最好让刘泽来当首领。刘泽当然就去了。去了以后,刘襄就把刘泽给控制了起来。

(西汉前期封国)

刘襄为什么想吞并刘泽呢?原来刘泽本来是侯,因为娶了吕后妹妹的女儿(也就是樊哙的女儿)为妻,因此吕后就把刘襄的土地割了一个郡给刘泽,同时封刘泽为王。刘襄土地被割,心里不服气,所以才想控制刘泽。

刘襄控制了刘泽后,把刘泽的军队也一并掌控起来,起兵往长安进发。诸吕派灌婴去迎战刘襄。灌婴走到荥阳,就不走了。本来他就不愿意帮助诸吕打刘氏子孙,所以就屯兵在荥阳,准备和刘襄讲和。

这时候,长安城里陈平、周勃等人已经把诸吕拿下。陈平、周勃不但拿下诸吕,还因为后少帝刘弘是诸吕立的,以他不是刘盈亲儿子为由,把他给废杀了。废杀以后,就需要新立皇帝。

这时候,被控制起来的刘泽就对刘襄说,你的功劳最大,又是高祖的长孙,理应当皇帝。我的资格比较老,朝中大臣还是比较听我的话。干脆你让我到长安去,劝大家立你为帝吧。

(周勃)

刘襄听刘泽这么一说,激动了,不假思索就把刘泽给放了。刘泽到长安后,大臣们正在商量立刘襄为皇帝的事。刘泽不但不帮刘襄,反而劝大臣们说,刘襄的舅舅驷钧现在是齐国的宰相,他又是一个残暴的人。如果立刘襄为皇帝,将来驷钧一定会干政。他一干政,诸吕作乱的悲剧又会重演。于是大臣们便把代王刘恒接到长安当皇帝,他就是汉文帝。

我仔细查了查历史书,历史书上关于驷钧的资料很少。刘泽说他残暴,但是史书上并没有他残暴的任何事例记载。这说明,很可能刘泽是诬告。但问题是,不管是不是诬告,陈平、周勃等人为什么不做一番调查才下结论呢?因此,我认为,陈平、周勃很可能根本不想立刘襄为帝。

为什么不想立刘襄为帝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刘襄作为齐王,势力非常强大,长安城中还有刘章、刘兴居两个侯。要是陈平、周勃立刘襄为帝后,刘襄一定只会用他在齐国的旧臣驷钧、祝午、魏勃等人,绝对不会用陈平、周勃。而代王刘恒没什么实力,同时为人又比较谦虚低调。因此,为自己将来的前途作想,陈平、周勃也就顺水推舟,不再考虑刘襄。

起兵铲除吕后余党的齐王刘襄,作为刘邦长孙,为何不能继承皇位?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逝后,诸吕想搞政变,刘姓宗室和功臣联手铲除吕氏外戚,这场汉帝国的政治斗争以代王刘恒称帝而终。而在诸吕之乱中出了大力的齐王刘襄,不仅“落选”,还遭到了文帝和功臣集团的打压。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个跟刘襄自身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说,他聪明反被聪明误!

齐国再度被吕后剥夺,刘襄心怀不满

刘襄父亲是刘邦庶长子刘肥,原来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就与情人曹氏生下私生子刘肥。

刘邦称帝后的第二年,分封诸侯王时,将刘肥封为齐王,统辖七十三城池,成为当时封地最大、势力最强的诸侯王,还让曹参出任齐国的相国,去辅助刘肥治理齐地。

刘邦去世后,吕后执政,诸吕专权,气焰冲天,不可一世。开始报复和打击后宫妃嫔和刘邦的诸位儿子,以及朝中的老臣。

刘肥遭到了吕后的加害后,为了明哲保身,被迫献出了土地给鲁元公主。经此事后,刘肥一病不起,公元前189年病逝,张良作为边听的使者,册封刘襄为齐王。

在刘盈逝世之后,皇太后吕雉命皇后张嫣,收养其他女人生的儿子刘恭,并杀掉他生母,立作太子。刘盈入土之后,刘恭继位(三任),年龄还小,史称前少帝。

吕雉成为太皇太后,临朝听政,吕雉准备封她娘家,吕姓兄弟们当王,询问右宰相王陵的意见,王陵说:“非姓刘的如果封王,天下人共起讨伐。现在把姓吕的封王,不符合这项盟誓。”

吕雉大不高兴,再问陈平和周勃,二人说:“高皇帝平定天下,封姓刘的当王。而今太皇太后临朝听政,封姓吕的当王,有什么不可以?”吕雉听后,才转嗔为喜。

吕雉先行封刘交(刘邦的弟弟)的儿子刘郢客当上邳侯;刘肥的儿子刘章当朱虚侯,征调刘章担任宫廷侍卫,又把吕禄的女儿嫁给刘章;又封所谓刘盈的儿子刘强当淮阳王、刘不疑当恒山王。

然后命高级皇家礼宾官张释,发动高级官员们,异口同声请求封吕泽的儿子郦侯吕台当吕王,把齐国所属的济南郡,划出建立吕国。

齐国的地盘再度遭到吕后的剥夺,刘襄对此心怀不满,但不敢发作,只是在等待时机。

后来刘恭年龄渐长,逐渐发现身世真相,他不是皇太后的亲生儿子,忍不住说,等我长大,就有她好看的。

这话传到吕雉耳朵里,立即把刘恭囚禁到宫廷事务署附设监狱(永巷),对外宣称皇帝患病,而且十分沉重,拒绝任何人晋见。

后来声称刘恭已不能治理天下,重新选接替重任。于是罢黜刘恭,在宫廷监狱中处死。

吕雉命恒山王刘义继任帝位(四任),改名刘弘,是为后少帝。刘弘继任后,封朱虚侯刘章的弟弟刘兴居当东牟侯,充任宫廷侍卫。

临光侯吕媭的女儿,是将军营陵侯刘泽的妻子,刘泽是刘邦的堂弟。齐国人田先生(名不详)向高级皇家礼宾官张释建议说:“吕姓封王,重要的高级官员并没有心服。现在,刘泽在刘姓皇族之中,辈分最高。你如果请求太皇太后,也封刘泽当王,大家就再没有话可说,吕姓的王爵就更稳固。”

张释告诉吕雉,吕雉认为合理,于是把齐国所辖的琅邪郡划出,封刘泽当琅邪王。刘襄见土地被割,心里不服气,就把此仇记在刘泽身上。

这也为刘襄之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吕后死后,诸吕想搞政变,推翻汉朝

吕雉病重,命赵王吕禄(吕雉侄子)当上将军,统御北军(野战军);命梁王吕产(吕雉侄子)统御南军。

吕雉告诫吕禄、吕产,说:“吕姓封王,重要大臣们都不服气。我死之后,皇上(刘弘)年幼,小心重要高官背叛。你们一定要留在军营之中,严密保卫宫廷,不要给我送葬,一旦离开军营,万一有什么变化,你们一无凭借,就要陷入敌人之手。”

吕雉逝世,遗诏大赦天下,任吕禄的女儿为皇后,任命吕产为宰相,吕雉埋葬之后,任命左宰相审食其为皇家师傅(太傅)。

当时丞相为陈平,太尉是周勃,但周勃看不起陈平,俩人不和。陆贾上门劝说他俩“将相和”,并说国家的命脉,操在二位手中。

陈平顿然醒悟,遂用陆贾的谋略,二人用同等价值的礼物回报对方,此后二人情谊日深,吕姓家族的势力,逐渐减退。

后来陈平和周勃联合起来共同制订了灭诸吕的计划。当时掌管京师及宫殿治安的南、北军,由吕禄和吕产控制。

吕后死后,诸吕想搞政变,推翻汉朝,但是恐惧周勃、灌婴等人,不敢行动。朱虚侯刘章的妻子是吕禄的女儿,女心向外,不断透露消息,阴谋渐泄。

刘章秘密派人告诉老哥齐王刘襄,请刘襄向长安进军,刘章跟弟弟东牟侯刘兴居,在长安作为内应,诛杀吕姓家族后,拥护刘襄继位皇帝。

刘襄跟他的舅父驷钧、手下的祝午、魏勃,密谋动员,只宰相(国相)召平拒绝合作。

刘襄打算派人诛杀召平,召平得到消息,征调军队包围王宫。魏勃告诉召平说:“大王打算发兵,只要你用武力阻止他,我愿替你带兵进宫,逮捕大王(刘襄)。”

召平相信魏勃的话,把军权交给他。魏勃得军权之后,反包围宰相府,召平自认为愚蠢,只好自杀了事。

此后,刘襄任命魏勃当将军,祝午当内史,驷钧当封国宰相,动员齐国全国部队。

刘襄派祝午拜谒琅邪王刘泽,告诉琅邪王刘泽,刘襄准备出兵讨伐诸吕。但自己年轻没有经验,又不懂军事,愿意把齐国托付给刘泽。理由是刘泽在刘邦时期,就当过将军,所以请驾临临淄商议,共举大事。

刘泽相信他的话,遂前往临淄。既到临淄,刘襄立马翻脸,把他拘留,派祝午征调琅邪国所有民兵,跟齐军合并。

至此,二人的梁子算是结下来了。

刘泽急中生计,对刘襄说:“你是高皇帝的嫡长孙,皇位非你莫属。而今大臣仍没有决定。我在刘姓辈分最长,贡献我的意见,他们必定会采纳。不如让我前往京师,相机行事,为你贡献意见。”刘襄听了高兴坏了,便派出盛大的车队,送刘泽西行。

接着齐军大举进攻济南国,刘襄命人发文指控吕姓家族罪行,要求天下共同起兵征讨。

吕产等人接到报告,派颖阴侯灌婴,率军迎击。灌婴大军抵达荥阳,遂驻扎荥阳,不再前进。派人到齐王刘襄那里谋求和解,等待诸吕的行动,再联军攻击。刘襄无暇思索,同意把军队撤回境内,相机行事。

吕禄、吕产打算政变,但对外顾忌齐国、楚国,对内顾忌周勃、刘章,又怕灌婴叛变,所以必须等灌婴跟齐国军队交锋之后,才敢在长安发动,因之一直犹豫不定。

这时候,所谓刘盈的儿子刘太、刘武、刘朝,以及鲁王张偃,都因为年纪小,没有前往他们的封国,全留在长安。加上赵王吕禄、梁王吕产,分别统御北南两军。所有侯爵和大臣,人人自危,朝廷一片混乱。

此时,周勃手中没有兵权。大家焦急之余,把希望寄托于一位衰老的曲周侯郦商(郦食其的老弟)身上,郦商年迈多病,他的儿子郦寄,跟吕禄情如手足,友谊至深。

周勃跟宰相陈平商议,派人挟持威胁郦商,教郦商唆使儿子郦寄参与密谋。于是,郦寄告诉吕禄,高祖和太皇太后共同创业,不管刘姓九人封王,还是吕姓三人封王,都出于大臣们的公议,朝廷正式发布,天下承认,各封国也都认为应该如此。

而今太皇太后吕雉去世,皇上(刘弘)年幼,你身佩赵王印信,你为什么不辞去武职,把大将印信缴还,把兵权交给周勃,马上回到你的封国,这才是智慧的决定。

梁王吕产也应缴还宰相印信,回到他的梁国。这样一来,齐国军队师出无名,必然停止。

吕禄相信了郦寄的话,就把上将军印信交给刘揭,把兵权交给周勃。

此时,掌管全国兵权的太尉周勃,在丞相陈平等支持下,‘持节’进入北军,登高一呼,战士们都露出左臂,愿为姓刘的而战。

吕产不知道吕禄已离开北军,准备发动政变,但殿门紧闭,不能进去,原地徘徊,不知所措。

刘章砍下吕产的人头后,直奔北军,回报周勃。周勃肃然起立,向刘章叩谢,说:“我们担心的只有吕产,如今把他诛杀,天下已定。”

周勃控制北南军,很快平定了诸吕的叛乱。如果周勃等人不骗取了南北军的控制权,不掌握长安的军队,此次行动根本不可能成功。

推翻诸吕,刘襄虽功劳很大,但他聪明反被聪明误

推翻诸吕后,刘襄虽然立了大功劳,但是他一直没有进京师,倒是听信了刘泽的话,派他作为代表进京师。

大臣们正在商量立刘襄为皇帝的事,认为皇上刘弘、梁王刘太、淮阳王刘武、恒山王刘朝,都不是刘家血脉,是吕雉夺取别人的儿子,送到皇宫养育,立为皇太子;晋封王爵,目的只在加强吕姓家族的力量。

吕姓家族全部屠灭,喋血京师,现在皇帝也好、亲王也好,一旦掌握权柄,他们又将面临危险。不如在高皇帝儿子中,选一位仁孝的亲王当皇帝。

大臣们将意见分为两派:一派是,从刘邦龙子中选。另一派则是,从刘邦的龙孙中选,齐王刘襄,是刘邦的嫡长孙,最有资格。

此时,刘泽也到了长安,刘泽不但不帮刘襄,还跳出来反对,说刘襄的舅父大人驷钧,在封国里横行霸道,好像戴着帽子的猛虎,如果刘襄当皇帝,第二个吕姓家族,将再登台。

大臣们认为刘襄虽比较英武,但也有很强的政治野心。加上刘襄母族势力过大,对于有着吕后专权前车之鉴的功臣来说,警惕是必然的。

反之,代王刘恒为人低调,没有野心,孝顺宽厚,母家薄弱,不致惹起灾难。

何况,刘恒又有天下共知的美好声誉!因此长安功臣集团看来,选择刘恒对自己有利。遂秘密派出使节,前往晋阳,迎接刘恒。

而后,刘泽与大臣们一起拥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使汉初的政局趋于稳定,应验了刘邦“安刘者必勃也”的遗言。

刘泽口口声声说入关帮刘襄当上皇帝,原来他是来拆台的。不过,你刘襄不也派人说要刘泽来齐国统兵西征入关当皇帝吗?好了,现在这就叫一报还一报。你做初一,我做十五,扯平了。

由此,齐王刘襄与皇位失之交臂,可以说,他聪明反被聪明误,竟相信刘泽,结果被刘泽坑了。

事实上,驷钧也不是善类。有外戚如此,汉朝那帮大臣当然不乐意看到。于是,刘泽的反对,大臣们也顺水推舟,刘襄的皇帝梦,被无情粉碎了,后来便郁郁而终。

刘恒继位后,周勃由于立了头功,文帝任命他为右丞相,居百官之首,并赐金五千斤,邑万户。

刘章在诛灭诸吕亲斩丞相吕产立了大功,论功行赏时,被加封采邑二千户,赏黄金千斤。刘章在诛灭诸吕功劳甚大,汉文帝一度许诺封刘章为赵王,后来得知,刘章当时意在拥立兄长齐王刘襄即帝位的,心里很不爽,所以在公元前178年,只封刘章为城阳王。

写到最后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刘襄与皇位失之交臂,原因很简单:一是,周勃等人认为刘襄作为齐王,实力雄厚,母家又强,如果选他当皇帝,担心会出现第二个吕雉独断专权,只会用他外戚和部下的旧臣,不符合各方势力的利益诉求;二是,刘襄与琅邪王刘泽结下梁子,虽然他实力一般,但刘氏最年长的一员,贡献意见,能够左右大臣们的决断;三是,为了获得刘襄的支持,功臣和诸侯承诺封刘章为赵王,封刘兴居为梁王。可以预见,若是由刘襄掌握了皇权,他管制的领地就包括齐国、赵国和梁国三大封国,对于功臣和宗室诸王而言,无疑是一股强大的压力。

相比之下,代王刘恒就简单多了,没什么实力,影响力较弱、同时为人又比较谦虚低调,母家又弱。周勃、陈平等人出于对外戚势力的恐惧和反复掂量对自己利益考量之后,明显扶持一个缺乏根基以宽厚仁慈为名的代王刘恒会更加容易控制,毕竟,选皇帝,以仁孝闻于天下!

起兵铲除吕后余党的齐王刘襄,作为刘邦长孙,为何不能继承皇位?

没错,刘襄之所以没能被立为皇帝,就是因为他太适合当皇帝了!

《史记》说汉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的确,在刘邦与吕雉结婚之前,他就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齐王刘肥,刘襄作为刘肥的长子,于公元前189年继承了齐王之位,此时正是吕后掌权的时期。

刘襄与吕后是有仇的——汉惠帝刘盈性格和善,他曾经在宫中举办了一次家宴,让自己的哥哥刘肥坐在了上首的位置,刘肥觉得这既然是家宴,而自己又年长,便坐下了。但是吕后却非常生气,她端给刘肥两杯酒,让他给自己祝寿。孝顺的刘盈见状边端起了敬一杯,要哥俩一起给太后敬酒,吕后随即将两杯酒打翻在地。此时刘肥清楚了——太后这是想要他的命啊!

于是刘肥不得不使用非常屈辱的办法——他给自己的妹妹鲁元公主一个郡作为“汤沐邑”,相当于割让了一大块国土出去。另外,他还尊妹妹为“太后”——相当于把他妹妹当娘来对待!吕后满意了,把刘肥释放回齐国,但刘肥没多久就抑郁身亡了。

公元前180年,吕后驾崩,刘襄的弟弟“朱虚侯(刘)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朱虚侯、东牟侯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于是刘襄第一个起兵反对吕党,随后周勃、陈平等人才决心拥护刘氏。

诸吕虽然被平定了,但是刘襄却得罪了一个人,一个非常有话语权的人——刘邦的堂弟琅琊王刘泽!刘泽在刘襄欺骗之后最终在胜利之日抵达都城,在选定新帝的问题上他先表态:“大臣议欲立齐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於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可以说,别的都是借口,最后一句“大臣安”才是重点。如果与自己有过节而且精明干练,深的人心的孙子刘襄当了皇帝,自己有好果子吃吗?

刘泽是这么想的,其他所有的大臣也是这么想的,因为他们都想立一个自己能控制的,不影响自己前途的弱势皇帝。而雄才大略的刘襄,是他们的绊脚石,甚至可能是他们无量前途的终结者!

在这种情况下,“弱势”皇子代王刘恒被选定。而刘恒登基当天,大臣们就发现自己的算盘打错了——代王比齐王更强势!

起兵铲除吕后余党的齐王刘襄,作为刘邦长孙,为何不能继承皇位?

齐王刘襄虽然起兵,却并未参与铲除诸吕的战斗。而刘邦长孙的身份也不是继承大统的必要条件,毕竟他爹刘肥当初位列长子都没戏。此外刘襄自作聪明的举动,以及处于反思外戚干政的风口,都决定了他与皇位无缘。而且他起兵也不全出于公心,除了想上位,很大程度还和吕雉的恩怨有关。

吕雉对诸侯中实力最强的齐国一直忌惮和防范。先是想弄死老齐王刘肥,刘肥以地换命,拿城阳郡给鲁元公主做了汤沐邑才免遭毒手。刘襄继位后吕雉又进一步分割齐国,把济南郡封给了侄子吕台,琅邪郡封给了刘泽。有了这个前提,刘襄出兵便想搂草打兔子,趁机收回故地。他以自己年轻为由,诓骗琅琊王刘泽来齐共商大计,而后将其扣留并收编了他的军队。恍然大悟的刘泽反过来又骗刘襄,说不如放他去长安,好在刘襄称帝的问题上帮忙。刘襄送走刘泽,算是印证了太年轻的话,也为将来的继位阻力埋下伏笔。刘襄大军也并未进关,走到荥阳时与前来狙击的大将军灌婴达成协议,开始静观长安之变。等待的档口,刘襄又拿下了济南郡。

剿灭诸吕出力最多的是刘襄的弟弟朱虚侯刘章。刘章为人生猛,虽为上将军吕禄的女婿却并不心向吕氏,甚至连吕雉的账都不买,曾以耕田歌讥讽,还当着她的面杀过一个吕氏子弟,在朝中颇有影响。通知刘襄发兵的也是刘章,这一方面是维护刘氏江山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想在变革中顺势推哥哥上位。剿灭诸吕的过程有惊无险,诸吕威风仰仗吕雉,吕雉一死也就没了权力保障,刘氏旧臣纷纷倒戈。先是太尉周勃用计拿了吕禄的兵权,之后刘章杀相国吕产打响第一枪,诸吕也随之覆灭。接下来就是讨论皇帝人选问题。

刘襄当时算个大热门,毕竟他是第一个竖起反吕大旗的,虽说没入关,但大兵压境对吕氏构成了威胁,也给长安带来了信心。而齐国立国较早以及嫡长孙的资历和血统优势自然也被摆上台面。然而表决时琅琊王刘泽坚决反对,理由是刘襄的母舅驷钧恶戾,有可能重蹈外戚干政的覆辙。刘泽跟刘邦是一辈人,资格老说话也有分量,又抓住了痛点和热点,令人无法辩驳——淮南王刘长也以同样理由被拒即为佐证。当然这里面也不排除刘泽有报一箭之仇的意思。最后众人将目标一致锁定仁孝宽厚且娘家靠谱的代王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