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继位以后,皇太后的亲生儿子后来是什么结局呢?
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他的即位没有像雍正即位时那么多暗流涌动,不得不说雍正的秘密立储制度拯救了嘉庆帝,也拯救了嘉庆帝的几个儿子,道光帝在位时期,对于嘉庆帝所生,尚且在世的三位兄弟都还算不错。
而当时的皇太后是道光的养母,生有两个皇子,因为站在了道光帝这一边,所以也属于皆大欢喜。
清宫,给予大家伙的印象,要不是后宫为了争宠斗得你死我活,天天就逮住机会和皇帝哭惨,要不就是皇子们夺皇位,夺得手段百出,毫不顾忌兄弟之情,胜者生败者亡。
可是话说回来,道光帝即位,真的就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旻宁(即位前叫做“绵宁”)很幸运,乾隆在位时就看好他,父亲秘密立储写的是他,而且嘉庆第二任皇后,也就是旻宁的养母,虽然自己有两个亲生的儿子,但是推荐的也是养子旻宁。道光的登基可以说是清朝最稳定登基的前三之列,排第一的自然是他的父亲接受爷爷的禅让而登基,但是嘉庆帝也因此当了几年憋屈的傀儡。
旻宁的生母为嘉庆的发妻喜塔腊氏,当嘉庆还是皇子的时候他就与福晋喜塔腊氏生下了旻宁,这个时期乾隆也还属于老当益壮的阶段,前不久才生下了固伦和孝公主,所以关于旻宁,乾隆也是非常喜爱的。本来旻宁还有一个庶兄,可惜出世一年就早夭了,因此旻宁享受了来自于爷爷和父亲的宠爱。
他的宠爱不仅仅是嫡长子的缘故,首先喜塔腊氏被称为爱新觉罗皇族的“娘家”,因为当年努尔哈赤的生母,也是这一族人。清朝皇室也很讲究生母的地位如何,地位高,孩子自然受宠,即便是雍正,都因为被康熙第三任皇后佟佳氏抚养过,才有了一定的政治资本。
乾隆五十六年,十岁的道光帝延续了和乾隆幼年一样的故事,当年康熙带着乾隆在木兰围场打猎,赐予乾隆黄马褂,而乾隆老年的时候也带着旻宁打猎,赐予旻宁黄马褂,这俩个故事里,唯一不同的是,康熙未必认定了旻宁是皇太孙,但乾隆却是几乎认定了旻宁是皇太孙,之所以为什么?
因为当时旻宁是嘉庆最大的儿子。
嘉庆二年,旻宁生母去世,皇后喜塔腊氏的离去让嘉庆很悲伤,而当时的旻宁也成了家,迎娶了福晋钮钴禄氏。嘉庆皇后的空白一直到嘉庆四年,这一年是嘉庆真正开始亲政的起点,他立钮钴禄氏为皇后,而钮钴禄氏,也就是嘉庆三子绵恺、四子绵忻的生母。
也是这一年,嘉庆帝写好了密诏,按照雍正的老规矩,把继承人的名字写好,藏在了乾清宫光明正大的牌子背后,上面写的名字,正是旻宁,这也是有着乾隆的意思,嘉庆也默认,所以旻宁的继承人之位这时就已经完全确定了。
嘉庆的第二任皇后钮钴禄氏是个聪明的人,她看得出来乾隆对旻宁的关照,因为乾隆的关照,加上自己的另外几个儿子还小,嘉庆也的确是觉得旻宁不错,旻宁当皇子期间,没有嚣张跋扈,也没有肆意妄为,又因为养母钮钴禄氏的包容和善意,旻宁和皇后以及另外的两个兄弟也相处得很不错。
旻宁比三弟绵恺要大13岁,比四弟绵忻要大23岁,因为和亲兄弟之间的年龄差距太大,特别是绵忻,与旻宁争的意义和可能性都不大,或者说除非发动宫廷政变才能夺嫡。
虽然嘉庆时期,已经完全没有了“太子”这个概念,而且旻宁也没有什么惊人的表现,例如康熙九子夺嫡,简直是各显神通,但是嘉庆的几个儿子,都很佛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嘉庆的几个儿子年龄差距太大,其次就是儿子太少,没有“手足相残”的基数。
公元1820年,嘉庆让旻宁陪他去了趟热河,谁知道嘉庆就病亡在这次路上,嘉庆病亡,正大光明牌匾里的遗诏就要打开,在打开前,旻宁的养母及时出来表示让旻宁登基,其实秘密立储这个事情不是秘密,但因为钮钴禄氏知道旻宁必然是这个储君的人选,就提前给自己的养子卖个好,打开了遗诏后,的确也和大家想的一样,旻宁就此登基,是为道光帝。
其实旻宁的皇位非常稳,稳到大家都不用看,就知道立储的遗诏写的也是他。
道光即位后,尊钮钴禄氏为太上皇后,而钮钴禄氏的两位亲子,先是已经被嘉庆封为了惇郡王的绵恺,被道光再次提高一个档次,封为了亲王,而钮钴禄氏的二儿子绵忻,在嘉庆时期就被封为了瑞亲王,道光即位时,绵忻也才五岁,道光没有了更好的安排,不过在两年多后,也给了他一个内廷行走。
其实道光和绵忻之间的具体交集不多,只能说他对这个弟弟不错,而绵忻也是个短命王爷,年纪轻轻,仅24岁就去世了,这也是绵忻在历史上没有被道光重用的痕迹的原因,因为根本来不及,等到年龄成熟了,身体就扛不住了。
和道光交集多一点的,反而是绵恺,但这种交集不是什么好的交集,因为绵恺经常“犯事”。
例如道光三年:
旋以福晋乘轿径入神武门,坐罢,罚王俸五年。
绵恺也不知道是自己膨胀了,还是自家媳妇坑人,连礼法都忽视了,让自己的福晋坐着轿子入神武门,绵恺因此被罚了五年的俸禄。但这还不是结束,后面还有一大堆事,例如道光七年:
坐太监张明得私相往来,复匿太监苑长青,降郡王。
这一次还连亲王的爵位都丢了,可见绵恺平时行事必然是有些肆无忌惮的,还与一些敏感的人私下密切来往,但是道光还是算包容绵恺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次年,道光因为绵恺抓贼一事让他复了亲王的爵位:
追叙苍震门捕贼,急难御侮,复亲王,谕加意检束。
光是抓贼就能复爵,这等简单也是没谁了。
可是绵恺显然是记吃不记打的人,后面的几年里,几乎每年都找点事让道光罚一罚他,平时也没有干什么大事,整体的历史形象宛如一个潇洒的二代,直到道光十八年,绵恺因为私自囚禁平民百姓而被举报,道光一气之下把他的亲王又给摘掉了,还停了他的职位:
民妇穆氏诉其夫穆齐贤为绵恺所囚,复降郡王,罢一切职任。十二月,薨,复亲王。上亲临奠,谥曰恪。
但谁知道,绵恺就在这一年末翘辫子了,他死后,道光还是给他恢复了亲王之位,而且还亲自到了绵恺的葬礼,作为兄长,又因为是皇帝,道光做的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其实道光帝每次处理绵恺,都有和钮钴禄氏汇报,钮钴禄氏也是个命长的人,俩儿子都不在了,特别是绵恺死后,钮钴禄氏还坚持活了很多年,在道光驾崩那一年,钮钴禄氏才逝世。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道光继位以后,皇太后的亲生儿子后来是什么结局呢?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十八,嘉庆帝颙琰按照多年来的惯例,起驾前往热河避暑山庄,准备一年一度的“木兰秋狝”,皇次子智亲王绵宁随驾同行,皇后钮钴禄氏留居京师。经过一周的舟车劳顿,七月二十四,嘉庆帝到达避暑山庄。
由于天气炎热,又是长途跋涉,使得已经年过六十的嘉庆帝精力和体力损耗过大。同时在路途中,为了体现“尚武”本色,嘉庆帝还不顾疲惫身体,多次骑马前行,更加导致本来就身体肥胖的嘉庆帝不堪重负。所以,在抵达避暑山庄的当天,嘉庆帝就病倒,并迅速出现脑溢血症状,乃至陷入昏迷状态。
事情过于突然,导致随侍皇帝身边的诸大臣们六神无主,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一时间乱做一团,一面紧急传召御医入山庄为皇帝诊治,一面关闭行宫,封锁消息。七月二十五晚戌时正(晚八点),嘉庆帝在昏迷中驾崩,时年六十一。皇帝去世,国家大丧,这是不得了的大事,一定需要举行隆重丧礼,并诏告天下。同时,和这件事一样重要的是嗣皇帝的继立,总得有人出面主持各种礼仪制度,作为大行皇帝的继承人决定一系列后续典仪制度的施行。
按照雍正帝创立的制度,清朝实施秘密建储已经百年之久,乾隆帝、嘉庆帝都是按照这个制度被立为储君,并最终登基的。在嘉庆帝突然驾崩后,按照祖制,嗣皇帝同样也要走这个程序。
但是事出突然,嘉庆帝是第一个不在京师(北京)去世的皇帝(指入关后),在他突然于热河行宫驾崩后,随侍在侧的大臣们无法立即返回京师,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取出传位鐍匣,按照嘉庆帝事先选定好的人选,拥立新君。
于是,随驾大臣们火速派出信使,赶往京师,奏报留京的皇后钮钴禄氏及诸王公大臣们,请求立即开启鐍匣,公布新君人选。
同时,大臣们在嘉庆帝随身的私人物品中细细搜寻,终于找到了嘉庆帝秘密留在身边的另一份密诏,确认了皇次子智亲王绵宁为皇太子,在皇帝百年后克承大统。事情迎刃而解,绵宁以此为据,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成为新君。这一年,绵宁三十九岁。在获得新君身份后,绵宁于七月二十七下诏,向京师内阁及军机处留守大臣们宣布传位诏书已经找到:
“朕已承继大统,尊皇后为皇太后。著令诸臣工按制度办理国丧事宜。”
也就在绵宁发出第一道诏书的同时,京师中以皇后钮钴禄氏为首的诸人在接到皇帝驾崩、储君暂时不能确定的消息后,也马上在紫禁城及圆明园内各处搜寻嘉庆帝所遗留下来的传位诏书,以确认嗣君人选。但是经过整天的搜寻,大臣们一无所获,无论是在乾清宫匾额内、养心殿暖阁处,还是圆明园等地,都没有找到皇帝的传位密诏。
“国不可一日无君”,在情况不明的紧急时刻,皇后钮钴禄氏断然决定,对群臣说:皇次子绵宁年岁居长、为嘉庆帝发妻孝淑皇后喜塔腊氏之子,乃是嫡子。又曾经在天理教作乱攻打皇宫的事件中临危不乱,指挥守卫击败乱党,立下大功,嘉庆帝生前属意绵宁,立其为储君的意图已经很明显。
所以,钮钴禄皇后以懿旨的方式下令
“今哀遘升遐,嗣位尤为重大。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现随行在,自当上膺付托,抚驭黎元。但恐仓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
而这个时候,绵宁在行宫找到密诏,已经继位的消息,还没有传到京师。
在皇后发出懿旨后不久,新君的继位诏书也紧急传到京城,见自己的意愿和实际情况一致,钮钴禄氏也不禁松了一口气,觉得做出了一生中最清醒、最果决的判断,国家得以安定,诸臣得以臣服,嗣皇帝对于自己的大公无私,也一定会铭记在心。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二十二,新君奉嘉庆帝灵柩返回京师,并举行国丧。八月二十七,绵宁在紫禁城正式举办登基大典,以明年为道光元年,奉皇后钮钴禄氏为恭慈皇太后。并改名为旻宁,使天下臣民免于避讳之繁琐。道光帝,是嘉庆帝的第一任皇后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之子,嘉庆帝次子。嘉庆二年(1797年),就在嘉庆帝登基后第二年,皇后喜塔腊氏去世,追谥为孝淑皇后。因为当时太上皇乾隆帝尚在,所以孝淑皇后的丧礼没有过于操办,略显简陋。
孝淑皇后去世后,按照太上皇的谕旨,嘉庆帝将贵妃钮钴禄氏册立为皇贵妃,统一摄六宫事,原本待孝淑皇后丧期满后,就立为皇后。不过,在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帝驾崩,为了服丧,钮钴禄氏的册立典礼被推后,直到嘉庆六年(1801年),才正式行册封礼,立为中宫皇后。因为她日后被上谥号为“孝和恭慈康豫安成钦顺仁正应天熙圣睿皇后”,为了简便起见,这里就称呼其为孝和皇后、孝和太后。
孝和皇后在成为皇后前后,为嘉庆帝诞育了皇三子绵恺、皇四子绵忻。成为皇后以后,按照嘉庆帝的嘱咐,孝和皇后还承担起抚育孝淑皇后所生之皇次子绵宁的重任。
当年十六岁的绵宁在孝和皇后的照顾下平安成长,诸事顺利。孝和皇后对于他也是一视同仁,和自己的两个亲儿子一样对待,倍加爱护和关照绵宁。所以绵宁即位前就和继母孝和皇后关系融洽,很是亲近,对于绵恺和绵忻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也友爱有加。
在嘉庆帝突然去世、而传位诏书短时间内搜寻不到的关键时刻,作为留守宫中地位最高的孝和皇后,当机立断,直接下谕旨,不选择自己的亲儿子绵恺、绵忻,而是秉承自乾隆帝、嘉庆帝一脉相传对于皇次子绵宁的器重和欣赏,大公无私地宣布绵宁为嗣君人选,要他立即继位,以安定天下。
在继母的支持下,道光帝平安度过了嘉庆帝去世后短暂的不安定时期,顺利继位为帝。继位后,道光帝对于继母不选择亲儿子、而是授意自己为储君的公心钦佩不已,终其一生,都对继母孝和太后恭敬有加,当做亲生母亲来奉养,恪守孝子本分,从不有违半分。而孝和太后,只不过比道光帝大六岁而已。
孝和太后共有两个亲儿子,皇三子绵恺和皇四子绵忻。
皇三子绵恺,生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作乱攻打皇宫的时候,身为皇子的绵恺随同兄长绵宁一起,驻守皇宫对抗乱党,事后又带兵追捕残余乱党,得到嘉庆帝的赞誉。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嘉庆帝六十大寿,册封绵恺为惇郡王。
道光帝登基后,作为皇帝的弟弟,皇太后亲子,绵恺被晋封惇亲王,内廷行走,又将圆明园中的熙春园分一半赐予他(另一半给了绵恺同母弟绵忻),很是关照爱护这个弟弟。
不过绵恺为人行事既不稳重、也欠缺考虑,依仗身为皇太后亲子,不拘小节,甚至骄纵无礼,此后多次因为办事不严谨而被道光帝斥责乃至惩罚。
比如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初一,因纵容嫡福晋钮钴禄氏(孝和皇太后族侄女)乘轿从神武门中门通过,僭越了皇太后、皇后才有的待遇,所以被道光帝斥责。绵恺不以为然,百般狡辩,导致皇兄大怒,罚亲王俸禄五年,革去内庭行走。
后来孝和太后向道光帝求情,道光帝为了不让继母为难,才奉孝和太后来到绵恺的王府,缓和关系,并改罚俸禄三年。
道光七年(1827年),绵恺又私自交接宫中太监张明得、苑长青,并把苑长青藏匿起来,犯了宫中忌讳。道光帝得知后,把绵恺降爵位郡王,并斥责他“习与性成,不自检束”。不过念在兄弟感情,一年后,道光帝找了个当年一起在宫中抓捕乱党的功劳借口,恢复了绵恺的亲王爵位。
道光十三年(1833年),道光帝第二位皇后孝慎皇后佟佳氏去世,绵恺被道光帝安排为皇后葬礼主办者。为了讨好兄长,同时也是表现自己,绵恺卖力巴结,把孝慎皇后的葬礼办的隆重无比,规制庞大,又在出殡时安排百姓们沿街痛苦流涕,“如丧考妣”一般,简直有如道光帝本人驾崩了的境况。
绵恺的马屁拍过了头,搞得道光帝真是哭笑不得,觉得这个弟弟真是不着四六。同时道光帝为人极度节俭,看不得他人铺张浪费,对于绵恺的大手大脚很是不满,于是又把绵恺罚俸十年,作为弥补。
道光十八年(1838年),绵恺又犯事了,他把一个叫穆齐贤的人无故关押在王府,导致其妻穆陈氏向顺天府举报惇亲王私囚平民。顺天府向皇帝上奏,道光帝查明属实后,把绵恺一顿大骂,责令他立即放人,并再次把绵恺降为郡王,然后罚俸三年。
也就在这一年十二月,绵恺去世,时年四十四。
绵恺在亲王、郡王位上一共十八年,而被罚俸的时间也是十八年,可以说几乎没有领过俸禄,虽然作为皇太后的亲儿子,又是亲王,罚俸对于绵恺来说不是很重要,但是所表达的意义却不能小觑,这代表了皇帝兄长对他的不满和疏远。如果他不是孝和太后的亲儿子,只怕早就被革爵,甚至圈禁了。道光帝得知绵恺去世后,顾念皇太后的恩德,恢复了绵恺的亲王爵位,赐谥号“恪”,称惇恪亲王。同时,因为绵恺的独子奕缵早夭,所以道光帝把自己的第五子奕誴过继给绵恺,以延续惇亲王的祭祀及传承。
皇四子绵忻,生于嘉庆十年(1805年),是嘉庆帝登基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自十年前受禅登基开始,因为国事的繁忙,和一系列的国丧,使得嘉庆帝在十年的时间里,没有一个儿女降生。而绵忻的出生,总算打破了这个怪圈,尤其是绵忻为皇后所出,更是使得嘉庆帝欣喜不已,对于臣子们的恭贺也坦然接受,说:“四阿哥系朕登极后诞生之子,又系中宫所出,臣工等抒忱展庆,理所当然。”
绵忻自幼聪明颖达、才具卓越,嘉庆帝对这个嫡四子很是喜欢,多次当众赞誉(当时嘉庆帝第五子绵愉尚未出生,所以绵忻是小儿子)。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嘉庆帝六旬万寿,绵忻被册封为瑞亲王,而同时受封的绵忻同母兄绵恺,不过只是惇郡王。
当时外国使臣来京师朝拜,遇到了嘉庆帝的三个皇子,对他们都有评价,说:皇帝长子面貌凉薄,人也很平庸。次子面貌富态,人亦也豁达不拘小节。而第三子年纪最小,为人却最聪慧,有素养,行事干练,皇帝于诸皇子中最喜欢他。(嘉庆帝一共五个儿子,长子早夭,第五子此时尚幼,不出外参加典礼朝会,所以使者眼中的皇帝长子、次子、三子,实际上是皇次子绵宁、皇三子绵恺、皇四子绵忻。)
自绵忻降生,并渐渐长大后,嘉庆帝对于这个儿子的喜爱和器重越来越明显,甚至有传闻,皇帝将更换正大光明匾额后鐍匣内原有的立储人选,秘密改立绵忻为储君。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嘉庆帝在热河行宫突然去世,皇次子智亲王绵宁依靠皇帝随身金匣内的传位诏书、及孝和太后大公无私的支持,波澜不惊地继承皇位,成为新君,即道光帝。
而在嘉庆帝驾崩后,暂时未有找到传位密旨时,行宫诸臣向京师孝和太后急报,孝和太后及驻京内阁、军机处等大臣们各处寻找,却没有找到应该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传位鐍匣。这可以证明,嘉庆帝已经秘密撤下了传位诏书,正在准备修改储君人选,只是旧诏已经取下,而新诏尚未撰好,这才造成遍寻宫内,也没有发现密诏的情况。
按照嘉庆帝对儿子们的喜爱程度,及储君选择来看,在世的四个儿子里,第五子绵愉年幼,自然排除;第三子绵恺大大咧咧、行事不稳,也不是上佳之选;而次子绵宁是前任皇后之子,四子绵忻是现任皇后之子,都是嫡子,人选自然从这两人中选出。
当年放置传位密诏时,绵忻尚未出生,所以匣内一定是绵宁的名字。而到了需要修改储君的地步,自然是更换为绵忻。
所幸的是,孝和太后顾全大局,不徇私情,为了国家稳定、传承有序,在尚不清楚传位诏书中的具体内容时,就力排众议,果断决定以绵宁为嗣君,承袭大统,而放弃了自己的亲儿子绵忻,使得可能发生的权力争斗风波消弭于无形中。所以,得到孝和太后继位谕旨后,顺利继位的道光帝,对于继母的感激之情确实是发自内心,在之后三十年里对于继母恭恭敬敬、奉养优渥,视同亲生母亲。
道光帝登基后,十五岁的绵忻被授命为内廷行走,随驾办差。他不同于同母兄绵恺的粗鲁不敬,而是低调谦谨,安分行事。因为他知道,虽然皇帝兄长优待自己,处处维护,兄弟感情融洽,但那都是因为生母孝和太后的恩泽庇佑、所以道光帝才对于自己关照爱护,以为对孝和太后不徇私心的报答。
作为一个疑似和皇帝有过争储之举的皇子,无论起因是什么,都要小心谨慎、安分守己,使得皇帝不再猜忌起疑,这才是稳妥安宁的办法。
此后,绵忻谦恭守礼,恪守臣节,几乎默默无闻,低调得无以复加。这使得孝和太后和道光帝都十分满意,皇家内部的关系也详和宁静,不复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刀光剑影的权力斗争风波。
道光八年(1828年),瑞亲王绵忻去世,年二十四。道光帝追谥弟弟为“瑞怀亲王”,让他的儿子奕约降等承袭瑞郡王爵位,改名奕志。道光三十年(1850年),奕志去世,没有子嗣。咸丰十年(1860年),咸丰帝奕詝以五弟惇亲王奕誴之子载漪为奕志嗣子,承袭贝勒。再后来,孝钦太后(即慈禧太后)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加封载漪为瑞郡王,但是撰写诏书的时候把将瑞字误写成端字,所以此后载漪就以端郡王为爵名。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二月,孝和太后病重,并很快病危,道光帝年过六旬,老迈之身,还是亲自随侍在侧,细心侍候。十二月十一,孝和太后病逝,年七十四。在之后的治丧中,道光帝完全按照典仪礼制,以孝子的的身份,哀恸哭号、席地寝苫,并“供奠行礼,哭必尽哀”,诸王公大臣们屡次劝慰,道光帝也毫不动摇,继续履行丧仪。
当时的道光帝,身体衰弱、又有老年疾病,实在经受不住这样的哀毁损伤,孝和太后的葬礼还没有完全结束,道光帝自己就因为身心的极大损耗,一病不起。
在延宕了一个月后,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道光帝病重不治,驾崩于圆明园,年六十八。此时,距离孝和太后去世,不过仅仅一个月时间。道光继位以后,皇太后的亲生儿子后来是什么结局呢?
谢谢邀请,道光时期的皇太后,是嘉庆帝的第二任皇后孝和皇后钮祜禄氏,而关于她的两位儿子后来拥有怎样的结局,我们不妨先来看看道光与这位皇太后的具体关系。
嘉庆猝然崩逝,皇后力推非己出皇子继位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61岁的嘉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崩逝。由于事发突然,在此之前并未来得及按照雍正帝当年所定的“密立皇储”制度对外公开皇储的身份。并且,当时那种突发状况之下也来不及回京从正大光明匾额后取下密匣,嘉庆随身也未发现另外一份传位谕旨。
嘉庆帝画像
在这种尴尬局面之下,皇后站了出来,力主嘉庆的次子绵宁(皇二子,因长子早夭,故当时实为长子且为嫡长子)先即皇帝位以安定大局。在后人的眼中,看似皇后让嫡子继位合乎情理。但实际上,这位皇后与绵宁并非是亲生母子关系,绵宁的嫡出并未来自于她的脉系。
原来,嫡子绵宁是嘉庆帝的发妻孝淑皇后喜塔腊氏的儿子,早在嘉庆帝尚为皇子之时,喜塔腊氏便由乾隆做主,被赐婚于嘉庆,为潜邸嫡福晋,婚后二人感情非常好,喜塔腊氏也于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诞下嘉庆的第二子绵宁。1796年(嘉庆元年)正月初一,清朝史上唯一一次禅位授受大典之上,当86岁的乾隆向37岁的十五子永琰传授“皇帝之宝”时,便同时确立了喜塔腊氏的正宫皇后之位。
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朝服像
只可惜,本可母仪天下享万人朝贺的喜塔腊氏在成为皇后的第二年(1797,嘉庆二年)的二月初七便因病去世了,年仅38岁,而此时的绵宁还是个不足15岁的孩子。发妻去世后,太上皇乾隆以嘉庆的名义,以“皇帝中宫不可久旷”为由,在1797年五月封贵妃钮祜禄氏为皇贵妃。为何仅仅是皇贵妃而非皇后,实际上是因为清朝的丧礼所决定。按照规定,皇后去世后,任何妃嫔的晋升和继后的确认都需要等到27个月丧期届满之后,所以于嘉庆继位当天被封贵妃的钮祜禄氏虽然已内定为继后人选,仍旧不能逾制。但仅仅在皇后去世三个月就被封为皇贵妃,也算是乾隆对钮祜禄氏的格外看重了。
教导道光五十余载,视其如己出按照计划,钮祜禄氏应当在1799年(嘉庆四年)五月便正式行皇后册封礼,没曾想,乾隆帝在1799年(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去世,导致这位早已内定后位之人又得多等两年,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在1801年(嘉庆六年)的四月十五,钮祜禄氏才迎来正式的册后礼。
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朝服像
早在1797年(嘉庆二年)孝淑皇后喜塔腊氏去世后,时任贵妃的钮祜禄氏便主动承担起抚养绵宁的重任。虽然先后于1795年(乾隆六十年)和1805年(嘉庆十年)诞育了皇三子绵恺(六月二十二)和皇四子绵忻(二月初九),但这丝毫并未影响钮祜禄氏对绵宁的态度,她始终如同亲子一般照料着绵宁,而绵宁对于这位实为养母胜过生母之人也非常尊敬。
而1820年嘉庆帝的猝然崩逝,钮祜禄氏力倡绵宁继位,表面不合常理的背后实际上是有她多重思虑存在于其中的。
首先,从诸皇子的受重视程度来看,绵宁具有绝对性优势。之所以如此说,因为他深得祖父与父亲的重视,尤其是乾隆帝。作为皇祖,亲自为皇孙举办声势浩大的婚礼(1796年十一月二十二,绵宁与布彦达赉之女钮祜禄氏成亲),这也是清朝历史上唯一一次由两位皇帝共同参与的皇子大婚(乾隆虽然已为太上皇,但仍以“朕”自居),足以看出他对这位嫡孙的格外看重,如此明显的征兆钮祜禄氏又岂会看不出;
道光帝画像
其次,绵宁本人的出身亦占绝对优势。一方面,他是嘉庆帝与发妻仅有的嫡子,在乾隆和嘉庆的心中,个中情愫旁人无法超越;另一方面,钮祜禄氏自己作为皇后(实际上为继后),所生之子虽然按理说也属嫡子,但与绵宁一比定然暗淡不少。
所以,在详加思虑之后,钮祜禄氏做出力倡绵宁先继位的决定。待回京后赛冲阿、托津、戴均元等人开启密匣验证,果然如众所料,皇储确系绵宁无疑,而且这个决定早在1799年(嘉庆四年)四月初十之时,便已成定论。由此可以充分看出钮祜禄氏的贤明豁达以及思虑周全,而继位为帝的旻宁(道光继位后改“绵宁”为“旻宁”),对这位养母更是感激莫名,不仅在嘉庆帝去世后第三天就晋尊其为皇太后,而且自己也敬称其为“皇母”,每日不论多忙必然会抽空去寿康宫问候。
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剧照
两位亲子的生平概览,体现宣宗对养母之情虽然比道光帝仅仅大6岁,但钮祜禄氏却教导陪伴了道光帝长达53年(1797—1850),对道光一生影响深远,远比其生母孝淑皇后喜塔腊氏的15年要长的多。从1822年(道光二年)到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道光帝前后共分五次为养母敬上徽号,最终徽号为:康豫安成庄惠寿禧崇祺皇太后。道光不仅对养母敬爱有加,而且爱屋及乌,对养母的两位亲生子也是格外优待。虽然在两人当中,道光帝一视同仁,但很显然二人的一生依旧差别明显。
嘉庆帝一生共有五子,继位前有三子(长子穆郡王【1780年生,追封】、次子道光帝【1782年生】、三子绵恺【1795年生】),继位后有两子(四子绵忻【1805年生】、五子绵愉【1814年生】),整体来说子嗣单薄且年龄相差较为悬殊,而钮祜禄氏的两位儿子正好处于嘉庆帝因接连的国丧繁忙而无暇分身后宫的阶段。
道光帝剧照
三子绵恺,出生之后没多久即迎来父亲被皇祖公开皇储身份的吉兆,嘉庆帝一度也对这个孩子有所重视。不过,绵恺真正得到父亲褒奖并且名留史册的一次是发生在1813年(嘉庆十八年)的林清之变,他与二哥(道光)一起英勇护驾,“捕贼于苍震门”,因此得到嘉庆的褒奖,6年后(嘉庆二十四年),正逢嘉庆帝60大寿,诸皇子皆有封赏,绵恺也因此受封惇郡王,时年25岁。1820年七月嘉庆帝驾崩后,继位的道光晋封绵恺为惇亲王,足以看出二人还是有兄弟情存于其中的。
只可惜,绵恺并未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恩宠。1823年(道光三年),嫡福晋钮祜禄氏因违反定制乘轿直接进神武门,绵恺被罚俸五年;1827年(道光七年),因与太监张明德私相往来,且藏匿宦者苑长青,绵恺被直接降为郡王,最终还是道光念及十四年前与之一同苍震门护驾,故于次年十月复其王爵;本该对此多加注意的绵恺,1833年(道光十三年)五月又因议及孝慎皇后佟佳氏的丧仪用语不当(如丧考妣),又被罚扣十年王俸;五年后,又收到绵恺私自囚禁民夫穆其贤的状告,经查属实再度被降回郡王衔,一生波折的绵恺最终于同年十二月去世,享寿44岁。
而四子绵忻,因是嘉庆帝继位后长达十年未有子嗣前提下的第一个孩子,亦得到嘉庆的格外看好,同样同其兄绵恺一般,在父亲60大寿时(1819年)被晋封了爵位,但绵忻的爵位却直达亲王(瑞亲王),当时的他只有15岁,既无兄长护驾苍震门之功也无青史留名之绩,只能说充分体现嘉庆对这个孩子的格外重视。以至于到现在还流传着嘉庆欲更易皇储之说,但因史学界尚未有明确定论,故我们不做深究。
绵忻剧照
绵忻与他的兄长不同,标准的乖宝宝形象,所以在道光继位后,对这个弟弟也是非常爱护的,甚至破例在1823年(道光三年),绵忻没有任何成绩的前提下命其“内廷行走”,呵护之意溢于言表,只可惜,这位乖孩子在五年后(1828)的七月去世,年仅24岁。
小结:以上便是关于道光帝对孝和皇后钮祜禄氏及其两位亲子态度看法的细致总结。钮祜禄氏陪伴道光长达53年,虽然在年龄上仅仅比宣宗虚长6岁,但因为她的悉心教导和大力扶持,道光才能顺利地成长和如愿承继大统,所以,在道光心中,这位养母甚至比生母还要重要。
正因如此,出于对养母的感恩,道光对于养母的儿子们也是非常看重。绵恺虽然错误重重,但道光依旧屡次给予宽恕,而最终的郁郁而终,只能说是绵恺本身不能勤加约束而致,道光每次对其处罚,虽然有些重,但也不难看出其“恨铁不成钢”之意。而绵忻,一生无甚功绩,却可得到父亲兄长(道光)两代皇帝的关爱,实乃万幸。所以,综合来看,道光帝对孝和皇后一家,真正做到了“孝母护弟”。
我是“史海甄客百晓生”,一个资深的历史迷,如果认可我的回答,欢迎各位多多关注与支持,谢谢大家。
道光继位以后,皇太后的亲生儿子后来是什么结局呢?
道光帝,可以说是清朝非常有趣的一位帝王,他即是一个倒霉蛋,也是一个幸运儿。
道光的倒霉,是因为大清朝在康雍乾盛世之后,经过守成的嘉庆,国力开始倒退,内忧外患也随即大爆发。此刻的大清,内部是匪患不断,外部则是列强虎视眈眈。正是从道光开始,大清朝进入了割地赔款的屈辱岁月。
只不过,道光的倒霉,却是以他的幸运作为开端的,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伏”呀。
道光有两位疼爱他的母亲道光是清十二帝中第一位,名正言顺的以嫡长子身份登基的皇帝。他的生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是嘉庆的嫡福晋、嫡皇后。
原本嘉庆侧福晋刘佳氏为嘉庆生下了长子,可惜,这个孩子两岁就夭折了。道光顺理成章成了嘉庆还在世的长子,也是嫡长子。他的出生,也让他的生母喜塔腊氏母以子贵,坐稳了皇后之位。
可惜的是,喜塔腊氏太短命。她好不容易熬到了丈夫登基,自己也做了皇后,成了后宫之主。可是,太上皇乾隆还在,喜塔腊氏虽贵为皇后,但在后宫还是要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的过日子。很快,她就早乾隆一年,在嘉庆二年(1797年)去世了,终年38岁。
此时的乾隆,虽然名义上退位做了太上皇,可是照样什么事都要管。仅仅在喜塔腊氏去世三个月后,他就指定了时为和妃的钮祜禄氏晋升为皇贵妃,成为了嘉庆的预备皇后。
这位钮祜禄氏比喜塔腊氏小16岁,最初是嘉庆的侧福晋,还为嘉庆诞下了三子绵恺。嘉庆六年(1801年),钮祜禄氏正式接受册封,成了继皇后。数年后,她又为嘉庆生下了皇四子绵忻。
道光的生母去世了,钮祜禄氏就成了所有皇子的嫡母。她就担负起了道光的教诲和培养重任。钮祜禄氏虽然有两个儿子,但是她却毫无偏心,视绵宁为己出,教导兄弟三人要和睦相处。道光在钮祜禄氏这里,重新得到了慈母的温暖和兄弟的情义。正因为此,道光和钮祜禄氏之间的亲情也非常的深厚。
钮祜禄氏力挺道光登基嘉庆登基之后,扳倒和珅,镇压白莲教、天理教起义,平定台湾及沿海叛乱,可以说是天天殚精竭虑,日子也不好过。甚至,中间发生的天理教攻打紫禁城之事,嘉庆的后宫都差点陷落。还好,当时还是皇子的绵宁、绵恺等人,处置得当,及时控制住了局势。
这些事情导致嘉庆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再加上嘉庆身体肥胖,整个人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终于,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木兰秋闱之时,嘉庆由于旅途劳顿,天热中暑,突然病逝于热河避暑山庄。
嘉庆去世了,随侍的大臣竟然找不到嘉庆留下的传位遗诏。据《清史稿》所载,“后传旨令宣宗嗣位”,宣宗即道光。此时绵恺已经27岁,绵忻16岁,钮祜禄氏并没有选择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大统,而是坚定的支持了道光。
钮祜禄氏让道光继位的理由也很充分。其一、天理教进攻紫禁城时,绵宁立下大功。其二、绵宁是嫡长子,理应继位。
随后,大臣们也找到了传位遗诏,果然嘉庆也是指定绵宁继承大统。
钮祜禄氏的明智选择,让道光感激不已。道光登基之后,对钮祜禄氏是更加的尊敬,孝顺,始终奉为亲生母亲一般。道光为了表示感激之情,登基的当年就给钮祜禄氏上尊号“孝慈”,尊为皇太后。钮祜禄氏去世后,谥号孝和睿皇后。甚至,道光最后驾崩,也是因为执意要为薨逝的钮祜禄氏守灵。可见,道光对钮祜禄氏的亲情是发自肺腑的。
道光非常恭孝继母钮祜禄氏,同时,也善待了两个异母弟弟绵恺和绵忻。
行为骄纵的绵恺绵恺小道光13岁,因为钮祜禄氏的关系,道光对这个弟弟是非常宠爱的。这也就导致绵恺,有点行为骄纵,颇不检点。
天理教进攻紫禁城时,道光就带着绵恺,一起抵御、抓捕天理教众。道光受到了嘉庆的嘉奖,绵恺因为协助有功,同样得到了褒奖。
道光登基之后,立刻晋封绵恺为敦亲王,命其内廷行走。这是道光非常信任绵恺,才给了绵恺如此大的权力。结果呢,这位却开始骄纵起来。
道光三年(1823年),绵恺纵容他的福晋乘轿直入神武门。这可触犯了规矩,非有特旨,从神武门出入后宫,乘车的必须下车,坐轿的也必须下轿,步行进入。道光依例,罚敦亲王俸禄五年。但是,绵恺毕竟是钮祜禄氏的亲生儿子,所以,道光带着皇太后亲自到家探望绵恺。同时,允许绵恺照常进宫,并且改为只罚三年俸禄。
结果,罚俸期刚满,绵恺的老毛病又犯了。
道光七年(1827年),绵恺竟然私自和宫中太监张明得来往甚密,甚至还帮助太监苑长青出宫躲了起来。这可是危机皇权的大事,通常都会被重罪论处,可道光考虑到皇太后,仅仅是将绵恺从亲王降为了郡王了事。第二年,道光又以当年和他一起捕捉天理教贼寇有功为由,恢复了绵恺亲王的爵位。
道光和皇太后,以及绵恺亲不亲,从这里完全可以看出来了。这简直就是乾隆和弘昼的翻版呀,只是这位绵恺,还真不如天天给自己办丧事的弘昼懂事,有心机。
道光十三年(1833年),道光帝继皇后孝慎成皇后佟佳氏薨逝。绵恺再次暴露了智商不足的弱点,在查阅了经典之后,竟然说皇后薨逝,“百姓如丧考妣”。妣,是去世的母亲;考,是去世的父亲。皇后死了,道光可没死。
大庭广众之下,绵恺竟然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气的道光都坐不住了。这不就是诅咒道光赶快死么。道光一想,这个弟弟是没救了,算了赶出内廷,不准再来了,同时罚俸十年,在家闭门思过吧。这要是换做其他人,还不得搞一个文字狱,直接给凌迟了。
可是这位绵恺还是不老实。道光十八年(1838年),因为一点小矛盾,他将一个叫做穆齐贤的人囚禁在了自己府中。这位穆齐贤的老婆很厉害,直接告到了衙门。一查之下,确有其事,道光也只是想再次警醒一下绵恺,就将亲王再降郡王。
结果,这次绵恺有点生气了,7个月之后,病逝,年44岁。
道光还算不错,恢复了绵恺亲王的爵位,并亲临祭奠。同时,还追封绵恺已经去世的儿子为贝勒。后来,道光还将自己的儿子亦誴过继给绵恺为嗣。道光对绵恺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英年早逝的绵忻绵忻相对他的亲哥哥绵恺而言,要聪明伶俐的多。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绵忻就被封为了瑞亲王。当时,他的哥哥绵恺仅仅获封敦郡王。由此可见,嘉庆都非常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儿子。
道光登基之后,同样让绵忻内廷行走。绵忻虽然年龄小,却非常的聪明、持重,一直安安稳稳,并没有惹出什么祸端。
道光八年(1828年),绵忻突然患病去世,年仅24岁。
相比康熙朝九子夺嫡的惨烈,雍正朝对弘时的打压,以及乾隆朝对诸子的不满,道光的皇帝之路可谓是一路平坦。虽然坊间传闻,嘉庆晚年有意立皇四子绵忻为太子,但是,并无实证。
正因为道光得到了皇太后钮祜禄氏的无私支持,所以,道光也善待了自己的继母,以及两位异母兄弟。这在“自古皇家多无情”的时代,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了。虽然道光在理政上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但在亲情上,还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道光继位以后,皇太后的亲生儿子后来是什么结局呢?
嘉庆二十五年夏,嘉庆带领文武百官前往避暑山庄。然而,年事已高的嘉庆,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去世,留下一个权力“真空期”。
清朝从雍正开始,为了避免残酷的夺嫡之争,采用秘密立储的办法,即皇帝在世时亲笔书写传位遗诏,然后藏于匣内,放“正大光明”匾后。等到皇帝去世,将遗诏公布天下。同时,还再写一个副本,随身携带。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防止遗诏内容被篡改,二是皇帝万一死在外地,可以随时公布内容,新君能及时继位。
嘉庆生前也是采用秘密建储制,按理说,他在外地,会随身携带“遗诏副本”,但随行的王公大臣在嘉庆的寝宫翻箱倒柜,也未曾找到遗诏。国不可一日无君,大臣赶紧派人回京,一来是告知皇后,嘉庆去世的消息,二来是寻找遗诏,但还是没有找到。
避暑山庄这边,就在大家焦急万分的时刻,嘉庆的近侍从贴身处找到藏有遗诏的密匣。王公大臣取出遗诏,所立的继位人正式皇二子绵宁。于是,大臣们拥戴绵宁克承大统,是为道光帝。避暑山庄的情况,孝和皇后是无法得知的,当她听闻嘉庆去世的消息后,便马上以皇太后的名义发布懿旨:
“泣思大行皇帝御极以来,兢兢业业,无日不以天下国家为念。今哀遘升遐,嗣位尤为重大。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现随行在,自当上膺托付……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灵,以顺天下臣民之望。”这道懿旨,对于继位出现“波澜”的道光而言,如同及时雨。所以,当道光接到太后的懿旨后,万分感动,伏地痛哭。太后的亲生子并不是道光,而是皇三子绵恺和皇四子绵忻,为何她会立非亲生的道光呢?难道不想自己的儿子继位吗?
一、道光是嘉庆的原配皇后所生的嫡子,而且曾在天理教之乱中立下大功,早已名声大噪,众望所归。由他继位,几乎已经成了公开秘密。太后的两个儿子,无论资历、威望都不及道光。
二、懿旨一旦与传位遗诏发生冲突,就会造成大的动荡,到时别说自己儿子继位,只怕母子三人都会成为大清的罪人。
因此,太后还不如顺水推舟,立毫无悬念的继承人道光,将来还能得到新皇礼遇。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太后这次“下注道光”的投资相当正确,道光对她无比孝顺。太后自然能够安享晚年,那她所生绵恺、绵忻的呢?
道光继位前,绵恺、绵忻与他是兄弟;道光继位后,兄弟关系变成君臣关系。
坐“过山车”的绵恺刚继位时,道光也许看在太后的面子上,也许还念及兄弟之情,对这位兄弟还比较关照。
嘉庆刚去世,道光便晋升绵恺为和硕惇亲王。一个月后,又封绵恺之子奕缵为未入八分公。宗室惯例是,和硕亲王嫡子,16岁时才可封未入八分公,而奕缵此时年仅3岁。并命奕缵释服后,赏头品顶戴、双眼花翎。
道光三年初,兄弟两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不愉快。绵恺的家属犯错,道光对绵恺略施惩戒,但绵恺不断地在幕后活动。道光下令,革去一切差事,并罚俸五年,每年可以领半俸,分十年扣。后来,太后从中调和,道光复召绵恺为内廷行走,并免罚俸三年。
绵恺被罚没多久,便重新得到道光的信任,兼管的朝政也越来越多。不料,道光七年,绵恺因与太监私下结交,被免去一切差事,还被降为郡王。
道光八年,道光在批阅奏折时想到,自己曾与绵恺一起并肩作战,镇压天理教的往事,不由念及手足之情,于是下令:“赏还绵恺亲王爵”。
道光十三年,绵恺在负责皇后丧事时,处事不当,再次被道光责罚,革去都统,罚俸十年。
道光十八年六月,绵恺私囚多人、收养戏子、克扣下属钱财,后被人告发,再次降为郡王。经此一事,绵恺的人生跌到了低谷,半年后便病故,享年44岁。他去世后,道光再次赏还其亲王爵位,可惜他已无福消受。
绵恺被处分,完全是出于公事,道光还多次手下留情,并未按律议处。后来,绵恺的儿子去世,道光甚至将自己的亲生子过继给他。
英年早逝的瑞亲王绵忻从小就是乖孩子,读书用功,很受嘉庆疼爱,14岁时就被封为瑞亲王,与绵宁同一级别。
道光继位后,依旧比较善待绵忻,并让他管理武英殿御书处事务,赏戴红绒结顶。道光三年,道光有意让绵忻参与朝政,命他为内廷行走。
对于绵忻的终生大事,作为哥哥的道光也没忘记,为其牵了一根红线,让他娶了一等候勒保的女儿。
从道光三年起,绵恺搬出皇宫,开府居住。
道光五年,绵忻负责的武英殿所藏书籍多次被工作人员窃取,但管库人员却毫不知情。案发后,绵忻作为领导,受到议处,被解除武英殿御书处事务。
道光八年,绵忻因病去世,年仅24岁。
秋媚说:在清朝的帝王中,道光应该算颇重感情的一位,对太后孝顺,对自己的兄弟也比较照顾。只是绵恺、绵忻时运不济,早早离世,让太后白发人送了黑发人。
道光继位以后,皇太后的亲生儿子后来是什么结局呢?
嘉庆二十五年,61岁的嘉庆皇帝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
由于事发突然,嘉庆皇帝并未来得及安排后事,也没有留下遗诏。
好在清王朝自雍正皇帝起,为了不再让“九子夺嫡”这样的事情上演,他建立了秘密立储的机制,也就是把作为储君的皇子的名字写在传位密诏上,然后一份放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则放在皇帝的身边。
所以,立谁为新君,只要找到传位密诏就一目了然了。
可是,让随驾的王公大臣们意外的是,遍寻嘉庆皇帝的私人物品,却始终没有找到本该放在他身边的那份传位密诏。
于是,大臣们赶紧派信使赶回京城,奏报皇后钮祜禄氏及在京的王公大臣们,将放置在正大光明匾后的传位密诏取出,好赶快公布新君名册。
然而,让人吃惊的是,不论是正大光明匾后,还是皇帝的居住的养心殿,甚至就连圆明园里,也都没能找到传位密诏。
事情到了这一步,王公贵族和文武大臣们都着了慌。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再说了关于嘉庆皇帝的丧葬礼仪,及新皇帝登基大典等,都需要新继位的皇帝来主持。
就在大家大眼瞪小眼,急得直挠头的时候。
孝和皇后下了一道懿旨,表示嘉庆帝生前便属意于皇次子绵宁,因此绵宁当立即继承大统,以顺天下臣民之望。
有了孝和皇后的懿旨,绵宁顺利地登上了帝位,是为道光皇帝。
其实,孝和皇后并不是没有儿子,她先后为嘉庆皇帝生育了皇三子绵恺和皇四子绵忻,且都已成年。
其中,绵忻尤其得嘉庆皇帝宠爱,甚至嘉庆皇帝一度想更改储君,将已经写在传位密诏上的绵宁的名字换成绵忻。
那么,孝和皇后为何不立自己的儿子绵忻为皇帝,却要把机会让给别人的儿子呢?
说起来,绵宁是嘉庆皇帝的原配皇后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生,尽管在排序上是皇次子,不过他却是孝淑睿皇后和嘉庆皇帝的嫡长子。
不幸的是,喜塔腊氏在被封为皇后不久便因病去世了,于是遵乾隆皇帝的敕谕,嘉庆皇帝把才生下皇三子绵恺的贵妃钮祜禄氏诏立为了皇后。
接替了喜塔腊氏的皇后之位的同时,钮祜禄氏也承担起抚育绵宁的重任来。
好在钮祜禄氏一向待绵宁视如己出,对他疼爱有加。
绵宁也对这个继母很有感情,颇为孝顺,同时与绵恺和绵忻也是兄弟相亲。
早在嘉庆四年,绵宁由于年长又是嫡长子,就被嘉庆皇帝密立为储君。
不过到嘉庆二十四年的时候,嘉庆皇帝却有了改立储君的想法。
原来,绵宁不仅生得容貌委顿,而且他在文武方面皆平庸不堪,用嘉庆皇帝的话说,就是“望之不似人君”。
而皇四子绵忻却生得聪慧颖悟,为人处事更是精明练达,不论学识还是骑射也远在绵宁之上。
再加上嘉庆皇帝和孝和皇后夫妻感情颇为牢固,而绵忻又是孝和皇后所生,所以爱屋及乌,他就动了想立绵忻为储君的想法。
不过呢,嘉庆皇帝还有一丝犹豫,因为绵宁是乾隆皇帝颇为属意的皇孙,早在绵宁十岁的时候,便在随乾隆皇帝狩猎时,得到了黄马褂和花翎,这样的赏赐在年少的皇子中,是十分罕见的。
此外在嘉庆十八年的时候,天理教恶徒勾结太监打进了紫禁城,也是正在上书房读书的绵宁用鸟枪击毙了2名恶徒,并指挥侍卫抓捕了剩下的恶徒。
事态平息后,立有大功的绵宁名声大振,嘉庆皇帝也称赞他“文武兼备”,并把他封为和硕智亲王。
嘉庆皇帝想到这些就有些犹疑不决。
孝和皇后得知后,并不因为嘉庆皇帝有立绵忻为储君的想法而高兴,她反而劝说嘉庆皇帝,不要为改立储君一事,闹得皇子不和。
不过,孝和皇后的反对并没有改变嘉庆皇帝的想法,毕竟立储君是国本大事,再加上他自恃“身体丰腴,精神强固”,所以也就没有急于一时。
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嘉庆二十五年,吃嘛嘛香,身体倍棒的嘉庆皇帝居然暴毙了。
由于传位密诏迟迟没找到,但新君继位已经刻不容缓,所以孝和皇后下的那道让绵宁继位的懿旨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其实,孝和皇后之所以这样做,也充分显示了她在政治上的远见。
一方面,绵忻才年满15岁,而绵宁已经38岁了,论资格和威望,绵忻皆不如绵宁,所谓“国有长君,社稷之福”,立绵宁才是众望所归。
另外,绵忻是自己的亲儿子,立他为储君,会有私心偏袒之嫌,就算绵忻登上了帝位,也很难服众。
所以,孝和皇后干脆表明态度,支持绵宁继位。
当然,孝和皇后的大公无私让她不仅赢得了王亲贵族和前朝大臣们的敬佩,绵宁更是对她感激敬服,此后对她无比孝顺,她的晚年也因此过得颇为安康。
至于绵恺和绵忻,由于没有夺嫡的矛盾,绵宁待他们也十分照顾,给予他们很大的宠爱。不过绵恺和绵忻也没什么成就,只是当了一阵富贵王爷。而且他们的命也不长寿,一个只活了44岁,另一个也只活了24岁,两兄弟的寿命加起来都没有绵宁的长。
(参考史料:《清史稿》《清仁宗实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