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还有后人存在,宋高宗为何会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人呢?

就是因为宋高宗想继续稳固自己的权力地位,想找个好控制的“储君”,就找到了太祖一脉的头上。

宋太宗一脉的确还有后人存在,而且实力不弱,但也是因此,宋高宗才更不敢选他们。其实聊到这个问题,我们理应梳理一下宋高宗对于“赵宋”家族族人的态度,随后再细细讲来。

最是无情帝王家‬

宋高宗赵构自己有没有儿子?

早先是有的,其儿子名为赵旉(fu,第一声),正是在靖康之难发生那一年出生。

作为赵构仅有的硕果,赵旉可以说是幸运的。他爹在北宋破灭后成为皇帝,他自然出生就是人生赢家。而事实也是如此,在建炎三年,南宋发生了著名的“刘苗之变”,很多人其实不知道这一年,赵构被迫让位,就是让给这个太子,赵旉。

和之前仁宗、哲宗这些没有亲子用以继位的先祖相比,赵构显然显然是幸运的。但可惜的是,老天也显然不想让他幸运。于是安排两个人搞事情,是两个武将,一个名为刘正彦,一个名为苗傅。

这两人做了啥?

趁着南宋微弱,逼着宋高宗禅让皇位给他儿子赵旉,当时没办法,宋高宗只好照做。刘苗两人挟天子,但是能不能令诸侯还是另一回事。看到这里,大概就有人想吐槽了,这赵构也太倒霉了,北宋搞了一百多年重文轻武,到了宋高宗竟然还是回到了五代那个乱鬼样子。

不过刘正彦和苗傅显然活错了时代,宋高宗退位,这个两岁的小屁孩也是个吉祥物。当时天下大军立即赶回临安要砍了他们,他俩一看打不过,就提前跑了,但是后面还是被抓了回来。

咱们再说回当时的“官家”,话都说不利索的赵旉。他怎么样了?

他更稀奇,《宋史》记载:

“太子立,属疾,宫人误蹴地上金炉有声,太子惊悸,疾转剧,薨,谥元㦤”‬

看到这段,仿佛看到了《宋史》作者脱脱一脸坏笑:“咱啥也没说,你啥也别问”

赵旉死的稀奇,高宗皇帝就当作这件事情好像没发生一样,也没说搞个重新登基,也没给仅存的倒霉儿子追个皇帝谥号,叫个宋短宗,或者叫宋晦宗,那也是可以的(开玩笑),但是就是没有。

赵旉:“刘正彦、苗傅,我****的”

除了自己这个儿子之外,宋高宗对于其他人冷漠就是家常便饭了。比如他的十八弟赵榛,正在金国大搞反动救援,但是南宋方面没有表示,最后赵榛败亡(金史记载被策反了)。

而宋太祖、宋太宗之弟魏王赵廷美的两位后人,赵叔近、赵叔向又相继被刘世光杀死,其中刘叔向:

赵叔向‬,魏王之系也。方汴京破时,叔向潜出,之京西。金人退,引众屯青城,入至都堂,叱王时雍等速归政,置救驾义兵。其后为部将于涣上变,告叔向谋为乱,诏刘光世捕诛之。

还是老套路,死得不明不白。南宋到了岳飞,死法的包装都一样,加量不加价。

高宗皇帝已经没有儿子了,而且好像生育能力也不行了,跟着自己的人品,一起直线下降,那么要怎么办。就要学仁宗皇帝一样咯,找继子。

这个时候,宋高宗就已经把“备用”储君(继子)的范围划得非常清楚了。只是这种筛选法,有点残暴,赵家人,向来都是内斗最强。

选择最弱一脉,因为高宗还抱有幻想‬

话说帝王生儿子那点事,你说不行吧,看看李渊,使劲给李世民造弟弟,不带含糊的,人到甲子了都还依然精神抖擞。

而高宗皇帝才多少岁?年轻得很,青春无极限,一切都有希望,可能有点力不从心,所以也要准备好继子,以防万一。

后来选到赵昚(宋孝宗)和赵伯玖,被别人说是孟皇后托梦给高宗,说要把太祖之后封为皇帝了,其实说到底,这就是在暗示宋太宗一脉的心虚,讲什么鬼神理由都是表象。

及元懿太子薨,高宗未有后,而昭慈圣献皇后亦自江西还行在,后尝感异梦,密为高宗言之,高宗大寤。会右仆射范宗尹亦造膝以请,高宗曰:“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于是诏选太祖之后。‬

但话说回来,即便是托梦,到了高宗皇帝这个境界,都不可能会信,这玩意纯属是写给后人看的,具体的情况就是,当时太宗一脉占据皇位一百多年了,而北宋崩溃,这些没在汴京的“大宗”其实很有实力,立他们的子嗣为储君,自然是没问题,但是高宗不甘心啊,他未必就不能再重现男子雄风,要是立了宗族势力强的子嗣,以后不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其实就高宗儿子无缘无故挂掉之后,选嗣传闻就在宗族里传开了,当时有个“濮王系”,这个濮王,就是当年宋英宗他亲爹。濮王系里有一个名为赵士㒟的男人,他是扶持宋高宗为帝的重要人物,要说选嗣,选他就挺不错。

而濮王系一脉的老赵家人就这样暗示过宋高宗。

初补右班殿直,累迁忠州防御使、郑州观察使,由宁远军承宣使转权同知大宗正事。时康王建大元帅‬府,士㒟请于孟太后,乞命帅府得承制便宜行事,又请奉王承大统,太后从之,王遂即位。

但是就是不行,因为他们势力不算小,一旦高宗生出了儿子,那么说不定以后儿子的皇位就反而拱手让他们了。

所以好控制,才是高宗的第一选择。

而太祖一脉,都一百多年没皇帝了,势力稍微会弱,宋高宗也很会找,就是稍微厉害那么一点点,他都不找,他找那些非常普通的,扔到御街卖水果,都认不出他是谁的那种。

于是赵子彦、赵子偁(赵德芳后代)这两人就被找到了。

这两人就是从八品,一文一武,也不知道高宗怎么挖出来的,但就这样,这两人的儿子就被选中了,其中后者的儿子就正是后来的宋孝宗。

幻想破灭,甩锅退位,孝宗即位‬

高宗皇帝努力那么多年,依旧无果。

其实他很伤,当皇帝那么多年,又想学他爸和他哥,又想不被人控制。因此南宋初期打金人那可是很猛的,要说初期能不能打得过,如果临安行在放开了让他们打,就算灭不了金国,但是对峙时完全没问题的。

这就是赵宋一家子对金人的恐惧感。

游牧民族就是擅长搞这套,搞斩首行动,这斩的,是他们的骨气和胆子。

没有骨气,也没有儿子,宋高宗其实内心很受伤。绍兴十一年,被秦桧逼着砍了岳飞,然后发现秦桧居然是金人的二五仔,因为绍兴和议其中有一条就是,不得废除秦桧宰相之位。

秦桧当年也被掳到金国,其实早就被策反了。宋高宗敢动秦桧吗?压根就不敢,等于是把金人的摄像头给砸了,他怕人家第二天就来打他,即便人家其实根本打不过他。

熬到秦桧死了,宋高宗才恢复了自由。但没几年,海陵王完颜亮南下,这个海陵王就是个疯子,活得跟匈奴一样,生死看淡,不服就干,要来砍赵构,一统中国。

这把赵构吓坏了,其实海陵王南下这个事情,三年前就有人和赵构说了,但是赵构秉承“我不信就是不存在”的心学,当作没听见。其实说白了,他吓怕了,吓到不敢承认,直到海陵王真的南下,而且派出使者在临安皇宫大骂赵构。他就在大殿上哭了,捂着嘴跑掉了,最后蹲在屏风背后,才被人找到。

海陵王南下,其实没有那么糟糕,但是南宋高层也没想着打,就想着跑。最后虞允文去应战,他本来也不是主将,但谁知道,主将还他喵迟到了,而虞允文是个文官,你当时让谁来看,这都是个必死之局啊。

高宗路线都选好了,差点那一年就提前下广东了。

可对于中华民族,老天也总会给奇迹。

虞允文很猛,抱着必死之心,在采石矶干翻了海陵王想要过来的军队,这一战严格来讲赢在了水战上,当然最重要的是金人内部也出了问题,金世宗忍辱负重,老婆被海陵王逼死了,等海陵王出去了他就偷家,海陵王没空再砍宋高宗了,急着要回家,但最后也被身边的契丹人砍了。

这就是南宋著名的“采石之战”,战略有多猛说不上,但是振奋民族却是中华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战争,虞允文就这一战被视为文官之神,而这个时候,辛弃疾才二十岁出头,也很猛,就是还没来临安。

这一战虽然赢了,但彻底把宋高宗吓坏了,他决定退休,因为对于南宋皇帝而言,当皇帝就是个高危职业,不是肉体消灭迟早也会心理崩溃。公元1162年,高宗禅位,孝宗即位。

这就是甩锅了,不过和宋徽宗甩锅不一样,钦宗即位的时候哭得死去活来,孝宗则是一上来就要准备把金人按在地上摩擦,要为岳飞平反。

虽然最后结果不怎么样,但这份心还是好的。

而那就是另一桩故事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宋太宗还有后人存在,宋高宗为何会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人呢?

事情还要从宋朝第一大疑案“烛光斧影”说起:

某天夜里太祖宣召他的弟弟赵光义入宫喝酒,深夜有人模模糊糊看到烛光闪动、人影乱晃,好像宋太祖还拿着玉斧在雪地上乱砍。第二天早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

赵光义即位,成为宋太宗。他继位后以太后的名义对外界解释道:太祖赵匡胤生前曾定下金匮之盟——为避免幼君继位不能压服朝臣,皇位传给二弟赵光义,赵光义再传给三弟,以此类推直到赵匡胤兄弟辈全死绝后皇位再还给赵匡胤的儿子。

不久,三弟赵廷美蹊跷离世,燕王赵德昭“自杀”、秦王赵德芳也“病故”(这位秦王就是电视剧《包青天》里的八贤王原型)。按照金匮之盟:皇位理应传给太祖次子,然而赵光义却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赵恒。此后整个北宋时期皇位一直在太宗赵光义的后代中传承。

靖康之职皇城开封沦陷,宋钦宗奴颜婢膝求和,亲自到金营,结果被扣押。开封被攻破后,除了康王赵构,徽钦二宗以及宗室大臣等共十万人,被押解北上。赵构在应天府(商丘)即位,是宋高宗!

宋高宗赵构本来有一个亲生儿子赵旉,又名赵敷,母亲为潘贤妃。

1129年南宋发生“苗刘兵变,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赵构“禅让”皇位,隆祐太后为稳定局势,传旨让三岁皇太子赵旉即位,改年号为明受。苗刘兵变被镇压后,支持宋高宗复位,赵旉从即位到退位共计26天。

赵旉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生了疟疾,在建康行宫治病期间,一个宫女因为疏忽走路绊到了地上的火炉,发出巨响,这个只有三岁的幼儿竟被活活吓死。

宋高宗知道后大哭三日才停止,追封为赵旉为“元懿太子”。

某天深夜高宗正与一位宫女作乐,突然宫外大呼“金兵渡江了”,高宗慌忙带领少数随从乘马出城,急驰至瓜洲渡江逃跑。这次突如其来的惊吓,使得高宗患上了严重的阳萎,从此失去了生育能力。

赵构丧失了自己唯一的儿子,又丧失了生育能力,事实摆在眼前,他只能找赵氏子孙来继承皇位,这无非就是太宗和太祖这两脉人中寻找。

靖康之耻后金国大肆搜索赵皇室成员全抓到送到金国去。太宗一脉的皇室成员所剩无几,反而是那些已经沦落为平民的太祖一脉的后人,没人注意才被保留了下来。

所以高宗被迫选择太祖一脉,不是他自己标榜的:“大宋江山本为太祖创立,太祖铁面无私,有子却将皇位传给弟弟。如今太祖后人却混迹民间,朕预备还位于太祖后代。”

赵构从民间找到一胖一瘦两个放牛娃过继为皇子并进行比较:一是让两个孩子在宫中站着,突然来了一只猫,瘦孩没动,胖孩子却伸脚去踢猫。二是给二人都送了一批美女。胖孩一见美女立马笑纳,再然后就翻云覆雨;瘦孩见美女,却拿她们当皇帝的宫人以礼相待。经过这番试探,赵构觉得瘦孩(赵昚)更适合继承皇位。于是正式册封赵昚为太子,后来索性禅位宋孝宗赵昚。

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七世孙——宋太祖第四子秦康惠王赵德芳后裔,宋高宗养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

事实证明传位给赵瑗是正确的是因为赵瑗对他,比他亲儿子(如果他有亲儿子的话)对他还好。

1、宋孝宗给他每月零花钱就达到四万贯,是当时一品大臣最高月俸的一百倍。还不包括宋高宗所住的德寿宫的日常开销和运行。逢年过节,高宗生日,孝宗还不断孝敬寿礼,银五万两、钱五万贯是最常规的进献。

2、宋孝宗凡事都会前往请示宋高宗。。宰相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去感谢高宗,听他的“圣训”。

3、高宗去世以后,宋孝宗一反古代君主守孝,以日代月的旧规,坚持要守孝三年。并因此在两年后,孝宗就把皇位让给自己儿子,说是想一心一意守孝。

小知识链接:

1、南宋一朝,太祖后代出了8个皇帝,老二赵德芳的后代有宋孝宗、光宗、宁宗;老四赵德昭的后代有宋理宗、度宗、恭帝、端宗、怀宗。

2、宋孝宗与宋太祖的关系是这样的:

宋太祖生赵德芳,赵德芳生赵惟宪,赵惟宪生赵从郁,赵从郁生赵世将,赵世将生赵令侩,赵令侩生赵子侢,赵子侢生赵伯琮,赵伯琮被宋高宗选入宫中做养子,更名为赵昚,是为宋孝宗。

宋太宗还有后人存在,宋高宗为何会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人呢?

答:这里面包含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赵匡胤一脉?

第二个,为什么要提前二十多年?

先回答第一个。

原本,赵构是有生育能力的。

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赵构的妃子潘氏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生下一子,取名赵旉。

赵构对这个儿子爱若珍宝,儿子尚在襁褓中,他已迫不及待地拜其为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封魏国公。

建炎三年(1130年),统制官苗傅和刘正彦在杭州发动兵变,软禁了赵构,扶持只有三岁的赵旉当皇帝,改元“明受”。

“明受皇帝”在位时间只有26天,就被宰相张浚和大将韩世忠、张俊等人废黜,赵构成功复辟。

赵构重登帝位,封“明受皇帝”为“魏国公”。

但这位“魏国公”命短,因宫女疏忽,受惊吓而死。

赵构悲痛欲绝,杀了宫女,追封亡子为“元懿太子”。

有趣的是,元朝末年,小明王韩林儿打出“山河奄有中华在,日月重开大宋天”的旗号,追谥这位“元懿太子”为“靖文元懿殇孝皇帝”,建庙,称宋简宗。

赵构漫长的一生中,所生育的儿子就唯有宋简宗一人而已。

究其原因,是建炎三年(1130年)二月三日,金将耶律马五率军夜袭扬州时,赵构正在行宫寻欢作乐,闻报金兵已至,“惧然警惕,遂病熏腐”,从此丧失了生育能力。

此后,赵构遍寻天下名医,却再也没能产下一儿半女。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金兀术废黜了伪齐刘豫,放出声音,说要立宋钦宗赵桓的儿子赵谌为皇帝,定都北宋旧都汴梁,另建“北宋”,和赵构的“南宋”叫板,一争天下正统。

赵构阳痿不育,无儿无女,他的南宋朝廷,给人的感觉,就一个没有将来的朝廷。

要粉碎敌人的阴谋,就必须定立皇位继承人,以安民心。

论理,赵构要定立皇位继承人,就应该在自己的亲子侄辈中找,即在宋徽宗一脉中去找。

但,宋徽宗这一脉,除了赵构本人,其他基本上都在靖康之难中被一网打尽了。

那就只能从其他支系中找了。

赵构前思后想,最后决定从太祖赵匡胤这一脉中挑选继承人。

当年赵光义既得到了哥哥赵匡胤的帝位,就没想过要将帝位还给赵匡胤的后人。世间传言说,金主吴乞买是赵匡胤转世,专为平辽灭宋而来。

赵构觉得,只有把帝还给赵匡胤的后人,才能延续宋朝的国祚。

他说:“太祖以圣武平定了天下,偏偏子孙不能享有帝位,时过境迁,零落可怜,我现在就选取他的后人过继为我的子嗣,以告慰他在天之灵!”

还有一种说法,即《异迹略》中记载,宋太祖托梦赵构,称“汝祖自摄谋,据我位久,至于天下寥落,是当还我位。”

除了迷信方面的因素,从实际效果来看,赵构传位给太祖后人,也收获了许多士大夫的点赞,赢得了极大的声誉。

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

赵构的禅位时间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五月,此年他才五十六岁,正值盛年,而且身强体健,后来又当了二十五年太上皇帝,八十一岁才心满意足而逝,的的确确是“提前”退位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须知,赵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逃跑皇帝”,稍有风吹草动,就如惊弓之鸟,谋取逃跑计。

禅位期间,金人已经撕毁和约,频繁剽掠。

赵构禅位的主要原因是要拿继位的宋孝宗为挡箭牌,以便于自己轻身逃跑。《朱子语类•高宗朝》记:隆兴元年(1163),即赵构禅位的第二年,南宋军队打了败仗,赵构两股振振,“日雇夫五百人立殿廷下,人日支一千足,各备担索”,时刻准备着逃跑。

赵构禅位的另一方面原因也是因为自己之前奉行了投降路线,面对金人的侵扰,实在下不来台,有意让宋孝宗上台帮自己擦屁股,给岳飞昭雪。

以上所述,便是宋高宗赵构“提前二十多年把皇位传给赵匡胤一脉”的全部原因。

宋太宗还有后人存在,宋高宗为何会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人呢?

首先我们要大致了解宋代皇位的传承情况:宋太祖赵匡胤死后皇位没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由弟弟赵光义继位。关于此事一直以来流传着”烛影斧声“的传说——赵匡胤临终前赵光义单独觐见,出来后不久就传出赵匡胤驾崩的消息,甚至有传说直接指斥赵光义杀兄夺位并绘声绘色描绘道当晚赵匡胤寝宫传来斧子劈东西的声音。

关于赵光义继位的真实情况如今已无从得知,但我们明确知道赵光义继位后以太后的名义对外界解释道:太祖赵匡胤生前曾定下金匮之盟——为避免幼君继位不能压服朝臣,皇位传给二弟赵光义,赵光义再传给三弟,以此类推直到赵匡胤兄弟辈全死绝后皇位再还给赵匡胤的儿子。

可赵光义继位后三弟赵廷美却在38岁的壮年蹊跷离世,太祖赵匡胤的嫡长子赵德昭又莫名其妙自杀了,按照金匮之盟:三弟赵廷美和太祖嫡长子已死,皇位理应传给太祖次子,然而赵光义并没这么做,而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赵恒。如果关于赵光义杀兄夺位一事真假难辨的话,赵光义打压三弟和太祖长子,夺取本属太祖后代的皇位则是板上钉钉的不争事实。

此后整个北宋时期皇位一直在太宗赵光义的后代中传承,太祖赵匡胤的后人一开始还算皇族,随着和当朝皇帝的血缘越来越疏远,渐渐变成像刘备那样名为皇族后裔其实却干着织席贩履的活。

如果没有靖康之变宋朝皇位应该会一直在太宗一系传承下去,可靖康之变改变了这一切:皇城开封沦陷,包括徽钦二帝在内的太宗后人几乎被金军一网打尽,只有赵构成为漏网之鱼。更糟糕的是赵构在逃亡途中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和生育能力,所以他不是不想传位给自己的亲生孩子,而是他压根没有自己的孩子。不仅没有亲生的孩子,连亲侄子乃至太宗一系所有赵氏宗亲要么死于战乱,要么被金人俘虏,总之在南宋疆土上就只剩赵构唯一一个太宗后人。在这种情况下赵构已经根本无法立太宗后人为自己的太子了,如果他不想让赵氏江山改姓的话只能选择立太祖后人。

除了无人可立之外,还有一个野史传说的说法:出使金国的使节回来后说金太宗长得活像宋太祖,金人之所以来发兵灭宋,传说是太祖要夺回本属于自个一支的皇位。对于这点赵构是心中有愧的,由于他祖上的皇位有些来路不正,“烛光斧影”一事或许真假难辨,但太宗后人鸠占鹊巢霸占了本属太祖后人的皇位却是不争的事实。或许正是基于祖上霸占了太祖一系的皇位,赵构才说:”大宋江山本为太祖创立,太祖铁面无私,有子却将皇位传给弟弟。如今太祖后人却混迹民间,朕预备还位于太祖后代。“

后来赵构从民间找到一胖一瘦两个放牛娃(可见此时太祖后人已完全只是一介平民了)。赵构开始中意胖小孩,两个孩子在宫中站着,俄然来了一只猫,瘦孩没动,胖孩子却伸脚去踢猫。这件事让赵构对胖孩子好感顿消,让两个小孩都留了下来,胖小孩名叫赵琢,而瘦小孩就是后来的宋孝宗赵昚。

然而赵构仅仅只是让两个小孩都留下,并没明确立其中任何一位为太子。这其实有两方面原因:其一赵构其实一直在治疗自己的不育之症,他想的是如果立了太子,万一将来自己有孩子了或者某位太宗后裔从北方逃回来了,自己是废太子呢?还是真还位给太祖一系呢?其二赵构还想再进一步观察这两个小孩,确定到底谁最适合继承皇位。于是他给自己这两个过继的皇子都送了一批美女。赵琢从一个放牛娃突然被当朝皇帝认为义子,有点得意忘形,一见父皇送上美女立马笑纳,再然后就翻云覆雨;赵昚见父皇给自己送美女,却拿她们当父皇的宫人以礼相待。经过这番试探,赵构觉得赵昚相比赵琢更适合继承皇位。又过了多年赵构的妃子始终没能为他生下一男半女,被金人俘虏的太宗后裔也大多死在北方,没人逃回,赵构自己也只能接受现实了,于是正式册封赵昚为太子,后来索性禅位于他。

宋太宗还有后人存在,宋高宗为何会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人呢?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算什么大问题。之所以大家觉得是个大问题,是因为根据史料分析,宋太宗的皇位,很可能是通过阴谋害死其兄宋太祖而夺来的,这一点让后人很不服气。所以当宋高宗把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裔宋孝宗的时候,大家都有一点儿天道轮回报应不爽的小激动。

那么宋高宗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太祖的后裔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高宗为什么不生育?普遍的说法是,有一次高宗正在临幸嫔妃,突然报道说金兵杀奔而来,高宗受此一吓,从此就变得性无能了。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如果看看高宗最后不近女色,而且活到了80岁,这应该也有可能。不过,宋朝皇帝的生殖能力普遍比较弱,也是不争的事实,也有可能高宗本来就不生育,那个所谓金兵的事情是黑他的。

高宗不生育,必然要另外找一个接班人。当然了,高宗也想在太宗一脉中来寻找,毕竟这样血缘关系会更近一点。但为什么最终找到了太祖的子孙呢?

有两个原因,一是宋皇室的人,生育能力普遍比较低,所以赵家子孙本来就不多。二是在靖康之难中,皇室子弟基本上都被金国抓走了,而这些皇室子弟,差不多都是宋太宗一脉传下来的。而宋太祖一脉传下来的,因为隔得太久远,很多已经沦为了平民。因为是平民,所以金国在抓人的时候就忽略了这个。

正是以上的原因,所以宋高宗在宋太宗一脉中实在找不到人,因此不得不到宋太祖一脉去寻找。

史料上有记载说,当高宗决定收养皇子时,大臣们纷纷要求高宗在太祖一脉中去寻找,甚至说,当时的大臣李回进谏道:“太祖不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太宗,是因为兄弟二人手足情深,陛下如今要立嗣,不妨效法太祖。”

这个话虽然记载在史料中,但我觉得是不确的。高宗是一个心思缜密而阴险的人,从他利用秦桧杀死岳飞的做法就可以看出来,他怎么会允许别人提从太祖子孙中寻找皇子这样的话呢?

还有,高宗在选定继承人的时候,用了一个用十个处女来试探的办法。经过试验,分给宋孝宗的那十个处女都很完好,而分给另外一个皇子的处女全部已经破处,所以高宗最后选择了宋孝宗。高宗为什么要用这么一个奇葩的办法?有人说是要检验一下继承人是否好色。其实这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因为高宗自己生理原因,不好色,所以他希望他的继承人也和他一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只有这样,继承人才会对他很好,很孝道。而宋孝宗在幕僚的帮助下,参悟透了高宗的这个心思。从这个角度来说,高宗选择继承人,并不是要看这个人是太祖还是太宗的后代,而是这个人首先是不是对自己很孝道。

宋太宗还有后人存在,宋高宗为何会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人呢?

宋高宗赵构本来有一个亲生儿子赵旉,又名赵敷,母亲为潘贤妃。

建炎元年(1127)六月,赵旉生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作为宋高宗唯一的儿子,襁褓中的他就被拜为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封魏国公。 建炎三年(1129),南宋将领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兵变(史称“苗刘兵变”或者“苗刘之变”、“明受之变”),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赵构“禅让”皇位,隆祐太后(即元祐皇后、宋哲宗孟皇后)为稳定局势,传旨让三岁(古人称虚岁)的皇太子赵旉即位,改年号为明受。苗刘兵变后没有进一步的政治和军事措施,也没有什么号召力,各地将领纷纷采取勤王平乱的立场,出兵镇压苗刘武装,支持宋高宗复位,苗刘两人没折腾多久就一败涂地,赵旉从即位到退位共计26天。

虽然赵旉作为叛乱的结果被立为“皇帝”,但一来法理上出于孟太后懿旨,二来他本人还是不懂事的幼儿,再加毕竟是宋高宗亲生的娃不是,所以此事对年幼的他实际上没有什么影响,但这孩子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生了疟疾,在建康行宫治病期间,一个宫女因为疏忽走路绊到了地上的火炉,发出巨响,这个只有三岁的幼儿竟被活活吓死。

宋高宗知道后大哭三日才停止,追封为赵旉为“元懿太子”。

帝王三宫六院,照理说即使儿子夭折还可以再生,但是赵构却罹患了不育症。

不育症的原因有很多说法,一种是说他有一次正在行房遇到金人袭扰,仓皇之际因为惊吓而得病,这固然有可能,但更多的或许是常年惊恐、奔波所致,也有史书指出是赵构服用所谓壮阳药物所导致,这且不论,总之后来宋高宗赵构再没有子嗣。

皇位传给太祖赵匡胤一脉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的决策。

上面提到哲宗孟皇后逃难到江西的时候,做了一个“异梦”,这个异梦中她梦见了宋太祖,孟皇后将密告高宗,因为这个梦的内容是高宗和伯母之间的秘密,并没有详细记录,所以不能骤然据此认定赵构的决策如野史所说是因为宋太宗夺位,宋太祖转世为报复其子孙所以内疚神明。

高宗曾经说过这样的意思:

太祖皇帝以神武定天下,但他的子孙却没能承嗣继统,如今多事世乱,更是凋零离散。我要效法仁宗皇帝,为天下着想,以慰太祖在天之灵。

在没有相反证据的情况下,我们还是把这当作他的正式态度。

当然,官样文章总是正面的,回应当时的舆情甚至民间传言的意思也不能一口咬死说没有,但关键是,这样做对安抚人心,进一步加强南宋的合法性有利,这才是赵构优先考虑的。

另一方面,当然赵构也有私心。

他在上面的说法中提到效法仁宗传位英宗,我们就来说说与之有关的“濮议”,宋仁宗无嗣,死后以濮安懿王允让之子赵曙继位,是为宋英宗。即位后的第二年,诏议崇奉生父濮王典礼。侍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及司马光、贾黯等力主称仁宗为皇考,濮王为皇伯,而中书韩琦、欧阳修等则主张称濮王为皇考。英宗因立濮王园陵,贬吕诲、吕大防、范纯仁三人出外。旧史称之为“濮议”。

(宋英宗赵曙,他追尊父亲,引发了外藩迎立的皇帝如何对待亲生父亲的问题,后来明朝的“大礼议”也是这一类型的问题)

濮安懿王赵允让是宋太宗赵炅第四子商王赵元份的第三子,是宋仁宗的堂兄,所以他儿子也就是宋仁宗的堂侄继位后引发了上述一系列政治事件。

而如果选择宋太祖后裔入继大统,因为血缘和伦序关系疏远,这个继承人必须要以宋高宗养子的身份继位,宋高宗在宗法和政治上的地位不会有丝毫被撼动的可能。

(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七世孙——宋太祖第四子秦康惠王赵德芳后裔,宋高宗养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

而这个原来普通的宗室成员一步登天得到大富贵,内心的感激报恩心理也是非常强烈的。

《宋史·卷三十五·本纪第三十五》写道:

自古人君起自外藩,入继大统,而能尽宫庭之孝,未有若帝。其间父子怡愉,同享高寿,亦无有及之者。

这固然因为孝宗本人品德较好,和上述原因也是分不开的。

赵构在历史上获得的评价并不是很高,但将皇位传给太祖赵匡胤一脉以及具体选择了未来的宋孝宗这件事史家通常都给予了较高的赞誉,还举《宋史》为例:

高宗以公天下之心,择太祖之后而立之,乃得孝宗之贤,聪明英毅,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可谓难矣哉。

公天下说得有点太拔高,但整个评价还是公允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