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什么不杀掉李治?
不存在这种假设,包括武则天可能都不想李治死,希望他长命百岁,只有这样,武则天才能既不背负骂名、也不制造血腥,稳稳当当地临朝称制。
公元655年,这一年对武则天非常重要。著名的“废王立武”事件就发生在这一年,这是武则天人生命运的第一次登梯。
而关于废王立武,相比唐高宗的原配王皇后,武则天的“温柔乡”可谓是让李治感受到天差地别。王皇后并不是一个温柔的人,相反,因为贵族出身的她十分高傲,最重要的是,她不能生育。
另一旁呢,武则天生出了李弘这样优秀的儿子,而且还让自己的姐姐进来侍奉唐高宗,试问这样的老婆谁不喜欢?
换谁来了,都肯定是选武则天,还要什么自行车。
但是武则天成为皇后顺利吗?
那可太不顺利了,几乎整个朝廷都翻了,因为武则天可是人家太宗李世民当年的一个后宫,你高宗皇帝趁你爹病了偷了你爹的人就算了,还这么明目张胆。
这好吗?这不好!
除此之外,还有深一层的政治因素,那就是武则天的确是个聪明人,有政治才能,明显是高宗扶上来和长孙无忌、诸遂良等人打擂台的。于是便集体反对。
当然啦,也有支持一派的,例如后来斗死长孙无忌的许敬宗,还有一开始就跳出来的李义府,但即便如此,也只是形成对峙而已。最后还是李勣这个61岁的老同志支持唐高宗,武则天才得以被立为皇后。
武则天的使命:扳道关陇集团从历史的记载来看,正是立了武则天为皇后之后,唐高宗就安排武则天干涉朝政,这个阶段,武则天还是唐高宗的政治木偶。
唐高宗为什么要走这一步棋呢?
因为他舅舅长孙无忌实在太厉害了,弄得他防不胜防。
在公元652年时,唐高宗为了淡化长孙无忌和诸遂良两位顾命大臣的权利,弄了拢共十个宰相(唐朝盛产宰相),除了他俩之外,还有李勣、韩瑷、来济、于志宁、高季辅、宇文节、张行成、柳奭等八人。
但即便是这样,长孙无忌都还是把他们搞得头晕脑转,偶尔还能策反几个“二五仔”。唐高宗就知道自己玩不过舅舅了。再到房遗爱造反这件事情上,长孙无忌弄死了唐高宗的哥哥李恪,他死前还大喊:如果不控制长孙无忌,李家就要完蛋了,谁知道李家后来是差点完蛋了,但却不是长孙无忌弄的。
吴王恪且死,骂曰:“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资治通鉴》
永徽五年,唐高宗召集五品以上的大臣来开朝会,建议大家畅所欲言,其实背后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官员趁机弹劾长孙无忌:
上谓五品以上曰:“顷在先帝左右,见五品以上论事,或仗下面陈,或退上封事,终日不绝;岂今日独无事邪,何公等皆不言也?”——《资治通鉴》
可让人没想到,在场五品官员及以上,一个人都不敢说这事,甚至不敢说话。唐高宗说怎么先帝时期广开言路的风气不一样了,即便如此,这些“士大夫”还是不说话。唐高宗就是这时候开始,真的害怕了。
于是外力如何寻找都无法抵抗,唐高宗干脆转移视线,把注意力放到武则天身上。可能是武则天自己暗示的,也可能是唐高宗真的觉得武则天有能力,于是便有了“废王立武”一事。
看似废王立武,但本质上是唐高宗和关陇贵族的决一死战,逼着各位站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掌握着兵权的李勣。
所以“废王立武”,本质是皇权李家和关陇贵族之间的一次抗衡,立武则天为后之后,诸遂良被流放,长孙无忌的权谋在大势之前忽然失效。未过几年,当初支持武则天为皇后的许敬宗污蔑长孙无忌,武则天和其皇权派趁机谪贬长孙无忌,就因为这事,长孙无忌于公元659年去世。
此前唐高宗还哭哭啼啼,百般不忍。但客观来讲,除了专政之外,长孙无忌对李家,对大唐有着不世之功。
至长孙无忌倒台,关陇集团元气已然大伤,武则天地位也更巩固,唐高宗决心让她当傀儡,在不可预知的进程中,一切都在走向失控。
武后反制,高宗却成傀儡为什么不杀掉李治。公元674年之前,或者还可以说是不能,是因为爱,但在公元674年后,就是因为政治需要了。
这一年,唐高宗前所未有立后宫武氏为天后。
何为天后?就是有着等同于天子政治地位的皇后,天子上朝,她坐在天子的旁边。唐朝人称“二圣“。
十九年积累,自从倒台了长孙无忌,武则天便发射她自身的政治才能,也在隐藏着野心。可同样的,唐高宗也在衰老,身体逐渐变差,说白了,变得很脆,很危险。
权力是毒药,李治也很害怕别人趁他病要他命,怕别人不讲武德。
那么既然已经习惯了利用武则天,他就放不下这种依赖,他把武则天当成他的“政治冰箱”,给权力保质。可能武则天权势滔天,但不管如何,她还是一流女辈,储君还是她亲生儿子,总不能把江山夺走吧。
但历史告诉我们:能。而此时的李治也不可能知道。
随着唐高宗越来越迷糊,武则天就越来越清醒。还是那句话,权力是毒药,一旦习惯运筹帷幄,操控生死,换只猪来,它也会变得贪婪。
《新唐书》是这样讲的:
后既专宠与政,乃数上书言天下利害,务收人心,而高宗春秋高,苦疾,后益用事,遂不能制。
“遂不能制”,这意味着唐高宗的算盘失控。
武则天强,但是唐高宗没想到她那么强。唐高宗大意了,唐高宗没有防住。
所以在二圣确立之后,唐高宗反而成为了“傀儡“。
他啥也做不了,但他也不能死,他要是死了,武则天就会失去权力保障,唐高宗就是这份保障。起码在武则天把两个儿子弄废之前,唐高宗还不能死,至此为止,武则天都还没有想过自己当皇帝,因为现实条件不可能,她顶多想做个吕雉。
熬死高宗,控制中宗、睿宗公元683年末,唐高宗逝世。
在公元675年,本来被唐高宗和武则天看好的皇太子李弘去世,俩人悲伤欲绝,这个时候,武则天或者是把希望寄托在李弘身上的,李弘去世后,他弟弟李贤被立为皇太子。
可惜的是,武则天在此后心性大变,在唐高宗没死之前,就开始排挤李贤。
李贤失去太子之位,武则天把更好掌控的他的弟弟李显扶上皇位,是为唐中宗。
弟弟明显玩不过武则天,不听裴炎劝诫,还说要把天下送给韦家,随后顾命大臣和武则天把李显给弄下台,武则天废其为庐陵王。这时候,武则天眼中已经没有孩子了,她还不放心,让丘神勣把李贤逼死,之后提拔他的野狗,丘神勣。
武则天的思路很简单,把有用的儿子弄死,把没用的儿子扶上来,因为她不知道李旦是不是一个心思深沉的人,于是设计,把李旦的两个老婆骗进来杀了,试探李旦底线。
李旦惶恐,毫不敢言。但武则天和武家就做错了这件事,因为两人之中,就有一个是李隆基的母亲,是后来的唐玄宗的母亲。
可这也是后话。现在武则天还需要李旦来完成她的权力过度,傀儡必须要有。
这种过渡,不仅是权力过渡,还是武则天内心的纠结,还有等待李唐、关陇的反弹。最后才是,如何设计女帝上位。
在武则天登基前几年,武三思、武承嗣等人大肆宣扬什么女帝出世的言论,还搞了个“圣母神皇”,这事武则天在改唐为周的时候的称号。
而后以李渊之子,李世民之子为首的李唐皇族几乎聚成一股绳,反抗武周,但可惜,全部被镇压,这次大屠杀也造成边境力量空虚,而后来唐玄宗不得不推动藩镇巩固边界。
李唐皇室被屠戮一空,武则天的帝路已经没有阻碍。
公元690年,大唐暂时下课,李旦被赐姓武,天下正式进入武周时期,这场占领持续了十五年,最后才换来新的篇章。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武则天为什么不杀掉李治?
武则天为什么不杀掉李治?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一句话——不敢杀,不能杀,不愿杀!第一,为什么说不敢杀呢?
说到底,武则天也只是李治的一个工具而已!李治为什么要捧武则天,只是因为她的美色吗,只是因为他们夫妻关系好吗,只是因为她聪慧能干吗?
事实上,没有那么简单,武则天是李治用来打败长孙无忌等外戚集团的有力拳头。长孙无忌是顾命大臣,又是三朝元老,还是李治的舅舅,李治继位后,皇权被他们架空了,李治很想收回和巩固自己的皇帝权力!
于是,先是李治扶武则天上位,然后是武则天帮李治斗其他大臣,这是相互合作的过程!
扳倒一个个大臣后,李治巩固了自己的权力,武则天也提升了自己的地位,即使到了后面,权力也在李治手里,兵仍在李治手里,武则天能拿什么去杀李治呢,完全是找死!
所以他不敢杀李治!
第二,为什么说不能杀呢?我们不妨思考一下,武则天的权力来自于谁呢?完全是来于李治!
武则天是借李治来经营自己的团队,是借李治来打掉自己的对手,是借李治来扫平登顶的障碍!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武则天杀了李治,不仅没人了依靠去扫平自己的对手,也一定会激起无数忠于李唐人的强烈反对和反抗!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武则天称帝的梦想只会破灭!这一点,武则天看得非常清楚,李治死了几年后,他也不敢称帝,目的就是仍需要借李唐来消灭对手!
所以说,武则天不能杀李治,李治活着对她有利!
第三,为什么说不愿杀?我个人认为,武则天与李治之间是有真感情的,是有真爱的!
虽然武则天是一个敢杀戮的皇帝,但是她究竟还是个女人!我相信,她爱着自己的男人!
武则天最后退位时,提出的一个要求就是要和李治葬在一起——乾陵,死了也要做夫妻!(突然想到那首歌——死了也要爱!)
我想,这一点,凡是懂爱的女性读者,应该也会有这样的看法!
以上就是我【纸老虎眼里的沙】的看法,欢迎关注我,一起交流!
武则天为什么不杀掉李治?
武则天为什么不杀掉李治?
事实上,武则天不想也不可能杀掉李治。理由如下:
第一,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是感情深厚的夫妻。
武则天出生于公元624年。这一年,他的第一个丈夫,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则是出生于公元598年(也有599年的说法),已经是26岁的大小伙子 了。而他真正的丈夫唐高宗李治需要到628年才出生。
公元637年,14岁的武则天被唐太宗李世民40召进宫中,被封做五品才人。唐高宗李治这一年10岁。
在李世民病重期间,武则天成功的和当时的太子未来的皇帝李治建立了深厚地感情。公元649年,52岁的唐太宗李世民逝世。这一年,武则天26岁,唐高宗李治22岁。在唐太宗李世民死后,武则天依照惯例和一些没有子女的嫔妃们,入长安感业寺为做了尼姑。在这段时间里,武则天和已经做了皇帝的李治藕断丝连,还写下了了著名的《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在感业寺的日子里,应该是武则天后来念念不忘的。因为,她对李治的思念,让她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爱情。只不过,唐高宗李治没有让武则天思念了多久。因为到了公元651年,守孝期满的唐高宗李治就迫不及待的把她接回宫中。武则天实际上在感业寺呆了2年多一些。(虽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把武则天入宫的事记述在永徽五年也就是公元654年3月,为了解释这年三月份加封了武德年间的功臣屈突通等13个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武则天想追赠自己的父亲武士彟。因为武则天和李治的第一个儿子李弘出生在公元653年,武则天必然是在这之前入宫的。所以武则天应该是651年入宫的。事实上,在公元654年,武则天生下来她和李治的第二个孩子,也就是安定思公主。)
入了宫的武则天,正式开始了她开挂的人生旅途。
武则天入宫不久的公元653年,她生下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孩子,也是李治的第5个儿子李弘。不久唐高宗李治就下令废黜太子李忠,改立四岁的代王李弘为皇太子。
一年后的公元654年,武则天和李治的第一个女儿降生。就是传说中被武则天亲手掐死的那个婴儿。
又一年后的公元655年,武则天诞下了她和李治的第二个儿子李贤。
又过了一年,公元656年,他们的第三个儿子李显,就是后来两度登基的唐中宗降生。
6年后,公元662年,生下了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第5个孩子,唐睿宗李旦。
公元665年,武则天生下了她人生中最后一个孩子,第二个女儿,也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这一年,武则天已经是38岁,已经高龄产妇了。
从公元651年武则天再次入宫,在665年武则天生下太平公主。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武则天连续生下了6个孩子。与之对比的是,武则天入宫后,唐高宗李治后宫里的其他嫔妃一无所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唐高宗李治自拥有了武则天,就再也没有碰过别的女人。而如果说武则天对李治没有感情,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虽然武则天在唐高宗李治死后,一度颠覆了丈夫的李唐王朝。但是在这里,我还是想引用一位同样伟大的女人宋庆龄对她做出的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但就家庭角色而言,不难看出武则天也是个好妻子。
第二,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是政治盟友。
武则天能再次被李治接入宫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唐高宗李治十分宠爱萧淑妃,于是他的原配皇后王氏,就想出接武则天入宫,引狼驱虎。可是不久王皇后就发现,自己不得不和萧淑妃结成同盟,共同和武则天争宠了。
虽然后宫争宠唐高宗李治未必很高兴,但是他也没有废掉王皇后的想法。至于武则天掐死自己自己才出生的女儿安定公主,嫁祸给王皇后,才让李治有了废后的想法,纯属小说家言。导致王皇后真正被废的原因,是因为嫉妒武则天受宠,竟然和她的母亲一起用“厌胜之术”诅咒武则天。到底是真有这回事儿,还是像《资治通鉴》里说的武则天诬陷王皇后,反正唐高宗李治信了。他不但命令王皇后的母亲不许再进宫里来。还把王皇后的舅舅柳奭从吏部尚书贬做遂州刺史。
唐高宗李治能当上太子,并最终做了皇帝,离不开他的舅舅长孙无忌大力支持。在即位之初,他继续执行唐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依靠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些人辅政。后来,随着李治帝位的稳固,在图谋废后的过程中,矛盾就逐渐产生了。
在唐高宗李治下定决心废掉王皇后之后,长孙无忌、褚遂良坚决反对。他们除了提出武则天曾经做过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更提出武则天出身低微,并不是什么名门望族。要知道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曾经做过木材生意,后来辅佐李渊发达起来,做到了荆州都督的位置。可是即便如此,在那些门阀士族眼里,什么都不是。长孙无忌、褚遂良先后被贬黜,到外地做地方官,最终死在外地。长孙无忌、褚遂良、柳奭这些人不仅是门阀士族,他们背后还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利益群体,叫做关陇集团。长孙无忌、褚遂良被贬死,这个集团里的许多人都受到株连。后来,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采取了许多措施,打击抑制这些门阀士族,最终使这个从三国开始形成的腐朽阶层,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唐高宗李治废王立武之后,大大的加强了皇权。改变了从东汉末年以及魏晋南北朝以来,权臣当道,皇权旁落的状况。从此,李治在朝政上没有了制约,实现了朝纲独断。
在这个过程中,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结成了荣辱与共的同盟。
第三,武则天正是借助唐高宗李治,登上了权力的最高峰。
武则天能从唐太宗李世民不受宠的五品才人,逐步掌握朝政大权,最终以武周代替李唐,并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唐高宗李治,是典型的“扶上驴再送一程”。
武则天从感业寺再次入宫的第二年,就提升做了二品的昭仪。唐高宗李治一度想要封她做一品的宸妃(特意给武则天设立),后来因为宰相们的反对,才作罢。后来,干脆提出废王立武的决定。最终,武则天做了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从二次入宫到成为皇后,这个过程仅仅用了4年多一点儿的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高宗李治的身体越来越差,开始让武则天帮他处理政务。武则天慢慢的掌握了朝政,逐渐张扬起来,李治感觉不自由,就产生了废掉武则天的想法。这次废后的结果是,不但废后被武则天制止,帮助李治废后的上官仪还丢了性命。废后风波结束后,每次上朝都是唐高宗李治坐在前面,武则天在后面垂着帘子,开始了颇为另类的“垂帘听政”。朝政逐步完全落入武则天的手中。
这之后,武则天做了两件震惊天下的大事。其一、就是积极劝说并陪同唐高宗李治去泰山封禅,一般来说,封禅是皇帝和王公大臣的事情,基本上没有皇后什么事儿。可是武则天让皇帝初献,自己亚献,武则天第一次站在了只能由男人站在的舞台上。其二、就是帝后并称。公元674年,唐高宗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史称二圣临朝。
因为李治的身体很差,他一度产生让武则天直接摄政的想法。当时的宰相劝他说,皇上怎么能把高祖、太宗传下来的天下,不传给子孙而传给老婆呢?李治才打消了这个想法。
但是到了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走到生命的尽头,虽然让儿子继承帝位。但是军国大务不决者,兼取天后 进止。换句话说,把朝政大事的决定权,交到了武则天的手上。
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作为夫妻,两个人感情深厚。在和门阀士族的斗争中,两个人有成为政治上的盟友。虽然唐高宗李治一直掌握着朝中大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武则天。但是武则天的要求都得到了满足。聪明如武则天,当然明白杀掉一个现任皇帝,是要冒着巨大的风险的。而把李治推到前台,更符合自己的利益。
所以说,武则天不会杀掉李治。
武则天为什么不杀掉李治?
武则天的权势来源于李治的支持,所以武则天不可能杀掉李治。
李治在我们很多人的传统印象当中是一个懦弱的形象,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历史上真实的李治绝对是一个合格优秀的帝王,掌握着绝对的权力!那么为什么李治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毫无存在感呢?其实也不难理解,那是因为李治有一个千古一帝的老爹李世民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老婆,这两个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光芒太耀眼了。相比之下,李治的文治武功大大的被老爹和老婆的光芒所掩盖了。
事实上,李治在位期间是唐朝疆域最为广阔的一个时期。军事上,唐朝灭掉了西突厥,百济和高句丽,尤其是灭亡高句丽更能体现李治的杀伐果断。高句丽问题曾经困扰了隋唐两朝几代帝王,隋炀帝三征三征高句丽没有成功,戎马一生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曾两次征伐高句丽也没有成功,而这个问题在高宗一朝却得到了彻底解决。我们不可否认的是那个时期大唐将星如云,但是作为最高决策者的皇帝李治也绝对是功不可没!除此之外,唐高宗李治爱民如子,仁德治国,更是彻底打击了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让寒门子弟能够有机会入仕,实现理想抱负。
李治在位34年可谓多方面都多有建树。无奈的是他本人却体弱多病,难有更多的精力过问朝政。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在贞观殿去世,终年56岁,一直到去世朝政大权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武则天的专权实际上是在高宗去世以“皇太后”的身份实现的,所以李治在位时,武则天不可能有机会杀掉李治!
武则天为什么不杀掉李治?
一、不愿杀。夫妻二人有真实感情,武则天死后要与李治葬在一起。
二、不敢杀。她是李治用来打压外戚集团的工具,兵权仍在李治手中。
三、不能杀。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女子不得干政,需借李治这座靠山强化自己集团,为自己权力寻求合理依据。
武则天为什么不杀掉李治?
应约邀请,要我回答“武则天为什么不杀掉李治?”,甚为不解,我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先要问?武则天和李治是情投意合的一对龙凤情侣,况且真实的唐高宗其实是一位仁孝、有着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那武则天为什么要杀掉李治?这里,我认为舍不得杀,没必要杀,谈点个人粗浅看法。
武则天在李治执政时期,权力还没有大到能杀帝位自立的地步,李治也没有电视剧中描述的那般软弱无能,没有李治的扶持和后来遗诏上的授权,武则天在未来也达不到那个地步,武则天是有洞察力的,也是有远见卓识的人物,並不可能一时心血来潮,自行其事,她也充分考虑到李治並不是傻旦,也算是一位有智慧的皇帝,舍不得杀,更没有必要杀的缘由。
因为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个女皇帝,并且是在所有女皇帝里面最有作为,最有权势的女皇帝,她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
唐书·《袁天罡传》所言:武后幼时,天罡曾为则天之相面,称其相为“龙睛凤颈”。虽为相士间的术语,但“龙睛”或许是大而有神,“凤颈”或许是颈柔而丰满。
而武则天也爱上心中的白馬王子一-李治,我们从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时写的一首情诗《如意娘》来看:
看朱成碧思纷纷,
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
开箱验取石榴裙。
因相思严重,神魂颠倒,和李治这样的深情。那能舍得杀掉李治吗?
而李治对美貌倾城的武则天也略有所闻,在武则天的精心设计下,李治不可自拔地爱上了武则天,你情我愿,于是两人也就自然而然地相伴在一起了。这可以说是武则天的長远大计,让自己有了着落,也为日后自己成为李治的皇后做了铺垫,打下了坚实基础,剛到手的情人,正是男欢女唱,日夜陪伴在身边的郎君那能舍得杀掉吗?
唐代是诗歌的国度,武则天也爱好风雅之道。传说她曾于某冬日游园,一时兴起,命百花第二早开放,有“《腊日宣诏幸上苑 / 催花诗》
明朝游上苑,
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
莫待晓风吹。
第二天,百花都遵旨开放了,只有牡丹违命,而被贬到洛阳,以致成就了“洛阳牡丹”之美名,这里就可窥视武曌的厉害了。
我们回过头再来看,武则天那时当然爱高宗,高宗也更爱武则天,二人如膝似胶,武则天也开始看清了原来诺大的深宫里,也会有一个人为她着想,为她关怀备至,所以武则天开始贪婪地享受着与高宗李治的爱情。在武则天内心里,她为的是自己,她想让自己过得幸福,夺回失去的青春年华,弥补在感业寺和掖庭里的孤寂之情。事实上,这次入宫后,各方面已经成熟的武则天,渐渐通过李治,开始了解了朝堂,了解政治,后宫里尔虞我诈让武则天产生无地自容的感觉,她觉得自己并不适合整天与一群女子去争夺一个男子的恩宠,她又找不到自己。所以武则天开始心慌,她想要有一番作为,不仅仅是得到李治的爱,因为她固执地相信李治是爱她爱到骨子里的人。逐渐得,武则天开始在权力之争中大显身手了。
在当上皇帝后,李治也能审时度势,当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反对他的政治意图(废王立武)时,他能迅速找准方向,拉拢李勣代表的军方及保安特警,以及朝堂上以许敬宗为代表的中层文职行政长官,让自己变成大多数的代表,没点政治敏感度是办不到的。
长孙无忌一派倒台后,李治也能忍着他们曾经对自己的辅助之功,坐看褚遂良凄惨的病死在外,狠心逼迫把自己亲手捧上皇太子之位的亲舅舅长孙无忌自杀,政治上的狠辣和果决也绝对不缺少。
如上,李治这么个心机、手段、狠辣都不缺少的皇帝,对于权力的掌握不会太松,武则天想干掉他,恐怕很难。重要的是,武则天离不开李治,李治也离不开武则天。
武则天毕竟是女人,在男人当道的政治氛围中,本来上位就有诸多阻力,要想完成登顶(唐高宗时期的武则天恐怕也没有那个想法),需要花费的时间成本只会比男人更多,这从她67岁(历史上登基时年纪最大的皇帝)时才迈出那一步就能看出来。
她需要借助李治这个名正言顺且全国都认可的皇帝的诏命,才能慢慢走到权力巅峰,如果杀掉李治,实力还没有积攒完成的武则天可对付不了遍布全国的李唐宗室,在李治废武未遂事件中,上官仪这样的宰相都反对武则天,官员集团同样还没有整合成武则天的助力。
武则天需要借助李治的许可积攒实力和势力,李治同样需要武则天的政治能力帮助他对付门阀势力,在政治理念不变的情况下,双方的结合是很稳固的,李治不会真对武则天不满,武则天也不会想着去杀李治,两人之间肯定有一定的互相猜忌,但达不到撕破脸的地步。
没有李治,就没有当上皇后和天后的武则天,没有李治在遗诏中授权"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武则天也不会是后来的武则天。杀掉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李治,除非武则天是白痴,显然她不是。
有人问:武则天比李治大吗?按照历史最权威的推测和计算,武则天比李治整整大了四岁,属于姐弟恋,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比李治大四岁的武姐不但让李治在皇位上陶陶然寿终正寝,并且将李家江山一手揽入囊中,让大唐王朝国泰民安欣欣向荣了几十年。这里,我用几句小诗试对武则天的功过耒作结。
巾帼英才扭乾坤 ,一代女皇绝古今。
虽为妩媚入宫闱, 却因智谋赎尼身。
孤凤展翅腾龙位, 弱女挥手伏众臣。
功过论争千秋去, 无字碑上遍诗文。
由此可见,“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两个人的爱情和政治抱负真不是年龄可以衡量的,武则天是李治的正妻皇后,也是因为李治的纵容养成了武则天的权势和地位,为武则天晚年的称帝打下了雄厚的基础。也许这也是李治作为一位帝王,为表达对心爱女人的疼爱,后来导致李唐江山甚至一度被武周王朝所取代。难道这舍得杀吗?
综上所述,李治和武则天这对夫妻,一开始就是凭借男女之情结合在一起,垂入爱河,也许刚开始是这样,但最后肯定是政治利益的结合占主导,政治人物也只有政治理念相当,才能处得长久。
我个人认为,武则天与李治之间是有真感情的,是有真爱的。虽然武则天是一个有胆有䛊的皇帝,但是她必竟还是个女人!我相信,她爱着自己的男人,武则天最后退位时,提出的一个要求就是要和李治葬在一起——乾陵,死了也要做夫妻!(我突然想到那首歌——死了也要爱!)
我想,这一点,凡是懂爱的读者,应该也会有这样的看法的,最根本的是舍不得杀,也没必要去杀,这就是我的一点看法,肤浅的很,全当和朋友学习与交流。
2021.5.8日于长安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