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邦昌为了开封百姓不被屠杀,才在金人胁迫下做了“伪楚”皇帝,为什么赵构还要杀他?

张邦昌虽然是主和派,但内心并不想叛宋。然而,从靖康二年三月一日开始,金国多次要求他称帝。 留守开封的主和派如北宋吏部尚书、开封府伊王时雍等,也协助金国人劝张邦昌登基为帝,但张邦昌以绝食拒绝,并痛骂王时雍等:“诸公怕死,又掇送与邦昌邪?虽暂假而归,焉可免祸!” 只是金国以屠城威胁他,无奈之下才做了“伪楚”皇帝。但张邦昌登基为帝不称朕,称予;公文不称圣旨,称“手书”。 即使金军北返,已经身为“皇帝”的张邦昌身服缟素,率领满朝文武,亲自向其时已身陷金军牢笼的宋徽宗、宋钦宗遥拜送行,并且伤心欲绝,涕泪俱下,完全是为人臣子的礼仪,而赵构逃回开封后,张邦昌把皇位还给了他。 这些种种,张邦昌比“伪齐”刘豫的人品高多了。

这就是“正统”的悲哀。

我们如今会说北宋、南宋是正统,而中间夹杂的“齐”、“楚”是伪政权。可是在北宋末,南宋初却不是这样,对于天下百姓来说,汴京的赵家天子跑路了,某一日换上了张家天子,那这个张家天子就是“顺应天命”。

而官员们呢?

官员才不管谁正统谁不正统,哪里待遇好就到哪里卖命,他们是自古以来最会审时度视的一个群体,所以一旦改朝换代,公开给了百姓听,这个王朝就已经具备了“气运”。

后来宋高宗回京,伪楚政权的“领导者”张邦昌本来就无心自立皇帝。张邦昌的皇后叫张邦昌跑路,而且大家都叫张邦昌走吧,不然赵家人会杀了你的,可是张邦昌笃定地留在汴京,把皇位还给宋高宗。

张邦昌:“我承认我在赌,而且很有可能会输”。

但历史告诉我们,赵宋并不是什么大肚量的皇帝。

宋高宗表示:“我很感动,有邦昌你这样的臣子,但你还是要死”

首先,宋高宗他爹、他哥都在黄龙府扣着,这都不是太上皇的问题了,还有个太太上皇,而面对这种情况,他都没想着去救,就是怕回来抢皇位把狗脑子打出来。

又怎么可能放过“伪帝”张邦昌呢?

注意啊,当时可不是叫伪帝,那人家张邦昌可真是被汴京百姓跪过叫官家的,人家汴京人可能还天天念叨呢:

这汴京城啊,有两条真龙哩”!

张邦昌:官家,你不讲武德

赵构当时带着兵马跑路的时候,才十九岁,正是个年轻人。

话说当年被金国人邀请一位皇子过去比武,然后赵构去了,射了一记十环的箭,让当时完颜家的人一度怀疑:

这是个假皇子,赵家人不可能讲武德,也不可能那么厉害”。

可惜啊,少年人,终究被权力侵蚀。

人家勤王他跑路,这就是盼着被偷家啊,赵佶和赵桓也表示这赵构不讲武德啊。

而靖康之耻发生后,连皇帝带后宫都被掳走,主和派张邦昌都懵了,金人这也太凶了吧...

可是因为他是主和派,金人很看好张邦昌这种“二五仔”,但张邦昌内心却不是二五仔,这就有一种“我是差佬(警察)”的既视感。

张邦昌当时也很怕,因为他知道,赵家人一般都不讲武德,九王也是一样的。

不过跑吧,又跑不掉,而且还会遗臭万年。其实汴京百姓跪他的时候,文武百官跪他的时候,他的一声叹息,意味着在心里就知道自己在劫难逃了。

赵构回来了,张邦昌立马下跪迎回官家。

“以前我没得选,现在我想做个好人”

赵构表示:“好啊,和阎王说去吧”

不过也不可能立马就弄死张邦昌,这样过河拆桥是很不文明的,于是赵构又开始不讲武德了。

后来李纲第一时间跳了出来,扬言要弄死张邦昌,赵构当时懵了,要是真的这样弄死他,自己的名声就臭了,所以反而还要驳回李纲的请求。

但时间不久,就给赵构找到了破绽。

张邦昌泡了赵构的某一位小妈!

这位后宫名为李春燕,原本是徽宗的后宫之一,但是被立为伪后,和张邦昌有了情谊。

那么赵构就把她抓住,严刑拷打。

“嘿嘿,有证据了”。

张邦昌就是栽在了泡太上皇老婆这件事情上,但赵构给他安的是叛国罪。

“官家,你...你不讲武德,你这是偷,这是骗”

可惜了,张邦昌实际上在北宋末年那批臣子中,还算是一个难得的正常人,比起童贯之流要好上一万倍,毕竟都是一个比烂的时代。

但张邦昌却不知道啊

赵构:“我最讨厌又正常又爱国的人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张邦昌为了开封百姓不被屠杀,才在金人胁迫下做了“伪楚”皇帝,为什么赵构还要杀他?

宋朝皇帝一般不杀大臣,尤其是不杀高级别的大臣。在宋朝三百多年的历史上,只有两个宰执大臣是被皇帝处死的,这两个人是张邦昌和岳飞,而杀他们的人,都是宋高宗赵构。并且赵构杀他们的理由也是一样的,都是那个著名的“莫须有”。

不过岳飞被杀,这是真正的冤案一件。而张邦昌死的冤不冤,那就不好说了。

靖康二年四月初一,这一天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

靖康之变后,北宋宣告灭亡。但当时南宋还没有建立。北宋和南宋中间,还夹着一个叫大楚的政权。而这个大楚国的皇帝,就是原北宋宰相张邦昌。

据史料记载,当金国废黜徽、钦二帝,逼迫张邦昌称帝时,这位张宰相当场就哭,死活都不接受帝位。后来金人以开封城百姓为要挟,声称张邦昌如果不登基继位,就屠杀老百姓。张邦昌被吓到了,于是才勉为其难的登基,成了大楚的皇帝。

张邦昌登基后,日子非常难熬。因为他就是个典型的胆小怕事,有贼心没贼胆的人。金国人立他为皇帝,取代赵家人统治中原,不是因为他有本事,而是因为他过于怯懦,易于被金国控制。

但是,易于被控制是一把双刃剑。张邦昌胆子小,易于被金人控制;他也同样有可能因为胆子小,被其它人控制。

当金军北返后,张邦昌这个傀儡的双刃剑效应就产生了。

由于张邦昌原为宋臣,后降金,开封军民对其憎恨有加,不愿意拥戴他。并且,当时一大部分宋朝旧臣也看不惯张邦昌。毕竟大家以前都是赵家的旧臣,一起给赵家磕头。而现在张邦昌是皇帝,他们居然要给张邦昌磕头。大伙心里的这道坎儿,一时间还弯不过来。

于是,张邦昌就在民愤和官员的挤兑下,请出了宋哲宗的孟皇后,并孟皇后的名义下诏,立康王赵构为帝。

靖康二年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河南商丘正式即位,改元建炎,建立了南宋政权。

赵构登基之后,张邦昌的伪楚政权就算是结束历史使命。

赵构登基之后,张邦昌一开始还没事。但是在赵构稳坐皇位,统帅三军后,张邦昌就倒了大霉。

虽然金人扶持他称帝,不是他的本意;虽然登基之后,张邦昌从不以皇帝自居,对赵氏非常恭敬;虽然张邦昌无心当皇帝,心甘情愿的还政于赵构。但是他曾经当过皇帝,就只凭这一点,赵构也不能容下他。

可是,张邦昌平时太能装了。赵构也一时找不到弄死他的把柄。于是,赵构也就只能像后来处死岳飞一样,找一个不靠谱的借口弄死张邦昌。

由于张邦昌当皇帝的时候,金人给他立了一个皇后。这个皇后若是平常人家的女子,倒还好说。可惜的是,被金人立为皇后的这名女子是宋徽宗的嫔妃。尽管归宋以后,张邦昌不认这个名分,但是张邦昌不认,不代表赵构不能拿这个作为搞他的理由。

毕竟,宋徽宗是赵构的亲爹,虽然徽宗当时被俘了,但徽宗并没死,他还尚在人间。张邦昌在自己亲爹还活着的时候,居然娶了自己的小妈。这哪里能忍?

于是,赵构就派人抓了那个妃嫔,令人严刑逼供,让她指认张邦昌的罪状。最后张邦昌得了一个比“莫须有”还“莫须有”的检举揭发。史书上对此的记载是“诏数邦昌罪”五字,也就是不知道是何罪。

最终,赵构便赐死了张邦昌。在张邦昌死后,金人还出兵替他报仇,吓得赵构第一次南逃。当然,这是后话了。

那么张邦昌的死,到底冤不冤呢?我个人觉得,说他冤枉,他确实很冤枉;说他不冤枉,他也确实不冤枉。

说他冤枉,是因为他的政治主张与秦桧是一样的。如果不是因为他当过皇帝,就凭张邦昌跟秦桧一样的投降主张,他必然会得到赵构的重用。岳飞会死,是因为他主战,而张邦昌是主和的人,他居然也被杀了,你说他死的冤不冤枉?

说他不冤枉,是因为他太卖国,如果不是因为死的早,日后也必然是秦桧一样的人。与其这样,还不如早死了拉倒,也省得在日后沦落到秦桧一样的地步。

当赵构处死张邦昌时,他就像一个过街老鼠一样。主战派力主要杀他,而主和派也因为他当过皇帝,不想受他的牵连。最后他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替他求情。

这就是张邦昌的真实处境。没人搭理他,也没人关心他的死活。这样的一个人,赵构弄死他,有什么问题吗?

张邦昌为了开封百姓不被屠杀,才在金人胁迫下做了“伪楚”皇帝,为什么赵构还要杀他?

张邦昌(1081年-1127年),字子能,北宋末年宰相,主和派代表人物。 公元1126年,金太宗完颜晟即位后三年南下攻宋,兵围汴梁城,宋徽宗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甩锅于宋钦宗。宋钦宗上位之后面对如此的危机,便把与金议和的差事交给了张邦昌。

出使之谋

出使金国这个差事往好了说是肩负着着大宋的未来,往坏了说基本就是去送命的,那这个差事怎么就交给张邦昌呢?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伪皇帝?最后又是因为什么而必须得死呢? 张邦昌之所以被派去议和,其实是宋钦宗的一招借刀杀人。

张邦昌当初在立嗣问题上与宋钦宗站在了对立面,于是宋钦宗即位后就想除掉当年与自己作对的张邦昌等人,于是这个很有可能有去无回的差事就交给了张邦昌,为防金国奉行“两国交战 不斩来使”的原则,关键时刻钦宗下令突袭金营,进一步将张邦昌逼进死路。

张邦昌能够在历史留名也并非是庸碌之辈,他在金营一口咬定偷袭金营并不是宋朝政府的意思,金人居然也“相信了他”。不过我认为更有可能的是金人认为杀不杀他意义不大,留下他以后可能会有用处。因为在“偷袭金营”这件事之后,金朝便不再议和,于1127年攻破东京汴梁,掳走徽钦二帝。如果金确实相信了张邦昌,那之后还是以议和为主啊,怎么会直接就进攻了呢? 金人数次进攻大宋,目的并不是要消灭宋朝,最起码现在没有灭宋的想法,只是为了逼迫宋朝年年进贡,岁岁称臣。

伪楚建立

金人攻下汴梁之后,建立一个伪政府——“楚国”。金人无意亲手来治理汉人的地方,也许不文化的差异,但是他们确实需要一个在汉人地界的代理人,替他们收取岁贡,这个主和派的张邦昌就派上用处了。金人进入开封城后怎样的胡作非为都不会因为张邦昌有任何的改变,因为此时张邦昌并没有任何资本和金讲条件,所以我认为张邦昌被胁迫做伪皇帝和开封的百姓背部被屠杀没有什么关系。

甘做傀儡

苟全性命于乱世。张邦昌在开封城破之后已经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了,他的一条命根本无足轻重,他张邦昌不做这个皇帝,还有“李邦昌、王邦昌……”会做这个皇帝,与其就这么丢了性命,不如赖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金国文字来,限三日立邦昌,不然下城屠戮,都人震恐。三日,金使来促劝进,取推戴状,众人泣劝再三方从,留守司遂以推戴状申,欲以初七日行册命之礼。邦昌誓自裁,或曰:"相公城外不死,今欲死,涂炭一城邪?"遂止。”

心系百姓。张邦昌是进士出身,深受传统思想熏陶,忠君爱民的思想深入骨髓。从后来的还政于赵氏来看,张邦昌多次拒绝做这个伪皇帝是真诚的,但念及开封无数百姓,贡献自己一条命值了。

心系大宋。他做了这个伪皇帝之后,将办公地点设在文德殿(皇帝的办公地点为紫辰殿和垂拱殿),将办公桌椅西向放置(皇帝的座位是南向放置的)。他坚决制止朝廷官员向他跪拜行大礼,当有的官员为了巴结讨好而对其跪拜时,他必定"东面拱立"。他与朝廷官员开会聊天时自称为"予"而不是"朕",公文往来时用"手书"而不是"圣旨"。凡此种种,都充分证明了他始终是与朝廷官员们以同事和平级关系相处的。

“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权宜一时以纾国难也,敢有他乎?"——张邦昌

后来金国大军准备返回北国,已经身为"皇帝"的他却身服缟素,率领满朝文武,亲自向其时已身陷金军牢笼的徽、钦二宗遥拜送行,并且伤心欲绝,涕泪俱下,完全是为人臣子的礼仪。 金军撤后,张邦昌不顾心腹的劝阻,毅然还政于赵氏康王赵构。此时宋朝皇室基本已被掳掠一空,张邦昌完全可以靠着金国的势力来做他的皇帝,可他却还政于赵氏,怎么看都是一个忠臣,如果换做他人赵氏江山很有可能就此结束。

张邦昌其实已经仁至义尽,奈何一山不容二虎,张邦昌的存在始终是赵氏家族的耻辱,虽有还位之恩,但是在封建传统社会,等级森严的思想禁锢下,张邦昌的这种行为是不可能被文人士大夫阶层所接受的。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这才是身为臣子应该做的,张邦昌的行为已经是犯了僭越、亦或是谋反的重罪。他的死是当时的传统思想所逼迫的,社会舆论的必然结果。

张邦昌为了开封百姓不被屠杀,才在金人胁迫下做了“伪楚”皇帝,为什么赵构还要杀他?

谢诸位邀

漫谈……张邦昌1.进城——高风亮节张邦昌

靖康二年三月,金军下令:

[限三日立张邦昌,不然下城,尽行焚戮。]

这道命令一出,汴梁城内人心惶恐,大家都明白大宋已经灭亡,有人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主动寻了短见

都人震恐,有自杀者。

据说张邦昌得知自己被指定为大楚皇帝时非常痛苦,气得哭天喊地寻死觅活,张邦昌用行动证明自己与主动为大宋殉葬的人们同样节操高洁,面对强敌宁死不屈

邦昌亦欲自裁。

不到剧终男主角不会挂掉,张邦昌也不例外。他非常健康地活了下来。让张邦昌打消自杀的念头,重新鼓起活下去的勇气的是旁人劝了他一句话

或曰:“相公城外不死,今欲以死涂炭一城邪?”众人泣劝再三,乃止。

从旁人劝告的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张邦昌在城外金营里就已经知道自己已经被指定为大楚皇帝,他本来有很多机会和时间可以干脆利落地干掉自己,例如割个腕子、抺个脖子、跳个悬崖、嚼个舌头、撞个柱子……再狠一点还可以学张叔夜自己把自己掐死

张邦昌一听,嗯,穿邦了啊?反正态也表过了,算了,兄弟,借个坡

一个人想杀死别人不是很容易,要干掉自己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

即使金人二十四小时严密监控防止张邦昌自杀,但人总得吃饭,张邦昌总有机会搞到一双筷子,把筷子含在嘴里稍微用点力往桌子上一磕,这个方法不失为一种简单高效的妙招

男人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毫无疑问张邦昌是个男人,金人又没有和他玩捆绑游戏,他完全有机会有能力碎蛋而死

其它还有些什么花式死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你们的经验

2.前戏——以死拒命司马朴

张邦昌虽然位居太宰,但无论名望、能力和重要性其实都很一般。他跟赵构一起出使金营担任割地使兼人质,宋军却发起对金营夜袭,从这件事情来看,对于北宋朝廷来说张邦昌和赵构一样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所以,张邦昌不是伪楚皇帝的第一人选,更不是唯一人选

金人欲立司马朴,朴云:“吾祖有大功德于前朝,朴不才,安敢作此累吾祖之德?朴有死而已”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靖康野录》

官员们在被提拔前都要接受组织谈话,表示一下服从组织安排,争取在新岗位上做出一番新成绩的决心。

在与张邦昌谈话前,金人先找到司马光的哥哥的孙子司马朴,希望借助司马家族的威望,由司马朴出面组织新一届中原政权班子。司马朴谢绝了金人的好意,以死拒命

司马朴在与组织谈话时可以耿直地表态这事老子不干,照理说张邦昌也可以。然而,张邦昌成为了大楚皇帝的唯一人选

3.声音——啪啪作响

大宋忠臣张邦昌,这面大旗最初是谁树起来的呢?

邦昌委范琼交割城池。敌留檄书数百道,具言志在吊民,本非贪土,并述邦昌以死辞避不获之意。使邦昌传谕四方。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

答案是金人。

金军北撤时发布了几百道安民告示,说大金王师南下的目的不是为了贪图那区区几座城池,而是本着高尚的国际主义道义,拯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北宋人民。在安民告示中金人还详细描述了新任大楚皇帝张邦昌在金营的英勇表现,对张邦昌誓死效忠大宋、不屈不挠的高尚品质进行了高度赞扬

金人要求,大楚各阶层人民应该团结在以张邦昌皇帝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周围,发扬艰苦朴素、舍己为人的传统美德,为完成每年的岁贡任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金人建议张邦昌按檄书中的主要精神为指导,向原大宋人民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的宣传工作

道理非常简单,金人会不会告诉大楚人民“张邦昌敢于担当,主动承担起了新皇帝的职责?”

4.婉转承欢——张邦昌归政

金军北返后,中原地区最大的一股势力就是山东东平赵构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府。张邦昌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掌握住兵权,搞得很被动,例如:

张邦昌派外甥刘达给向子湮(言旁)带去一份手诏,老向看都不看就一把火烧了,还把刘达戴上枷锁关进了监狱

吕好问在张邦昌的朝堂上当众提议,“公宜遣使推戴康邸”

北宋宗室赵叔向带人公然威胁王时雍等人,要求还政于赵氏。[宗室忠翊郎叔向聚众数千,屯青城。入至都堂,叱王时雍等曰:“当速归政太后,不然纵兵与汝辈相周旋。”]

(题外:朱熹说赵叔向跟了赵构后遭到幽禁,莫名其妙地死了)

张邦昌知道:这把椅子老子恐怕是坐不下去了

于是张邦昌把已经被废出家做了道姑的元祐孟皇后迎回皇宫,一边请孟皇后出面支持赵构登基,一边派谢克家出差东平给赵构捎去了“大宋受命之宝”玺印并说明张邦昌愿意拥立赵构的态度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

5.高潮——赵构的雨露

五月一日,赵构登基为帝,封张邦昌为尚书左仆射,出任首相。

五月二日赵构便下诏封张邦昌为同安郡王。封王的理由是:

上曰:“朕欲驭以王爵,使异时金人有词,则令邦昌以[天下不忘本朝而归宝避位]之意。”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

赵构说,万一哪天金问起“咱建的大楚、咱封的张邦昌哪去了呢?”就让异姓王张邦昌出面向金人解释“俺在这里做王爷了呢,俺做皇帝跟九哥做皇帝都是一样的呢,只不过百姓们更习惯皇帝姓赵罢了,金爸爸您就放宽心吧!”

随后赵构把张邦昌的官阶由太保升为太傅,并在家里余粮不多的情况下“诏太傅张邦昌特给节度使俸”

六月李纲复相入朝,他首上十议中的第四议就是建议赵构严惩伪楚上下官吏。隔了一天见赵构没反应,李纲便直接指名道姓弹劾张邦昌。赵构的亲信黄潜善、汪伯彦明白张邦昌封王始末,站出来替张邦昌出头,在这场辩论中李纲据理力争,终于迫使赵构同意把张邦昌贬为昭化军节度副使赶到了湖南长沙

李纲认为张邦昌“僭逆”的罪名太大,本应诛夷,以警示那些在宋金之间跳恰恰的人。只能说在保住张邦昌的问题上,赵构已经尽力了

6.最后一哆嗦——私睡和赐死诏

张邦昌做皇帝时金人替他也配备了一套后宫班子,这套班子的成员都是原北宋皇宫的宫女,这些宫女的领班是“华国靖恭夫人”李春燕

李氏不是徽宗的嫔妃,徽宗的大小老婆一个不剩都抵成了赔给金军的金子,她只是一名在皇宫服务的高级女官,类似于容嬷嬷

假如弘历突发奇想决定临幸一把容嬷嬷,容嬷嬷自然无力抗拒。同理,赵佶如果非得临幸李氏,李氏也只能婉转承欢。但是,这种概率很低,毕竟徽宗宫里有名位的妃嫔都好几百,宫女上万名

建炎元年七月,当赵构知道李氏在送别张邦昌时骂过自己时非常生李氏的气,把李氏脊杖一顿后送去做了营妓。赵构当时对张邦昌未经自己许可就睡了他爹可能睡过的女人也感到很气愤,对宰执们说

“邦昌敢居寝殿,私奸宫人,此,其情可见!”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

赵构不可能不知道,张邦昌既然做了皇帝自然会住在皇宫

赵构还没有单纯到以为皇帝还住单元楼每天挤公车到皇宫打卡上班

赵构也不可能以为皇帝睡觉就是单纯地闭着眼睛打呼噜

所以,赵构发泄完对李氏背叛赵氏却对张邦昌投怀送抱的不满后,张邦昌私自睡了宫女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私睡风波两个月后

(九月)壬子,诏责授昭化军节度副使张邦昌赐死。

赵构从七月就开始为南巡作准备,九月初,金军以“张邦昌擅离职守,赵构私自登基”为借口又开始挑逗大宋,“金人侵河阳、汜水等处”,赵构毅然决定“再不跑路就迟了”

赵构要往南跑,南方却有个前皇帝张邦昌,赵构知道自己这一跑必然会导致天下大乱。在到处都是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谁也不敢保证张邦昌不闹妖蛾子。于是,曾经的预备挡箭牌张邦昌就成了赵构南巡的一个重大安全隐患

始,李纲议诛邦昌,黄潜善、汪伯彦皆持不可。及是闻金以废邦昌为词,复侵界……

上将南幸,而邦昌在长沙,乃共议赐邦昌死。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

任何一个案子在判决的时候都是有罪证举罪证,没有罪证编罪证,铁证如山。除了“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于理不合!”人类历史上还没有真的把“莫须有”三个字写入判决书的现象

赵构赐死张邦昌的公开理由同样冠冕堂皇

赵构在赐死诏中首先说对于张邦昌做皇帝以来发生的事绝大部分都可以理解

“犹以逼于金人之势,其示外者或不得已。”

唯有一件事,证明张邦昌从内心已经没把自己和自己的爸爸放在眼里

比因鞫治他狱,始知在内中衣赭履黄,(衤因)宿福宁殿,使宫人侍寝

这件事就是张邦昌做皇帝后穿红衣黄鞋,未经朕的许可就睡了朕的爸爸的床和朕的爸爸的床上的人

他张邦昌敢这样干,分明就是想要真正推翻赵宋建立张楚

心迹如此,甚负国家,遂将盗有神器。

简单点说,赵构赐死张邦昌的唯二罪名就是穿了不该穿的衣服,睡了不该睡的人

当然,赵构也没忘了给自己贴上宽厚仁慈的标签

虽欲容贷,惧祖宗在天之灵。尚加惻隐,不忍显肆市朝。

朕仍然想宽恕张邦昌,却又害怕祖宗们责怪朕。这厮死是死定了,但朕心慈手软,不忍心把他拖到市场上当众现宰,怎么办呢?

今遣殿中侍御史马伸问状,止令自裁。

朕特意派马伸前往长沙监督张邦昌自杀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

7.索然无味——张邦昌的死亡经过

张邦昌读完赐死诏后非常犹豫,这还是四个月前对自己恩宠有嘉的赵九哥吗?

邦昌读诏已,徘徊退避,不忍自尽。执事者共迫之,乃登平楚楼而缢。

张邦昌一会闹着要吃饱了喝足了再开开心心地去死,一会哭着说要先上个厕所再干干净净地去死,一会又借口要画个妆换身新衣服再漂漂亮亮地去死……反正各种推三阻四就是不肯去死,搞得奉诏监督他自杀的人很不耐烦,于是大伙一齐动手,协助张邦昌登上了长沙著名旅游景点平楚楼,帮张邦昌把脖子放进大梁上垂下的绳套里,再不小心踢翻了张邦昌踏脚的凳子

张邦昌做皇帝是为了避免汴梁遭受焚戮吗?不是。他本来有时间有机会有能力拒绝金人的要求。

张邦昌被赵构赐死是因为他睡了不该睡的人吗?不是。赵构根本就不在乎这个,他在乎的是自己的绝对安全。

张邦昌为了开封百姓不被屠杀,才在金人胁迫下做了“伪楚”皇帝,为什么赵构还要杀他?

有个词叫做“秋后算账”。关于赵构杀张邦昌,可以用秋后算账来解释。此时不算,未必彼时不算,欠的帐迟早要还。所以,张邦昌最后被杀,成为宋朝时期少有的被皇帝杀害的士大夫之一,是在清理之中,并不算冤死。

张邦昌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很多人为他辩解。辩解无非是张邦昌称帝不称朕、被迫登基、还政赵氏等行为。在北宋灭亡的背景下,张邦昌面临金军屠城和以其家人性命威胁才迫不得已称帝,并在称帝时向北拜别徽宗和钦宗,潸然泪下,痛哭流涕。在张邦昌登基的时间内,他整日以泪洗面,良心不安,等待赵构到来。赵构回来时,张邦昌数次求死,半真半假之间,博得了赵构的暂时同情和原谅。

但是,赵构此时不杀张邦昌,并不代表他不想杀张邦昌,张邦昌登基就严重侵犯了龙颜。作为任何一个有尊严的皇帝,都不会放过他的。只是此时,赵构刚从张邦昌手里获得帝位又立刻杀掉他理由不很充足,所以暂时放过他而已。因此,之后没多久张邦昌就因为之前睡了皇宫里的女人就被赵构杀害。当然了,那只是一个借口而已。从张邦昌登基时开始,就注定了他终将被杀害的命运,只是早一天、晚一天而已。

张邦昌为了开封百姓不被屠杀,才在金人胁迫下做了“伪楚”皇帝,为什么赵构还要杀他?

《宋史》和《大金国志》都对张邦昌被迫称帝一事有记载,而《大金国志·楚国张邦昌录》的记载尤其清楚:

靖康二年三月一日,邦昌入居尚书省听令,百官班迎南薰门……金帅令劝进于尚书省,邦昌卧病不食者四日……次日,金国文字来,限三日立邦昌,不然下城屠戮,都人震恐。三日,金使来促劝进,取推戴状,众人泣劝再三方从,留守司遂以推戴状申,欲以初七日行册命之礼。邦昌誓自裁,或曰:“相公城外不死,今欲死,涂炭一城邪?”遂止。

意思是靖康之变发生后,金国人和北宋大臣们商议之后决定立张邦昌为帝,但是张邦昌先是绝食四天,随后又要自杀,最终是在北宋遗臣的逼迫下黄袍加身的。这些大臣虽然以全城百姓的生命为借口,实则是害怕自己的富贵乃至性命不保。在这种情况下,张邦昌被逼为皇帝。但是他从来都没有行使皇帝的特权,甚至从未称“朕”,从未亲政,而是找到了宋哲宗的废皇后,把她尊为太后并垂帘听政。

三十多天之后,张邦昌宣誓效忠康王赵构,自己退位,成了赵构的大臣,但是不久之后便被赐死了。

赵构赐死张邦昌是必然的。首先,这是南宋政府危机公关的需求——宋朝亡国了,又没有实力找金国复仇,这国仇家恨得有地方发泄啊,于是,张邦昌便成了卖国贼,一个投靠金国、接受金国册封以求个人荣华富贵的奸贼。是因为他的卖国行为,北宋才灭亡了;是因为他的卖国行为,二圣才无法回国;是因为他的卖国行为,北方遗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不死不足以平民愤啊!

其次,不论过程怎样,张邦昌都有过称帝的行为,这是大逆不道的第一等死罪。如果赵构放过他,那不就是默认了除他之外的人称帝无罪了吗?所以,张邦昌必须死。

在我们看来,张邦昌确实挺冤,但是有些冤就是无处可申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