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被权臣要挟,找个时机一剑杀了他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小心翼翼待他?

“一剑做了他”,这个逻辑很好,让人舒服极了。我就不喜欢弯弯绕的权谋,但可惜我不是古代天子,没办法以身试法。

但实际上,历史上不是没有人这样做了。

而接下来要讲的例子,我也不准备讲成功了的,反而是要讲一个失败的例子。因为成功,只能说明这样做是有成功的机会的,但只有失败,才能看得出这样做的阻碍和弊端在哪里。

这事,还得从一个被称为“曹家最后一个有血性的男人:曹髦”说起。

曹髦:“我不想当人生赢家”

曹髦,十四岁荣登九五,成为天子,是为曹魏第四位君主。

看起来是人生赢家的开头,但是曹髦登基本身就十分憋屈:“被挑剩的”。

嘉平六年,比曹髦更早的“人生赢家模版”曹芳被废为齐王,七岁登基的曹芳,吉祥物岁月结束,始作俑者是著名“女装大佬”司马懿的儿子、著名“路碑”司马昭的哥哥,他就是:司马师。

在此还需讲讲曹魏皇权的陷落,这也是曹家人血性逐渐变淡的一段岁月。

曹操当年挟天子令诸侯,当摄政王,培养了自己的政治班底。

再到曹丕登基,这批开国功臣自然也封官加爵,但不能避免的是,这些功臣一开始就有流派,一开始就互相制衡。

这种套路,曹丕玩得转,曹睿也玩得转,可惜七岁的曹芳就不行了。

而且在夏侯家势弱之后,司马懿高度集权,再到曹芳时期,只剩下曹爽是他最大的敌人,而皇帝才年仅七岁,拿下曹爽,就等同拿下曹魏江山。

公元249年,高平陵政变,曹爽丢失大将军之职,政治斗争失败,还输了性命。

对于曹爽来讲,他挂了就挂了,但是却没给曹芳足够的时间成长,早早便被司马家控制。

而当曹芳和司马师产生矛盾的时候,司马师就可以迅速地考虑换皇帝,因此废掉曹芳。还在和郭皇后多番讨论下,才选了曹髦。

曹髦:“我****的”

曹髦:“皇帝不可能那么好当”

但没有办法,既然选了,那自然不可能不做。而且历史上,曹髦是个很有智慧的人,要实在说有什么毛病,那就是太年轻了,和“德玛西亚”、“为了部落”这种中二狂吼少年极其相似。

为了祖辈的荣耀,或许那个十四岁的少年,在踏入洛阳城的那一刻,人生已经升华了。

洛阳城内,文武百官:

“拜见主公,主公万岁”

“诶诶诶,万岁万岁,大家都万岁”

“主公万万不可!”

是的,曹髦一到皇宫,百官行礼,他还礼。

结合曹髦的智慧来讲,这体现出了曹髦“韬光养晦”的一种蛰伏智慧,而在之前最擅长玩这套的,就是女装大佬“司马懿”。

司马懿:“曹爽就是被我苟死的”

曹髦已经决定好这个路线,完全把之前司马师废掉曹芳的事实当做不存在,这个时候,曹家和司马家关系还反而变得更好了。

要是在电视剧里,可能很多人就对这剧本破口大骂了:

“这是什么皇帝,这明明是刘禅”

但在小说的角度来讲,曹髦妥妥主角模版,年纪轻轻会隐忍,此子恐怖如斯!

“主贤臣良”,朝堂一派和睦。

反正曹髦好好做吉祥物,司马师继续做摄政王,什么戏都能继续演下去。

可惜上天没有眷顾曹家,曹髦经过一次判断失误,导致从“睿智少年”成为了“暴躁青年”。

公元255年,司马昭乐极生悲,镇压了动乱,但也因此受伤垂死,在死之前,他把权力转移给弟弟司马昭:

“想要我的权力吗,去拿吧,就在洛阳城”

司马昭听着哥哥的话,预备带兵回京,但谁知道,这个看似“大愚”若智的曹髦,居然是真的“智”。

曹髦在司马师死后,派了别人去接替司马师的兵权,这已经是属于撕破脸皮来夺权了,一旦成功,曹魏即将光复,司马家也将万劫不复。

司马昭:“我不按套路出牌”

但曹髦没有想到,司马昭完全忽视了圣旨,将计就计自己带兵回京。

可以想象到,曹髦看到司马昭那一刻:

“完了,这几年白苟了”

是的,司马昭不按套路出牌,或许也可以讲,曹髦太年轻了,没有意识到圣旨对司马昭根本无效,因此夺权失败。

随着曹髦亮出獠牙,司马昭也不和他玩主贤臣良那套了:

“你这个皇帝心黑得很”

就这样,不断加剧自己在朝堂中的势力,带着曹髦东征去打诸葛涎,还让曹髦不断给他加爵,仿佛当年他的曾祖父曹操一样。

很难不让人怀疑,司马家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恶趣味,让皇帝看着自己的权力一步步被侵蚀。

就这样,司马昭不断地让曹髦慢性放血,但实际上,司马昭就真的是“苟”而已。

公元260年,司马昭逼着曹髦封他为晋公,按道理讲,司马昭要拒绝三次才可以接受,和当年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一般。

可是。司马昭最后还恶心了曹髦一把,直接接受了(第二次)。

这可把曹髦气坏了,直接理智奔溃,不按套路出牌的司马昭让曹髦看不到未来。

于是,著名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被曹髦喊了出来,说完这句话,立马就带着五百个人要去砍司马昭。

曹髦已经厌烦了这种弯弯绕绕,干脆一剑砍了司马昭算了,但曹髦在讨论计划的时候,却被司马家的狗腿子王沈已经王业告密。

曹髦正意气风发,少年天子剑地冲向司马昭的宫邸。不得不说,曹髦一路往前,无人敢拦,即便有军队阻挠,也丝毫不敢拔剑。

可以想象,这时的曹髦或许感觉到了“一剑砍他”的爽感,也可能反思,过去为啥要这么战战兢兢,直接砍他司马昭司马师两兄弟不就完了嘛。

可惜天不眷顾,曹髦德玛西亚还没能喊出来,成济就以一招屠龙剑,结束了曹髦的生命。

这位被称为“曹家最后一位有血性”的男人。

年仅二十岁,最后躺在自己的皇宫中。

一剑斩不断,不堪凌乱

其实纵观曹髦短暂又绚烂的一生。

不得不说,忍辱负重的他是具备君子之风的。

十四岁的他,并没有名臣辅佐,与司马家的对抗,纯粹是他自己在一直成长,也一直在抵抗。

尝试过隐忍和权谋,最后无奈拔剑一决生死,曹髦缺智慧吗?

他缺的只是时间,只是气运罢了。

再说回主题,被权臣控制何不一剑斩了他结束傀儡生涯?

就曹髦这种情况而言,翻盘的难度太高了。

而历史上,如被楚义帝、汉献帝、唐昭宗、宋仁宗(前期被控制)、宋徽宗、宣统帝这些人,本身更没有曹髦这样的心智和耐力,而且相对而言,开局难度更比曹髦困难。

所以一剑砍了权臣,这不是皇帝和权臣两个人的博弈啊,而是利益集团的下注。

千古悠悠,怎能不说自古便如此。

古代皇帝被权臣要挟,找个时机一剑杀了他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小心翼翼待他?

如果能一剑杀了了事,那就不是权臣,而是孤臣。

权臣,不是一个人,而是一股不可替代的势力、一张牢不可摧网。

所以,对于权臣,你根本无法一剑杀了了事,而只能先掺沙子、再拔钉子,等破了权臣的势,然后才能一网打尽。

而对于孤臣,就没这么费劲了,一剑杀了就行。因为孤臣就一个人,想怎么收拾都可以。

说权臣之前,先说孤臣。因为孤臣比较简单,所以讲起来也容易。

明朝的那些个大太监,几乎个个都是孤臣。这些人,都不用一剑杀死,皇帝一个眼色就够。

比如九千岁的魏忠贤。

自公元1620年飞黄腾达,到公元1627年畏罪自杀,魏忠贤风光无两七年之久。期间,干得脏事、坏事、恶事,数不胜数。在宫里逼死皇妃,在朝堂欺压大臣,在地方激起民变。

能干出这么多坏事,那魏忠贤要有多大的权势?魏忠贤权势之大,足以秒杀明朝所有的大太监。

明朝的中央权力架构,是皇帝、六部和地方督抚的格局。这些才是真正能说了算而且有实权的衙门。

那内阁和司礼监呢?

内阁大学士,如果不兼六部长官,或为耆老重臣,那就啥也不是,只能算皇帝的参政顾问。

司礼监相当于大明帝国的皇帝办公室,首席太监就是办公室主任。所以,权力主要还是大明皇帝。

内阁和司礼监,一个是皇帝的幕僚团、一个是皇帝的办公室,都算皇帝的机构。

所以,皇帝之下的真正中央衙门,是六部、都察院和五军都督府等等,而不是内阁和司礼监。

而在地方上的实权衙门,也就是封疆大吏,要算到总督、巡抚这一级。至于再往下,那就纯属地方事务,算不到大明的中央权力格局里。

魏忠贤要攫取大明帝国的实权,就必须染指皇帝、六部和地方督抚。首先是宫里要有人,控制住皇帝的办公室;其次是朝中要有人,渗透进内阁、六部和都察院;再次是地方上要有人,笼络住总督巡抚。

而在这七年的时间里,魏忠贤几乎全都做到了。

当此之时,内外大权一归忠贤。内竖自王体乾等外,又有李朝钦、王朝辅、孙进、王国泰、梁栋等三十余人,为左右拥护。

外廷文臣则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夔龙、倪文焕主谋议,号“五虎”。武臣则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主杀僇,号“五彪”。

又吏部尚书周应秋、太仆少卿曹钦程等,号“十狗”。又有“十孩儿”、“四十孙”之号。而为呈秀辈门下者,又不可数计。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

内廷,也就是皇帝办公室,魏忠贤有三十多人充当爪牙;外廷,实际就是六部朝堂和地方督抚,魏忠贤有五虎、五彪,不够的话,还有十狗、十孩儿、四十孙。

大太监魏忠贤,不仅宠物满朝堂,而且儿孙遍天下。

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大明换了皇帝,魏忠贤也就只能悲剧。

崇祯继位当皇帝的时候,虚岁才十七。但就是这么个小毛孩子,一出手就干掉了九千岁魏忠贤。

如果说权臣是一股势力,那么魏忠贤几乎染指了全部大明的实权衙门,这股势力还不硬吗?

如果说权臣是一张网,那么魏忠贤宠物满朝堂、儿孙遍天下,这张网织得还不够大吗?

既不硬也不大。

因为魏忠贤的全部权势,都来自大明皇帝。

所以,不是魏忠贤权势大,而是大明皇帝权势大。就明朝的权力格局而言,魏忠贤最多也就是大明皇帝的办公室主任。

甚至,在司礼监,魏忠贤也就是个秉笔太监,不是掌印太监。提督太监最大,但一般不设。其下是掌印太监,再下才是秉笔太监,首席秉笔太监兼管东厂。

而在名份上,魏忠贤在掌印太监之下,相当于皇帝办公室的常务副主任。但掌印太监王体乾太怂,“体乾避忠贤,独处其下,故忠贤一无所忌”。

那么,王体乾这个办公室主任为啥这么怂,非要让着副主任?

吃人家的嘴软。王体乾能当上掌印太监,是魏忠贤和客氏的运作结果。所以,没办法,只能怂。

即便魏忠贤在司礼监说一不二,也没用。因为大明的权力设计就不允许任何一个衙门一家独大、也不允许任何一个大臣权势熏天。

司礼监加内阁的权力配置,按理说已经是大明帝国的顶级权力阵容了。这就是张居正改革的牌面。

但是,没用。

因为六部才是实权衙门。六部可以不听内阁的,自然也不会听司礼监的。而六部长官还可以甩开内阁,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

甚至,都察院的御史和六科给事中,他们连首辅都敢弹劾,那就别提魏忠贤这些太监了。

最后扳倒魏忠贤的,都不用御史出手上奏,而是国子监贡生钱嘉征的一道奏疏。

魏忠贤的权势来源于皇帝。没有皇帝的支持,魏忠贤啥也不是。那魏忠贤的政治关系网呢?

这张网以魏忠贤为核心。魏忠贤倒了,这张网还有什么用?问题是这张网再大,也大不过大明官僚系统这张网、大不过大明皇帝这张网。

所以,崇祯收拾魏忠贤,就一道圣旨:着锦衣卫差的当官旗前去扭解,押赴彼处交割,其经过地方,着该抚按等官,多拨官兵,沿途护送,所有跟随群奸,即时擒拿具奏,毋得纵容遗患。

锦衣卫派出得力旗官抓人、地方抚按派出官兵协助,对付魏忠贤,这就够了。

至于内阁,大学士拟旨就行;至于六部,兵部传旨就行。崇祯拍死魏忠贤,跟拍死一只苍蝇一样简单。

那么,魏忠贤风光无两这七年,究竟干啥了?他连一道护城河都没给自己修吗?

修也没用。

明太祖朱元璋设计的这套制度,就不允许出现权臣,而只能出现孤臣。明朝无权臣。同理,清朝也没有,至少在中央层面没有,地方另说。

因为清承明制,所以康熙皇帝说干掉鳌拜、就干掉鳌拜,嘉庆皇帝说干掉和珅、就干掉和珅。

只要局势没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大清朝廷也不会出现权臣,而只能出现孤臣。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权臣呢?

明朝的太监,有一个算一个,几乎全是孤臣。而唐朝太监就不一样了,有一个算一个,几乎都是权臣。

唐朝的太监,不仅皇帝扳不倒,而且还能扳倒皇帝。要权势,唐朝太监是领兵的,而且领的是皇帝的御林军。要网络,唐朝太监隔在皇帝与大臣、皇帝与节度使之间,名副其实的关系洞。

对于这些太监,肯定不能一剑杀了了事。

因为刀剑都在太监手里。大唐皇帝对付太监的手段,往往是用一波太监对付另一波太监。直到朱温这个地方军阀彻底做大,然后杀光了太监,才结束了大唐的太监专权。

太监当权臣而且当了上百年,也就出现在唐朝这个奇葩朝代。

而原因就是安史之乱。宗室大臣、信不过,阀阅大臣,也信不过,节度使、更信不过,大唐皇帝也只能选择相信太监了。安史之乱打乱了大唐帝国的政治秩序,而且直到大唐灭亡,都没能恢复过来。

太监当权臣,不够显著。所以,还是大臣当权臣,更符合权臣的定义。

曹操,应该是顶级权臣了,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汉献帝能不能一剑杀了曹操呢?

实际上,汉献帝有过这样的机会。

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按照汉朝制度,身为三公的曹操要带兵觐见皇帝,是要由虎贲侍卫持刀挟行的。简单说,就是你曹操带兵觐见没问题,但皇帝的御林军也要好好“保护”你,拿刀剑挟持着你才能见到皇帝。

这时候,汉献帝一个颜色就能让曹操命丧当场。所以,曹操才会吓得“汗流浃背”,以后也别想让他再见皇帝了,书信往来就好,

那么,汉献帝为什么没有一剑杀了曹操呢?

当然,曹操也有兵,杀了曹操,曹操的兵肯定不干。但,更主要的问题是杀了曹操没法收场。

自都许之后,权归曹氏,天子总己,百官备员而已。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怎么挟?曹操天天在朝堂上拿剑威逼皇帝下圣旨吗?这是土匪手段,权臣不会这么玩。权臣玩的是:政令不出金銮殿,而出丞相府。

天子任命的官员,统统靠边站;曹操的幕僚团,才是大汉的真正主宰。

所以,杀了曹操,汉献帝也拿不到权力。因为他控制不住曹操的幕僚团。这伙人只认曹操,不认天子。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此语出自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的原话。意思是:假使国家没我曹操曹孟德,还不知道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了。

即便让汉献帝控制了曹操的幕僚团,也就是丞相府,也没用。因为他控制不住当时的大汉天下。

杀死董卓之后,王允辅政,然后却是李傕郭汜起刀兵。大汉天子和大汉朝廷连个关中都控制不住,最后只能狼狈东逃。如果不是曹操这个权臣出手接应,皇帝和朝廷可能就饿死了。

有这个逻辑在,汉献帝就不能一剑杀了曹操了事。

一剑杀了曹操,曹操的死党要报复。汉献帝是天子,也没用。断人财路,杀人父母。曹操就是这些人的父母。

即便曹操的死党不报复或报复不成,那也不行。因为天下诸侯会再起干戈,到时候,汉献帝连许昌这个地方都呆不住。

曹操的权势,才是不可替代的;而曹操的关系网,才是牢不可催的。所以,曹操才是权臣。

但是,皇帝冲冠一怒,非要杀了权臣呢?北魏孝庄帝手刃权臣尔朱荣,就是真实写照。

六镇起义、河北起义、关中大起义,北魏江山风雨飘摇。但是,山西北秀容的契胡人领袖尔朱荣竟力挽狂澜了。这家伙不仅镇压了六镇起义,而且东定河北、西平关中,崛起为北魏第一权臣。

在当时,尔朱荣的权势可以说如日中天。

董卓残暴,却残暴不过尔朱荣。河阴问罪,尔朱荣几乎屠杀了整个北魏朝堂和皇室宗亲。

曹操奸雄,却奸雄不过尔朱荣。战场杀伐,尔朱荣几乎从无败绩,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且一直完胜。

风雨飘摇的北魏江山,硬是被尔朱荣给扶稳了。但是,尔朱荣太残暴。北魏的宗室大臣被他杀了个遍,里面还有孝庄帝的兄弟。

所以,北魏孝庄帝与尔朱荣之间的关系,也就势同水火了。

然后,趁着尔朱荣觐见之机,孝庄帝就把尔朱荣一剑杀了。但是,之后呢?

契胡战士立即不干了,堵着城门、嚎啕痛哭。哭完了,就要攻城、抓皇帝。同时,山西、徐州以及关中的尔朱系将军们,立即挥师洛阳。

孝庄帝元子攸被俘后,先被关押在永宁寺,后被押送到山西,最后被尔朱兆勒死在晋阳五级佛寺。

这就是一剑杀了权臣的结果。

但是,结果不会死个皇帝那么简单。因为最惨的是北魏首都洛阳和北魏天下。

洛阳城先被尔朱荣攻破一次,再被南朝陈庆之攻破一次,后被尔朱兆再攻破一次。每次被攻破,都是一场浩劫。

大厦将倾的北魏江山再一次陷入战火。高欢、尔朱兆、宇文泰这些人,已经不考虑什么问鼎中原了,而是死磕到底。

一剑杀了权臣的结果,很严重。

所以,历史上很少有扳倒权臣的例子。

但凡成了权臣,几乎就一直权臣到死了。如果能扳倒,那就一剑杀了就行。但是,一剑杀了就行的,都是孤臣,不是权臣。

因此,往往只能等到权臣的物理生命结束,然后才可能有所作为。或是掺沙子、或是拔钉子、或是取而代之,权臣死了才行。

汉朝的霍光,算是权臣。但霍光活着的时候,谁也撼动不了。等霍光死了,势也废了、网也废了。这时候,皇帝才会有出手的时机,再搞政治清算。

比如东晋的当轴士族,也是权臣。王敦活着的时候,皇帝没辙;桓温活着的时候,皇帝还没辙。只有等他们死了,司马皇室才能硬起来。

那么,权臣的背后逻辑是什么呢?

权臣的第一逻辑:政治秩序先被破坏,权臣才会出现。

自始皇帝以来,政治秩序的核心,就是官僚秩序。官僚秩序不乱,权臣就不会出现。甚至,嚣张不可一世的孤臣,也不会出现。因此,宋朝虽然各种宽松软,但官僚秩序足够精密,所以出不来权臣。明朝不仅严紧硬而且官僚秩序更精密,所以到死也出不来权臣。同理,清朝也是如此。

权臣的第二逻辑:政治秩序要被维护,只能依靠权臣。

曹操和尔朱荣,就是例子。没有曹操,东汉可能早就亡了。没有尔朱荣,北魏也可能早就废了。破坏了的政治秩序,只要还能维持,那就要好好修补。这时候,谁能修补好,谁就是权臣。两晋也是如此。官僚秩序在西晋就弱,在东晋更弱。这时候,只能靠当轴士族来修补。

权臣的第三逻辑:权臣之所以不能一剑杀死了事,是因为权臣是最坏选项中的最好选项。

汉武帝之后,不用霍光,还能用谁?东晋避乱江南,不用当轴士族,还能用谁?比之刘表这些个宗亲,汉献帝更倾向于用曹操。秩序乱了,靠谁来维护?这些个权臣就是一堆最坏选项中的最好选项。同理,唐朝为什么用太监,也就清楚了。宰相里面出过李林甫,节度使里面出过安禄山,你让大唐皇帝还能相信谁?

权臣不死国家不兴。

但实际上,正是因为国家将死,才有权臣。所以,一剑杀了权臣,等于同归于尽。更糟糕的事情,马上就到。而凡是一剑杀了就行的,统统不是什么权臣,而是孤臣。

古代皇帝被权臣要挟,找个时机一剑杀了他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小心翼翼待他?

陛下为何造反?这可是诛九族的大罪!望三思啊!

其实有一个很浅显地道理,但是只有真正拥有权力的人才懂。即权力表面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束缚,但是权力实际上的施行需要下级的服从。对于这一“至理名言”,后汉皇帝刘承祐深有体会。

刘承祐的父亲刘知远在临死的时候,给他指派了五位辅命大臣,分别是:杨邠、史弘肇、王章、苏逢吉,还有郭威。这些人或文或武,合作的可谓是非常好。在这一点上面很像国外的议会制度,基本上是各司其职。皇帝更像是一种象征,也就是说小皇帝刘承祐被架空了。

一个个可谓是老谋深算,三两句话就可以把皇帝憋的说不出来话。自己的江山自己说话不算数还要看别人脸色。刘承祐心肯定有不愿,于是开始了自己的谋划。他先是将负责兵权的郭威调到了边关,毕竟这种关乎国家安危之人暂时还得用,同时也是一个下马威。

但是刘承祐又觉得这样不痛不痒,怕没过多久郭威那个老狐狸又会寻找各种理由回来。俗话说杀鸡给猴看,是不是鸡无所谓,关键是要见血。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严,他又不分“青红皂白”的把杨邠、史弘肇、王章杀了。只留下宰相安抚群臣,毕竟国家不能没有人管理。

所以说不是这些权臣杀不得,只是你要找时机,这才有了后周的建立。没有实力的时候杀个把人,却无法夺得最高权力,这种行为只是徒劳。表面上你面对的是一个权臣,实际上你面对的是一整个利益集团。正所谓唇寒齿亡,要动就要连根拔起,要不然就有了官官相护。嘉庆十五天杀和珅,其实道理差不多。

故而杀人前要做的每个阶层之间的利益分析,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说是上天赋予皇权,可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是一直被推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握不住方向盘,最后别被方向盘甩飞。

身为一名皇帝,如果不想被权臣要挟,唯有你去代替他,提前为各个阶层分配权力。一旦权臣没有了利益分配权,那么这个权臣也就可有可无。如果你直接开干,人家会以为你要赶尽杀绝。

狗急了也是会跳墙的。惹怒了权臣,便是得罪了整个被权臣赋予权力的利益阶层。而且要知道皇帝其实只是既得利益者们最高的一个代表,随便换个人做也是一样。权臣也是最高代表下的代表,换个人也是当。

皇帝在有实权有能力的时候当然可以为所欲为的杀人,没实力的时候还是忍气吞声。所以先帝一禅让,新帝首要就是先清除了结旧党,很多人还会惊呼真是明君啊,先帝身旁还有这么多罪臣。虽然刘承祐这种事经常有,但是也有玩漏的。

北魏孝庄帝刚刚登基,可谓是年轻气盛、意气风发。当时权臣尔朱荣几乎将其架空,孝庄帝快刀斩乱麻,在朝堂上带了一把匕首直接将其赐死。但是刚到第二天尔朱荣兄弟尔朱兆直接带人闯宫,活捉了孝庄帝将其直接勒死。看来沉不住气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杀了尔朱荣还有尔朱兆。

但是这种事情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孝庄帝这么狠,可以在殿堂之上血溅五步。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孝庄帝这样可以杀死权臣的,也有皇帝是被权臣弄死。比如说盛唐时期李渊儿子李世民,不就是宣武门之变直接逼宫嘛?到了最后李渊还是乖乖交出皇位,做起了太上皇。

当然也有那些权臣和皇帝谁都不敢先动的,比如说宋朝时期的赵构。他与秦桧之间的关系很迷,尤其是秦桧说不定还是个叛徒。据说到了后来的时候,两人身上都带着一把匕首,因为都害怕对方狗急跳墙。可以猜测当时只要稍微一刺激,很有可能血溅殿堂。

在绝大多数时候,权臣只是某一利益集团的代表,这种人是杀不完的。没有了张三,还会跳出来李四。也就是说只要利益集团还存才,这些人永远不会消失。而且皇帝也不会随意杀掉一些权臣,因为这是打自己的脸,不符合规矩,甚至是适得其反。

古代皇帝被权臣要挟,找个时机一剑杀了他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小心翼翼待他?

因为古代皇帝的权力,来源于权贵阶级的集体服从。个别权贵不服从皇权,无碍大局。

但如果大部分权贵都不服从,问题就严重。

而皇帝如果被某个权臣架空,即表明:权贵阶级已经不服从皇帝的意志了。

至于所谓的权臣,在这种君臣关系中,只不过是权贵们的利益代理人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皇帝设鸿门宴,把所有不服从于他意志的权贵都杀掉。

重新组一套他自己能操控的领导班子。

否则,只杀个把权臣,根本无济于事。

即便没有权臣甲,也会有权臣乙,权臣丙陆续冒出来,继续架空要挟皇帝。

这种现实的案例,历史上有很多。比如北魏孝庄帝和尔朱荣。

孝庄帝在宫中设俘,诱杀了权臣尔朱荣和太宰元天穆。京城百官知道后,假模假样的入宫朝贺。孝庄帝也是欣喜若狂,宣布大赦天下,争取人心。

可结果,两个月过去了。没有一个实力派出兵勤王护驾。

实力派高欢趁机收编了尔朱荣的军队,割据河北。孝庄帝的死活,他才懒得管呢。

另一个实力派贺拔岳与尔朱荣的弟弟尔朱天光合谋,带兵杀入洛阳,杀了孝庄帝。

皇帝被杀后,群臣又纷纷赶往尔朱天光家里恭喜。就像他们当初朝贺孝庄帝一样。

试想,如果孝庄帝当初没有一时兴起,没诛杀尔朱荣。你说他有没有翻盘的机会?

当然有了。机会再微弱,也是有的。

退一步讲。再不济,最起码尔朱荣在正式篡位之前,他肯定不会拿孝庄帝怎么样。

孝庄帝仍然可以人模人样,坐在皇帝位置上想办法夺回皇权。

但孝庄帝杀了尔朱荣,等于是立刻摊牌。而他手上又没筹码。

那他就铁定完犊子了。

他以为自己是皇帝,只要杀了尔朱荣,他就能一呼百应。

可其实,他早就已经被权贵抛弃了。没人在乎他的死活。

同样的例子,还有汉献帝刘协以及曹魏第四任皇帝曹髦。

曹髦带着宫中卫队杀向司马昭,但被愣头青成济一矛赐死。

于是,坊间便总是有议论——如果曹髦杀了司马昭,会如何如何?

其实,即便曹髦杀了司马昭,他也没戏。

因为曹魏政权的基本盘早已经被门阀偷偷的掏空了。门阀的态度才是关键,司马昭也不过是门阀的代理人而已。

假使司马昭点子背,被曹髦干掉。门阀自然叶会拥护他的儿子司马炎。

就算司马炎无能,扶不起。门阀们单干,割据一方,也不会拥护曹髦。

曹氏已经大势已去,拥护他,有何好处?

汉献帝情况类似。

汉献帝当初被董卓、李傕、郭汜绑架。混得最惨时,连口热汤都喝上。

那时候,谁在乎他的死活了?

如不是曹操,估计他早就中道崩殂了。他哪还能混个善终?

当然。“衣带诏”事件泄露前,汉献帝曾有机会在宫里宰了曹操。

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馀内外,多见诛戮。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后汉书·皇后纪》

可汉献帝没有动手,忍了。

为什么要忍?因为他懂现实残酷:皇帝的权力和威严,并非上天赋予。自己之所以能获得权贵拥护,是因为自己拥有分发利益的权力。权贵们是为了利益才支持自己的。可一旦当自己没有了利益分配权,连名义上的分配权都没有了。沦为彻底的橡皮图章。权贵们自然就不拥护自己了。

这个时候,杀了曹操又如何?难道袁绍、孙策那帮人会拥护自己?

绝对不可能的。他们已经割据一方,哪还会居于人下,甘心做臣子。

汉献帝后来密诏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昭信将军王子服、越骑校尉吴子兰、豫州牧刘备等人铲除曹操。其实无非就是想尽可能的拉拢一批效忠于自己的心腹,建立他自己的“基本盘”。

这样做,最起码在干掉曹操后,他也有能力与曹氏和夏侯氏残党对抗。

从理论上说,汉献帝的操作并没有问题。

只是相比于亲向于曹操的权贵而言,汉献帝拉拢的人,太弱了。在曹操面前不堪一击。

除刘备外,其余所以人皆被曹操干掉。

事后,伏皇后曾给自己父亲,时任屯骑校尉的伏完写信,诉说曹操暴行,密令伏完找机会诛杀曹操。

可大势已去,伏完一直到死都没敢动手。

而自此之后,汉献帝再无翻身的可能性。

他如果再敢动曹操一根毫毛,必然会被早与他他离心离德的权贵们扯理由干掉。

他的时代,汉家天下,已经是过去时了。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康熙皇帝就是例外。

那么康熙是怎么反杀鳌拜,夺回权力的呢?

很多人以为鳌拜被拿下,只是康熙偷偷的设了一个局,让十几个摔跤手抓了鳌拜,然后康熙顺手除掉鳌拜余党,亲政成功。

然而,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但凡有这种错误印象的人,都把问题想简单了,忽略了康熙背后的势力和他为了除鳌拜布的局。

首先,康熙的运气非常好。他的父母虽然不在世了,可他的奶奶孝庄太后还健在。

正是有孝庄太后的支持,康熙才能在擒拿鳌拜之前,不动声色的将鳌拜的一部分亲信分散调离京城,或调出军队。然后让自己的亲信掌握京城的一部分卫戍权。

第二,八旗内部有矛盾,康熙很好的利用了这种矛盾。在擒鳌拜之前,康熙秘密取得了两白旗势力和部分两黄旗势力人的支持。比如正黄旗出身的纳兰性德、正白旗的曹寅就都是康熙当年操习布库的子弟之中的一员。

另外,非旗人政治势力。康熙也有拉拢。比如黄锡衮、王弘祚等大臣,就都在一定程度上给与康熙政治支持。

可不要小看了这些人的支持。

因为除掉权臣,只是收回皇权的第一步。

第二步,铲除权臣残党。

第三步,收买权贵人心。

才是收权过程中的关键。

说到底,枪杆子里出政权。打天下,不能没有军事依靠。

而坐天下,又要有政治势力背书。

军队和政权要两手抓,缺一不可。

第三,为了能保证擒拿鳌拜,万无一失。康熙亲自部署,事先与下属多次演练。他是有备而来,心思用尽,一击致命,确定让鳌拜逃无可逃,只能束手就擒。

事后他又主动出击,干掉了班布尔善等觊觎皇权的野心者。一举平定内患,收回皇权。

历史上与康熙类似的皇帝,还有北周武帝宇文邕。他也是事先周密准备,搞清楚了到底谁是自己的盟友,谁是自己的敌人。

先利用权臣宇文护与其他人的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自己的“基本盘”。

而后,铲除宇文护,消灭不能团结的敌人。

最后论功行赏,满足大部分人的利益诉求。

不仅成功铲除宇文护一党,还收回了皇权。

可是,历史上能有康熙这么好运气(皇祖母居然还活着),宇文邕这么强能力的皇帝毕竟是少数。

大部分傀儡皇帝的能力都很一般。

而一个人能成为权臣,能力必然不差。傀儡皇帝又哪能轻易将其以及其势力铲除?

所以。历史上的傀儡皇帝,给后人的印象也就变成了“被权臣要挟,不敢直接杀,只敢斗智斗勇的形象”。

古代皇帝被权臣要挟,找个时机一剑杀了他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小心翼翼待他?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就给大家举个例子来说说这个问题。

朝代:北魏

人物 :皇帝,孝庄帝;权臣:尔朱荣。

时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公元530年。九月。

地点:北魏都城明光殿东厢房。

事件:孝庄帝手刃臣权尔朱荣。

尔朱荣是北魏的一个普通将领,因为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劳。得到北魏朝廷的重用。他的实力和势力越来越大,连皇帝都感到危险了。皇帝害怕他会干出篡权的事情来,所以要找机会解决了这个飞扬跋扈的将军。

当时,北魏有两个大将,皇帝都想杀了他们。如果杀了尔朱荣,那么,元天穆就会更强大,更不好解决。皇帝才没有马上杀了尔朱荣。忍让了一些时候。

有消息灵通的人就对尔朱荣说,皇帝在想办法杀你,尔朱荣就在面见皇帝的时候说了。皇帝也说,外面的人也说你要把朕杀了,你也相信吗?

尔朱荣一听皇帝这样说,也就不再怀疑孝庄帝了。而皇帝却上心了,知道宫里有叛徒,在给尔朱荣递话。孝庄帝知道,如果不马上动手,那事情一定要黄。反而被大臣所杀。

尔朱荣每次见皇帝时,他只带几十个人,而且,都不带武器。皇帝一见尔朱荣这样,怀疑自己是不是想多了。不想再杀尔朱荣了。

城阳王元徽对皇帝说,就是尔朱荣不反,你也不能放过他,他将来也要反。到时间,皇帝你可能会后悔。

孝庄帝又动心了。

九月二十一这天,尔朱荣喝酒后身体不好,在家里睡了几天。皇帝杀尔朱荣的消息就泄露出去了。尔朱荣的兄弟,尔朱世隆劝哥哥早点跑,出了城就没有麻烦了。尔朱荣不听,他看不起皇帝这样的软弱无力的人。所以,不走。

尔朱荣不出来,你就杀不了他。孝庄帝心头急。城阳王出主意说,陛下,你就说皇后生了皇子,那么大臣们一定会进宫来祝贺,尔朱荣也不得不来。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皇帝说,皇后才怀孕九个月,怎么就出生了呢?不行不行。城阳王说,妇人提前生产的多了去,何必在意这些。尔朱荣一定不会怀疑。陛下知道,大臣们敢问这个嘛?皇帝笑了笑,那倒也是。

九月二十五日,孝庄皇帝在明光殿东厢房里埋伏了禁军。发出诏书,说皇后娘娘生了太子,要搞活动。城阳王带了书信,去尔朱荣府上报告了这个好消息。尔朱荣与元天穆在一起打牌。城阳王一到大堂上,就把尔朱荣的帽子摘下来,对尔朱荣说,恭喜你又要升官了。尔朱荣说,怎么回事?城阳王说,皇后生了太子,难道不加封大臣吗?你还不进宫道谢。

这两人就相信了城阳王的话,一起到宫里来了。

孝庄皇帝一听说尔朱荣和元天穆都来了,他吓得直冒汗,一个劲儿的也喝酒壮胆。他命令温子升写好讨伐檄文。列出尔朱荣h和元天穆的罪过。让他拿出去,等里面的事情解决后,发出去。

尔朱荣看见温子升抱着文书走路平稳,也不觉得奇怪,问他说什么。温子升说是圣旨。尔朱荣也没有拿过来看。让他走了。

尔朱荣和元天穆刚坐下,殿门外马上跑出一群手提钢刀的禁军,光禄少卿鲁安和李侃直奔两个大臣而来,举刀就砍。尔朱荣马上朝皇帝跑过来,企图挟持皇帝当人质。刚一挨到皇帝的身体,孝庄皇帝摸起身边的钢刀,对着尔朱荣胸口一刀捅去,直透尔朱荣的后背。尔朱荣喊一声,皇上……话没有说完,就倒了下去。元天穆也被乱刀砍死。跟随二人来的二十几个人,一个也没有跑掉。全死了。

这就是北魏孝庄帝诛杀权臣的经过。

皇帝不示弱,权臣强不起,也就骄傲放纵不起来。就不会上当受骗。更不会跳坑了。你当然就奈何不了他。

历史上的权臣被诛杀,无不掉以轻心造成了结果。赵高那么厉害,死在秦王子婴手里,在阴沟里翻船,都是皇帝和国王明设下的计划,让人去钻。小心驶得万年船不是。

图片与内容只有内在关系,不代表一定时期。

古代皇帝被权臣要挟,找个时机一剑杀了他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小心翼翼待他?

老施来回答。

倒也不是没有想一剑就杀了权臣的例子。

比如,康熙杀鳌拜。

这是成功了的,极少。

更多的是不成功的。杀不成权臣,自己被反杀,嗝儿屁的,极多。

比如:

汉献帝刘协。在朝政已经彻底被曹操掌握,连身边的后妃都是曹操的女儿的情况下,不甘沦为傀儡皇帝,策动董承和伏完起兵反曹,事败后,差点被杀。事实上,曹操也是汉献帝在乱世中唯一的生活来源。

高贵乡公曹髦。率领宫人试图诛杀司马昭,结果被轻而易举的灭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就来源于这位仁兄。

唐文宗李昂。唐朝后期,朝政逐渐被宦官把持。唐文宗李昂不甘心被宦官架空,于是联络了一些武将,打算以“观赏甘露”的名义把宦官首领骗来杀掉。没想到埋伏被对方识破。最终失败,被诛杀。“甘露寺之变”的故事。

权臣们会对这些皇帝发出谜之疑问:

陛下何故谋反?!

权臣往往是权力集团的代表,代表的是背后错综复杂的势力。就算皇帝能成功杀掉权臣,却杀不掉权臣背后的权力集团,也就无法真正掌握权力,更抵挡不住权力集团的反扑。

同理:古代权臣篡位,找个时间一剑杀了皇帝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慢慢地养着他,过了一两代才称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