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钱币基本没有什么防伪,朝廷为何不怕造假?
古代的钱币也是有防伪,但也同样出现过假币盛行的现象,在西汉、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曾出现过“私铸官银盛行”的情况。但在古代造假钱币,和如今现代我们所理解的通货市场不同:在古代生产力还不发达的大多数时光里,社会消费能力其实一直都不高,造假钱币得不偿失,若不是乱世,当时民间几乎没有人去造假,因为那是绝对亏本而且危险的买卖!(因为乱世大多数财富被重置,战争会催化通货的更替,假币的监管力度是最低的时候)所以在古代的社会思维中,首先问题不是官银的仿造难度高低与否,而是有没有必要和价值的问题!
古代的通货有一个演化和进步的过程,那便是从金属重币到纸质轻银,这个变化可以认为是“第一代金融形态”和“第二代金融形态”!▪️关于古时第一代通货“直接金融”(金属钱币)
钱币分金币和银票,“金属币器重,料具民间几乎于无”。在这一点上,古代私人造假金属钱币的基础就等于为零,在宋代以前,造币技术属于皇家技术,造币的工具、材料、仿制是一个很长很大的利益链,它不同于后世的纸币、银票,一张纸文就能等同于一定的价值。所以历代封建皇朝的宏观调控上,就能绝大程度地制造造假钱币的门槛。而至于在这样的情况下,都还是有人在造私银,那么这也是正常的现象,毕竟即便到了现代,人民币、美元都还有人在假造,这是永远都避免不了的小部分现象!
金属钱币的安全性高,重点就是在于材质和工艺,这是天然壁垒,可以说,在宋代银票出来之前,造假币在很多时候,都是一个“馊主意”,赔钱买卖!
▪️关于古时第二代通货“兑换金融”(纸质银票)
到了宋代出现纸钞之后,其实真正的造假现象才会泛滥起来。原因无他,一张纸文能够代表字面上的数额财富,在造假成本上,纸质钞票已经打开了造假致富的大门。而说到官府朝廷,也同样是意识到通货革命所带来的弊端,所以说古代最先进、用心、严谨的控假、验假、防假技术,就是出现在“兑换金融”诞生之后。纸币的出现,即是人类生产水平的一个进步,但也同样降低了造假的门槛,提高了造假的暴利!
“宋真宗初年,四川成都的16家富商联合印发了纸币交子,取代之前的铁钱。为了防止别人仿印,这些交子上被做了暗号,而且要求使用同一纸质印造,每三年新旧兑换一次。到了宋仁宗时期,交子改由政府统一发行。”——《两宋纸币研究综述》古币防伪 二古代杜绝货币造假之法大多数是法律的侧面施压!古代出现交易通货,并且有造假行为,可追溯到中国的第二个朝代“商”。但那时候的造假说句不严谨的,是玩乐的成分居多。那个时候的货币绝对算得上是奢侈品(因为都是金属),在当时的地位等同于目前的黄金。所以那时候的造假可以解释为:造假“黄金货币”的前提是,你要使用黄金这种金属!这么一来,还没开始动工你就注定要亏本了。
▪️自从秦币唯一,后世的金融就形成共同体!
到了周朝,春秋战国,那时候更是凌乱,货币纷乱,造假的价值更是低。不能互通有无的各式货币,也没人有精力去模仿伪造!直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孔方兄”出现,货币实现了统一,那时候的确是有着造假的社会基础了。
但谁想到,秦始皇熔炼万兵,控制当时铸币的主要金属,所以当时是没有人敢再做假的,因为大量的假币涌入市场,秦始皇一下子就能找到源头。所以,到了秦始皇开始,就是用国家的高压垄断来控制假币的出现,这个时代也是独特的,源于秦始皇个人超乎想象的毅力和决心!
▪️从汉代开始,政府“防伪”律法森严!
到了西汉时期,汉高祖一开始还不是很重视货币。直到当时的铸币机构自身出现问题。一个“纯币”的重量达不到标准的30%,这也就等于“标示的一克黄金里,其实只有0.3克”,那么在当时,就出现了货币贬值。贬值之余,民间趁机加紧铸币,以假乱真。直到律法出炉,才得以压制乱象。
而后汉文帝加重杜绝假币的法则:“处以黥刑”。
所谓黥刑,就是在脸上刻字,然后把特制的墨水倒入皮肤内,那么这辈子也就洗不掉,这就是在宣示“耻辱和罪责”。
到了汉武帝,手段强硬,简单粗暴的他就直接是:
“盗铸诸金钱,罪皆死”而西汉从最初的中央缺乏经验,到后来自我调整,宏观控制社会,这一路来,都是最早的“专制货币体系”的摸索,也让后来的皇帝知道货币对社会安定的重要性!
▪️到了唐宋之后,律法没有缓和可言!
从汉到魏晋南北朝,其实这段期间,货币制度还算宽松。特别是王莽时期,因为利益勾结得太深,朝官也参与铸假,所以律法相对来说,牵连性就很少。闹得过分了,就找个人来做替罪羊!所以当时王莽发布的“错刀”、“大金刀”这些货币,也曾变得一文不值过!
到了唐代:
“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杖一百。若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徒一年。”——唐代货币律法“私铸者抵死,邻、保、里坊、村正皆从坐。”——唐代货币律法从贞观之治之后,唐朝进入商品贸易最高峰。这时候的金融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交易手段了,更是来往通商的外族人的一种手段。所以从社会安定、国家颜面的角度出发,从法律扼杀造假“开元通宝”和各种元宝的萌芽!
那么直到宋代,商品贸易的持续升温扩散。大量财富的转移和运输出现问题,银票就应运而生了。而银票不同于之前的“金属货币”。“兑换金融手段”的魅力就在于“一纸万金”。
“若伪造官文书,律止流二千里,今断从绞。近凡伪造印记,再犯不至死者,亦从绞坐。”——宋神宗时代律法“置京西北路专切管干通行交子所,仿川陕路立伪造法。通情转用并邻人不告者,皆罪之;私造交子纸者,罪以徒配。”——宋徽宗时代律法包括后来的时代,造假络绎不绝,但律法在很大程度上防止社会歹徒践踏货币体系。其实按照科学角度来说,假币是永远难以彻底灭绝的,因为追逐利益,是时代商人永恒的主题。正如马克思所说:
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资本论》古币防伪 二纸币时代之后,防伪技术和决心才是真的开始成长起来!“交子”的出现,其实是社会民间生产力和中央防伪部门的一场博弈,也是人类历史金融的第一次挑战!
宋代可以说是防伪压力最大的朝代。一是因为没有经验,如果是没有操作好,那么交子就会夭折。二是因为如果防伪工艺不过关,输给了当时的民间私印,那么当时的市场就会出现崩溃。于是,除了在当时的律法上爆发出了强横的决心,更是在技术、交替上下足了功夫!
▪️宋代纸币防伪手段
一、抬高造币纸质门槛!
当时纸币最早用的便是五倍于其他价格的“川纸”。这五倍价格,其实也是当时政府控制之后的一种手段。其实当时政府已经垄断川纸的销路,改为禁止私销,而抬高五倍价格的根本因素就是在于为了杜绝造纸商方面的流出,从源头要遏制造假。这和之前的朝代,垄断铜矿是一个道理的!
“物料既精,工制不苟,民欲伪造,尚或难之”二、提高工艺工序,从细节做到唯一!
宋代催生纸币的根本科学技术条件是“造纸术”。当年的造纸术与造钱也同样是息息相关的。造纸术代表着一种模式、一种规格的形成,不再像之前的金属币种,每一个货币之间都存在差距!而通过结合印刷术以及一些其他的工艺,加强当时“纸币”的唯一性非常重要!
宋代当时的纸币除了一些表面的基本修饰,在图画上,大多数都是以自然景象、如花鸟、树木来作为周边的装潢,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临摹当时帝王的书法以及律法的章文在其中,重重叠加,让纸币的工艺层次提高,造假难度大,需要时间准备,但是等民间私印准备好之后,纸币又开始更新了!
三、三年一更新,让造假利益链现措手不及!
那么之前说到了造假不可能杜绝,只能缓解。对于此,任何一个时代的金融部门都是深知的。所以当时与其想着如何一劳永逸,还不如和私铸赛跑!由造币的源头,加上当时官府所在地方设立的“辨币人”,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假币的流出了,而这也是在制度上的一次很有效的“防伪”措施!
因此在宋代,造假的事件很多,但是镇压得也非常地快,这就体现了当时铸币机构和政府的决心和效率,也正是因此,才能保下纸币这个金融手段,让后世的元代直到现代,都看到了一种“货币平衡”的可能性!
评价造假永远不可能杜绝,利益是造假的根本动力,古代几乎每一次造假都和朝廷官员有关!说到古人基本不防伪,那么就是有失偏颇的。其实古代迫于技术上的落后,防伪工作最是难做!唐朝之前,诸多战乱波及,或者社会购买力不强,那时候不论是官府管控,还是民间的利益吸引,都是不足以形成假币和真币的矛盾的,即便存在着造假币的情况,也不会对社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之所以说宋朝是防伪压力最大的朝代。根本原因就是在于新的“价值载体”的简单。这是社会发展和宏观管控的矛盾,北宋开始的皇帝一开始认为是社会的弊端,可以杜绝,但是到了后来才证明,造假就是反映纸币存在的一种必然乱象。只能尽力控制,不能全力扼杀。但幸亏当时的商人的地位其实不高,所以在政府眼中看来,造假币这种行为,不可能对专制的中国古代社会产生太大的影响,所有的苗头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被制止下来!
是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朝廷官员自身的腐败和腐朽,才是推动假币出现的最大动力。一开始或许只是专门的货币部门出现和私银商人勾结,直到后来,可能还涉及司法机构、治安机构。因此,古代历史上几乎所有大的假币汇入市场事件,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场官员的清洗。但这也是不能杜绝的一种现象。因为这便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一种本质,难以避免!因此假币本身是合理存在的,只是不能生活在太阳下,仅仅是一种刺激和影响“正币市场”的商业活动罢了!
结语:从古代到了现代,其实金融最为安全的便是进入了第三形态的今天“互联网金融时代”。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未出现之前,现代中国的造假人民币现象也从未停止,直到数字货币的取代,让中心系统不可更改,才让如今的货币制度和环境安全。可以说,从古代的纷乱到现在,已经算是发展到相对成熟的地步了!
参考史料:《宋刑统》《两宋纸币研究综述》《宋史·食货·志会子》《资治通鉴》
古代钱币基本没有什么防伪,朝廷为何不怕造假?
古钱币不是无人造假!,而是钱币自身价值所在!,面值与币值接近等额!,造假成本接近币值本身!,特别是民国时期的银元,自身白銀七钱七,你要造一枚假银元就要付出近八钱的白银!,钱币的价值就在于面值与币值相等!,你要造100万假币,尚需投入100万成本,这个造假基本没有收益,那谁还造假!,不象那100面额纸币自身价值没有面额价值的万分之一,造假成本很低,获益很大!。只有加大防伪,才能有效防止造假。
古代钱币基本没有什么防伪,朝廷为何不怕造假?
当货币本身的价值,与其市场价值等同的时候,它就是商品,谁都可以造,造币的利润不比其它商品高。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我们现在的纸币,面值只允许标五分钱,让你放开来印钞,估计你也不愿意印,根本不需要防伪。
货币的属性,关键在于价值的把握货币是等价交换的产物,其属性就相当于一把尺,所有商品的“价值”,都要与货币的“价值”对应。如果没有货币,就相当于没有尺,没有称,商品的价值衡量会很混乱,这就是货币的属性。
举个浅显的例子,假如没有货币,一斤韭菜,一斤萝卜,一筐白菜、一块布,他们之间要发生交换就会很麻烦,两两之间都要做一次价值对比。假如有了货币,所有的商品都只要跟货币对比,相互之间的价值就一目了然。
那么,这就有一个要求,货币本身的价值,要与其标称的市场价值对等,这个货币才是良性的,才能准确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
举两个极端的例子:假如随便拿块石头,规定它的标称市场价值(面值)为一百元,而它实际价值可能也就一分钱,那么谁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货币,他不能准确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
假如这块石头不是一般的石头,而是红宝石,我们仍然规定它的标称市场价值为一百元,而它的实际价值可能是一百万,虽然大家都愿意接受这样的货币,但是没有愿意花出去,它同样不能准确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
所以,货币的最重要特性,就是其本身的价值,要与市场价值对等,否则就失去存在的可能,或者造成市场动乱。
古代钱币的特征,及货币政策古代的货币以铜、金、银等贵金属为主,为何要用贵金属?因为贵金属才能体现出价值,金的开采量最少,所以它最贵,铜的开采量最大,所以它的价值最低。所以,贵金属具备天然的货币属性。即便不铸成钱币,它也可以作为交换物。
在古代,是一个严格执行货币的“价”与“值”对等的年代,比如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五铢钱,它的重量大致3.5—4克,从铜矿开采,到冶炼,再到铸造,一个流程下来,加上少量利润,它的市场价值就是一钱。
也就是说,在不改变铜的含量,原材料获取大体相等,且不偷工减料的情况下,谁来铸币,利润都是很有限的那一点,没有暴利。既然没有暴利,为何要防伪?
汉文帝时期,就曾经开放铸币权,谁都可以铸币,只要按标准铸造就行,你要想获得暴利,除非偷工减料,那你的钱币就没人要。这种货币市场,不存在假币,只有劣币,市场规律会淘汰劣币。
汉武帝时期为何又要把铸币权收回,并且作为敛财的手段?汉武帝货币敛财,是通过几个辅助手段获得的,其一,经济手段,国家垄断铜矿资源;其二,技术手段,降低货币铜含量;其三,政治手段,强制老百姓使用。
也就是说,其实这时候的钱币的“价”,已经远远高于其市场的“值”,产生暴利了,结果就是有人私铸。汉武帝就通过强制手段打压私铸,同时逼迫老百姓接受货币政策的剥削,以此敛财。
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古代货币的两个特征:一是货币标称单位是重量,五铢,一两,一斤,而不是现代货币概念的面值;二是常用货币标称单位单一,比如有五铢钱,就不会有十铢钱,十铢钱的重量就等于两枚五铢,多一个面值不减重量,一点意义也没有。
这两个特征,其实还是古代货币“价”与“值”对等,所衍生出来的现象。
现代货币的特征,及货币政策现代货币跟古代货币完全不一样,现代货币的“价”与“值”并不对等。通俗来讲,你手里的那张百元大钞,其本身的材料成本、印刷成本,等等,累加在一起,顶多值几分钱。也就是说,其实我们是拿“值”几分钱的货币,换取别人“值”百元的商品。
为什么这种货币能够流通,而不被淘汰呢?这是由于国家信用在替每一位使用者做担保,保证你手上拿的“价”虚高的钞票,可以随时换取对应的“值”的商品。这就不难理解,军阀混战时期,那些草头政府发行的货币没人敢用的原因,谁知道它啥时候倒台?
虽然有政府担保,但是也不能掩盖,其本身“价”与“值”不对等的事实。这就造成一个结果:造假!利润太高了嘛,就必须要有防伪技术。
现代货币虽然有被伪造的风险,但是它又有古代货币所不具备的优势:面值多,方便交换;轻便,利于携带。但是,这种货币政策必须是垄断性质的!
总结总之,古代货币跟现代货币概念完全不同,现代货币的“价值”是分离的,货币本身存在巨额利润,所以必须要防伪。古代货币的“价值”是对等的,不存在暴利,完全可以看做普通商品,谁都可以铸造,也就不存在所谓的造假,更不需要防伪了。
古代钱币基本没有什么防伪,朝廷为何不怕造假?
中国的最早的纸币起源于北宋,之后从交子慢慢演变成了银票,除了原料和图案的基本保证外,人们还采取了密押的手段来防止假冒。从清朝开始密押达到300多套。这是古时候相对技术精密的方法,具有高度的精密度,常人无法破译。
为了打击假币,朝廷颁布律令,凡造假者被抓住一律死罪,还在银票上印着“伪造者处死,首告者赏银五锭”,鼓励民众自主监督。但这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纸币经过长时间发展,人们也逐渐探索出越来越多的防伪标志,使它更加完善。到了明清时期,大规模的造假已不复存在,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严格控制纸币制造的原材料。为了从源头上让纸币变得独一无二,难以复制,很多朝代都使用特别的纸张作为银票的原材料,并禁止民间制造这种原材料。比如说,宋朝使用“楮皮”、明朝使用桑皮纸,这些原材料不但被朝廷牢牢掌控,还很难找到替代品,制作的工艺程序也是非常复杂。
古代银票上的图案都是经过名家大师精心绘制的,精美、繁复,民间极难仿制。至于图案的内容每个朝代也有所区别,但是大都以花鸟人物为对象,有时候也会有建筑,清朝的则是以龙形图案为主要内容,再加上一些复杂的花纹相配合。除此之外,朝廷还会采用双色甚至是多色套印的方法来制造银票,其中最常用的就是红、黑、蓝三色,如果顺序不对的话,也无法仿制出相似的银票。
除了水印之外,明清时期的商人发明了更为精彩的手段,特意设计了微雕章,上面的文字密密麻麻,十分精细,雕刻上的内容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因为字数繁多,字形难以模仿,想要仿造难度非常大。
除此之外,纸币防伪技术还有很多,比如多重印押、设立民间辨钞人、加盖骑缝章、造纸材料掺入纤维等多种方式,因此让纸币造假简直难上加难。
古代钱币基本没有什么防伪,朝廷为何不怕造假?
正因为古人不傻,所以古人不会傻到靠伪造钱币去牟利。
中国古代盛行于民间的一般是铜钱,铜钱属于金属币,金属币这个东西吧,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币值与价值是差不多的,半两也好,五铢也好,不都体现的是它的币值吗?钱要是重量太轻,人家就知道这肯定是偷工减料了,币值与市场价值严重背离,这就是古代的假币了。这种钱要是流通到市场上,你好意思花,商家都不好意思收,垫一垫就知道是假的,流通不起来啊,慢慢就消失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私自伪造金属币的成本太高了。首先你先要去找铜矿取铜,然后还要把铜和其他金属混合,烧火,冶炼,光是成本就超出了钱币本身的价值。所以在古代造假币是不牟利还赔钱的买卖,老百姓不会为这种傻事铤而走险。谁要是干这事,还不等官府抓呢,自己先破产了。
而且,中国铜储量本身就不大,封建王朝生产力又不高,官方造钱尚且力不从心,更何况民间呢?所以朝廷根本不需要提防民间有人造假币,更需要提防的是世家、豪强、诸侯,因为他们有这个财力去造假。但问题是,古代封建王朝有头有脸的势力也就那么多,而且一旦有大量铜资源的异动,朝廷也很容易发现,所以即便有能力造假,也很难去遮掩。
但你说古代真的没有假币吗?当然有。
古代的假币有个专有称呼,叫荚钱,尤其盛行于汉代。西汉初年仍然沿用秦朝的半两钱,但政府自己没那么多储备,所以造不出足两的秦币,只好发行含铜量更低、重量更轻的一种半两钱,虽名为半两,但重量却仅为秦半两钱的四分之一,这就叫荚钱。
朝廷公开造假币,那哪里还管得了民间?于是民间也开始私铸,后来西汉朝廷为了减轻一些自己的负担,索性允许民间私铸货币,于是大量荚钱流通于市场,而且货币越来越轻,币值越来越低,于是市场开始出现问题了。
这才有后来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五铢钱,流通于世。
刚才我们说,私铸肯定是赔钱的,但如果在朝廷发行的制钱上做文章,能不能牟利呢?就是偷偷让足两的制钱变成荚钱,通过这个办法来克扣下一些财富,这个倒是可行的。
于是在民间就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事,就是故意去把钱上的铜磨下来,然后收集铜粉,久而久之就能积少成多,也是不小的财富,但被人磨过的钱自然就不足两了,也就变成了假币。
还有一些世家大族和豪强,他们有财力,自然不屑于干磨铜钱攒铜粉的事,他们在市场上大量收集铜钱,然后融化掉,再利用里面的铜去牟利。比如《雍正王朝》里,孙嘉诚就曾提到过,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倒是经常存在的。
古代钱币基本没有什么防伪,朝廷为何不怕造假?
古钱币大多是用银或铜铸造的,其本身就有经济价值。再者古代没有发行纸币,银铜具有金属属性。古代受限于开采技术落后,官府管控非常严格,普通人想要伪造,得不偿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