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安史之乱算是唐朝的转折点,还是由盛转衰的开始呢?
安史之乱其实是一场荒唐的背叛,因为主谋者安禄山,本就是一个献媚讨好后宫的小人,但却因此获得了李隆基的宠信(公元751年,48岁的安禄山,认年仅32对的杨贵妃为干娘)。还没过几年,一副乖儿子模样的安禄山,干掉了杨国忠,为乱两京之地,唐玄宗出逃,这个被唐玄宗和杨贵妃看作“乖儿子”的安禄山,就成功地当起了皇帝,这也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战乱的成果(公元755年,安禄山建立大燕政权,后世也称为“光烈皇帝”)。
所以说到安史之乱,这只能是唐朝走向衰败的转折点,而且在历史界中,安史之乱大伤唐朝元气,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这是一个共识。虽然唐朝还苟延残喘了许多年月,但从李隆基后期的无能和昏庸,就已经奠定了后世的一个基调,开元盛世成为唐朝旺盛岁月中的绝唱(姚崇、宋璟死后,政治难有亮点,这两位是构造开元盛世的核心人物)。
因此,可以说开元盛世本是唐朝的一个转折点,但也因为安史之乱,让开元年的鼎盛变成了一个历史参照物!
安史之乱时代背景 一后期唐玄宗的昏庸无治,注定了唐朝未来岁月的下滑!(衰退:天宝年开始)开元年间,李隆基是一个可以与先祖李世民、李治和武则天相提并论的皇帝,因为李隆基不仅夯实了唐朝先烈们打下的基础,还在基础上大力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大变革,都是历史效果非常好的变革。如“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些都是形容当时盛世局面的话语!
但李隆基却没有一直稳定地保持优秀成绩,直到他死亡,反而是在开元年后,就开始了不问政事,重用奸臣的“作死时光”。也有人说,因为公元737年,武惠妃逝世,唐玄宗便备受打击,又因为开元盛世给唐玄宗积累了足够的名誉和威望,所以唐玄宗干脆放飞自我,直到公元745年,杨贵妃正式成为唐玄宗的宠妃,这时的唐玄宗除了不过问朝政,还被后宫干扰地开始用奸臣。(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成为宰相,杨国忠是杨贵妃的族兄,原名杨钊,本是一个劣迹斑斑的市井小人)
在这一点上,李隆基和李世民是有点相似的。李世民也正是因为长孙皇后的逝去,才变得喜怒无常,导致后期追责已经死去的魏征,错误地出兵高丽。而李隆基也是同样的轨迹,开元的成果饱满,足以让其媲美祖先,但是却难逃红颜红尘的束缚,最令人无语的是,身为帝王,却为男女之情事扰乱心神,为了杨贵妃,肆意妄为,后期的昏庸和前期的明智,判若两人!
所以可以说杨贵妃是唐朝历史的罪人,也是唐玄宗变得越加昏庸的根本因素。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也就是755年,途中唐朝将士要求唐玄宗赐死杨贵妃,这也说明了当时朝臣对杨贵妃的一种嫉恨和愤怒!
安史之乱时代背景 二安史之乱只是一个隐患的结算,实则朝内已经被乱臣当道。▪️安禄山进入唐玄宗视线
说到安史之乱,有的人会觉得安禄山就是一个传奇,从一个胡人竟然能逆袭成帝。其实,这同样也是有根源的,后期的唐玄宗,更倾向于在疆域上来获得名声,于是便促进了将领们频繁出战,攻击异族。其中安禄山便是其中的一个胡人将领,也是因为战功赫赫,在得意入朝觐见,由此注定了孽缘的开始!
▪️李林甫拜相
说到唐玄宗时代的政治隐患,那么不得不提李林甫这号人物,可以说,后期安禄山的出现,朝政的紊乱,都是基于“口蜜腹剑”李林甫拜相之后。李林甫被当朝以及后世称为妥妥的奸臣,最大的特点和能力是,阿谀奉承、表里不一。虽然唐玄宗一开始知道李林甫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但是因为开元盛世三十年稳定的基础,让唐玄宗认为,当时的唐朝已经被打造成了“政治永动机”,不需要太过聪明的人,只需要听话,讨喜的人,而李林甫,就恰好是这一号人物!(安史之乱逃亡期间,唐玄宗曾对裴士淹说过,他知晓李林甫是一个“排除异己,胸无大志”的小人,这就说明晚期的唐玄宗的帝王心术,出现了失控却还不自知)
李林甫所做的三样事情,也同时是让唐朝衰败的关键。
一、李林甫阻断天下人才!
虽说后来唐玄宗开始昏庸,但对于科举和使用民间人才,却依旧不放松,所以,李隆基有下命令于当时的宰相李林甫:“若是有精通政治或者某样艺术的人才,就要让他进宫当作唐王朝的人才智库”。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当然表面称好,但在背后,却是阻挠人才进入长安,因为李林甫知道自己坏事做尽,所以害怕别人举报。也是在这个心理之下,当时的人才全部不能得以重用,而且李林甫还堂而皇之地说“野无遗贤”(指民间没有可用的人才了)。
二、李林甫把控朝政,制造白色恐怖,群臣不敢说真言!
在这一个事件上,史称立仗马。根本原因是因为得势的李林甫不想让才臣获得李隆基的重视,也不想有人与自己作对,便说出了大意为:“为臣立仗马,便可平安家”的恫吓言论。因此,导致没有一个官员敢做出头鸟,觐见政言,也是此举,让李林甫,排除大量政敌,也让皇朝的生命出现了阻塞,如此行径,李唐气运正式衰落!
三、阻止“出将入相”政策,导致边境力量膨胀,这也是安史之乱的军事基础!
在唐朝,宰相通常都是能力极大者,文可书天下,武可踏中华,于是便有“出将入相”的政策,这个政策的优势就在于顶级文武官之间的一种转换,虽然会出现高度的集权,但是宰相若是忠心,那么便是就是把忠诚集于一点,可控性更高!可再后来,李林甫死后,也正是因为这个政策,导致边帅的权力过大,而安禄山一直很畏惧李林甫,在其死后,就密谋叛乱,而这一叛乱,也狠狠地摇动了唐朝的基础,后世称为“大震荡”。而李林甫就是这一祸事的政治源头!
所以从朝臣、朝政、朝风三个角度来看,李隆基的放纵,自以为是。(以为自己能控制李林甫,坚决不相信安禄山会造反,于是前者腐蚀皇朝根基,后者直接打脸)
注定纪元的尾声安史之乱的影响!都说安史之乱导致唐朝几近奔溃破灭,其实这是从军事角度来看待的。因为本就是中央和地方军阀的一次脱节,才导致了造反的缘由,在最后,不仅没有镇压叛乱,反而是被安禄山成功称帝,可见唐朝当时的军事已然是傀儡!
军事:藩镇割据
这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安史之乱前,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巨大,所以也因此构造了安禄山得以掀翻天下的条件,在安史之乱后,可以说中央的威能更是一落千丈,不复以往。不同在李世民、李治的岁月,边陲力量还是非常信服皇帝的。所以安史之乱后,就注定了唐朝外围军事的不可控和隐患了,藩镇势力巨大,根基已经不稳!
经济:冲击坏了北方的经济
开元盛世的成果,在安史之乱中,北方几乎被摧毁殆尽。所以后世人称“开元盛世”后的“天宝之乱”,是李隆基得意忘形的一个报应和千古笑话!而北方作为战争的主战场,长达数年的镇压与反镇压,让北方的经济毁于一旦,变成人间炼狱,吃人、血流成河等事件层出不穷,而后在宋朝,之所以南方成为经济中心,就是因为安史之乱后导致大量人口往南边逃难,即便安史之乱被镇压后,唐朝的人口根基已经注定“得癌”,缓慢地消亡!
民间:加重对农民的赋税,埋下不安定的恶果!
有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永远都是百姓子民。天宝年间,唐朝子民绝对是最惨的一批古人。先是开元的成果,后来又遇上天宝的战乱,获得或失去生命并不是最重要的,反而是唐皇朝的态度让人惊悚。俗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还有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两者的结合,让战前的盛世和战后的乱世人民,感到无奈!
安史之乱期间以及之后,唐朝加重赋税,以便供应皇室使用和修复社会,这对基层、农民来说是绝对巨大压迫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唐末的农民起义较多,一代代的皇帝,想着把农民捆绑在一起,皇朝败,那么百姓就要受苦,在这一点上,唐朝的不厚道,已经埋下隐患!
结语:唐朝的衰落,安史之乱只是一个天下皆知的方面。其实盛极必衰,智难延续,这一直是个天地真理,唐朝的几代明君,也同样不能扭转过来。说唐玄宗本人功绩多大,其实后世更愿意相信为李世民打的根基太结实,所以后世的唐玄宗才能收获成果。毕竟从唐玄宗一直不愿意相信安禄山叛乱的这件事情中就可以看出来(当时整个皇朝的人,都知道安禄山不对劲儿了),他也并非多么聪明的一个人!
而这也是,纪元的规律!
唐朝的安史之乱算是唐朝的转折点,还是由盛转衰的开始呢?
唐朝的安史之乱算是唐朝的转折点,还是由盛转衰的开始呢?
唐朝在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中,是一个瑰丽多姿、浓墨重彩的时代。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大唐的繁荣达到了的巅峰。然而安史之乱的出现,摧毁了这一切,自此以后唐朝陡转急下,由盛而衰。我们从三个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一、唐玄宗不作为,为安史之乱埋下引信。大唐王朝,在我国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在21帝王当中,励精图治者不在少数,否则也不可能存世289年。所以我们知道,大唐的繁荣离不开每位少帝老臣的勤政与担当。唐朝历经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和开元盛世,达到空前的繁荣与稳定。
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也许是唐玄宗过惯了盛世繁华的生活,亦或许是开元盛世的景象迷乱了心性,总之唐玄宗后期已经没有了他开始时的励精图治。后期的他特别宠幸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还把朝廷要事交与李林甫全权打理。众所周知,李林甫惯使权术,对唐玄宗拍须溜马,对下面却独断专行,是一个滥用职权、霍霍朝纲的角色。李林甫之后,杨贵妃的堂哥杨国忠继任宰相。可以说,杨国忠在败坏朝纲上与李林甫“心心相惜”,他是李林甫的升级版,贪污受贿、排除异己,专权误国,他样样干的“出彩”。一度盛世繁华的景象也开始自上而下逐渐失色。
赵翼《唐女祸》:“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 崔群:“安危在出令,存亡系所任。玄宗初得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韩休、张九龄则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君主不作为,朝纲败坏,江河日下,这些不利因素恰好为一场即将到来的腥风血雨——安史之乱,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二、安禄山与史思明,举起反唐大旗。安史之乱也叫天宝(唐玄宗后改年号)之乱,因为是安禄山和史思明一起发起的反唐叛乱,故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这场叛乱的源头焦点,是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的矛盾,是中央和藩镇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之前有交代,由于李隆基不思朝政,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把持朝政19年,已经把朝政搞得一团糟,再加上后来的杨国忠飞扬跋扈、不可一世,最终加剧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话分两头,安禄山一生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也一度被封为东平郡王。天宝十四年,在朝廷上下政治腐败,经济腐朽、民族仇视以及民怨沸腾的大社会背景下,安禄山打着诛杀杨国忠的旗号,点燃了安史之乱的引信。这场战乱,也彻底打破了不灭盛唐的神话。
三、无以疗伤不作为,一蹶不振难重头。轰轰烈烈的安史之乱历时长达8年之久,虽然最后失败了,但这场战乱已经造成了兵革不息、经济倾颓,中央和割据势力的矛盾更加突出,也失去了对少数民族的控制。后来,随着吐蕃势力的壮大和慢慢渗入,大唐已然岌岌可危。
无以疗伤不作为。有些深刻的惨痛教训会让人砥砺奋进,让国家重振雄风,而有些毁灭性的击打,则是一蹶不振后的凄惨与不可回溯。以史为鉴,以史明智。千古帝王,也许只有经历了风华和苦楚之后,才能真正懂得开国皇帝的一片丹心。
《旧唐书·郭子仪传》:“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对于安史之乱给大唐的影响,您有何高见呢,欢迎关注@山城小哲,欢迎点评。)
唐朝的安史之乱算是唐朝的转折点,还是由盛转衰的开始呢?
安史之乱可以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起点,自此之后再无盛唐雄风,唐朝开始走下坡路了。安史之乱长达八年之久,虽经肃宗皇帝最终平叛,但是给后代的巨大影响深受后人痛心,特别是对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大唐雄风不再。
一、封建中央集权制严重削弱。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被迫授以安史旧部将领为节度使,特别是河北三镇,基本是安史余党,讨贼有功之将领,各授以镇帅,各拥兵割地。他们全不听中央调遣,自立长官、截留赋税、养蓄重兵,与唐王朝分庭抗礼。而后来发展到四十几个藩镇,形成所谓的“自国门以外,皆分裂于方镇”的局面。藩镇间或相互攻击,或联合反唐。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
二、经济凋零,赋税加重,人民怨声载道。由于战争,人民流离失所,数百里内无人烟,出现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的现象,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唐代诗人杜甫在诗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描述了千里萧条,一片荒凉的景象。由于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唐政府国库收入大减,因而另立名目增加税收,民不聊生,使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最终形成唐朝后期农民起义的高潮。
三、边防空虚,疆域丢失,国力减弱。安史叛乱时,朝廷抽调西北兵力开赴华北平乱,造成西北边防空虚。这时西部吐蕃乘虚而入,略取了今天甘肃的河西地区、安西四镇和陇右之地,吐蕃势力的扩张直接威胁到西安。随后又联合南诏,欲占地西南。东北部的契丹人也乘虚进入塞内。此时的唐王朝已经没有实力收复失地,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吐藩占领的对外经贸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甘肃的大部分土地,直到一千年以后,才由大清王朝乾隆年间收回失地。所以说“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唐朝的安史之乱算是唐朝的转折点,还是由盛转衰的开始呢?
安史之乱在广义上讲是唐王朝从兴盛到逐渐衰败的开始,是唐朝的转折点。但是也不仅仅能一句“唐朝由此由盛转衰”能够完全概括的。
安史之乱确实是对唐朝的一个重大打击,极大的削弱了唐朝实力,但是也并没有彻底的崩溃,在这之后经过唐代宗
唐德宗的恢复休养还是一度的中兴的迹象的。安史之乱只是地方军阀发起的军事叛乱,以至于后期唐宪宗加强中央集权,镇压藩镇势力;唐宣宗收复河西地区,也表明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还是一个有活力而且强大的王朝。
但是,安史之乱的影响不能被夸大,却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后期长久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安史之乱最显著的影响就是藩镇割据局势的形成,它改变了传统的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同时给予了地方军政长官的高度自治权,使得藩镇成为军队的独立区域,对中央朝廷没有依赖和敬畏感。以至于形成了唐末时期五代十国样式的地方军阀政治,中央无法有效的辖制地方,中央集权也就分崩离析的结果。
再就是安史之乱打破了唐朝的经济地域局势。安史之乱席卷了唐朝的经济政治中心,使得后期朝廷很难从原来的经济中心获得足够的经济收入,这使得唐朝的经济实力较安史之乱前更加衰弱。
由此来说盛唐不再现,中兴似昙花。安史之乱是唐朝的转折点,也影响了后世很长时间。
唐朝的安史之乱算是唐朝的转折点,还是由盛转衰的开始呢?
没落的开始。
唐朝的安史之乱算是唐朝的转折点,还是由盛转衰的开始呢?
安史之乱使得大唐帝国由强盛走向衰弱
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
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