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从小到大情感方面是否会特别的缺爱呢?

留守儿童,真的让人挺心酸的。看着似乎什么都不缺,但最缺的就是父母的爱,父母的陪伴。

人生无法重来,而陪伴孩子慢慢长大的机会也就仅有一次。

(图片来自网络)

我小侄女,在出生半岁后,就放家里,跟着奶奶。一直到四岁左右,我弟媳才辞职回家。在她和奶奶生活的四岁前,显得特别胆小,有一点响声,她都会吓得哇哇大哭,特没安全感。

只要她父母一回来,到哪都要粘住,她奶奶还说她:“性格古怪,天天跟我在一起,要什么买什么,也没见和我这么亲过。”

所以,父母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

(图片来自网络)

这段时间在公益《心理阅读》课,学员当中,有几个社工。我们在分享的时候,就有聊到这一个话题:留守儿童。

从她们的表情和语气中不难听出:虽然不会记恨,但这是一个此生都无法弥补的遗憾。就因为有这么一段经历,以至于对以后的生活造成不小的影响。

她们说:会特别羡慕有父母陪伴的孩子,而自己,因为得不到关注,受伤了得不到及时的安抚,受委屈了,也没有人对她伸出双手,就更委屈。长大之后,会觉得很自卑。

为什么别人有的,我却求而不得?看着同龄小伙伴,上下学和父母大手牵小手的时候,我的父母又在哪呢?

听了她们的分享,觉得特别扎心,也庆幸自己从来没想过要把孩子留给奶奶照顾。其实,真的没必要说,为了多省点、存点钱,就把孩子留家里。

可是,到头来又能存多少钱呢?存下的钱对生活又有多大的改善呢?用陪伴孩子的机会,用来换取那一点点的存款,真的值得吗?后悔的时候,又该怎么办呢?

(图片来自网络)

昨天看到一则新闻:一司机发现车底下挂着两孩子,司机在吓了一跳之余,了解到,暑假了,两孩子太想父母了。可家里人不放心让他们独自出门,在没钱又无计可输的情况下,孩子做出了另所有人都为之捏一把汗的举动:偷偷的挂在车底下。

血脉之情、爱的呼唤,孩子需求很简单,就是和父母在一起!

良心话:人生短短,别让自己和孩子留下太多的遗憾,正如: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图片来自网络)

留守儿童从小到大情感方面是否会特别的缺爱呢?

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答案是肯定的,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肯定缺少关爱。一个人成长的启蒙,性格的塑造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幼年时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老师,这个成长阶段缺少父母陪伴,关爱的小孩,影响甚至会是终身的。

生存技能缺失

学习模仿是人天生的本能,当一个人咿呀学语,开口说话,所见所学都是父母教的, 懵懂无知的年纪,父母会告诉小孩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就形成一个观念,父母就是最好的指导。 幼年时期的小孩对父母有着强烈的依恋,当父母不在身边时,遇到新鲜,未知的事物,小孩往往无法得到及时正确的解答,这对小孩的生存技能会有极大的影响,有时因此还会被小伙伴们奚落,嘲笑,越发让小孩无助,没有安全感,在学习上也就慢慢的消极,消沉,生存技能显然就不会提高。

性格塑造缺失

留守儿童尽管有爷爷奶奶的照顾,爷爷奶奶给予的爱当然是全力,无私的,但还是缺失父母的关爱,陪伴,小孩想念父母时无法得到父母爱的慰藉,会变得失落而孤独,看到周围的孩子有爸爸妈妈相伴,这对孩子都是一种刺激,会让小孩变得敏感而脆弱,陪伴也是爱的表达,缺少父母陪伴的小孩,性格的塑造, 情商的培养,都有缺失,会变得懦弱而又缺乏自信,认知观也会向不健康的方向发展。性格决定命运,这对人生的成长,影响是相当大的。成年后要去改变从小形成的不良认知观,需要足够的毅力,知识,素养。然而成年后大多数人都跳不出自己固有的观念。

容易受到侵害

相对于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爷爷奶奶总比不上父母的周全,总有疏忽大意的时候,会给不法分子可趁之机,几天前浙江失联女童遇害不就是留守儿童的悲剧吗?

农村孩子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这也是生活所迫,比较常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安全问题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需要社会所有力量的参与。每个家庭,每个父母要给予小孩更多的守护,关心,陪伴,学校要加强少年儿童的安全教育与宣传,全社会要共同维护好少年儿童的成长空间,让我们一起携手,努力爱护好祖国未来的花朵。

我是商羊鼓舞,希望大家一起探讨,转发、评论。

留守儿童从小到大情感方面是否会特别的缺爱呢?

提起留守儿童,让我想起2015年6月10日,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一个名为界碑的小镇,两小姐妹在放学路上被人投毒致死,经警方调查,凶手是镇上年仅12岁的留守女孩。这个留守女孩有着典型的留守特征,孤僻怕生,极度沉默不爱说话,而他的杀人动机在我们看来只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留守儿童多年不见自己的父母,他们经常偷偷的跑到村口,眺望远方,呆望着天空,他们也想飞出大山走进城市去和父母相聚,去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早晨吃完父母为他们做的美味早餐,然后背起书包高高兴兴的去上学,晚上放学回到家里又可以和父母快乐聊天儿……那种对父母思念的苦痛,那种对城市孩子幸福生活的仰慕,不令人心动心痛吗?从小就受到亲情折磨,成长岁月里的众多不易,逼迫他们早早学会了自立,瘦弱的肩膀上从小承载着太多的担当和责任。眼泪作为他们唯一能发泄和慰藉的小物件,陪伴着他们一天天慢慢成长,流淌进岁月的河流里。

留守儿童的泪,也是我们社会的痛!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去关注关爱留守儿童,多一份善举,弥补一下他们残缺的爱,莫让感动变成心酸。

留守儿童从小到大情感方面是否会特别的缺爱呢?

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过我,有一句话这么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所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所缺失的”。但也有后天通过自身努力摆脱原生家庭的人,只是极少数,能够跳出来完整的看待自己,接纳自我,那是需要极高的素养与智识。需充分认知这个世界与自我,蜕变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格。方才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

留守儿童从小到大情感方面是否会特别的缺爱呢?

这个还用说,是非常的缺爱。许多爷爷奶奶文化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虽然爱孩子,但是基本是溺爱。要啥都依着他。只要不饿着,凉看,就可以了。教育更是无从谈起。爸爸妈妈在千里之外,忙着挣钱,能有时给打个电话,都不错了。有良心的拿点钱。没良心的不闻不问,反正爷爷奶奶管着挺安心。他们也希望一家在一起,可城里成本太高,负担不起。有些是条件不允许,有心无力。这就是现实,让人无可奈何。

留守儿童从小到大情感方面是否会特别的缺爱呢?

留守儿童长期跟在爷爷奶奶的身边,的确是缺少的父爱母爱,但是父亲母亲应该每天跟孩子沟通交流,像朋友那样相处,减少孩子在爱上的缺失。生活不易,打工在外,不得已把孩子放在老家,可以理解,但是不应该不闻不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