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说“麦稍黄,女瞧娘”,麦稍黄了为啥要回去瞧娘?
“麦梢黄,女看娘,嫂子争着要吃糖”,这是流传至今一个村农民谣。以前,女儿嫁出去,就是泼出去的水,有些爹不思念女儿,可女儿肯定会思念父母,做母亲的也是女儿,更懂得出嫁女儿的思乡之情。可是在古时候,嫁出去的女儿,就是婆家那边的人了,并不能经常回自己的娘家,除非是吵架离婚或是过节的才可以回娘家哦。
那么,今天的主题就是,农村老话说“麦稍黄,女瞧娘”,麦稍黄了为啥要回去瞧娘?答案是,看到田里的麦子在灿烂的阳光下,麦穗随风摇曳,散发着阵阵麦香,出嫁的女儿思娘亲心切,就会利用麦收大忙到来之前的农闲季节回娘家探望,也称为“看忙”。具体的分析,如下;
老话的意思;简单的说,整句话翻译,就是麦子稍微发黄的时候,出嫁的女儿就会有些开心,有些期盼了,她们期盼着麦子黄了可以收割的时候,可以带着丈夫回娘家探亲咯。对的,回去要带上女儿的丈夫的,要是女儿自己回去,别人会说闲话的,会误会你是被休了吗?怎么自己一个人回娘家的呢?而丈夫同去,娘家的父母,看到也会舒心和放心些哦。
为什么要麦子黄了才能回娘家看母亲呢?其实,在古时候,一年的生存都要靠麦田里的收成如何来决定的。有时候,收成不多,又要上交一些给国家,就会很多人都不够吃饱的。那么,嫁出去的女儿,会担心自己娘家人麦子黄了,收成如何呢?家里少了一个女儿,就少了一个帮忙干活和赚公分的了,家里的收成多少是会减少的。出嫁的女儿,就会回家小住几天,要是婆家条件好的,回去会带一些礼物回去,以前不是带什么保健品或是水果,都是带一些干粮食物和衣服哦!要是条件不好的,多少带点表表心意和在娘家会多住几天,帮忙收割麦子!
或是,有的麦子成熟了,在娘家人收割后,会带有些过去给看望女儿家。娘家人一般会带上新麦面蒸的馍馍、烙的煎饼去看女儿,拜访亲家母,所谓“礼尚往来”。娘家人是闺女的靠山,娘更是疼爱女儿的。
而现在的女儿,出嫁了也不是随时能回娘家的。出嫁了,自己也有新的家庭,有的新的家庭成员要照顾和忙活,再者,有些还远嫁的女儿,一样只有春节放假久些,初二的时候才会回娘家一次,我表姐就是这样的。就算现在交通再发达,嫁出去的女儿,远嫁的女儿,一样一年半载才回娘家一次哦。对此,你们怎么看待的呢?
感谢围观,期待转发,评论和关注一下,不会远嫁的我,大恩不言谢啦!
农村老话说“麦稍黄,女瞧娘”,麦稍黄了为啥要回去瞧娘?
我是北方中南部农村汉子,我们这里是小麦主产区,眼下小麦进入了成熟期。
大约再有半月的时间麦稍就黄了,麦稍发黄就意味着到了麦收季节。
在过去农村,每逢到麦稍发黄的时候,农村老大娘就唠叨说:“麦稍黄,女瞧娘,女儿不瞧娘,麦稍不发黄”。
当初我并不理解这句俗语的意思,“麦稍发黄”和“女儿瞧娘”有什么联系呢?
后经过向老人讨教,才知道过去有些地方的风俗是:在麦熟的时候,女儿要回娘家看看,谓之“女儿瞧娘”。
为什么有这种风俗呢?原来古代是农耕社会,老百姓靠天吃饭,加上生产力低下,也没有科学种田的知识,每年打得粮食不足以养活人。
种过地的人都知道,农民一年有两季收成,一季是夏粮小麦,另一季是秋粮玉米。
过去农民赶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一年的粮食也不过刚好够吃。如果赶上旱涝不济年景,每逢到了麦稍黄前夕,也就到了青黄不接的日子了。
这时候出嫁的女儿就会担忧娘家人粮食是否够吃,老娘在挨饿吗?眼看就到了麦收季节,娘家人手够不够?
要知道在过去收割小麦用的是人工镰刀,并不像现在这样用联合收割机,过去麦收是农民最苦最累的时候。
换言之,麦收在农村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其重要性不亚于春节,毕竟小麦是老百姓多半年的口粮。
春节时候女儿要回娘家看望父母,手里通常提着鸡鸭鱼肉等礼品。
而在麦稍黄的时候,女儿不必提着这些丰盛礼品,只要回家看看老娘是否在挨饿,家里的兄弟姐妹是否够吃就行了,能接济尽力接济,毕竟青黄不接的时候谁家也不富裕。
通常情况下,老娘担心女儿家不够吃,临走时会送女儿一些吃的。在古代,老百姓能填饱肚子乃人生的幸事。
综上所述,女儿在麦稍发黄时回娘家要做两件事:其一是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婆家和娘家要互通有无,合舟共济共渡难关,只要接续上新麦就不会挨饿了。
其二就是商量如何收割小麦,也就是说谁家的麦子熟的早,咱就先收谁家的,以免遇到连阴天耽误了收割。
说来说去,女儿在麦稍发黄瞧老娘,其实就是要商量收割小麦之事,由此推出下一句“女儿不瞧娘,小麦不发黄”之说,意思是说不商量收割之事,小麦也就永远不会成熟。
文/秉烛读春秋
农村老话说“麦稍黄,女瞧娘”,麦稍黄了为啥要回去瞧娘?
目前,北方大地是麦浪滚滚,金黄的小麦已进入收割期了。在农村,有这么句老话,叫“麦梢黄、女瞧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很简单,每年当田间的小麦发黄进入收获的时候,老家农村里的父母就热切盼着出门的女儿赶紧回娘家来,来干啥?一是想闺女了,回家说说话,二是新麦下来了,让闺女捎回去些,三是最主要的,闺女、女婿都回来帮家里干活,下地收麦子。
“麦稍黄,女瞧娘”这句话出自农村麦收季节,确实是有它的道理的,现在也成了一种习俗,也是嫁出的女儿回家看望父母,走走亲戚的理由了。
过去,我国的农业生产落后,产量低,收割难。很多农民种的粮食都不够吃,小麦作为细粮,更是珍贵,一到收割季节,必须要颗粒归仓。而且由于收割期就那么几天,要尽快收割,否则一变天,来场大风大雨,可就惨了,轻则减产,重则颗粒绝收,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可要饿肚子了。
这个时候,收割小麦是最需要人手的,大户人家可能不操心人手,那些男孩少,或没男孩的,只有姑娘的,或姑娘嫁出去了,家里劳力奇缺,怎么办?只希望嫁出去女儿家赶紧回家帮忙。当然父母也想见一下好久没回来的女儿了。
另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当麦梢刚刚发黄的时候,过去在农村,正是人们常说的“青黄不接”的时候,由于过去农民们在这个时期,经常会出现断粮的现象,就是旧粮吃完了,新粮还来下来。往往在这个时候,是在外女儿们最担心家里父母受没受饿,有没有吃的,心里发急,就会赶紧回娘家探望父母,顺便带来些钱物接济一下家里,尽一下孝心。
现在时代变了,农村的生活是一年比一年强,农业生产也大都实现机械化了,小麦使收割也很快就完了,一般是不需要女儿女婿来帮忙的。
但是“麦梢黄,女瞧娘”这样一个农村习俗还是大家遵守的,主要还是保持和家人亲人情感沟通。不管麦梢黄不黄,出门的女儿家也是要经常回娘家去看望一下年迈的父母。
图片来自网络
农村老话说“麦稍黄,女瞧娘”,麦稍黄了为啥要回去瞧娘?
天气愈发地热了,毒辣辣的日头炙烤着大地,直哂得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渐渐地褪去了绿油油的青涩,金黄色的麦芒在阳光下闪着光亮儿。
五月的田野,干燥难耐的热风在麦田上空盘旋,沙沙作响的麦浪,仿佛在提醒人们麦收季节到了。
每年到了这个时节,我就会想起老家的一句俗语:“麦稍黄,去瞧娘,恁都去”,言犹在耳,记忆深刻。
麦子黄灿灿的当口儿,出嫁的姑娘都会带着女婿孩子回一趟娘家,看望一下爹娘。
至于这种习俗缘何而起,其中又有什么典故,这还真的不晓得,只知道是老一辈传下的规矩和礼数。
记得那年,我随妻带着刚满百天的儿子回娘家,也正是应了“麦稍黄,去瞧娘”的风俗。妻对我说,麦子黄了,得回老家看望一下爹娘。
以前乡下人生活困苦,回娘家的姑娘姑爷大都是带上一篮子用好面蒸的白面馍馍或者油炸果子。后来生活好了,便也像城里人一样买些营养品的礼盒,以及杂七杂八的礼物。
妻的老家在鲁西平原,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路程大概有三百里的样子,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要过黄河的。
当时乘坐的是一种很大的平板船,车辆人员混载的那种,也没有什么座位,人立在船上即可,十分的简陋。
好在船速不快,船体还是很平稳的,眼见滔滔的黄河水在船舷翻滚,用不了片刻功夫儿就到了对岸。
过了黄河就到了山东地界,疲惫的妻一下子精神了许多,她一口的山东方言,与人搭话显得尤为自然,很快地融入了家乡的氛围之中。
渡口距妻的老家还有三四十里地,当时交通极为不便,乡村公交车间隔时间很长,我们带着孩子只想早点到家。
说来也巧,有辆与我们一同过黄河的小吉普恰好路过老家。性格开朗的妻,三言两语人家便同意搭载我们一家三口了。
至今想起来,我还是很感激的,不得不说,那时的人还是比较朴实的,世上还是好人多啊!
小吉普速度很快,半个多小时就到了村口。谢别好心人,我们踏上了通往村里的小路。我是第二次来妻的老家,还是有些陌生感的。
一路上,妻忙不打迭地与乡亲们打招呼,大娘大婶叫得很是亲热,有些顽皮的小孩子围着我们嘻笑打闹,我赶紧从包里拿出糖果分给他们,小人们接了糖果一窝蜂地散了。
路上,还碰到了三五成群的一堆年轻后生,见了我姐夫姐夫叫个不停,哈哈笑着拿我打趣。
我本是性格内向的人儿,应付能力极差的,好在妻着实泼辣彪悍,冲着他们笑骂了几句。后生们也不生气,反而嘻嘻笑着向我讨烟抽。
幸亏妻提醒我有所准备,撒了一圈烟卷这才算作罢。
一路上走走停停,二百米的距离竟用了半个小时。这时,就见妻上中学的弟弟海军迎面跑了过来,已是半大小伙子的模样了,兴冲冲地帮我拎着包,还一个劲地嚷着让妻怀里的儿子喊他舅舅。
妻催赶紧往家走。老远就看见岳父母站在大门口,向我们这边倚望,期盼的样子让我心里暖暖的。
堂屋早已摆好了饭菜,没出阁的妻妹里外忙个不停,笑盈盈地让我们入座,伸手便接过了妻怀里的儿子。
岳母端详了半天,说儿子大眼睛,又眼皮,一看就是个机灵人儿。再一逗弄,儿子竟咧开小嘴笑了。
一旁木讷的岳父揉搓着双手,吩咐海军去里屋把珍藏多年的好酒拿来,小小的农家院,充满着欢声笑语。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经过去了二十余年,含辛茹苦的岳母已经早早地离我们而去,耄耋之年的岳父前些年也搬到了城里,与妻弟海军同住。
只是海军流动单位,长年不在家。为此,我和妻为了照顾老人方便,2017年在同一个小区买了房,也好朝夕请安照应。
又见麦稍黄,只是没了娘。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有一种爱却成为了心底永远的痛。
昨天,我去给岳父理发,老人高兴地像个孩子似的,一个劲地问我休息几天,什么时候上班?看得出,他是多想身边有个人陪伴啊。
农村老话说“麦稍黄,女瞧娘”,麦稍黄了为啥要回去瞧娘?
这个从小我就听过,大概就是考虑到马上要夏收秋种,会有一段时间农活比较忙,所以会选择在农忙前,去娘家看看老人。忙起来的话会有一段时间回不去,也是一种亲情的体现
农村老话说“麦稍黄,女瞧娘”,麦稍黄了为啥要回去瞧娘?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现在大部分小麦产区麦梢已经发黄,再过十天半个月,麦子就该收割了,而这段时间,也正是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探亲的日子。与此相关的一句农村老话“麦稍黄,女瞧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麦稍黄了为啥要回去瞧娘呢?
第一,看看今年娘家小麦的长势情况如何以前,交通和通信不便,回一趟娘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嫁得比较远的女儿,但是对于农村人来说,庄稼的长势情况直接影响今年的收成,所以,作为嫁出去的女儿,当然十分关心娘家地里小麦的情况,因此,即便家里还有一些农活没有做,也要暂时把它放下,回娘家看看今年小麦的长势情况,这样心里才能踏实一点。但是呢,麦梢黄,女瞧娘,回娘家当然不能空着双手,在我们当地有个习俗,那就是这个时候回娘家要带锅盔馍馍,而且锅盔馍馍要烙得又厚又圆,为什么要带锅盔馍馍呢?因为锅盔馍馍这种干粮不易变质,即便一两天吃不完,也可以多存放几天,而且夏忙麦收时节人们几乎没有时间做饭,这时候吃锅盔馍馍既节省时间又充饥,特别合适。
第二,临夏忙之前,看看娘家如何安排麦收工作麦稍黄,女瞧娘,除了看看娘家小麦的长势情况是否喜人,还要看娘家如何安排麦收工作,大概几天可以收完麦子,人手是否充足,需不需要女儿女婿前来帮忙等等,提前做好安排部署,这样才能忙而不乱,胸有成竹。记得小时候,夏忙之前,母亲带着我去外公外婆家,虽然只有几公里路程,但那时候交通工具很少,基本上就靠两条腿步行,炎炎夏日,汗流浃背,只得走一会儿,就找个阴凉的树下歇一会儿,然后继续赶路,到了外公外婆家,放下锅盔馍馍,二话不说,先大口大口喝几杯凉水,然后再坐在一起唠家常。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现在收割小麦不再是人工收割,而是机械化,几亩地的小麦半天时间就收回来了,根本不用担心。此外,交通和通信也方便多了,女儿回娘家不再那么艰难。
“麦稍黄,女瞧娘”,你们那里有这个说法吗?欢迎留言评论,感谢大家的支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