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过去农村人结婚都有哪些有趣的习俗吗?

好怀念过去农村人结婚的场面,那个时候谁家孩子结婚,必然是全村人来帮忙,拿着扁担木杠等工具,一大早就来到主人家吃一碗热腾腾的肉面,就随新郎去新娘家抬嫁妆,浩浩荡荡的队伍走在路上,那场面很怀念……

其实,在农村除了生活条件贫困一些,可不见得比城市人过得不好哦。相反,有时快乐来得更加简单,幸福也来得容易。我真的很怀念在外婆农村老家过的几年童年,想起来都是那么天真无邪,乐趣多多。

比如,今天要聊的话题,你还记得过去农村人结婚都有哪些有趣的习俗吗?

我是福建泉州闽南的,和大家说说以前我们那边的结婚的趣事。记得大概我十来岁左右,我二舅结婚,那时家境一般,钱也比现在的钱值钱,娶二舅妈的聘礼是888元,不像现在至少要88888元了。

结婚就是按中式婚礼来的,新娘穿红色的旗袍,感觉美极了。结婚开场,虽然没有像现在用西式那样,还请什么主持人主持,说一堆煽情的话,或是互相戴戒指,亲亲啥的,但是还是很接地气,感觉得到他们是真心相爱的。个人记得最有趣的事情,是闹洞房。

白天就是吃吃喝喝,拜天拜地,晚上才有意思。晚饭吃得差不多的时候,会举行一些有趣的游戏,那是我们小孩最爱看的节目了。

比如,有个人用绳子吊着一个苹果在新娘和新郎中间,要他们两个人用嘴巴去吃苹果,不能用手去抓。一人一面苹果,在指定的时间,两个人要共同把苹果吃完。

吊苹果的人,并不会乖乖的就那样单纯的一直平稳吊着,而是时而拿上去,时而拿下来,要是他们两个一不小心,在吊苹果的人,往上吊时都过去吃苹果,他们就会亲上,这个时候,大人就会起哄,而我们小孩子就会马上把脸捂住,不好意思看。

是真的不好意思,我们小时候,看电视有亲亲的画面都是赶紧换台的,甚至看个姨妈巾的广告都不敢看,不像现在的小孩就直直得盯着看。

还有,类似的很多游戏,就不一一说了。游戏结束之后就是闹洞房了,大家吃饭的都吃饱了,有的散了回家,有的就会留下来闹洞房。

记得,很多大人让我二舅和二舅妈玩划拳游戏,谁输了就得脱一件衣服或是身上的首饰,一直到不能拖为止。当时,还好他们是冬天结婚的,穿的衣服比较多,而我二舅妈还有带一些首饰,二舅就只有衣服。

刚开始,二舅都赢,二舅妈身上的首饰都脱完了。之后我看二舅妈都出拳了,二舅才出,并且是输的,估计二舅是不是不想让二舅妈输了在众人面前脱衣服,宁愿别人看自己脱光光也不愿意把自己的老婆给别人看吖!于是,直到二舅输得剩下一条裤衩子,大家才停止。现在想想,大冬天的,估计冷坏了。

如今,二舅和二舅妈都四十好几了,有两个女儿。不知道,他们自己还记不记得当年的这些趣事。

你们那边又有什么结婚趣事呢?

感谢大家来围观,期待大家去扩散和关注一下我!谢啦!

你还记得过去农村人结婚都有哪些有趣的习俗吗?

应该是在八十年代,那时间我们豫南地区大部分结婚前一天都是女方先在家中待客(也就是摆宴席招待亲朋好友)。第二天男方家里待客,女方有抬嫁妆的劳力(俗称“歪脖”),还有长辈等组成的送亲队伍(俗称“送客”),开始是由扁担等抬嫁妆过去,而后几年条件好一点的用拖拉机拉嫁妆。

说起结婚当天更是热闹喜庆,男方一早由家里出发娶亲(本地人叫娶新媳妇),有犟子嘴(负责放炮,协调娶亲),娶妮客(一般有男方嫂子或者近门婶子)两人或者四人成双,再有一个近亲小伙子骑自行车带新娘(那时间新郎不随车去新娘家),(再后来有头有脸的用吉普车娶亲,已经算是最高级的)一般都是六个人或者八个人(需成双寓意好事成双),一路鞭炮,十里八村听到都知道有人家娶媳妇啦。

至于娶亲还有很多规矩风俗,不能一一言表,但那时风俗纯朴,人性简朴,由于没有其它更多娱乐,所以每当村里有人结婚,往往都是每家每户都有礼品送过去,(譬如,单子,毛巾被之类),主家也摆宴席招待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于是村里便一派喜庆,热闹起来了……

你还记得过去农村人结婚都有哪些有趣的习俗吗?

谢邀!有酒有故事,愿与你分享,喜欢关注。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想先讲一讲我的妻妹出嫁时的感受。当天一切正常,但就在新娘走出闺房,前往祠堂与祖先作最后的告别时,我看见了一袭雪白婚纱的新娘子徐徐走过,当场就惊愕了,仿佛产生了一种时空错觉。

村子的路还没有硬化,偏偏那几天下了雨,遍地泥泞。小姨子小心翼翼地提起婚纱,两只高跟鞋一步一探艰难地在泥泞水坑中独自前行。这一幕久久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历经沧桑的神秘而神圣的老祠堂、废弃而破败不堪的老瓦房、猪圈、老树,以及一地的污水烂泥和阴暗的天空,一袭白衣的年轻女子……这画面极不协调的反差之大,不禁使人冒出一丝寒意。

中国红本是我们的喜庆标志,但就在这个远离城镇的偏僻山区小村庄的婚礼上,却出现了一袭白衣,而且还是新娘穿的。这当同于人家办丧事,你穿着大红衣裳去吊唁一般。这不是奇怪的,奇怪在于几乎没有人表示出异议。我想原因大概是这东西是外面传进来的,所以是进步和时尚的。

抬高别人,看低自己,这大概已经是国人无法治愈的病了,不说也罢。

再说说我一个堂妹出嫁时的小风波。像许多见识过世面的女孩一样,她也想穿着婚纱出嫁,这一幕也已经早早地烙在了她少女的心里。但在大家眼中守旧而顽固的我六叔坚决表态不同意,并且摞下狠话,要穿婚纱,他就甩手不管了!最终,风波以堂妹妥协而平息。

也就是还有些像我六叔这样守旧而顽固的老人,为我们留住了一些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遗产。

吐糟了这么多,下面说个我这里的结婚习俗,看起来有点儿不近人情。小时候去喝喜酒,每当听到村头鞭炮声响,便有人发一声喊:“新娘回到了!”于是大伙儿便得到了号令,一窝蜂地往村外跑,躲得远远地看新娘。那时不懂为啥新娘来了要跑,后来就明白了,这是躲新娘的煞气。据说新娘在这一天煞气最大,不可近身,更不可对撞。不然轻则破财,重则损身。尤其是新娘的家人父母,倘若在新娘刚回到时迎头撞上,往后这家庭就有得吵了。

新娘下了车后,会有两个不怕煞气的妇女前来迎接,带上祠堂拜过祖宗,进入婚房后,大伙就不用怕她了。可有一会,那新娘下了车,也不知那接新娘的人咋回事,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人来。那新娘就一个人可怜巴巴地站着,而远处都是看热闹的人,嘻嘻哈哈笑个不停。当接她的人终于赶来时,新娘分明恼火了,跟接她的两个婶婶打了半天太极,左推右挡就是不肯抬腿,还差点儿要转身走人。

还有一回,新娘正在往祠堂走,路上自然一路畅通,没人敢挡新娘的路。可新娘的公公也不知发什么神经,突然就从祠堂里出来了。当他发现新娘正在往上走时,吓坏了,左看右看,无路可走,惟有一间猪圏可以一避。情急之下,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一头撞了进去藏起来。偏那猪圈满地猪粪,出来后一身粪臭味,事情暴露,被传为一时笑谈。

有趣的是,不管现在结婚习俗怎么变,躲新娘这一条却始终没人愿意去破坏,仍旧闻声而逃。

你还记得过去农村人结婚都有哪些有趣的习俗吗?

农村人结婚,有趣的风俗挺多的,就是现在年轻人都时兴新作派了,很多风俗能省则省,能免则免了。

在陌上花的记忆中,在农村老家有一个婚嫁风俗由古至今一直还在沿袭着,那就是新娘自出了娘家门,直到进入洞房,脚都不能沾地。而娶新娘和嫁新娘,脚不能沾地的说法是不一样的。记得早些年陌上花的一个农村老家的本家叔叔结婚,那会儿迎亲的车子还是拖拉机。新娘子由娘家兄弟从家中背到车上,车上还铺着麻袋,新娘子的脚得踩在麻袋上,寓意“代代相传”。到了村口后,再由媒人从车上背至新娘家中。从新郎家大门口到洞房的这一路也是铺着麻袋的,借此祝愿新娘能够早日为男方家开枝散叶,代代相传。

我们那一带的风俗是认为“平地”和“贫地”谐音,迎娶的新娘如果在出嫁当日踩了平地,就好像会把贫穷带入夫家,为避免不吉利,所以才会有迎娶当日新娘不能脚踩地这一做法。说到嫁女儿时,新娘脚不能踩地的说法。前几年,陌上花在农村的堂妹结婚,堂妹有一米七多的个子,长得微胖,稍稍瘦一点的新郎实在吃不消将新娘一口气从房中抱到车上。即使这样,也不能把新娘放下地歇一歇,而是专门有人拿了张凳子跟在身边,当新郎抱不动了,就让新娘踩在凳子上歇一会儿。

因为我们当地对于出嫁的新娘不能脚踩地的说法是:出嫁的女儿,脚底不能带走娘家的尘土,如果带走了,就会把娘家的福气和财气都给带走了。所以出门前,新娘还要换上一双从未落过地的新鞋,把原来穿过的鞋子留在娘家。

你还记得过去农村人结婚都有哪些有趣的习俗吗?

新郎官去女方娶新娘,也是做女婿唯一一次待遇。新娘家長辈,舅、姑父、姨父、村辈份大陪新郎在主家首桌,新郎坐首席。岳父家更安排能讲会道人为新郎拦酒,新郎喝醉那是天大笑话吧。

你还记得过去农村人结婚都有哪些有趣的习俗吗?

我们这里的闹洞房挺有趣,现介绍一下。

闹洞房,俗称“掐羞羞妇”、“掐媳妇”和“禳房”,是对新婚夫妇的一种传统的祝福和禳解方式,我们这里过去一直盛行此俗。

当夜幕降临后,不论辈序大小,凡是本村的青少年皆可参与,争先恐后进入洞房嬉闹。届时,不管谁说出难堪过极的话,做出粗俗发指的举动,新娘子和新郎都要忍辱面对,笑脸应酬,不能有丝毫怨恨。

这种场面,一般老年男子不加入。过去闹房是轰轰烈烈的,粗俗的,文明的相互交错、碰撞、花样繁多,越闹越凶。俗信越闹越喜,“人不闹鬼闹”,人们很少有相悖的微词。尤其“掐羞羞妇”的举动,往往让新娘子叫苦不迭,于是,新郎家往往提前请一些大姑娘和小媳妇来护驾,让其少受些掐闹之苦。一场闹房下来,新娘子和护驾者人人免不了皮肉之伤。

闹房时,新郎往往躲逃在外。实在躲不过,让人逮住,只好听其任意摆布,或调侃,或捉弄,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哭笑不得,惟一的只有连连装烟求情、乞饶。

闹房闹到不可开交处,逼得身为公公、婆婆的长辈也要抛头露面,替儿媳妇向闹房者装烟、敬酒,让其手下留情,口中积德。

过去闹房无大小,往往都是动真格的,传统的伦理忌俗早抛在了九霄云外,究其原因,全被“越闹越喜”的俗信给宽容了。有的村子闹房,常使新娘恍若囚犯之行刑,有时闹洞房的失去理智,致使在主客之间发生争执、殴斗,甚至酿成主客伤残,使喜事变成了祸事。还有的一些村子闹房,其举动别具一格,小伙子齐聚室外,将碎石、砖瓦和土块抛向房顶,故意将房瓦打碎,美其名曰“去旧换新”、“惊煞趋吉”。

这种粗俗的闹房,实在是俗信下的一场灾难。

现在闹房之风仍不减当年,但多了象征性,剔除了不少粗野之举,少了戏弄侮辱的内容。不过,文明闹房的同时,又多了些令新郎和新娘难堪的内容:比如,谈恋爱经过;啃咬悬吊的苹果、香蕉之类;相互吐纳水果糖和瓜子;给在场客人敬烟、敬酒、敬茶;称呼叔叔、哥哥等等。尽管别出心裁,花样繁多,但有一定的限度。

近年来,又时兴让阿家、阿公扮花脸戴高帽,频频在洞房和庭众前亮相,取笑逗乐。

总之,无论如何喧闹挑逗,总是喜气洋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