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农村,遇到红白喜事的时候来帮忙的人越多就越有面子?

一、帮忙的人越多,证明这家经济条件比较殷实,或者家中出了个在外面浑得有出息的人。

二、帮忙的人越多,说明这个家庭的主人在全村人的眼里是个比较有威望的人,是个乐善好施的人。

三、帮忙的人越多,显示这个家庭在全村地位比较高,是数一数二的,穷困潦倒的人在农村有事情很少有人去帮忙。

四、帮忙的人越多,这家人自然而然就会感觉越有面子了,越自豪了!越来越洋洋得意了!越来越不知道哪个脚趾头朝前了![捂脸]

为什么在农村,遇到红白喜事的时候来帮忙的人越多就越有面子?

我家一路之隔的邻居,和村里面另外一家村民,他们两家的儿子是同一天结婚,但是我家的邻居,却遇到了很是尴尬的事情。

全村的人除了我家邻居的直系亲属之外,差不多都去了另外那家村民家帮忙了,我的邻居家里就显得非常的冷清,甚至连几个陪客的邻居都没有找到。

在同一个村子里面,两户人家的儿子同时结婚,一家冷冷清清,没有一点喜庆的氛围,另外那一家却非常的热闹,这种鲜明的对比,也让我的邻居在亲家面前十分的尴尬。

尤其是在过去的农村,村民们非常讲究为人处事,如果你在村里面混得很差,不和别人礼尚往来,别人对你家也就会有同样的结果。

日常生活当中,大家各自生活还感觉不出来什么,一旦遇到红白喜事,或者是其他需要帮忙的地方,这个时候就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来了。

谁家帮忙的人越多,那就说明这家人的人际关系在村子里面搞得很好,这家人也就越有面子。因为在农村谁家有事,需要人手的时候,前去主动帮忙的人多人少,就是一种面子的体现。

农村原本就是一种熟人社会关系,基本上全村的人时代住在同一个村子里,大家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尽量相处的关系会很融洽。

也只有那些个别比较吝啬的人,他们不太注重这种关系,都是因为他们有更加强于村民的实力,因此就不会把村民看在眼里,也正是由于他们的高傲,才造成了不受村民欢迎的最终结局。

就拿我的这家邻居来说吧,现在他家已经空无一人,就留下了一个空宅子了,因为后来他的家庭出现了很多的不幸变故,女儿出嫁后,儿子去了外地工作,这家人逐渐就被全村人淡忘了,也就是说他家的人以后和其他村民就很难再有交际了。

俗话说事在人为,在村子里面有没有面子,那也要看个人的为人处事怎么样,如果你生活在农村,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那最好还是搬离农村,也避免因家里有事遇到被冷场的尴尬局面,很丢面子。

为什么在农村,遇到红白喜事的时候来帮忙的人越多就越有面子?

又想起内蒙知青时,借此机会讲讲六七十年代内蒙农村办事风俗。

内蒙村民很实在,虽那时都穷但非常热情好客。

只讲婚庆喜事,一家办事几乎全村人都来吃一天。加上远方亲友会使村庄热闹一天。

我们知青也穷,村民办事大都把知青叫上,真把我们当有知识人了,因当地当年村中读过书的青壮年少,我妻子二哥只读四年小学当了几乎终身大队会计,那时他还穿件中山装上衣,别两支钢笔。

知青和大队干部一样不用随礼,白吃白喝,我们知趣只吃中午正餐。

没有整牛整马的,生产队不会出力,只靠个人行为会有猪,牛,羊肉,夏天有鸡肉等。炒菜不多,全大锅肉,大锅炖菜,说是菜,吃到白菜也金贵,胡萝卜土豆大粉条加肉块。

凉盘也是土豆丝大粉条大块条凉粉,鸡蛋可不少。

如果谁家能请来几个公社干部来参加更有面子。

我后来当民办教师身价长了,每次被安排和大队书记,主任,会计一桌,这桌菜不特殊只是酒不一样,是瓶装酒,多是山西烧酒六十度。

婚庆请,订亲也小请,请客目的不同,有时会求人帮忙。如借俩钱准备办事,如女孩刚十六七岁,男方想小娶过来,让村干部眯上眼睛多加几岁出证明等,并无人细纠。

那时村民喝多叫板,有喝多吐了,狗吃了也醉的转圏圈。总之最人多越喝醉东家越高兴

为什么在农村,遇到红白喜事的时候来帮忙的人越多就越有面子?

非常筒单,人多与人少的最大差距,这就说明了为人处事的根本问题,别人有事你不关心,不到位,不帮忙,你有事别人为什么要给你帮忙,农村人说热闹是自己挣来的,也就是说,别人不管是红事,白事,都必须到位,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红事请,白事问,意思是红事老板给你安排什么事,你就做什么事,但白事就不同了,只要是去帮忙的主动要求分配任务,再由管事人具体安排你做什么就做什么,别人有事你都去了,不愁你有红白喜事,肯定热闹,热不热闹也就知道你的平时为人处事行为了。

为什么在农村,遇到红白喜事的时候来帮忙的人越多就越有面子?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确实是这个情况,家里有红白喜事的时候,谁家帮忙的人多,谁家就很有面子。

如果哪家觉得很有经济实力,不经常和别人帮忙,那村民们一样不鸟你。你再有钱,为人处世不行,也会受到冷落。

前些年,我们村的一家儿子结婚,刚开始帮忙的人挺多,第二天,另一家的儿子结婚,帮忙的人大都去了那家了,留下帮忙的人很少,那天,亲戚来的还挺多,把这几个人忙的可不轻。这户人家,家庭条件很好,就是平时太抠,这几天看到来帮忙的人多,就不高兴了。帮忙的人一看他这种态度,干脆就晾他台了。谁也不缺吃的,干嘛来看你的脸色!

如今,红白喜事待客都在饭店招待了。丧事上,挖坟坑、抬棺材都用机械了,自然用的人就少很多。不过,东家还是希望帮忙的人越多越好。

为什么在农村,遇到红白喜事的时候来帮忙的人越多就越有面子?

说起来在农村办红白喜事,给人多少有面没面关系不是很大。作为大多数农村,因为有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讲究仁,义,礼,智,信。大家都懂得互帮互助,抱团取暖,才能在世上生存的快乐。如果一个人活在世上,独来独往,不和任何人交流,更别谈和谁有往来,这样的人要么有病,要么天生心里有缺限。

如果一个人不和任何人来往,当他(她)们遇到在农村办红白喜事时,哪真是青灯孤守。恐怕他自己也觉得,活的累。

当然每个家庭也不一样,在农村一个村子里,有家族大的,也有单门独户的,在办理各种事情时,家族大,人口就多,办大型红白喜事时,大家很轻松就忙的过来。而小家族单门独户时,就是有一条喜事时,人口也捉衿见肘,怎么也不够用,只能去求亲戚朋友帮忙。可办喜事还好说,而要有白事,有些地方处理事情时,就是亲朋也无能为力,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我所指的啥。

我有个远房亲戚,在他村子里,就算是个小姓氏,小门户。在六七十年代都是集体生活,谁家有喜白事,生产队长一句话,大家都去帮忙,在平时也感觉不出有什么二样。可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后,国家实行了个人土地承包制,大家都分开单干了。为了生存,各人忙各人的。在家的人也不多了。所以都以利益为重。门户小的就难找人帮忙了,这也是其中原因。但我这远房亲戚虽然单门独户,但他父亲去世时,去他家帮忙的人,哪真是多了去了,比大家族人还多。是什么原因呢?这真有个说道,他在村里大家都给他送了个外号叫″小能人"儿,就因为他心灵手巧,会修修补补,泥瓦活也不在话下,所以别人有求必应,就是自己有活,他也会放下自己手中的活儿,先帮别人干完。所以他得到全村各种姓氏家族的尊重。在他家中有事时,大家也毫不含糊的去帮他,并不讲什么价钱,真是有钱帮钱场,无钱帮人场。因此遇到他家办红白事情时,真是人丁兴旺。并且大家都夸赞他人缘好,会为人,就是他的亲朋好友看见这样也很羡慕。都觉得此人可交。

而另一个故事就大不相同,这就是我眼前的庄邻,他哪姓氏家族也很大,但在他有事时,连他自己家族的族人也不去帮他。更何况别门外姓。原因是他终生给人家井水不犯河水,从不给人家有往来。大家送他外号叫"老实刁",他平时和大家一块办事时,也很肤浅,东躲西藏,过日子也鸡蛋里面挑骨头。他实在无耐时,求人家给他帮忙,他也不舍得给人家吃,并买最便宜的烟酒给人家饮用。就这样曰子久了,他在求人家帮忙,人家也会善意撒慌,说没时间。这不他老爹去世了,怎么也不能一个人抱着埋了。他自己家的族人也没有上他家去帮忙的,没办法,他只好带孝,去每家,给人家磕头,求人家去给他忙事,人家心里都不愿去,但苦于登门求帮,人家只好面不辞人,每家去一人给他帮忙,到送丧哪天,若大的一个村子,连他家人一块算进去,不过有十来人。大家都七言八语的在背后议论他。

大家说这事人多好,还是人少好。反正我夲人认为,就是不讲体面,哪还是有人捧场好吧。

因此,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在平时是看不出来,只有在农村红白喜事当中一览无余。看出你一个人的社交和为人的能力。回答完毕[祈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